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沈文阿”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大行侠御服重议 陈朝 · 沈文阿
 出处:全陈文卷十二
检晋宋山陵仪,灵舆梓宫降殿,各侍中奏。
又成服仪,称灵舆梓宫容侠御官及香橙。
又检灵舆梓宫进止仪,称直灵侠御吉服,在吉卤簿中。
又云,梓宫侠御缞服,在凶卤簿中。
是则在殿吉凶两侠御也(《陈书·刘师知传》)
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服,刘师知议须服缞(斩,蔡景历江德藻谢岐等并同师知议,文阿重议。)
嗣君谒庙升殿仪注议 陈朝 · 沈文阿
 出处:全陈文卷十二
民物推移,质文殊轨,圣贤因机而立教,王公随时以适宜。
夫千人无君,不散则乱,万乘无主,不危则亡。
当隆周之日,公旦叔父,吕召爪牙,成王在丧,祸几覆国。
是以既葬便有公冠之仪,始殡受麻冕之策,斯盖示天下以有主,虑社稷之艰难。
逮乎末叶纵横,汉承其弊,虽景文刑厝,而七国连兵,或逾月即尊,或崩日称诏,此皆有为而为之,非无心于礼制也。
国讳之日,虽抑哀于玺绂之重,犹未序于君臣之仪。
古礼,朝庙,退坐正寝,听群臣之政。
今皇帝拜庙还,宜御太极殿,以正南面之尊,此即周康在朝,一二臣卫者也。
其壤奠之节,周礼以玉作贽,公侯以圭,子男执璧,此瑞玉也,奠贽既竟,又复致享,天子以璧,王后用琮。
秦烧经典,威仪散灭,叔孙通定礼,尤失前宪,奠贽不圭,致享无帛,公王同璧,鸿胪奏贺,若此数事,未闻于古,后相沿袭,至梁行之。
夫称觞奉寿,家国大庆,四厢雅乐,歌奏欢欣。
今君臣吞哀,万民抑割,岂于惟新之礼乎?
且周康宾称奉圭,无万寿之献,此则前准明矣。
三宿三咤,上宗曰飨,斯盖祭傧受福,宁谓贺酒邪?
愚以今坐正殿,止行荐璧之仪,无贺酒之礼,谨撰谒庙还升正寝,群臣陪荐,仪注如别(《陈书·沈文阿传》,世祖即皇帝位,克日谒庙,尚书右丞庾持奉诏遣博士议其礼,文阿议,诏可施行。)
哀策称谥议 陈朝 · 沈文阿
 出处:全陈文卷十二
应劭风俗通,「前帝谥未定,臣子称大行,以别嗣主」。
近检梁仪,自梓宫将登辒,辌,版奏皆称某谥皇帝登辒辌,伏寻今祖祭已奉策谥,哀策既在庭,遣祭不应犹称大行,且哀策篆书,藏于玄宫,谓依梁仪称谥,以传无穷(《隋书·礼仪志》三,陈永定三年七月武帝崩,国子博士步兵校尉知仪礼沈文阿等谓云云,诏可,又见《通典》七十九。)
启请徐陵改断大行侠御服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陈文卷十八
案群议斟酌旧仪,梁昭明太子丧成服仪注,明文见存,足为准的。
成服日。
侍官理不容犹从吉礼,其葬礼分吉,自是山陵之时,非关成服之日,愚意刘舍人议于事为允(《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吉服,刘师知议宜服缞绖,徐陵博士请,时八座以下并请。)
决断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七
梓宫祔山陵,灵筵祔宗庙,有此分判,便验吉凶。
案山陵卤簿吉部位中,公卿以下导引者,爰及武贲鼓吹,执盖奉车,并是吉服,岂容侠御独为缞绖邪?
断可知矣。
若言公卿胥吏并服缞苴,此与梓宫部伍,有何差别?
若言人物并吉,司事者凶,岂容社绖而奉华盖,缞衣而升玉辂邪?
