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 南北朝末隋初 · 徐孝克
 出处:全隋文卷十二
夫大易无体,品类所以咸亨,太一无名,至人于是设教。仰观俯法,远取旁求,兼三以才,吹万维物。建官台铉,则五岳作镇;辨方伯牧,故四渎分流。辟伊阙,览八纮,凿龙门,陂九泽,播厥习险,因之以利民,相生卜洛,树之以君长。《坎》之时用大矣哉!我皇帝作圣凝神,乘图御箓,无为无欲,道契汾阳,垂拱垂衣,德隆至治。辰象贞明,管灰合序。方外无虞,海内有截。被风雅于华戎,盛雍熙于曩代。巍巍乎难得而称者也!至如光启法式,荣敷道树,化彰十善,弘济四生。天台修禅寺智顗禅师,蔬练自居,苦节行己,奉扬皇风,总持像教。禅师俗姓陈氏颍川人也。乃有妫之后焉。四友惊座,逖听多美。六奇列爵,世载其贤。祖诠,早世。父起祖,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禅师童真出家,聪敏易悟,寓居荆峡,游化幽并,自北徂南,兼行禅智。将探,台山是卜。白鸡路出,青髓岩开。攀桂结宇,萧然憩止。林交五柳,既馥旃檀之氛。塔见三层,终县水精之色。云崖天乐,不鼓自鸣。石室金容,无形留影。秀岭嵚岑,浪波浩瀚。洪涛蜃气,冒远苞空。巨壑乔松,干云翳日。翔集飞走,丛育珍怪。地中藏玉,观曲枝而易辨。渊内沉珠,见员流而可别。神通开士,如意桑门。振锡咒泉,腾空舞钵。受丹仙客,泛急水而时来。避宦真人,乘回风而迥至。厥土宏洒,灵谶斯在。禅师福慧基钺,声光利益。宣猛将军临海内史计尚儿,子勋之胄,世显方术,卖药登仙,闻于昔汉。剖符作守,即此明时,请转法轮,讲《金光明经》一部。前云骑将军临海内史陈思展,及其犹子陈要卿等,即土人也。戎章衣绣,优帙家邦,奉屈禅师,次讲发华经典。白牙团扇,初开律藏之门。玉柄麈尾,傍阐经王之偈。系珠始训,亲友醉除。梦鼓将鸣,梵魔疑遣。因乃双明诫劝,广辩福殃。尚儿仍奖论沪主严续祖、羊公贺等群贤,凡百君子,信誓斯立。丹诚恪勤,白业谐辩。嗟如棠之往累,叹钩仆之来缘。各舍沪业及鱼梁等,合六十三所。二缘树下,县唱善哉。五旬座上,遥闻弹指。巨海无际,一时清谧。众生无边,同安快。掌擎世界,未粤难思。手把虚空,非名希有。桂阳王殿下,皇枝之贵。应懋闲平,情崇孔释。吐县河之旨,击节证明。示半月之形,深心随喜。五侯三杰,曾不间然;黄发青衿,咸同踊跃。藏诸篆素,青编落简。树以贞碑,声芳靡绝。假令山止海运,惠施之美犹传,龟吉筮凶,镌勒之功无毁。孝克才惭十倍,学堕三馀,秋蒐春狝,久捐染截,书绅画地,曾何图写?虽复张池并黑,宁拟妙辞,岘石徒刊,非能堕泪。仰熏心之上善,羡山水之清音,寸志片言,乃为铭曰:
设位观象,剖极开浑。
荡荡为大,苍苍以尊。
膏川沃渎,地脉河源。
导疏咨禹,盖取维轩。
嗟乎坎德,至矣坤元。
淳风乐土,君临御宇。
明明孝治,穆穆圣主。
道冠当今,功高前古。
庆协嘉瑞,美均击拊。
仁沾动檀,泽及遐宇。
释种高族,身资瓢蔌。
匪慕分圭,归心染服。
辞彼缘虑,言旋幽谷。
志托松筠,形随乔木。
七觉善诱,五禅清肃。
无远弗届,无思不服。
将军邦宰,肩印销罪。
淑女良夫,民业珍贿。
靡宏十朋,宁追百倍。
不见所欲,忘怀无待。
各舍货泉,同成佛海
泱漭冥濛,瞻眺唯空。
屏师送雨,列子扬风。
鲲鳞以北,极外之东。
远水衔日,曾波驾蓬。
