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君莹伻来问讯。走录游迹以寄 其一 明 · 金安国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慕斋先生集卷之六
司马所张上舍泓澄之,姜上舍润德叔胖,尹上舍友衡衡之,尹上舍瓘汝辉,庆上舍浑彦晦。为雨湾主人李二相希刚公及我。共醵酒会神勒寺以邀。李相以病未赴。余与叔胖。方棹小艇。自梨湖。乘月溯流而上。路拉崔上舍光瀚子澄共载。鼎坐剧饮。子澄以事辞去。阳智权使君㻩君莹。初不知余之赴神勒。驰简送酒。欲来访泛槎亭。余即答书。约会于神勒。权君先到清心楼。凭栏待余。时西风正劲。余令挂帆艇疾如飞。不问楼中有何客。放吟长啸而过若将浼焉者。君莹初谓余过必泊楼前。召与共舟。至其不问而过。骇心盰望而已。既而。继至于寺。相与抵掌一笑。夜与诸君对江月。痛饮剧谈。骊州尹教官璿,汉阳客闵上舍善良。亦至参席。翌朝。吴佥使允成,金忠顺光策。亦携壶而至。饮罢。复与君莹,叔胖,衡之及吴君。共艇而上。访雨湾主人。轰饮到宵。衡之及吴君别去。余与两君。乘月朗咏而返。复宿于神勒。暨明。又共艇而下。至清心楼下燕滩边。严上舍用顺孝中。又自清心佩壶而至。洗螺杯酬劝无算。尽醉后。君莹别去。叔胖,孝中。随余到泛槎亭复饮。尹敬差溉汝沃自州来会。共往宿长兴寺而别。后数日。君莹伻来问讯。走录游迹以寄
清心楼下水如天,楼上何人望眼穿。
瞥尔风帆飞鸟过,扁舟应载地行仙。
刑曹判书赠谥文简公冲庵金先生神道碑铭 明 · 李廷龟
四言诗 出处:月沙先生集卷之四十四
呜呼。贤邪进退。系世道消长。士林之祸。自古有之。而未有惨于己卯。己卯诸贤之前后死若窜者甚多。而冲庵先生。受祸最酷。至今闻者心惊魄夺。见有寻师友谈道学者。辄掩口而相戒曰。不闻神武上变之事乎。士气萎靡而不振者殆数十年。憸小之凶于人国。乃至于是矣。逮乎仁庙末命复官。宣庙初年赠谥。人始稍稍知君子小人之别。一邦之士论乃定。然而新学后生。徒知己卯诸贤之为可师法。而其居家行谊。立朝言论。不能尽记于斩伐销铄之馀。多士慨然。恐久益无传。先生之孙金掌令声发。一日谓不佞曰。夫以吾先祖之卓卓。而墓道尚阙显刻。是实斯文之欠典。而不肖孙之责也。敢徼惠子一言。愿子图之。噫。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佞生晚。常恨未得趋承下风于函丈之间。今于不朽之托。安敢以文辞衰拙。不足以自效为解。而重孤慕用之诚乎。谨按状。先生姓金。讳净。字元冲。冲庵号也。新罗敬顺王之后。六代祖将有。版图判书。始家于报恩。曾祖讳浒。平泽县监赠都承旨。祖讳处庸。赠兵曹参判。考讳孝贞。户曹正郎赠吏曹判书。妣金海许氏。判官允恭之女。以成化丙午。生先生。生有异质。俊颖出人。学语便知文字。未十岁。已通四书。一经不待提诲。能自课勉。常语同游诸儿曰。大丈夫生斯世。偏小如此邦。不足为也。慨然有登东山之志。年十四。中别试初试第一名。辞以年幼。不赴会试曰。科举之文。不足学也。沈潜圣贤书。夜以继日。十五而孤。持丧悉遵礼制。事母夫人。至诚色养。十九。中司马。二十二。擢文科状元。旋拜正言。选玉堂修撰。赐暇书堂。历兵曹佐郎正郎副校理献纳。