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法恭”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宏智禅师妙光塔(并叙) 宋 · 周葵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五二、《两浙金石志》卷九、天童宏智禅师语录、《天童寺志》卷七、乾隆《鄞县志》卷二三、《敬止录》卷二七、《八琼室金室补正》卷一一四
绍兴戊寅春二月,诏谥明故州天童山景德寺僧正觉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其徒相与侈上德意,刻之琬琰,传示永久。
且使来告,求铭师塔。
余闻中国自东汉始有经像,学焉者率以有为为功德,逮梁益甚。
达磨自竺乾西来,传佛心印,佛道由是大明。
至唐,褒崇诸祖,有易名名塔之号,其去圆寂或已百年,或二百年。
今师亡未几而蒙上四字之褒,所以宠光之至矣。
非能佛法栋梁,得佐师命脉,摄化缁素,为人天师,出入生死如游戏事,何以得此哉!
乃摭其示世之实,序而铭之。
师李姓正觉名也,隰州隰川人
祖寂,父宗道,世学般若。
母赵氏,尝梦五台山一僧解右臂环予之,已而有娠,遂屏荤茹。
及师之生,右臂隆起如环状。
年甫七岁,警悟绝人,日诵数千言。
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
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名寺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
初住泗州普照寺,继住舒州太平,江州圜通、能仁,真州长芦,晚乃住今天童。
初,师过舒蕲,遍礼祖塔,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
及至天童,宛如昔梦,故有终焉之志。
岁在戊午,被旨住临安府灵隐寺
未阅月丐归,故于天童最久。
唯祖道自达磨五传而离为南能北秀,其后益离而为五家宗派。
今沩仰、法眼二宗中绝,而临际、云门、曹洞三家鼎盛。
顾其徒未必深究其师之道,而各袭其迹,更相诋诃,未有能一之者。
师尝曰:佛祖之灯,以悟为则,惟證乃知。
若执其区区之迹,则初祖见神州有大乘气象,崎岖数万里而来,使有方便,岂不显以示人?
而少林九年,似专修壁观者。
六祖云:「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大慧亦云:「坐禅岂能成佛」?
学者可便以是为初祖之过耶?
盖师初以宴坐入道,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后诲人专明空劫前事。
惟师彻證佛祖根源,机锋峻激,非中下之流所能凑泊。
而昼夜不眠,与众危坐,三轮俱寂,六用不痕,宗通说通,尽善尽美。
故其持身也严,其倡道也文,其庄严佛事,接引迷涂,亦唯恐不至。
自初得戒,坐必跏趺,食不过午,所至施者相踵,悉归之常住,閒以与饿疾者,而一瓶一钵,丈室萧然。
然诸行方厉而一性常如,非出于矫拂也。
作颂古,令师叙其首,芙蓉楷禅师见之曰:「僧中复有此耶?
吾宗不队矣」。
其𨓆能仁,受长芦之请,适游云居,圜悟劲禅师见其提倡,以偈送之,有「一千五百老禅将」之语。
然辩才三昧,自然成文,非出于思惟也。
其住天童,前后几三十年,寺为一新。
三门为大阁,广三十楹,安奉千佛。
又建卢舍那阁,傍设五十三善知识,灯鉴相临,光景云入,观者如游华藏界海,所以晖耀尘世,使生厌离,以发起善根。
而僧堂众寮卧具饮食器所以处其徒者,亦皆精致华好,如宝化城
又即滨海之隙,筑堤障其咸卤而耕之,以给僧供。
末年至不发化人而斋厨丰衍,甲于他方,学者无一不满,得以专意于道。
然师所规画,人竞趍之,不动声色,坐以告办,疑有鬼神阴为之助,而师无作相也。
然则师之所在,愿一见威仪,闻謦欬,效供养,示归依者□百千里襁负而至,户外之屦,常踰千数。
其辨道之勤,得道之多,独冠一时。
而识曹溪之路者必能牧沩山之牛,非因众力推出,不肯轻以为人。
当世贤士大夫亦乐与之游者,内外进也。
辛丑秋九月壬申,师入四明,又命舟至越上,遍见常所往来者,若与之别。
冬十月己亥始还山,饭客关语,无异平日。
翌旦作遗书与佛日杲禅师,且为其徒书四句偈,投笔而逝。
自佛日□育王与师相得驩甚,尝戏曰:「脱我先去,公当主后事」。
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礼悉主之。
因举师弟子法为继席。
识者方知二尊宿各传一宗,而以道相与,初无彼此之间也。
龛留七日,颜色如生。
初议茶毗以收舍利,或曰:「师尝薙发,有墯火中者辄成舍利
自是遗发人所争取,岂嫌无舍利也耶」!
丙午,乃奉全身葬山之东谷
自师之化,风雨晦冥,至葬开霁,迄事复雨。
送者踰万人,弥亘山谷,无不涕慕叹仰者。
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度弟子二百八十人。
嗣法者嗣宗、法智、世钊、道琳、法润、信悟、法为、慧晖、了默、师秀、行从、宗荣、法听、清萃、正光、集成、道圜、法济明慧、中翼、法恭子灵、师俨、师全、觉照、法海,皆于诸方坐大道场。
若其分化幽远,晦迹林泉,则又未易悉纪也。
铭曰:
师昔侍佛灵鹫山,受佛属累来人间。
慧刀慈力镌世顽,出入生死非其难。
一性常如万行圆,笔端三峡为波澜。
化城仍作宝所先,华藏界海生尘寰。
摄化四海奔入天,学者争趍曹洞关。
示以自己空劫前,得无所得非言传。
弟子所至阖法筵,无尽之灯耀大千。
海山秀处东谷原,我作铭诗诒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