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梅山崇明院碑 宋 · 曾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卷三
太极生而融结炳灵,则有形胜之宅;至人出而道德化俗,则有宴息之方。盖由运无缘之慈,示不住之相。感地祇而无隐,致财力而自充,檀施翕归,郁兴精舍者,其梅山崇明院欤!冠池阳之城,控建德之邑。冈峦连络,远自于乾奔;溪涧沿洄,直由于震导。左则九江属县,右则五柳遗墟。草树秀而香,泉石灵而洁。显德丙辰,即伪唐保大十四载,有释师记者,圆机无滞,犹独鹤之乘风;真性普明,若寒蟾之莹水。得云门之密契,旅秋浦以化缘。杖锡迟留,荆榛披搆。草衣木食,期独善于一身;海众香厨,遽自丰于四事。檀那既广,参徒益臻。遂以宝林为名,旌其教也。太平兴国己卯秋,报缘告尽,觉性无隳,二十四年,动无逾矩。法身非坏,盖顺俗以推迁;圣教难污,必择人而嗣续。有释全通者,本技东海,因土断以系家;研味南宗,造宝林而隶业。虽其木叉之品,终怀石室之筹。高谢建康,独居神足。专心师礼,不愧于曾、颜;密印禅那,莫知于能、秀。含章不耀,大巧无文。及夫道果自馨,理命幽付。纲条允缉,遐迩著闻。虽物力未张,而心谋已远。越明年夏,敕改今号焉。天章焕乎山门,佛日光乎法裔。绍隆三宝,光阐一乘。克荷遗风,善持真教。真心净业,有不可思议力焉。既而岁月贸移,栋宇摧圮。风雨有窘,香灯无严。信士成翰者夙植道因,信归梵行。舍净财如脱屣,构大殿以矗云。乃谓历氏族以外营,不若泯心机而玄运。匪出门径,渐自脩崇。工佣屡丰,材力随备。起于淳化甲午,环就八十馀间。伐木于灵丘,凿石乎幽壑。陶写□以叠翠,跨虹梁而耸空。藻井含章,金铺布彩。屹若神造,端如化成。算缗二千,课功三万。因高就下,必顺于天。然穴处巢居,不伤于□性;克叶幽赞,无愆素期。既而法堂、僧堂、厨库、浴室、地藏殿、外三门、茶焙桥亭、回廊从屋,审形面势,含阴曜阳。窗户敞而虚徐,室寝重而窈窱。登降四合,高庳一新。圣相睟形,曲成于至妙;云容山态,迸出于曾辉。每松风处之,如在兜率,得大安乐,良有以焉。先营庄产,虽勒碑文,遽此嗣兴,复大增置,乃有吴冲、义桥、檀村凡三所,莫不土厚而水涵,力省而功倍。香厨荐入,率由巾钵之馀;岁计无穷,但见京坻之积。则知秉持质直,自契于神明;运用圆通,遂臻于周□。□□无相,斯之谓乎!邑尹公孙公简蕴蓄吏才,发挥像教。红莲幕府,遥□石笋之涯;绿茗得权,留委铜章之任。民谣载路,□□通方。援纪丰功,垂之不朽。铭曰:
大觉非觉,真空不空。太虚无外,诸相其中。威容既设,栋宇斯隆。江郡池阳,民封建德。涧蕴泉灵,山回地力。禅刹肇川,参徒□塞。□□导师,密印云门。光启精舍,传持后昆。宇量风远,庄严日新。肃肃灵仪,耽耽广厦。香象时来,直□不夜。率自道主,靡由缘化。我田增置,以备斋羞。我堂闲敞,以奉优游。施相无住、虚心自周。十室檀那,善根中□。一同宰官,贞方□护。□石崇明,永资潜度。
泉州观察推官、承奉郎、试大理评事、知池州建德县事兼监买茶公□□,大宋大中祥符三年七月一日建,院主僧全泰、监院僧全秀、焚脩住持僧全通、庐岳蓝用和壬。
相州观察使宗景夫人同安郡君李氏墓志铭 北宋 · 王安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王魏公集》卷八
夫人李氏,镇国军节度、驸马都尉、赠太保尚书令兼中书令、秦国和文公遵,秦国献穆大长公主之孙。镇潼节度观察留后、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良定公端懿,嘉兴郡太夫人郭氏之子。年十有八,归今相州观察使宗景。服事舅相李定、王姑崇国夫人以孝闻,缝纫烹饪必以身,而晨昏寒暑,饮食必以时,性庄静,读书传略知大方,闺门之内,人无间言。始封昭德县君,进同安郡君。以元丰四年二月甲子终,享年五十有二。九月某甲子,陪葬于西陵。子男二人:仲尧,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先夫人卒;仲獬,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女七人:长昭德县君,适左侍禁郭唐卿;次宁德县君,适右班殿直石继祖;次崇德县君,适蔡州录事参军;次比丘尼崇因院主妙觉大师悟本;次广德县君,适右班殿直曹琚;次早卒;一未行。铭曰:
婉婉夫人,禀德自天。闺阃孔肃,馈祀罔愆。彼苍者何,不锡以年。刻铭垂芳,于久其传。
石芝,并引 北宋 · 苏轼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元丰三年五月十一日癸酉,夜梦游何人家。开堂西门,有小园、古井。井上皆苍石。石上生紫藤如龙蛇,枝叶如赤箭。主人言,此石芝也。余率尔折食一枝,众皆惊笑。其味如鸡苏而甘,明日作此诗。
空堂明月清且新,幽人睡息来初匀。
了然非梦亦非觉,有人夜呼祁孔宾。
披衣相从到何许,朱栏碧井开琼户。
忽惊石上堆龙蛇,玉芝紫笋生无数。
锵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鸡苏。
主人相顾一抚掌,满堂坐客皆卢胡。
亦知洞府嘲轻脱,终胜嵇康羡王烈。
神山一合五百年,风吹石髓坚如铁。
谪居三适三首 其二 午窗坐睡 北宋 · 苏轼
押有韵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
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
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
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
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
我生有定数,禄尽空馀寿。
枯杨不飞花,膏泽回衰朽。
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
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
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
吴园杂咏十九首 其五 觉轩 北宋 · 彭汝砺
押词韵第一部
本觉不见(原校:一作为)觉,大梦非是梦。
觉梦梦非觉,其归理则共。
兔鱼亦既得,筌蹄自无用。
题本觉庵 北宋 · 彭汝砺
押觉韵
本觉非今觉,今觉如本觉。
悟得本觉时,非觉非非觉(以上《鄱阳集》卷三)。
学易说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五、《宋文选》卷三二
生生之谓易。《易》可学也,学《易》者可不兴乎?有而为,可不作乎?世无忧患,何易焉?忧患在我,何作焉?作有德伪,无得焉非德也,有德焉非道也。非德则伪,非道则情。情则不真,故曰伪。得而私之,其止不行。故德以履为基。基如地,非如空。乾乾焉,惕惕焉,如履虎尾,不斯须懈也。不咥人,则以亨,亨者情之正也。如春阳之达,何物不和,何所不至,而未始有所之也。知和矣,斯执之,其执也弘而不弛,其弛也称物而不偏。自小而非狭,自下而不可踰也。虽不可踰,常和其光;常和其光,安往而不敬?古之制也,其出也敬和,其入也复。出入无疾,然后朋来无咎。无疾无咎,是以亨,亨者情之正也。见天地之心,则其亨而大,其辨而小,皆无疾也。朋来无咎,自知而已。同此者谁乎?有大焉,必与同焉,无同则无恒。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之道也。德行易简,乾坤之恒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炤,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久而不已,一也。辨其一,其恒乎。有息焉,磨而磷矣。杂而厌者息,不厌而染者贰,贰则枝矣。古之观者,式此而自损益焉。