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杨素竹策 北周 · 宇文邕
 出处:全后周文卷三
朕方欲大相驱策,故用此物赐卿(《隋书·杨素传》)
杨素封事 北周至隋 · 梁毗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五
臣闻臣无有作威福,臣之作威福,其害乎而家,凶乎而国。
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搢绅之徒,属其视听。
忤意者严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荣枯由其唇吻,废兴候其指麾。
所私皆非忠谠,所进咸是亲戚,子弟布列,兼州连县
天下无事,容息异图,四海稍虞,必为祸始。
夫奸臣擅命,有渐而来。
王莽资之于积年,桓玄基之于易世,而卒殄汉祀,终倾晋祚。
季孙专鲁,田氏篡齐,皆载典诰,非臣臆说。
陛下若以阿衡,臣恐其心未必(如)伊尹也。
伏愿揆鉴古今,量为处置,俾洪基永固,率土幸甚。
轻犯天颜,伏听斧锧(《隋书·梁毗传》,《北史》七十七,又《文苑英华》九百九十八,所载仅百字,未有谨疏二字。)
隋公进爵为王诏大象二年十二月甲子 南北朝末隋初 · 李德林
 出处:全隋文卷十七
天大地大,合其德者圣人,一阴一阳,调其气者上宰
所以降神载挺,陶铸群生,代苍苍之工,成巍巍之业。
假黄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上柱国大冢宰隋国公,应百代之期,当千龄之运,家隆台鼎之盛,门有翊赞之勤。
心同伊尹,必致,情类孔丘,宪章文武。
爰初入仕,风流映世,公卿仰其轨物,搢绅谓为师表。
入处禁闱,出居藩政,芳猷茂绩,问望弥远。
往平东,人情未安。
燕南赵北,实为天府拥节杖旄,任当连率。
柔之以德,导之以礼,畏之若神,仰之若日,芳风美迹,歌颂独存。
淮海榛芜,多历年代,作镇南鄙,选众惟贤,威镇殊俗,化行黔首。
任掌钩陈,职司邦政,国之大事,朝寄更深,銮驾巡游,留台务广。
周公陕西之任,仅可为伦,汉臣关内之重,未足相况。
及天崩地坼,先帝升遐,朕以眇年,奄经荼毒,亲受顾命,保乂王家。
奸人乘隙,潜图宗社,无君之意已成,窃发之期有日。
英规潜运,大略川回,匡国庇人,罪人斯得。
两河遘乱,三魏称兵,半天之下,汹汹鼎沸。
祖宗之基已危,生人之命将殆。
安陆作衅,南通吴、越蜂飞虿聚,江、汉骚然。
巴、蜀鸱张,翻将问鼎,秦涂更阻,汉门重闭。
画筹帷帐,建出师车,诸将禀其谋,壮士感其义,不违时日,咸得清荡。
九功远被,七德允谐,百僚师师,四门穆穆。
光景照临之地,风云去来之所,允武允文,幽明同德,骤山骤水,遐迩归心。
使朕继踵上皇,无为以治,声高宇宙,道格天壤。
伊尹辅殷,霍光佐汉,方之蔑如也。
营丘曲阜,地多诸国,重耳小白,锡用殊礼。
萧何优赞拜之仪,番君越公侯之爵。
姬、刘以降,代有令谟,宜崇典礼,宪章自昔。
可授相国,总百揆,去都督内外诸军事大冢宰之号,进公爵为王,以隋州之崇业,郧州安陆城阳温州宜人应州平靖、上明,顺州淮南,士州之永川昌州广昌、安昌申州义阳、淮安息州新蔡建安豫州汝南、临颍广宁初安蔡州蔡阳郢州汉东二十郡为隋国。
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加玺绶、远游冠、相国印绿綟绶,位在诸侯王上。
隋国置丞相已下,一依旧式(《隋书·高祖纪》上)
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诗 南北朝末隋初 · 薛道衡
相望山河近,相思朝夕劳。
龙门竹箭急,华岳莲花高。
岳高嶂重叠,鸟道风烟接。
遥原树若,远水舟如叶。
叶舟旦旦浮,惊波夜夜流。
露寒洲渚白,月冷函关秋。
秋夜清风发,弹琴即鉴月。
虽非庄舄,吟咏常思越杨素封越国公。○文苑英华三百十七。《诗纪》百二十三。)
杨素开皇十年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朕忧劳百姓,日旰忘食,一物失所,情深纳隍。
江外狂狡,妄构妖逆,虽经殄除,民未安堵。
犹有贼首凶魁,逃亡山洞,恐其聚结,重扰苍生。