为养除忠清都事。召拜校理。荐吏曹正郎。又乞外出。补淳昌郡守。乙亥。章敬王后宾天。先生与潭阳府使朴祥上疏。请复立慎氏。伸无辜废处之冤。绝以妾为妻之讥。且言朴元宗等胁制君父。放逐国母。万世之罪人。今虽已死。明正其罪。使后世灼然知分义之不可犯。则人伦之本。正始之道。澄澈光明。如天地晦塞而开豁矣。疏上。台官以为邪论。力请鞫问。事将叵测。赖大臣之救。徒配于报恩之含琳驿。自是廷论角立。至丙子。始以先生言为是。交章请放。遂蒙赦还家。即往岭东。遍踏名区。仍入俗离山寺。读书三冬。无意仕宦。朝廷启请召还。丙子。叙拜司艺。丁丑。擢应教典翰。皆不赴。秋。升通政为副提学。陈情乞免。至于四五。时静庵赵先生与先生结道义交。最蒙恩眷。移书敦勉。上亦召旨络绎。先生不得已赴命。拜同副承旨。转至都承旨。俄命升秩吏曹参判。兼弘文馆提学同知经筵事。旋授大司宪行副提学同知成均馆事。己卯。以大司宪归觐。上疏乞解职终养。不许。特升资宪大夫刑曹判书。又兼艺文馆提学。先生血诚控辞。每日晨起诣阙呈疏。不许则仍赴公衙。日日如是。殆数月而终不允准。至如兼带两馆提学。世所罕有。人益荣之。先生感激殊遇。与同德诸贤。竭诚建白。革弊兴化。如请罢昭格署。以正祀典。刊行乡约。以教民彝。讲明小学。以敦蒙养。创设贤良科。以收贤俊。追削靖国功臣之滥参者。以杜倖门者。皆流俗之所骇异。勋戚之所切齿也。群猜众怒。谗搆日积。洪景舟与衮、贞谋。先以不测之言。恐动宸听。请开神武门。称受密旨。潜纳小牍。胁召大臣。夜起大狱。先生与大司宪赵光祖等十八人。一时收系。供毕狱具。并当以死。首相郑光弼牵裾泣谏。太学生三百馀人。伏阙号哭。始许减死。论先生杖配锦山。锦距报恩百馀里。先生之母病危剧。告于锦倅。乞驰往面诀。还途。闻金吾郎押移珍岛。即偕还配所。权臣有修郤者。论以亡命拿鞫。置对狱中。裂衣帛上三疏。白见冤状。决百棍安置济州。翌年。论者又起而甚之。遂赐自尽。闻命色不变。呼酒快饮。移书兄弟。勉以善养老母。作绝命辞以见志。春秋三十六。明年辛巳。返葬于清州苦海山下。曾所卜筑之地。夫人恩津宋氏。进士汝翼之女。无后。取兄参奉光之次子哲葆为嗣。宣庙初。退溪先生入筵中。因上问启曰。中庙将兴三代之治。赵光祖、金净、奇遵等。协心赞襄。四方风动。见摈者搆捏。网打士流。皆由南衮、沈贞。上命夺衮、贞等爵。丙子。遣礼官致祭。赐谥文简。博闻多见曰文。居敬行简曰简。先生天分甚高。识见超迈。安和而庄重。敦大而辉光。孝友出天。至行纯备。学业精深。门路最正。笃信小学书。尊尚近思录。立言制行。动遵古训。平居。终日端坐。门庭萧然。绝无杂宾。唯与数三贤益。讨论奥义。专心于主静工夫。不问家人产业。驺直不入于门。禄俸先班于亲戚之贫者。不乐荣进。常怀急流勇退之志。雅好泉石。每遇佳处。倘佯忘返。萧然有出尘之想。奔义如不及。疾恶若将浼。于书无所不读。一挂眼终身不忘。文法西京。诗学盛唐。雄健俊逸。绝不沿袭陈言。惜乎。其在世苦短。遗失又多也。时新刊近思录。多士求序跋于诸贤。静庵固让于先生。其见重如此。退溪答人书曰。冲庵学问。高于人一等。有此见识。而终不得行其志。岂不悲哉。斯真定论也。世之论者。或云己卯诸贤负荷太重。设施无渐。不能调适时宜。以至于此。呜呼。岂其然乎。中庙立国于大乱之后。锐意更化。一新污习。简任贤才。虚己以听。此诚千载一时也。士生斯世。不遇则已。遇则当尽所学。岂可循常守故。苟焉而已。若其倘来之祸福。关时运系兴丧。天地之有所憾。于先生何预焉。虽然。天运无往不复。是非不待百年。列圣崇奖。儒林兴劝。以至于今。为士者皆知善之当为。恶之不可为。为善者虽死亦荣。不善者虽生如死。一线正论。终不泯灭者。伊谁之力也。铭曰。
