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吴凑左金吾将军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二
敕。将我南军。
高中尉。以禁戎之重任。
委舅氏之同心。具官吴凑
涂山介祉。章武雅才。
言而有宗。俭而能广。
达礼乐政刑之要。存忠信孝友之诚。
艰虞历年。府寺失职。
素以贤戚之望。职司太子之家。
清心奉公。庶务悉理。
擅美春储之寀。流芳秋实之咏。
固可以首当褒进。大劝官曹。
执金吾。用彰贵任。
左金吾将军。馀如故。
请致仕表 中唐 · 高郢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九
言。
臣闻量力而仕。
臣下之审分。
知止不殆。
道经之明训。
所以七十致仕。
礼式其期。
臣犬马之年。
去春已满。
顷者方欲陈乞。
属蒙新授今任。
忻时忘老祇命恋恩。
复属王师出征。
圣轸方切。
辄求安退。
又所不敢。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德广天地。
道孚干羽。
承宗顺命。
伏罪效诚。
制告班师。
万方轨道。
昆虫草木。
各遂其性。
臣早当告谢。
无忘夙心。
不应迟回。
更俟终日。
况复夏官任重。
贤路久妨。
时制已过。
衰疾兼甚。
实惧夜行之罪。
上累明时之宠。
伏乞许遵恒典。
特赐馀年。
止物议之贪荣。
洽宸慈于休老。
微臣之愿。
庶蒙矜允。
臣窃惟尘旷。
谬迹三朝。
叨承睿奖。
中外六任。
竟无毫发。
上答恩私。
齿尽请骸。
终惭且惕。
徘徊积恋。
战汗陈愚。
天阙一辞。
朝车永税。
方从野老。
共乐尧年。
不胜感恩兢惶之至。
文武孝德皇帝册文 中唐 · 严绶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三
维长庆元年岁次辛丑七月乙未朔十八日壬子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太子少保上柱国食邑三千户严绶文武官六千六百七十七人等言。
臣闻天以万物付圣人。圣人本天意而保乂之。
惟羲农先天而贞。惟轩辕奉天而行。
法天而明。絪缊粹精。
昭建鸿名。以至于夏殷周汉。
谦俭服义。仁爱忠利。
亦著称谓。代济其美。
当隋之末。我高祖神尧皇帝救拯焚溺。
应天立极。荡氛昏。
扬凯泽。父教而母育。
德高。肌骨肥。
天宝季岁。贼臣紊常。
尘起幽陵。毒流四方。
累圣含宏。视人如伤。
馀蘖势滋。专土擅强。
宪宗因天时。顺人心举五经。
明大刑。连拔坚险。
颠踣同恶。冥冥沈沈。
犹恃榛秽。干戈不得息者绵六十七祀。
逮我后之御历。绍太宗之求贤审官
举直错枉。体元宗尊师敬道
清静致理。法肃宗之循名求实。
刑赏用中。广德宗之亭毒含容。
博采虚受。而后展严于配天。
夷思于法宫。从物无私。
推诚至公。霈矣乎广受。
寂然乎感通。神武不杀。
而天下会同。昔少康
聿修皇祖之训。周武继统。
务广文王之声。爰洎宣王
克服蛮荆。劳来安集
汉光武。既平陇蜀。
听政忘寐。伏惟皇帝陛下以至圣之姿。
诞启昌运。重明之业。
绍开中兴。岂无辟违。
从风悦化而自革。岂无氛翳。
大明升中而自除。皇泽畅于九围。
文命敷于万国。则向之数王。
何足称哉。尚复孜孜。
庶本不遑(疑)。劳谦日昃。
讲道求贤。议狱恤刑
去谗进直。以利物勤人为政本。
以检戒惧惕为化先。自诚而明。
日慎一日。是以天道惟新于景命。
元德亟闻于四方。亿兆咸曰大哉君心。
复曰懋哉君功。隆延禧之主。
扬仁寿之风。恢帝图。
廓皇纲。崇鸿名。
显无疆。不然者。
何以荅上灵之眷命乎。何以惠庶氓之恳望乎。
于是垂白之老。缁黄之众。
与侯甸藩卫之士。守阙稽颡。
日以上请。臣等所以勤勤恳恳。
敢固以言。陛下犹坚秉撝抑。
至于三四。不得已而降前诏。
于是百辟卿士。考天下之意。
稽典礼之仪。进而言曰。
陛下崇儒问道。恭默致化。
文之明也。保大安乂。
感怀夷夏。武之彰也。
