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条疏古来能书人名启 南齐 · 王僧虔
 出处:全齐文卷八
僧虔启,昨奉敕须古来能书人名,臣所知局狭,不辨广悉,辄条疏上呈羊欣所撰录一卷。
寻案未得,续更呈闻。
谨启。
秦丞相李斯秦中车府令赵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
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
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
始皇善之,出为御史
名书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
善篆隶,篆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
善篆隶,采斯喜之法,真定直父碑文,犹传于世。
篆者师焉。
杜陵陈遵后汉人,不知其官。
善篆隶,每书一座皆惊,时人谓为陈惊座。
上谷王次仲后汉人。
作八分楷法。
师宜官后汉不知何许人、何官。
能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
耿球碑是宜官书,甚自矜重。
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俟其饮足,削书而退。
安定梁鹄后汉人,官至选部尚书
师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鹄书悬帐中。
宫殿题署,多是手也。
陈留邯郸淳,为临淄侯文学。
次仲法,名在后。
毛弘弟子。
秘书八分,皆传法义,有左子邑,与淳小异,亦有名。
京兆杜度,为魏齐相。
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后汉济北相。
亦善草书,平苻坚得摹崔瑗书,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
子实,官至尚书,亦能草书。
弘农张芝,高尚不仕。
善草书,精劲绝伦。
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书云,匆匆不暇草书。
人谓为草圣。
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
今世云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姜诩、梁宣、田彦和司徒韦诞,皆伯英弟子,并书草,书最优。
字仲将京兆人
善楷书汉魏宫馆宝器,皆是手写。
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盛,辘轳长䊺引之,使就榜书之。
去地上二十五丈,甚危惧,乃掷其笔以下焚之。
仍诫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
官至鸿胪少卿
少季,亦有能称。
罗晖赵袭,不详何许人,与伯英同时,见称西州,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
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
赵台张超,亦善草,不及崔张。
齐王攸,善草行书。
太山羊忱,徐州刺史
羊固临海太守
并善行书。
江夏李式侍中,善写隶草。
弟定,子公府,能名同
中书李充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琅邪王廙晋平将军荆州刺史
能章楷,谨传钟法。
晋丞相王导,善稿行(廙从兄也)
王恬,晋中军将军会稽内史,善隶书(导第一子也。)
王洽,晋中书令领军将军
众书通善,尤能隶行。
从兄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恬弟也。)」。
王珉,晋中书令,善隶行(洽少子也。)
王羲之晋中将军会稽内史。
博精群法,特善草隶。
羊欣云:「古今莫二(廙兄子也。)」。
王献之,晋中书令
善隶稿,骨势不若父,而媚趣过之羲之第七子也。)
儿玄之、徽之,兄子淳之,并善草行。
王允之,晋卫军将军、会稽内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太原王濛司徒左长史,能草隶。
子修琅邪王文学,善隶行,与羲之善,故殆穷其妙。
早亡,未尽其美。
子敬每省修书云:「咄咄逼人」。
王绥冠军将军会稽内史,善隶行。
高平却郤愔,司空会稽内史,善章草,亦能隶。
郤超,晋中书郎,亦善草(愔子也。)
颍川庾亮太尉,善草行。
庾翼,晋荆州刺史,善隶行,时与羲之齐名弟也。)
陈郡谢安太傅,善隶行。
高阳许靖民,镇军参军
善隶草,羲之高足。
晋穆帝时,有张翼,善学人书,写羲之表。
表出,经日不觉,后云几欲乱真。
飞白本是宫殿题,八分之轻者,全用楷法。
吴时张弘,好学不仕,常著鸟巾。
时人号为张鸟巾,此人特善飞白,能书者无不好之(自秦至晋凡六十九人。《法书要录》。案:本注六十九人,今此启仅五十七人,当有误。)
手诏赐张融 南齐 · 萧道成
 出处:全齐文卷一
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
交尔蓝缕,亦亏朝望
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
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并履一量(《南齐书·张融传》)
张融王思远 南齐 · 刘瓛
 出处:全齐文卷十八
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
吾性拙人闲,不习仕进,昔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皆眷者所共知也。
量己审分,不敢期荣。
夙婴贫困,加以疏懒,衣服容发,有足骇者。
中以亲老供养,褰裳徒步,脱尔逮今,二代一纪。
先朝使其更自脩正,勉厉于阶级之次,见其褴缕,或复赐以衣裳,袁、褚诸公咸加劝励,终不能自反也。
一不复为,安可重为哉?
