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与常州独孤使君书 唐 · 崔元翰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月日。崔元翰再拜上书郎中使君阁下。天之文以日月星辰。地之文以百谷草木。生于天地而肖天地。圣贤又得其灵和粹美。故皆含章垂文。用能裁成庶物。化成天下。而治平之主。必以文德致时雍。其承辅之臣。亦以文事助王政。而唐尧虞舜禹汤文武之代。则宪章法度礼乐存焉。皋陶伯益伊傅周召之伦。则诰命谟训歌颂传焉。其后卫武召穆吉甫仍叔。咸作之诗。并列于雅。孔圣无大位。由修春秋。述诗易。反诸正而寄之治。而素臣邱明游夏之徒。又述而赞之。推是而言。为天子大臣。明王道。断国论。不通乎文学者。则陋矣。士君子立于世。升于朝。而不繇乎文行者。则僻矣。然患后世之文。放荡于浮虚。舛驰于怪迂。其道遂隐。谓宜得明哲之师长。表正其根源。然后教化淳矣。阁下绍三代之文章。播六学之典训。微言高论。正词雅音。温纯深润。溥博宏丽。道德仁义。粲然昭昭。可得而本。学者风驰云委。日就月将。庶几于正。若元翰者。徒以先人之绪业。不敢有二事。不迁于他物。而其颛蒙朴騃。难以为工。抗精劳力。未有可采。独喜阁下虽处贵位。而有仲尼诲人不倦之美。亦欲以素所论撰。贡之阁下。然而未有暇也。不意流于朋友。露其嗤鄙。而乃盛见称叹。俯加招纳。顾惟狂。何以克堪。今谨别贡五篇。庶垂观察。傥复褒其一字。有踰拱璧之利。假以一言。若垂华衮之荣。不宣。元翰再拜。
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 唐 · 崔元翰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唐右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史馆修撰梁君。讳肃。字宽中。其先安定人。繇汉魏已降。至于隋氏。世有爵位。家贵门盛。刑部尚书邯郸公曰毗。君之五代祖。以至于唐朝散大夫右台侍御史赵王行台记室宜春公曰敬。实公之高祖。朝散大夫右台侍御史曰愕。君之曾祖。祖昱。终于莫州任邱令。父逵。止于司禦率府兵曹参军事。安卑于燕蓟。避乱于吴越。故其世少衰焉。君尝为司禦府君灵表。以表其墓。自叙其世系甚备。公建中初以文词清丽应制。授太子校书。请告还吴。相国兰陵萧公荐之。擢授右拾遗修史。以太夫人羸老。有沉痼之疾。辞不应召。其后淮南节度使吏部尚书京兆杜公表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管书记之任。非其所好。贞元五年以监察御史徵还台。于是备谏诤而侍于大君。传经术而授于储后。典文章于近署。垂劝戒于东观。授赤绂银印之锡。闻者荣之。九年冬十有一月旬有六日。寝疾于万年之永康里。享年四十有一。诏赠礼部郎中。赙以布帛。十年春正月二十八日。葬于京师之南小赵村之原。子徽之宏之。俱未冠。尝学文矣。幼子未名。小字振振。夫人京兆韦氏。抱之以缞。从其輤车。哀感行旅。呜呼。君之寓于江南。年十六而先府君殁。事祖母以至孝闻。在羁旅之中。当离乱之际。贞固而未尝忘于道。廉让而未尝亏于义。年十八。赵郡李遐叔河南独孤至之始见其文。称其美。由是大名彰于海内。四方之诸侯洎使者之至郡。更遣招辟而宾礼之。其升于朝。无激讦以直已。无逶迤以曲从。不争逐以务进。不比周以为党。退则澹然而居于一室。傲遗乎万物。贯极乎六籍。旁罗乎百氏。考太史公之实录。又考老庄道家之言。皆睹其奥而观其妙。立德玩词以为文。其所论载讽咏。法于春秋。协于谟训。大雅之疏达而信。颂之宽静形焉。博约而深厚。优游而广大。其三占之遗。有文集三十卷。为学者之师式。尝著释氏止观统例。几乎易之系辞矣。前后五岁。职必更于清显。擢必首于俊造。殁之日。位未及于褒赠之典。然而天子憯怛悼痛。恩有加焉。假之以寿。则将有器使之寄。柄用之重。是直屈于短夭而无命。非不遇也。执友博陵崔元翰哀之。乃为铭于墓门。识其邱陇。铭曰。