严恭寅畏。博爱广敬。
孝之大也。宣慈惠和
忠恕利物。德之盛也。
臣等不胜大愿。谨上玉册玉宝。
尊号曰文武孝德皇帝。伏惟陛下敬天之锡。
昭圣之功。高明有严。
慎德无穷。赫赫融融。
与天比崇。臣绶等诚欢诚惧稽首顿首。
崔大夫贺册皇太子 中唐 · 孔戣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臣闻帝皇立极。
必建储贰
俾承宗祧。
所以祗奉粢盛。
永固社。
稷者也。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积德承业
光有天下。
思正国本。
以和人心。
载考春秋之义。
以明君臣之道。
主兹匕鬯。
允属元良
推明至公。
振举旧典。
皇太子体仁秉哲。
既嫡且贤。
温文发中。
孝友闻外。
钦若丕训。
允膺册礼。
陛下将嗣十圣之休烈。
垂百代之懿范。
大备礼物。
广设明庭。
阴气方晦而忽销。
旭日既升而增朗。
夷夏胥悦。
神祗克谐。
足以包夏孕商。
跨周轶汉。
夫何晋魏以降。
易置琐琐。
不足侔比。
盛礼既毕。
洪恩又洽。
恤刑议狱。
旌善赏劳。
礼问高年。
存恤疾隐。
皇王之德。
于兹备矣。
臣忝列近侍。
亲承睿谟。
抃蹈之切。
不任愚恳。
皇太子赦诏 中唐 · 郑絪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一
惟先哲王。光有天下。
必正邦本以立人极。建储贰以承宗祧。
所以启迪大猷。安固洪业。
斯前代之令典也。皇太子纯
体仁秉哲。恭敬温文。
叶元良。礼当上嗣。
朕奉若丕训。宪章古式。
永惟社稷之重。载考春秋之义。
授之匕鬯。以奉粢盛。
爰以令辰。俾膺茂典。
今册礼云毕。庆感交怀。
思与万方。同其惠泽。
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已后。至四月九日昧爽已前。
天下应犯死罪者。特降从流。
流罪已下。各减一等。
文武官常参官及诸州府长官子为父后者。赐勋两转。
古之所以教太子。必茂选师友。
以辅翼之。俾法于训词。
而行其典礼。左右前后。
罔非正人。是以教谕而成德也。
给事中陆质中书舍人崔枢。积学懿文。
守经据古。以参讲习。
庶叶于中。可充皇太子侍读
天下孝子顺孙先旌表门闾者。委所管州县各加存恤。
五岳四渎。名山大川。
委所在长吏。量加祭礼。
广陵郡皇太子 中唐 · 郑絪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一
万国之本。属在元良
主器之重。归于长子。
所以固社稷。正邦统。
古之制也。广陵郡王淳
孝友庄敬。慈仁忠恕。
博厚以容物。宽明而爱人。
祗服训辞。文皆合雅。
讲求典礼。学必承师。
居有令闻。动无违德。
朕获缵丕绪。祗若大猷。
惟怀永图。用建储贰
以承宗庙。以奉粢盛。
爰举旧章。俾膺茂典。
宜册为皇太子改名纯
仍令有司择日。备礼册命。
上元和郡县图志序 中唐 · 李吉甫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二
臣闻王者建州域。
物土疆。
观次于星躔。
察法于地理。
考中国山河之象。
求二仪险阻之情。
天汉萌而两界分。
官正而五均叙。
黄帝之方制万国。
夏禹之分别九州。
辨方经野。
因人纬俗。
其揆一矣。
秦皇并六国。
则罢侯而置守。
汉武讨百蛮。
则穷兵而黩武。
虽裂为郡县者。
远过于殷周。
而教令之所行。
威怀之所服。
亦不越于三代。
失天地作限之意。
非皇王尚德之仁。
誇志役心。
久而后悔。
由此观之。
则圣人疆理之制。
固不在荒远矣。
吾国家肇自贞观。
至于开元。
兼夏商之职贡。
掩秦汉之文轨。
梯航累乎九译
厩置通乎万里。
然后分疆以辨之。
置吏以康之。
任所有而差贡赋。
因所宜而制名物。
守其要害。
险其走集。
经理之道。
冠乎百王。
巍巍乎无得而称矣。
易曰。
天险不可升。
地险山川邱陵。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险之时用大矣哉。