昔人有以冠一免不重加于首,每谓此得进止之仪。
古者以贤制爵。
或有秩满而辞老,以庸制禄,或有身病而求归者,永瞻前良,在己何若。
上下年尊,益不愿居官次,废晨昏也。
先朝为此,曲申从许,故得连年不拜荣授,而带帖薄禄。
既习此岁久,又齿长疾侵,岂宜摄斋河间之听,厕迹东平之僚?
本无绝俗之操,亦非能偃蹇为高,此又诸贤所当深察者也。
近奉初教,便自希得托迹于客游之末,而固辞荣级,其故何耶?
以古之王侯大人。
或以此延四方之士、甚美者则有辐凑燕路,慕君王之义,骧镳魏阙,高公子之仁;
继有追而入楚,羡游梁
吾非敢叨夫曩贤,庶欲从九九之遗踪,既于闻道集泮不殊,而幸无职司拘碍,可得奉温清,展私计,志在此尔(《南齐书·刘瓛传》,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请为司徒记室张融王思远书。)
海赋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盖言之用也。情矣形乎。使天形寅内敷,情敷外寅者,言之业也。吾远职荒官,将海得地,行关入浪,宿渚经波,傅怀树观,长满朝夕,东西无里,南北如天,反覆悬鸟,表里菟色。壮哉水之奇也,奇哉水之壮也。故古人以之颂其所见,吾问翰而赋之焉。当其济兴绝感,岂觉人在我外,木生之作,君自君矣。
分浑始地,判气初天。
作成万物,为山为川。
总川振会,导海飞门。
尔其海之状也。
之相也:则穷区没渚,万里藏岸,控会河、济、朝总江、汉
回混浩溃,巅倒发涛。
浮天振远,灌日飞高。
摐撞则八弦摧隤,鼓怒则九纽折裂。
𪭯长风以举波,漷天地而为势。
𤄁泽涾洽,来往相拉,汨湥𣻷渤,穴羊石成窟。
西冲虞渊之曲,东振汤谷之阿。
若木于是乎倒覆,折扶桑而为渣。
濩𤄶𣶯浑,涫𣷓碨雍,渤淬沦澊,澜浅垄嵷。
湍转则日月似惊,浪动而星河如覆。
既裂太山与昆仑相压而共溃,又盛雷车震汉破天以折毂。
卷涟涴濑,辗转纵横。
扬珠起玉,流镜飞明。
是其回堆曲浦,欹关弱渚之形势也。
沙屿相接,洲岛相连。
东西荡潏,如满于天。
梁禽楚兽,胡木汉草之所生焉。
长风动路,深云暗道之所经焉。
苕苕蒂蒂,窅窅翳翳,晨鸟宿于东隅,落河浪其西界。
茫沆汴河,汨磈漫桓。
旁踞委岳,横竦危峦。
重彰岌岌,攒岭聚立。
山律𥖚山林山铁,架石相阴。
山阴山隤陀陀,横出旁入。
嵬嵬磊磊,若相追而下及。
峰势纵横,岫形参错。
或如前而未进,乍非迁而已却。
天抗晖于东曲,日倒丽于西阿
岭集雪以怀镜,岩昭春而自华。
江洚𣵁伯,漈岩拍岭。
触山䃶石,污湂𣽬况,碨泱𣽻𣶰,流柴磹嵏九。
顿浪低波,𦷦䂭硄,折岭挫峰,牢浪硠掊,崩山相𮁇),万里霭霭,极路天外。
电战雷奔,倒地相𥕤。
兽门象逸,鱼路鲸奔。
水遽龙魄,陆振虎魂。
却瞻无后,向望何前。
长寻高眺,唯水与天。
若乃山横蹴浪,风倒摧波。
磊若惊山竭岭以竦石,郁若飞烟奔云以振霞。
连瑶光而交彩,接玉绳以通华。
尔乎夜满深雾,昼密长云,高河灭景,万里无文。
山门幽暖,岫户葐蒀。
九天相掩,五地交氛。
汪汪横横,沆沆浩浩。
淬溃大人之表,泱荡君子之外。
风沫相排,日闭云开。
浪散波合,岳起山隤。
若乃漉沙构白,熬波出素。
积雪中春,飞霜暑路。
尔其奇名出录,诡物无书。
高岸乳鸟,横门(《艺文类聚》作「阎」。)产鱼。
则何㦬鳙鮨,𩹉魜𩸄䱻。
哄月吐霞,吞河漱月。
气开地震,声动天发。
喷洒哕噫,流雨而扬云。
乔颅壮脊,架岳而飞坟。
珽动崩五山之势,瞷𬑆焕七曜之文。
蟕蠵瑁蛑。
《艺文类聚》作「玳瑁」。
绮贝绣螺。
