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宁郡冬节哲宗皇帝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苏魏公文集》卷四七
伏以周人建子以为正,得天之统;
唐室称觞而上寿,如日之升。
会圣旦之迎长,协阳元之萃祉(中贺。)
伏惟皇帝陛下继承祖烈,熙缉治功。
性仁,恩渐有截;
之论略,道契何言。
四气均和,百嘉茂向。
臣联荣帝胄,托属天伦。
来复届辰,共庆光亨之运;
童蒙寡识,敢忘善祷之心。
上凌屯田书(代人作)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九二、《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七
俞跗疾医之良者也。
其足之所经,耳目之所接,有人于此,狼疾焉而不治,则必欿然以为己病也。
虽人也不以病俞跗焉则少矣。
隐而虞俞跗之心,其族姻旧故有狼疾焉,则何如也?
末如之何,其已,未有可以治焉而忽者也。
今有人于此,弱而孤,壮而屯蹶困塞,先大父弃馆舍于前,而先人从之,两世之柩,窭而不能葬也。
尝观传记,至《春秋》过时而不葬,与子思所论未葬不变服,则戚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窃悲夫古之孝子慈孙,严亲之终,如此其甚也。
今也乃独以窭故,犯《春秋》之义,拂子思之说,郁其为子孙之心而不得伸,犹人之狼疾也,奚有间哉!
伏惟执事性仁而为躬义,悯艰而悼厄,穷人之俞跗也,而又有先人一日之雅焉,某之疾,庶几可以治焉者也。
是敢不谋于龟,不介于人,跋千里之途,犯不测之川,而造执事之门,自以为得所归也。
执事其忽之欤?
方元中 北宋 · 郑獬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七六、《郧溪集》卷一四
圣人之教,明其性分而不强人以所不能。
孔子之门,可谓多贤矣,而皆不得为孔子
乃有七十人者,又有十人者。
十人之贤,又别之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则知圣人之道大且周,而能并容,成就之而不能遗也。
颜渊性仁,教之充其仁而足矣;
仲由之性义,教之充其义而足矣;
子贡之性智,教之充其智而足矣。
《中庸》所谓「以人治人,改而止」者,其此之谓乎?
然而颜渊虽性于仁,不得孔子道正之,则将失而为柔懦而不治者矣。
仲由虽性于义,不得孔子道正之,则将失而为暴悍而自用者矣。
子贡虽性于智,不得孔子道正之,则将失而为夸谲而不制者矣。
故又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
譬之为器者,丹则磨之,角则醳之,金则冶之,埴则旊之,物虽不相同,各期于成器而已矣。
今元中颀然有壮气,喜游于贤杰间,既举进士,黜于有司,乃曰:「吾闻东南有佳山水,世之皦厉奇跱、污世而不市者多游焉,疑其有贤老先生伏其间,其可以师友之,剔去邪杂而充吾之不足者,谓之如何」?
予闻之而喜,且观其论甚高而行意甚壮,而以元中之资性,近乎有义者,故举是说以赠之。
如果能践予说,则异日元中将廓然伟然,其为能义人也必矣。
朝请郎杨君墓志铭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一、《忠肃集》卷一三
京东转运副使左朝请郎杨君康国,状其先君平生,持以来请曰:「杨氏魏人,世澹泊隐居,大父以行义教其五子,乡党皆称为善士。
尝语人曰:『吾之业所成就,孰与金赀多哉』?
先人实中子,事父母,接兄弟,以孝友闻。
既孤,捐其家所有以委兄弟,一毫无取。
出读《三坟》书,得所谓养生治病之学,精通而善用之。
喜曰:『此古圣贤事也』。
乐以其术济人,多有功。
性仁好施,侈于赒人而啬于自奉,有贷取弗偿,辄折券不问。
乡人益以为长者,敬而赖之。
以大父所以教子者教诸子,而康国遂得由进士,窃禄以奉荣养。
熙宁十年,天子亲郊,以恩封大理评事致仕
其后侍奉卫州,以寿终于康国官舍,实元丰七年七月十七日也,享年七十三。
康国既免丧,奉母氏寿安县太君吕夫人复出就禄,追惟先人启手足之时,语诸子曰:『乡里今并河可虞,吾于卫也,甚乐其土风。
瞑目后,其归我此地』。
康国奉治命,卜卫之共城县杨吕馆某乡之原,将以元祐八年四月日奉大事。
康国由贫贱辍耕读书,岂自致及此?