损以远害,其修也先难;益以兴利,其裕也无作。元吉,无咎,可贞,孚乎不有之时,以往以涉,无不利矣。其往也,其涉也,达此而已。元者善之长也,贞者事之干也。涉大川者有吉凶焉,困其凶也,吉其大也。一亨一贞,尚口乃穷。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德其得也,行其生也。得而不捐,生而非续,形毕而不失其通,其志遂矣。出怨不怨而不为无怨,其出也一而已。一岂多乎,一故不迁。往来井井,出入之所亨也。邑改而不改,奚取于井哉?可用汲者在焉。养而不穷,地而已乎。居而不居,所而非所,不迁而迁,孰往孰来,奚得奚丧,非无疾之音□辨之哉!利往利见,动语以制,是以小亨。其语也默,故称而隐,其动也岂实乎?寒泉之地,蒙以养之。风自火出,同一太空。知不立知,觉而非觉,融而闻之,不亦聪乎?出入无疾,权实皆得。得之初也,在此而已,初终一际,不出于是。故曰:加我数年,《易》可学也。圣人君子之学乎,善人有恒者之学乎。恒乎,有恒乎,不兴,则不辨矣。震,动也,君子兴焉。兑,说也,君子习焉。艮,山也,君子止焉。坎孚惟心亨,君子湛焉。巽,风也,风以散之,君子散焉。离,日也,日以烜之,君子晦焉。阖户谓之坤,君子法焉;辟户谓之乾,君子象焉。一阖一辟,君子恒焉。《易》可学也,恒而矣。
楞严经偈 北宋 · 蔡卞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士,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如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如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说,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息本权机,祇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性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婆娑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
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尘登如在梦。
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
馀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證。
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
訋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閒人,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自馀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沈沦,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馀者,真实心如是(《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宋代分册)。
颂古一○一首 其二十七 北宋 · 释子淳
押微韵
拾得疏慵非觉晓,寒山懒惰不知归。
声前一句圆音美,物外三山片月辉。
跋黄庭经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八、《东观馀论》卷下