玄朱互彩,绿紫相华。
游见秋濑,泳景登春。
伏鳞渍彩,升魵洗文。
若乃春代秋绪,岁去冬归。
柔风丽景,晴云积晖。
起龙途于灵步,翔螭道之神飞。
浮微云之如瞢,落轻雨之依依。
触巧途而䃭远,抵栾木以激扬。
浪相礴而起千状,波独涌乎惊万容。
苹藻留映,荷芰提阴。
扶容曼彩,秀远华深。
移玉,清莲代金。
眄芬芳于遥渚,泛灼烁于长浔。
浮舻杂轴,游舶交艘。
帷轩帐席,方远连高。
入惊波而箭绝,振排天之雄飙。
越汤谷以逐景,渡虞渊以追月。
遍万里而无时,浃天地于挥忽。
雕隼飞而未半,鲲龙趠而不逮。
舟人未及复其喘,已周流宇宙之外矣。
阴鸟阳禽,春毛秋羽。
远翅风游,高翮云举
翔归栖去,连阴日路。
澜涨波渚,陶玄浴素。
长纮四断,平表九绝。
雉翥成霞,鸿飞起雪。
合声鸣侣,并翰翻群。
飞关溢绣,流浦照文。
尔夫人微亮气,小白如淋。
凉空澄远,增汉无阴,照天容于鳀渚,镜河色于鲨浔。
盖馀以进广,浸夏洲以洞深。
形每惊而义维静,迹有事而道无心。
于是乎山海藏阴,云尘入岫。
天英篇华,日色盈秀,则若士神中,琴高道外。
袖轻羽以衣风,逸玄裾于云带
筵秋月于源潮,帐春霞于秀濑。
晒蓬莱之灵岫,望方壶之妙阙。
树遏日以飞柯,岭回峰以蹴月。
空居无俗,素馆何尘。
谷门风道,林路云真。
若乃幽崖𨹝𨺭,隈隩之穷,骏波虎浪之气,激势之所不攻。
有卉有木,为灌为丛。
络糅网杂,结叶相笼。
通云交拂,连韵共风,荡洲礉岸,而千里若崩,冲崖沃岛,其万国如战。
振骏气以摆雷,飞雄光以倒电。
若夫增云不气,流风敛声。
澜文复动,波色还惊。
明月何远,沙里分星。
至其积珍全远,架宝谕深。
琼池玉壑,珠岫㻁岑。
合日开夜,舒月解阴。
珊瑚开缋,琉璃竦华。
丹文镜色,杂照冰霞。
洪洪溃溃,浴干日月。
淹汉星墟,渗河天界
风何本而自生,云无从而空灭。
丽色以拂烟,镜悬晖以照雪。
尔乃方员去我,混然落情。
气暄而浊,化静自清。
心无终故不滞,志不败而无成。
既覆舟而载舟,固以死而以生。
弘刍狗于人兽,导至本以充形。
虽万物之日用,谅何纬其何经。
道湛天初,机茂形外。
亡有所以而有,非胶有于生末。
亡无所以而无,信无心以入太。
不动动是使山岳相崩,不声声故能天地交泰。
行藏虚于用舍,应感亮于圆会。
仁者见之谓之仁,达者见之谓之达。
咶者几于上善,吾信哉其为大矣(《南齐书·张融传》,《艺文类聚》八。)
豫章王笺请宥朱谦之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礼开报仇之典,以申孝义之情;
法断相杀之条,以表权时之制。
谦之挥刃斩冤,既申私礼;
系颈就死,又明公法。
今仍杀之,则成当世罪人;
宥而活之,即为盛朝孝子。
杀一罪人,未足弘宪;
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张绪陆澄,是其乡旧,应具来由。
融等与谦之并不相识,区区短见,深有恨然(《南齐书·孝义朱谦之传》,谦之吴郡钱唐人。所生母亡,假葬田侧,为族人朱幼方燎火所焚。永明中,手刃杀幼方,诣狱自系。别驾孔稚圭,兼记室刘琎司徒左西掾张融笺与刺史豫章王。)
与从叔征北将军永书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融昔称幼学,早训家风,虽则不敏,率以成性。
布衣苇席,弱年所安,箪食瓢饮,不觉不乐。
但世业清贫,民生多待,枣修,女贽既长,束帛禽鸟,男礼已大。
勉身就官,十年七仕,不欲代耕,何至此事。