地上之比,山下之蒙。
泾清渭浊,朝宗会同。
天台维节,林泉骚屑。
顶列三辰,峰危九折。
瀑布高泻,神状姝洁。
响若奔雷,皎如素雪。
时隆冬而不凝,岁炎旱而无竭。
石桥杳邈,晨晖映彻。
仰止青宵,俯临丹穴。
鸟路云通,人途径绝。
渤澥难边,含情溯沿。
嗷嗷岌岌,万万千千。
鼓鳃掉尾,相望自然。
薛网无挂,任钓不牵。
歌簎静搜,响俎停膻。
行满业大,弘生为最。
断树诚规,翳樊斯诫。
哙参灵鹤敬康神蔡。
随感明珠,于期轩盖。
嘉会信征,潜腾是赖。
逝矣虞渊,波澜易迁。
高岸深谷,蓬海桑田
石馀几拂,芥尽何年。
大地将陨,须弥洞然。
风倾金际,火及初然。
猗欤水性,报转常圆(《释藏》起字二号,《国清百录》二)
因缘无性后论 南北朝末隋初 · 释真观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泉亭令德有朱三让者,非唯外学通敏,亦是内信渊明,常自心重大乘,口诵般若,忽著自然之论,便兴有性之执。或是示同邪见,或是实起倒心,交复有损正真,过伤至道。聊裁后论,以祛彼执。虽复辞无足采,而理或可观。若与余同志,希共详览也。
请疑公子致言于通敏先生曰:「夫二仪始判,则庶类是依;
七曜既悬,则兆民斯仰。
但生前死后,系象之所未明;
古往今来,贤圣于焉莫究。
而希元君子,互骋钻求,慕理名人,竞加穿凿。
寓兹所说,则盛辩自然;
假氏所明,则高陈报应。
虽自然锋镝,克胜于前,报应于戈,败绩于后,而愚心难启,暗识易迷,二理交加,未知孰是」?
通敏先生乃抵掌而对曰:「省二君之清论,实各擅于偏隅。
自然则依傍于老、庄,报应则祖述于,可谓楚则已失,而齐亦未为得也。
今为吾子扬推而陈之:夫《三坟》、《五典》,善恶之理未彰;
《八索》、《九丘》,幽明之路犹拥。
况复漆园傲吏,恍惚狂生,独称造化之宗,偏据自然之性,乃为一时之矫俗,非关契理之元谟。
今请问自然之本,为何所趣,有因果邪?
无因果乎?
若谓自然,尚论因果,则事同矛盾,两言相食,愚人所笑,智者所悲,直置已倾,不烦多难。
若谓永无报应,顿绝因果,则君臣父子,斯道不行,仁义孝慈,此言何用?
便当为恶招庆,为善致殃,亦应钻火得冰,种豆生,未见声和响戾,形曲影端者也。
若以放勋上圣,而诞育于丹朱重华至德,而生于瞽叟,便为自然而然者,窃为足下不足焉。
夫至亲之道,乃曰天性。
而各随行业,曾不相关。
树德于往生,故禀兹灵智;
瞽叟兴恶乎前世,故致此顽嚚。
而复共结重缘,还相影发。
乃欲因凡显圣,以智化愚,若非瞽叟之凶,岂知克谐之美?
自非放勋之圣,谁化慢游之恶?
故阿难、调达,并为世尊之弟;
罗睺、善星,同是如来之胤。
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兴害逆,罗睺则护珠莫犯,善心则破器难收。
以此而观,谅可知矣。
若云各有自性,不可迁贸者,此殊不然。
至如鹰化为鸠,本心顿尽;
变成枳,前味永消。
昔富今贫,定性之理难夺;
先贵后贱,赋命之言何在!
吕望屠牛之士,终享太师
伊尹负鼎之人,卒登丞相
戴渊四邻所患,后著高明;
周处三害之端,晚称令德。
阇王无间之罪,翻然改图;
育王莫大之愆,忽能尊善。
若依自性之理,岂容得有斯义?
善人唯应修善,不可片时造恶;
恶人恒自起恶,无容一念生善。
是则荣枯宠辱,皆守必然;
愚知尊卑,永无悛革。
岂其然乎?