《黄庭》世有数本,或响拓,或刊刻,皆正书,盖六朝及唐人转相摹放,所以不同。此卷临学殊工,字势□放欧率更,固自合作,殊可佳叹。世传《黄庭》真帖为逸少书,仆尝考之,非也。按陶隐居《真诰·翼真检》论上清真经始末云:晋哀帝兴宁二年,南岳魏夫人所授弟子司徒公府长史杨君,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许君及子上计掾。掾以付子黄民,民以传孔默。后为王兴先窃写之,始济浙江,遇风沦漂,惟有《黄庭》一篇得存。盖此经也。仆按甲子岁,逸少以晋穆帝升平五年卒,是年岁在辛酉。后二年,即哀帝兴宁二年,始降《黄庭》于世,安得逸少预书之?又案梁虞和《论书表》云:山阴昙𥗝村养鹅道士谓羲之曰:「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两章,便合群以奉」。于是羲之便停半日,为写毕,携鹅去。《晋书》本传亦著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初未尝言写《黄庭》也。以二书考之,即《黄庭》非逸少书无疑。然陶隐居《与梁武帝启》云:「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告誓》等不审犹有存否」?盖此启在著《真诰》前,故未之考證耳。至唐张怀瓘作《书估》云:「《乐毅》、《黄庭》,但得几篇,即为国宝」。遂误以为逸少书。李太白承之,作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苟欲随之耳,初未尝考之。而韩退之第云「数纸尚可博白鹅」,而不云《黄庭》,岂非觉其谬欤?然今此帖始见于梁代,盖晋兴宁已后,或宋齐人书也。仆顷在洛,见承直郎李鹏举家畜此帖一卷,乃唐褚令摹,单郭未填,笔势精善,乃钱思公家本,号「玉轴《黄庭》」,中有五行为周越摹换之,今归御府矣,世所传本,无出其右。今题此卷,聊尔论之。政和三年九月望日,黄某题,傅墨卿同观。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五十八 宋 · 释宗杲
押词韵第十六部
即念离念,觉与非觉。
有心无心,若善若恶。
搅成一块,将错就错(以上同上书卷三)。
夏日睡起 南宋 · 陆游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簟纹似秋水,含风蹙微漪。
帐幅如春烟,缥缈不受吹。
团扇堕枕边,皎皎素月晖。
非睡复非觉,心定息自迟。
茶熟我亦起,寒泉掬珠玑。
浮瓜空把玩,甚矣今年衰。
醉眠曲 南宋 · 陆游
押先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老夫暮年少嗜好,但愿无事终日眠。
斜风急雨势方横,低窗小阁且幽妍。
炉红酒绿足闲暇,橙黄蟹紫穷芳鲜。
一杯一杯意忽倦,径拨纸帐投蛮毡。
鼻间鼾声欲撼屋,手中书册正堕前。
不知校事白中圣,那惜门生嘲腹便。
读书万卷晚乃悟,妙哉此诀秘不传。
是醒是醉人莫测,非梦非觉中了然。
骎骎百年露电速,鼎鼎一世膏火煎。
金丹九转顾未暇,且向人间称睡仙。
睡起 南宋 · 陆游
押尤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虚堂四檐竹修修,朱夏正午如高秋。
八尺风漪云碧裯,一榻宽如禹九州。
屈信展转俱自由,息以两踵无与喉。
世方窘若鱼吞钩,我独超然鹰脱韝。
一物不向灵台留,非睡非觉以神游。
青城紫阁多朋俦,相逢握手笑不休。
答詹兼善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六
示喻儒释之分,益见潜心之力。所谓释氏一觉之外更无分别,不复事事,而吾儒事事无非天理,此语是也。然吾儒亦非觉外有此分别,只此觉处便自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毫发不可移易。所谓天叙、天秩、天命、天讨,正在是耳。所论《孟子》甚善,其大概不外此矣。更于其间子细研穷,见得曲折处,方有意味。愿益勉旃,以慰所望。
偶书 南宋 · 杨简
押先韵
君子不必相与言,礼乐相示甚昭然。
礼乐相示无一言,物物事事妙莫宣。
此妙自觉不可传,可传非觉亦非玄。
