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吉温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三
太中大夫澧阳史员外置同正员吉温
顷因任使。
辄肆威福。
行刻物之法。
人殆不堪。
奋自贤之心。
士无敢忤。
况徇私倾险。
公行毁誉。
饰伪言而售诈。
崇诡行以钓名。
离贰朝廷。
猜携伦伍。
近皆发露。
薄从贬黜。
而作孽未弭。
隐慝更彰。
且纵奸非。
逼人子女。
复受贿赂。
莫惧彝章。
或侵渔田宅。
取纳口马。
尚恐诬谬。
当令按劾。
及寻枝叶。
咸悉根源。
人之无良。
乃至于此。
国有常宪。
合寘极刑。
时属阳生
特从宽议。
宜谪遐裔。
以戒庶寮。
晋康郡端溪县员外置长任。
所在驰驿发遣。
颜鲁公行状 唐 · 殷亮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公姓颜。
名真卿
字清臣
小名羡门子
别号应方
京兆长安人也。
颜氏乃春秋小邾子之苗裔。
昔帝轩氏生昌意
昌意生颛帝。
颛帝生老童。
老童生吴回
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六子。
一曰昆吾
国卫也。
二曰参胡。
其国韩也。
三曰彭祖
其国徐也。
四曰会人。
其国郑也。
五曰曹姓。
其国邾也。
六曰季连。
其国楚也。
曹姓国于邾。
春秋邾武公为鲁之附庸国。
武公名仪甫
字颜公
故公羊传云。
颜公有功于齐。
齐威公命为小邾子。
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氏。
以其附庸于鲁。
故代代事鲁为卿大夫。
故先贤传孔子弟子。
达者七十二人。
氏有其八。
氏之儒学可知也。
颜无繇字路
颜回字子渊
辛字子柳
颜高字子骄
颜祖字襄颜
哙字子声。
颜之仆字叔并
颜何是也。
至公之十六代魏青徐二州刺史讳盛
字鲁国
琅琊
临沂县西七里。
十二代侍中讳含
琅琊丹阳
五代北齐黄门侍郎讳之推
丹阳京兆长安
高祖秦王记室参军讳思鲁
曾祖蒋王文学著作郎讳勤礼
王侍读讳昭甫。
薛王友赠太子少保讳惟贞
秘书监师古之曾侄孙也。
公以家本清贫。
少好儒学。
恭孝自立。
贫乏纸笔。
以黄土埽墙。
习学书字。
楷书绝妙。
词翰超伦。
年弱冠。
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登甲科。
二十四年吏部擢判入高等。
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
天宝元年秋
扶风郡太守崔琇举博学文词秀逸。
玄宗御勤政楼。
策试上第。
以其年授京兆府醴泉县尉
黜陟使户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闻。
通直郎长安
六载监察御史
制云。
文学擅于登科。
器干彰于适用。
宜先汗之职。
俾伫埋轮之效。
寻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
凡阅举糺士伍舒惨之情。
事理无不必当。
七载又充河西右军覆屯交兵使
五原郡有冤狱不决。
公理之。
时方久旱。
而甘泽立应。
郡人呼为御史
八载又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
使有荥阳郑氏兄弟三人。
或居令长。
或尉京畿剧任。
往年母亡。
殡于太原佛寺空园之内。
经二十九载未葬。
公乃劾奏之。
敕三人放归田里。
终身勿齿。
左金吾将军李延业。
素承恩渥。
曾召蕃客内宴。
引驾仗不报台。
公责之。
业凭恃权势。
朝堂喧愤。
公奏之。
出为济南太守
朝廷惮焉。
不敢不肃。
八月殿中侍御史
中丞宋浑
以私怨为御史吉温崔圭所诬告。
贺州
公谓曰。
奈何以一时之忿。
而欲危宋璟裔乎。
由是与二人不平。
宰相杨国忠初党于
亦怒公之不附已。
吉温中丞蒋冽奏公为东京畿采访判官
九载十二月侍御史
百馀日转武部员外郎
判南曹
提纲目。
锄苛细。
武调者多感而怀之。
十二载。
国忠以前事衔之。
谬称精择。
乃遂出公为平原太守
其实去之也。
公至郡。
访孝义名节之士。
皆旌其门闾。
或蠲其户役。
安陵处士张镐
多才博识隐居。
公诣其居。
与之抗礼。
廉使巡察
乃荐焉。
其后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安禄山幽州十馀载。
末年反迹颇著。
人不敢言。
公亦阴备之。
因岁终式修城。
乃浚濠增堵。
坏𡑡垣。
立植木。
内为御敌之计。
外托胜游之资。