实先人种德所诒。
惟先人之德弗显于生矣,冀不泯于后者,顾不在君子之言以铭其藏乎!
敢以请」。
嗟夫!
士之立于朝廷者,类得以天子之爵归荣其亲,非特以慰其为子之心,而天下之为父母者劝矣。
惟君力于为善,阴德所储,虽弗振耀于世,然教子之功,卒获其报而身享之。
晦之有显,兹孰加焉?
今其子由御史谏官奉使指,议论政事,为朝廷闻人。
孙曾蕃衍,以学为业,嶷嶷有立,则杨氏之显可以劝者,滋未艾也。
于是不可以不铭。
君讳整,累赠左朝请郎
父讳怀德
康国君仲子,康元康民与幼皆亡。
孙男十六人:挺,三班借职,馀举进士
女六人,曾孙六男、十二女。
铭曰:
共山淇水,土厚俗美。
人择其生,我择其死。
志则无违,惟是有子。
善非期报,要毋怠止。
陈行先墓志铭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二、《忠肃集》卷一四、《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五
君讳孝若字行先姓陈氏东平人
曾祖咸卿。
祖肃,赠吏部侍郎
考希古,赠秘书监
君资夷谨,持重有志识。
秘书公仕有清节,为尚书郎,以疾分务南都,居里舍,教诸子以学。
君尝读书自刻励矣,已而幡然曰:「亲疾而养不足,吾于子职,将择其力易而功近者」。
乃独以治产自任。
服勤劳,躬纤啬,始于至微,储而缕积之,辟田以植本,又有所懋居以化有无。
盖其性仁,故知所取予,智故知所变通,信故能交,约故能持。
居久之,遂以富称乡里。
自秘书公捐馆久,其叔若兄仕不达,两兄以病卧家,食口滋众,缓急皆赖君以济。
鞠养叔、兄孤女,以礼嫁仕族。
举大丧六七葬之。
人有所谒,随事周给。
至于自奉养,简俭不易儒素。
晚年薄滋味,嗜好益淡泊,向有所营殖者,皆寖不复为。
故尝观君之于财,其所以生、所以用与所以守者,其道盖出于此。
则与夫诈力贪刻、贱义放欲、亡厌以为富者,甚异矣。
喜读佛书,谈性命,疾革不乱,自制棺,图像遗其子而卒,元丰三年四月十日也,年六十。
娶杨氏,尚书比部员外郎归一之孙。
子三人,长男女皆亡,幼曰慥。
孙曰诩说。
其年七月十一日葬于郓州须城县南留村先茔之西。
某妣陈夫人实秘书公长子,方先君官湖南秘书公为遣君从行。
逾年,先君、夫人继弃其孤,其孤既幼,丧事皆君治之。
及某依外氏为学,至长立得官,所以成之者,君之德居多。
于是前葬,慥来请铭。
铭曰:
积惟仁,用惟义。
飨惟吾之力,又自居其薄田,毋浮吾德。
呜呼尚哉!
