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书异 中唐 · 元稹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孟冬初寒月(孟冬:指十月。古代以孟、仲、叔、季为序,十月为冬季之首月,故云。),渚泽蒲尚青。
飘萧北风起,皓雪纷满庭。
行过冬至后,冻闭万物零。
奔浑驰暴雨,骤鼓轰雷霆(鼓轰:蜀本、卢本作“若随”。)。
传云不终日,通宵曾莫停(宵:蜀本、卢本作“夕”。)。
瘴云愁拂地,急霤疑注瓶(霤:屋檐下流之水。《玉篇·雨部》:“霤,雨屋水流下。”)。
汹涌潢潦浊(潢潦:地上流淌之雨水。《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之二:“丰注溢修溜,潢潦侵阶除。”张铣注:“潢潦,雨水流于地者。”),喷薄鲸鲵腥(鲸鲵:见卷1《赛神》注。)。
跳趫井蛙喜,突兀水怪形。
飞蚋奔不死(蚋:蚊类昆虫,蚋科,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及牲畜血液。不:蜀本、卢本作“未”。),修蛇蛰再醒。
应龙非时出(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之飞龙。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无乃岁不宁。
吾闻阴阳户,启闭各有扃。
后时无肃杀(后时:失时,没有按照正常时间。),废职乃玄冥(玄冥:古代神话传说中之冬神、水神。《礼记·月令》:“(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座配五天帝(五天帝: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二:“王氏曰:帝即《易》‘帝出乎震’之帝,所以主乎元气,革而为五:春青、夏赤、夏季黄、秋白、冬黑,是为五天帝。”),荐用百品珍(珍:蜀本、卢本作“馨”,似是。)。
权为祝融夺(祝融:古代神话传说中之夏神、火神。《吕氏春秋·孟夏》:“其神祝融。”《周礼》:“南方以立夏谓赤精之帝,而炎帝祝融食焉。”),神其焉得灵(焉:蜀本、卢本作“安”。)。
春秋雷电异(春秋: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之《春秋》,纪事自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西元前722年至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春秋时期。),则必书诸经(经:指《春秋》。古人认为自然界之灾变,与人事之当否密切相关,故孔子作《春秋》,录灾变,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有所惧焉。)。
仲冬雷雨苦,愿省蒙蔽刑。
秋热 北宋 · 刘攽
押词韵第十八部
百里异风土,我行岂蛮越。
中星正常象,未与京洛别。
肃霜乃温风,授衣甫絺葛。
林蜩沸如羹,芳草香未歇。
天令不可推,有时倒生杀。
九土皆若然,蒸灼何由豁。
忆昔过秦陇,连山看秋雪。
阴风鸿雁号,积冻松桧折。
驱车渡河洛,反顾尚明灭。
大笑咫尺途,居然异寒热。
处几介疾论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六、《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七
呜呼!天下之势,未尝不以忠正而兴,未尝不以邪佞而败。忠正邪佞不可并行而俪处,必有一胜而一负。为人君者,能使忠正常胜而邪佞常负,则四海乌有不治者哉!盖聪明圣智之主,知人不昧,任人不惑,故贤者连茹以进,岳立而不可摇;不肖者退剥消溃,不复冒饰于其间也。故《书》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是也。至其中材之君,间或知贤而任之,不幸有倾欹曲媚之士起于其旁,往往变诚为疑,反厚为薄,靡靡不已,至于化天下之大安荣而为大危辱也。是不能使常胜在忠正,而常不胜在邪佞也。君子之居是时也,任重责、居高位,其必立常胜之势乎,使持胜负者由乎君,而决胜负者在乎我。方其邪佞之来也,如疾之中人,体肤不动,颜色不变,芒然入于腠理,而达于心腹。攻之不亟则生理将绝,虽有扁鹊、臾跗,其何力也?惟其早辨而急治,则关节之疢消,精神之宅完矣。在《易》之《兑》,六三以阴柔而非其据,故曰「来兑凶」,邪佞而来求说者也。九四以刚德而制之,故曰「商兑未宁,介疾有喜」。止邪佞而辅至尊者也。使四处几近而不能隔三之疾,则彼胜我负。我负则几何非化天下之大安荣而为大危辱也。故周公相成王而去管蔡之疾,孔子为鲁司寇而去少正卯之疾,二疾者去而周室安、鲁国存,真能处几近而介疾者也,岂非立常胜之势乎?呜呼,为君者既不能与之为常胜,为臣者又不能立常胜之势,则便佞善柔汇升而不可阏,不至于大坏未已也。故刁牙用而齐乱,宰嚭任而吴灭,五邪衍而汉危,甫、忠权而唐祸,后世可不鉴之哉!