及兵兴。
果赖其固而城得全。
十四载。
禄山祸谋将发。
公遣子至范阳禄山
今年冬合当入计。
禄山猜之。
不许。
公既不得离郡。
乃遣亲客前汉长史蹇昂奏其状。
状留禁中不报。
十一月
禄山反于范阳
众号十五万。
长驱自赵定而南。
洛阳
散榜诸郡。
莫敢枝梧。
禄山乃榜公。
令以平原博平兵七千人防河。
博平太守张献直为副。
公登时使平原司兵参军李平乘驷奏之。
平至东京
封常清
云吾得上旨。
凡四方奏事者。
许开函而再封之。
平听焉。
常清遂倚帐操笔。
寄书于公。
论国家之事。
词意甚切。
并附募捕逆贼牒数十封至平原
令坚相待。
公从之。
使亲表及门客密送于诸郡。
因此多有。
常清乃寻自败绩焉。
有敕赐死于陕州
竟不接声。
平之未至京师也。
玄宗叹曰。
河北二十四郡。
无一人向国乎。
及闻平至。
中使五六辈迎之。
兼敕奔马直至寝殿门。
然后令下。
奏事毕。
玄宗大喜。
顾谓左右曰。
颜真卿何如人。
朕兼未曾识。
而所为乃尔。
禄山之发范阳也。
平原郡有静塞。
屯平卢镇兵三千五百人。
并已发赴镇。
在路未达。
公悉追回。
更追诸县武举及猎射人
兼召募精勇。
旬日至万馀人。
遣宗子平原郡录事李择交统之。
骁勇之士刁万岁和琳徐浩相如高抗等分押营伍。
皆千夫之长。
乐以义举。
腹心无阻。
而为其将帅焉。
聚兵后数十日。
公大飨将士于子城四门之外。
办吏四人主酒食所约五十万。
厮役之流。
无不饱饫。
公躬自抚巡。
举酒下泪。
言国家之恩。
戮力死节。
无以上报。
众皆激愤勇。
思致命焉。
饶阳太守卢全诚与司马李正举兵据其城。
河閒司法参军李奂禄山所置长史王忠济南
月馀日。
清河义兵复归本郡。
济南太守李随下游奕将訾嗣贤渡河。
博平太守马⿱(异)
据其郡。
各有众数千。
或至万人。
相次于平原。
共推公为盟主。
公三辞后听焉。
诸郡咨禀指挥
告败剋日数十至。
信都郡武邑县李铣来投。
县令宣远刘铣母。
公以私钱十万募人劫迎之。
故士众叹感。
无不愿效者。
果遂群意。
兼斩庞宣远首而携回。
十二月
禄山东京
留守尚书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巩县蒋清等。
因使以三人之首来徇河北
且以胁降诸郡。
使者段子光至。
初拽入门。
子光大呼曰。
仆射十三日东京
远近尽降。
河北诸郡不从。
故令我告之。
公若损我。
悔有日在。
遂历指三首。
各言其人。
公识其是。
恐摇人心。
乃谬谓诸将曰。
我审此三人。
皆非也。
遂命腰斩子光。
潜令收藏三首。
志其处。
数日稍定。
等首澡洁。
仍缚蒲为身棺殓。
发哀致祭。
城外殡之。
三日
举声下泪。
受文武吊慰。
左右无不出泣涕者。
自此义合归者益多矣。
斩段子光之日。
沧州清河县步五千攻常山
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最近。
不时出救。
常山遂陷。
诸郡颇有贰者。
玄宗乃以公为户部侍郎
依前平原太守充本郡防御使
仍与节度使李光弼计会招讨
公以景城长史李晖为副。
李铣贾载侍御史沈震判官
是月。
又诏公为河北采访处置使
公又以前咸阳王延昌判官
张澹支使
清河郡寄客李华(后因封事睿宗有敕改名)
为郡人来乞师于公曰。
窃闻公高义首唱。
河朔归顺之人皆依倚。
以为声气洪赡。
人心可用。
若不倦于听。
则仆请言之。
公曰。
何如。
曰。
国家旧制。
江淮郡租布贮于清河
以备北军费用。
为日久矣。
相传为天下北库。
今所贮者有江东布三百馀万疋。
河北租调绢七十馀万。
当郡䌽绫十馀万。
累年税钱三十馀万。
仓粮三十万。
时讨默啜
甲仗藏于库内五十馀万。
编户七十万。
见丁十馀万。
计其实。
足以三平原之富。
料其卒。
足以二平原之彊。
若因抚而有之。
以两郡为腹心唇齿。
其馀乃四支耳。
安敢有不从者哉。
彼要仆为行人。
以造公之垒。
仆明见其可同心也。
取命于屏戟之外。
惟公图之。
公曰。
所合之众。
未曾知战。
自死且急。
安有恤邻之暇哉。
虽然。
诺足下之请。
则可为乎。
对曰。
清河遣仆致命于公者。
盖欲禀义□大贤以济谋。
非力不足。
而借公之师。
以当强寇也。
瞻仰高意。
未有决词定色。
与济清河也。
安敢言为哉。
时华才年二十馀。
皆沮云。
必动众无成。
惟公奇之。
迫于众情。
未□许耳。
乃就馆操书。
以达其意。
意者略言清河去逆就顺。
以全实之资。
上公之军。
承公之命。
时不纳而疑之。
即仆回辕之后。
清河必有所托。
系与他人。
与公为西面之难。
无什日之期耳。
公及噬脐乎。
公览而惊之。
遂排群议。
独仗其决。
借兵六千人。
兵既出平原。
次于竟上。
将把公手而归。
公曰。
兵既行矣。
可以言吾子之意否。
曰。
近闻朝廷遣程千里精兵十万。