决不然也。
又若以修德之人,翻感忧戚,行善之者,反致沉沦,以为自然之命,亦不然也。
若行善而望报,去善更遥;
修德以邀名,离德逾远。
若必挺圭璋之性,怀琬琰之心,本无意千名闻,曾不欣乎富贵。
而英声必孱,雅庆方臻。
或可未值知音,便同散木;
不逢别玉,遂等沉泥。
暂且龙潜,无亏凤德。
岂容区区于天壤,扰扰于世间?
自可固穷,无烦陨获。
至如太伯高让,而流芳千古;
仲尼厄,而传名万代
颜称早世,特是命业不长;
冉致斯疾,当由病因未断;
二子伏诛,弥显卫灵之恶;
三仁受戮,方见殷纣之愆;
首山之饿,不免求名之责;
汨水之沉,贻怀怨之咎。
且夫决定成业,非神力之所救;
必应受报,岂圣智而能禳?
并起昔因,非今所造也。
若谓屠割为务,而永寿百龄,盗窃居怀,而丰财巨亿,以为定性而然者,亦所未喻也。
斯由曩生片善,感此命财,今世受殃,未招果报,以其为罪既大,受苦宜多,所以且缓其诛,宜纵其恶,一朝祸盈衅积,则便覆巢碎卵,长归隔子,泥犁永处,无间地狱。
故《书》云:『恶不积,无以灭身』。
此之谓矣。
亦有见招果报,事接见闻。
至如王莽篡逆,则悬首渐台;
董卓凶残,则曝尸都市;
晋侯赵朔,感陷厕之悲;
齐王彭生,有坠车之痛。
夏祚颠覆,桀之罪也;
殷宗殄丧,之过焉。
故知因果之义,陆离难准;
业报之理,参差不定。
所为生报见报及其后报也」。
请疑公子曰:「若以自然之计,于义不可,则报应之辨,在言为得。
而前旨复云:二君所述,皆非契理。
未知此意,可得而闻邪」?
通敏先生曰:「子既殷勤屡请,余亦黾勉相答。
但自省庸陋,未伸其要妙耳。
寻法本非有,非有则无生。
理自非无,非无则无灭。
无生无灭,诸法安在?
非有非无,万物何寄?
荡乎清净,推求之路斯断;
夷然平等,取舍之径无从。
岂有报应之理可求,善恶之相可得?
直以凡品众生,未了斯致。
故横兴诤论,强分别。
所为渴人逐焰,水在何池;
眼病见华,空曾无树。
但为引接近情,祛其重惑,微示因果,略显业缘,使定性执除,自然见弭。
若达乎正理,悟此真法,亦复何所而有,何所而无哉」!
于是二三君子,相视心惊,欣然领悟,退席敬伏而言曰:「今者所谓朝闻夕死,虚往实归。
积滞皆倾,等秋风之落叶,繁疑并散,譬春日之销冰。
谨当共舍前迷,同遵后业矣(《广弘明集》二十五)」。
赋得微雨东来应教诗 隋 · 诸葛颖
 押冬韵
《诗纪》云。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微雨暗(文苑作间。)东峰,散漫洒长松。
(文苑误作间。)满新流浊,山沾积翠浓。
风起还吹燕,云来本(文苑误作来。)送龙。
登年随玉烛,名山定可封(○《初学记》二。文苑英华百七十九作赋得微雨。《诗纪》百二十五。)
秋日送尹大赴京 初唐 · 骆宾王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尹大官三冬道畅,指兰台而拾青;薛六郎四海情深,飞桂尊而举白。于时兔苑东上,龙火西流,剑彩沈波,碎楚莲于秋水;金辉照岸,秀于寒堤,既切送归之情,弥轸穷途之感。重以清江带地,闻吴会于星津。白云在天,望长安于日路,人之情也,能不悲乎?虽道术相望,协神交于灵府,而风烟悬隔,贵申心于翰林,请振词峰,用开笔海,人为四韵,用慰九秋
引用典故:挂瓢 负鼎
挂瓢余隐舜,负鼎尔干汤。
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
低河耿秋色,落月抱寒光。
素书如可嗣,幽谷伫宾行。
九月九日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初唐 · 李显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人题四韵,同赋五言,其最后成,罚之引满。
引用典故:长房萸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早熟,彭泽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高士咏 其一 混元皇帝 中唐 · 吴筠
 押鱼韵