道之将行,天笃降才,必厚其培。
道之将废,或泥或止,孰主张是。
我公之生,实际昌期,文在于兹。
行固天得,学主养性,心专居敬。
起自林泉,耸动簪绅,瑞凤祥麟。
抗疏惇伦,义正无偏,朝纲肃然。
清名俊望,屈而益舒,妙年尚书。
圣君注倚,贤友辅翼,若车推毂。
明良相遇,契合风云,夙夜经纶。
正色法筵,必称尧舜,有言则信。
庶几礼乐,将大有为,忌者惎之。
潜吹蜮弩,胁以三木,彼谗罔极。
赫日昼曀,繁霜夏陨,长夜泯泯。
畀之何丰,用之何啬,夺之何速。
绝命之辞,一团诚血,万古呜咽。
惟兹正气,日揭星明,凛凛犹生。
有山苍苍,有丘睪如,考槃之墟。
树之贞珉,芳徽如昨,过者必式。
开剃叹(非其心也。势不得已可叹。) 明 · 沈光世
出处:休翁集卷之三
元宗为世子。朝蒙古时。宪宗皇帝南征。驻跸钓鱼山。世子自燕赴行在。适宪宗晏驾。时。皇弟忽必烈在襄阳。世子遂南辕。及于梁楚之郊,软角,乌纱,幞头,广袖,紫罗袍,犀带,象笏奉币。迎谒道左。周旋可则。群僚以品服。排班于后。皇弟惊喜曰。高丽万里之国。自唐太宗亲征而不能服。今其世子自来归我。此天意也。大加褒奖。适本国以高宗薨告。江淮宣抚使赵良弼曰。高丽虽名小国。依阻山海。国家用兵数十年。尚未臣附。前岁世子腆来朝。适銮舆西征留滞者二年。供帐疏薄。无以怀辑。一朝得归。将不复来。宜厚馆谷。待以藩王之礼。今闻其父已死。诚能立腆为王。遣送还国。必感恩戴德。愿修臣职。不劳一卒而得一国也。皇弟从之。是为元宗。自后归服蒙古。又遣世子谌入朝。帝遣断事官不花。护世子还国。国人见世子辫发胡服。皆叹息。至有泣下者。蒙古俗。剃顶至额方其形。留发其中。世子已开剃而国人未也。后渐为之。印公秀劝元宗。效元服色。元宗曰。吾未忍遽变祖宗之法。我死之后。卿等自为之。
达靼兵威震夷夏,少有婴锋无免者。
依山阻海竟何救,生灵尽毙锋镝下。
丽朝力屈始议降,玉帛万里朝大邦。
世子亲将奉天王,衣冠济济迎路傍。
谋臣献策厚馆谷,从此三韩自归服。
尚主至结舅甥亲,变俗渐将夷其人。
辫发归国仍开剃,耆老见之皆流涕。
汝身尚可吾不可,王心未忍全废礼。
后来未免举国从,百年胡服行吾东。
我愿君王勤修德,莫以千里为人役。
别抄叛(此可为后世至戒。) 明 · 沈光世
出处:休翁集卷之三
初。崔瑀专国。以国中多盗。聚勇士。每夜巡行禁暴。因名夜别抄。又盗起诸道。分遣捕之。其军遂众。因分为左右。又以国人自蒙古逃还者。为一部。号神义军。是为三别抄。权臣执柄。以为爪牙。厚其俸禄。或施私惠。又籍罪人之财而给之。故权臣颐指气使。争先效力。金俊之诛崔谊。林衍之诛金俊。宋松礼之诛惟茂。皆籍其力。及王复都旧京。三别抄反怀疑贰。遣使罢之。取其名籍。三别抄恐以名籍闻于上国。益有叛心。将军裴仲孙卢永禧等作乱。使人呼之曰。狄兵大至。杀戮人民。凡欲辅国者。皆会毬庭。须臾国人大会。别抄禁人出入。巡江大呼曰。凡在舟不下者。悉斩之。闻者皆惧而下。或欲发船。贼乘小艇。追射之。皆不敢动。城中人惊骇。散匿林薮。妇女童稚哭声满城。乃发库兵。分给军卒。贼度江华不可守。乃聚船舰。悉载公私财货及子女南下。舳舻相接。无虑千馀艘。时百官咸出迎王。而其妻孥皆为贼掠。哭声震动天地。贼初据珍岛。后入耽罗。元宗命金方庆。兼请蒙兵。与蒙将忻都阿海等。凡三年。始得平贼。蒙人以子女玉帛。为其所有。悉自随而归。