然则圣人虽设险。
而未尝恃险。
施于有备之内。
措于立德之中。
其用常存。
其机不显。
弛张开阖。
因变制权。
所以财成二仪。
统理万物。
汉祖入关。
诸将争走金帛之府。
萧何收秦图书。
高祖所以知山川阸塞。
户口虚实。
厥后受命汜水
定都洛阳
留侯演委辂之谋。
田肯贺入关之策。
关兴替。
理切安危。
举斯而言。
断可识矣。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握枢秉圣。
承祧立极。
之道。
宪文武之程。
皇王之遐踪。
行之必至。
祖宗之耿光。
寝而复耀。
天宝之
王途暂艰。
由是坠纲解而不纽。
强侯傲而未肃。
逮至兴运。
尽为驱除。
故蜀有阻隘之夫。
吴有凭江之卒。
虽完保聚。
缮甲兵。
莫不手足裂而异处。
封疆一乎四海。
故鄘卫风偃。
朔塞砥平。
东西南北。
无思不服。
吉甫当元圣抚运之初。
从内庭视草之列。
寻备衮职。
久尘台阶。
每自循省。
赧然收汗。
谟明弼谐。
诚浅智之不及。
簿书期会。
亦散材之不工。
久而伏思。
方得所效。
以为成当今之务。
树将来之势。
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
所以前上元和国计簿。
审户口之丰耗。
续撰元和郡县图志。
辨州域之疆理。
时获省阅。
或裨聪明。
岂欲希酂侯之规模。
庶乎尽朱赣之条奏。
况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千家。
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
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
饰州邦而叙人物。
因邱墓而徵鬼神。
流于异端。
莫切根要。
至于邱壤山川。
攻守利害。
本于地理者。
皆略而不书。
将何以佐明王㧖天下之吭。
制偫生之命。
收地保势胜之利。
示形束壤制之端。
此微臣之所以精研。
圣后之所宜周览也。
谨上元和郡县图志起京兆府
陇右道
凡四十七镇。
成四十卷。
每镇皆图在篇首。
冠于叙事之前。
并目录两卷。
总四十二卷。
臣学非博闻。
识愧经远。
驰骛虽久。
漏略犹多。
轻渎宸严。
退增战越。
谨上。
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册文 中唐 · 李逢吉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六
维宝历元年岁次乙巳四月甲戌朔二十日癸巳。摄太尉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兼太子少师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赵宗儒及文武官六千五百四十一人等言。
臣闻自古王者之御极也。必上奉乎天地。
丕承乎庙祧。法天地所以宅八纮。
严宗祧所以垂万叶。非休声震越。
不足以齐焘载。非尊称超卓。
不足以光祖宗。则名实之际。
不可诬也。肇自上古。
质文未具。号兼三五
事本嬴刘。其后正闰相承。
南北更王。佥事因袭。
而罔图旌别。苟鸿猷既洽。
徽数莫申。贻诸裔昆。
靡所称谓。抑当时臣子之罪。
非所谓纳君于善者。皇唐列圣。
备有典常。高宗而降。
代享丕号。以至于玄宗治平
肃宗之荡定。德宗之烈文
宪宗之戡剪。先圣之克荷。
重熙累盛。震迈古昔。
未有不由斯者已。伏惟皇帝陛下浚哲自天。
宽仁在躬。圣龄方富。
睿德咸称。行懋于朱邸。
声飞于青宫。始践阼而虞舜之大孝闻焉。
既郊天而文王之小心著焉。竭爱敬于西宗(疑)
示仪刑于四国。慎柬名傅。
优宠直言。自嗣位已来。
百度维新。九围式叙。
边烽罔不罢。属国罔不来。
灵化有肸蚃之助。风雨无伏愆之候。
至元至赜。可胜道哉。
由是百辟偫司。耆儒硕士。
文武臣庶。缁黄幼艾。