太行东下。
拟诣口。
河北诸军讨灭叛逆。
而口为贼所守。
千里兵不得东出。
须先伐魏郡袁知泰(泰禄山所署伪太守
纳旧太守司马垂。
使为西南主。
分开口。
千里之军。
因令讨邺郡以北。
直至幽府已来未顺城邑。
平原清河率同盟诸将。
以十万人直指河阳
分效兵巡河。
而悉制其奔冲之路。
计王师东讨洛邑
必不减二十万。
河南诸郡义师。
西向临之。
亦不减十万。
公当表请坚壁勿战。
不旬月而贼有溃败相图之势矣。
公然之。
遂移牒清河等诸郡。
并遣大将宗子李择副将平原县范馥偏裨和琳徐浩等十馀人。
促兵清河合势。
便宜从事
复命于清河
因兵合之际。
永济渠
引水绕州。
城上大修守战之具。
旬日而毕。
又以清河四千兵。
平原连踪而西。
博平亦义兵千人来合。
于是三郡之师。
屯于博平郡堂邑县西南十里。
袁知泰遣其麾下将白嗣深乙舒蒙等。
率二万人来拒战。
三郡之兵。
尽日苦斗。
遂大败之。
斩首万馀级。
生擒一千馀人。
马一千匹。
军资器械。
不可胜数。
其日。
魏郡城东南面女墙一百五十步。
无故而崩(去郡邑百里战日而崩所以为异)
知泰走投汲郡
于是自魏郡以东。
堂邑百馀里。
莫不携壶浆于道侧。
候官军。
公声益震。
境内稍安。
平原之师。
既西合清河
时贼将史思明饶阳
恐平原救之。
仍遣游弈兵来拒。
前锋去旧县十里。
公惧不敌。
乃遣骁将刁万岁以三千兵逆之。
坚壁不战。
又以书过河。
北海太守贺兰进明
马步兵五千来助。
公陈兵而迎之。
相揖哭于马上。
悽恸三军。
宴犒甚厚。
进明遂屯平原城南。
息养士马。
公每事咨谋之。
自是兵威之重。
稍移于进明矣。
而公不以为嫌。
进明未有所之。
李择交兵入清河
寻又破于堂邑
而因公以有功。
礼逊于进明
河北招讨使
择交馥各徵进官级。
清河博平有功。
不录一人。
时论进明必有后败。
未期果失律于信都城下。
有诏抵罪。
公纵之使赴行在。
进明以全。
乃公护之也。
君子曰。
窃人之财。
犹为之贼。
况窃人之功乎。
进明之不死幸也。
然公亦过于宽厚矣。
三月
河北节度使李光弼
以朔方马军三千。
步军五千。
初出土门
将讨定河朔
公乃抽兵归。
并放博平清河等军各归本郡。
敛戢以待光弼之命。
俄而光弼平山郡(敕改常山平山
续有诏遣郭子仪以万军助之。
两进兵又拔赵郡
史思明方守博陵以自固。
仍将兵来拒。
于是两军与思明三万人对阵于嘉山大战。
思明败绩。
徒跣走入博陵城
两军斩首万馀。
虏获不可胜计。
平山赵郡已拔。
刘正臣本名客奴归顺于平原。
平卢等十七郡。
公先据之。
于是横截贼路。
人往来幽府。
皆以精骑偷路。
又多被官军杀之。
其贼将士父母妻子。
及曳落河种族。
并质在范阳
绝怀震恐。
时方盛暑
公知光弼子仪禁断侵掠。
将士少衣服。
乃送十五万帛。
为三万人装以遣。
人至饶阳
潼关不守。
两军却入土门
遂留不行。
河北诸郡。
公始复指麾征讨之事。
肃宗之在灵武也。
公前后遣判官李铣马步军张云子。
以蜡为弹丸。
以帛书表。
实于弹丸之内。
潜至灵武奏事。
有诏以公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依前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
又于丸内奉敕书。
及即位改年赦书至平原
散下诸郡宣奉焉。
又令前监察御史郑昱奉赦书。
宣布河南江淮
所在郡邑。
风从不疑。
而王命遂通。
则公之力也。
河北诸郡。
禀公之命。
粗为安肃
公以兵兴半年。
军用已竭。
思所以赡济之。
未得其略。
先是清河行人李华
堂邑战胜后。
又睹公辞权而不有之。
遂藏于人閒不及见。
公再三盟约。
号令诸郡。
及以文牒求之曰。
清河郡属崔审交应贼之后。
吏不安。
行人李华乃崇墉浚隍。
锻甲矫剪。
乞师破敌。
和众安人
静言其功。
须有甄赏。
仍牒之于路以求焉。
于是复诣平原。
与公相见。
公因问以足用之计。
遂与公数日参议定。
以钱收景城郡盐。
沿河置场。
令诸郡略定一价。
节级相输。
而军用遂赡。
北海郡录事参军第五琦
刺史贺兰进明招讨河北
睹其事。
遂窃其法。
乃奏肃宗于凤翔。
至今用之不绝。
然犹未得公本策之妙旨焉。
是年秋
禄山遣其将史思明子奇等。
并力攻河北诸郡。
前后百馀日。
饶阳河閒景城乐安
相次而陷。
所存平原博平清河三郡而已。
然人心溃叛。
不可复制。
公乃将麾下骑数百。
弃平原渡河。
淮南山南取路。
肃宗于凤翔行在。
初公之将过河也。
乃谓判官穆宁张澹曰。
贼势死尔。
若委命待擒。
必为其快心。
辱国之命也。
今将径赴行在。
公以为何如。
若朝廷必诛败军之罪。
以励天下。
则王纲可振。
死亦何恨。
如复从事
以责后效。
则业不朽矣。
与诸将皆赞之。
策马发至。
