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文殊师利 南朝宋 · 殷景仁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九
文殊师利者,是游方菩萨,因离垢之言,而有斯自,非厥号所先也。原夫称谓之生,盖至道兴其貌,何者,虚引之性,彰于立德;轨世之表,闻于童真。廉俗之风移,则感时之训兴,故云濡首。又以法王子为名焉。夫欲穷其渊致者,必先存其深大,终古邈矣,岂言像之所极?难算之劫,功高积尘,悠悠遐旷,焉可为言?请略叙其统。若人之始出也,爰自帝胄,尊号法王,无上之心,兆于独悟。发中之感,无不由他。近一遇正觉,而灵珠内映,玄景未移,遂超登道位。于是深根永构于冲壤,丰条翼神柯而同茂,慈悲之气,与惠风俱扇;三达之明,与日月并曜。具体而微,固以功侔法身矣。若乃天机将运,即神通为馆宇,圆应密会,以不疾为影迹。斯其所以动不离寂,而弥纶宇宙,倏忽无常境,而名冠游方者也。世尊兴出,乃援跃进之明;显潜德于香林,因庆云而西徂,复龙见于兹刹。法轮既转,则玄音屡唱;对明渊极,辄畅发深言,道映开士,故诸佛美其称;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非夫合天和以挺作,吸冲气而为灵,舒重霄以回荫,吐德音而流声,亦孰能与于此哉。将欲摇荡群生之性,宅至柔之主,开宏基于一篑,廓恒沙而为宇。若然而不悦文殊之风,则未达无穷之量,长笑于方寸之寂矣。自世尊泥洹,几将千祀,流光移荫,复与昔而升降。由是冥怀宗极者,感悲长津之丧源,惧风日之潜损,遂共表容金石。继以文颂,人思自尽,庶云露以增润。今之所遇,盖是数减百年,有铁轮王,王阎浮提,号曰阿育。仰规逸轨,拟而像焉。虽真宰不存于形,而灵位若有主。虽幽司不以情求,而感至斯应。神变之异,屡革民德。因险悟时,信有自来矣。意以为接颓薄之运,实由冥维之功,通夫昏否之俗,固非一理所弘。是以托想之贤,祗诚攸寄,思纽将绝之绪,引毫心以标位。乃远摸元匠,像天所像,感来自衷,不觉欣然同咏;
眇眇童真,弱龄启蒙。
含英吐秀,登玄履峰。
神以道王,体以冲通。
浪化游方,乃轨高踪。
流光遗映,爰暨兹隆。
思对渊匠,靖一惟恭。
虚襟绝代,庶落尘封(《广弘明集》十六。)
泗州旃檀白衣观音赞1115年 北宋 · 释德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筠州太平泗州元鉴,所蓄观音菩萨之相,慈严妙丽,灵异殊胜,如上天竺所见者。问何自得之,曰:始有客舟载而至,传数家,家辄祸,至灭亡者,皆畏不敢迎,独吾迎事之而无异焉。余曰:昔庐山文殊师利之像,不肯留寒溪,而喜随远公归东林。金陵弥勒像不肯住景德,而现梦于舒王,永居华藏。今此像乃独乐寓于,是皆与菩萨有大因缘。不然圣心岂有所择而避就之耶?为之赞曰:
我闻菩萨昔因地,所供养佛名观音。
从闻思修入悟心,心精遗闻而得道。
见闻觉知不可易,譬如西北与东南。
而此乃曰闻可遗,令人罔然堕疑网。
龙本无耳闻以神,蛇亦无耳闻以眼。
牛无耳故闻以鼻,蝼蚁无耳闻以身。
六根互用乃如此,闻不可遗岂理哉。
彼于异类昧劣中,而亦精妙不间断。
况我自在慈忍力,无畏解脱独不然。
钟鼓俱击声不同,知其不同是生灭。
而二种声不相参,即是同时寂灭法。
稽首净智功德聚,广大庄严悲愿海。
悯我心明力不逮,时时种子发现行。
如人因酒而发狂,戒饮辄复逢佳酝。
愿灭颠倒痴暗障,愿获辩才智慧藏。
游戏十方微尘刹,亦施无畏利众生。
凡曰有心能闻者,同入圆通三昧海。
按:《石门文字禅》卷一八。又见《林间后录》。
双林善慧大士录赞1120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六二
昔长者维摩诘具善巧方便,居毗耶离城,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摄诸众生,以慈悲喜舍作诸佛事。虽为白衣居家,而奉持律仪,不著三界。虽有妻子眷属,而修诸梵行,常乐远离。其辨才无阂,则现身有疾,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无上道心。诸菩萨大弟子众皆不堪任,诣彼问疾,虽文殊师利亦云,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有如此者。其游戏神通,则能以方丈之室,容受九百万菩萨三万二千师子之座,而不迫迮。