内史上柱国、越国公素,识达古今,经谋长远,比曾推毂,旧著威名,宜任以大兵,总为元帅
宣布朝风,振扬威武,擒剪叛亡,慰劳黎庶,军民事务,一以委之(《隋书·杨素传》)
升用功臣子孙诏开皇十七年四月壬午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周历告终,群凶作乱,衅起蕃服,毒被生人。
朕受命上玄,廓清区宇,圣灵垂佑,文武同心。
申明公穆郧襄公孝宽广平王雄蒋国公睿楚国公绩、齐国公颎、越国公素鲁国公庆则新宁公长又、宜阳公世积、赵国公罗云陇西公询、广业公景、真昌公振沛国公译项城公子相、钜鹿公子干等,登庸纳揆之时,草昧经纶之日,丹诚大节,心尽帝图,茂绩殊勋,力宣王府。
宜弘其门绪,与国同休。
世子世孙未经州任者,宜量才升用,庶享荣位,世禄无穷(《隋书·文帝纪下》)
褒赏杨素太陵仁寿二年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君为元首,臣则股肱,共治万姓,义同一体。
上柱国尚书左仆射、仁寿宫大监、越国公素,志度恢弘,机鉴明远,怀佐时之略,包经国之才。
王业初基,霸图肇建,策名委质,受脤出师,擒剪凶魁,克平虢、郑。
频承庙算,扬旌江表,每禀戎律,长驱塞阴,南指而吴、越肃清,北临而獯、猃摧服。
自居端揆参赞机衡,当朝正色,直言无隐。
论文则辞藻纵横,语武则权奇间出,既文且武,唯朕所命,任使之处,夙夜无怠。
献皇后奄离六宫,远日云及,茔兆安厝,委经营。
然葬事依礼,唯卜泉石,至如吉凶,不由于此。
义存奉上,情深体国,欲使幽明俱泰,宝祚无穷。
以为阴阳之书,圣人所作,祸福之理,特须审慎。
乃遍历川原,亲自占择,纤介不善,即更寻求,志图元吉,孜孜不已。
心力备尽,人灵协赞,遂得神皋福壤,营建山陵。
此心,事极诚孝,岂与夫平戎定寇,比其功业?
非唯廊庙之器,实是社稷之臣,若不加褒赏,何以申兹劝励?
可别封一子义康郡公,邑万户,子子孙孙,承袭不绝。
馀如故。
并赐田三十顷,绢万段,米万石,金钵一,实以金,银钵一,实以珠,并绫锦五百段(《隋书·杨素传》)
修定五礼诏仁寿二年闰十月己丑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礼之为用,时义大矣。
黄琮苍璧,降天地之神,粢盛牲食,展宗庙之敬,正父子君臣之序,明婚姻丧纪之节。
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安上治人,莫善于礼。
自区宇乱离,绵历年代,王道衰而变风作,微言绝而大义乖,与代推移,其弊日甚。
至于四时郊祀之节文,五服麻葛之隆杀,是非异说,舛驳殊涂,致使圣教凋讹,轻重无准。
朕祗承天命,抚临生人,当洗涤之时,属干戈之代。
克定祸乱,先运武功,删正彝典,日不暇给。
今四海乂安,五戎勿用,理宜弘风训俗,导德齐礼,缀往圣之旧章,兴先王之茂则。
尚书左仆射、越国公杨素尚书右仆射邳国公苏威吏部尚书、奇章公牛弘内史侍郎薛道衡秘书丞许善心内史舍人虞世基著作郎王劭,或任居端揆,博达古今,或器推令望,学综经史。
委以裁缉,实允佥议。
可并修定五礼(《隋书·文帝纪下》,案:《初学记》十三以此诏为李德林作,恐误,德林死于开皇十九年。见《唐书·李百药传》。)
杨素仁寿三年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三
仆射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度向省,评论大事(《隋书·杨素传》,大理卿梁毗,抗表上言,作威作福,上渐疏忌之。后因出敕,外示优崇,实夺之权也。)
炀帝手诏问劳表 隋 · 杨素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五
臣自惟虚薄,志不及远,州郡之职,敢惮劬劳,卿相之荣,无阶觊望。
然时逢昌运,王业惟始,虽涓流赴海,诚心屡竭,轻尘集岳,功力盖微。
徒以南阳里闾,丰、沛子弟,高位重爵,荣显一时。
遂复入处朝端,出总戎律,受文武之任,预帷幄之谋。
岂臣才能,实由恩泽。
欲报之德,义极昊天。
伏惟陛下照重离之明,养继天之德,牧臣于疏远,照臣以光晖,南服降枉道之书,春官奉肃成之旨。
