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缵振”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讲筵进读大学章句手记(十四日)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八六、《西山文集》卷一八
十月十四日,进读《大学章句》经文至「明明德,新民」,奏云:「圣人之道,不过成己、成物而已。明明德,成己之事也;新民,成物之事也。成己者体也,成物者用也。只此两言,体用备矣」。至「在止于至善」,奏云:「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且如陛下居人君之位,则所止在于仁。须是行爱人利物之政,使鳏寡孤独各得其养,昆虫草木咸遂其生,如此方为至。若只姑息小惠,非仁之至也。又如陛下为先皇之子,不但生而谨奉养,没而严祭祀,便谓之孝,须是坐则见先帝于墙,食则见先帝于羹,一念不敢少忘,又必能继先帝之志,述先帝之事,以安社稷,保宗庙,然后为孝之至。不然,则虽孝非至也。又如臣之事陛下当止于敬,若但以擎踞曲拳为敬,此敬之末也。必如孟子所谓责难于君,陈善闭邪,非仁义不敢陈于王前,然后为敬之至。不然,则虽敬而非至也。其他如父之慈、与国人交之信,皆要到十分尽处,方谓之至善」。又读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处,奏云:「下文只言天下平,此却曰明明德于天下者,盖天下之人皆已得其本心,皆已复其本性,《书》所谓『黎民于变时雍』,《诗》所谓『人有士君子之行』,如此方是明明德于天下。如汉文帝、唐太宗之时,天下可谓治矣,然先儒谓止是富庶而已,若教则未之及也。故圣人于此不但曰天下平,必曰明明德于天下,见得须是天下之人皆明其明德,方可谓之天下平,不然则只是小康而已,未可谓之平也」。又读至章句「明德者,人之所得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奏云:「此是兼心与性说。人之一心兼统性情,性体也,情用也,具众理者体也,应万事者用也(馀本文公说。)。」读至章末,奏云:「此章自心而身,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本末次第,粲然甚明。然不是《大学》创说,自尧以来,已如此说」。因举「《尧典》『明德睦族』一段,臣于《衍义》已备言之矣。但尧是生知之圣,不须下格物致知工夫,若汤、武则学而知之。汤之学于伊尹,武王之问洪范、问丹书,即格物致知之事。汤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以义制事,以礼制心,铭盘以自警,武王于户牖楹席觞豆弓矛亦各有铭,此皆诚意正心之事也」。又再拈起「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二句,奏云:「虽是知至而后意诚,然亦非是待知至了方去诚其意。且如陛下日对儒臣,讲明经史,此格物致知之事也;日对辅臣,议论朝廷政事、人材贤否,此亦格物致知之事也;退御宫庭,省阅天下章奏,讲求四方利病,此亦格物致知之事也。临朝必敬,退居深宫亦必敬,对群臣必敬,对嫔御近习亦必敬,声色玩好,无所或溺,喜怒哀乐,不敢妄发,此即诚意正心之事也。一日之间,二者未尝不可交用其功,不但一日,只此俄顷间便都做得。但《大学》必以知为首者,须是见得天下之理了然明白,此为善,此为恶,此为正,此为邪,则私意邪念自不敢发,所以格物致知最为切要也。愿陛下自今于讲论经史之际,圣意有所未谕,不妨反复诘问,须见得道理分晓然后已;于讲论政事之际,亦与大臣反复论难,直见得可否分明然后已;省阅章奏,亦反复考究,见得利害明白然后已。如此方是格物,方能致知。若只汎然说过,汎然看过,不曾著意考索,岂得便谓格物,如此安能致知」?仰瞻圣颜,大觉和悦。既毕,忽蒙圣训:「卿所进《大学衍义》一书,便合就今日进读」。某谓前所进已纳禁中,今须再令讲筵所写别本,然后可读,即以未办为对。上曰:「已在此矣」。即见内侍捧前所进第一、第二帙在前,某即前奏曰:「臣所纂辑之书,出于愚陋之见,奚足上裨圣学?兼初志止欲备燕閒之览,今乃仰蒙睿旨令臣进读,此千载一时之荣遇」。再拜祗谢毕,展卷进读。读毕,奏曰:「臣之此序成于绍定二年,所谓俟时而献者,盖待陛下亲政而后献者。若权臣尚在,陛下未亲大政,虽欲进献,必无由彻乙夜之览。乃今何幸,得备进读」!命坐赐茶毕,上曰:「外路会价尚未能登,皆是监司郡守不留意」。某对曰:「会价所以不登,固缘监司郡守不留意,然其间亦有留意者。大率常物之情,少则贵,多则贱,自故相在时印造多了,今又边事方动,未能减印造之数,所出太多,故贱。嘉定年间,换易新会,臣亲见本末。其初缘都司非人,用以二旧换一新之说,人情疑惑不行。庙堂忿之,遂用严刑峻法,犯者百姓至于徒流、估籍,官员至于追勒、贬斥,终无效验。数年之后,朝廷厌于称提,始行其所无事,却一岁增于一岁,至庚寅、辛卯年间,外方或六百文足,少亦不下五百五六十文足,以此见严刑峻法初无所益。臣方欲具劄子乞朝廷专委版曹一二员讨论利害而推行之,大抵必须少减印造。臣亦有小策,欲献庙堂,不敢以渎圣听。是或有以严刑峻法为言者,切不可施行,幸陛下垂念」。上欣然听纳。
是日进读《大学章句》毕,系初进读,合再拜叙谢,上曰:「自此望卿启迪,毋或有隐」。赐茶毕,上曰:「虏使来议和,闻外间议论颇纷纷」。奏曰:「臣却不闻外间议论,但自古兵交,使在其间。纵使虏人已犯边,若有使来,犹当礼接,况未尝犯我乎?或谓欲却而绝之,或谓宜拘留勿遣,此皆不可行,但当以礼遣之。万一露欲和之意,切不可轻信。盖金人昨以和误我,后来虏人又祖其故智以误金人,今日虽不可沮其善意,亦不可堕其奸谋。边面之备,一事不可阙略,一日不可稽缓,惟陛下深留圣念」。上又谓:「彼欲来朝见,如何」?某问:「彼有国书否」?上曰:「无之」。某曰:「如无国书,何名引见?要之只合就镇江发遣。必不得已,都堂接见可也」。
红豆诗寄詶丁小疋 清 · 翁方纲
押先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一
丁君寄我红豆千,粒粒结就丹砂圆。
云托相思似诸友,唱酬俨共相思然。
我闻江南三数本,最著吴下之东禅。
拂水山庄艳西涧,太仓别业推东田。
白鸽禅人折枝乞,红豆居士新图传。
惠家三世此间住,卷中百首诗同编。
丁君所寄乃歙产,侑以笔记如传笺。
令我把玩生远梦,夕阳荒江老屋边。
丁君寄此良不偶,岂止缔结诗家缘。
意取红豆惠氏学,勖我颜此斋名镌。
庶几著录兼考索,莫轻诂训徒言诠。
我从岭南药洲上,研溪书證松厓先。
半农学士配韩庙,时术之录尤精研(红豆斋《时术录》,半农撰。)。
古义九经近始出,春秋综说疑未全。
鄙人窃拟程(公说。)张(大亨。)后,荟萃五礼追临川(吴草庐。)。
惠子之书必有取,顾于体例犹择焉。
惜哉丁君隔千里,所思之妙无由宣。
书来要我写园额,不辞汉隶精廓填。
区区文艺答驰想,但类赋色誇鲜妍。
试问何时始成实,莫比此树迟年年(红豆有迟至数十年始一结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