昔求三吴一丞,虽屡舛错。
今闻南康缺守,愿得为之。
融不知阶级,阶级亦可不知,融政以求丞不得,所以求郡,求郡不得,亦可复求丞(《南齐书·张融传》)
吏部尚书王僧虔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融,天地之逸民也。
进不辨贵,退不知贱,兀然造化,忽如草木。
实以家贫累积,孤寡伤心,八侄俱孤,二弟颇弱,抚之而感,古人以悲。
岂能山海陋禄,申融情累。
阮籍东平土风,融亦欣晋平闲外(《南齐书·张融传》)
以门律致书周颙等诸游生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吾门世恭佛,舅氏奉道。
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达迹成异,其犹乐之,不沿不隔。
五帝之秘,礼之不袭,三皇之圣岂三。
与此皆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
安可辄驾庸愚,诬誷神极?
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
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
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夫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
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
汝可专遵于佛迹,而无侮于道本
书与二何两孔,周剡山茨(以上门律,《弘明》作「门论」。)
少子致书诸游生者曰:张融白,鸟哀鸣于将死,人善言于就暮。
顷既病甚生衰,此亦魂留丧气。
况惊舟失舵于空壑,山足无绊于泽中。
故视阴之间,虽寸每遽,不缝不徙也。
欲使魄后馀意,绳墨弟侄,故为门律,数感其一章,通源二道。
今奏诸贤,以为何若(《弘明集》六,《南史》七十五《顾欢传》,著通源之论,其名少子。)
周颙书并答所问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张融白,吾未能忘身,故有情身分外。
既化极魂首,复为子弟留地,不欲使方寸旧都,日夜荒没,平生所困,横馗而草,所以制是门律,以律其门。
非佛与道。
门将何律?
故告气缓命,凭魄申阴,数感十应,通源定本。
实欲足下发予奇意,果能翔牍起情,妙见正析。
既赴所志,今为子言。
周之问曰:论云:「致本则同」。
请问何义,是其所谓本乎?
答彼周曰:夫性灵之为性。
能知者也;
道德之为道,可知者也。
能知而不知所可知,非能知之义;
可知而不为能知所知,非夫可知矣。
故知能知必赴于道,可知必知所赴。
下士雷情波照,鼓欲噪神,精明驱动,识用沈蔼,所以倒心下灌,昭隔于道,至若伯阳专气致柔,停虚任魄,载营抱壹,居凝通静。
静唯通也,则照无所没;
魄绪停虚,故融然自道。
足下欲使伯阳不静,宁可而得乎?
使静而不怕,道亦于何而可得?
今既静而两神,神静而道二,吾未之前闻也。
故逗极所以一为性游简且韵猖狂,旷不能复行,次战思定霸宇内,但敷生灵以竦志,庶足下罔象以扪珠。
是以则帝属五而神常一,皇有三而道无二,凫乙之交,定者鸿乎。
吾所以直其绳矣。
周之问曰:言道家者,岂不以二篇为主?