然草木无识,尚荣枯候时,况臣有心,实自效无路。
昼夜回徨,寝食惭惕,常惧朝露奄至,虚负圣慈。
贼谅包藏祸心,有自来矣,因幸国哀,便肆凶逆,兴兵晋、代,摇荡山东
陛下拔臣于凡流,授臣以戎律,蒙心膂之寄,禀平乱之规。
萧王赤心,人皆以死,汉皇大度,天下争归,妖寇廓清,岂臣之力!
曲蒙使臣弟约赍诏书问劳,高旨峻笔,有若天临,洪恩大泽,便同海运。
悲欣惭惧,五情振越,虽百陨微躯,无以一报(《隋书·杨素传》,汉王谅平,帝遣修武公约赍手诏劳上表陈谢。)
奏劾王谊 隋 · 杨素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五
臣闻丧服有五,亲疏异节,丧制有四,隆杀殊文。
王者之所常行,故曰不易之道也。
是以贤者不得逾,不肖者不得不及。
仪同王奉孝,既尚兰陵公主奉孝以去年五月身丧,始经一周,而便请除释。
窃以虽曰王姬,终成下嫁之礼,公则主之,犹在移天之义。
况复三年之丧,自上达下,及期释服,在礼未详。
然夫妇则人伦攸始,丧纪则人道至大,苟不重之,取笑君子。
故钻燧改火,责以居丧之速,朝祥暮歌,讥以忘哀之早。
虽不自强,爵位已重,欲为无礼,其可得乎?
乃薄俗伤教,为父则不慈,轻礼易丧,致妇于无义。
若纵而不正,恐伤风俗,请付法推科(《隋书·王谊传》,高祖以第五女妻其子奉孝,未几,奉孝卒,逾年,上表,言公主少,请除服。御史大夫杨素。)
张胄玄刘孝孙所剋日食事 隋 · 杨素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五
太史凡奏日食二十有五,唯一晦三朔,依剋而食,尚不得其时,又不知所起,他皆无验。
胄玄所剋,前后妙衷,时起分数,合如符契。
孝孙所剋,验亦过半(《隋书·律历志》中,张胄玄刘孝孙共短张宾历,至十四年七月,上令参问日食事,杨素等奏。)
滕王纶罪议 隋 · 杨素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五
纶希冀国灾,以为身幸。
原其性恶之由,积自家世。
惟皇运之始,四海同心,在于孔怀,弥须叶力。
其先乃离阻大谋,弃同即异。
父悖于前,子逆于后,非直觊觎朝廷,便是图危社稷。
为恶有状,其罪莫大,刑兹无赦,抑有旧章,请依前律(《隋书·滕王纶传》,王弘奏纶厌蛊恶逆,坐当死。帝命公卿议其事,司徒杨素等云云。)
卫王集罪议 隋 · 杨素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五
集密怀左道,厌蛊君亲,公然咒诅,无惭幽显。
情灭人理,事悖先朝,是君父之罪人,非臣子之所赦,请论如律(《隋书·传》,宪司恶逆,罪当死。天子下公卿议其事,杨素等云云。)
张胄玄新历 隋 · 刘晖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六
《命历序》僖公五年天正壬子朔旦冬至,《左氏传》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张宾历,天正壬子冬至,合《命历序》,差《传》一日。
张胄玄历,天正壬子朔,合《命历序》,差《传》一日;
〔三日〕甲寅冬至,差《命历序》二日,差《传》三日。
成公十二年,《命历序》天正辛卯朔旦日至。
张宾历,天正辛卯冬至,合《命历序》。
张胄玄历,天正辛卯朔,合《命历序》;
二日壬辰冬至,差《命历序》一日。
昭公二十年,《春秋左氏传》,二月己丑朔日南至,准《命历序》庚寅朔旦日至。
张宾历,天正庚寅冬至,并合《命历序》,差《传》一日。
张胄玄历,天正庚寅朔,合《命历序》,差《传》一日;
二日辛卯冬至,差《命历序》一日,差《传》二日
宜案《命历序》及《春秋左氏传》,并闰馀尽之岁,皆须朔旦冬至
若依《命历序》勘《春秋》三十七食,合处至多;
若依《左传》,合者至少,是以知《传》为错。
张胄玄信情置闰,《命历序》及《传》气朔并差。
宋元嘉冬至影有七,张宾历合者五,差者二,亦在前一日。
张胄玄历合者三,差者四,在后一日
元嘉十二年十一月甲寅朔十五日戊辰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戊辰冬至张胄玄己巳冬至,差后一日
十三年十一月己酉朔二十六日甲戌冬至,日影长。