《易》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盖出而语者,所以佐时致理;处而默者,所以居静镇躁。故虽无言,亦几于利物,岂独善其身而已哉。夫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所谓百虑一致,殊途同归者也。夫好同恶异,人之常情。予自弱年,窃尚真隐,远览先达,实怡我心,虽不见古人,而馀风可仰,是则是效,其唯嘉遁之士乎。故企慕之不足,则师友之;师友之不足,则咏歌之,聊乐我员,于是乎在。昔玄晏先生皇甫谧因其所美而著〈高士传〉;梁伯鸾有〈高士颂〉;愚今有〈高士咏〉,亦各一时之志耳。太初渺邈,难得而详,洪崖之流,无迹可纪。故始于混元皇帝,终于陶徵君。举其绝伦,明其标的,为五十首,以昤讽其德音焉。
玄元九仙主,道冠三气初。
应物方佐命,栖真亦归居。
贻篇训终古,驾景还太虚。
孔父叹犹龙,谁能知所如。
金紫光禄大夫司农卿邵州长史李公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
公讳鉊。字某。不书州里。尊宗室也。初景皇之支。启封于蔡。继别为宗。厥后多材。皇袭济北郡公孚。公之曾祖也。陇西郡津容。公之王父也。济北仕至国子司业。赠太仆卿陇西仕至慈卫汝邢青五州刺史。终永王傅。以至烈考憺。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尚书仓部员外郎。累赠职方郎中虢州刺史。公即虢州府君之第若干子也。凭是积厚。丛生福祉。少以门子入官。联调两宫环列之佐。次补伊阙丞。是岁天宝十四载也。虢州捐馆。幽陵兵起。茹毒违难。南浮江淮。既除丧。宣州观察使郑炅之表为广德。时刘展阻命。东方愁扰。闾里制于萑蒲。守臣化为寓公。而公之县鄙。连亘山洞。盗有陈庄陈五奢者。是焉囊橐。攻剽相因。炅之跳在寻阳。牒书密至。署为上介。俾辑舆师。靖绥攘遏。人用宁舒。后历扬州太原纪纲掾。府之损益。皆所关决。执法殿中。佐戎北门。会罢使至京师。献状居最。拜奉天。有命成城。绩用居多。未踰年。迁侍御史。充宣武军节度行军司马。时师帅睢阳及谯进律开府韩厥之任。朝选为难。盖以弥缝左右。非公莫可最。凡三为尚书郎。四兼御史中丞。以银印青绶。历官常伯之重。府迁大梁。职尊统师。公皆以师武从之。蓄资力以崇威望。宣忠劳以宏班制。居则持重。战则有功。无细无大。繄公谋是赖。虽羊舌职之聪敏肃给。铎遏寇之恭敬信强。无以过也。贞元二年真拜右庶子三年复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充入蕃使。寻兼御史大夫。行次回中。察其阴诈。奏疏累陈不可莅盟之状。时朝议已行。谋塞不用。既而戎人衷甲。急变上闻。乘车东辕。独以智免。以久次迁卫尉卿。秩至金紫。乃命大司农。为国之泉首。公修惟直是视。无所阿附。终用蔽伤。左迁邵州长史。以十三年十一月寝疾。终于所莅之官舍。春秋若干。惟公开敏毅直。信兼仁勇。有政事方略。长于理烦。远而不泥。文而无害。始以通邑行师。振其名声。交辟元僚。翻飞清朝。腰金鸣玉。法象河海。议者谓藩垣京毂。公宜居之。终以当官有守。宁绌不苟。不为利疚于回。郁堙下国。以至大病。斯可叹已。夫人范阳郡夫人卢氏。某官某之孙。新安丞某之女。华宗淑问。光辅闺门。无贻罹。无攸遂。内姻外戚。仰其徽风。先于公二年而殁。长子元亮。以武略至御史中丞。不幸早亡。次子元道。以吏才为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参陈许军事。次曰元规进士及第盩厔县。次曰元会。前右金吾卫兵曹参军。元。江陵府参军元举太原府参军。元衡元弼元辅等。皆干蛊知方。俨然在疚。考于象数。先远得吉。以十四年某月日。奉公夫人之丧。附窆于伊阙县万安南原先公之兆域。礼也。德舆王父。公族之出也。先人于公为中表昆弟。羁贯获见。殆四十年。元道等泣以墓石见托。虽文之鄙朴。而不敢辞也。铭曰。
抑抑司农,系于蔡兮。
三圭再践,直方大兮。
心广体胖,道将泰兮。
中立不回,官左退兮。
发书问鵩,祸所会兮。
撰日焞龟,纷祖载兮。
万安鲜原,风雨晦兮。
镂此贞珉,𡑞之内兮。
正议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纪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太子太傅贞宪赵公神道碑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八
