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伯昏无人”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671年1-2月 初唐 · 卢照邻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七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若夫三清上列。瑶关控日月之图。
八洞深居。贝阙吐山河之镇。
虽复扶桑大帝。传赤字于东华。
安宝神君。受青符于南极。
犹未能发挥不宰。复归无物之功。
开凿妙门。言谢有为之业。
冯冯翼翼。百姓存焉而不知。
杳杳冥冥。万族死之而无愠。
独为众化之宗者。其惟元始天尊乎。
暨乎蹩蹩为仁。跛跛为义。
鸿胪传小儒之具。缄縢为大盗之术。
尧禹生而天下火驰。出而偫方鼎沸。
则有氤氲帝祖。发皓鬓于东周
兆朕皇舆。飞紫云于西道。
凤交开景。返徐甲营魂
龙光照天。杜宣尼之神气。
得一吹万。有大造于苍生。
把十蹈五。树灵基于宝祚。
能使秦皇东指。见赤舄而长怀。
汉帝北游。望青烟而下拜。
于是灵山水府。俱为鍊玉之场。
甲第离宫。多入空歌之地。
青牛道士。按锦节于中都
白鹿仙人。列瑶坛于八表。
剑门西拒。邛关南望。
星桥对斗。像牛汉之秋横。
月硖萦城。疑兔轮之晓落。
武骑路。冠盖云飞。
文翁讲肄之堂。英灵雾聚
岩开菌桂。蕴金碧之祥光。
涧吐夭桃。积神仙之粹气。
至真观者。隋开皇二年之所立也。
寻属炀帝骄淫。蜀王奢僭。
冕旒多事。有惭七圣之游。
几杖不朝。未遑八仙之术。
紫台初构。霜露沾衣。
碧洞新开。蓬莱变海。
仙居制度。与云雷而共屯。
象帝威仪。将市朝而犹梗。
皇家缵戎牝谷。乘大道而驱除。
盘根濑乡。拥真人之阀阅。
高祖汾阳如雪。当金阙之上仙。
太宗以峒山顺风。属瑶京之下视。
武皇帝凝旒紫阁。悬镜丹台。
运璇极而正乾坤。坐闿阳而调风雨。
变铜浑于九洛。鳞羽登歌。
鸣玉銮于四清。烟霞变色。
焚符破玺。更闻绳燧之初。
剖斗折衡。重睹人伦之制。
银书纪岱。登日观以论功。
玉牒封梁。下云邱而校美。
千龄胎化。申以驾羽之期。
万岁岩音。献以华封之寿。
耕田凿井者不知自然。鼓腹击壤者不知帝力
呜呼。岂非道风幽赞之效欤。
乃回舆诏跸。亲幸樵谷。
奉策老君太上皇帝。仍令天下诸州各立观一所。
于是碧楼三袭。上接虹蜺。
绛阙九成。下交星雨。
乘云御气。日夕于关山
荐璧投金。岁时于岳渎。
此观地当极要。任切会昌
南邻覆锦之城。西逼吞珠之界。
使星连注。皇华结辙。
既而绿地榛芜。朱宫板荡。
非夫位膺金策。名载琼轩
为紫帝之偫宾。列黄庭之上格。
孰能居此。栋梁平圃。
丹雘长楼。大开流电之庭。
广制明霞之宇。观主三洞法师
姓黎讳某广汉雒人也。
金天命秩。即有天地之官。
火正分司。实掌羲和之任。
夏殷之际。代为伯相。
食邑于鲁。或书社于卫。
故鲁之黎城。卫之黎阳
即其地也。魏晋之交。
或立功于吴。剖符于蜀。
在吴者其后封于寿春。黎将故城有黎氏之墓。
石文石阙之字在焉。在蜀苻坚奉为蜀郡太守
北齐时练山为益州刺史。故子孙因家于蜀。
法师练山之六代孙也。祖宗父泉。
为州郡都主簿平正七职之任。蜀文公之好智。
固让朝恩。秦子整之多才。