博士(《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吉服,刘师知蔡景历江德藻谢岐等议宜服缞绖,时以二议不同,乃启取左丞徐陵决断,陵云。)
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蔡景历
 出处:全陈文卷十五
虽不悉准,案山陵有凶吉羽仪,成服唯凶无吉,文武侠御,不容独鸣玉珥貂,情礼二三,理宜缞斩(《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服,刘师知议须服缞绖,中书舍人蔡景历亦云。)
大行侠御服议 陈朝 · 刘师知
 出处:全陈文卷十五
既称成服,本备丧礼,灵筵服物,皆悉缟素。
今虽无大行侠御官事,案梁昭明太子薨,成服,侠侍之官,悉著缞斩,唯著铠不异,此即可拟。
愚谓六日成服,侠灵座须服缞绖(《陈书·刘师知传》,高祖崩,六日成服,朝臣共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人所服衣服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议宜服吉服,师知议。)
皇侃等子孙诏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
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宏正张机隋何妥刘炫等。并前代名儒。
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
多行其疏。宜加优异。
以劝后生。可访其子孙见在者。
录名奏闻。当加引擢。
韦评事河南召募毕还京序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
唐蒙司马相如牂牁凿零山。
于是西南夷君长始受汉印。
及国家绥以大道。
振以长策。
滇越邛僰世亦皆为外臣。
蠢兹六蛮。
独抗王旅。
天子方将开外户。
扫绝漠。
故授相国卫公钺。
俾出作方叔
入为吉甫
且募如貔之介士。
将剪长蛇之速飞。
由是分命我廷尉评事韦公实佐其任。
公以止戈谕之。
采薇歌之。
使政有典则。
人知义所。
故燕齐少年。
韩魏劲卒。
召募如景附。
赴敌如猋驰。
春至于是月。
受命羽檄之下。
凡万八千计。
然后颁赐算级。
将朝于京师
夫勤王集事之谓忠。
周爰咨询之谓智。
复命而不𠌤于素之谓信。
姑树三德。
载驰六辔。
行当以柱下之书。
幕中之画。
是役也。
冥冥羽翰。
非瞻望所及矣。
请偕赋以知魏风。
剑南节度判官崔君墓志铭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
故人清河崔汪。字巨源
秀才校文。寻佐戎卫。
廷尉评。辟荆襄益三府。
春秋若干。大历四年月日。
遇疾终于成都官舍。以已酉岁律中南吕庚辰之辰。
返葬于栖凤原。龟从也。
惟先德世勋。焯叙前志。
祖仁坚。父纲。
位不配才。佐郡贰邑而已。
公志经炳文。义精格峻。
敦孝本义。笃近周亲。
定交后求。忠告善道。
达则兼济。否则艰贞。
天宝之难。睹萌晦迹。
族行导漾。俭德全身。
陶融太和。不婴物累。
而辟书狎至。传驷旁午
不暇栖伏。俛而受命。
竟友于诸侯。咨以书奏筹画之事。
抗词中病。动不求合。
老将嚄唶。大豪雄张。
正色检御。革心畏惮。
从容儒服。以静边荒。
夷险始终。坦然一致。
郭英乂镇蜀。政暴及祸。
公以尝所辟用。虽言之不行。
终全节守义。遂与妻子居岩石之下。
不复敛袂于是府矣。及相国卫公式是南邦。
旌礼贤士。待以坐幄。
咨访戎政。议者谓翰飞紫霄。
邈其远矣。志士方展。
国华中零。哀哉。
盖君子耻食浮于人。不患无位。
故曰孔门不称其官阀。颍川尚惭于卿长。
公始以文显。中以道胜。
终以义全。斯亦成名矣。
何必乘轩服冕。方谓之达欤。
然以有王霸之略。通质文之变。
不得与公卿大夫。高议明庭。
郁湮重泉。知者悼惜。
旅榇南下。浮江阻寇。
夫人河东辥氏。故水部郎中据之女也。
之死明誓。崩戚感动。
潜舟夜风。反柩湍险。
神明所护。川后息波。
出于万死之中。克此九原之葬。
可谓贞烈孝妇。轨仪壸教。
嗣子师周。十一岁而孤。
危身过毁。以余先君之旧。
见托铭述。词曰。
元和内融。懿铄孔纯。
学滔泉源。文郁春云。
俭德处难。超然世氛。
即戎雅歌。偃息中军
参以天时。合于兵机。
道行则安。言发则危。
终保风节。人高之。
英灵沈埋。旅榇流离。
哀哀孝妇。上诉苍昊。
全柩巴江。归魂蜀道。
田横旧曲。季布馀𨋖。
一闭泉扃。千秋蔓草。
颜鲁公行状 唐 · 殷亮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公姓颜。