汉孝宣。厉精理道。则有魏相通故事。丙吉知大体。百职修明。中兴有声。惟皇帝在位十四祀。得贤相成纪公赵氏。受天清淳。佐时缉熙。本洪范之正直。躬大雅之明哲。左辅右弼。调和鼎味。降祥而生。尽瘁而终。时贞元十三年。年六十一岁。上震悼不视朝三日。诏奉常具仪法。册赠太子太傅。又俾百执事为位。哭于其庭。吊祠礼赙。率有加等。二府之属。或铭其德于寿堂。或状其行于考功。有司稽实。谥曰贞宪。公之盛业。斯谓不朽。又举其始中终之略。识于神道。公讳字退翁天水陇西人。其先成子之文。宣子之忠。文子之知人。左邱明太史公实书之。曾王父仁本。皇司列少常伯同东西台三品。以忠清励翼。多所发明。乾封总章之际。号为称职。王父赠赵州都督谊。历右司郎中乾封县司仆少卿。烈考赠郑州刺史道先。仕至洪州录事参军。惟祖祢含章。故庆延追锡。崇构丕矩。复大于公。公保抱之岁。生知色养。羁贯之年。则无幼志。及夫被儒服。践法言。敬直而文。肃庄而温。端诚博物。错综古今。非大中至正。不接于心术。宝应中。元宗崩。肃宗幸梓宫。有司议方中复土之制。时西鄙日耸。岁饥人流。公以王者追孝。恤礼宜俭。褐衣上疏。词指约。君子曰。此刘更生谏昌陵之言也。息偃江介。名声籍甚。始佐州司。乃辟戎车。自试守江夏。三迁至监察御史。其后翘车继辙。贤侯虚左。大凡难理之府。皆待公为重。历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丁太夫人忧。柴毁孺慕。殆将死孝。感导善气。降为嘉生。有煌煌。秀于壤树之侧。公默而去之。人莫知者。既免丧。徵拜水部员外郎。未几。检校工部郎中副湘中七州军事。居一年。诏领留府。寻践方伯。以中执法锡金印紫绶。罢职家居。拜给事中执法。怀和北狄。有下嫁册命之礼。复兼宪丞。以副皇华。旋轸未至。迁尚书左丞俊乂用彰。皆以贞胜。其初抚封。上狩于汉中守臣之任。忧寄愈切。公恤隐布和。仁而爱人。舆师知训。善吏乐职。行之三年。教化明备。厎贡有艺。赋政不烦。絜矩以杜奇邪。露章而无吐茹。飞语雷动。明诚山立。受代踰年。事实敷闻。故有左曹之命。讲贯旧章。惟直是视。刑或失入。议将必还。公望日盛。其勤靡盬。故有和戎之役。致赐谕旨。协宁殊邻。疆场之言。专对而不跲。纪纲之仆。承事而不征。保就安利。北方感悦。故有在涂之拜。整南宫之纪律。郎吏之功绪。风望素重。法制尤精。常岁终举吏可以长人者。或以其细故深诋。将以病公。公乃移书自讼。请下其考。有博大之度。无怨欲之私。一台承式。六辔在手。持刚体要。善否有章。故积公辅之望。贞元八年夏四月。拜中书侍郎平章事明年五月。转门下侍郎。以厚德载物。以全才宣化。举直尽忠。敷纳详明。百度之本。去一朝之便。事有统纪。心无面从。嘉猷谠言。镇定宏大。谦厚而不伐。持平而居易。辟邪塞违。贞厉而不校。陟恪始终。帝载用和。嚱夫。先正常伯左肃机东台侍郎。充著休功。再参大政。公皆践之。是以似之。尝以为汉庭诸公。罕备其用。以石庆之醇谨。而不能关决。薛宣方略。而失于烦碎。翟方进通明。而固其位。公孙宏之节俭。而近于名。公备有其长。彼实多缺。唯所履。我无愧焉。向使天与之年。尽行其道。则公之所化。可胜既乎。故其登庸也。士之仁者相贺。而不仁者相吊。其全归也。士之仁者相吊。而不仁者相贺。斯可知已。至若睦中外之姻。而均其禄赐。严宗庙之祀。而不理第室。启手足之日。家无馀财。奉终即远。待恩礼而后备。难矣哉。嗣子亮全亮元亮承亮等。伯季以门子为宏文生。叔仲始解巾受禄。皆禀德风。幼而孝谨。以十一月景午。时得吉卜。奉公之丧。祔窆于河南缑氏景山之原。礼也。以德舆叨居宰士。尝辱深知。职奉赞书。备详盛烈。俾刻金石。闻于无穷。铭曰。
晋有成宣,代称忠勋。
先正常伯,匪躬事君。
缵复于公,为时献臣。
德不踰闲,心不违仁。
贞其所履,以翼天子。
大猷是经,中立不倚。
乃赋明命,宜跻遐纪。
吾道方伸,修涂遽已。
缑原苍苍,宰树成行。
令名章章,乐石在旁。
噫嘻太傅之风,永代不忘。
陶潜体诗十六首 其一 813年 唐 · 白居易
 押词韵第七部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余退居渭上,杜门不出,时属多雨,无以自娱。会家酝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放之心,弥觉自得,故得于此,而有以忘于彼者。因咏陶渊明诗,适与意会,遂效其体,成十六篇。醉中狂言,醒辄自哂。然知我者亦无隐焉。
不动者厚地,不息者高天。
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川。
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
