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论则天不宜合葬乾陵 唐 · 严善思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六
臣谨按天元房录葬法云。尊者先葬。
卑者不合于后开入。臣闻葬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
今欲开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
事既不经。恐不安稳。
臣又闻乾陵元阙其门。以石闭塞。
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
今若开陵。必须镌凿。
以神明之道。体尚幽元。
今乃动众加功。诚恐多所惊黩。
又若别开门道。以入元宫。
即往者葬时。神位先定。
今更改作。为害益深。
又以修筑乾陵之后。国频有难。
遂至则天太后权总万机二十馀年。其难始定。
今乃更加营作。伏恐还有难生。
但合葬非古。著在礼经。
缘情为用。固无定准。
况今事有不安。岂可复循斯制。
伏见汉时诸陵。皇后多不合葬。
魏晋已降。始有合者。
然以两汉积年。向馀四百。
魏晋之后。祚皆不长。
虽受命应期。有因天假。
然以循机享德。亦在天时。
但陵墓所安。必须胜地。
后之允嗣。用托灵根。
或有不安。后嗣固难长享。
伏望依汉朝之故事。改魏晋之颓纲。
乾陵之傍。更择吉地。
取生墓之法。别起一陵。
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
臣伏以合葬者人缘私情。不合者前循故事。
若以神道有知。幽途自得通会
若以死者无知。合之复有何益。
然以山川精气。上为星象。
若葬得其所。则神安后昌。
若葬失其仪。则神危后损。
所以先哲垂范。具之葬经。
欲使生人之道必安。死者之神永泰
伏望少回天眷。俯鉴臣言。
行古昔之明规。制私情之爱欲。
使社稷长享。天下乂安。
凡在怀生。孰不庆幸。
池州880年 唐末 · 杜荀鹤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常语(中)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一二、《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三三
晋明之明,王导之忠,其至矣乎!
或曰:「元帝固任矣」。
曰:「否。
王敦初反,不足疑也,而元帝疑之;
王敦再举,乃可疑也,而明帝不疑。
不以君为君,其肯以为君?
宰相矣,藉令捷,又何求焉?
在他人犹可无异志,况之为腹心乎?
刘隗用事,见疏远,且欲悉诛王氏。
之率昆弟子侄,每旦诣台待罪也,呼周顗百口累之而不应也,伤哉!
唯恐其不免耳。
再举则不然,为者,盍惩前事有不自安之心?
明帝者,盍以前事疑之,无委任之理?
诈哭,使众有奋志;
帝属节,使都督诸军。
君臣之间,若合符契,遂平大难,以济中兴。
非至明至忠,其孰能哉」!
或问:「阎缵悯怀太子之枉,皇太孙立,复上疏焉。
夫以惠帝愚,贾后贼,安能听言?
徒触死耳。
奚为哉」?
曰:「上听言,人谁不敢言?
佳哉也,是难能也!
岂一时之言?
万世之言也。
惠帝虽愚,万世当不愚;
贾后虽贼,万世当无贼。
其言欲使著令,诸有废兴仓卒,东宫兵马皆得辄严,须录诣殿前,面受口诏,然后为信;
听其臣子得如邴吉距诏书,周昌不遣王,田叔孟舒隐亲左右,所以固储副、安后嗣。
诚哉!
人主有喜怒,宫掖多奸诈。
怒解而后悔,诈行而后觉,无及矣!
如缵之言,万安计也。
呜呼!
学者之忽也。
吾与士大夫接三十年矣,未尝有齿牙者也」。
汉高帝使陈平乘驰传载周勃樊哙将,曰:「平至军中,即斩头」。
二人计曰:「樊哙,帝之故人,功多,又吕后吕媭夫。
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即恐后悔。
宁囚而致上,令上自诛之」。
受诏,即载槛车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
或曰:「平畏吕后而已矣」。
曰:「不若是,则高帝以谮杀功臣吕后怒,亦且报死,则诸吕强,又谁制矣哉?
高帝之不枉樊哙,吕氏之不害得以诛诸吕,安刘氏,由燕之谋也,不亦善乎」?
或曰:「刘隗,其亮直者欤」?
曰:「败中宗者,此人也。
汉兴至于孝、景,庶且富矣。
晁错以天下压山东,卒动七国,横尸东市。
宗资王氏以有江左,其固宜,帝不以术縻之。
方翾翾执刀笔以裁其末,力不任兵而假镇以亢,斯足以速祸而已矣!
鲁昭公不忍季氏,薨于乾侯;
晋元帝不忍王敦,忧愤告谢。
子家驹谏,而刘隗劝焉,之罪著矣。
帝终不悟,雪涕而遣之,闇哉」!