朝廷除公为宪部尚书
刘客奴渔阳归顺。
史思明光弼子仪相持于赵定之閒。
客奴遣使越海。
与公计会。
公使判官贾载将男颇为质信。
泛海以军粮及战士衣服遗之。
时颇始年十岁馀。
公更无子息。
三军恳请留之。
不从。
等回。
公乃与渔阳声势相连。
寻又使人迎其军。
比至。
公已弃平原。
归于行在。
竟不及事。
然自肃宗已来。
河南及诸道立大将
如王元忠田神功董泰侯希逸李正已许杲卿等。
初皆是公自北海迎致之者。
终无私谒焉。
至二年正月
又除御史大夫
未几。
因忤圣旨。
冯翊太守
乾元元年三月又改蒲州刺史本郡防御使
丹阳县开国子
食邑一千户
是年为酷吏唐旻所诬。
饶州刺史
二年六月升州刺史
浙江西道节度使兼宋亳都防御使
刘展反状已露。
公虑其侵轶江南
乃选将训卒。
缉器械为水陆战备。
都统使李峘以公为太早计。
因密奏之。
肃宗诏追。
未至京。
刑部侍郎
刘展举兵渡淮。
败绩奔江西
淮南遂陷于
议者皆多公而怨焉。
上元元年秋
御史中丞敬羽
狙诈险惨。
班列皆避之。
公曾与之语及政事。
遂遭诬贬蓬州长史
公乐道自怡。
不以介怀。
宝应元年八月
代宗有诏除利州刺史
十二月户部侍郎
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
广德元年又加金紫光禄大夫
荆南节度使观察处置使
迟留未行。
为密近所诬。
遂罢前命。
代宗幸陕。
公扈从至行在。
尚书右丞
宰相元载与公不叶。
公亦面数之。
不为之屈。
及銮驾还宫。
公曾建议先谒庙。
然后即安宫阙。
事竟不行。
方在于立班。
更顾公曰。
所见虽美。
其如不合事宜。
公怒而进曰。
用舍在相公耳。
言者何罪乎。
然朝廷纪纲。
岂堪相公再破除也。
自此衔之而不忘。
二年正月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
又疑公因使奏对必言短。
寻罢前命。
惟知刑部尚书事。
三月晋封鲁郡开国公
食邑三千户。
自与公有隙。
常俟公阙。
公亦献书直奏其奸状。
代宗俱容。
不罪之也。
永泰二年春
差公摄职谒太庙
公以祭器不修。
言之于朝。
谮公以为讪谤时政。
峡州别驾
代宗为罚过其罪。
寻换吉州别驾
公与往来词客。
诗酒讲论。
为乐甚。
有所著。
编为庐陵集十卷。
大历三年抚州刺史
在州四年。
以约身减事为政。
然而接遇才人。
耽嗜文卷。
未曾暂废焉。
因命在州秀才左辅元
编次所赋。
临川集十卷。
七年九月湖州刺史
公以时相未忘旧怨。
乃加勤于政。
而以杭州富阳李㟧为本州防御副使
苏州寓客校书郎权器游客前大理司直杨昱判官
委垦草辟田之务于
委阅簿检吏接词政之务于等。
而境内宴然。
公初在平原。
未有兵革之日。
著韵海镜源。
成一家之作。
始创条目。
遂遇禄山之乱。
寝而不修者二十馀年。
及至湖州
以俸钱为纸笔之费。
延江东文士萧存陆士修裴澄陆渐颜祭朱弁李莆清河寺僧智海兼善小篆书吴士汤涉等十馀人。
笔削旧章。
该搜群籍。
撰定为三百六十卷。
大凡据法言切韵次其字。
按经史及诸子语。
据音韵次字成句者刊成文裁以类编。
又按仓雅及说文玉篇等。
其义各注其下。
谓之字脚。
韵海者。
以牢笼经史之语。
依韵次之。
其多如海。
镜源者。
八体之本。
究形声之义。
故曰镜源。
绵亘数
其功乃毕。
表奏上之。
有诏付所司藏之于书府。
大抵求经史撰集篇赋。
利于后学焉。
此外饯别之文。
及词客唱和之作。
又为吴兴集十卷。
检校国子祭酒杨昱
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除为汉州刺史
湖州刺史
以旧府之恩。
乘州人之请。
纪公遗事。
刊石立去思碑于州门之外。
即今都官郎中陆长源之词也。
十二
元载伏诛。
召公刑部尚书经年。
公以前后频典刑宪。
密启辞焉。
乃上选举利害事宜数十条。
代宗善之。
人莫知也。
遂改吏部尚书
今上谅闇之际。
诏公为礼仪使
先自玄宗以来。
此礼仪注废阙。
临事徐创。
实资博古练达古今之旨。
所以朝廷笃于讪疾者。
不乏于班列。
多是非公之为。
公不介情。
惟搜礼经。
执直道而行已。
今上察而委之。
山陵毕。
光禄大夫
太子少师
依前为礼仪使
前后所制仪注。
令门生左辅元编为礼仪十卷。
今存焉。
三年八月太子太师
四年。
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以十四州叛。
袭陷汝州
执刺史李元平蔡州
朝廷诏公为淮宁军宣慰使
公乘驿驷至东京
河南尹郑叔则劝公曰。
反状已然。
去必陷祸。
且须后命。
不亦善乎。
公曰。
君命也。
焉避之。
许州
希烈相见。
宣传诏意未毕。
逆贼使其大将军王玢周曾
诟公以丑词。
劫公以白刃。