嗟嗟群物中,而人独不然。
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
形质及寿命,危脆若浮烟。
,古来称圣贤。
借问今何在,一去亦不还。
我无不死药,万万随化迁。
所未定知者,修短迟速间。
幸及身健日,当歌一尊前。
何必待人劝,持(一作念)此自为欢。
访陶公旧宅816年2月 唐 · 白居易
 押词韵第七部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余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渭上閒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访其宅,不能默默,又题此诗云。
引用典故:夷齐 琴无弦
垢尘不污玉,灵凤(一作龟)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各一身,穷饿未为(一作能)难。
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连徵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
今来访故宅,森(一作参)若君在前。
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一作在)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但馀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唐故虢州刺史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835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唐有通四科达三教者。曰惟崔公。公讳元亮字晦叔。其先出于炎帝。至裔孙穆伯。受封于崔。因而命氏。汉初始分为清河博陵二祖。故其后称博陵人。曾祖悦。洛州司户参军赠太子少保。祖光迪。赠赞善大夫。考抗。扬州司马通事舍人。赠太子少师。妣太原王氏。赠晋阳郡太夫人。公即少师季子。解褐补秘书省校书郎从事宣越二府。奏授协律郎大理评事。朝廷知其才。徵授监察。转殿中。历侍御史膳部驾部员外郎洛阳密州刺史。公既至密。密民之冻馁者赈恤之。疾疫者救疗之。胔骼未殡者命葬藏之。男女过时者趋嫁娶之。三月而政立。二年而化行。密人悦之。发于谣咏。换歙州刺史。其政如密。先是歙民畜马牛而生驹犊者。官书其数。吏缘为奸。公既下车。尽焚其籍。孳息贸易。一无所问。先是歙民居山险而输税米者。担负跋涉。勤苦不支。公许其计斛纳缗。贱入贵出。官且获利。人皆忘劳。农人便之。归如流水。朝廷闻其政。徵拜刑部郎中。谢病不就。俄改湖州刺史。政如密歙。加之以聚羡财而代逋租。则人不困。谨茶法以防黠吏。则人不苦。修堤塘以防旱岁。则人不饥。罢氓赖之。如依父母。入为秘书少监。改曹州刺史御史中丞。谢病不就。拜太常少卿。迁谏议大夫。屡上封章。言行职举。上召对。加金紫以奖之。假貂蝉以宠之。未几。朝有大狱。人心惴骇。势连中外。众以为冤。百辟在廷。无敢言者。公独进及霤。危言触鳞。天威赫然。连叱不去。遂置笏伏陛。极言是非。血泪盈襟。词竟不屈。上意稍悟。容而听之。卒使罪疑惟轻。实公之力。既而真拜。因旌忠臣。繇是正气直声。震耀朝右。搢绅者贺。皆曰国有人焉。国有人焉。公以为名不可多取。退不必待年。决就长告。径遵归路。朝廷不得已在途拜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公济源有田。洛下有宅。劝诲子弟。招邀宾朋。以山水琴酒自娱。有终焉之志。无何。又除虢州刺史。盖执政者惜其去。将欲驯致而复用之。太和七年七月十一日。遇疾薨于虢州廨舍。天子废朝一日。赠礼部尚书。周行士林。闻者相吊。宗族交友。靡不出涕。遗直遗爱。公兼有焉。呜呼。公之将终也。遗诫诸子。其书大略云。吾年六十六。不为无寿。官至三品。不为不达。死生定分。何足过哀。自天宝以还。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利于便近。唯吾一族。至今不迁。我殁。宜归全于滏阳先茔。正首邱之义也。送终之事。务从俭薄。