孔子恶称人之恶者,子贡恶讦以为直者。
夫有口才,又有文法以羽翼之,而忘忠恕,何所不逮也?
其甚者干人骨肉,不避父子,时主以为忠,识者以为贼。
国无衅焉,则以自毙,一有可为,则危宗庙矣。
自毙者,商鞅是也。
太子傅,黥太子师。
惠王既立,身裂车下。
危宗庙者,江充是也。
太子家使行驰道中,属吏,谢之不听。
阶为巫蛊,杀戾于湖。
武帝始以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终则作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
呜呼!
噬脐也已。
或问:「泉鸠里,加兵刃于戾太子者,初为北地太守,后族,何变之暴也?
以为罪邪,何以赏?
以为功邪,何以诛?
赏之是邪,诛之是邪」?
曰:「理必然也。
夫骨肉之恩,本诸天也。
怒有已时,而爱无已。
怒而欲杀,则杀者功;
爱而不可得见,则杀者罪矣。
夫岂不知杀之之由我也,内无以慰其心,外无以慰人心,故归咎云尔。
文帝诸县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
彼辎车封,谁敢发邪?
非其人之罪也,借其死以谢天下也。
小人因人喜怒以贪功,而不度深浅,祸其至矣。
齐王自杀而主父偃族灭,鱼复侯不得还阙而萧顺之忧卒。
圣人作议亲之辟,公族三宥,所以养恩,而小人间之,亦不知量矣。
知其说者,其田千秋乎!
爰盎乎!
论帝后不当与先帝同谥奏皇祐二年五月 宋 · 赵师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太常因革礼》卷九六、《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二(第一册第六六七页)
商以往,谥号盖简
有周之初,典文浸兴。
《礼记》载武王之事,追王太王王季文王者,谓太王王季,既尊以称号。
至于文王,更加以谥法也
太姜太任太姒之贤,而尚未有谥,则其礼犹略焉。
于后幽王之后谓之幽后,惠王之后谓之惠后,此皆从王之谥以为称,同王之谥以为谥也
《左传》记景王之后,谓之穆后,则后之有谥,始于此焉。
东周之际,王制所及,国俗不一。
夷蛮远国,易名不及其君长;
中夏诸侯,考行或达于臣妾。
在夷则略,在华则详,礼斯然矣。
其间诸侯,鲁礼尤备。
君之夫人,皆自有谥,不从于夫,独定姒以首末非义,止曰定姒,不称小公。
《公羊》载宋之恭姬者,乃其从夫之谥为配耳,非谓姬之始谥自为恭也
汉室之兴,周典尚近,未能考故,而习秦馀,乃尊太公曰太上皇,又加昭灵、昭哀二后谥。
谥加于妣,而不加于父,号及其姊,而不及其祖,以为失矣。
前汉诸后,皆不加谥,止从帝名以为之称。
赵太后未亡而贬为孝成皇后,此又足以知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惟卫氏以追尊之故,乃谥思,许氏以早世不遂,谥曰恭哀
盖于时宪度未立,后妃之谥,或有或无,非有定制。
汉家之典,为未备矣。
后汉中兴,世主好礼,考姬周之典,参前汉之仪,既从其帝名,复加后谥。
表帝之名于上,系后之谥于下
光烈皇后者,谓光武之烈皇后也,非兼光以为谥也。
明德皇后者,谓明帝之德皇后也,非兼明以为谥也。
然自明德皇后而下,皆以德谥。
蔡邕以为善恶不实,非行大者受大名,行小者受小名之义
乃追改和曰熹,安后曰思,顺皇曰烈。
后之谥虽改,而帝之名不易,又足以知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魏氏及晋,盖亦因之。
魏武帝宣皇后者,谓武帝宣皇后也。
文昭皇后者,谓文帝昭皇后也。
武之为谥,非后所宜,又非帝名,帝之名止于一,而后之名得兼二也。
晋之武元皇后武悼皇后,义亦同此。
传称之止曰元后,曰悼后,史氏追书,又系以武焉。
惠皇后以居位不终,故不得谥,止曰惠皇后,盖从帝之名,而非后之谥也。
晋称简文帝之后曰简文顺皇后,孝武之后曰孝武皇后,以帝谥有二,非后之名兼此三者也。
其后宋之文元、梁之武德,并先易名而后系帝号,义犹此也。
后魏本自北夷,而礼同中夏
悼武以上,且从帝名,而由前汉之制也。
明元以降,更加后谥,采后汉之法也。
文明皇后以临朝之故,加谥二字
史氏书曰文成文明皇后者,由帝之与后俱以文谥,非相从配,故两称之。
帝后同谥,乃两出之者,又足以见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唐室因之,亦无所变,太武之后,其谥曰穆,故曰太穆皇后
文皇之后,其谥曰德,故曰文德皇后
睿宗以后,或追改旧谥,或增加本号,故自昭成肃明二后以下,不复配以帝名,史氏之,乃或冠以庙号。
庙号之冠于后谥,又始于此。
朱梁之世,礼官失谬。
梁祖之谥,其名有五,独取其一以系后,谥曰元正皇后
原其本意,谓以后当同谥也。
违误之由,良始于此。
人君后妃,善恶自异,受名之义,安可同也?