又令邻境同恶所遣使者四人。
希烈之前拜舞。
伏称诬诉国家之事。
勃慢凶豪。
词所不忍听也。
又令亲兵五千人。
号为希烈养子
人各持一刀。
逼胁于公。
如欲剸食之势。
公位不移定。
色不挠惧。
希烈睹公辞色不变。
谬为惊骇。
以身蔽公。
兵人既退。
方揖公就馆。
前后诈为公表奏。
自说其强盛以请汴州者数十。
今上知而寝之。
希烈虽穷凶极恶。
然亦感公文义。
大陈设燕会。
将欲送公于朝廷。
先为贼所擒汝州刺史李元平时在座。
公指引叱责之。
元平羞惭而起。
书其奸意。
坐上潜通。
希烈意变。
罢宴后。
遂拘公于官舍。
令甲卒十人守之。
仍穿一坑于厅之前以胁公。
公乃直言指希烈云。
死生有定。
何足多端相侮哉。
但以一剑见与。
公即必睹快事。
无多为也。
希烈惭谢焉。
自后不敢无礼于公也。
居数月。
贼于安州城下破官军。
得获将士。
以头连誇示于公。
公大声叫呼。
自床投地。
愤绝良久乃苏。
从此更不复与人言语。
哥舒曜收复汝州
检校刺史周晃已下百人。
希烈乃遣周曾康秀林等领二万人。
来袭哥舒于汝州
秀林行至襄城
乃谋翻兵杀希烈
奉公为节度使以归顺。
希烈押衙姚澹亦为内应。
先期一日事泄。
希烈乃遣骡子军三千。
奄至襄城
周曾等。
收其期兵而回。
因送公于蔡州龙兴寺居焉。
公度不得全。
自撰墓志。
以见其心。
又就希烈请数人之馔。
希烈不知而给之。
自陈设之。
因为文祭周曾已下为贼所害者。
无不欷歔。
其十二月
希烈汴州
僣逆称号。
为惨酷之具以逼公。
意欲其屈礼。
公愤然而无求生之意。
贼以止焉。
贞元元年
河南王师复振。
贼虑蔡州有变。
乃使其将辛景臻。
于龙兴寺积薪。
以油灌。
既纵火。
乃传希烈之命。
若不能屈节。
自即裁之。
公应声投地。
臻等惊惭。
扶公而退。
希烈审不为已用。
其年八月二十四日
又使景臻等害于龙兴寺幽辱之所。
凡享年七十七。
明年三月
希烈为麾下将陈仙奇所杀。
西平
仙奇军将营送公神榇于京师
嗣子栎阳县頵次子秘书省正字硕迎丧至汝州襄城县
乃葬焉。
攀号屡绝。
毁裂过不自胜。
其年十一月三日
祔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茔。
有诏赠司徒
谥曰文忠
赙钱五十万。
二百硕。
中使吊祭。
仪仗送于墓所。
朝野莫不哀伤。
公蹈忠节之苦。
古今无类焉。
公平居之日自卑。
有井介之操。
而能容众。
有洁已之方。
不以疵物。
与道合岁寒者。
终始无渝变。
况君臣大义。
名教大节。
而得造次焉可夺求生而害仁者。
于戏。
淮宁之难。
岂止天不慭遗。
盖亦有无良之人。
以怨报德。
投之于无存之地也。
悲夫。
初遭难后。
江西节度曹王皋上表曰。
臣见蔡州归顺脚力张希璨王仕禺等说。
去年八月二十四日
蔡州城中见封有邻儿不得名字云
希烈令伪皇城使辛景臻右军安华于龙兴寺杀颜真卿
埋于罗城西道南里。
并立碑。
臣听之未毕。
涕泗交流。
三军对臣。
亦苦呜咽。
且臣死王事。
子复父雠。
人伦常经。
不足褒异。
所悲去古日远。
浇风荡浮。
多苟偷生。
曾不顾节。
使忠孝寂寞。
人伦憔悴。
段秀实奋身击泚首。
颜真卿伏缢烈庭。
皆启明君臣。
发挥教训。
近冠青史。
远绍前贤。
夫日月丽天。
幽明向烛。
忠烈曜世。
回邪革心。
伏请陛下降议百寮。
遐布九有。
刻石颂德。
告庙图形。
使元壤感恩。
皇风泽物。
公之密亲懿友。
动相规用。
以成其务者。
即今给事中殷公亮吏部员外郎柳公冕。
采其谋猷。
分以休戚者。
吉州刺史李公㟧。
重其器。
悦其能者。
检校国子祭酒杨公昱故户部员外郎权公器
其馀顾盻曾假吹嘘成名。
布于词场及内外之列者。
不可胜纪。
李公㟧吉州以小子久趋于栏戟。
定以使言。
将存刊刻。
用防逸坠。
尚实去饰。
庶无愧焉。
其故同事之人。
先后存亡。
录之于左。
谨状。
论青唐邈川形势疏元祐四年秋 宋 · 范育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四
窃臣至本路,体探得鄂特淩古谋害温锡沁之迹。
然自杀觉来玛斯多卜,后来温锡沁父子畏偪为备,兼知朝廷有意令好看温锡沁,及与巴乌、淩斡巴多尔济结官职,鄂特淩古自此势虽少缓,而谋愈深,多遣质户来邈川换易旧住人户,去其腹心,剪其羽翼,又使巴乌阴制其内,温锡沁父子势益孤危。
温锡沁以目疾多不管事,巴乌亦以看经为说,鄂特淩古勾唤皆不去。
青唐人往来多淩辱邈川人户,邈川人情极不安。
鄂特淩古又密遣般擦与夏国结和,并不由邈川,只近北往来,有共杀锡沁并吞邈川之谋。
然羌酋亦不自悟,若青唐与贼共取邈川,则贼势强,青唐势弱,其势必不两存。
正如晋取虢及虞,行及彼尔。
臣愚以谓,邈川存,则有西蕃为贼障蔽;
邈川亡,则西蕃必为贼所并;
西蕃为,则其旁诸蕃夷皆为所役属。