保家之道。无忘孝悌。吾玉磬琴。留别乐天。请为墓志云尔。夫人范阳卢氏。先公而殁。有子九人。长曰煴。通事舍人。次曰刍言罕言。举进士。次曰缓。中牟。其下皆幼稚。煴等哀毁孝敬。号护轜翣。以九年四月二十八日。用大葬之礼。归窆于磁州昭义县磁邑乡北原。迁卢夫人而合祔焉。遵理命也。公之丁少师忧也。退居高邮。其地卑湿。泣血卧苫者三载。因病痹其两股焉。逮于终身。竟不能趋拜。从祖弟仁亮窜谪巴南。殁而无后。公先命长男煴护丧归葬。后命幼子听继绝承祧。自宗族及朋执间。有死无所归孤无所依者。公或葬之祭之。或衣之食之。或婚之嫁之。侯齐二家之类是也。故闺门称其孝。偫从仰其仁。交游服其义。可不谓德行乎。公幼嗜学。长善属文。以辞赋举进士登甲科。以书判调天官入上等。前后著文集凡若干卷。尤工五言七言诗。警策之篇。多在人口。其馀著述。作者许之。可不谓文学乎。公之典密歙湖也。理化如彼。可不谓政事乎。居大谏骑省也。忠谠如此。可不谓言语乎。公夙慕之术。斋心受箓。服气鍊形。暑不流汗。不挟纩。肤体颜色。冰清玉温。未识者望之如神仙中人也。在湖三岁。岁修三元道斋。辄有彩云灵鹤。回翔坛上。久之而去。前后置斋七八。而鹤来仪者凡三百六十。其内修外感也如此。可不谓通于大道乎。公之晚年。又师六祖。以无相为心地。以不二为法门。每遇僧徒。辄论真谛。虽耆年宿德。皆心伏之。及易箦之夕。大怖将至。如入三昧。恬然自安。仍于遗疏之末。手笔题云。暂荣暂悴敲石火。即空即色眼生花。许时为客今归去。大历元年是我家。其解空得证也又如此。可不谓达于佛性乎。总而言之。故曰通四科达三教者也。居易不佞。辱与公游者三十馀年。年老分深。定为执友。况奉遗札。托为斯文。且惭鄙陋。不敢辞让。铭曰。
滏水之阳。鼓山之下。
吉日吉土。载封载树。
呜呼。博陵崔君之墓。
问泉途赋836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
问泉途。思沈侯也。(原注沈使传师也)余与沈侯同侍禁林。俱守藩翰。出入光宠。垂二十年。君性乐山水。尤好丝竹。良辰美景。不废赏心。常叹人世险艰。多言可畏。固未得尽其所怀也。昔尚子平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未知存亡何如耳。陶靖节亦称人生实难。生如之何。今作赋以问之。
昔我与子。同升玉堂。
回先帝之英盼。被霄汉之辉光。
君耸驾于长沙。余建旆于朱方。
且欲极山水之临泛。尽人生之乐康
谢既好于丝竹。陶亦间于壶觞。
虽爵服之已贵。何忧思之未忘。
宝瑟独奏于门庭。玉颜不畜(一作出)于洞房。
今则逝矣。前荣可伤。
于是托意宵梦。久而乃寐。
问冥昧于故人。求神道之髣髴。
或曰生特在于行乐。死何用于虚谥。
或言唯令名之不泯。非苦节而安致。
彼终古之茫茫。竟斯言之谁是。
又曰君有瑶席。尚可陈兮。
君有清香。尚可焚兮。
昔之艳姬。复得见兮。
昔之哀歌。复得闻兮。
谁为朋友。展戏谑兮。
岂有樽酒。接殷勤兮。
余闻神之清者。上为列星。
德之粹者。复为贤人。
万化转续。如在镕钧
或寿或夭。或鄙或仁。
亦受气于蛮貊。仍托形于介鳞。
独谗人没于泉下。不得同于物化。
怀君子之素风。方俟命于昊穹。
无乃困武叔而见宏石。迫无极而值充躬。
有明龙而害正。有仪尚之蔽忠。
苟不罹于此患。固无伤于道穷
申胡子觱篥歌811年4月 中唐 · 李贺
 押词韵第十一部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崇义里
申胡子,朔客之苍头也。朔客李氏,本亦世家子,得祀江夏王,当年践履失序,遂奉官北郡自称学长调短调,久未知名。今年四月,吾与对舍于长安崇义里,遂将衣质酒。命予合饮,气热杯,因谓吾曰:「李长吉,尔徒能长调,不能作五字歌诗,直强回笔端,与诗势相远几里。」吾对后请撰〈申胡子觱篥歌〉,以五字断句。歌成,左右人合噪相唱,朔客大喜,擎觞起立,命花娘出幕,裴回拜客。吾问所宜,称善平弄,于是以弊辞配声,与予为寿。
引用典故:五子窗
颜热感君酒,含嚼芦中声。
花娘篸绥妥,休睡芙蓉屏。
谁截太平管,列点排空星。
直贯开花风,天上驱云行。
今夕岁华落,令人惜平生。
心事如波涛,中坐时时惊。
朔客骑白马,剑弝悬兰缨。
俊健如生猱,肯拾蓬中萤。
采桑子 其一 北宋 · 欧阳修
 押词韵第三部
西湖念语: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 其一 1081年 北宋 · 苏轼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予喜读渊明《归去来辞》。因集其字为十诗,令儿曹诵之,号《归去来集字》云。