昭之幽刻。
进天宁节功德疏 其一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八、《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二
右。
臣伏以千龄庆节,允符天德之宁;
万国诚心,共祝圣人之寿。
集缁黄于宝刹,演道释之真诠。
敬修弥月之胜因,仰赞无疆之睿算。
恭惟皇帝陛下性仁御极,稽古绍图,守成光七圣之规,发政出三王之表。
言纳刍荛而舆情上达,恩沾动植而和气四充。
流渚绕枢,幸遇诞辰之盛;
望云就日,咸输精祷之勤。
臣恪守州符,遥钦魏阙,藉虔诚于净侣,宣秘典于累旬。
伏愿龟鼎灵长,佑明昌于亿世;
冕旒垂拱,保安于万年
臣无任瞻天颂圣驩呼激切之至。
亳州谢赐恤刑诏书表 北宋 · 林希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一、《皇朝文鉴》卷六九
奉圣诏之丁宁,见上心之钦恤。
恭惟皇帝陛下治道清净,本性仁
训辞哀矜,同罪己
虽推行故事,实忧闵黎元。
臣所领州,地号重法,南惟故楚,北则全齐。
椎埋为奸,其来尚矣;
杀越于货,间或有之。
严设检防,深用惩艾。
臣初至问俗,云比年稍登,咸知爱身,颇重犯法。
夫廉耻以衣食为本,丰凶者狱市之原。
民之常情,势自当尔。
臣谨遵奉成宪,申戒有司。
囹圄之间,敢遂期于无犯;
缧系之下,庶罔厎于非辜。
祗循宽条,用塞吏责。
谢赐恤刑诏书表 其一 1092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二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言:伏蒙圣恩,赐臣钦恤行狱诏书一道者
时令举行,虽云故事;
天心恻怛,本出至诚。
德既洽于好生,民虽死而无憾。
臣某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伏以刻木画地,志士不居;
铄石流金,平人犹病。
宜轸圣神之念,实为哀敬之先。
训诰丁宁,吏民感动。
恭惟皇帝陛下,罪己性仁
以不忍人之心,行若稽古之政。
岂止缓狱,实期无刑。
臣敢不推广上恩,厚风俗于无犯;
申严法意,消盗贼于未萌。
少假岁时,庶空囹圄。
臣无任。
谢复赐看坟寺表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六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二四
名书罪籍,惭负明时。
思念私茔,特还旧刹。
九泉受赐,荒陇生光。
伏念臣早以空疏,叨居近密。
始终无补,愚不自量。
恩礼误加,骤及既往。
一被党人之目,上遗先臣之忧。
旧恩已移,没齿何觊。
岂谓诏书一出,旧物复还。
山陇绝刍牧之虞,松槚变焦枯之色。
骨肉感涕,里巷咨嗟。
伏遇皇帝陛下性仁无私,圣孝不匮。
鉴二帝初潜之地,动一夫失所之怀。
号令所加,存殁咸赖。
臣衰病已久,报国之日不长。
子孙在前,教忠之心未替。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一〕 并叙)108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九、《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五、《山堂肆考》卷一三○、《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一二三、《八琼石金石补正》卷一一一、绩语堂碑录、《山左金石志》卷一八、《济南金石志》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释迦如来舍利。
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缁素传捧,涕泣作礼。
比丘窃取其三,色如含桃,大如薏苡,将寘之他方,为众生福田。
久而不能,以授白衣子明
元丰三年之弟辙谪官高安子明以畀之。
七年,齐安蒙恩徙临汝,过而见之。
八年,移守文登,召为尚书礼部郎。
济南长清真相院,僧法泰方为塼塔十有三层,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而未有以葬。
默念曰:「予弟所宝释迦舍利,意将止于此耶?
昔予先君文安主簿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止,而志则无尽。
自顷忧患,废而不举将二十年矣。
复广前事,庶几在此」。
泰闻踊跃,明年来请于京师
探箧中得金一两,银六两,使归求之众人,以具棺椁
铭曰:
如来法身无有边,化为舍利示人天。
伟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飞为烟。
惟有坚固百亿千,轮王阿育愿力坚。
役使空界鬼与仙,分置众刹奠山川。
棺椁十袭閟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巅。
谁其取此智且权,佛身普现众目前。
昏者坐受远近迁,冥行黑月堕坎泉。
分身来化会有缘,流转至此谁使然。
并包齐鲁穷海壖,懭悍柔淑冥愚贤。
愿持此福达我先,生生世世离垢缠。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十五首 其六 小儿致语1089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为阳中,生物各遂其性;
乐以天下,圣人岂私其身。
故饮食尽忠臣心,而游豫为诸侯度。
方迟日之无事,矧嗣岁之有年。
大启璧门,肃陈燕豆
恭惟皇帝陛下,道隆而德备,质文而性仁
总揽群才,盖天授之神策;
澄清庶政,故民献以宝符
良辰乐事难并,宜群臣嘉宾之并集。
广场千步,方山立于众工;
大乐九成,固海函于杂技
臣等沐浴膏泽,咏歌升平。
幸以髡髦之微,得参舞羽之末。
敢干宸听,伏俟俞音。
兴龙节集英殿教坊词又十五首 其十三 女童致语1088年11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妾闻千里一曲,变澄澜于浊河;
万岁三称,隐欢声于灵岳。
天人并应,夷夏来同。
虽云北里之微,敢献华封之祝。
恭惟皇帝陛下,睿文冠古,神智无方。
性仁,而能济众
之刑措,犹待积年。
共欣建丑之正,再睹兴龙之会。
桑田东海,倾寿斝而未乾;
汗竹南山,书颂声而无极。
妾等幸缘贱艺,获望威颜。
振万于庭,欲赴干旄之节;
间歌以雅,庶谐笙磬之音。
未敢自专,伏候进止。
谢复坟寺表大观元年正月1107年1月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栾城后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许昌市
臣辙言:准颍昌府牒,准御笔手诏节文,应系籍宰执坟寺,昨经改正,仍并给还者。
名书罪籍,惭负明时。
恩念私茔,特还旧刹。
九泉受赐,荒陇生光。
臣辙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伏念臣早以空疏,叨居近密。
始终无补,愚不自量。
恩礼误加,骤及既往。
一被党人之目,上遗先臣之忧。
旧恩已移,没齿何觊?