西南接巴蜀,东北至河东,地界几及万里,其强盛正如唐之吐蕃,必为中国大患。
臣愚窃以朝廷绥抚四夷,盖欲使中国外夷皆安,永无兵革之患尔。
若今日安而后日有患,则不可恃以为安,西蕃之势是也。
臣蒙朝廷付以边寄,茍三二岁无事,容身而去,则于臣私谋甚安;
然遗西鄙无穷之患,则臣上负国恩,死有馀责,臣虽至愚,所不忍为也。
臣谓为朝廷熟计,邈川不可不存,温锡沁不可不救,鄂特淩古不可不正其罪,凡此皆出于不得已。
时不可后,机不可失,盖有一动而为万世之安者,今日是也。
臣近又据岷州都总领蕃兵李祥报臣:结斡磋使人来赵醇忠处云,鄂特淩古特起人马去邈川,为温锡沁勾不来。
洮西安抚王光世报臣:探得青唐质户一千七百户在邈川旧城里住坐,却将旧城里首领蕃部攒出。
又言,点集志家一千来人马,待十一月内奔斫斯博城来里。
又言:锡沁父子及族下有评泊,言汉家有力量时,自家伟投汉去;
没力量时,傥父子一一就取,上将青唐城去。
又说锡沁父子被青唐人监管著里。
臣观此时势,鄂特淩古之谋已急,锡沁父子之心已危。
若失此机会不为救恤,则锡沁为鄂特淩古拘执,遂并邈川矣。
臣体访得邈川有战兵万数,其人心皆附锡沁,锡沁自来心向汉,其力非不能拒鄂特淩古。
兼鄂特淩古自杀巴罗罗遵后,河南部族人人怀怨,森摩乾展亦怨鄂特淩古杀董戬妻并近上首领,徒以逼近,势不得不服。
蕃僧卦斯敦,其徒千馀人,国中上下所共敬信,自鄂特淩古妄行杀戮,亦颇有恚忿之言,曾斫禁院门夺出斯吉温
河南隆博、乔家等族皆点集不赴鄂特淩古。
又将诸首领亲属及董戬族人、赵醇忠姊妹皆疑忌囚系,人自为敌,将报其怨,为日久矣。
然观锡沁辈与诸酋虽内有怨鄂特淩古之心,外有拒鄂特淩古之势,而隐忍事之,虽将就拘执,逼死亡而不发者,盖谓鄂特淩古为朝廷所立,通其和好,放过般擦,恩泽抚存之甚厚,度其不为己助,故畏惮而不敢尔。
臣谓鄂特淩古乃篡国之贼,自既得志,肆行暴虐,诛不附己者,始与贼合谋寇边。
赖天诛,挫其贼锋,擒获酋首,故俛然效顺。
自朝廷蠲释其罪,犹且点集兵马为满裕克声势,诛巴罗罗遵,谋害锡沁。
今岁夏秋,诸蕃远近丰稔,独青唐久雨震雹,大水漂溺,人不聊生,国人之所共愤,天意之所不容,其罪大矣。
今若朝廷尚务含容,使此贼酋谋行计得,先并锡沁,则其诸部族畏威帖服,必与贼缔交,复为边患。
一旦为贼所图,则臣前所言中国大患不旋踵生矣,不可不深忧,不可不早计!
臣今已遣间人告谕锡沁,若鄂特淩古更遣人马来邈川时,速来告急。
臣欲乞量发蕃汉兵马以助锡沁为声势,锡沁知朝廷为援,方敢出兵拒鄂特淩古;
且使锡沁结诸酋长,及遣河南诸族相应举事,送赵醇忠过界。
因其人心,先声传谕,以鄂特淩古当得罪、赵醇忠当立为辞。
此则兵虽不交,而贼酋之首可致于麾下;
宣朝廷威德,立醇忠以续董戬后,宠绥部族,锡命首领,不改其旧,则邈川自存,青唐自安,不踰月之间,事大定矣。
醇忠既袭其国,上德朝廷,世世忠顺,为汉西藩,控夏人之腹背,制其死命,使不敢犯边。
存亡继绝,以示大义,四夷闻之,罔不悦服,岂独弭西边之患乎,一举而获万世之利矣。
如此经制,则依得朝旨,不敢有失事机,却致边患,伏乞朝廷速赐指挥
隐德堂记绍兴十四年八月 宋 · 莫将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三一、《延祐四明志》卷八、嘉靖《宁波府志》卷一九
士有负高世独见之明,介然自守以表于世者,不俟招而来、麾而去。
能此者非学也,气也;
非气也,识也。
故识非学之所可致,亦非气之所能使。
其始禀之于天,渟涵静默,烛万物之理而不昧,平居固已凌厉清浮,俯仰宇宙,视一世富贵显荣若将浼我,凡随所遭而暂遇之,岂复以丝发许留方寸哉!
予尝论疏广、受皆傅皇太子,一日俱上疏乞骸骨,挥手乐身于宣帝之时
龚胜薛方乃以哀鸣就死,欲全节于新室摄居之世。
管宁抱道怀宝,投迹海表,终身不见曹氏父子;
张翰顾荣乃以秋风莼羹酣饮谢事,欲求吏于太安四王用事之日,其识相去辽邈矣。
盖自汉、晋以来至唐得二人,曰贺季真李太白
世惟以至博之学、迈往之气知之,而不知其识之绝人远甚。
太白天宝初召见金銮殿供奉翰林,尝醉,诗赋无留意,帝爱其才。
高力士,擿其诗激杨贵妃,不得官。
恳求还山,帝赐金许之,益放傲江湖间终其身。
季真开元十三年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宰相源乾曜张说夸其两命之明皇自为赞赐之。
肃宗太子,迁宾客,授秘书监
天宝初,一病,遂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剡州以居。
初,二子为帝所知,时李林甫为相,,毒满天下,以太白之风标清粹,顾不减卢绚季真风流文章,岂在李邕裴敦复之下,几何不遭其诛锄乎!