五代之际,时运屡改,后妃终位,厥数无几。
后唐正简,有周之宣懿,近于唐制,此颇为得。
圣朝之初,亦因五代之制。
昭宪皇后上谥,有司乃议改明为昭,此于梁世礼官,其意同也。
孝惠孝明二后,所上谥在太祖之前,而并以孝谥。
及后太祖上谥,乃于帝谥之中取其孝字,以追配焉。
然臣以为于义虽有违,于文尚未失。
于义有违者,以后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于文未失者,帝之谥犹在上,后之谥犹在下也
洎懿德、淑德二后,上谥亦皆在太宗上谥之前,而又并以德谥,及后太宗上谥,复取帝谥之中德字以追配焉。
臣故谓义之与文斯俱违矣。
何则?
德者,帝之谥也,今更在下;
淑与懿,后之谥也,今更在上。
帝之与后,犹天之与地,上下之位,不可易也。
今乃以所从帝之名系于下,所配后之谥著于上,远考周汉,次及魏晋、南北诸朝、隋唐五代,未有此也。
臣又闻后之谥,忠和纯淑曰德,汉之明德、章德是也,此则帝名之德与后谥之德异矣。
臣不知上此谥者,意谓帝之德邪,谓后之德邪?
以为帝之德也,则不当系于后谥之下;
以为后之德也,则不当以为从帝之称。
臣故以为违谬始于梁世之有司,流祸自彼,积疑至今。
乃者怀、庄穆二后,又俱以谥,后以帝谥无庄,方复追改。
而未知违失之源,由于不考。
《书》曰:「若稽古」。
言帝者之作,必考于古也。
《语》曰:「必也正名乎」!
今以帝谥系于下,后谥著于上,谓之曰正,臣窃未安。
夫革弊去惑,修复圣制,明王之盛举也;
因陋就寡,拘滞所习,愚俗之常守也。
臣幸得以鄙陋之资,值盛明之运,故敢发舒所见,候圣哲而裁焉。
西上閤门使王公墓志铭元祐四年八月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五○、《苏魏公文集》卷六○
尝读前史,观国朝以来,将相大臣子孙,保有其家室迨数世而不坠门法者,不十数家,而建雄军节度使鲁国武康王公其一也。
鲁公讳超,在太宗、真宗朝提禁兵,帅三路,为时名将。
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鲁国武恭公讳德用,在仁宗朝以高才伟略名暴邻邦,累殿藩翰,再历枢筦,终始一节,勋在盟府。
鲁公之弟德基,官至延州观察使鄜延经略使
德恭蕲州刺史
鲁公之孙二十八,皆以材武闻于时,继登显仕,或遥领州郡,或擢在横班,而鲁公之长子东头供奉官、赠左金吾卫上将军讳咸熙,初仕早卒。
生二子:伯讳泽,以强敏习知民政,累典州郡,终皇城使
仲讳渊,字巨源,结发为右侍禁閤门祗候,七迁至皇城使閤门通事舍人,更历烦使,出权陕州兵马钤辖
神宗初即位,励精治道,细大之务,罔不修举。
至于典谒赞导之事,无所不经圣虑者。
一日,以閤门缺员,而在职者有不闲词令,故自陕州召公还。
上既见,宣奏如礼。
顾谓其寮列曰:「相仪当如王某可也」。
通事岁满,擢西上閤门副使
久之,自请于上曰:「臣世以武力受国大恩,臣名复在右列,当竭股肱之力,任疆场之事,愿得乘一障、尽死节以报朝廷」。
上曰:「朕方属卿以职事,未可遽去」。
尝预修閤门仪制龙图阁直学士宋公次道典领其事。
宋公一代名儒,练达典故。
每称于同列曰:「王君凡事详熟,论议有本末,定此易耳」。
继领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勾当皇城司
皇城司内庭要任,晨夕侍卫宫禁,以岁劳自引进升客省副使
今上覃霈,拜西上閤门使
初,元丰三年,始复州郡武备,置诸路将官,制九军营阵,定乡村保甲,皆稀阔不讲之政,在职者或未尽悉其禁令。
公数被命案举,初往河北,访兵民利害及当官不习职之人,条例上之。
永兴韩丞相时在枢密,见奏谓之曰:「辞简而事该,皆可施行」。
后用其言,裁制其过与不及者十七八。
又按京畿将兵,河东及晋绛、泽、潞、威、胜五州军团甲,振举其职,皆称上旨。
六年,亲郊侍祠大庆殿,末疾暴作,肩舁归第,在告且久,未任朝谒,上三遣使就问以「所苦如何?
