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神雀颂 南北朝末隋初 · 许善心
四言诗 出处:全隋文卷十五
臣闻观象则天,乾元合其德,观法审地,域大表其尊。雨施云行,四时所以生杀,川流岳立,万物于是裁成。出震乘离之君,纪凤司鸠之后,玉锤玉斗而降,金版金滕以传。并陶冶性灵,含煦动植,眇玄珠于赤水,寂明镜于灵台。莫不景福氤氲,嘉贶[B245]集,驰声南、董,越响《云》、《韶》。粤我皇帝之君临,阐大方,抗太极,负凤邸,据龙图。不言行焉,摄提建指,不肃清焉,喉铃启闭。括地复夏,截海剪商,就望体其尊,登降昌其会。绵区浃宇,遐至迩安,腾实飞声,直畅傍施。无体之礼,威仪布政之宫,无声之乐,缀兆总章之观。上庠养老,躬问百年,下土字民,心为百姓。月栖日浴,热坂寒门,吹鳞没羽之荒,赤蛇青马之裔,解辫请隶,削衽承风。岂止呼韩北场,远颂狼居之岫,熄慎南境,近表不耐之城。故使天不爱道,地宁吝宝,川岳展异,幽显效灵。狎素游赪,团膏漱醴,半景青赤,孳历亏盈。足足怀仁,般般扰义,祥祐之来若此,升隆之化如彼。而登封盛典,云亭伫白检之仪,致治成功,柴燎靡玄圭之告。虽奉常定礼,武骑草文,天子抑而未行,推而不有。允恭克让,其在斯乎?七十二君,信蔑如也!故神禽显贲,玄应时昭,白爵呈铁象之奇,赤雀衔丹书之贵。班固《神爵》之颂,履武戴文,曹植《嘉雀》之篇,栖庭集牖。未若于飞武帐,来贺文[],刷采青蒲,将翱赤罽。玉几朝御,取玩轩楯之间,金门旦开,兼留翚翟之鉴。终古旷世,未或前闻,福召冥徵,得之兹日。岁次上章,律谐大吕,玄枵会节,玄英统时。至尊未明求衣,晨兴于含章之殿。爰有瑞雀,翱翔而下。载行载止,当扆宁而徐前,来集来仪,乘轩墀而顾步。夫瑞者符也,圣主之休徵;雀者爵也,圣人之大宝。谨案《考异邮》云:「轩辕有黄爵赤头,立日傍。」占云:「土精之。」又《礼稽命徵》云:「祭祀合其宜,则黄爵集。」昔汉集泰畤之殿,魏下文昌之宫,一见雍丘之祠,三入平东之府,并旁观回瞩,事陋人微,奚足称矣。抑又闻之,不刳胎剖卵则鸾凤驯鸣,不漉浸焚原则螭龙盘蜿。是知陛下止杀,故飞走宅心,皇慈好生,而潜浮育德。臣面奉纶綍,垂示休祥,预承嘉宴,不胜藻跃。李虔僻处西土,陆机少长东隅,微臣惭于往贤,逢时盛乎曩代。辄竭庸琐,敢献颂云:
太素式肇,大德资生,功玄不器,道要无名。
质文鼎革,沿习因成,祥图瑞史,赫赫明明。
天禄大定,于铄我君,武义乃武,文教惟文。
横塞宇宙,旁疑射、汾,轩物重造,姚风再薰
燠发王策,昭彰帝道,御地七神,飞天五老。
山祗吐秘,河灵孕宝,黑羽升坛,青麟伏皂。
丹乌流火,白雉从风,栖阿德劭,鸣岐祚隆。
未如神雀,近贺王宫,五灵何有,百福攸同。
孔图献赤,荀文表白,节节奇音,行行瑞迹。
化玉黼扆,衔环陛戟,上天之命,明神所格。
绥应在旃,伊臣颂焉,永缉丹素,方流管弦。
颂歌不足,蹈舞无宣,臣拜稽首,亿万斯年(《隋书·许善心传》,《文苑英华》七百七十八)