凤凰翔乎千仞,览德辉而下之;
云鹏已游乎寥廓,罗者犹视乎薮泽。
二子之识,所以绝人远甚者也。
季真长安一见太白,呼为谪仙
太白金陵送权昭夷,亦曰:「吾希风广成,荡漾浮世,素受宝诀,为三十六帝之外臣。
四明逸老贺知章呼予为谪仙,盖实录尔」。
则二子之相与,当有神交于窈冥者矣。
世称中州清淑之气所穷,则盛而不过,必蜿蟺扶舆、磅礴积郁,其间当生魁奇才识之民。
四明,按东汉《地理志》,乃鄮县地,有句章城古鄞城,皆汉废城也。
唐武德初,鄞复为州,与嵊、姚、严、婺并总于越;
八年,废鄮县
开元二十六年,析会稽之鄮置明州,取四明山为名。
实并东海真淑气,蜿蟺扶舆、磅礴积郁之地,宜有魁奇才识之士,必季真乃当之。
四明之人,初不以季真为乡人
予为明州一年,得湖上茀地为堂,以太白所称季真之名,榜之曰「逸老」,并绘季真之像于堂上,尚友千载,凤藻霞觞,而想其遗风焉。
昔通和先生祖贯子元元和己亥年尝遇季真,授以至诀,言季真得摄生之妙,近数百岁不死,负笈货药如韩康,近于天台上升,遍于人听。
季真果仙去无疑。
予闻仙人左元放许宣平每往来九仙城阳山中;
蔡经去,亦十二年一至其家。
道者或未能忘其乡里,安知季真不时来还此间耶!
绍兴十四年八月日记。
寄闵掌令(士孝○四首) 其二 明 · 权五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睡轩集卷之一 关东录
织无根,酷吏纷纷何足论。
争务深文为刻薄,那知一笑在平反。
埋轮敢效张纲直,折狱还惭季路言。
岭外飘飘何所得,此身行止信乾坤。
挂真儿 明 · 佚名
 出处:六十种曲 鸣凤记 第十一出
外扮解官同老旦丑上:懊恨风霜催老朽。
长途颠沛多忧。
丑:羁縻。
掣肘。
西出阳关谁救。
太师 明 · 顾大典
 出处:六十种曲 青衫记 第二十三出
避兵投止方鞅掌。相怜惜借居左廊。
出青衫真情说向。反教人寸断柔肠相公相公
他为你受万千磨障。狠娘行
眼见得凌辱数场。为千金要将他远嫁浮梁
挂真儿 明 · 沈鲸
 出处:六十种曲 双珠记 第十六出
懊恨奸雄张健吻。
交侵。
缧绁羁縻。
栏楯严紧。
飞燕无由传信。
琐窗郎 明 · 沈鲸
 出处:六十种曲 双珠记 第四十五出
念椿庭补伍荆江
被奸谋陷禁墙。
生:尊翁被人诬陷在狱。
问何罪名。
小生:虚招刃杀。
抵罪应偿。
生:罪该抵死。
可向问官诉辩。
小生:一切是
生:问官不明。
枉了性命。
小生:幸朝庭忽然宣制蒙疏放。
得减死戍边壤。
祝英台 明 · 沈鲸
 出处:六十种曲 双珠记 第四十四出
事参商。心悒怏。
岐路亡羊我爹爹被人诬陷呵。。狐媚妄侵。
雕喙交攻。蓦地祸生萧墙。
哭介:堪伤。那些儿公道天开。
端的是我爹爹是个大儒。指望立身行道。今遭此患难。那有出头之日。。这时节难道是当刑而王末上
马巽倩会稽 明末清初 · 钱谦益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牧斋初学集卷第十二
诸公纷纷趋贯城,子出我入如践更。
子罢呼囚我趣上,恰如除目刊姓名。
多子偻行相问讯,执手顾视心怦怦。
天地为笼逝何所,欲哭欲泣皆不成。
是时当路正炙手,同文之狱初烦兴。
端礼门前旧镌刻,格天阁下新题评。
㸦错拒,子虚乌有相枝撑。
杯里无蛇我所悉,水中有蟹那能平。
和药趣来手欲战,然灰被溺目敢瞪。
闭口捕舌岂容遁,排山压卵孰与争。
骸骨已分填牢户,魂梦犹想归柴荆。
圣主聪明察庶狱,小臣愚闇偷残生。
灶火扑灭乞儿散,社树斫伐妖狐惊。
台阶中坼卷舌曲,斗閒索口还峥嵘。
与子开口一笑,抗手即路难为情。
我为老寡坐幽闭,子如稚妇初归宁。
蓬挛婀媠不相似,搥床抚枕俱屏营。
原泽萧萧鸿雁少,江河惵惵多甲兵。
登山临水何处所,送子目断秋蓬征。
东中风土良不恶,弋钓采药聊意行。
逸少故有济世志,安石肯忘东山盟。
西陵驿楼过骋望,东土人士多逢迎。
牍背何繇具书尺,因风哽咽遥寄声。
琅珰白首尚无恙,为我炷香谢圣明。
玛瑙寺长鸣钟 明末清初 · 张岱
引用典故:吉网罗钳
女娲炼石如炼铜,铸出梵王千斛钟。
仆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顽铜半玛瑙。
锤金琢玉昆吾刀,盘旋钟纽走蒲牢。
十万八千《法华》字,《金刚般若》居其次。
贝叶灵文满背腹,一声撞破莲花狱。
万鬼桁杨暂脱离,不愁漏尽啼荒鸡。
昼夜百刻三千杵,菩萨慈悲泪如雨。
森罗殿前免刑戮,恶鬼狰狞齐退役
一击渊渊大地惊,青莲字字有潮音。
特为众生解冤结,共听毗庐广长舌。
敢言佛说尽荒唐,劳我阇黎日夜忙。
安得成汤开一面,都不见。
题阙 明末清初 · 彭孙贻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出处:茗斋诗