言佛教者,亦应以般若为宗。
二篇所贵,义极虚无;
般若所观,照穷法性,虚无法性。
其寂虽同,住寂之方,其旨则别。
答彼周曰:法性虽以即色图空,虚无诚乃有外张义
然环会其所中,足下当加以半思也。
至夫游无荡思,心尘自拂,思以无荡,一举形上。
是虽忘有老如骞释。
然而有忘释不伐老。
当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废,寂然以湛其神,遂通以冲其用。
登其此地,吾不见释家之与老氏。
陟其此意,吾孰识老氏之与释家。
逗极之所以无二,亲情故妙得其一矣。
直以物感既分,应物难合,令万象与视听交错,视听与万象相横,著之既已深,却之必方浅。
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顺其所有,不震其情,尊其所无,渐情其顺。
及物有潜去,人时欲无,既可西风昼举,而致南精夕梦,汉魂中寐,不其可乎?
若卿谓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期于得意;
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得意复爽吾所期。
卿苦疑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期于得意;
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何以峻迹?
斯时卿苦以释家时宜迹峻,其犹老氏时峻此迹。
逗极之同,慈焉余意。
周之问曰:论云:时殊故不同其风,是佛教之异于道也。
世异故不一其义,是道言之乖于佛也。
道佛两殊,非凫则乙。
答彼周曰:非凫则乙,迹固然矣。
迹固其然,吾不复答。
但得其世异时殊,不宜异其所以之异。
周之问曰:未知高鉴,缘何识本
答彼周曰:综识施本,已吐前牍。
吾与老释相识正如此,正复是目击道斯存。
卿欲必曲鞠其辞,吾不知更所以自讼。
周之问曰:若犹取二教以位其本,恐战狱方兴,未能听讼也。
答彼周曰: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周之问曰:若虽因二教同测教源者,则此教之源,每沿教而见矣。
答彼周曰:诚哉有是言。
吾所以见道未壹于佛,但吾之即此言,别有奇即耳。
周之问曰:自应鹿巾环杖,悠然目击,儒墨訚訚,从来何诤?
答彼周曰:虞芮二国之斗田,非文王所知也。
碎白玉以泯斗,其别有尊者乎?
况夜战一鸿,妄申凫乙,斯自鹿巾之空负头上,环杖之自诬掌中,吾安得了之哉?
周之问曰:苟合源共是,分迹双非,则二迹之用,宜均去取。
奚为翔集所向,勤务唯佛,专气抱一,无谨于道乎?
答彼周曰:应感多端,神情数广。
吾不翔翮于四果,卿尚无疑其集佛;
吾不翔翮于五通,而于集道复何晦?
且宝圣宜本,迹匪情急,矧吾己有所集,方复移其翔者邪?
卿得其无二于两楹,故不峻督其去取。
周之问曰:吾则心持释训,业爱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
为当本一末殊,为本末俱异邪?
答彼周曰:吾乃自元混百圣,同投一极,而近论通源,儒不在议。
足下今极其儒,当欲列儒围道,故无属垣耳隙,思潜师夜以遂图掩天城,恐难升之险,非子所跻。
则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吾已谓百圣同所投,同容本未俱其异。
更以沥势倒兵,恣卿智勇,吾之勇智,自纵横凑出(《弘明集》六)
门律自序 其一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吾文章之体,多为世人所惊,汝可师耳以心,不可使耳为心师也。
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常有其体。
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且中代之文,道体阙变,尺寸相资,弥缝旧物。
吾之文章,体亦何异,何尝颠温凉而错寒暑,综哀乐而横歌哭哉?
政以属辞多出,比事不羁,不阡不陌,非途非路耳。
然其传音振逸,鸣节竦韵。
或当未极,亦已极其所矣。
汝若复别得体者,吾不拘也。
吾义亦如文,造次乘我,颠沛非物。
吾无师无友,不文不句,颇有孤神独逸耳。
义之为用,将使性入情波,尘洗犹沐。
无得钓声同利,举价如高,俾是道场,险成军路。
吾昔嗜僧言,多肆法辩,此尽游乎言笑,而汝等无幸(《南齐书·张融传》)
遗令 其一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吾生平所善,自当凌云一笑。
三千买棺,无制新衾。
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妾二人,哀事毕,各遣还家(《南齐书·张融传》)
戒子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手泽存焉,父书不读!