命驾欲何向,欣欣木荣。
世人无往复,乡老有将迎。
云内流泉远,风前飞鸟轻。
相携就衡宇,酌酒话交情。
饮酒二十首 其一 1092年7月 北宋 · 苏轼
 押支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在扬州时,饮酒过午,辄罢。客去,解衣盘礡,终日欢不足而适有馀。因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庶以仿佛其不可名者,示舍弟子由晁无咎学士
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
云何得一适,亦有如生时。
寸田无荆棘,佳处正在兹。
纵心与事往,所遇无复疑。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归园田居六首 其一 1095年3月5日 北宋 · 苏轼
 押词韵第七部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白水山;佛迹寺
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肩舆却行。以与客言,不觉至水北荔支浦上。晚日葱昽,竹阴萧然,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有父老年八十五,指以告余日:「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归卧既觉,闻儿子过诵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乃悉次其韵。始,余在广陵渊明《饮酒二十首》,今复为此,要当尽和其诗乃已耳。今书以寄妙总大士参寥子
环州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读《山海经》,并引 其一 1094年8月9日 北宋 · 苏轼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
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皆仙语,余读《抱朴子》有所感,用其韵赋之。
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
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
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
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贫士七首,并引 其一 1095年 北宋 · 苏轼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余迁惠州一年,衣食渐窘,重九伊迩,樽俎萧然。乃和渊明《贫士》七篇,以寄许下、高安宜兴诸子侄,并令过同作。
长庚与残月,耿耿如相依。
以我旦暮心,惜此须臾晖。
青天无今古,谁知
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
俗子不自悼,顾忧斯人饥。
堂堂谁有此,千驷良可悲。
己酉岁九月九日,并引1095年10月 北宋 · 苏轼
 押词韵第八部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十月初吉始开,乃与客作重九,因次韵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一首。胡广菊潭而寿,然《李固传‧赞》云:其视胡广,犹粪土也。
今日我重九,谁谓秋冬交。
黄花与我期,草中实后凋。
香馀白露乾,色映青松高。
怅望南阳野,古潭霏庆霄。
伯始真粪土,平生夏畦劳。
饮此亦何益,内热中自焦。
持我万家春,一酬五柳陶
夕英幸可掇,继此木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