名真卿
字清臣
小名羡门子
别号应方
京兆长安人也。
颜氏乃春秋小邾子之苗裔。
昔帝轩氏生昌意
昌意生颛帝。
颛帝生老童。
老童生吴回
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六子。
一曰昆吾
国卫也。
二曰参胡。
其国韩也。
三曰彭祖
其国徐也。
四曰会人。
其国郑也。
五曰曹姓。
其国邾也。
六曰季连。
其国楚也。
曹姓国于邾。
春秋邾武公为鲁之附庸国。
武公名仪甫
字颜公
故公羊传云。
颜公有功于齐。
齐威公命为小邾子。
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氏。
以其附庸于鲁。
故代代事鲁为卿大夫。
故先贤传孔子弟子。
达者七十二人。
氏有其八。
氏之儒学可知也。
颜无繇字路
颜回字子渊
辛字子柳
颜高字子骄
颜祖字襄颜
哙字子声。
颜之仆字叔并
颜何是也。
至公之十六代魏青徐二州刺史讳盛
字鲁国
琅琊
临沂县西七里。
十二代侍中讳含
琅琊丹阳
五代北齐黄门侍郎讳之推
丹阳京兆长安
高祖秦王记室参军讳思鲁
曾祖蒋王文学著作郎讳勤礼
王侍读讳昭甫。
薛王友赠太子少保讳惟贞
秘书监师古之曾侄孙也。
公以家本清贫。
少好儒学。
恭孝自立。
贫乏纸笔。
以黄土埽墙。
习学书字。
楷书绝妙。
词翰超伦。
年弱冠。
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登甲科。
二十四年吏部擢判入高等。
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
天宝元年秋
扶风郡太守崔琇举博学文词秀逸。
元宗御勤政楼。
策试上第。
以其年授京兆府醴泉县尉
黜陟使户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闻。
通直郎长安
六载监察御史
制云。
文学擅于登科。
器干彰于适用。
宜先汗之职。
俾伫埋轮之效。
寻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
凡阅举糺士伍舒惨之情。
事理无不必当。
七载又充河西右军覆屯交兵使
五原郡有冤狱不决。
公理之。
时方久旱。
而甘泽立应。
郡人呼为御史
八载又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
使有荥阳郑氏兄弟三人。
或居令长。
或尉京畿剧任。
往年母亡。
殡于太原佛寺空园之内。
经二十九载未葬。
公乃劾奏之。
敕三人放归田里。
终身勿齿。
左金吾将军李延业。
素承恩渥。
曾召蕃客内宴。
引驾仗不报台。
公责之。
业凭恃权势。
朝堂喧愤。
公奏之。
出为济南太守
朝廷惮焉。
不敢不肃。
八月殿中侍御史
中丞宋浑
以私怨为御史吉温崔圭所诬告。
贺州
公谓曰。
奈何以一时之忿。
而欲危宋璟裔乎。
由是与二人不平。
宰相杨国忠初党于
亦怒公之不附已。
吉温中丞蒋冽奏公为东京畿采访判官
九载十二月侍御史
百馀日转武部员外郎
判南曹
提纲目。
锄苛细。
武调者多感而怀之。
十二载。
国忠以前事衔之。
谬称精择。
乃遂出公为平原太守
其实去之也。
公至郡。
访孝义名节之士。
皆旌其门闾。
或蠲其户役。
安陵处士张镐
多才博识隐居。
公诣其居。
与之抗礼。
廉使巡察
乃荐焉。
其后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安禄山幽州十馀载。
末年反迹颇著。
人不敢言。
公亦阴备之。
因岁终式修城
乃浚濠增堵。
坏𡑡垣。
立植木。
内为禦敌之计。
外托胜游之资。
及兵兴。
果赖其固而城得全。
十四载。
禄山祸谋将发。
公遣子至范阳禄山
今年冬合当入计。
禄山猜之。
不许。
公既不得离郡。
乃遣亲客前汉长史蹇昂奏其状。
状留禁中不报。
十一月
禄山反于范阳
众号十五万。
长驱自赵定而南。
洛阳
散榜诸郡。
莫敢枝梧。
禄山乃榜公。
令以平原博平兵七千人防河。
博平太守张献直为副。
公登时使平原司兵参军李平乘驷奏之。
平至东京
封常清
云吾得上旨。
凡四方奏事者。
许开函而再封之。
平听焉。
常清遂倚帐操笔。
寄书于公。
论国家之事。
词意甚切。
并附募捕逆贼牒数十封至平原
令坚相待。
公从之。
使亲表及门客密送于诸郡。
因此多有。
常清乃寻自败绩焉。
有敕赐死于陕州
竟不接声。
平之未至京师也。
元宗叹曰。
河北二十四郡。
无一人向国乎。
及闻平至。
中使五六辈迎之。
兼敕奔马直至寝殿门。
然后令下。
奏事毕。
元宗大喜。
顾谓左右曰。
颜真卿何如人。
朕兼未曾识。
而所为乃尔。
禄山之发范阳也。
平原郡有静塞。