况文音情,婉在其韵。
吾意不然,别遗尔音。
吾文体英绝,变而屡奇,既不能远至汉魏,故无取嗟晋宋。
岂吾天挺,盖不隤家声。
汝若不看,父祖之意欲汝见也。
可号哭而看之(《南齐书·张融传》)
防墓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
言既得,明未葬时未知墓处也。
仲由之言,亦孔子不知其墓。
若征在见娉,则当言墓以告孔子,何得不知其墓(《通典》一百三,齐张融评。)
杜京产 南齐 · 孔稚圭
 出处:全齐文卷十九
窃见吴郡杜京产,洁静为心,谦虚成性,通和发于天挺,敏达表于自然。
学遍玄、儒,博通史、子,流连文艺,沈吟道奥
泰始之朝,挂冠辞世,遁舍家业,隐于太平,葺宇穷岩,采芝幽涧,耦耕自足,薪歌有馀。
确尔不群,淡然寡欲,麻衣藿食,二十馀载。
虽古之志士,何以加之。
谓宜释巾幽谷,结组登朝,则岩谷含欢,薜萝起抃矣(《南齐书·杜京产传》,永明十年孔稚圭光禄大夫陆澄祠部尚书虞悰太子右率沈约司徒右长史张融表荐京产。不报。)
竟陵王 其一 南齐 · 孔稚圭
 出处:全齐文卷十九
稚圭启:民蚤奉明公提拂之仁,深蒙大慈弘引之训。
恩奖所驱,性命必尽。
敢沥肝髓,乞照神襟。
民积世门业,依奉李老,以冲尽为心,以素退成行,迹蹈善万之渊,神期至顺之宅。
民仰攀先轨,自绝秋尘,而宗心所向,犹未敢坠。
至于大觉明教,般若正源,民生平所崇,初不违背。
常推之于至理,理至则归一,置之于极宗,宗极不容二。
自仰禀明公之训,凭接明公之风,导之以正乘,引之以通戒,使民六滞顿祛,五情方旭,回心顶礼,合掌愿持。
民齐敬归依,蚤自净信,重律轻条,素已半合。
所以未变衣钵,眷眷者,实以门业有本,不忍一日顿弃,心世有源,不欲终朝悔遁。
既以二道大同,本不敢惜心回向,实顾言称先业,直不忍弃门志耳。
岂不思乐方广,勤志一乘。
况仰资明公齐礼道德,加须奉诵明公清信,至制净住子序,万门朗奥亿品宣玄,言虽愿违,心不觉醉,更未测明公善诱之妙,一至如此。
博约纷纶,精晖照出,欲罢尚其不能,欲背何以免向,而昔而前,民固不敏,而今而后,斯语请事。
民之愚心,正执门范,情于释老,非敢异同。
始私追寻民门,昔尝明一同之义,经以此训张融乃著通源之论,其名少子,少子所明,会同道佛。
之此悟,出于民家,民家既尔,民复何碍。
始乃迟迟执迹,今辄兼敬以心,一不空弃,一则归依正觉。
不期一朝霍然大悟,悟之所导,举自明公,不胜踊跃之至。
谨启(《弘明集》十一)
张融 南齐 · 萧子良
 出处:全齐文卷七
此乃是长史美事,恐朝廷有常典,不得如长史所怀(《南齐书·张融传》。竟陵张欣时为诸暨,坐罪当死。竟陵王子良,乞代欣时死,子良答。)
明功罪诏太和二年十一月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
悬爵于朝,而有功者必縻其赏;
悬刑于市,而有罪者必罹其辜。
斯乃古今之成典,治道之实要。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盗贼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朕听。
朕承太平之运,属千载之期,思光洪绪,惟新庶绩,亦望蕃翰群司,敷德宣惠,以助冲人,共成斯美。
幸克己复礼,思愆改过,使寡昧无愧于祖宗,百姓见德于当世。
司明为条禁,称朕意焉(《魏书·孝文纪》上)