张宾癸酉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甲戌冬至
十五年十一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冬至,日影长。
二历并合甲申冬至
十六年十一月辛酉朔二十九日己丑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己丑冬至张胄玄庚寅冬至,差后一日
十七年十一月乙酉朔十日甲午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甲午冬至张胄玄乙未冬至,差后一日
十八年十一月己卯朔二十一日己亥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己亥冬至张胄玄庚子冬至,差后一日
十九年十一月癸卯朔三日乙巳冬至,日影长。
张宾甲辰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乙巳冬至
又周从天和元年丙戌开皇十五年乙卯,合得冬夏至日影一十四。
张宾历合得者十,差者四,三差前一日,一差后一日
张胄玄历合者五,差者九,八差后一日,一差前一日。
天和二年十一月戊戌朔三日庚子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庚子冬至张胄玄辛丑冬至,差后一日
三年十一月壬辰朔十四日乙巳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乙巳冬至张胄玄丙午冬至,差后一日
建德元年十一月己亥朔二十九日丁卯冬至,日影长。
张宾丙寅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丁卯冬至
二年五月丙寅朔三日戊辰夏至,日影短。
张宾己巳夏至,差后一日张胄玄庚午夏至,差后二日
三年十一月戊午朔二十日丁丑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丁丑冬至张胄玄戊寅冬至,差后一日
六年十一月庚午朔二十三日壬辰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壬辰冬至张胄玄历癸已冬至,差后一日
宣政元年十一月甲午朔五日戊戌冬至,日影长。
两历并合戊戊冬至
开皇四年十一月己未朔十一日己巳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己巳冬至张胄玄庚午冬至,差后一日
五年十一月甲寅朔二十二日乙亥冬至,日影长。
张宾甲戌冬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庚辰冬至
七年五月乙亥朔九日癸未夏至,日影短。
张宾壬午夏至,差前一日,张胄玄历合癸未夏至
十一月壬申朔十四日乙酉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乙酉冬至张胄玄丙戌冬至,差后一日
十一年十一月己卯朔二十八日丙午冬至,日影长。
张宾历合丙午冬至张胄玄丁未冬至,差后一日
十四年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
张宾历合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张胄玄十一月辛酉朔二日壬戌冬至,差后一日
建德四年四月大、乙酉朔,三十日甲寅,月晨见东方。
张宾四月大、乙酉朔,三十日甲寅,月晨见东方,张胄玄四月小、乙酉朔,五月大,甲寅朔,月晨见东方。
宜案影极长为冬至,影极短为夏至,二至自古史分可勘者二十四,其二十一有影,三有至日无影。
见行历合一十八,差者六,张胄玄历合者八,差者一十六,二差后二日,一十四差后一日
开皇四年,在洛州冬至影,与京师二处,进退丝毫不差。
周天和已来案验在后。
更检得建德四年,晦朔东见;
张胄玄历,五月朔日,月晨见东方。
今十七年,张宾闰七月张胄玄闰五月
又审至以定胄玄历至既不当,故知置闰必乖。
见行历四月五月频大,张胄玄九月十月频大,为胄玄朔弱,频大在后晨,故朔日残月晨见东方。