岂谓诏恩一出,故物复还。
丘𡑞绝刍牧之虞,松槚变燋枯之色。
骨肉感涕,闾里咨嗟。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性仁无私,圣孝不匮。
览二帝初潜之地,动一物失所之怀。
号令所加,存没咸赖。
臣衰病已久,报恩之日不长;
子孙在前,竭忠之心未替。
过此以往,无所裁之。
臣无任瞻望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
臣辙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嗣深尚书山谷集作夷仲叔父幼子)晬日(原注:山谷叔父讳廉,字夷仲,终于给事中。幼子叔敖字嗣深丙午生,终于户部尚书。) 北宋 · 黄庭坚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骨秀已知骐骥子,性仁端是凤凰雏。
不腾渥水称神俊,应出岐山瑞符
渐指家人知姓字,试看屏上识之无。
乃翁断狱多阴德,径(原作往,据山谷集改)往高门待汝车。
理会科场奏状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九、《西台集》卷一
右,臣今年三月准宣命入内充进士覆考官
及臣自守官以来,累蒙差入试院对读考校,熟见举人科场文字,颇知诗赋、经义取士利害之实。
自朝廷议改科举,欲具奏陈,而臣备员府僚,事务繁并,猝无须臾之暇,得尽愚见。
今臣获解府事,待罪儒馆,窃闻士大夫所论科举之利害,犹未有定说。
尚诗赋者,则指经义为易习难考,而不言诗赋之名卑于经义;
尊经义者,则指诗赋为雕刻无用,而不思经义于取士其实如何。
诗赋、经义之利害固已未决,而又各匿其所短,暴其所长,此所以更相不信而无定说也。
夫诗赋非经义之比易见也,使举子为声病偶俪之文章以应有司之求,与以圣人之经,原圣人之意而立其说,则道之尊卑,志之远近,不待言而可明矣。
然诗赋之行几五六百岁而未厌,自隋唐以来高才达识,立功名、有道艺者往往出于其间。
经义之行无二十年,天下已有倦色,而亟复诗赋。
岂尊且远者不足以济务,而卑且近者反宜于世耶?
盍亦要其本末始终而论之?
盖经术者,古学也,可以谋道而不可以为科举之用。
诗赋者,今学也,可以为科举之用而不足以谋道。
今若使天下之士不为科举而治经,且如辅嗣之治《易》,之治《礼》,安国之治《书》,杜预之治《春秋》,则虽举隋唐以来诗赋,岂能及四人之所治?
如纳四人于今日科举之间,则亦化为举子之文章矣。
诗赋、经义之利害至此而见,臣请明言之。
扬子曰:「天俄而可度,则其覆物也浅矣;
地俄而可度,则其载物也薄矣」。
盖言圣人之经幽深闳远,如天地之高厚,非可以不道治也。
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汉唐诸儒亦多抱经白首然后名家,近世如孙复治《春秋》,居泰山者四十年,始能贯穿,自成一说,人犹以为未尽《春秋》之旨意。
熙宁元丰进士,今年治经,明年则用以应举。
谓传注之学不足决得失,则益以新说;
新说不足以决得失,则益以佛老之书。
至于分章析字,旁引曲取,以求合于有司。
圣人之经术遂但为卜利禄之具,要之应举得第而已,岂有正心诚意治经术,谋圣人之道者哉?