屯平卢镇兵三千五百人。
并已发赴镇。
在路未达。
公悉追回。
更追诸县武举及猎射人
兼召募精勇。
旬日至万馀人。
宗子平原郡录事李择交统之。
骁勇之士刁万岁和琳徐浩相如高抗等分押营伍。
皆千夫之长。
乐以义举。
腹心无阻。
而为其将帅焉。
聚兵后数十日。
公大飨将士于子城四门之外。
办吏四人主酒食所约五十万。
厮役之流。
无不饱饫。
公躬自抚巡。
举酒下泪。
言国家之恩。
戮力死节。
无以上报。
众皆激愤勇。
思致命焉。
饶阳太守卢全诚与司马李正举兵据其城。
河閒司法参军李奂禄山所置长史王忠济南
月馀日。
清河义兵复归本郡。
济南太守李随下游奕将訾嗣贤渡河。
博平太守马⿱(异)
据其郡。
各有众数千。
或至万人。
相次于平原。
共推公为盟主。
公三辞后听焉。
诸郡咨禀指挥
告败剋日数十至。
信都郡武邑县李铣来投。
县令宣远刘铣母。
公以私钱十万募人劫迎之。
故士众叹感。
无不愿效者。
果遂偫意。
兼斩庞宣远首而携回。
十二月
禄山东京
留守尚书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巩县蒋清等。
因使以三人之首来徇河北
且以胁降诸郡。
使者段子光至。
初拽入门。
子光大呼曰。
仆射十三日东京
远近尽降。
河北诸郡不从。
故令我告之。
公若损我。
悔有日在。
遂历指三首。
各言其人。
公识其是。
恐摇人心。
乃谬谓诸将曰。
我审此三人。
皆非也。
遂命腰斩子光。
潜令收藏三首。
志其处。
数日稍定。
等首澡洁。
仍缚蒲为身棺殓。
发哀致祭
城外殡之。
三日
举声下泪。
受文武吊慰。
左右无不出泣涕者。
自此义合归者益多矣。
斩段子光之日。
沧州清河县步五千攻常山
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最近。
不时出救。
常山遂陷。
诸郡颇有贰者。
元宗乃以公为户部侍郎
依前平原太守充本郡防禦使
仍与节度使李光弼计会招讨
公以景城长史李晖为副。
李铣贾载侍御史沈震判官
是月。
又诏公为河北采访处置使
公又以前咸阳王延昌判官
张澹支使
清河郡寄客李华(后因封事睿宗有敕改名)
为郡人来乞师于公曰。
窃闻公高义首唱。
河朔归顺之人皆依倚。
以为声气洪赡。
人心可用。
若不倦于听。
则仆请言之。
公曰。
何如。
曰。
国家旧制。
江淮郡租布贮于清河
以备北军费用。
为日久矣。
相传为天下北库。
今所贮者有江东布三百馀万疋。
河北租调绢七十馀万。
当郡䌽绫十馀万。
累年税钱三十馀万。
仓粮三十万。
时讨默啜
甲仗藏于库内五十馀万。
编户七十万。
见丁十馀万。
计其实。
足以三平原之富。
料其卒。
足以二平原之彊。
若因抚而有之。
以两郡为腹心唇齿。
其馀乃四支耳。
安敢有不从者哉。
彼要仆为行人。
以造公之垒。
仆明见其可同心也。
取命于屏戟之外。
惟公图之。
公曰。
所合之众。
未曾知战。
自死且急。
安有恤邻之暇哉。
虽然。
诺足下之请。
则可为乎。
对曰。
清河遣仆致命于公者。
盖欲禀义□大贤以济谋。
非力不足。
而借公之师。
以当强寇也。
瞻仰高意。
未有决词定色。
与济清河也。
安敢言为哉。
时华才年二十馀。
皆沮云。
必动众无成。
惟公奇之。
迫于众情。
未□许耳。
乃就馆操书。
以达其意。
意者略言清河去逆就顺。
以全实之资。
上公之军。
承公之命。
时不纳而疑之。
即仆回辕之后。
清河必有所托。
系与他人。
与公为西面之难。
无什日之期耳。
公及噬脐乎。
公览而惊之。
遂排偫议。
独仗其决。
借兵六千人。
兵既出平原。
次于竟上。
将把公手而归。
公曰。
兵既行矣。
可以言吾子之意否。
曰。
近闻朝廷遣程千里精兵十万。
太行东下。
拟诣口。
河北诸军讨灭叛逆。
而口为贼所守。
千里兵不得东出。
须先伐魏郡袁知泰(泰禄山所署伪太守
纳旧太守司马垂。
使为西南主。
分开口。
千里之军。
因令讨邺郡以北。
直至幽府已来未顺城邑。
平原清河率同盟诸将。
以十万人直指河阳
分效兵巡河。
而悉制其奔冲之路。
计王师东讨洛邑
必不减二十万。
河南诸郡义师。
西向临之。
亦不减十万。
公当表请坚壁勿战。
不旬月而贼有溃败相图之势矣。
公然之。
遂移牒清河等诸郡。
并遣大将宗子李择副将平原县令范馥偏裨和琳徐浩等十馀人。
促兵清河合势。
便宜从事
复命于清河
因兵合之际。
修永济渠。
引水绕州。
城上大修守战之具。
旬日而毕。
又以清河四千兵。
平原连踪而西。
博平亦义兵千人来合。
于是三郡之师。
屯于博平郡堂邑县西南十里。
袁知泰遣其麾下将白嗣深乙舒蒙等。
率二万人来拒战。
三郡之兵。
尽日苦斗。
遂大败之。
斩首万馀级。
生擒一千馀人。
马一千匹。
军资器械。
不可胜数。
其日。
魏郡城东南面女墙一百五十步。
无故而崩(去郡邑百里战日而崩所以为异)