示遣化人,以众香钵取满香饭,餍饱十方无量众。会不起,于座断取妙喜国土山河如陶家轮,及持华鬘,示一切众不可思议,有如此者。故佛书以为金粟如来,不其然欤。惟双林善慧大士应世阐化之迹,何其维摩诘也,岂独以六度摄众生,以四心作佛事,以白衣居家而奉律仪,有妻子眷属而脩梵行为似之耶?至于辨才无阂,其偈颂言语,深达实相,游戏神通,其显示变化不可思议,亦与之举相似然。故尝自谓弥勒化身,而行道山中,常见七佛引前,维摩接后者,良有以也。唐人楼颖大士应世阐化之迹以为之传,文字繁颣,无以发明甚深难解之义。今右文殿修撰罗公以无尽智参订其书,芟除润色,又为序以表出之,而大士立言行事灿然著明。读者随其分量,各有所得,其于助发第一义谛,岂小补哉!暇日以其书示昭武李某,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再拜稽首,以偈赞曰:
弥勒栖神兜率天,下生此土犹久远。
化身无数在世间,善慧大士乃其一。
于中深秘菩萨行,而外示现凡夫相。
佃猎渔捕悉与同,娶妻生子亦复尔。
忽然照水知宿因,本来神智皆具足。
双林净土坐道场,说法度脱无量众。
为欲化导群生故,六度四心为依止。
田园庐舍诸器用,奴婢妻子亦弃捐。
而以营修大法会,盖行布施摄悭贪。
强夫暴客与魔民,豪夺追逐共诬谤。
更以软语安慰之,盖行忍辱摄瞋恚。
精进摄诸懈怠者,昼夜行道不休息。
持戒摄诸毁禁者,敷草而坐食粗粝。
智惠禅定无有边,摄诸痴乱亦如是。
慈悲喜舍救众生,微妙宏深难测识。
虽依如是众法门,亦不于此而常住。
辨才演说无滞阂,譬如空谷中答响。
歌颂句偈自成章,纵横颠倒皆通达。
神通游戏得自在,聊以折伏不信心。
异香殊相放妙光,一叩宫门馀悉启。
住是解脱不思议,正如长者维摩诘
应世阐化靡不齐,故于行道常接后。
化缘已毕示寂灭,迄今何翅五百年。
虽有文字传未来,芜颣不能发实相。
我观龙津居士,已能深入不二门
应缘虽现宰官身,于诸世味如嚼蜡。
燕闲清净无所为,乃以笔墨为法施。
芟除润色出妙语,善慧之书乃光焰。
佛子若观善慧书,当知三士无异法。
毗耶双树林,及此龙津元一处。
受持读诵善思维,普愿发心无上道。
按:《梁溪集》卷一四○。
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一
五台山文殊师利道场梵语谓之曼殊师利山麓有寺曰殊像传是文殊示现处妙相端严瞻仰生敬辛巳春奉圣母幸五台祝釐瓣香顶礼默识其像以归既归摹勒诸石遂乃搆寺香山肖碑模而像设之颜曰宝相兹于山庄普陀宗乘庙西营搆兰若庄校金容一如香山之制而堂殿楼阁略仿台山亦名以殊像从其朔也夫佛法无分别见清凉五峰固文殊初地香山塞山非彼非此矧以竺乾视之固同为震旦中菩萨示现之境乎是则阐宗风延寿功德利益又皆一合相之推广平等者也工始于乾隆甲午夏逾年落成以诗代颂并志缘起如右
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师利梵帙读作平声其音近满珠故西藏达赖喇嘛等借丹书借称师利大皇帝今俗讹满珠为满洲非也)
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佛经本出厄讷特诃克是为梵帙一译而为唐古特之番再译而为震旦之汉其蒙古经则康熙及乾隆年陆续译成者朕以当我朝全盛之时不可无国书之佛经因命开馆译定)
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士翊浮图(是寺之喇嘛皆令习清字经即□曼殊师利之义)
虽然名实期相称(去声)师利应嗤谓是乎。
西摩路 清末民国初 · 沈曾植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海日楼诗卷五
梵语悦意曰西摩,阿弥陀所居国土曰须摩提,文殊师利所居城曰苏摩邪,释义皆同。西、须、苏,一字之异写耳。称意华曰须曼那,好意女曰西弥迦。余所居迤西南曰西摩路,不知邪寐尼书当作何解,中天语则悦意释也。路为出入所必经,感此嘉名,彰以雅咏。
秋老物将息,羁怀藐何依。
海滨常绿树,慰我淮南悲。
峻宇閟人迹,旷涂舒息吹。
投林鸟有宅,脱挽车方归。
黄叶故槭槭,秋阳迥离离。
欣然名字即,已释尘沙疑。
老母米潘因,晚华曼陀姿。
就体复不妄,无缘豫焉随。
远见西南江,暮帆去何之。
昭文琴可鼓,象罔珠方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