论鲁隐公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历代名贤确论》卷一四、《唐宋名贤确论》卷二、《文编》卷二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九九
鲁隐公元年,不书即位,摄也。欧阳子曰:「隐公非摄也,使隐而果摄也,则《春秋》不书为公。《春秋》书为公,则隐非摄无疑也」。苏子曰:非也,《春秋》信史也。隐摄而桓弑,著于史也详矣。周公摄而克复子者也。以周公薨,故不称王。隐公摄而不克复子者也。以鲁公薨,故称公。史有谥,国有庙,《春秋》独得不称公乎?然则隐公之摄也,礼欤?曰:礼也。何自闻之?曰:闻之孔子。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何谓摄主?曰:古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一无士字。)之世子未生,而死,则其弟若兄弟之子次当立者为摄主。子生而女也,则摄主立;男也,则摄主退。此之谓摄主。古之人有为之者,季康子是也。季桓子且死,命其臣正常曰:「南孺子之子,男也,则以告而立之;女也,则肥也可」。桓子卒,康子即位。既葬,康子在朝,南氏生男。正常载以如朝,告曰:「夫子有遗言。命其圉臣曰:『南氏生男,则以告于君与大夫而立之』。今生矣,男也,敢告」。康子请退。康子之谓摄主,古之道也。孔子行之。自秦、汉以来,不修是礼,而以母后摄。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使与闻外事且不可,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而况可使摄位而临天下乎?女子为政而国安,惟齐之君王后,吾宋之曹、高、向也。盖亦千一矣。自东汉马、邓,不能无讥。而汉吕后、魏胡武灵、唐武氏之流,盖不胜其乱。王莽、杨坚遂因以易姓。由是观之,岂若摄主之庶几乎!使母后而可信也,则摄主何为而不可信。若均之不可信,则摄主取之,犹吾先君之子孙也,不犹愈于异姓之取哉。或曰: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安用摄主?曰:非此之谓也。嗣天子长矣,宅忧而未出令,则以礼从冢宰。若太子未生,生而弱未能君也,则三代之礼,孔子之学,决不以天下付异姓,其付之摄主也,夫岂非礼,而周公行之欤?故隐公亦摄主也!郑玄,儒之陋者也。其传摄主也,曰:「上卿代君听政者也」。使子生而女,则上卿岂继世者乎?苏子曰:摄主,先王之令典,孔子之法言也。而世不知,习见母后之摄也,而以为当然。故吾不可不论,以待后世之君子。
日法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嵩山文集》卷一一
寅宾出日:经天者必始于测日,日动而东,天动而西。天日错行,阴阳更巡。如不得于日,则莫得于天也。测日必立之表,立表必于地之中。帝尧之时,嵎夷实地之中也,何则?冀州帝尧之所都,当是之时,天下之中也。嵎夷又冀州之中也,测其出之景而导之,谓之「寅宾出日」,万物于是乎不昧。夫阳之用事也,夫有所出而莫为之傧,则失其行矣。非日失其行也,人于是失日之行也。傧如宾主之傧,徐邈之读是也。古文傧通作宾,孔氏以宾为导,亦读曰傧。近世乃为宾主之说,非也。此正以日为王,非可宾之,且傧与饯之义正相允会云。得出日之正,故一日而进十,五日而退十,四日始进终退,二十八日始退终进,莫不正也。方是之时,日出东中而入西中,言出日则其入于西中者可知也。方其以阳用事也,故称其日出云。以至夏而出于东北维,入于西北维,亦可知也。羲叔之职不言出日,寓之于此焉。