宜又案开皇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癸卯,依历月行在鬼三度,时加酉,月在卯上,食十五分之九,亏起西北。
今伺候,一更一筹起食东北角,十五分之十,至四筹还生,至二更一筹复满。
五年六月三十日,依历太阳亏,日在七星六度,加时在午少强上,食十五分之一半强,亏起西南角。
今伺候,日乃在午后六刻上始食,亏起西北角,十五分之六,至未后一刻还生,至五刻复满。
六年六月十五日,依历太阴亏,加时酉(月),在卯上,食十五分之九半弱,亏起西南。
当其时阴云不见月。
至辰巳,云里见月,已食三分之二,亏从东北,即还,云合。
至巳午间稍生,至午后,云里暂见,已复满。
十月二十日丁丑,依历太阳亏,日在斗九度,时加在辰少弱上,食十五分之九强,亏起东北角。
今候所见,日出山一丈,辰二刻始食,亏起正西,食三分之二,辰后二刻始生,入巳时三刻上复满。
十年三月十六日癸卯,依历月行在氐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半上,食十五分之七半强,亏起东北。
今候,月初出卯南,带半食,出至辰初三分,可食二分许,渐生,辰未已复满。
见行历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时加丑,月在未半强上,食十分之三半强,亏起正东。
今伺候,月以午后二刻,食起正东,须臾如南,至未正上,食南畔五分之四,渐生,入申一刻半复满。
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历月行在室七度,时加戌,月在辰太强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西北。
今伺候,一更三筹起西北上,食准三分之二强,与历注同。
十三年七月十六日,依历月在申半强上,食十五分之半弱,亏起西南。
十五日夜,从四更候月,五更一筹起东北上,食半强,入云不见。
十四年七月一日,依历时加巳弱上食,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强,至未后三刻,日乃食,亏起西北,食半许,入云不见,食顷暂见,犹未复生,因即云鄣。
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庚午,依历月行在井十七度,时加亥,月在巳半上,食十五分之九半强,亏西北。
其夜一更四筹后,月在辰上起食,亏东南,至二更三筹,月在巳上,食三分之二许,渐生,至三更一筹,月在丙上,复满。
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乙丑,依历月行在井十七度,时加丑,月在未太弱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亏起东南。
十五日夜伺候,至三更一筹,月在丙上,云里见,巳食十五分之三许,亏起正东,至丁上,食既,后从东南生,至四更三筹,月在未末,复满。
胄玄不能尽中(《隋书·律历志》中,开皇十七年张胄玄历成,奏之。上付杨素等校其短长。刘晖国子助教王颇等执旧历术,迭相驳难,与司历刘宜,援据古史影等,驳胄玄云。)
手诏劳杨素仁寿四年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四
我有隋之御天下也,于今二十有四年,虽复外夷侵叛,而内难不作,修文偃武,四海晏然。
朕以不天,衔恤在疚,号天叩地,无所逮及。
朕本以藩王,谬膺储两,复以庸虚,纂承洪业。
天下者,先皇之天下也,所以战战兢兢,弗敢失坠,况复神器之重,生民之大哉!
贼谅包藏祸心,自幼而长,羊质兽心,假托名誉,不奉国讳,先图叛逆,违君父之命,成莫大之罪。
诳惑良善,委任奸回,称兵内侮,毒流百姓。
私假署置,擅相谋戮,小加大,少陵长,民怨神怒,众叛亲离,为患不同,同归于乱。
朕寡兄弟,犹未忍及言,是故开关门而待寇,戢干戈而不发。
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仰惟先旨,每以子民为念,朕岂得枕伏苫庐,颠而不救也!