终从郡辟。礼仪体制。
乡校取式于公曹。狱讼章程。
府主责成于平正。时无留事。
复闻坐啸之谈。野有让耕。
重听行歌之乐。元珠结庆。
江汉之圆流。紫胞贻祉。
动岷精之垂曜。豫章七岁。
非复常材。朝阳五色。
岂云凡鸟。初登小学
之神劳。一见元书。
为已任。玉笈云囊之术。
龙缄凤蕴之图。莫不吞楚梦于胸中。
鲁城于掌上。临长水而饮犊。
不就尧徵。卧巨泽而牧羊。
徒劳汉使。冥邱耸驾。
左肘符观化之辰。谆壑停装。
横目传栖真之地。贞观之末
昭庆大法师。魁岸堂堂。
威仪肃肃。裂圆冠而焚俗制。
横大帐而抗山谷。声若坻颓。
辩均涛发。仲尼河目。
飞电惊人。子贡斗唇。
连环动坐。昂昂不杂。
如独鹤之映偫鸡。矫矫无双。
状真龙之对刍狗。于时三蜀耆老咸相谓曰。
道者。其在兹乎。
初袭羽裙。且莅真阳小观。
才麾玉柄。已驰天下大名
寻而广汉士人固请法师为灵集观主。去长桑之故苑。
临隐弅之新邱。经之营之。
既雕既斲。银台中天而孤出。
珠树匝地而丛生。同赤城之建标。
有黄房之贞构。观中先有天尊真人石像。
大小万馀区。年代寖深。
仪范凋缺。沈沈宝座。
积万古之埃尘。邈邈琼颜。
被千龄之苔藓法师睹斯而流涕曰。
不图先圣尊容。零落至此。
乃重趼即路。无胈永哀。
栉沐几于四时。栖遑周于百舍。
誓将崇辑事毕。然后寝食为期。
乡曲争持钱物。竞施珍宝。
费馀巨万。役不崇朝。
还开紫翠之容。更表圆明之色。
益州刺史驸马都尉乔君。主婿懿亲。
勋门盛族。任高方面。
寄切西南。法师道叶半千。
神疑正一。而至真福地。
荒凉日久。不有上德。
其谁振之。又表请师为至真观主。
法师升堂慷慨。吐纳元科。
摄齐嘹喨。分明紫诀。
词峰云郁。触剑石以飞扬。
义壑泉奔。横玉轮而浩荡。
入其门者披烟雾于九天。闻其音者听咸韶于三月
由是户外之履。鱼贯江水。
堂下之宾。鸿行关塞。
之学。复于今矣。
则有王孙之党。都公之伦。
名亚春陵。气高韩魏。
鹴裘玉剑。散圆庭以陆离。
骥子银鞍。委山衢而沛艾。
法师以兹众施。即于天宫后起讲堂。
并造长廊二十馀丈。琳堂郁其峙起。
星闱忽以环周。仰䆗窱以嶙峋。
下峥嵘以广朗。阴娥假道。
窥玉女南轩。阳乌回辔。
炤青禽于北阁。又于观内铸铜钟一口。
重七十斤。立石坛三级。
周回一百步。悬玑于碧落。
明月流光。建琼乳于元都。
飞霜蓄韵。坛开锦砌。
类江浦之澄霞。庭列瑶阶。
疑昆邱之积雪。每至三辰法会。
八景真游。霓裳荡耀魄之华。
羽盖转风云之路。通天亘景。
兼造化之全模。带鸟衔虹。
连飞动之奇势。可谓德光而功济。
道胜而名扬者也。前长史范阳公
一代羽仪。门倾四海。
长史谯国公。两朝肺腑。
威动百城。并屈银黄
俱伸元素法师雍容坐镇。
啸傲行藏。虽郭先生之礼峻晋侯
蒙庄子之身轻梁相。不能尚也。
若夫言出于口。龙骥所不能追。
行成于心。王公所不能及。
悲怀徇物。风雨晦而逾勤。
苦节横秋。冰霜急而逾固。
户居环堵。而岁计有馀。
道周稊稗。而日用无竭。
又于学射灵山别立仙居一所。即至真之珠庭也。
栽松。与月树而交轮。
刻角雕甍。共星楼而接翼。
苍郊却倚。犹太行之北登。
锦肆前通。似灞陵之南望。
华表千年之鹤。未见成都
津亭八月之龙。时归乡里。
法师出家入道。三十馀年。
弟子所得儭施。不可称量。
尽入修营。咸供众用。
见诸疾苦。便开五色之囊。
遇彼饥寒。辄有千金之费。
巾拂之外。馀无所留。