悍臣专国家兵盛,强寇压境势不竞。
入海几年还出陆,前者避狄后归命。
歼魁莫使反侧安,已乱可平将乱难。
别抄凶徒分至三,养虎宁不自遗患。
君王迎诏返旧京,百官济济皆从行。
一朝倡乱据留都,子女玉帛空满城。
楼船千艘下南极,席捲公私不遗力。
苍黄闻变无奈何,原野徒轰震天哭。
竟借胡兵丑凶丑,妻孥何曾为我有。
君莫说,当时事,至今思之犹塞气。
我谓几者动之微,识者深忧无不至。
岭南乐府六十八首 其六十八 安晦轩 清 · 李学逵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洛下生集册六
安裕。兴州(今顺兴府)人。元宗初登第。累官至中赞。忧学校日衰。议两府。以养贤库虚竭。无以资教养。令百官出银布有差。为赡学钱。王亦出内库财以助之。馀赀送中原。画元圣及七十子之像。又购祭器乐器六经诸子以来。于是。七管十二徒诸生。横经受业者以百数。晚年。常挂晦庵先生真。以致景慕。遂号晦轩。忠肃六年。从祀文庙。谥文成。
安晦轩,道之尊。
生徒七管门,床前晦庵真。
中原礼乐归东蕃,乡人理气穷委源。
题完贞伏虎图 清 · 朴圭寿
出处:瓛斋先生集卷之三
完贞伏虎图。黄缃芸云鹄为太高祖母谈孺人作也。述孺人守节全孤之迹。以求一时士友之诗若文。亦及于余。缃芸之言曰孺人身受无穷之苦。而后人坐食其报。辄念之潸然。呜呼。此孝子慈孙所不能自已者也。余见世家巨族溯求其先德。莫不有哲媛贤母为之基焉。今夫黄氏宗族益茂。有方兴未艾之象。悉谈孺人赐也。缃芸之追慕无穷。又焉能自已哉。因是而余亦有感焉。吾十世祖谏议公以直节为憸人所摈挤。卒而葬于大岭之南。有子五人。啼号满室。夫人洪氏提携稚弱。间关千里。北归王城。教诲成就。皆为名公卿贤大夫。孙曾至五十馀人。而女孙为昭敬王元妃。前明朝诰命曰出自元宗。作配名邦。归震川之文也。在其集中。子孙益昌。遂为世臣巨阀。向非先祖母劳苦辛勤。遂作遐陬土氓无疑矣。每念当日情事。当如何怵惕耶。以此知缃芸之感激先故。有与余同者。而不敢以词拙为辞云尔。
乱山合沓人迹绝,林间草屋依积雪。
小儿在背觅梨栗,大儿在手求提挈。
更有婴儿襁抱中,且乳且啼声呜咽。
谁家阿母罹百凶,飘泊异乡那堪说。
月落风高天深黑,有虎雷吼山石裂。
夜夜稚幼眠不得,惊投母怀皆颤窒。
阿母毅然启户出,诏虎一语何烈烈。
虎乃侧耳若有听,逡巡掉尾归巢穴。
程婴存孤心最苦,杨香扼兽情更切。
精诚格天天应泣,于菟何敢来噬齧。
却怪恶人恶于兽,冥悍欲将天理灭。
谁谓猛虎不可驯,天为贞妇完奇节。
代有闻人食其报,涪翁世家绵瓜瓞。
黄君感激为此图,追慕辛勤肠欲折。
何人更抽中垒笔,铺述其事贤媛列。
还君画卷三叹息,新诗写取归清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