大义灭亲,《春秋》高义,周旦以诛二叔,汉启乃戮七藩,义在兹乎?
事不获已,是以授公戎律,问罪太原
且逆子贼臣,何代不有,岂意今者,近出家国。
所叹荼毒甫尔,便及此事。
由朕不能和兄弟,不能安苍生,德泽未弘,兵戈先动,贼乱者止一人,涂炭者乃众庶。
非唯寅畏天威,亦乃孤负付嘱,薄德厚耻,愧乎天下。
公乃先朝功臣,勋庸克茂。
至如皇基草创,百物惟始,便匹马归朝,诚识兼至。
部、郑州,风卷秋箨荆南、塞北,若火燎原,早建殊勋,夙著诚节。
及献替朝端,具瞻惟允,爰弼朕躬,以济时难。
周勃霍光,何以加也!
贼乃窃据蒲州,关梁断绝,公以少击众,指期平殄。
高壁据险,抗拒官军,公以深谋,出其不意,雾廓云除,冰消瓦解,长驱北迈,直趣巢窟。
晋阳之南,蚁徒数万,谅不量力,欲犹举斧。
公以棱威外讨,发愤于内,忘身殉义,亲当矢石
兵刃暂交,鱼溃鸟散,僵尸蔽野,积甲若山。
谅遂守穷城,以拒铁钺。
公董率骁勇,四面攻围,使其欲战不敢,求走无路,智力俱尽,面缚军门。
斩将搴旗,伐叛柔服,元恶既除,东夏清晏,嘉庸茂绩,于是乎在。
武安平赵,淮阴定齐,岂若公远而不劳,速而克捷者也。
朕殷忧谅闇,不得亲御六军,未能问道于上庠,遂使劬劳于行阵。
言念及此,无忘寝食。
公乃建累世之元勋,执一心之确志。
古人有曰:「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公得之矣(方)
乃铭之常鼎,岂止书勋竹帛哉!
功绩克谐,哽叹无已。
稍冷,公如宜。
军旅务殷,殊当劳虑,故遣公弟,指宣往怀。
迷塞不次(《隋书·杨素传》,汉王谅穷蹙而降,馀党悉平,帝遣修武公约赍手诏劳。)
杨素碑诏大业二年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四
夫铭功彝器,纪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
楚景武公素,茂绩元勋,劬劳王室,竭尽诚节,叶赞朕躬。
故以道迈三杰,功参十乱。
未臻遐寿,遽戢清徽。
春秋递代,方绵岁祀,式播雕篆,用图勋德,可立碑宰隧,以彰盛美(《隋书·杨素传》)
唐故邢国公李密志铭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观乎天造草昧之初。
有圣经纶之始。
原鹿逐而犹走。
乌飞而未定。
必有异人间出。
命世挺生。
负问鼎之雄图。
拔山之壮气。
控御英杰。
鞭挞区宇。
志逸风飙。
势倾海岳。
一丸封函谷
或八千以割鸿沟
夏殷资以兴亡。
楚汉由其轻重。
懋功隳乎既立。
奇策败于垂成。
仰龙门以摧鳞。
天池而坠翼。
求之前载。
岂代有其人者哉。
公讳
字元邃
陇西成纪人
自种德降祉。
宏道垂风。
导碧海之长澜。
竦阆峰之遥构。
家传馀庆。
明哲继轨。
论文德则弼谐舜禹。
语武功则经纶秦汉。
其馀令闻令望。
且公且侯。
垂翠緌拖鸣玉者。
盖亦耆旧未得尽传。
良史莫能详载矣。
曾祖弼。
周太师上柱国卫公
祖曜。
周太保魏公
父宽。
上柱国大将军凉州总管蒲山郡公
并匡周之美。
吕望愧其嘉谋。
平吴之功。
杜预惭其远略。
公渥洼龙种。
丹穴凤雏。
降列象之元精。
禀成形之秀气。
云生五色。
一日千里。