懿文德。垂典则。以藻身。又华国。命之短。哀何极。
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
仲尼述易道。于坤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公天生懿德。外方内直。气茂才全。发为诗文。得大易之中。诗人之正。邈乎其不可及己。七岁诵孝经。先秘书异其聪敏。问曰。汝志于何尚。公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是所尚也。后博究五经。举其大略。而不为章句学。确然有可大之业。知者益器之。十五秘书捐馆。公茹血在疚。踰时而后杖。由是乡党称孝。二十馀以文章游梁宋閒。通人颍川陈兼长乐贾至渤海高适。见公皆色授心服。约子孙之契。天宝十三载应诏至京师。时元宗以道莅天下。故黄老教列于学官。公以洞晓元经。对策高第。解褐拜华阴尉。故相国房琯方贰宪部。请公相见。公因论三代之质文。问六经之指归。王政之根源。宪部大骇曰。非常之才也。赵郡李华扶风苏源明并称公为词宗。由是翰林风动。名振天下。及函洛寇扰。公违难于江南。上元初授左金吾兵曹。掌都统江淮节度书记。非其好也。未几。徵拜右拾遗。因上疏陈便宜。及方镇有冒于货贿。举直错枉。大者十馀事。不行。皆焚其藁。时大盗之后。百度草创。而太常典故。尤所坏缺。公为博士。祗考古道。酌沿革之中。凡有损益。莫不悉当。新平公主之子裴仿。尚永清公主。公实相礼。初以裴仆射遵庆主婚。中诏长主后夫姜庆代焉。公奏曰。婚姻人道之大。使异姓主之。非礼也。且无以示天下。臣不敢奉诏。上从之。又议定谥法。公以为谥者。盖迹其事业邪正而褒贬之。举一字可使贤不肖皆劝。故其议吕諲卢弈郭知运等谥。皆参用典礼。约夫子之旨。其事覈。其文高。学者传示以为式。时有上议谓景皇帝未升尊位。不宜为太祖。诏下百寮。公按礼经。以为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故三代皆以受命始封之君配昊天上帝。唯汉氏崛起丰沛。丰公太公皆无位无功德。不可为祖宗。故以高帝为太祖。若景帝肇启王业。建封于唐。高祖因之。遂以有天下之号。天所命也。宜百代不迁。因具故事条奏。从之。于是郊庙之礼遂定。踰月。拜公尚书礼部员外郎。迁吏部。每岁以书判试多士。而朝列有以文学称者。必参校辨论。定其甲乙丙科。至是公分其任。求为郡守。以行其道。除濠州剌史。公下车。以淮士轻剽。承兵革之后。率多不法。长吏不能制。遂先董之以威。格之以政。然后用恺悌宽厚。渐渍其俗。三年而阖境大化。优诏褒美。移拜舒州刺史。又以理行闻。玺书就加朝散大夫检校司封郎中。赐金印紫绶。其明年。吴楚大旱。饿夫聚于萑蒲者十七八。唯舒安阜近者悦。远者来。犬牙之境。草窃不入。上闻之。诏曰。断狱岁减。流庸日归。以人俗之丰给。当淮湖之灾旱。尔守之力也。擢拜常州刺史本州都团练使。常州为江左大郡。兵食之所资。财赋之所出。公家之所给。岁以万计。公削其烦苛。均其众寡。物有制。事有伦。刑罚罕用。颇类自息。公又谓安人之道。清而静之则定。为而察之则扰。故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一变而百姓不知其理。又一变。知其理而不知理之所由。比及三年。吏不忍欺。路不举遗。年谷屡熟。灾害不作。甲辰岁冬十月二十日。甘露降于庭树。二十七夕乃止。呜呼。公庇斯人。人方仰公。彼天不惠。降此大厉。为郡之四载。大历十二年四月壬寅晦。暴疾薨于位。行路恸哭。罢市者相吊踰月。又吁嗟之声相闻。自寮属相吏。