凡所经过。洪济多矣。
法师又于咸亨二年正月十八日寝疾之际。闻空中有声曰。
天上今欲相烦为玉京观主。法师辞以至真功德未就。
固请不得行。少选之间。
所疾便愈。左右侍者
无不同闻。自是远近道俗。
咸共惊嗟。曰。
天上知余不肖。将弃余矣。
上座监斋某等。并回流左映。
地景于丹田。浩气中升。
养天倪于紫室。虽复同班玉籍。
并列仙宫。每屈宗师之道。
仍修弟子之敬。亦犹披衣齧缺。
同德而相尊。云将鸿濛。
比肩而相下。大弟子并仙庭十哲。
道家童师。闭门鍊火。
啸父之高烟。卜肆驱筠。
记壶公之远御。咸用辑琼台之坠典。
正搴树之颓风。散在人间。
敷扬道教。可谓庚桑畏垒。
致大壤以匡时。范相鸱夷
行计然而济俗。佥曰。
吾师也。整万物而不以为义。
利万代而不以为仁。逍遥乎有无之表。
仿偟乎尘垢之外。东郭顺子
无择存而不论。伯昏瞀人
禦寇论而不议。岂使为山九仞。
道不列于珠庭。筑馆三休。
功未书于瑶版。下官迷方看博。
赤斧禺山。失路乘槎。
君平蜀郡汾阳处子。
目击而言忘。汉阴丈人。
德全而机谢。是用搜奇井络。
题片石于灵邱。观艺协晨。
见乘云之飞将。苍苍中野。
同销地媪之魂。眇眇太初。
独昧天师之化。其词曰。
象帝之先。其谁之子。
徒观其妙。莫究其始。
果而勿代。为而不恃。
强为之名。谓之道纪(其一)
太朴云季。孝慈已彰。
邈邈帝祖。绳绳帝乡
曰神曰圣。为龙为光。
千年受箓。万古称王(其二)
于铄帝唐。丕承天秩。
道风吹万。元猷配一。
五载乘云。三山礼日。
荐璧延士。投金访术(其三)
地分舆井。城连剑阙。
锦濑开霞。嵋峰吐月。
白云舒卷。青山回没。
菌阁香飞。桃源花(其四)
紫宸高映。丹宫洞开。
岩舒金碧。地起楼台。
鹤飞龙度。鸾歌凤回。
星雨交接。风烟去来(其五)
宝龟涵影。玉颜乃眷。
神剑九光。华冠万变。
日轩朝敞。云歌夕转。
紫树琼钟。元坛竹院(其六)
伟与上士。昭哉至人。
笙簧道德。粉泽人伦。
汾阳处子。箕山外臣。
遂荒白屋。奄有元津(其七)
玉扃将坠。金阶无主。
草滋红壁。苔凝绣柱。
式伫贤才。崇其彟矩。
福庭霞焕。仙徒雾聚(其八)
缥缈四真。雍容十哲。
俱升紫宇。并邀清节。
松子排烟。焦君卧雪。
辨云悬宇。神游朗彻(其九)
玉垒庭绅。珠乡胜践。
钟鼎纷蔼。江山悠缅。
薛县池平莱州水浅。
悬日月于鳌极。播天人于凤椽(其十)
周元翁别纸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八、《山谷全书·别集》卷一八
往在双井,所见黄龙心老,盖庄子所说伯昏瞀人之流,但年已七十四五,不复肯出矣。
有清、新二禅师,是心之门人,道眼明彻,自淮以北,未见此人。
今所与共居师范上座,是简州人沩山哲老门人也。
其人闻道已久,多见前辈,道机纯熟,智虑深远,于士大夫中求之未易得,恨公未见此人耳。
公纯一已久,正是学道人,愿少加意。
此与谩学言句,穿得佛祖如贯珠,终何益哉!
思公穷悴而守道不渝,此盖古人所难也。
然已知求道于生死之际,则世累自已甚轻,但未直下拨尘见己耳。
所寄绢轴,谩书此数种语,试观之何如?
所云矢注目而不瞬,若视去如来,不当言动不动法,皆是磨灭败坏之相,故长者云:若不见法身本体,所以万行皆属人天果报有漏之因。
既尽心于此,不可不著些精神,打令彻底不疑,念念。
但观不舍昼夜,岂更有一尘佛法可建立也!