起家左亲卫东宫千牛备身
趋驰武帐。
晖映廊庑。
出入龙楼。
光生道路。
隋文帝精华已竭。
义不断恩。
始开陵长之源。
将致覆宗之祸。
公见机而作。
谢病言归。
优游经史。
晦明藏用。
风尘靡杂。
宾友简通。
交必一时之俊。
谈必霸王之略。
尚书令景武公杨素
崖岸峻峙。
天资宏亮。
壁立千仞。
直上万寻。
关西孔子
追陜东之姬旦
深谋远鉴。
独步当时。
公年甫弱冠。
时人未许。
景武一见风神。
称其杰出。
乃命诸子。
从而友焉。
并结以始终之期。
申以死生之分。
暨有隋二世。
肆虐黔首。
三象雾塞。
五岳尘飞。
妖灾所臻。
匪唯血落星陨。
怨讟所动。
宁止石言鬼哭。
辙迹遍于天下。
徭戍穷于海外。
冤魂塞宇宙。
白骨蔽原野。
坟垄发掘。
城郭邱墟。
万里萧条。
人烟断绝。
公与楚公协契。
共拯横流。
未息溟海之波。
几及昆冈之火。
亡自道中。
窜身草泽。
奋臂大呼。
偫雄向起。
豹变梁楚。
凤翔巩洛
据敖庾而塞轘辕。
太行而临白马。
九服诸侯。
四方豪杰。
或跨州连郡。
或称帝图王。
合从缔交。
争亡秦族者。
莫不驱兹青犊
背彼黑山
击长毂以雷奔。
望高旗而电集。
不期而会者以百千数。
遂大开幕府
肇启霸图。
敷七德以宣威。
掩八纮而取俊。
鳞羽毕萃。
草泽无遗。
于是发人文以化之。
播仁义以乘之。
应时机以鼓之。
总偫策以决之。
九野风驰。
六合雷骇。
弹压赵燕。
振惊江汉。
世充甚昆阳之败。
炀帝同望夷之祸。
化及师歼于黎阳
建德稽颡于河朔
七国之地。
四为我有。
五都之所。
三在域中。
胡骑千偫。
长戟百万。
馀马则河洛可竭。
作气则嵩华自飞。
近无不怀。
远无不肃。
声溢寰宇。
威慑华夷。
属人神乏主。
以天下为已任。
荒裔伫来苏之望。
遗黎有息肩之所。
虽实下民伊赖。
然非上帝所临。
壮志展于人谋。
雄图屈于天命。
始先鸣于大树。
终垂翅于偫孽。
乃眷西顾。
举兹东夏
载驱周道。
来谒承明。
曰念功。
降兹休命上柱国邢国公
光禄卿
公威虽未振。
主自为谋。
盖当世旧部先附。
多出其右。
故吏后来。
或居其上。
怀渔阳之愤愤。
耻从吴耿后列。
淮阴之怏怏。
羞与为伍。
负其智勇。
颇不自安。
俄属元帅秦王
经营洛。
亦亲承秘策。
率卒先行。
既出鸡鸣之关。
方次休牛之塞。
诏命施号。
更尽嘉谋。
公想云梦之伪游。
青衣之诈反。
心辞魏阙之下。
志在江湖之上。
范蠡之高蹈。
赤松之远游。
熊耳峰危。
羊肠路险。
降吴不可。
归蜀无路。
短兵既接。
修途已穷。
阴陵失道。
讵展拔山之力。
骓马不逝。
徒切虞兮之歌。
临阵丧元。
时年三十有七。
故吏上柱国黎阳曹国公徐世绩等表请收葬。
有诏许焉。
公体质贞明。
机神警悟。
五行一览。
半面十年。
雅善书剑。
尤精文史。
轻一夫之勇。
学万人之敌。
至于三令五申之法。
七纵七擒之功。
出天入地之奇。
拔帜拥沙之策。
莫不动如神化。
应变无穷。
负纵横之才。
风云之会。
望紫气以骧首。
淩扶摇而振翮。
总不召之众。
问独夫之罪。
从我如流。
三分将二。
遂有囊括四海之志。
并吞六合之心。
既而神器有归。
朝宗天阙。
率从义之旅。
为勤王之师。
更以名重自疑。
功高是惧。
将远游以避难。
翻途穷而及祸。
惜乎高鸟未尽。
良弓遽折。
敌国犹梗。
谋臣已丧。