臣愚不知以经义为科举者,欲尊经术耶?
欲卑经术耶?
欲卑经术,固无此理,然使举子分章析字,旁引曲取,以求合有司,而为卜利禄之具,则是欲尊经术而反卑之。
诗赋之学固无益于圣人之经,而圣人之经术不为举子之所乱,尚自若也。
士之有志者,不害于科举之外,正心诚意治经谋道。
若曰:「治经为佛老之学与分章析字、旁引曲取者,皆前在位者之所使,今而不为,何损于经」?
则既以经术为卜利禄之具,使求合于有司,得失之虑交于目前,臣恐后日在位者之所使,有甚于前日者矣。
要之为术不善则一矣,岂可逆知其无损?
此诗赋、经义之利害可得论者一也。
夫举子之取名第,止问得失而已;
既问得失,则不得不趋时所尚。
王安石在位,则经义欲合王安石
司马光在位,则经义欲合司马光
其小焉者不可胜论,臣请论其大者。
王安石不治《春秋》,熙宁元丰之间义遂废《春秋》一科,而学者亦讳《春秋》不言。
司马光治《春秋》,元祐之间经义皆班班附会《春秋》以为说。
此可谓正心诚意、治经谋道之人乎?
于圣人之道有损乎?
有益乎?
虽然,不可以责举子也。
彼应举,必有得失之虑;
既虑得失,则不得不以经义取合于在位之人。
王安石在位而经义不合王安石,则有司不敢取。
知有司不取而应举,则不若勿应而已矣。
天下应举者无虑数十万人,而人人皆以经义苟合于在位以卜利禄,则风俗伤败,操行陵夷,未必不由科举之致。
故诗赋虽为无用,然作《圆丘象天赋》,则止赋圆丘象天而已矣;
作《性仁赋》,则止赋性仁而已矣。
虽欲取合于在位之人,其路无由。
而取合固已无益,所以不为。
难臣者曰:「废经义而用诗赋,诗赋不可以取合。
若以策论合于在位,则如之何」?
臣应曰:以策论合于在位固所不幸,而又益以经义使为合,岂嫌取合之少乎?
然科举之体,常以诗赋、经义定去留,策论定高下,彼于去留之间无以取合,则为高下而取合者必少。
治平之前以策论合在位者,未有如熙宁之后以经义合在位者甚众也。
此诗赋、经义之利害可得而论者二也。
夫取士之道古亦有之,乡举里选是也。
今朝廷若复乡举里选,方得取士之正,是求贤也,是求能也。
如谓乡举里选未可猝行,则今日之取士非敢必曰求贤,亦非敢必曰求能,特为科举不可废而立法尔。
若曰求贤,则诗赋、经义均不知人之贤否;
若曰求能,则诗赋、经义均不知人之能不能。
既贤能不可以科举得,则诗赋、经义姑问其为科举之后便与不便尔。
盖诗赋虽若无足为者,而题目或出于经,或出于史,或出于诸子百家。
而习诗赋者,必须涉猎九经,汎观子史,知其节目精华始可从事,而策论之中又自有经义。
试取举人未罢诗赋之前策论之中所说经义,与既罢诗赋之后专治经义者校之,相去几何!
而涉猎汎观,必粗知前言往行、治乱得失,而聪明特起之士,因此自见于世者甚众。
由是观之,诗赋虽若无用,而其术能使举人粗知前言往行、治乱得失而通于事。
是其名则卑,而施于科举偶得其术而便尔。
至于经义则不然,为《书》者不为《诗》,为《诗》者不为《易》,为《易》者不为《礼》,为《礼》者不为《春秋》,是知一经而四经不知也。
虽有策论,而论题自见所出,易于为文;
策则人人皆挟策括以待有司,不出掌握,举可问者具在其中,非所以广学问也。
虽多闻博识之士世自不乏,而所治之书粗通,策问有备,遂可以得名第,其势不暇留意于其他书史
若非常从旧日科举之人,则所谓前言往行、治乱得失,殆无以自见于世。
是经义之名则尊,而施之科举偶非其术而不便尔。
而又自隋唐以来,高才达识,立功名、有道艺者,往往出于诗赋之科,似有成效。
今朝廷必欲效古以兴贤能,则请俟复乡举里选。
如止为科举不可废而立法,则异日设官分职,凡所与共天下之治者,必多由科举而进,非细事也。
则诗赋、经义之学,不识当取施之科举已见成效,与知其术可取者为之耶?