鹿泉本愿寺铜钟铭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九
八音之列数者。金为长。金声之动物者。钟为大。相彼创制。本乎无心。随轻重之所考。遇洪纤而必应。其体妙乎。其几神乎。故帝庭用之以和乐。梵宇作之而助道。其有旨哉。伊本愿道场。昔鬼土所卜。即轮王建塔之地。有隋氏因而缉焉。皇唐统天。增壮厥构。虽台殿有赫。而钟簴未雄。曰都维那某等。显允令德。郁为纪纲。洞三学之奥府。张二严之巨翼。以为是声闻则有以敷众美。不则无以遍十方。乃同寅叶恭。倡议改作。我心匪石。彼应如云。缁流辅仁。而或勤或懋。清信委施。而为冈为陵。于是乎远贸金精。博召良冶。凫氏宰。陶人翼。镕范修。林朴植。火正叱咤以启号。风师阋怒而陈力。巨扇咆哮。洪炉赫曦。焮夺清夜。光连紫微。旁通窦以决注。下潜成于数围。察夫阴未凝。阳为烈。爙爆泉沸。气愤云泄。既旬而后实。既坚而后发。转于隧。渐于堂。混乎其轮圆。洞然而博畅。仙兽勒于下。骊龙踏于上。蓄精诚。含寥亮。乃神工之既济。而宝器之大壮也。且夫作有度而体有经。侈弇均。厚薄中。则不播不石。不郁不柞。虽鸿音未扬。识者已知其妙矣。故缁众咸跃。善愿克充。而县之衣冠。里之髦彦。聚舍珍玩。翕营层台。崚嶒百常。沆瀣一色。然后插云柱。倚天梯。骈辘轳。绾修索。攒㔣力以下拔。轧丰容而上升。雄以鳞。颠以交扛。猛以簴权。作以离立。大器斯属。洪椎乃铿。威音潼溶而一吼。虓响岌嶪乎三界。上极有顶。下弥空轮。飞行天仙。海陆神识。莫不警革尘滞。褰开冥蒙。涤旷劫之瑕。灭长夜之苦。使浩福潜润。冥机坐融。其诸佛神通之用乎。不然者。千钧之声。一杵之播。则曷以臻于是矣。允釐僧务。本三势而克终。式遏剑轮。后四爰而长击。故初起细而促。渐登锽以舒。既锐而入微。又增而复壮。于是壮也。乃而毕为。(八字有误)若是者何。皆皇觉启导抑扬之深思也。实欲普其念。周乎仁。张皇慈音。引曳悲韵。使万物咸若。六时登闻。不惕不惶。以安以乐。或谓霆斗雷裂。山倾河泄。灵祇歼走。猛毅僵蹶。皆恐怖杀伤之事。我大雄氏慈制。又悲乎然哉。(五字有误)若乃禺禺圣贤。翼翼龙象。以之忏萨。以之引宣。微妙其心。精进厥德。有秩有序。不差不忒。住持我象教。洋溢我元风。洞达我幽明。清宁我邦国。神之不可以已。其在兹乎。皇唐十有八年春仲八日。是钟也既成。即其秋孟上弦。兹台也复构。他方圣众。咸飞来而赞扬。地中菩萨。咸踊出而瞻仰。于是陈巨会以落之。张梵乐以考之。煌煌乎休哉。越宝庭之能事毕矣。而宏范莫纪。又八稔于斯。河南史凛然。文林之秀也。尉于右邑。摄兹铜章。惠化一清于灌坛。希声重美于洪器。命我昭述。式副偫心之望焉。而主簿宏农杨量新尉杨光朝等。并高干才敏。力懋于道。勉奉天秩。允恭仁祠。辅营乐石。赞就厥美。虽默者。果得不言乎。铭曰。
灵钟上空仪法天。体道内虚含至圆。
雄威蓄毓时乃宣。震击铿锽流大千。
十万调御及圣贤。应我真声开梵筵。
一切苦轮悲炽然。闻我真声咸息肩。
虚空有尽福无边。神用广大莫与先。