知泰走投汲郡
于是自魏郡以东。
堂邑百馀里。
莫不携壶浆于道侧。
候官军。
公声益震。
境内稍安。
初平原之师。
既西合清河
时贼将史思明饶阳
恐平原救之。
仍遣游弈兵来拒。
前锋去旧县十里。
公惧不敌。
乃遣骁将刁万岁以三千兵逆之。
坚壁不战。
又以书过河。
北海太守贺兰进明
马步兵五千来助。
公陈兵而迎之。
相揖哭于马上。
悽恸三军。
宴犒甚厚。
进明遂屯平原城南。
息养士马。
公每事咨谋之。
自是兵威之重。
稍移于进明矣。
而公不以为嫌。
进明未有所之。
李择交兵入清河
寻又破于堂邑
而因公以有功。
礼逊于进明
河北招讨使
择交馥各徵进官级。
清河博平有功。
不录一人。
时论进明必有后败。
未期果失律于信都城下。
有诏抵罪。
公纵之使赴行在。
进明以全。
乃公护之也。
君子曰。
窃人之财。
犹为之贼。
况窃人之功乎。
进明之不死幸也。
然公亦过于宽厚矣。
三月
河北节度使李光弼
以朔方马军三千。
步军五千。
初出土门
将讨定河朔
公乃抽兵归。
并放博平清河等军各归本郡。
敛戢以待光弼之命。
俄而光弼平山郡(敕改常山平山
续有诏遣郭子仪以万军助之。
两进兵又拔赵郡
史思明方守博陵以自固。
仍将兵来拒。
于是两军与思明三万人对阵于嘉山大战。
思明败绩。
徒跣走入博陵城
两军斩首万馀。
虏获不可胜计。
平山赵郡已拔。
刘正臣本名客奴归顺于平原。
平卢等十七郡。
公先据之。
于是横截贼路。
人往来幽府。
皆以精骑偷路。
又多被官军杀之。
其贼将士父母妻子。
及曳落河种族。
并质在范阳
绝怀震恐。
时方盛暑
公知光弼子仪禁断侵掠。
将士少衣服。
乃送十五万帛。
为三万人装以遣。
人至饶阳
潼关不守。
两军却入土门
遂留不行。
河北诸郡。
公始复指麾征讨之事。
肃宗之在灵武也。
公前后遣判官李铣马步军张云子。
以蜡为弹丸。
以帛书表。
实于弹丸之内。
潜至灵武奏事。
有诏以公为工部尚书御史大夫
依前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
又于丸内奉敕书。
及即位改年赦书至平原
散下诸郡宣奉焉。
又令前监察御史郑昱奉赦书。
宣布河南江淮
所在郡邑。
风从不疑。
而王命遂通。
则公之力也。
河北诸郡。
禀公之命。
粗为安肃
公以兵兴半年。
军用已竭。
思所以赡济之。
未得其略。
先是清河行人李华
堂邑战胜后。
又睹公辞权而不有之。
遂藏于人閒不及见。
公再三盟约。
号令诸郡。
及以文牒求之曰。
清河郡属崔审交应贼之后。
吏不安。
行人李华乃崇墉隍。
锻甲矫剪。
乞师破敌。
和众安人
静言其功。
须有甄赏。
仍牒之于路以求焉。
于是复诣平原。
与公相见。
公因问以足用之计。
遂与公数日参议定。
以钱收景城郡盐。
沿河置场。
令诸郡略定一价。
节级相输。
而军用遂赡。
北海郡录事参军第五琦
刺史贺兰进明招讨河北
睹其事。
遂窃其法。
乃奏肃宗于凤翔。
至今用之不绝。
然犹未得公本策之妙旨焉。
是年秋
禄山遣其将史思明子奇等。
并力攻河北诸郡。
前后百馀日。
饶阳河閒景城乐安
相次而陷。
所存平原博平清河三郡而已。
然人心溃叛。
不可复制。
公乃将麾下骑数百。
弃平原渡河。
淮南山南取路。
肃宗于凤翔行在。
初公之将过河也。
乃谓判官穆宁张澹曰。
贼势死尔。
若委命待擒。
必为其快心。
辱国之命也。
今将径赴行在。
公以为何如。
若朝廷必诛败军之罪。
以励天下。
则王纲可振。
死亦何恨。
如复从事
以责后效。
则业不朽矣。
与诸将皆赞之。
策马发至。
朝廷除公为宪部尚书
刘客奴渔阳归顺。
史思明光弼子仪相持于赵定之閒。
客奴遣使越海。
与公计会。
公使判官贾载将男颇为质信。
泛海以军粮及战士衣服遗之。
时颇始年十岁馀。
公更无子息。
三军恳请留之。
不从。
等回。
公乃与渔阳声势相连。
寻又使人迎其军。
比至。
公已弃平原。
归于行在。
竟不及事。
然自肃宗已来。
河南及诸道立大将
如王元忠田神功董泰侯希逸李正已许杲卿等。
初皆是公自北海迎致之者。
终无私谒焉。
至二年正月
又除御史大夫
未几。
因忤圣旨。
冯翊太守
乾元元年三月又改蒲州刺史本郡防禦使
丹阳县开国子
食邑一千户
是年为酷吏唐旻所诬。
饶州刺史
二年六月升州刺史
浙江西道节度使兼宋亳都防禦使
刘展反状已露。
公虑其侵轶江南
乃选将训卒。
缉器械为水陆战备。
都统使李峘以公为太早计。
因密奏之。
肃宗诏追。
未至京。
刑部侍郎
刘展举兵渡淮。
败绩奔江西
淮南遂陷于
议者皆多公而怨焉。
上元元年秋
御史中丞敬羽
狙诈险惨。
班列皆避之。
公曾与之语及政事。
遂遭诬贬蓬州长史
公乐道自怡。
不以介怀。
宝应元年八月
代宗有诏除利州刺史
十二月户部侍郎
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
