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后斋 其一 明 · 朱浙
 押词韵第四部
悲歌之情惨于恸哭曩余闻吾后斋之讣也尝为小诗以悼之岁月超忽三阅春秋矣乃兹九月之望夜宿草堂残灯自明乃梦后斋抱一幼子偃卧于床余往省之见其形容羸瘠凄然怜之抚之曰顷吾弟之疾也不谓其惫若是也答曰云云余又曰昨者有诗来怀为吾弟诵之诵之则挽词也更相劳苦戚如平生比觉四壁虫声寒月在户感念谁昔不能为情追思旧作口占不可复识矣乃更缀数诗以纪余思以申幽明良友之义后斋吴翰茂献之别号余表弟也天性孝友茂勋早世善事寡嫂抚诸侄女视财利甚薄乐善慷慨平生无怨恶于人其旷度达识余素爱慕之意其功名必将远到孰谓其遽止于此也天可问乎哉无禄又不克年不以功名自见前古之人如黄叔度李元宾辈烈烈至今者其名实固有所托也某鄙人言不足为轩轾立言君子将有以信后斋于千载之后者
君当远别时,驱车过我庐。
仆夫催载行,而我还踌躇。
秋日风色寒,送君临路衢。
贫别无可赠,慎保千金躯。
有明朝鲜国朝散大夫行工曹正郎峒隐先生李公碣铭 明 · 申钦
四言诗 出处:峒隐先生稿附录、象村稿卷之二十五
有姊夫曰任君庆基。早殁。姊寡居。穷不能自活。朝暮待人举火。而所资给。俱于任君外舅李公所。自臧获马牛。至谷丝麻醢酱之微。李公辍而周之。若取诸怀中而与之。不问少多。惟姊氏所求。推而及于姊氏诸女。如待姊然。时稚昧在姊傍。已能记李公得古笃行君子之道。稍长。得雅于李公。为床下之拜。及仕宦从大夫之后。与姊同居。李公之为姊氏三十年如一日毋替也。钦之于姊所不得为者。李公行之有馀。益知李公非今世之人也。公之卒。方在累。未成渍绵之吊。为之一涕曰。善人天地之纪。今亡矣夫。未踰年。公之世孙厚源纪公行。谓曰不可无公言以贲吾大父。受而载之曰。公讳义健字宜仲号峒隐。系出璿派。五代祖曰玙。广平大君。世宗大王第五子也。高祖曰溥。永顺君。文章勋伐。为宗英冠。曾祖曰嵘。清安君。曰千寿。定安副正。考曰汉。白川郡守。妣曰崔氏。庆州大姓鸡林君汉洪女也。嘉靖癸巳生公。公生于纨绮。少任侠。逮省事。刮摩豪习。折节力学。有诗名。顾趣造高迈。视世之荣名利禄。如秕糠土苴。不数数举子业。甲子。始以大夫人命赴科。中司马。一时名贤。皆为莫逆交。竞尉荐。皆不就。晚以亲老。暂屈为敦宁直长。亲殁。不复仕。万历庚戌李相国恒福。奏公行谊。拜工曹佐郎。旋升正郎。辞不拜。天启辛酉。疾终。年八十有九。窆于广州秀山子坐之原。先兆也。公端粹宽和。得于天禀。律己恭俭。宅心忠恕。诚纯而恬穆也。洁清而贞固也。表里无间。不假修为。不动于事物。不泥于流俗。而亦不为厓岸斩绝之行。冲然澹然。望之温然。事母夫人。生而奉养。定省告面之节。滫瀡甘旨之供。凡系于孝之方者。无毫忽之不尽也。殁而葬祭送终追远之仪。革恑唈嗳之度。凡系于孝之思者。无毫忽之不尽也。母夫人病革。思食银鱼。时尚早。未及进而即世。公自是。见辄流涕。终身不食。事姑事兄姊。如事亲。施及宗族乡党。无不各称其宜。嘉事幽问。奔救必先。虽贱而仆隶。不加武怒。微而畜物。毙则埋之。其仁于处人。而博于爱物。有如此者。素不饮酒。而客至则设。坐席恒满。有孔北海之风。人与之接。自不觉其和气馨德之来袭也。贤者服其义。不肖者怀其德。远近少长。向风知慕。常畜药饵。济人之急。人有呼穷。施与略不靳固。而平生未尝向人求索。好善嫉恶。老而不衰。见非义。必面折之。不悛则违而去之。无嗜好。唯酷爱名山水。少游枫岳白云诸山。遇佳境。翛然忘返。为诗。有陶韦家致。笔法得大令法门。有所著稿。藏于家。公配曰尹氏。都正珍女。无嗣。托后事于侄郁。公之伯牙山县监仁健家督也。荫仕为凤山郡守凤山公悯公列于班祔。劝公别取同宗立后。公不从曰。吾托汝。而祔于庙。则上与吾父母祖先。同飨一堂。不亦乐乎。吾何以舍吾兄之子。取功缌之亲为后也哉。待凤山公及凤山之出。犹己出。公之声辉。洋溢于国中。上自公卿大夫。下至童孺庶贱。皆知世间有李正郎。较诸世之万钟八驺。无其德而享其贵。诩诩自大。而影沉迹泯。名湮灭而不称者。何如也。论公者比之徐孺子黄叔度。识者许其知言云。铭曰。
惟孝及悌,笃行实践。
学则在是,具此百善。
乐我良贵,卷而怀之。
人生适意,簪绂何为。
通不同流,介不绝俗。
暗合乎道,行无郤曲。
名山佳水,吉日良辰。
优哉游哉,我有嘉宾。
公适其适,万事浮云。
乘气归化,蝉蜕尘纷。
彼高四尺,君子之藏。
有欲型范,观此铭章。
按:大匡辅国崇禄大夫政府领议政兼领经筵弘文馆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世子申钦撰。
道命乾隆癸巳 清 · 弘历
七言排律 押歌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三
宋李心传集当时论伊川程子之事二十馀条其言毁誉各半名之曰道命录意在推尊伊川以道属之而以惜之过矣夫天命谓性率性谓道道即由于天命非命之外别有所谓道也故董仲舒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实为笃论若心传所谓乃穷通祸福之孔子所罕言顾以附属于道亦小之乎论道矣或者曰孔子不云乎道之将行也与也道之将废也与也何尝不相提并论不知孔子之言正申明道之行与废由于率性复命之能与不能而不系于公伯寮之沮与不沮公伯寮其如夫子之率性复命何故朱子亦谓有两种其意则引而未发且二程氏之品谊亦正不同明道纯粹不露圭角伊川则不免于客气致有洛蜀之党夫党岂君子所宜有如之黄宪徐稚不入党锢之中其矫然拔俗诚有足取彼顾厨俊及互相标榜适以自害然犹出于小人之中伤也若伊川之与苏轼皆系正人乃至门户分岐而凭附之徒遂至彼此攻讦不已显然操同室之戈亦独何哉夫以道学而流为党援其弊至无所底止非清流之福更非国家之福所系于世俗人心者甚钜而心传道命之说尤不衷于道因题是编并为之序而正之
天命于人之谓性,道惟率性乃无过。
应知道也世常守,曰属命焉理则那。
董子故称不变尔,尼山曾是罕言他。
虽云藉此传名永,亦颇因兹致祸多。
两败俱伤正何益,出行处顺或非讹。
黄徐不入钩中党,洛蜀还操室里戈。
明道渊乎量无涘,伊川清矣挹斯波。
心传作录意诚美,取义失斟费广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