下逮乡老里尹。皆率以备斋祭。及葬之日。缌衰送葬者数千人。唯公体黄老之清净。包大雅之明哲。尊贤容众。而交不谄渎。本仁祖义。而文以礼乐。乃至温良能断。应用不滞。达识足以表微。厚德足以载物。善而不伐。光而不耀。内不机巧。外无缁磷。隤然中立。豁若虚受。其长人也。先教爱而后法禁。不迁怒以临下。故威而不猛。不私己以欺人。故易而无备。其茂学博文。不读非圣之书。非法之言。不出诸口。非设教垂训之事。不行于文字。而达言发辞。若山岳之峻极。江海之波澜。故天下谓之文伯。有集二十卷行于代。若艺文之士。遭公发扬盛名。比肩于朝廷。则有故中书舍人吴郡朱巨川。中书舍人渤海高参。今尚书左丞天水赵璟。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博陵崔元翰。考功员外郎颍川陈京。礼部员外郎北海唐次。苏州刺史高阳齐抗。其章章者也。其睦亲与善。自内姻及朋友所知之家。振穷分灾。恤孤哀丧。颁禄归赗。必加于常人一等。故启手足之日。室无馀财。惟待赐然后乃敛。议者于是谓公有文子之清。子产之仁。史鱼之直。平仲之与人。贾生之行义。文翁之政事。叔子之遗爱。而不跻岩廊。不享期颐。阙致君论道之美。以遗史册。故凡百以为痛。在昔孔文子以敏而好学为文。公叔发以恤卫国凶饥为惠。矧公功存于人。言垂于代。有文有质。不忝前烈者与。易名之礼。请从令典。谨状尚书考功。伏以褒德尚贤。设教之崇轨。加谥易名。饰终之令典。谨按故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某。蕴黄裳之服。协中庸之德。正词复礼。施化为邦。清风存乎省寺。遗爱结于黎庶。具美之道。何以尚兹。窀穸既安。音徽日远。请追公叔之谥。式播臧孙之烈。谨上。
兵部郎中杨君集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九
周家忠厚。文章备乎二代。先师有郁郁之叹。故周任史克仍叔吉甫之伦生焉。汉氏刬烦苛。宏利泽。训辞深厚。议论宏大。故贾谊扬雄司马迁相如之才出焉。唐兴几二百岁。绍闻周汉之逸轨。以人文华国。犹云汉之为章于上。江汉之为纪于下。九功成焉。百度贞焉。王泽浃洽。故斯文焕发。秉笔之士。皆欲溯末流而挹清源。坺埃壒而栖颢气。至若词合雅。言中伦。疏通而不流。博富而有节。洁静夷易。得其英华者。其宏农杨君欤。君讳凝。字懋功。孝弟纯懿。中和特立。早岁违难于江湖间。与伯氏嗣仁叔氏恭履修天爵。振儒行。东吴贤士大夫号为三杨。易象之懿文。孔门之言诗。皆生知之。举进士甲科。贤公交辟。典校秘书。四迁至冠柱后惠文。徵拜左史。历司封员外左司郎中。不附离权右。阴为所中。以其外相师律。非君莫可。他日计事如京师。复命于梁会。其帅既殁。军司马代之。诏未下。兵火气燄。杀人以逞。明神佑善。独脱死地。中贵人持尺一诏书徵还。燕居四年。不交人事。磅礡三古。推明六义。措迹愈退。而属词愈精。时恭履捐馆一纪。君与嗣仁倍手足之爱。壬午岁。嗣仁以中执法廉湘中七郡风俗。君起家为兵部郎中。伯仲昌大。辉华中外。方将乘迅飙。摩赤霄。极文采之用。为太平嘉瑞。协书命于谟训。荐声诗于郊庙。命屈其才。末如之何。君尝以为尚气者或不能精密。言理者或不能彪炳。镂烝彝景钟与缘情比兴者。或不能相为用。仲宣体弱。公干未遒。才难而力不足。从古所病。故懋功于六经百氏之中。如良金巧冶。锻鍊在手。而又弛扃防。隳约束。恬然而据上游。坦然而蹈中行。其叙事推理。况今据古。多而不烦。简而不遗。弥纶条鬯。无入而不自得。所著文一百四十馀篇。歌诗倍之。皆天球大圭。奇采逸响。不待数珩璜佩玦之目。然后知其妙。噫。自天宝已还。操文柄而爵位不称者。德舆先大夫之执曰赵郡李公遐叔。河南独孤公至之。狎主时盟。为词林龟龙。止于尚书郎二千石。属者亡友安定梁肃宽中。平夷朗畅。杰迈间起。博陵崔鹏元翰。博厚周密。精醇不杂。二君者。虽尝司密命。裁赞书。而终不越于谏曹计部。今懋功亦以中兵下大夫奄忽不淑。岂造物者不与其全欤。复舛错欤。此吾徒故人所以索然出涕。而有百身之痛也。嗣仁类其文为二十篇。缄词甚哀。猥见授简。以德舆早辱厚善。忘其不能。其代德家法。与践履始中终之说。嗣仁刻石纪墓。既详言矣。徒采其述作大旨。直书以缀于篇。