广德元年又加金紫光禄大夫
荆南节度使观察处置使
迟留未行。
为密近所诬。
遂罢前命。
代宗幸陕。
公扈从至行在。
尚书右丞
宰相元载与公不叶。
公亦面数之。
不为之屈。
及銮驾还宫。
公曾建议先谒庙。
然后即安宫阙。
事竟不行。
方在于立班。
更顾公曰。
所见虽美。
其如不合事宜。
公怒而进曰。
用舍在相公耳。
言者何罪乎。
然朝廷纪纲。
岂堪相公再破除也。
自此衔之而不忘。
二年正月检校刑部尚书御史大夫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
又疑公因使奏对必言短。
寻罢前命。
惟知刑部尚书事。
三月晋封鲁郡开国公
食邑三千户。
自与公有隙。
常俟公阙。
公亦献书直奏其奸状。
代宗俱容。
不罪之也。
永泰二年春
差公摄职谒太庙。
公以祭器不修。
言之于朝。
谮公以为讪谤时政。
峡州别驾
代宗为罚过其罪。
寻换吉州别驾
公与往来词客。
诗酒讲论。
为乐甚。
有所著。
编为庐陵集十卷。
大历三年抚州刺史
在州四年。
以约身减事为政。
然而接遇才人。
耽嗜文卷。
未曾暂废焉。
因命在州秀才左辅元
编次所赋。
临川集十卷。
七年九月湖州刺史
公以时相未忘旧怨。
乃加勤于政。
而以杭州富阳李㟧为本州防禦副使
苏州寓客校书郎权器游客前大理司直杨昱判官
委垦草辟田之务于
委阅簿检吏接词政之务于等。
而境内宴然。
公初在平原。
未有兵革之日。
著韵海镜源。
成一家之作。
始创条目。
遂遇禄山之乱。
寝而不修者二十馀年。
及至湖州
以俸钱为纸笔之费。
延江东文士萧存陆士修裴澄陆渐颜祭朱弁李莆清河寺僧智海兼善小篆书吴士汤涉等十馀人。
笔削旧章。
该搜偫籍。
撰定为三百六十卷。
大凡据法言切韵次其字。
按经史及诸子语。
据音韵次字成句者刊成文裁以类编。
又按仓雅及说文玉篇等。
其义各注其下。
谓之字脚。
韵海者。
以牢笼经史之语。
依韵次之。
其多如海。
镜源者。
八体之本。
究形声之义。
故曰镜源。
绵亘数
其功乃毕。
表奏上之。
有诏付所司藏之于书府。
大抵求经史撰集篇赋。
利于后学焉。
此外饯别之文。
及词客唱和之作。
又为吴兴集十卷。
检校国子祭酒杨昱
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除为汉州刺史
湖州刺史
以旧府之恩。
乘州人之请。
纪公遗事。
刊石立去思碑于州门之外。
即今都官郎中陆长源之词也。
十二
元载伏诛。
召公刑部尚书经年。
公以前后频典刑宪。
密启辞焉。
乃上选举利害事宜数十条。
代宗善之。
人莫知也。
遂改吏部尚书
今上谅闇之际。
诏公为礼仪使
先自元宗以来。
此礼仪注废阙。
临事徐创。
实资博古练达古今之旨。
所以朝廷笃于讪疾者。
不乏于班列。
多是非公之为。
公不介情。
惟搜礼经。
执直道而行已。
今上察而委之。
山陵毕。
光禄大夫
太子少师
依前为礼仪使
前后所制仪注。
令门生左辅元编为礼仪十卷。
今存焉。
三年八月太子太师
四年。
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以十四州叛。
袭陷汝州
执刺史李元平蔡州
朝廷诏公为淮宁军宣慰使
公乘驿驷至东京
河南尹郑叔则劝公曰。
反状已然。
去必陷祸。
且须后命。
不亦善乎。
公曰。
君命也。
焉避之。
许州
希烈相见。
宣传诏意未毕。
逆贼使其大将军王玢周曾
诟公以丑词。
劫公以白刃。
又令邻境同恶所遣使者四人。
希烈之前拜舞。
伏称诬诉国家之事。
勃慢凶豪。
词所不忍听也。
又令亲兵五千人。
号为希烈养子
人各持一刀。
逼胁于公。
如欲剸食之势。
公位不移定。
色不挠惧。
希烈睹公辞色不变。
谬为惊骇。
以身蔽公。
兵人既退。
方揖公就馆。
前后诈为公表奏。
自说其强盛以请汴州者数十。
今上知而寝之。
希烈虽穷凶极恶。
然亦感公文义。
大陈设燕会。
将欲送公于朝廷。
先为贼所擒汝州刺史李元平时在座。
公指引叱责之。
元平羞惭而起。
书其奸意。
坐上潜通。
希烈意变。
罢宴后。
遂拘公于官舍。
令甲卒十人守之。
仍穿一坑于厅之前以胁公。
公乃直言指希烈云。
死生有定。
何足多端相侮哉。
但以一剑见与。
公即必睹快事。
无多为也。
希烈惭谢焉。
自后不敢无礼于公也。
居数月。
贼于安州城下破官军。
得获将士。
以头连誇示于公。
公大声叫呼。
自床投地。
愤绝良久乃苏。
从此更不复与人言语。
哥舒曜收复汝州
检校刺史周晃已下百人。
希烈乃遣周曾康秀林等领二万人。
来袭哥舒于汝州
秀林行至襄城
乃谋翻兵杀希烈
奉公为节度使以归顺。
希烈押衙姚澹亦为内应。
先期一日事泄。
希烈乃遣骡子军三千。
奄至襄城
周曾等。
收其期兵而回。
因送公于蔡州龙兴寺居焉。
公度不得全。
自撰墓志。
以见其心。