治者何人?
日望平愈,无事早出,待卿往阅京西陕西兵马」。
既而再予告百日。
七年,以疾惫请閒局,诏提举兖州仙源县景灵、太极两宫观公事,居家养疾,皆出特恩,非常比也。
既閒居,每日念圣主非常之眷,未知所报,而病不能兴,死有馀责矣。
八年三月,闻先帝遗诏,强起望哭,移时几绝者数矣。
裕陵发引前,方将扶舁临哭阙门,忽梦先帝召如平生,既寤,感恸久之。
其年七月二日疽发于背而卒。
讣闻,诏恤其家,迁季子一官,补长孙为三班奉职
初,金吾之亡,公与伯兄俱在乳抱,母延安郡太夫人夏氏躬自鞠育。
推燥居湿,逮于长成。
鲁公矜而怜之,赏延之恩,先于诸子,又使受学于诸儒,出则从士大夫游,以习礼法。
其后兄弟竞爽,循蹈规矩,抑由母慈至而祖训严故也。
自登朝从宦,未尝远左右。
间被选为成都利路钤辖,亦以亲年为言,力辞不拜。
安后公二年殁。
疾且革,犹曰:「吾不得死于吾子之手为大恨」。
审斯言,则平日之承顺颜色有以慰母心者可知也。
平居乐易,若无不可者。
刚中谨严,不妄举动。
喜饮酒,而未尝至于酣醉;
善音乐,而不以为能事。
接人初若简淡,久而益亲。
欧阳辟旅居京师,不求自达,公一见,相契合如平素,遂留馆于家,日与讲论义理,十馀年无少间阔,至今不忍舍去。
自少长不杂交游,不妄出入,视权门尤畏惧。
与今新州蔡丞相有旧,新州当政日,每相招延,则一往旅见,语不及私。
子弟或问故,应曰:「仕宦当尔。
尔辈亦宜如此,则寡悔矣」。
神宗因间语及,对曰:「臣愚不能周旋人事耳,非有他也」。
三使契丹,北人首访其族曰:「得非两世太师之后乎」?
答曰:「曾大父、大父也」。
及燕,射屡中的。
众骇曰:「是果有成法也」。
四为南郊明堂御营四面巡检,皆以办职蒙赏。
初仕时,年尚少,入侍殿阁,以勤恪著称,仁宗已识其姓名,尝以御飞白字赐之。
后诏伴高丽使人南苑燕射,神宗以御弓一、御箭四赐之。
是二者,皆群臣所不得与及,班列中咸以为荣遇也。
夫人蔚氏,殿前都指挥使保静军节度使敏之孙,封永宁县君
治家严饬,虽累世大族,而门内清约,室无玩好,旁无姬媵,有若儒素。
熙宁中,诸父俱亡,伯兄外守边要,家事悉以诿公。
拊循嫠弱,教率群从,使就问学,赒给均一,内外欣欣以睦。
如是且十年,无一日替。
舍内有猫相乳者,人以为异焉。
子四男子:曰任,内殿崇班
曰价,供备库副使
曰俣,右侍禁
曰侁,右班殿直
六女子,五适人,一未有行。
婿曰明州录事参军大同;
右侍禁张宗陶;
蔡州汝阳主簿李元弼
右侍禁西京凤翔府司理参军张克勤。
孙九人:曰𤨖,三班奉职
曰珝,曰璠,曰珦,曰璟,曰璞,曰璨,曰瑶,曰琳,并未仕。
孙女九人,并幼。
王氏之先,世为赵人,而占数常山真定县。
鲁公徙葬河南府密县,今隶于,故又著籍于郑州管城县。
诸子卜以元祐四年八月戊申,举公之柩葬于新郑县旌赏乡尹固村。
前期,任以状托铭于予,其请之勤,至于十数。
且曰:「先人操守介特,平生交游虽多,而知之者鲜。
非公眷记终始,则懿行遗美惧无述焉」。
予惟畴昔之好,重之以熙宁初同使契丹,尤相亲爱。
每听其言,多及朝廷政令之要;
问其所趣,皆忠义谨厚者所尚之事。
其矫讦刻覈之行,则曰:「不能为也」。
予又熟其伯兄之所存,亦相类。
于是窃叹曰:「王氏家训如此,宜乎世有其人。
今虽亡矣,而后嗣竞劝。
若然,其子孙又有成立者,则门构益不坠矣」。
因为之铭。
铭曰:
璠玙之珍,产于荆、昆。
公侯之贵,亦出名门。
懿彼上閤,遐哉庆源
常、赵之族,将相之孙。
少登显职,多闻博识。
赞扬命令,雍容谨饬。
神宗所知,中外宣力。
受命按兵,勤躬体国。
资适逢时,数亦多奇。
中年而逝,雅志终亏。
冈陵郁郁,茔兹新密。
世德不忘,曾云袭吉。
山阳太守见招值病以长句谢之 北宋 · 郑獬
山阳大都天下誇,长淮蟠山无垠涯。
春风万里汉东来,流辉泱漭不可遮。