风雨霜露无非教,哀乐相生先圣篇。
集注圆觉经序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北涧集》卷五、《圆觉经集注》卷首
觉而不圆者有矣夫?未有觉而不圆者也;圆而不觉者有矣夫?未有圆而不觉者也。昭昭日用之间而不知也。一性圆具,不知故不觉也。性之所具曰圆,圆也者,凡愚不亏,圣神不盈,自本自根,与生俱生。圆同太虚而无欠馀,太虚同受而与之俱。良由习与性离,情与智违,背大明,即大闇,悠悠长暝,不了此觉。纵复亦了,觉而不圆。惟其不圆,其證亦尔。遂有修證之目,为三根利钝,所以别也。所修者何,修此者也。所證者何,證此者也。所修不同,所證则一也。故曰:一切众生,皆證圆觉。非觉之以妙觉,则止于其所觉;非圆之以至圆,则止于其所圆。自四十一地以前,皆止于其所止,而不知夫所由止。不修何以达其證,不證何以明其修?亡證而亡修,而妄冀夫所谓圆觉者,是今日适越而北辕也。修而后能證,證而后能忘,则十二大士未始有闻也,十万大众未始有闻也。六尘不濯而清净,四病不药而瘳也。静、幻、寂,非一而非三,单、复、圆,无前无后也,如是乃至圆。裹三世清净平等,皆光明藏也。圭峰发明此经,造疏教万言,反约于广博浩繁之中,略为别本。由唐至今,广略并行。西南学徒,家有其书;江淮荆蛮,稍若不竞。天台再造于五季乱离之际,鼓行吴越间,作者辈出,崭然见头角。由是二家之言,肝胆楚越,彼所宗尚,我得排斥,我所宣演,彼得指议。异己之卓识,与共环堵,必群咻之,务其说之不售;同己之固陋,远在万里,必群嗾之,欲其喙之必信。使二家之道不沦于必争之口者几希。古云元粹师所以愤悱慨慷,集注此经而示其同也。以本宗之义,发他宗之言;以他宗之奥,揭本宗之玄。本诸其理,不本诸其宗;参诸其心,不参诸其人。党非其同,伐非其异,平持其衡,婉立其言。俾滞于一曲者,知夫师子手足一金也,江、河、淮、济一水也,毋求异于圭峰,亦毋以求同也。异其所异而同其所同,非一人之私所能也。
剑关禅师语录序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二
曹溪之传,马驹散天下,莫盛于李唐,此师则蜀珍也。其后始有德山、圭峰出焉。至我朝中兴,则圆悟尤盛。尔来扬历五山,有若痴绝、无准诸老,皆表表于时,余虽闻其语,而不及识其人。乙丑,剑关入闽,来玉融,相求于溪上。余方外友虽多,而识蜀人则昉乎此。挹其容峨峨然,听其言洒洒然。了畅而通明,则南宗之学也;豪特而亢爽,则西州之气也。来往语移时,若有意于余者,心甚奇之,每惜其匆匆而去。无何,闻已示寂矣,为之咨嗟累日。转臂三霜,却未知此录已刊之怡山矣。庚午秋,泽兄乃以寄似。虽三持杓柄,诸作俱在,锋棱峭峻,霜凛芒寒,杀活纵横,无所捞摸,真风穴、杨岐种子。但室中机缘,恨不一见,偈赞拈诵,亦不应止此,岂传者遗落不具耶?抑此老弃置不留耶?因为之乱曰:禅本无觉,非觉无见也;道本无言,非言无传也。因言而觉,则此编之传足矣;若背觉而迷言,则是甜是苦,皆为毒药,虽多奚以哉!剑关名子益,剑州人。法子崇泽也,今主席乡之庆成。咸淳庚午重九日,中大夫、新除秘阁修撰、提举建宁府武夷山冲祐观林希逸书。
按:《剑关子益禅师语录》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二七套第一册。
觉华寺记 南宋 · 李涛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道之全体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大道之妙用也。体用兼该,事理互阐,岂非大雄氏之所谓道乎!老子所谓强名,名此者也;孔子所谓朝闻,闻此者也;如来初日之所悟,悟此者也;中日之所成,成此者也;后日之所传,传此者也。一切众生,皆證圆觉,诸佛世界,犹如空华。觉为佛因,华为佛果;觉为佛理,华为佛事。依佛理以求佛事,则全体见前;以佛理而作佛事,则妙用无碍。佛因为本,佛果为效。不得其本者佛因不明,不见其效者佛果不著。得之者必须亲證,见之者必得一如。