又就希烈请数人之馔。
希烈不知而给之。
自陈设之。
因为文祭周曾已下为贼所害者。
无不欷歔。
其十二月
希烈汴州
僣逆称号。
为惨酷之具以逼公。
意欲其屈礼。
公愤然而无求生之意。
贼以止焉。
贞元元年
河南王师复振。
贼虑蔡州有变。
乃使其将辛景臻。
龙兴寺积薪。
以油灌。
既纵火。
乃传希烈之命。
若不能屈节。
自即裁之。
公应声投地。
臻等惊惭。
扶公而退。
希烈审不为已用。
其年八月二十四日
又使景臻等害于龙兴寺幽辱之所。
凡享年七十七。
明年三月
希烈为麾下将陈仙奇所杀。
西平
仙奇军将营送公神榇于京师
嗣子栎阳县頵次子秘书省正字硕迎丧至汝州襄城县
乃葬焉。
攀号屡绝。
毁裂过不自胜。
其年十一月三日
祔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茔。
有诏赠司徒
谥曰文忠
赙钱五十万。
二百硕。
中使吊祭。
仪仗送于墓所。
朝野莫不哀伤。
公蹈忠节之苦。
古今无类焉。
公平居之日自卑。
有井介之操。
而能容众。
有洁已之方。
不以疵物。
与道合岁寒者。
终始无渝变。
况君臣大义。
名教大节。
而得造次焉可夺求生而害仁者。
于戏。
淮宁之难。
岂止天不慭遗。
盖亦有无良之人。
以怨报德。
投之于无存之地也。
悲夫。
初遭难后。
江西节度曹王皋上表曰。
臣见蔡州归顺脚力张希璨王仕禺等说。
去年八月二十四日
蔡州城中见封有邻儿不得名字云
希烈令伪皇城使辛景臻右军安华于龙兴寺颜真卿
埋于罗城西道南里。
并立碑。
臣听之未毕。
涕泗交流。
三军对臣。
亦苦呜咽。
且臣死王事。
子复父雠。
人伦常经。
不足褒异。
所悲去古日远。
浇风荡浮。
多苟偷生。
曾不顾节。
使忠孝寂寞。
人伦憔悴。
段秀实奋身击泚首。
颜真卿伏缢烈庭。
皆启明君臣。
发挥教训。
近冠青史。
远绍前贤。
夫日月丽天。
幽明向烛。
忠烈曜世。
回邪革心。
伏请陛下降议百寮。
遐布九有。
刻石颂德。
告庙图形。
使元壤感恩。
皇风泽物。
公之密亲懿友。
动相规用。
以成其务者。
即今给事中殷公亮吏部员外郎柳公冕。
采其谋猷。
分以休戚者。
吉州刺史李公㟧
重其器。
悦其能者。
检校国子祭酒杨公昱故户部员外郎权公器
其馀顾盻曾假吹嘘成名。
布于词场及内外之列者。
不可胜纪。
李公吉州以小子久趋于栏戟。
定以使言。
将存刊刻。
用防逸坠。
尚实去饰。
庶无愧焉。
其故同事之人。
先后存亡。
录之于左。
谨状。
正坐佛 北宋 · 李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一、德隅堂画品
唐赵公祐所作。
予远祖相国卫公为浙西按察使幕中僚也。
世俗画佛菩萨者,或作西域相,则拳发虬髯,穹鼻黝目,一如戎人。
或作庄严相,妍柔姣好,奇衣宝玩,一如妇人。
皆失之矣。
公祐所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具,而慈悲威重,有巍巍堂堂天人师之容。
笔迹劲绝,用色精密,缣素暗腐而丹青不渝,真可宝乎。
丞相张魏公 宋 · 李弥逊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一、《竹溪先生文集》卷七
某窃观历代帝王建金陵,必固守淮南以为国卫
伏睹近降手诏,驻跸建康,以察天意。
虽圣谟宏远,未即宁处,然六飞所临,万乘毕从,不可不固藩维而崇屏翰也。
况叛臣负固,尚未授首。
南接宿、亳,西连陈、蔡,皆要害之地。
在今日天下之势,淮南为重,而荆襄次之。
爰自去岁以来,两路兴师,将帅同力,奏功献捷,虏气消沮,几于殄灭者,由相公亲承王命,抚视军士,谕以方略,皆知奋竭,以成此勋。
中外远迩,不意旬月之间,有是举也。
近者伏闻都督并归行府,官吏悉还旧治,西南诸军,未有统一。
深虑阃外之事,悬制于中,缓急有失机会,万一将士解体,敌人乘间,少乖堤防,不惟有害万全,前功可惜,建康恐不得奠枕也。
区区之愚,谓宜于前宰执中择威望素著为诸将所信服者,崇以美名,加以厚礼,分董淮南、荆襄两路军事,择地开府,以护诸将,许时赴阙奏议。
相公当轴处中,密赞庙谟,授以成算,如左右臂以卫心腹。
如此,则将师有所统,敌人知所畏,远近必闻,内外相应。
上可以宽西南之忧顾,而相公可以坐筹岩廊,不劳而成非常之功,诚为上计
某迫于忧国之深,忘其狂瞽,伏乞垂察而加择焉。
跋唐九天使者庙碑淳祐元年九月 南宋 · 程公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九、《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六
圆覆在上,苍苍正色,而一气之翕辟,万有之生化,莫知其然而然。
孰主张是,孰纲维是?