□□□□□,□□□□□。
□□□□□,□□□□□。
□□方论赦,幸无牵。
从此冥鸿逝,犹闻唳鹤还。
馀生尉朋旧,与尔共逃禅。
五人墓 清 · 严遂成
 出处:海珊诗钞卷第二
起惜薪司盗国柄,表里朋奸挟奉圣。
踞北寺,一狱同文钩党尽。
封疆案入魏大中吏部出饯吴门东。
卧起三日聘以女,地下逢比行相从。
刺天缇骑大声吼,呼囚地掷银铛手。
开读未竟一传香,䗬拥山崩负伤走。
呜呼,荆轲聂政非丈夫,轻生一掷胡为乎。
死利于国乃得所,五人髑髅血模糊。
君不见飞星堕月恣燕啄,皇嗣殄绝主势孤。
内操衷甲僣卤簿,儿孙彪虎繁有徒。
自有此举驾帖止,劫漕危言其魄褫。
明年真龙捧日飞,倒塌冰山灭祸水。
乃知五人不死死犹生,一怒强踰十万兵。
岂惟东林借生气,力扶天柱东南倾。
普惠基鬼其宅,穹碑大字书姓名。
行人下马酹杯酒,神鸦墓木悲风声普惠即忠贤建祠处,毁以葬五人。)
注:普惠即忠贤建祠处毁以葬五人。五人之死不但东林生色实能挽回国事非寻常侠客义士可比咏古有特议其诗始传。
问汝何所思 其一百四十一 清 · 金铝
 出处:藫庭遗藁卷之五思牖乐府上
问汝何所思,所思北海湄。
赤憎人间柳都护,往日无雠何太䜑。
凡民有丧尚可悯,投石挤阱那能忍。
锬锬窄,炮䈥压沙肝胆陨。
由来天公公且明,黄羊之谋竟未成。
肉颤心掉不敢提,至今犹自魂梦惊(黄羊。谓己未金钟远,张世五之狱。)
纪事 其一 庚子 晚清 · 丘逢甲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阊阖沉沉路不通,封章空自效愚忠。
人间漫诧朝阳凤,已落中。
役夫行(发表于1914年 清末民国初 · 洪繻
 出处:此诗收于成文出版社《洪弃生先生遗书‧寄鹤斋诗词集‧枯烂集》,又载洪小如所藏抄本、《洪弃生先生全集》、彭国栋《广台湾诗乘》。
役夫之徵遍全台,南北尽处由海输送于花莲港,以挽辎重入山。近中各处,由陆输送于埔里社,而挽辎重入合欢山,或兼凿路。自今年甲寅(1914)四月始,不数日而迭输人夫。每番一甲数人行,其不能行者,敛金以赀行者。每一夫行,百物取具,各甲必费数十金。多有死者,盖剿番之累如此。
瘴气蒸成万峰赤,悬崖洒遍猩血色。
深箐万古无人行,只今道路开荆棘。
路在千山万山中,壑深无底涵虚空。
藤萝尚带洪荒气,炮火横施开凿工。
开凿未已驱人上,征夫前泣后夫望。
手足作车尻作轮,狞雨盲风催转饷。
热气烁人成乳饴,冷气中人成僵尸。
毒湿渍人为腐脾。
天惊地塌雷霆起,复有破石堕空糜躯肌。
昔日中华全盛时,讨番役人人不知。
黄金布地士争赴,岂似(编者按:「似」,《洪弃生先生遗书‧寄鹤斋诗词集‧枯烂集》、洪小如所藏抄本、《洪弃生先生全集》又作「与」。)今日驱人供熊罴
兵卒三千夫十万,中央南北搜罗遍。
弱者输赀壮输身,迭番践更急于电。
闻道溪中产水晶,复企山中生金英。
可怜膏血换空地,一寸茸茸原野万骨撑。
长林一过无日暧,危峰再去有冰块。
五月穿裘困雪山,万夫痛涕至天晦。
问渠于此何不逃,渠言无处匿蓬蒿。
商鞅保甲诛连坐,惠卿手实吹毫毛。
呜呼,闾阎何事求安堵,此间法比(编者按:「比」,《洪弃生先生全集》误作「此」。)连环弩。
匪所思,虎苛蛇敛不堪睹。
相逢尽觉无人形,山头日作青燐青。
莫怨灾星散平地,试看炮雨穿林冥。
癸丑狱中作癸丑 清末民国初 · 宁调元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
新伎俩,牛头马面旧跳梁。
烂羊满地都如梦,纸虎横空任暂狂。
今日凭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
陈其美 近现代 · 黄毓材
对联 出处: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
终身与民贼为仇,拼将碧血丹心,还我河山完我责;
死事比遁初尤烈,蠢尔,损公躯壳益公名。
余造邦兄自渝州来书,展读不胜惘然,有作二首七月初二日 其二 癸亥 现当代 · 胡惠溥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何堪双鬓已成丝,茗座相逢出不期。
乍见翻疑惊太瘦六月初六午后九钟于我泸南门外永丰桥茶肆相逢。君云先已望见,然太瘦生,疑非是也)戏征诗(君谓余情深儿女,引余三十年前在渝恶句“为问昨宵檐际月,纸窗分照到君无”及“故园孤枕梦、黄花知未”以为铁證如山)
明灯樽酒君为政初八夜饮声宏处,君为政也。客觞主人,亦是佳话),歧路彷徨老去悲。
往事依稀春梦醒,镜中重画远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