比部郎中崔君元翰集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九
易贲之彖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阙里之四教。门人之四科。未有遗文者。荀况孟轲。修道著书。本于仁义。经术之枝派也。迨夫骚人怨思之作。游士从衡之论。剌讥捭阖。文宪陵夷。至汉廷贾谊刘向班固扬雄司马迁相如之伦。郁然复兴。有古风烈。然则文之用也。横三才之中。经纪事物。章明统类。不可已也。殷之三说命。周之命君陈君牙。楚射父之训词。郑东里之润色。天子诸侯告命之文也。张老之轮奂。史克之駉駜。吉甫之清风。伯喈之无愧。贤士大夫颂述之文也。至若夫子纪延陵墓。叔向寓子产书。董仲舒射策书天人相与之际。阮元瑜书记翩翩之任。触类滋多。非文不彰。后之人力不足者。词或侈靡。理或底伏。文之难能也如是。博陵崔君元翰。东汉济北相长岑令之后也。曾祖某。济州剌史。祖某。凤阁舍人。考某。以经明历卫州汲县尉虢州湖城县主簿。亲殁遂不复仕。探古先微言。著尚书演范周易忘象及三国春秋幽观之书。门人诸儒易其名曰贞文孝文。君绍文宗雕龙之庆。究贞文法义之学。洁廉清方。敦直庄明。博见强志。不取合于俗。默而好深湛之思。舒而为彬蔚之文。师遵六籍。磅礡二汉。不为物迁。不为波流。初闭关隐约于河朔之间。年殆知天命。甫与计偕至京师。洎博学宏词直言极谏。凡三登甲科。名动天下。初自典校秘书。连辟汧公北平王二司徒府。管奏记之职。历太常寺协律郎大理评事。锡以命服。登朝廷为太常寺博士礼部员外郎。贞元七年春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八年冬罢为比部郎中。十一年夏感疾不起。其寿四百甲子。其文若干篇。闳茂博厚。菁华缜密。足以希前古而耸后学。记循吏政事。则房柏卿碣孙信州颂。叙守臣勋烈。则黎阳城碑刘幽求神道碑。表宗工贤人兆域。则李太师梁郎中志文。撰门中德善。则贞文孝文志碣二铭。摅志气以申感慨。则与李都统及三从事书。纂桑门心法。则大觉禅师碑。推人情以陈圣德。则请复尊号表。铺陈理道。则有制策。藻润王度。则有诏诰。向所叙诗书说命駉颂而下。君皆索其粹精。故能度越伦类。有声名于代。其他诗赋赞论铭诔序记等。合为三十卷。如黄钟玉磬。宏璧琬玉。奏于悬间。列在西序。其彰彰者。虽汉庭诸公。不能加也。无溢言曼辞以为夸大。无谄笑柔色以资孟晋。劲直而不能屈已。清刚而不能容物。孤特寡徒。晚达中废。斯亦命之所赋也。德舆蚤岁与君游于江湖间。又接武侍从。登文石之陛。常所论著。备探简编。君之孤某。既除丧。泣捧遗文。见咨序引。故如其篇第。直书以冠之云尔。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君讳某。字某。其先为嬴姓。当周之衰。处晋为赵氏。晋亡而赵氏为诸侯。其后益大。与齐楚韩魏燕为六国。俱称王。其别子赵奢。当赵时破秦军阏与有功。号马服君。子孙由是以马为氏。梁有安州刺史侍中赠太尉岫。岫生乔卿。任襄州主簿。国乱去官不仕。乔卿生君才。隋末为蓟令。燕王艺师之。以有幽都之众。武德初朝京师。拜武侯大将军。封南阳郡公。卒葬大梁新里。赵郡李华刻碑颂之。君才生珉。为玉钤卫仓曹参军事。赠尚书左仆射。生季龙。为岚州刺史。赠司空。清河崔元翰铭其德于碑。在新里。司空生燧。为司徒侍中北平王。赠太傅。谥庄武。庄武之勋劳在策书。君其长子也。少举明经。司徒公作藩太原。授河南府参军。