殊形一心。异声同辞。
隳肝沥胆。元上徽称。
其诚至矣。吾皇犹惕然三让。
不得已而俞焉。斯谦尊而光。
卑而不可踰者也。夫经纬天地曰文。
则二仪交泰矣。克定祸乱曰武。
则八蛮顺轨矣。格于上下非圣欤。
通乎神灵非孝欤。臣等恭考庶言。
强名圣德。不胜大愿。
谨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文武大圣广孝皇帝
伏惟陛下祗上帝之眷命。累圣之储休。
外顺四夷。内从百辟。
时承昌运。昭受鸿名。
然后躬大易不息之义。思礼经日新之旨。
鉴拜休之至诚。考无过之格言。
以缉熙庶绩重其文。以斥去偫邪盛其武。
以目达四聪载大其圣。以慎守九庙益广其孝。
克俭克勤。有初有终。
所疏者佞。所近者忠。
畋游必省。献替必从。
无忘我高祖太宗之丕烈。以永家邦。
宗儒等诚欢诚惧顿首顿首。谨上。
皇太子摄位诏 中唐 · 顺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五
朕承九圣之烈。万邦之重。
顾以寡德。涉道未明。
虔恭畏惧。不克祗
常恐上坠祖宗之训。下贻卿士之忧。
夙夜祗勤。如临渊谷。
而积疢未复。至于经时。
怡神保和。尝所不暇。
永惟四方之大。万物之殷。
不躬不亲。虑有旷废。
加以山陵有日。霖潦踰旬。
是用儆于朕心。思答天戒。
其军国政事。宜权令皇太子纯勾当
百辟群后。中外庶僚。
悉心辅翼。同厎于理。
宣布朕意。咸所知闻。
广陵郡皇太子 中唐 · 顺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五
维贞元二十一年岁次乙酉四月庚子朔九日戊申
皇帝若曰。
储贰者。
必归于上嗣。
固邦本者。
允属于元良
咨尔元子广陵郡王纯
幼挺岐嶷。
长标恂淑。
佩诗礼之明训。
禀忠孝之宏规。
居常保谦。
动必循道。
识达刑政。
器含温文。
爱敬奉于君亲。
仁德闻于兆庶。
神祗龟筮。
罔不协从。
是用命尔为皇太子
于戏。
惟我烈祖之有天下也。
功格于上帝。
祚流于无穷。
光缵洪绪。
逮予十叶。
虔恭寅畏。
日慎一日。
付尔以承祧之重。
励尔以主鬯之勤。
以贞万国之心。
以扬三善之德。
尔其尊师重傅。
亲贤远佞。
非道勿履。
非礼勿行。
对越天地之耿光。
丕承祖宗之休烈。
可不慎欤。
皇太子即位册文 中唐 · 顺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五
维永贞元年岁次乙酉八月丁酉朔九日乙巳
太上皇若曰。
咨尔皇太子纯
惟皇上帝降休于我家。
用集大命。
克绥厥猷。
惟后祗率大典。
兹惟艰哉。
朕承累圣休德
膺守邦之重。
不蒙天佑。
降疾在躬。
上不能昭事郊丘。
祗见烈祖
下不能临视庶政。
保绥兆人。
是用命尔当位嗣统。
宜陟元后。
代予忧勤。
今遣使检校司徒平章事杜佑副使门下侍郎平章事杜黄裳持节册命。
于戏。
尔有光大之德。
敷于万邦。
尔有仁孝之诚。
刑于九族。
慈和宽。
克享天心。
元符不可以固违。
明命不可以不畏。
尔惟察纳忠直。
子惠困穷。
咨于正言
慎乃俭德。
临庶官以敬。
哀庶狱以情。
允执其中。
无忝我祖宗之丕训。
李景让襄州节度使 唐 · 沈珣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门下。汉制。
郡守有善政者。增秩赐金。
周官。诸侯有声名者
加地进律。前代令典。
我将因之。天平军节度使李景让
早以文学德行。列于四科。
中含柔嘉。表以坚白。
直比汲黯。孝如曾参
素怀澹然。清节可贵。
峻风规于台阁。流恺悌于方州
居为国桢。出作藩柄。
朕惟宪宗亲除狡穴。手复全齐。
付任在予。敢不祇授。
以尔事亲既孝。于我必忠。
俾之镇临。果茂声绩。
是用载新社土。改筑斋坛。
不可使萃美于东方。所宜迁仁于南国。
况荆衡旧服。江汉上游。
天作城池。地连襟带。
曹王以法绳封部。岁久则弊除。
于頔以共东征徭。人流而赋在。
不有斯惠。安能理之。
勉图官守。式副令闻。