宋颂 北宋 · 赵湘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
臣湘言:古皇王之德,若日月流乾,江河注坤,烜赫不没,浩浩无息。虽鸟兽鱼鳖,草木动植之类,咸尽性命,保合丕道。人宪物,横今矗古。彝伦攸叙,文武不坠。故厥猷塞夷夏,功德弗穷。括而书之,为三坟,为五典,为八索,为九丘。然后谟训诰誓诗颂铭赞等,相继而兴。咸以纪圣人之绩,述其行道敷德,演教畅化,使后世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治而弗忒焉。故称唐尧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称舜曰:若稽古帝舜重华协于帝。又曰:明四目达四聪。称禹称汤称文称武,皆有道焉。周公旦召公奭大圣大贤,捃摭雅颂,唱圣君贤臣之大业,发五声八音,风腾四方。治则颂,乱则刺,圣人之道,不为岩穴之人而拾遗。是以尹吉甫召穆公等,皆极宣王之颂。厥后两汉之名士,颇能颂皇王之风。若相如扬雄班固司马迁,尤笃是事,凡炎汉之事迹,罔不研极。晋宋齐梁,累累有焉,然其时君之道,或沿袭之不至,故厥颂之风亦渐微弱。陈隋虽有文学之士,颂为淫哇,雅正之风遂息末。皇唐发挥,帝图颇延,上圣下明,远迩祗肃,斯文既盛,颂声甚闻。其末及季,干跳楯掷,六马奋踶,朽索遂剪。草草后君,文势颇僻,巫词淫唱,不生清风,颂源污,流失其畅。繇是四海之内,离析崩散,山不连带,河不续砺。车既异轨,书复殊文。仁义礼乐,其将颠耶?怨怒哀思,纷然聒聪。上帝降监,矜及下土,祚我炎宋,绰复其道。太祖皇帝,率受天命,璿玑七齐,班瑞群牧。追二帝之道,体三代之事。流凶举贤,舞羽阶陛。荆琛湖赆,南尽海际,比于庸蜀微卢彭濮人,声教一被,罔不率服。蠢尔含戴,久翳倏旭,渴饮饥食,暑凉寒燠,普天之下,莫不受福。今皇帝纂位立极,光照天地。浙右土献,太原面缚。黄钺白旄,不秉左右,天下大定。日月所照,风露所沾,鸿宾捧,一一无异。然后张废礼,修坠乐,驱信驰惠,浸仁沐义,宗庙社稷郊祀耕籍之事,岁无虚焉。徇路之器,立春以鸣。区宇文物,翕然为变。嘉祥上瑞,若丽天者,蟠地者,悬于雨露者,附于草木者,奇为禽兽者,丰为稼穑者,维月系日,维日系时,知良史之不遑暇食。至于拳拳待天下贤俊,躬试而亲礼,升降黜陟,坦然明白。由是左夔右龙,前稷后契,凡百执事骏奔走,莫不克贤。风教辑睦,天地肃节。易曰:垂衣裳而天下治。传曰:无为而治者,其也与。又曰:谓武尽美矣,未尽善者。今推尊吾君之道,克定天下,不因流杵之血;守文于域中,恬澹冲寂,恭己南面。奸回汩沈,正直飞举。诰未出而俗化,典将启而时行。所谓先天弗违,后天奉时者。岂功不出于武王哉!易传之称者,岂止待于,而不待于后之圣君焉!是冥符之道,不在沿袭者,非天与天授乎?故观吾君者,可以知焉,可以识易传焉。武王之功,既未尽善,夫岂下乎宣王之道耶?诗人之颂宣王,辉焕赫奕,至于今日,而吾君之道,讵宜默默乎?方今左右前后,岩穴薮泽,悉多聪明之人,而颂吾君者莫不众也。然吾君之功业,虽竭天下之知慧,聚天下之笔舌,岂能罄露其渊奥?故天地之功,百姓日用而不知,惟吾君之道亦然也。然而生其时为儒冠,而不能薄颂仁圣之业,亦负笑于樵夫尔!臣湘谨清净心意,盥沐舌,稽首穹昊,拜手皎日,撰为宋颂,以告于神明。其辞曰:
九区混茫,皇天锡皇。
羲教农化,勋纪华彰。
继华于禹,承禹于汤。
比于文武,逮其
圣道攸传,富寿无疆。
隋之弃仁,天命不常。
歼厥侈毒,祚归巨唐。
孙复昏,荡于四方。
民瘼其咨,逾于怀襄。
草创中间,崩析滋章。
割山裂川,国为披猖。
氓不堪命,神恫其殃。
俾宋有图,横弛竖张。
日月五辰,齐其启光。
实维太祖,肇基建邦。
有若有苗,逆命弗祥。
爰整其师,赫怒斯扬。
荆舒既贡,南海趋跄。
庸蜀微卢,虽险无当。
惟尔曰夏,毒靡有流,民始克昌。
屡饥而馔,久渴而浆。
冰极授衣,暑烦降凉。
洎我圣君,传叶振芳。
圣神仁明,浩浩汪汪。
人来王,并汾慑降。
服不以戎,鼓罔其镗。
风雨攸暨,如禽集翔。
淳复天人,礼修夏商。
前正后直,左贤右良。
忠正并驱,回邪跼藏。
鳏恤寡矜,寇屏宄亡。
药蒸石黎,法衡度量。
乃宅孝悌,乃谨序庠。
衣帛食肉,罔有攸伤。
关讥匪艰,什一靡庞。
虽有罟网,不罹污潢。
虽有山林,不乱斧斨。
虽有权衡,民不以强。
虽有郛郭,民不以防。
宗庙既清,郊社甚庄。
品物争瑞,史载交相。
未诰俗化,将时合苍。
盈耳四海,但闻洋洋。
其雍其熙,无施无为。
乾坤法之,治于垂衣
蒙彼蚩蚩,不觉不知。
天下一致,夫何虑思。
清之净之,平之泰之。
倏变于道,殊途同归。
伟焉厥图,本蕃益枝。
百世之后,实流其奇。
史官既良,康哉具书。
古有吉甫,为宣王诗。
是故臣湘,作夫颂辞。
圣德形容,神明告兹。
狂斐恐慑,少颂史遗。
按:《南阳集》卷一。
刑曹判书赠谥文简公冲庵先生神道碑铭 明 · 李廷龟
四言诗 出处:月沙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呜呼。贤邪进退。系世道消长。士林之祸。自古有之。而未有惨于己卯。己卯诸贤之前后死若窜者甚多。而冲庵先生。受祸最酷。至今闻者心惊魄夺。见有寻师友谈道学者。辄掩口而相戒曰。不闻神武上变之事乎。士气萎靡而不振者殆数十年。憸小之凶于人国。乃至于是矣。逮乎仁庙末命复官。宣庙初年赠谥。人始稍稍知君子小人之别。一邦之士论乃定。然而新学后生。徒知己卯诸贤之为可师法。而其居家行谊。立朝言论。不能尽记于斩伐销铄之馀。多士慨然。恐久益无传。先生孙金令声发。一日谓不佞曰。夫以吾先祖之卓卓。而墓道尚阙显刻。是实斯文之欠典。而不肖孙之责也。敢徼惠子一言。愿子图之。噫。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佞生晚。常恨未得趋承下风于函丈之间。今于不朽之托。安敢以文辞衰拙。不足以自效为解。而重孤慕用之诚乎。谨按状。先生姓金。讳净字元冲冲庵号也。新罗顺王之后。六代祖将有。版图判书。始家于报恩。