当取施之科举未见成效,与知其术之不便者为之耶?
此诗赋、经义之利害可得论者三也。
至于诗赋则有声律而易见,经义则是散文而难考。
诗赋所出之题取于诸书而无穷,经义所问之目各从本经而有尽。
诗赋则题目百变,必是自作之文;
经义则理趣相关,可用他人之作。
诗赋则难为豫备,足见举人仓猝之才;
经义则易为牢笼,多是举人在外所撰文字。
诗赋则惟校工拙,有司无适莫之心;
经义则各尚专门,试官多用偏见以去取。
如此小小利害,难以究述。
今朝廷虽复诗赋以取士,而诗赋之上犹存经义,是诗赋、经义之利害均也。
若以经义为可行,则无事复诗赋;
若以经义为不可行,则既复诗赋而又略存经义,不过欲举人诗赋之外更知经尔。
虽然,又非术也。
昔科举之未变也,诗赋以观其词采,策论以观其经术时务。
论题出于六经,是经术也;
策问而及经旨,是亦经术也。
岂必名为大义则谓之经术,不名为大义则不谓之经术?
盖昔之策论虽非大义,而策问论题或出于《易》,或出于《礼》,或出于《诗》、《书》,或出于《春秋》。
无所不出,则举人亦无所不留意。
虽非纯于经者,而《诗》、《书》、《礼》、《易》、《春秋》必泛达也。
今既于诗赋之外人治一经而为大义,则策问论题必须避举人专治,而不敢出于五经之中。
举人知策问论题不出于五经,所以备有司者约矣,则亦将为《书》者不为《诗》,为《诗》者不为《易》,为《易》者不为《礼》,为《礼》者不为《春秋》,是亦知一经而四经不知也。
虽有诗赋,而举人为诗赋留意与为经旨而留意五经者取舍不同,是诱之使浅,驱之令狭也。
为今之策,莫若专复诗赋以取士,而不累于科举以进治经之人。
专复诗赋以取士,则隋唐以来高才达识、功名道艺或可以兼至;
不累于科举以进治经之人,则圣人之经旨庶不为科举之所乱。
若论今之举子已习经义,虽复诗赋而有不能为者,则愿设嘉祐明经之科,以待不能为诗赋之人,所取之数与推恩薄厚,少增损于嘉祐之制,则人无难矣。
明经近于经义,而术与今日经义利害不同。
明经常少,取进士常多,则天下之应举将自化而为诗赋,不以法制而渐复其旧,术之善者也。
以经义取士,实虽不至而名近于古;
以诗赋取士,实则几矣而名不及于经义。
今区区者徒见朝廷罢经义、复诗赋,则以为好古而已矣,而不知经义之不可累以科举也。
既罢之后,当诏天下求穷经谋道如胡瑗孙复石介者,置以为博士教官,使传道于诸生,则今日之所尚,才得经术之正而无科举之累,道之美者也。
盖旧政已废而复之,其名近古而改之,则民疑。
然则专诗赋以取士,设嘉祐明经之科以待不能为诗赋之人,而又诏天下求穷经谋道、不累科举者,使传道于诸生,则政有并举,才无或弃,亦可以释民疑矣。
惓惓之忠,惟朝廷裁择。
〔贴黄〕臣窃见朝廷平日举事,虽事体不大,犹多循用故常,慎于更改。
虑更改之后恐有意外利害,非目前思虑之所能尽,不若循用故常之为便也。
今以诗赋取士,所从来远,且以本朝言之,如吕端李沆王旦鲁宗道王曾韩琦之徒,百十年之间,凡所与安社稷、治天下,多出于昔日进士之科,其为故常亦大矣。
然则凡今之所以论科举者,非止为科举而已,盖知异日亦将求柱石股肱于其间,非细事也。
如度用经义决能取士过于诗赋之所取,则今日所论诗赋、经义皆是馀事,勿恤可也。
若未能臆度,恐误朝廷久远用人之计,即乞更加审谛,以平日举事慎于更改为意。
诗赋策论四事之中,诗赋最难修习。
自非超异绝出之才,作诗赋兼策论以从科举,未见其有馀力也。
今既为诗赋策论,而又于诗赋之前增大义一场,深虑举人力所不逮。
兼自来科场逼试之时,皆息力养锐。
入试第一场诗赋,至次日入试论,文字不多方可。
第三日却试策。
今于诗赋之前先以大义一场困之,至次日才试诗赋,不惟场第太多,考校增冗,兼举人就试必所患苦。
然朝廷复诗赋又试大义者,必以大义为经术之故。
举人习诗赋止欲得名第,习大义亦止欲得名第,皆借以为干禄之具,非真所谓经术也,与诗赋何异?