诗品下 其十九 南梁 · 钟嵘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五
齐司徒长史张融齐詹事孔稚圭思光纡缓放纵,有乖文体,然亦捷疾丰饶,差不局促
德璋生于封溪,而文为雕饰,青于蓝矣。
时人为张周刘三姓语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阳韵
南史曰:永明末都下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西邸。绘为后进领袖。时张融以言辞辩捷。周颙弥为清绮。而绘音采亦赡丽。雅有风则。时人谓之语曰云云。言其处二人之间也。
三人共宅夹清漳刘中央(○南史刘绘传。《御览》百八十、六百十七。《诗纪》六十三。)
论书 南梁 · 庾元威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七
,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度。
所学草书,宜以张融、王僧淡则,体用得法,意气有馀。
章表笺书,干斯足矣。
夫才能则关性分,耽嗜殊妨大业,但令紧快分明,属辞流便,字不须体,语辄投声。
若以已巳莫分,东柬相乱,则雨王妙迹,二陆高才,顷来非所用也。
王延之有言曰: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岂非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轻重得宜,意谓犹须言无虚出,斯则善矣。
近何令贵隔,势倾朝野,聊尔疏漏,遂遭十秽之书。
今聊存两字书曰,有寒士自陈简于掌选诗云:「伎能自寡薄,支叶复单贫。
柯条滥垂景,木石讵知晨?
狗马虽难画,犬羊诚易驯。
效频终未似,学步岂如真。
实云朝乱绪,是曰斁彝伦。
俗作于兹混,人途自此沌」。
离合之诗,由来久矣,不知讥剥,爰加称赞,是其第六秽也。
近来贵宰,于二品清宦进,不假手作书,而笔迹过鄙,无法度,彼恭拜、忽云,永感答人借车,还白不具,真本流传,合朝耻辱,是其第七秽也。
以此而言,书何容易,且梁制与平吉人笺书,有坏怀语者,不得答书。
许乃告绝,私吊答中。
彼此言感思乖错者,州望须刺大中正处,入清议,终身不得仕,盛名年少,宜留意勉之。
余见学阮研书者,不得其骨力婉媚,唯学挛拳委尽。
薄绍之书者,不得其批渊微,徒自经营险急,晚途别法,贪省爱异,浓头织尾,断腰顿足,一八相似。
十小难分,屈等如匀,变前为草,咸言祖述王萧。
无妨日有讹谬,星不从生,籍不从耒,许慎门徒。
居然嗢噱,卫恒子弟。
宁不伤嗟,诖误众家,岂宜改习。
书字之兴,由来尚矣。
沮诵仓颉黄帝史也。
周宣玉时,柱下史史籀,始著籀书,今六人之法虽存,十五之篇亡矣。
及秦相李斯,破大篆为小篆,造《仓颉》七章,中车府令赵高,造《爰历》六章,太史胡毋敬,造博学七章,后人分五十五章,为三仓上卷,至哀帝元嘉中扬子云作训纂,记滂喜,为中卷。
和帝永元中,贾升郎更续记彦均,为下卷。
皆是记字,字出衙人,故人称为三仓也,夫苍雅之学,儒博所宗,自景纯注解,转加敦尚,汉正史及古今字书,并云《仓颉》九篇,是李斯所作。
今窃寻思,必不如是,其第九章论豨信京刘等,郭云:「豨、信是陈豨韩信,京刘是大汉,西土是长安」。
此非谶言,岂有秦时朝宰,谈汉家人物,牛头马腹,先达何以安之?