建中四年。司徒公使将武人子弟才力之士三百人朝行在捍卫。献御服用物弓甲煮器幄幕。奔走危难。上嘉其勤。超拜太常丞。赐章服。迁少府少监太仆少卿。司徒公之薨也。刺臂出血。书佛经千馀言。期以报德。庐墓侧。植松柏。终丧。又拜太仆少卿。疾病一年。贞元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终于家。凡年四十有五。其弟少府监畅上印绶。求追赠。赠绛州刺史。布帛百匹。君在家行孝友。待宾客朋友有信义。其守官恭慎举职。其朝献奉父命不避难。其居丧有过人行。初司徒公娶河南元氏。封颍川郡夫人。赠许国夫人。许国薨。少府始孩。顾托以其侄为继室。是为陈国夫人。陈国无子。爱君与少府如己生。其薨也。君与少府丧之。犹实生己。亲负土封其墓。夫人荥阳郑氏。王屋县令况之女。有贤行。侍君疾。逾年不下堂。食菜饮水药物必自择。将进辄先尝。方书本草。恒置左右。子男二人。赦。前左卫仓曹参军。扬。右清道率府冑曹参军。女子二人。在室。虽皆幼。侍疾居丧如成人。愈既世通家。详闻其世系事业。今葬有期日。从少府请。掇其大者为行状。托立言之君子而图其不朽焉。
游径山记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径山
记径山之游。馀杭县之北鄙,直四十里,有径山在焉。山有佛祠,号曰承天祠。有碑籀述载,本初唐崔元翰之文,归登,书之石,今传于时云。始至山之阳,东西之径二。登自其西,壁绝襟绕,轿行百休。松桧交错,盘折蒙翳,寻丈之间,独闻语声。跻棱层,披翠茜,尽十里许。下视来径,青虬蜿蜒。抟岩腾霄,且及其巅,峡束洞隐,几不容并行。已而内括一区,平盈坦壑。四面五峰,如掌竖指,一峰南绝,卓为巨擘。屋盖高下,在掌中矣。庭间小井,或云故龙湫也。龙亡湫在,岁率尝一来,雷雨暝曀,而乡人祠焉者憧憧然。环山多杰木,丝杉翠柽,殆千千万万,若神官苍士,联幢植葆,骈邻倚徙,沈毅而有待者。导流周舍,锵然璆然,若銮行佩趋而中节者。由西峰之北数百步,矻然钜石,屏张笏立,上下左右可再十尺,划而三之,若「川」字,隶文曰「碣石岩」。其传甚神。并岩被谷,修竹茂密,尝以契刀刻竹两节间,成「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字云尔。由东径而往,坎窞为池,游鱼旷空。其西径东折,蹴南峰。领脰之间,平地砥然,盈亩而半。偃松一本,其高丈,其荫四之。横柯上竦,如芝孤生。松下石泓,激泉成沸,甘白可爱,即之煮茶。凡茶出北苑,第品之无上者最难其水,而此宜之。偃松之南,一目千里,吴江之涛可挹,越岫之桂可攀。云驳霭褰,状类互出,若古图画,虫蠹断裂,无有边幅,而隐显之物,尚可名指。群山属联,呈露冈脊,矫矫剪剪,咸自意气。若小说百端,欲圣智之亢,而不知其下也。临观久之,魁博通幽之思生焉。古人有言曰:「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旨乎哉!予于斯见之矣。曷止大夫之为也?大凡言之,天邻地绝,山回物静,在处神巧,举可人意。虽穷冬阒寂,未睹夫春葩之荣、薰风之清、秋气之明,然取于予者犹在也。既归无几何,而曩所历者重钩复结,无一见焉。追而言之,若觉而言梦,使人悄怆,而不知其自也。同游者,建安黄瑊君度、岳阳朱师德宗哲,又君度之侄曰子常、子美、甥杜沂皆从游。其前与谋而后以事已之者,朱宗哲之兄师道希圣、杜沂之父叔元君懿、揭阳卢几举之三人。莆阳蔡襄一与之善,惜乎不及俱也。书所经见往贻之,人一通。尝刻竹两节间之十字,其游之年月日也(《蔡忠惠集》卷二五。又见《咸淳临安志》卷二五,万历《杭州府志》卷二四,《径山志》卷七,《名山胜概记》卷一六,《八代文钞》第三六册,《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九五三、山川典卷一○八,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嘉庆《馀杭县志》卷八,《两浙金石志》卷五。)。