天子过细以兴嗟。
闻鼓鼙而轸虑。
雅重事人之节。
方申诏葬之礼。
粤以武德二年某月日。
葬于黎阳山西南五里之平原。
礼也。
故吏徐世绩等。
或同婴世网。
共涉艰难。
感意气于一言。
托风云于千载。
所恨并发唐代
不列元凯之功。
俱为汉臣。
独漏山河之誓。
是以恸深栾布
悲甚向雄
虑陵谷之推移。
勒斯铭于泉户。
庶使神游楚国
无惭项羽之臣。
魂往齐都。
不愧田横之冢。
乃为铭曰。
如马唐臣。
犹龙周史
宏道百世。
迈德千祀。
带地深源。
极天峻峙。
玉种逾润。
兰芳不已。
成形腾气。
成象降精。
馀庆钟美。
惟公挺生。
少表奇智。
早擅美声。
符采发越。
志略纵横。
隋道方衰。
始开陵长。
睹兹兆乱。
缅然长想。
闭关晦迹。
招弓莫往。
盘桓利居
不婴世网。
运居道消。
时逢改卜。
朱旗爰止。
素灵已哭。
野战偫龙。
驰走原鹿。
竞窥周鼎。
争亡秦族
时遭蠖屈。
运偶凤翔。
劬劳百战。
经营四方。
振荡六合。
牢笼八荒。
始闻楚霸
终基汉王
并起。
莫恢王度
圣人既作。
皇天乃顾。
爰自东夏
言遵西路。
来拟窦融
宠逾英布
爵穷五等。
位登九棘
帷幄参谋
高衢骋力。
海运方远。
图南未极。
纵壑摧鳞。
摩天坠翼。
熊耳失路。
新安殒身。
长男丧楚。
少女留秦。
惊魂靡托。
反葬何因。
列树松槚。
唯馀故人。
谕侍臣绝谗搆论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
历观前代。
谗佞之徒。
皆国蟊贼。
巧令朋比。
暗主庸君。
莫不迷惑。
忠臣孝子。
泣血衔冤。
故丛兰欲茂。
秋风败之。
王者欲明。
谗人蔽之。
如齐隋閒事。
斛律明月齐朝良将。
威震敌国。
周家每岁斲汾河冰。
虑齐兵西度。
及明月被祖孝徵谗搆伏诛。
周人始有吞齐之心。
高颎有经国大才。
隋文帝赞成霸业。
知国政者一十馀载。
天下赖以康宁。
文帝唯妇言是听。
特令摈斥。
及为炀帝所杀。
刑政由是衰坏。
太子抚军监国
凡二十年。
早有定分。
杨素欺主罔上。
贼害良民。
使父子道灭。
逆乱之源。
自此开矣。
隋文既淆混嫡庶。
竟祸及其身。
社稷寻亦覆败。
古人云。
代乱则谗胜。
诚非妄言。
朕每防萌杜渐。
用绝谗搆之端。
犹恐心力所不至。
或不能觉悟。
前史云。
猛兽处山林。
藜藿为之不采。
直臣立朝廷。
奸邪为之寝谋。
此实朕所望于偫公也。
杨素子孙京官侍卫 初唐 · 武则天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五
隋尚书令杨素
昔在本朝。
早荷殊遇。
禀凶邪之德。
有谄佞之才。
惑乱君上
离閒骨肉。
摇动冢嫡。
宁惟掘蛊之祸。
诱扇后主。
卒成请蹯之衅。
隋室丧亡。
盖惟多僻。
究其萌兆。
职此之由。
生为不忠之人。
死为不义之鬼。
身虽幸免
子竟族诛。
斯则奸逆之谋。
是为庭训。
险薄之行。
遂成门风。
刑戮虽加。
支允仍在。
何得肩随近侍。
齿列朝行。
朕接统百王。
恭临四海。
上嘉贤佐。
下恶贼臣。
常欲从容于万机之馀。
褒贬于千载之外。
况年代未远。
耳目所存者乎。
杨素及兄弟子孙巳下。
并不得令任京官及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