绕城楼台满空紫,瓦光碧滑流成波。
东园花草趁姿媚,真珠蓓蕾黄金芽。
太守政閒日无事,隼旟聊驻朱轮车。
宝明(张本校:各本作宾朋)簪裾尽贤彦,金盆泻酒成飞花。
山河喧咽歌管外,舞裾绣画金缕霞。
都人来从无居人,飞尘杂沓何繁华。
固知太守为民意,与民欢然无怨嗟。
明日邀我复同游,我已(张本作复)病酒醉在家。
伏枕不得从车尘,坐见落日啼栖鸦。
偈十六首 其十一 北宋 · 释士圭
尘融法界,念尽毗卢。
千眼顿开,纤尘不立。
游戏宝明空海,超越菩提觉场。
善财入楼阁之门,重重无尽。
居士供蒲塞之馔,种种庄严。
以上妙饮食供养为法门,以广大愿心总持为佛事。
一一摄入,一一交参。
一一圆融,一一周遍。
理事平等,真俗混融。
凡圣同源,因果不二。
直得文殊骑狮子,入普贤鼻孔里藏身。
普贤骑象王,入文殊眼睛里瞌睡。
释迦弥勒,掩耳偷铃。
势至观音,抱赃叫屈。
务学十门 其九 不求友无以成 宋 · 释法云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故君子以朋友讲习,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品藻人物,商榷同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刘孝标云:「组织仁义,琢磨道德。
欢其愉乐,恤其陵夷。
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风雨急而不辍其音,雪霜零而不渝其色。
斯乃贤达之素交,历万古而一遇」。
晋道安未受戒时,会沙弥僧光于逆旅,共陈志慕,神气慷慨。
临别相谓曰:「若俱长大,勿忘同游」。
光学通经论,隐飞龙山安后复从之,相会所喜,谓昔誓始从,因共披文属思,新悟尤多。
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
曰:「且当分析逍遥,何容是非先达」?
曰:「弘赞理教,宜令允惬。
法鼓竞鸣,何先何后」?
时僧道护亦隐飞龙,乃共言曰:「居静离俗,每欲匡心大法,岂可独步山门,使法轮辍轸?
宜各随力所被,以报佛恩」。
众佥曰善,遂各行化。
龙角山福志寺修造记 南宋 · 李流谦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五、《澹斋集》卷一五
仆为邑人将十年矣,而未尝知有龙角者。
日山之福志院僧义祖持谒入跪而言曰:「山距邑二十馀里,地缀大蓬,盖古蓝若也。
颓弊不葺,积有年所。
殿寮荒压,像设翳昧,山神地灵,面目沮惨,缁徒野陋,巢栖穴藏,苟安昕夕。
吾师悟诠自惟先业全付,传次在予,傥不事事恐遂坏,遗羞亡穷,晓夜惴畏,规逭诛责。
乃发大誓愿,开诱檀施,捐金输粟,益以己资,空箧倒囊,毛发不靳,鸠工合材,一大治之。
亦既卒事,愿丐君文,揭示不朽」。
仆初不孰何,义祖唯唯而已。
明日以状来,条言之。
盖院之中佛殿,建于元符四年丙子
山故饶蟹,群嬉旅游,咀啮壤土,水随入之,腐木垫基,殿因以坏。
悟诠白发其端,群喙趣和,即日徙高燥地,垒石其址,以屏以捍,本根屹然,坚壮厚实。
已乃澡丹垩之漫漶者,更榱栋之罅脱者。
创塑十六大阿罗汉于其中,而重饰释迦、迦叶、阿难之像。
既又撤廊西之破屋,因其地为经阁,而维之以四庑。
创始于某年甲子月,积岁累至某年甲子,遂落成。
于是院一新矣,形势郁盘,气象萃合,游者改观,居者移气。
如寠人子忽衣宝衣,乘轻车,从豪奴黠童疾驰于通道大都,神观舒閒,光彩赫奕。
追思向来憔悴饥窘无聊之状,不复梦见。
然犹重虑其传之不久也,将有后虞,乃自课秘言《金刚》、《圆觉》以千万计,将丐庇于龙天神鬼,期有以覆护而镇抚之。
噫嘻!