代陈度支楚州谢皇帝表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四七、《龙云集》卷一一
臣某言(云云。)奉使章濒,百谪自甘于中斥;
殿邦淮右,一麾尚沐于馀荣。
衅积诛稽,感深涕泫。
伏念臣起家虫篆,仰禄斗筲,粗安风雨之鸡鸣,耻曳泥涂之龟尾。
夤缘盛际,冒昧亨途。
熙宁偶备于按临,永裕继终于驱策。
然犹贪报不已,为谋果疏。
谓僚执之间,势亦不无于分契;
而司存所系,法或容有于申陈。
不虞朋比之嫌,卒挠简书之畏,横干国宪,烦速人言。
敢谓尚录其十数年之劳,姑付以二千石之任,畀之符钥,开以洗湔。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尧煦性仁,汤存物恕。
微谴薄责,以宽谬误;
远览博照,以尽幽微。
知臣本心非他,冀臣后效有补。
臣敢不载惕舜幽之黜,亟图汉最之闻,究竟朱愚,布宣宽大。
虽人情各言其子,不过爱之使生;
况禄养尚逮于亲,其为得也孰厚。
乃情报称,九陨犹轻。
臣无任(云云)
谢除资政殿学士进阶朝奉大夫建炎二年二月 宋 · 宗泽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三、《忠简公集》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秘殿参华,文阶序进,繇被湛恩之厚,摩容沥恳之辞。
荷宠若惊,抚躬增愧中谢。)
窃以真皇御宇之际,景德纪年之时,将优待于近臣,乃肇修于新职。
学士资政之号,朝廷为盛事之传。
举兹以旃,名称至重。
若枢廷之均逸,始获新除;
丞辖之辞荣,未尝轻授。
岂意衰迟之迹,亦叨超躐之恩!
伏念臣天赋朴忠,人推愚直。
方帅幕宣威之日,尝赞运筹;
暨帝晖继照之辰,误蒙序爵。
兴言遭遇,良剧兢凌。
俄分青社之符,旋拜夷门之命,就司留钥,俾卫上都。
初无槃木之先容,实出冕旒之独断。
忠怀子翼,不忘河内之孤;
功谢酂侯,豫谨关中之守。
深惭么么,曷副使令,敢图继被于褒章,滥赐比踪于前哲!
顾惟宿奸之谗箭,无以中伤;
乃如大佞之笑刀,莫能潜害。
爰念保全之德,每怀补报之恩。
敢望崇资,荐加朽质?