李愬高崇文配享次序议 唐 · 孙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伏以蜀蔡之功。
实皆超卓。
勋力虽等。
艰危则殊。
高崇文宪宗御宇之初。
朝廷讨叛之始。
雷霆斯赫。
物力方全。
刘辟参佐而为凶魁。
行恶者势同乌合。
崇文统百万而命偫帅。
起行者理足鹰扬
所以严道虽深。
剑门不能恃其固。
污俗未久。
刀州莫与结其恩。
大勋诚集于忠劳。
作孽本无其根据。
崇文所以不辱专征之寄。
克成定蜀之勋。
至于李愬之所立。
适当伐蔡累年。
旁有包荒数镇。
元济袭父业而成邪计。
凶党皆为其致命。
同恶惧齿寒而为阴援。
军须必从以有资。
是故垤窟益深。
毒烂不诛。
于此时。
独能善贷行权。
窜谋沈断。
跳驱閒道。
乘凌坚壁。
不俟拔帜而坐失金汤。
未暇请缨而已累俘虏。
斯实军锋之冠。
万夫之将。
由是言之。
伐蜀当专征之始。
众锐且同于楚金
攻蔡承连兵之馀。
偫疑颇同于鲁缟。
及成功而虽一。
在出奇而尤高。
昔者光武耿弇韩信
优之独收勍寇。
今陛下令臣等挍崇文李愬之功。
迥出等夷。
傥圣慈以格言所著。
德宜有邻。
武功之中。
功皆难掩。
居第一。
崇文次之。
庶尽公言。
上符诏旨。
宪宗配享功臣 唐 · 孙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伏以宪宗皇帝元德英猷。
迈越千古。
神机睿算。
恢复四方。
始者既戮惠琳。
连诛辟锜。
睿求良辅。
果集大勋。
乃覆淮蔡之妖巢。
大芟河朔之馀孽。
皇威震耀。
寰宇和宁
偃武修文。
几无遗事。
陛下崇严享礼。
爰轸孝思。
将举元勋。
以显丕绩。
臣等伏思故司徒兼中书令太师裴度
天纵忠公。
道施康济。
始处司言之任。
屡陈忧国之诚。
常因别召。
深得圣旨。
乃贰邦宪。
使于藩方。
处嫌疑者。
悉付心诚。
怀顾虑者。
必得要领。
俄登相位。
专任大事。
遂乃擒元济。
枭师道。
承宗效顺。
刘总叩头。
程权来朝。
同捷就戮。
宪宗有知人之明。
尽致君之道也。
于是息疮痍。
培根本。
宇内无犷悍之俗。
元和为盛明之代。
薰灼天下。
将明帝图。
古往今来。
善无与让。
即祇配圣德。
光扬大勋。
详考功行。
无先于
左羽林军大将军史公神道碑 唐 · 奚敬元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将军讳用诚字君谅
河南人也。曾王父讳惟静。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河南节度先锋兵马使。大父勤。
银青光禄大夫太常卿兼侍御史河南节度兵马使。烈考播。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河东节度军马都兵马使兼御史中丞普宁郡。三代为将。
克昌惟武。垂庆后世。
传芳于公。公即中丞第四子。
义感得一时之俊。沈谋有周身之防。
贞元初。艺成绝伦。
纵游郡国。名藩重镇。
争致邀迓。乃不屑就。
其道益光。襄阳节度使樊公泽
虚心好才。与能乐善。
闻公有纵横之略。刚决之姿。
申缛礼以接之。选右职以署之。
而能恪勤厥位。练习武经。
繇是樊公益所委重。累迁至马军兵马使
吴少阳卒。其子元济。
席凶器以窃据淮蔡。诏命唐随节度使李公愬总齐军士以讨伐之。
命公为游奕兵马使。指顾麾下。
号令前驱。率先启行。
深入贼境。遇敌必战。
所向无遗。会贼将领徒千人。
草创营垒。旗号日兴桥栅。
而公伺其军食无储。是刈是穫。
备其乾糇。鸱张蚁聚。
控扼要害。公度其孤虚。
可以攻取。以少击众如其前。
堂堂之势。砉然而断。
杀伤奔溃。靡有孑遗。
生擒贼将。众皆请杀。
而公不听。以客礼待之曰。
吾不能杀义士。从其归死于天子。
乃送其人于阙。继而陈章疏。
恳请全活。宪宗皇帝英明聪断。
诏下许之。还赐军前驱使。
俾领先锋将。与公偕行。
导其锐卒。冱寒之夜。
凌犯雪霜。击破贼城。
官军坌入。先擒元济。
以槛车献于宗庙。得正刑典。
由公之生致贼将。化为忠臣。
覆其妖巢。以功补过。