不證则全体不能见前,非如则妙用不能无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非亲證者不能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非一如者不能到。一證一切證,一如一切如,如如不动,则诸法皆如,而名如来矣。如则不无,以何为證?绍兴初,广州东莞县文顺乡归化里春堂村徐邦彦得观音像于江流,堂以奉之。绍兴三年,邑令张君勋命僧宗鉴为之主。明年请于州,乞旧觉华寺额之,州可其请。宗鉴经营创始,未成而殁。妙昙继焉,故者新之,小者大之,无者有之,犹未备也。至祥庆乃大备,凡殿阁之属,曰宝殿,曰法堂,曰后堂,曰宝阁三成,曰经阁,曰东西廊,曰钟楼;凡像之属,曰释迦如来、文殊、师利、普贤、观音菩萨、摩诃迦叶、大阿难陀、大梵天王、大天帝释、金刚密迹、应真五百尊、定光岩主;凡植曰梅、曰竹、曰茶、曰水松、曰杂木花草;凡器宝华、玉座、铜风铃、铁灯笼、钟鼓铙钲、螺铃杵磬、炉钵;凡用无不备,若塔若井,若池若堤,若渡舟,若放生桥,大备。既备矣,乃介其师叔鉴清求记于予。予告鉴清曰:彼所住寺名曰觉华,凡彼所作种种佛事,皆以佛理而得成就。佛理为觉,佛事为华。此觉此华,人所共有。若以世法,观此常住,宫殿楼阁,堂寝廊庑,皆属土木;钟磬铃杵,钲铙炉镬,皆属于金;池塘属水,庖炊属火。何者为觉,何者为华,何名佛理,何名佛事?祥庆汝为住持,汝以本觉成汝本华,故以佛理而作佛事;彼为施主,以彼本觉成彼本华,故作佛事以求佛理。惟亲證者即觉即华,即事即理,即因即果,即体即用;惟一如者非觉非华,非事非理,非因非果,非体非用。此为正观,亦无一切,亦无众生,亦无诸佛,亦无世界,亦无圆觉,亦无虚华。此觉此华了不可得,彼觉彼华了不可得,本觉本华亦不可得,住此寺者亦不可得,施此寺者亦不可得,求记寺者亦不可得,记此寺者亦不可得,不可得者亦不可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切众生,皆證圆觉,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以此为證,应如是住。鉴清曰:善哉善哉,应如是说。君居永安,见无尽说,亦复如是;我居资福,见东坡说,亦复如是。老子亦如是,孔子亦如是,佛亦如是,众生亦如是,彼亦如是,此亦如是,古亦如是,今亦如是,如是如是。鉴清东莞人,盖痴钝师颖之诸孙,大梦德因之法子,祥庆其师侄云。景定四年四月,从政郎、广州清远县令成纪李涛记。
按:民国《东莞县志》卷九○,民国十六年刊本。
蝶轩稿序 南宋 · 舒岳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一、《阆风集》卷一○
先祖拙斋翁读《庄子》,至梦蝶一章,论之曰:「周梦为蝶,蝶也非周也;蝶觉而为周,周也非蝶也。蝶与周二欤?非也。蝶而为周也,周蝶也;周而为蝶也,蝶周也。周知之而为蝶乎,蝶知之而为周乎?周知之而为蝶,非蝶也;蝶知之而为周,非周也。周不知而为蝶,故蘧蘧然而蝶也;蝶不知而为周,故栩栩然而周也。周梦蝶欤?蝶梦周欤?蝶者周之梦也,非有蝶也,而非无蝶也;周者蝶之觉也,非有周也,而非无周也。谓周之为蝶之觉也,而非觉也;谓蝶之为周之梦也,而非梦也。梦而为周欤?觉而为蝶欤?梦与觉也奚辩,蝶与周也奚别。蝶非周也,而非非周也;周非蝶也,而非非蝶也;梦非梦也,而非非梦也;觉非觉也,而非非觉也。呜呼!周至于非蝶之蝶,蝶至于非周之周也至矣」。予自丙子数罹忧患,于是悟古今一梦也,此身一蝶也。其有乐乎?蝶之乐也;其有忧乎?蝶之忧也;不足为有无轻重。己丑春,盗起兵作,书焚庐毁,身外无馀物矣。是夏,辟地奉化棠溪,袁中素季厚兄弟,乐善好事人也,为予洒埽一室,延入居之。予慨然有感于先生之言,因名所寓曰「蝶轩」。噫!身之所至,蝶之所至,蝶之所至,轩之所至也。明年春,予归省松楸,周视瓦砾场中,故物无一在者,惟篆畦花木尚可寻问,毁失者过半。三宿田家,复还借居,往来一蝶也,不知向之为乐而今之为忧也。因集己丑以后诗文若干篇,目曰《蝶轩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