循墙欲避,涣汗难回。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性仁,汤文义洽。
庆赏刑威之驭众,尤先崇德而报功。
聪明睿智以临人,固不泄迩而忘远。
宜收簪履,用慰桑榆。
光华显设之荣,恐惧褒优之过。
臣谨当坚持晚节,愈激懦衷。
读回銮之诏书,但形鼓舞;
感懋官之德意,誓竭靡捐。
臣无任云云。
双竹赞 北宋 · 毛滂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六○、《东堂集》卷一○、《玉海》卷一九七
政和甲午,臣某蒙恩佩嘉禾章,得治其民。
当主上以清净临海宇,而天下无事,臣某素不知吏道,幸苟安之,亦卒无可治者。
是几与百姓相忘于千里之内,独览观日月淑清,山林膏润,风祥露甘,鸟兽鱼鳖咸若,守臣无功饱食,闭閤自处于太和一物之数而已。
州之嘉兴县臣丁某来告曰:「尉舍东有,其干合生,此国家之祥,愿以上闻」。
臣某既以图闻,窃自惟念,传记所载历代休祥,盖时有之,然非若今日之盛也。
侧闻四方所上仁木,可集而为林,嘉禾可敛而充廪,芝秀成田,黄金玛瑙波涌而山积,鸟兽雪翰素肤笼致以献者,不绝于道。
恭以主上德至大也,其大在天地,而其细不遗草木虫鱼,故休气充塞乎四维八荒之间,沈浸薰蒸,孕和毓秀,蔚为休祥,殆不可以数计,非若传记所载么么眇小而已。
唐叔得禾,异亩同颖,遂作《嘉禾书》。
主上宽明仁恕,克享天心,长发其祥,膺受多福,故《风角占》曰:「福先见曰祥」。
今祥至如雨,将书之则亦不胜书矣。
臣某伏览太师鲁国公蔡京奏曰:「臣被恩殊尤,前后非一,自夏涉,瓜果之赐不可胜计。
内双头并蒂者,臣谨记得李实五百六十有七,瓜一百八十有三,林檎七十,四十有二,皆宣和殿内禁苑所生。
自昔得其一二以为上瑞,今盈奁篚,其众若此,非圣德感格,克享上帝之心,阴阳协和,孰能与此」?
臣某舞手永叹曰:此禁苑所生,太师被赐者如此尔,而天下瑞物新新相续,未易胜言也,而双竹何足道哉?
臣谨昧死为赞,以广其意云。
皇天无亲,灾祥在德。
祥为福先,若合符节。
究观前王,瑞载于史。
事才么么,为国大喜。
和气被物,今无不在。
物莫非祥,史曷胜载?
圣人清净,其道如天。
近隐旒纩,夫天何言?
发为至德,薰为太和。
散为休祥,诸物盛多。
其和惟一,四海一心。
祥其在兹,馀不足云。
国家忠厚,性仁
湛恩汪濊,与物为
惟此君子,云仪玉骨。
劲秀有节,空洞无物。
姿傲冰霜,韵含风月。
冲和所被,疏简亦合。
苍龙并跃,丹凤和鸣。
内向夷狄,同体君臣。
江湖荒寒,萧艾相倚。
青鸾不游,白鹭群飞。
幸列瑞物,奉图赤墀。
庶同瓜果,托根禁籞。
独立蓬山,抗节白虎。
云日下临,风雪莫萃。
愿奉清閒,坐阅千岁。
天光玉色,俯照寒翠。
贺狱空表 其二 北宋 · 赵鼎臣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六、《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二上、《宋四六选》卷五
性仁,民日迁善;
刑措,史不绝书。
凡有耳目之见闻,不胜手足之舞蹈(中贺。)
窃以中都浩穰,在止辟以尤难;
长夏郁蒸,虽佚居而犹病。
无有一人之狱,适丁千载之期。
恭惟皇帝陛下独运离明,躬行乾健。
如曰不辜之杀,宁失不经;
推吾所爱之人,及其不爱。
曾旬月之未几,致囹圄之屡空,逮于畿赤之间,举绝缧绁之系。
符瑞数兴于草木,货财耻拾于道涂。
历春夏以滋多,累百千而未已。
臣获宽吏责,仰冒天功,得以驽钝之姿,坐承嘉美之化。
朱李于寒水,共乐清时;
鞠茂草于圜扉,殊多暇日。
谢星文赦表 宋 · 王安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二、《初寮集》卷四
臣某言:天人昭假,曷惠小心;
雷雨汪洋,诞敷大宥。
帝方视下,气可致祥中谢。)
窃以星行乾端,时见化国,盖靡常而偶至,将因惧而寖隆。
频有善言,火为宋退;
苟无阙政,彗岂唐忧?
有孚旷荡之恩,克弭照临之象。
恭惟皇帝陛下德敦孝友,躬服俭勤,体道以怀百神,爱民而及万物。
更兹寅畏,益迈往初。
宽如性仁,谦甚罪己
一苏率土,交感上穹。
臣托备边藩,预班圣泽,冀速瞻于丕应,庶仰副于精诚。
臣无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