曾祖讳浒。平泽县监赠都承旨。祖讳处庸。赠兵曹参判。考讳孝贞户曹正郎吏曹判书。妣金海许氏。判官允恭之女。以成化丙午。生先生。生有异质。俊颖出人。学语便知文字。未十岁。已通四书。一经不待提诲。能自课勉。常语同游诸儿曰。大丈夫生斯世。偏小如此邦。不足为也。慨然有登东山之志。年十四。中别试初试第一名。辞以年幼。不赴会试曰。科举之文。不足学也。沈潜圣贤书。夜以继日。十五而孤。持丧悉遵礼制。事母夫人。至诚色养。十九。中司马。二十二。擢文科状元。旋拜正言。选玉堂修撰。赐暇书堂。历兵曹佐郎正郎副校理献纳。为养除忠清都事。召拜校理。荐吏曹正郎。又乞外出。补淳昌郡守乙亥。章敬王后宾天。先生潭阳府使朴祥上疏。请复立慎氏。伸无辜废处之冤。绝以妾为妻之讥。且言朴元宗等胁制君父。放逐国母。万世之罪人。今虽已死。明正其罪。使后世灼然知分义之不可犯。则人伦之本。正始之道。澄澈光明。如天地晦塞而开豁矣。疏上。台官以为邪论。力请鞫问。事将叵测。赖大臣之救。徒配于报恩之含琳驿。自是廷论角立。至丙子。始以先生言为是。交章请放。遂蒙赦还家。即往岭东。遍踏名区。仍入俗离山寺。读书三冬。无意仕宦。朝廷启请召还。丙子。叙拜司艺。丁丑。擢应教典翰。皆不赴。。升通政副提学。陈情乞免。至于四五。时静庵赵先生先生结道义交。最蒙恩眷。移书敦勉。上亦召旨络绎。先生不得已赴命。拜同副承旨。转至都承旨。俄命升秩吏曹参判。兼弘文馆提学同知经筵事。旋授大司宪副提学同知成均馆事。己卯。以大司宪归觐。上疏乞解职终养。不许。特升资宪大夫刑曹判书。又兼艺文馆提学先生血诚控辞。每日晨起诣阙呈疏。不许则仍赴公衙。日日如是。殆数月而终不允准。至如兼带两馆提学。世所罕有。人益荣之。先生感激殊遇。与同德诸贤。竭诚建白。革弊兴化。如请罢昭格署。以正祀典。刊行乡约。以教民彝。讲明小学。以敦蒙养。创设贤良科。以收贤俊。追削靖国功臣之滥参者。以杜倖门者。皆流俗之所骇异。勋戚之所切齿也。群猜众怒。谗搆日积。洪景舟与衮、贞谋。先以不测之言。恐动宸听。请开神武门。称受密旨。潜纳小牍。胁召大臣。夜起大狱。先生大司宪赵光祖等十八人。一时收系。供毕狱具。并当以死。首相郑光弼牵裾泣谏。太学生三百馀人。伏阙号哭。始许减死。论先生杖配锦山。锦距报恩百馀里。先生之母病危剧。告于锦倅。乞驰往面诀。还途。闻金吾郎押移珍岛。即偕还配所。权臣有修郤者。以亡命拿鞫。置对狱中。裂衣帛上三疏。白见冤状。决百棍安置济州翌年者又起而甚之。遂赐自尽。闻命色不变。呼酒快饮。移书兄弟。勉以善养老母。作绝命辞以见志。春秋三十六。明年辛巳。返葬于清州苦海山下。曾所卜筑之地。夫人恩津宋氏。进士汝翼之女。无后。取兄参奉光之次子哲葆为嗣。宣庙初。退溪先生入筵中。因上问启曰。中庙将兴三代之治。赵光祖金净奇遵等。协心赞襄。四方风动。见摈者搆捏。网打士流。皆由南衮沈贞。上命夺等爵。丙子。遣礼官致祭赐谥文简。博闻多见曰文。居敬行简先生天分甚高。识见超迈。安和而庄重。敦大而辉光。孝友出天。至行纯备。学业精深。门路最正。