江左硕儒相系,梁初复有任昉沈约,悉未有讥驳,余忽横议,实不自许,敬俟明哲,定其可否。
而字韵集《方言》《广雅》,凡录字者十有四家,许穿凿贾氏,乃奏《说文》,曹产开振许侯,爰成《字苑》。
《说文》则形声具举,《字苑》则品类周悉,追悟典坟,字弗全体。
《周礼》以鸡斯为笄纚,《礼记》以相近为禳祈。
致今众议丛残,音辞䮞互,盖由程邈变隶,流传未一。
郑公《诗谱》,颇显其源,且书文一反,草木相从,凡五百六十七部,合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五字,即曰世中所行,十分裁一,而今点画失体,深成怪也。
近有居土阮孝绪,撰《古今文字》三卷,穷搜正典,次丹阳五官丘陵,撰《文字指要》二卷,精加谪发,惟此两书,可称要用。
余以值明师,留心字法,所以坐右作午疆宇,不依羲献妙迹,不逐陶葛名方作,莼羹不敩晋书,不循韵集,爰以浅见,轻述字府,自谓此文,或均萤露。
齐未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少年崇仿,家藏纸贵,而凤鱼虫鸟,是七国时书。
元常皆作录书,故贻后来所诘。
湘东王沮阳韦仲定为九十一种,次功曹谢善勋增其九法,合成百体,其中以八封书为一,以大为两法,径文一字,方寸千言,大上止传可尔。
鬼书惟有业杀,刁斗出千古器,尔┦由乎内典,散隶露书,终是飞曰。
意谓此等,并非通论,今所不取。
余经为正阶侯书十牒屏风,作百体,间以采墨,当时众所惊异,自尔绝笔,惟留草本而已。
百体者,悬针书,垂露书,秦望汲冢书,金鹊书,玉文书,鹄头书,虎爪书,倒薤书,偃波书,幡信书,飞白篆古顽书,籀文书,奇字,谬篆,制书,列书,日书,月书,风书,云书,星隶,填隶,虫食叶书,科斗书,署书,胡书,蓬书,相书,天竺书,转宿书,一笔篆飞白书,一笔隶飞白草,古文隶横书,楷书,小科书:此五十种,皆纯墨。
玺文书,节文书,真文书,符文书,芝英隶,花草隶,幡信隶,钟鼓隶,龙虎篆,凤鱼篆,骐篆,仙人篆,科斗虫篆,云篆,虫篆,鱼篆,鸟篆,龙篆,龟篆,虎篆,鸾篆,龙虎隶,凤鱼隶,麟凤隶,仙人隶,科斗隶,云隶,虫隶,鱼隶,鸟隶,龙隶,龟隶,鸾隶,龙文隶书,龟文书,鼠书,牛书,虎书,兔书,龙草书,蛇草书,马书,羊书,猴书,鸡书,犬书,豕书,此十二时书,巳上五十种,皆采色。
其外复有大篆、小篆,铭鼎摹印,刻符石经,象形篇章,震书倒书,反左书等,及宋中庶宗炳出九体书,所谓嫌素书,简奏书,笺表书,吊记书,行押书,楫书,稿书,半草书,全草书,此九法极真草书之次第焉,刚舍之外,所存犹一百二十体。
张芝始作一笔飞白书,此干井等字为妙,所以唯云一笔飞白书,则无所不通矣。
反左书者,大同中东宫学土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有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
今学者稍多,解者益寡。
敬通又能一笔草书,一行一断,婉约流利,特出天性。
顷来莫有继者。
宗炳又造画瑞应图千卓绝,王元长颇加增定,乃有虞舜獬豸,周穆狻猊,汉武神凤,卫君舞鹤,五城、九井、螺杯、鲁砚、金滕、玉英、玄圭、朱草等,凡二百一十物。
余经取其善草、嘉禾、灵禽、瑞兽、楼台、器服可为玩对者,盈缩其形状,参详其动植,制一部焉。
此乃青出于蓝,而实世中未有。
复于屏风上作杂体篆二十四种,写凡百名,将恐一笔鄣子,凡百屏风,传者逾谬,并怀叹息,世本云:史皇作图,黄帝巨也,其唐虞之文章,夏后之鼎象,则图画之宗焉。
其后绘事逾精,丹青转妙,乃以钉女心痛图鱼獭集,敬君以之亡妇,王嫱由此失身。
近代陆绥,足称画圣,所闻谈者,一笔之外,仅可蝉雀。
顾长康称为三绝,终是半痴人耳。
杂体既资于画,所以附乎书末张彦《法书要录卷二》,又见《御览》七百四十八,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