寅饯纳日:测其入之景而候之谓之「寅饯纳日」。万物于是乎不失未阴之用事也。夫既入而莫为之饯,则失其所归矣。非日失其所归也,人于是失日之归也。饯如宾主之饯故也。方是之时,日入西中而出东中,言纳日则其出于东中者可知也。方以其阴用事也,故言纳云。以至冬而出于东南维,入于西南维,亦可知也。和叔之职不言纳日,寓之于此也。夫既知日之所纳,则知月之所出矣。一日而朒,十五日而朓,以日为纪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不少间也。或以为羲、和以成岁为事,言日而未尝言月,非笃论也。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羲、和既以秩在四时矣,日于是乎分,月于是乎建,时于是乎正,岁于是乎成。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分日章也,以闰月建月会也。定四时,正时统也,成岁,立岁元也。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周于二十七日,正于二十八日,虚于二十九日,盈于三十日。朔与次朔同者大,不同者小。凡三百六十五日有奇,周为复始,故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期者,周而复始之名也。有六旬云者,实名之而虚数之也。实当有三百六十六日,而通以六小,则三百五十四日也。四日亦得一旬之数也,故不曰六十日,而曰有六旬云。而有六日者,亦实名之而虚数之也。实当有六日,而以气盈朔虚,则得五日,四分日之一也。四分日之一,亦得一日之数也。故又称曰有六日云。所以然者,阴阳之理、死生之义、消息之数于是乎在也。常月以之成焉,闰月以之生焉,三岁失闰则差一月,九岁失闰则差三月,十七岁失闰则差六月。是闰月者,所以正常月也,闰月正则常月正矣。故特以闰月为言,夫月既建,则时自正矣。定,古文作正,开元误作定。期,古文从日,而小篆从月。
养生论 宋 · 郑少微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四
老子言摄生,庄子言卫生。摄云者,总摄杂想而归一也;卫云者,护卫粗欲而返真也。佛法无多,至道不烦,世人慕高远而忽正常,故支离以为博,穿凿以为妙,室迩人远,而生理转疏矣,大抵不知无作二字。夫留形以阅万物,形孰自而留?曰气实毋之耳。天地之气,蒸而为云,散而为露,其为湿也,所以滋万物而生之也。人之气宅于丹田,委甤蓬勃而上达于华池,液乃生焉。华池灵液徐出于舌本牙龈之间,黄金之芽、元珠之苗,由此而成。故《大般若经》云:「世尊能正吞咽,津津流通,故身心适悦,常得味中上味」。又偈云云,又云云。此皆以华池灵液为本。世人求安而得疾病,求寿而得夭折者,盖舍吾至宝,而外恃瓦须也。然古今养生者,虽知华池灵液足恃,然徒区区呼吸漱咽,意想解会之间,而不知无作二字,所以劳而少功。且无作二字,非昏昧断灭,顽虚死魄之谓也。无作之作,仙圣之所密授。颜回之坐忘,必悟所以忘;达摩之壁观,必悟所以观。盖不论喧寂垢净,皆可为之,不即本处,亦不离本处。至甘之味,真白之色,如山出泉,令人耳聪目明而心常觉,颜红发黑而体常健。行之以久,自可见矣。
颂古九十八首 其十二 南宋 · 释印肃
押队韵
经入藏,禅归海,普愿灵,正常在。
除非道满月圆人,共话同知非向背。
贺皇帝表 南宋 · 周孚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一九、《蠹斋铅刀编》卷一六