「并」下原衍「傍」字,据宋本、《两浙金石志》删。
论制科取士乞加立策等增取人数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二一、《苏魏公文集》卷一九、《国朝诸臣奏议》卷八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七
臣伏睹今年四月戊申及七月乙卯诏书,复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并立定策入三等、四等次推恩条制,有以见陛下勤求俊良,乐闻谠论。士之抱术略怀愤懑者,当继踵而赴诏矣。然臣窃观本朝故事,制科程式太严,取人太窄。自真宗以来,每举中第者多不过三人,少或一人,至有全不收者。使豪杰之士有老于科举而不预甄擢,恐非朝廷听言求士之意。臣谨按汉文二年始诏举贤良时,对策者百人,而晁错为上第。武帝元光五年,诏举对策者亦百人,而公孙弘为第一。历代沿袭,废置不常,至唐而特盛。每遇亲策贤良等科,中第者常不下一二十人。建中元年,姜公辅等二十五人。贞元元年,韦执谊等一十七人。四年,崔元翰等一十七人。十年,裴垍等一十七人。元和三年,牛僧孺等一十五人。长庆元年,庞严等一十五人。宝历元年,唐伸等一十九人。大和二年,裴休等二十二人。自馀幽素、将相等几数十科,取人亦众。其得士若苏瑰、苏颋父子、张说、张九龄、韩休、裴垍、杨绾、崔群、韦处厚、姜公辅、牛僧孺、元微之、裴休辈,皆出此选,卒为辅弼名臣。此外,奇才博识之士垂名于后者,不可胜数。信乎制科亲策可以收揽英俊,有补于治道也。而当时应诏之人,或命州郡荐举,或许上书自陈,被召者径赴御试。其推恩等第,则第三等中书门下超资与处分,第四等优与处分,第五等即与处分。由是言之,程式盖不甚严,而推恩亦不甚厚。至周显德四年,始诏逐处州郡,依贡举人式例别试解送尚书吏部,量试策论三道,共三千字内,取文理俱优者,方得解送上都。本朝之制又加以六论,或试于中书,或试于秘阁,合格方得赴御试。其所试论题,务求深奥,每举转加艰难,致合格者少。盖以推恩过厚,故取人益艰。况国家承平日久,天下学士陶染风教,竞习艺文,而应此科者尤号该洽。其程文纵非优长,未合上等,亦皆于古今义理潜心有素。若蒙采收,施之为政,必须优于专经之人,不为无益于朝廷也。臣窃谓今来既立定策等,推恩有厚薄,则所取亦宜稍加人数。臣愚欲望将来或请应人稍多,即乞优加分数,如合格人少,即乞更加第五等,分为上下。入此等者只依进士第二甲第三甲注官,亦不为徼倖。若恐更添入流之人,即乞以进士诸科御试不合格人数,留充制科数目,彼此通融,俱无所碍。如此,则四方特起之人,咸有荣进之望,圣世搜扬之路,蔑有壅蔽之嗟矣。
传奇莺莺事辨正 宋 · 王铚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二、《侯鲭录》卷五
尝读苏翰林赠张子野诗,有云「诗人老去莺莺在」,注言:「所谓张生,乃张籍也」。仆按元微之所传奇莺莺事,在贞元十六年春。又言「明年,生文战不利」,乃在十七年。而唐《登科记》,张籍以贞元十五年商郢下登科,既先二年,决非张籍明矣。每观其文,抚卷叹息,未知张生果为何人,意其非微之一等人不可当也。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则所谓传奇者,盖微之自叙,特假他姓以自避耳。仆退而考微之《长庆集》,不见所谓郑氏志文,岂仆家所收未完,或别有他本尔?然细味微之所序及考于他书,则与季裕所说皆合。盖昔人事有悖于义者,多托之鬼神梦寐,或假之他人,或云见他书,后世犹可考也。