即儒者之说,形体谓之天,主宰谓之帝,析理精矣。
道家书乃明言所以为主宰者,维皇上帝,高居宸极,统御三界,分职而理。
犹世之帝王,内有宰辅百执事,外有方岳侯藩,丝牵绳联,生杀赏罚,各率其属,以为民极者。
幽显一道,斯固可以类推。
而儒者不欲言之,难乎为言也。
青城潜庐三山真君降灵显化,昉有唐之开元,而推原本始,盖与无极道祖同胚腪于太元,司生化于品汇,应运御世,保国卫民,可以世数之久近,后先之彰晦而臆度哉!
绍兴间九江通守叶义问纂《感应记》,中有唐李玭碑。
近岁道流蒐补放失,首载临川故守王阮录寄事实一纸,谓开元庙成,诏刺史独孤正访诸工文辞者制碑以进,凡六百八十一士,谓李玭文称旨,命召,固辞。
说必有据。
泚、字异,岂旧记误耶?
颂文葩藻可观,是必栖道不仕,尝究心于真诠者。
我国家肇开景运,跻世隆平,易庙扁为观为宫,若节春秋,有严典祀。
逮中兴南渡,真君之助顺福善,灵响交著。
上御极,文明稽古,躬宝慈俭。
属运度参会,边尘绎骚,用震于渊衷,为生灵请命,秘祝书名惟谨
是至前管辖上清法师熊守中既承诏祗厥事,乃簪笏伏阙下,丐为真君加徽号。
上乃亲书三清阁三大字以赐,有旨即「九天采访应元保运」之下加二字,曰妙化。
公许秉笔直西省,演纶非材,惧无以发扬圣意。
守中属书李泚之文,拜识本末,庸侈上赐。
狄难孔艰,岷潜二福地氛祲惨结。
康庐穹爽屹峙,此固圣上所以恳恳乎钦崇之典,禬禳之供,于以宁国步,拯民瘼。
与夫楼居甲帐之伫瞻,露台仙掌之崇侈,穷人欲而妄希仙事者,可同日语哉!
呜呼!
阳九百六,运度有常,虽帝王盛时所不能免。
然天道好生,岂忍其赤子之刘于锋镝?
而人君者代天以子万姓,体天之生育长养为心,则兵祸可得而戢,和气可得而致也。
不然,保制劫运,开度群品,何以见于龙汉赤明之宝篆玉章,而迓续乃命于天,用祈天永命?
圣经垂训,何乃冥契若此乎?
今圣上忧勤思治,心与天通,否倾必亨,眷顾有属,岂惟丹梯天柱尽扫退于搀抢,五老崇山长屏薮于江浒,将际天所覆,悉主悉臣,环岳镇于四维中央,奠神鼎于荣河温洛,车书万里,冠带百蛮,祀宋󶸷天,绵载千亿。
小臣庸鄙,职在词翰,赓《车攻》《崧高》之雅,勒元和平淮之碑,揆才非宜,尚能泚笔以俟。
淳祐元年岁在辛丑重阳节朝奉大夫、守太常少卿、兼直学士院程公许拜手谨跋。
水调歌头·题遁盦集古印存初集1917年 清末民国初 · 况周颐
 押歌韵
𢧿印癖秦汉,爱古信情多。
薄今亦近于隘,胡不并搜罗。
近自丁黄而降,几辈标奇骋秘,遗绪接文阿
委竟源斯在,吾赵即先河。

拓芝泥,纡爱绶,𢳀重挲。
精力各有独到,争忍付消磨。
六百年来高矩,十二时中清课,针度妙无过。
解意西泠月,相伴坐烟萝。
注:录自《遁盦集古印存初集》,是该集题词之一,署名临桂况周颐夔笙
于师长太夫人 清末近现代初 · 荣孟枚
对联 出处:佛桑馆挽联存稿
圣善启英雄,保国卫民,百战征衣慈母线;
淑贤蜚党里,震今铄古,千秋史笔女宗篇。
陈其美 近现代 · 隐农
对联 出处: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
公系溺世人,应该如此,公系拯世人,胡为如此,天下人痛公惨淡经营,但知护国卫民,是健全分子;
我亦羞时事,不识谁何,我亦愤时事,莫可谁何,党中事愧我未尝参预,只恨穷凶极恶,彼惨忍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