湖州铜山无畏庵记 北宋 · 毛滂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九、《东堂集》卷九
铜山无畏禅师维琳作庵,以无畏名之,求记于予。
吾先圣人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嗟乎,吾儒之多畏如是,禅师独傲然无所畏,至以此自名,犹未能已,又以名其庵
闻禅师名者皆竦然曰:「禅师异人耶,能无畏如是」?
予独知师不能无畏也,其畏殆有甚于吾徒。
凡人耳目之所适,口之所甘,四肢之所安,吾圣人第为之节文而弗禁也。
在禅师之道,一切禁之,斥滋味如去鸩毒,屏颜色如避死仇,绝声音如止诟詈,舍安逸如解倒悬。
盖凡人所为者,一切当锄治洗濯,离绝远去,疾走逃匿,而不敢却顾,至终身不复一念及之,然后为比丘之行粗备。
甚矣,其多畏也!
禅师日食唯饭一盂,冬一裘,夏一葛,渴则饮水而已。
试以人之所常为者,禅师为之,则必矍然变色曰:「不可」。
是则虽起居饮食,莫非禅师所畏者,又何名无畏耶?
虽然,此予陋甚,所期禅师者浅。
禅师初学之地,形数之内尔。
予闻伯昏无人曰:「夫至人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也」。
是其人万物一府,死生无变于己,如声过垣,无有留碍。
此岂所谓无所畏者耶?
禅师之道岂是乎?
禅师云:「我诸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对外缘而无恐也。
此四通名无所畏者,我是以名之」。
予告禅师曰:「无所畏,未若无无所畏。
我无所畏,未若使无畏于我。
庄生云,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此则我无所畏矣。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此则无所畏我矣。
茍至于此,物我之畏两忘,无我无物无畏,是真无所畏耶?
铜山古寺,林麓苍秀,旦暮之态,风月借助,阴晴之容,云烟润色,不接人境,自立标胜。
禅师喜作诗,甚自力,日夜哦其间,痛自雕琢肝脾,欲以气盖古作者。
想见其盘礴自得时,盖亦无所畏矣。
政和元年八月十五日
山木自寇赋 明 · 沈义
 出处:大观斋乱稿卷之一
士有跌宕文史。寄迹蓬荜。
圣贤自期。正直是服。
将摅胸中之蕴。欲鸣人间之世。
帝乡而长恋。隐枯梧而少憩。
梦有异人。逍遥自得。
导我于山林之间。贻我以逃祸之说。
指木而告余曰。善靡必贵。
美不可悦。小而直者。
夭于狙猴之杙。大而壮者。
斩于高明之丽。或为富商之禅傍。
或为篙师之楫枻。柤梨橘柚兮。
即剥即辱。桂树渗木兮。
伐之割之。匠石虽过。
弟子厌见。斧以斯之。
终焉不免。是则可用之材。
自为戕伐之贼。彼其有拥肿奇离之形。
而立之道而谁顾。有液樠朽蠹之姿。
而寿于社而不遇。然则孰知无用之为有用。
而有用之为无用也。尝观于人。
亦非一种。龙逄斩。
苌弘胣。比干剖。
子胥靡。鲁丘跄囊。
曾史蹩躠。凡此类者。
矜忠义。誇道德。
攘臂樊笼。颠顿火宅。
皆自寇而自削。岂有异于山木。
是故神人无功。至人无迹。
圣人无名。智人无识。
今子之游于世也。才技则为刀为钜。
智能则为鈇为钺。屏营孤躯。
辐凑众斲。盍此诫之是佩。
悟保身之明哲。乌用是追盗蹠之嗃矢。
立羿彀之中央也哉。于是。
逡巡踧踖。闻言相羊。
遂与之堕支体。黜聪明。
有五官如臃。视名器如兵。
希夷合真。神马尻轮。
青牛道士。友伯昏之瞀人
彷徨乎广漠之野。躞蹀乎恍愡之域。
谩作天地之散人。庸讵知祸患之我及也。
言未既。曜灵将倾。
相揖以别。觉而追之。
栩栩然蝴蝶也。乃起而为之词曰。
山之木兮自寇。世之人兮自戮。
上仁义兮下淫僻。我于中兮为缘督。
过一场之大梦。又何必君乎牧乎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