涓吉日于泰筮,崇徽称于长秋。庆自中闱,欢均外服。臣闻亲迎于渭,开周受命之祥;釐降于妫,助舜奉亲之孝。惟今载见,于古有光。恭惟体德圆穹,匹休圣父。躬问安视膳之敬,不敢怠遑;推求贤审官之心,尚资儆戒。采淑德于彤管,正常尊于紫躔,日月增明,天地奠位。臣滥持符节,阻造阙廷。捧万年之觞,虽莫陪于下列;上百男之颂,窃愿效于謏材。
先贤祠记 南宋 · 黄震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三、《黄氏日钞》卷八七
大禹无祠,洛以为祠;召伯无祠,甘棠以为祠;叔子无祠,岘山以为祠。祠果庙貌云乎哉?人心感慕之所在,祠之所在也。然好恶必合于天下之公,而议论当定于百年之久。吴人怜其忠而祠之者,君子谓在建不当施,而濡沫市恩,绘像祠列者,先儒亦尝檄去之,虽其有祠,惟其祠欤?维广德为郡垂三百年,名宦流芳者踵相接,而市巷僧庐之所祠,反或非四方士大夫之所识。咸淳三年,今户部侍郎检正常公懋为之守,始择其功德著在民心、名节焜耀史册、参之天下而合、要之百年而定者,自范文正公而下得十人,若龙图孙公觉、崇禧朱公寿昌、谏院钱公公辅、司谏孙公谔、待制陈公次升、敏节常公安民、驾部洪公兴祖、丞相董公槐、兵部康公植,各以其治行刻之石而系之赞,用代肖像,合而祠之郡西横山之东。西山真公德秀尝以部使者驻节此邦,赈恤恳恻,民到于今思之,亦引而祠之十人之列。堂宇沉沉,门庑翼翼,山明水冽,松竹如云,先贤之清风遗韵如将挹而见焉,岂惟揭虔妥灵,永慰邦人之思,崇德尚贤,足示方来之劝。庭阴也,知日月之行;岩花也,占天地之春。一斗大垒,得贤之多尚如此,我国家所以涵养成就,用敷遗四方休者又何如哉?常公属震为记,震故不敢终辞,而窃附其欣幸之意如此。公节敏曾孙,遗爱方新,功名鼎盛,所以增光前文人者未央也,尚俟后之人续书。咸淳五年六月五日记。
用前韵感事二首 其二 金末元初 · 耶律楚材
金乌日日东飞西,滔滔绿水流长溪。
流波一去不复返,逐日恨无八骏蹄。
穷理达生独孔子,叹夫逝者如斯水。
岁不我与其奈何,两鬓星星尚如此!
曩时凿破藩垣重,泽民济世学英雄。
风云未会我何往,天地大否途难通。
霜匣神剑苍龙直,切玉如泥长数尺。
利器深藏人未知,丰城埋没神光寂。
读书一目下数行,金石其心学正常(正常 原作「王常」,据渐西本改。)。
学术忠义两无用,道之将丧予忧惶。
有意攀龙不得上,徒劳牙角拔犀象。
唯思仁义济苍生,岂为珍羞列方丈。
箪瓢陋巷甘孤穷,鸿鹄安与燕雀同。
天与之才不与地,反令竖子成其功。
安得光明依日月,功名未立头如雪。
问君此错若为多,使尽二十四州铁。
步虚词 其三 元末明初 · 刘基
押词韵第七部
重阳峨宝阙,众星拱高垣。
寥寥太虚庭,巍巍无极尊。
白虎伏右騑,青龙承左辕。
玄武后躨跜,长离前腾骞。
黄灵正常居,万有归一元。
希微眇稊粟,浩荡灸乾坤。
高卑各奠位,神化无穷源。
寄内 明末清初 · 夏完淳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夏节悯全集卷五
忆昔结缡日,正常擐甲时。
门楣齐阀阅,花烛夹旌旗。
问寝谭忠孝,同袍学唱随。
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儿。
周昌 清 · 袁枚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四
遗孤共殉闻荀息,越境能逃有正常。
何事黄𧟌负如意,但闻强相病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