朝廷推赏。累宠旌节。
授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仍赐上柱国
诏曰。素抱将才。
能通武训。策名戎旅。
委质藩方。敷七德以招怀。
推一心而抚纳。遂使戴天之大节。
因事斯彰。奉国之名谋。
逢时乃。奋其勇士
溃彼凶徒。坚壁洞开。
罪人斯得。永言实效。
无忘寤思。其图尔劳。
是举朝典。旋以东平不虔。
将议征讨。诏命李愬为徐泗节度
俾行天诛。以公沈勇夙彰。
思同王氏。列名表请
委以亲兵。充行营都虞候
公恪勤无私。战阵有勇。
破贼栅者有六。收县邑者有三。
教令必严。刑戮不滥。
仁而有法。其若是欤。
贼平。迁检校国子祭酒
诏曰。平齐之役。
诸军指期。众校合战。
各奋毅勇。同树勋勤。
永思积日之劳。颇愧踰时之赏。
故于奖授。有所超迁。
时属边事重难。非公莫可。
诏统麾下。镇防朔方。
居三年。朝议以频建茂功。
位未充量。趣徵赴阙。
左羽林将军。诏曰。
沈勇英决。挺直将才。
制胜出奇。合于兵法。
夙励勤王之节。尝从伐叛之师。
赫然殊功。于是累振。
诸侯方岳。多有荐扬。
北路亲军。寄雄心膂。
统率貔貅之众。申明羽卫之严。
宜奖壮猷。且兼峻秩。
敬宗皇帝以张韶作乱。祸生不测。
环卫严整。狂贼诛夷。
拜兼御史大夫。岁月滋深。
竭诚尽瘁。迁大将军知军事
封列爵。褒宠勋贤。
劳绩既彰。优荣斯及。
武昌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上方倚注信臣。锡宴别殿。
论功校艺。公实居多。
方委爪牙之雄。未兼鈇钺之寄。
竟以积劳成疾。忧国忘身。
太和四年岁在庚戌冬十一月乙未。薨于升平里之私第。
享龄五十九。皇帝轸悼废朝。
赙礼加等。粤辛亥二月十五日甲午
葬于京兆府万年县长乐乡宋侯之西原。后三月
诏赠工部尚书。表勋臣也。
夫人李氏。从夫之贵。
赵郡夫人。淑慎贤明。
能正妇道。节哀尽哭。
动合礼经。长子宗简。
福王府参军。次子宗授。
一子出身。幼子福郎。
小女平娘。孩啼孺慕。
绝及怀抱。以敬元昔因朝奏。
相遇诸途。语及战伐之事。
备闻功业之本。其子以理命见托。
固徵斯文。而表诸道。
盖不虚美。其词曰。
惟天生人。必以类分。
定乱以武。克生武臣。
洸洸史公。振辉偫伦。
正直不回。刚决无邻。
沐若膏雨。煦然阳春。
济以宽猛。施之威仁。
三代为将。道家所忌。
为将四世。弥彰勇毅。
制胜出奇。料敌善利。
全活擒生。度材任知。
寒天雪夜。万里齐辔。
攻讨贼城。致之死地。
干戈既戢。弓矢载櫜。
懋功既立。爰议赏劳。
谦勤愈彰。宠锡弥高。
贵婚华宪。辉映贤豪。
王者之师。胜残去杀。
由不得己。在惩桀黠。
惟公训齐。确然不拔。
令亦宽简。政不苛察。
羽林震卫。克壮其猷。
推诚心膂。练习貔貅。
忘身奉君。劳积生忧。
运促潜夺。名在建侯
追荣八座。宠锡威武
葬于九原。轸悼明主。
勋名独在。骨肉归土。
表行丰碑。垂休万古。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表 唐 · 王真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
臣真言。
臣闻昔者庖牺氏作。
承天地
理万物。
犹以为皇道不足。
故寂然思化。
精义感通。
然则天既不言而生。
地既不言而育。
故河出龙图
洛出龟书
所以示其文也。
由是得以画卦象。
制文字焉。
逮夫智慧萌生。
真朴潜消。
则文字之理又不足。
故载诞我元元皇帝。
以代天地而言。
将善救其弊者也。
是以谆谆然五千之文。
殷勤恳恻。
斯亦至矣。
可谓启道德之根源。
绝言语之枝叶。
比之文章。
则三辰昭回于天也。
拟乎动植。
则万物充盈于地也。
论其教戒。
则百行全备于人也。
何为礼者乱之首。
乱犹理也。
乱矣。
非礼则无以理之。
故曰乱之首也。
夫文者武之君也。
武者文之备也。
斯盖二柄兼行。
两者同出。
常居左右。
孰可废坠。
故曰忘战则危。
好战则亡。
是知兵者可用也。
不可好也。
可战也。
不可忘也。