之有功于是院,顾不伟哉!
之苦心焦思,不惮营丐,服劳于己而遗人以安,此固当书。
然仆犹不是与也,盖新旧起废,亦浮屠氏之所当为,而又裨以众施,相以群力,若无难者。
独嘉其不茍近利而惟他日之忧,沈思远计,至乞灵于象教以妥安后之人,则其用心岂偶然者!
盖推而大之,则从上诸圣所以斩绝彼我,普度一切,均是心而已矣。
可书之,实不在是邪?
为之记,以表休迹,尚何辞!
同知枢密院事太师洪文安公遵神道碑嘉泰二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八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洪忠宣公见危授命,半世异域,白首来归,力陈忠言至计。
高宗方引以自近,权臣恶其害己,不使浃日安于朝廷之上,至以漠北仅存之身,投诸南荒必死之地。
身且不阅,遑恤其家!
然而长子丞相文惠公、次子枢密文安公被遇两朝,先后得政,又次子翰林公迈未及大用,而入从出藩,翱翔最久。
盖立朝莫清于登瀛,莫荣于代言,莫重于掌文柄,莫尊于间两社。
公既与昆季迭居,并以文章称天下,公又先进,或一再至焉。
其后孙曾印绶相望,方兴而未艾,衣冠盛事,世推洪氏。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传》谓:「非此其身,在其子孙」。
盖天定能胜人也。
枢密讳遵字景严,世为饶州鄱阳人
曾祖炳,赠少保
纪国夫人何氏。
彦先,赠太师荣国公
秦国夫人董氏。
忠宣讳皓,终徽猷阁直学士左朝散大夫,赠太师、冀国公
妣楚国夫人沈氏。
世次见文惠碑。
公儿时端默如成人,楚国亡,恸绝者再。
苦学忘昼夜,词章壮丽,自成一家。
绍兴十二年春,以右承务郎南京中岳庙,冠词科,赐进士出身
高宗念其父,特除秘书省正字,复科径入馆自公始。
阁下多前辈,皆以畏友待公。
明年春文惠公继来,搢绅荣之。
秦熺秘书郎、为少监,势燄赫赫。
公守道安恬,留滞不迁。
九月忠宣去国,公求通判常州
汤枢密鹏举部使者孙秘丞汝翼待僚吏严峻,公虽少而明擿吏奸,台府争委以事。
移倅婺州,守李琛傲愎,亦知敬公
升佐绍兴府,未上。
二十五年夏,再入为正字,摄行外制
十一月汤枢密执法殿中,荐为御史
方赐对而忠宣公薨。
服阕召还,公奏:「先臣与龚璹均使虏廷。
璹臣刘豫,以擅杀人被诛,秦桧反赠节钺,臣父抗节乃贬死,可谓不分逆顺矣」。
诏还忠宣旧职,赐谥,擢公起居舍人,迁郎,兼权枢密都承旨二十八年也。
明年正月,除中书舍人,赐服金紫。
殿前裨将辅达转防禦使王刚团练使,公言:「近制管军十年一迁,二人尚未满岁」。
上喜曰:「步帅赵密去年求迁,词臣节度使方九年,逮今乃除太尉
卿论二人,军中自以为当也」。
时勋臣子孙多历台省,议者以为言,诏序迁至次对即久任内祠
公奏:「侍从磨勘比,言明序迁可乎」?