微之心不自聊,既出之翰墨,姑易其姓氏耳。不然,为人叙事,安能委曲详尽如此!按乐天作《微之墓志》,以大和五年薨,年五十三,则当以大历十四年己未生,至贞元十六年庚辰,正二十二岁矣(传奇言生年二十二岁,未知女色。)。又韩退之作《微之妻韦丛墓志文》,作婿韦氏时,微之始以选为校书郎,正传奇所谓「后岁馀,生亦有所娶」者也(贞元十八年,微之始中书判拔萃。授校书郎,二十四岁矣。)。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者也。非特此而已,仆家有微之作《元氏古艳诗》百馀篇,中有《春词》二首,其间皆隐「莺」字(传奇言「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不书讳字」者,即此意。)。及自有《莺莺诗》、《离思诗》、《杂忆诗》,与传奇所载较,犹一家说也。又有《古决绝词》、《梦游春词》,前叙所遇,后言舍之以义,又叙娶韦氏之年,与此无少异者(《梦游春词》云:「当年二纪初,佳节三星度。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二纪初,谓二十四岁也。)。其诗中多言「双文」,意谓二「莺」字为双文也。并书于后,使览之者可考焉。又意《古艳诗》多微之专因莺莺而作无疑。又微之《百韵诗寄乐天》云:「山岫当阶翠,墙花拂面枝。莺声爱娇小,燕翼玩逶迤」。注云:「昔予赋诗云『为见墙头拂面花』,时唯乐天知此事」。又云:「幼年与蒲中诗人杨巨源友善,日课诗(传奇言:生发其书于所知,予亦闻其说,生所善杨巨源为赋《崔娘诗》一绝。)。凡是数端,有一于此,可验决为微之无疑,况于如是之众也。然必更以张生者,岂元与张受姓命氏,本同所自出耶(张姓出黄帝之后,元姓亦然,后为拓拔氏。后魏有国,改号元氏。)?仆性喜讨论,考合同异,每闻一事,隐而未见,或可见而事不同,如瓦砾之在怀,必欲讨阅,归于一说而后已。尝谓读千载之书而探千载之迹,必须尽见当时事理,如身履其间,丝分缕解,始终备尽,乃可以置议论。若略执一言一事,未见其馀,则事之相戾者多矣。又谓前世之事无不可考者,特学者观书少而未见尔。微之所遇合,虽涉于流宕自放,不中礼义,然名辈风流馀韵,照映后世,亦人间可喜事,而士之臻此者特鲜也。虽巧为避就,然意微而显,见于微之其他文辞者彰著又如此,故反复抑扬,张而明之,以信其说。他时见所谓姨母郑氏志文,当详载于后云。
赠三元钱湘舲(己亥解元、辛丑会元、状元) 清 · 赵翼
出处:瓯北集卷二十九
三千年桃十丈藕,世问奇事乃竟有。
满街争拥看三元,三元肯来访衰朽。
秀才头上三重关,何限英雄老此间。
禹门登或浪打去,神山到又风引还。
至于名冠多士上,尤是人生所不想。
偶然得一已足誇,何况连压黄金榜。
欧文忠,王文恪,两元已在握,胪唱声中又飘落。
君独连掷得枭若蒲博,国手棋无第二着。
毋乃真天仙,身骑白凤凌云烟。
三垣九阍拦不住,直到玉皇香案前。
我闻夺标紫宸殿,荣过将军奏凯宴。
却嗤三箭定天山,犹只了却一场战。
古来惟有苏定方,手平三国皆擒王。
直至前明张英国,三征南交渠必得。
君也一书生,遂与二公先后相抗衡。
设令国家更有别科目,不知又领几次雁塔名。
噫嘻乎,读书孰不望传世,千气万力尚难觊。
羡君占尽科名荣,一日声华满天地。
从此不愁不千秋,祗须建竖堪相侔。
累朝如君十一个(唐张又新、崔元翰,宋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岩叟、冯京,金孟宗献,元王宗哲,明商辂),事迹半在青史留。
赠君一篇三元考,更期进步百尺竿上头(时以所著《三元考》一篇奉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