轩辕皇帝以兵遏乱。
少昊以降。
无代无之。
暨于三王之兴。
虽有圣德。
咸以兵定天下。
则三王之兵。
皆因时而动。
动毕而后戢。
戢即不复用也。
及至嗣君。
或骄或僻。
或暴或淫。
或怒或贪。
或矜或忌。
乃为我师我旅。
我国我家。
动必取强。
用必求胜。
载穷载黩。
且战且前。
或不戢而自焚。
或无厌而取灭。
涂万姓之肝脑。
快一人之忿欲。
毒痡海内。
灾流天下。
是以道君哀其若此。
又不可得而废去。
遂不得已而用之。
夫圣人用兵之道。
不以其愠怒也。
不以其争夺也。
不以其贪爱也。
不以其报怨也。
盖整而理之。
蓄而藏之。
以谨无良。
以威不譓。
非用之于战阵。
非用之于杀伐。
非用之于田猎。
非用之于强梁。
此圣人用兵之深旨也。
又怒者逆德也。
兵者凶器也。
争者人之所甚恶也。
若以逆德用凶器。
行人之所甚恶。
岂容易哉。
故曰上德者天下归之。
上仁者海内归之。
上义者一国归之。
上礼者一乡归之。
无此四德者。
人不归也。
人不归则用兵。
用兵即危之道也。
故谓不祥之器。
又曰死地。
所以王者必先务于道德而重用兵也。
抑臣又闻之。
创业之主。
亡亡以成其功。
继体之君。
存存以保其位。
故圣人以必不必。
则兵戎可得而戢。
众人以不必必之。
则战伐益兴。
道君非独讽其当时侯王。
盖亦防其后代人君轻用其兵也。
由是特建五千之言。
故先举大道至德修身理国之要。
无为之事。
不言之教。
皆数十章之后。
方始正言其兵。
原夫深衷微旨。
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
何者。
伏惟道君降于殷之末代。
征伐出于诸侯。
当其时。
王已失众正之道也久矣。
且不得指斥而言。
故极论冲虚不争之道。
柔弱自卑之德以戒之。
夫争者。
兵战之源。
祸乱之本也。
圣人先欲堙其源。
绝其本。
故经中首尾重叠。
唯以不争为要也。
夫唯不争。
则兵革何由而兴。
战阵何因而列。
道君叮咛深诫。
其有旨哉。
其有旨哉。
夫天地何言。
阴阳不测。
是以道君强为之名。
而立文字。
欲人知之。
使其行之。
非难知也。
非难行也。
况我国家祖有道而宗有德。
源圣裔而派仙源乎。
唐哉皇哉。
不可得而称也。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聪明文思。
浚哲温恭。
缵十叶之鸿辉
传千亿之命绪。
阐皇道而育万物。
宏帝德而贞百度。
寂然不动。
神而化之。
戢干戈于方兴之时。
却行阵于已列之地。
无为无事。
上德上仁。
五千之至言。
贱百二之重险。
结绳而理。
大化克被于生灵。
击壤之歌。
至德亟闻于野老。
天下幸甚。
天下幸甚。
臣少习儒业。
长无武功
睹升平于明盛之时。
赖亭育于仁寿之域。
是以不揆庸陋。
敢侮圣人之言。
甘心从鼎镬之诛。
侥倖纳刍荛之志。
臣伏以道德经文。
远有河公训释。
中存严氏指归。
近经开元注解。
微臣狂简。
岂敢措词。
今之所言。
独以兵战之要。
采摭元微。
辄录道德经中章首为题。
序列如左。
各于题后。
粗述元元皇帝圣旨。
或先经以始其事。
或后经以终其义。
谬将臆度。
用达管窥。
既无百中之能。
庶均万分之一。
因号曰道德论兵要义述。
词理荒鄙。
尘渎宸严。
无任惶惧战越之至。
谨言。
汴州纠曹厅壁记 唐 · 刘宽夫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
郡府之有录事参军
犹文昌之有左右辖
南台之有大夫中丞也。
纠正邪慝。
提条举目。
俾六联承式。
属邑知方。
致上□于坐啸。
举纲维之未振。
俾侧者不敢挟其侧。
奸者不敢萌其奸。
令修明。
典章不紊。
此其任也。
大梁当天下之要。
总舟车之繁。
河朔之咽喉。
通淮湖之运漕。
丞相治所。
鹓鹭成列。
地辟土沃。
兵多甲坚。
人尚矜豪。
气率骄蹇。
梁园兔苑之遗事。
四会五达之通庄。
燕赵悲歌之人。
迩吴楚剽轻之俗。
为吏之道。
不伦他邦。
滔滔来往。
龂龂阡陌。
任刚毅则失于突犯。
守谦卑则病于委随。