三十年正月,兼权礼部侍郎,俄迁吏部
选人诣曹改秩,予夺迟速尽出吏手,公随事疏理,吏不得肆。
完颜亮将渝平,中外以为忧,沈介使回独谓无他,公请为边备。
八月,兼权吏部尚书
旧制文武臣致仕任子许所在州保奏,或请必由本贯,革欺弊。
公言:「宦游蜀广或数千里,自有敕牒可验」。
诏仍旧法。
公既以近臣兼承密旨,边防民隐每为上言。
三衙春夏牧马菰城,仰给苏、湖、秀三州,适积水淹田,有司预请倍输夏麦以补刍粟;
北虏索绛阳郭小的、安化刘孝恭等二百家,公皆执不可。
军器利弊命公料简,公区别良窳,众谓熟于军旅者未必能也。
上以是有大用意,入翰林学士典铨如故。
明年御史汤丞相思退章不下,内批以大学士奉祠
公当直,例作平词,谏官云云。
公连请去。
三省拟除敷文阁直学士,上令进徽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三月平江阙守,上亲用公。
先是虏张忠彦坚壁凤翔拒吴璘,以刘萼攻扰襄汉,自将精锐及签军分寇两淮
谓我悉兵捍边,乃别造舟胶西,刷河北壮丁杂金人号大汉军,统以苏尚书者,将由海道乘虚捣二浙。
谍知其谋,诏浙西总管李宝率舟师禦之。
公竭资粮器械济乘风尽焚虏舟。
谋既坏,忿躁就薨。
左武大夫超授靖海军节度,公有助焉。
步帅李捧尝请断吴江桥防虏入,或又欲堑常熟县福山限其骑军。
公曰:「审尔,是弃以西耶」!
凡堂帖、监司符验,皆收不行。
上幸金陵,从卫百须,傍郡承迎不暇,入公境独无过求。
公谓官拘商船聚近海县,募水手留民兵夹运河筑烽台,徒费无益,悉条奏散遣,人德之。
三十二年夏上将内禅,趣召公,日询来期,遂还翰苑。
凡传位及登极赦、上太上尊号、追册安穆皇后、封拜三王制诏皆公视草。
六月,进学士承旨,兼侍读
隆兴元年知礼部贡举皇城逻卒内侍王允修,侵辱士人,公引苏轼陈慥故事以闻。
闽士揖其友,逻者指为传义,欲掖出之,公命卒业。
一士赋擅场,又有对策剀切,皆傍犯名讳,公为取旨,许降等奏名。
前二人,林光朝楼钥也。
陈自修试词科,拟制一语聱牙被黜。
公荐其才学,特与教官
其爱惜士类如此。
五月同知枢密院事
张忠献公元枢督师江淮,公与宰相协心帷幄,凡处分机要,平议对境书檄,敷陈曲折,率称上意。
公前在从班,与正言周操议论不同,至是侍御史,将以和战不决弹公。
疏未入,语漏,上徙权吏部侍郎
公不自安,求去,上却其章,请益力,以端明殿学士提举兴国宫。
还乡,倾赀葺园圃,筑小隐堂,日与昆朋赋诗饮酒,极溪山之乐。
乾道六年,起知信州
民遇吉凶及营造困于科酒,诸县重赋敛,州市物亏其直。
公家邻郡,素知之,至即亟为罢行。
旬日,驿召赴阙奏事。
江东圩田坏,徙公知太平州
前政即周御史,闻公来,不俟合符驰去。
公追饯十里,曰:「前日国事,何嫌?
今不为子孙计耶」?
交驩而行。
公躬履圩埂,劝相徒役,用工数万,人忘其劳。
转运张松妄奏圩未尝决,民无转徙,止当责成圩户,裁省雇募。
公乞朝臣按视,于是将作监马希言监察御史陈举善继来,直公之言。
圩成,合四百五十有五。
方别治溧水永丰圩,过科工费,壑邻逞憾。
公曰:「郡当岁俭,方赈恤流移,劝分乞籴,如刲股不充喉,尚能饱他人之腹乎」?
力诉于朝,就除知建康府、兼本道安抚使行宫留守
上谕当制舍人范成大载公治绩,且许入觐。
虞丞相允文有意北征,先移驻侍卫军马,骤增万灶,敕公同二府议于内殿。
公奏:「吕惠卿请与弼臣同对,神宗赫怒。
近太上在金陵张浚留钥,亦不许偕执政奏事,愿别班引」。
上批「所委体大,共议勿辞」,盖近此所无也。
资政殿学士宠其行。
至则蠲苗米耗剩,许民自持斛槩。
遍走郊野,布置营垒、民居及冢墓,一无相涉,诸将不能易。
上赐手札曰:「寨地异同,卿挺身任责,非乃心王室,畴克尔」?