笃信小学书。尊尚近思录。立言制行。动遵古训。平居。终日端坐。门庭萧然。绝无杂宾。唯与数三贤益。讨论奥义。专心于主静工夫。不问家人产业。驺直不入于门。禄俸先班于亲戚之贫者。不乐荣进。常怀急流勇退。雅好泉石。每遇佳处。倘佯忘返。萧然有出尘之想。奔义如不及。疾恶若将浼。于书无所不读。一挂眼终身不忘。文法西京。诗学盛唐。雄健俊逸。绝不沿袭陈言。惜乎。其在世苦短。遗失又多也。时新刊近思录。多士求序跋于诸贤。静庵固让于先生。其见重如此。退溪答人书曰。冲庵学问。高于人一等。有此见识。而终不得行其。岂不悲哉。斯真定也。世之者。或云己卯诸贤负荷太重。设施无渐。不能调适时宜。以至于此。呜呼。岂其然乎。中庙立国于大乱之后。锐意更化。一新污习。任贤才。虚己以听。此诚千载一时也。士生斯世。不遇则已。遇则当尽所学。岂可循常守故。苟焉而已。若其倘来之祸福。关时运系兴丧。天地之有所憾。于先生何预焉。虽然。天运无往不复。是非不待百年。列圣崇奖。儒林兴劝。以至于今。为士者皆知善之当为。恶之不可为。为善者虽死亦荣。不善者虽生如死。一线正论。终不泯灭者。伊谁之力也。铭曰。
道之将行,天笃降才,必厚其培。
道之将废,或泥或止,孰主张是。
我公之生,实际昌期,文在于兹。
行固天得,学主养性,心专居敬
起自林泉,耸动簪绅,瑞凤祥麟。
抗疏惇伦,义正无偏,朝纲肃然。
清名俊望,屈而益舒,妙年尚书
圣君注倚,贤友辅翼,若车推毂。
明良相遇,契合风云,夙夜经纶。
正色法筵,必称,有言则信。
庶几礼乐,将大有为,忌者惎之。
潜吹蜮弩,胁以三木,彼谗罔极。
赫日昼曀,繁霜夏陨,长夜泯泯。
畀之何丰,用之何啬,夺之何速。
绝命之辞,一团诚血,万古呜咽。
惟兹正气,日揭星明,凛凛犹生。
有山苍苍,有丘睪如,考槃之墟。
树之贞珉,芳徽如昨,过者必式。
后海疆(此组诗收于《中法战争文学集》。编者按:《中法战争文学集》录有六首,其中仅二首与台湾有关,故录二)。(战基隆〖此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清 · 李光汉
 押觉韵 出处:此诗收于《中法战争文学集》,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刘铭传奉命督办台湾,当曳兵弃基隆时,曹志忠力止,基隆梁纯夫伏地哭留,不允,后为艋舺团人拦截乃止。淡水孙开华沪尾一战,得李彤恩所募张李成即张阿虎统土兵五百名,杀法酋一员,卒六百馀名,俘花目百馀名,燬一敌船。外洋称我国大胜,绘图记之。
基隆一粟耳,浮在海之角。
貔貅二十万,大帅开帷幄。
(编者按:「暮」,《中法战争文学集》误作「蓦」,今改。div>)夜曳兵行,铁城突确荦。
可怜小吏愚,哭民双目瞀(作者注:「按张秉铨复政颂,则以撤基隆虽错一著,然能用彤恩、李成收回援沪尾,铭传颇建奇功,特两存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