踰年役兴,禁卒醉酒摇众,公磔于市,帖帖无敢噪。
御前军常昼入旗亭,挺刃椎垆,公付狱驲闻,统帅惧罪,乞付军自治。
上怒,罢统帅,公亦贬秩二等。
顷之,五营乞公,亟还元官,加大学士
属部饥,公疲精救荒,食少事多,庸医劝服矾石,鼻衄不止。
暮夜,江船火近大军仓,公驰救,疾益侵,祠章三上。
淳熙元年春,乃许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月甲午薨于里第,享年五十有五。
积官大中大夫,赠宣奉大夫,爵本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
四年正月丙午,葬湖阳七蟠山之原。
咸安郡夫人朱氏,尚书右丞谔之孙,朝议大夫正刚二山之女。
翰林状公遗事上太常谥曰文安
有文集八十卷,《东阳志》、《双谱》各十卷,《钱谱》五卷。
子男三人:楀,今为奉直大夫、新知峡州
桾,早世;
槔,今为奉议郎、新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赐绯鱼袋
女六人:四不及嫁,其二适礼部尚书木待问提辖左藏东西库陈由义,今俱亡。
孙男七人:价,旧名恢,今为奉议郎淮东常平司干办公事
悦,承奉郎,早亡;
佃,通仕郎
僖,承奉郎
侹、伸、倓,未仕。
孙女八人:长适儒林郎、新四川总领所干办公事余忠卿;
次适通直郎、前知德化县汪杲,继室以其妹;
许进士杨景受;
二夭,馀未行。
曾孙男三人:艾,将仕郎
蔚,登仕郎
著,将仕郎
公以二子升朝,累赠太师
安后公十二年十二月薨,与公同穴,赠秦国夫人
昔某试馆职,公实发策;
孝宗初元分掌内外制,每议事辄联名,相与至厚,以是峡州远求墓道之碑。
惟公静重明通,平居言不轻发。
上前议论纚纚,语简而理足。
虽以文进,政术自高,与物无竞,人不忍欺
守郡未常以公钱予人,亲旧有求,捐俸不靳,故通贵而家无馀资。
某既备书见闻,复系以铭曰:
劬躬焘后,有开于先。
进德修业,惟嗣之贤。
嗟嗟忠宣,奋身致主。
生死朔南,两极艰苦。
天寔恫之,三子英英。
科名宦达,公则先鸣。
翔于枢庭,底绩三镇
有猷有为,谓复得政。
何德之臧,而年弗长。
惟文与行,没世弥彰。
彼崇者丘,屹立斯石。
诗以飏之,有永无斁(《平园续稿》卷二九。)
躬:原无,据四库本补。
四皓图二首 其二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青宫安后汉几危,事在高人合早知。
闻说留侯多秘计,当时别有四须眉。
丽正门恭迎皇太后至山庄喜成是什乾隆壬辰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七
愉怡候道边,迎驾命趋前(询先至安后奉候岁懿旨命策马山庄恭以为常)
倍仰高龄健,都纾十日悬。
山林供赏眺,温凊适清便。
孝则吾何敢,暮诚过舜年
无逸斋作乾隆丁酉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二
本拟憩迟处(向每逢请且以安后即退至此斋为传膳办事之所备圣母起居或偶违豫旦晚猝□可以居此侍奉医药孰意感痛升遐乃在御园而此室转成苫次曷禁),何期苫块居。
哀哀申此日,历历忆当初。
因以绎周训,无殊读礼书
壁多侍颜什,览更痛沈予。
四月望日往西顶瞻礼自永宁寺出无逸斋门至泉宗庙小憩沿途即目触绪杂吟 其四 乾隆癸卯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七
南行将欲出园门,书屋隔墙见讨源。
倏忽春秋阅七载(向年诣事畅春园问今阅安后每至讨源书屋传膳办自丁酉至七载不忍再入斯室),附他县榻有陈蕃
廓如亭登岸 其二 乾隆癸卯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七
山光万寿秀清和,昔岁询安退每过。
七八年来却罕至,思量祗益怆怀多(向年诣畅春园问圆明安后必于讨源书屋传膳办事毕遂由万寿山还园今此景不可复得而万寿山遂亦稀游矣)
邵桷亭筑小楼题曰梧巢作诗四首诸同人多有和章邀予继和 其一 清 · 钱大昕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潜研堂诗集卷九
百尺楼居倚碧梧,目穷千里豁平芜。
秋霜蹑屐探鸦舅,春雨添棚护鼠姑
境到閒时喧亦静,心从安后有仍无。
南华义谛都参透,牛马随人尽意呼。
大雨骤止和严霜乙卯 当代 · 陈永正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高枝俯仰鹊翻翻,压野狞云众鬼蹲。
百难纷如涷雨骤,三飞犹为故巢存。
时危道坏身安待,海簸山迁帝不言。
亿万埋沙蝼蚁事,大槐安后复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