刚则害身。
随则弛法。
贞元以来。
戎帅自擅。
威令已出。
无复国章。
堤防不完。
徽纆荡失。
调补斯任者。
但叠迹敛手。
以脱祸为心。
何有意于勾稽。
而敢思其职业者哉。
太和二年
琅琊郡公元方由天长令而莅焉。
至则以为当今圣上务治。
丞相镇静
以至清肃偫下。
以至公奉朝廷。
凡所建启。
惟道是适。
苟踵弊于斯日。
不分画于兹辰。
则缘奸积蠹。
无时而去。
于是端诚守职。
以正束邪。
以俭慎律同僚。
以直方吹属邑。
绰绰自立。
职分随来。
故得上下叶和。
远近修整。
法有刊定之制。
军无侵渔之患。
人存政举。
其在于斯。
游刃恢恢。
肯綮无滞。
主画诺而克胜其任。
司准绳而无忝厥官。
从容其间。
进退不苟。
其唯君乎。
元和中
宪宗皇帝励进理道。
注意法律。
特设科以招士。
欲问明廷后。
诏有司覈其妍否。
先君仆射公时为司绩外郎
实专斯寄。
绝因缘之举。
以公其为先。
于数十人中。
得君充诏。
故君之行实。
敢不详知。
夫公署有记。
其来自远。
灿名氏于屋壁。
示成败于将来。
俾善恶克彰。
韦弦斯在。
此盖春秋之旨也。
岂可阙哉。
君以余从事斯文。
叨官倚相
见托论撰。
无愧直书。
太和三年记。
李大夫请朝觐表 中唐 · 裴度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七
臣闻天道君也。高而下济。
地道臣也。卑而上行。
上下交感。然后万物生焉。
庶政成焉。其或蓊郁不通。
则为灾沴之气。必在宣达
使之光明。太平之风。
实系于此。伏惟文武大圣广孝皇帝洪覆品汇。
光宅寰区。翾飞跂行。
皆得其所。况臣器识庸陋。
遭遇便蕃。始事宪宗
过蒙驱策。复事先帝。
猥加爵命。大恩无报。
终惧且惭。以至今日。
又承宠寄。涓毫未效。
齿发将衰。起在山南。
不远甸服。宴安厚利。
拜受轩阶。此则为君之道。
下济有馀。为臣之道。
上行不足。尸禄弥久。
心魂若惊。日往月来。
寖成忧塞。伏希降鉴。
特许入觐。冀得少谢万一。
使无壅情。然后退归里闾。
降避贤路。虽则殒无恨。
可谓百生之幸。况李光颜薛苹
皆武臣也。淮海以为要重。
然犹逦迤而至。述职明庭。
臣儒臣也。梁汉无事。
道途孔迩。若泰然自安。
贪冒荣显。任为公相
众所指名。又何以表率四方。
仪刑多士。臣不胜倾心延首瞻系天衢之至。
贺赦表808年 中唐 · 令狐楚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臣某言。
臣伏奉今月十一日制书。
元德融明。
声闻于宗庙。
鸿名光大。
充塞于乾坤。
与物皆
大赦天下。
臣当时宣流渥泽。
腾布耿光。
恩均而万物昭苏
庆洽而三军鼓舞。
中贺。
臣闻覆载无私。
天地所以为大德。
照临不巳。
日月所以为大明。
六位因时以成功。
一代观象而设教。
肇自古昔。
垂为宪章。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并日而明。
配天为大。
冠三皇之道。
宏十圣之风。
保合太和。
缉熙帝载。
是以廓清氛雾。
曾不累旬。
虔奉郊禋。
未尝虚岁。
百蛮梯航以内面
万国歌舞而宅心。
所谓巍乎其有成功。
焕乎其有文章也。
尚复劳谦仄席。
勤恤纳隍。
释累系之幽囚。
无分轻重。
归遐远之放逐。
不问存亡。
弃逋债于穷人。
戒多求于贪吏。
悯朔边之介士。
厚其寒衣。
恢武功也。
褒阙里之冑嗣。
贲以布帛。
振文教也。
推恩而九族既睦。
行庆而六师用张。
忠贞必表于门闾。
耆耋遍羞其牢醴。
百神咸秩。
一物不遗。
安人之所未安。
理人之所未理。
天波涣汗。
纶旨丁宁。
有以知天地覆载之仁。
有以见日月照临之德。
天下臣妾。
不胜庆幸。
臣限守藩镇。
不获称庆阙庭。
无任抃跃欣贺之至。
谨遣某官奉表陈贺以闻。
中书门下贺赦表818年 中唐 · 令狐楚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
臣某言。
伏见今日制书。
丹凤门大赦天下者。
明照六幽。
泽流九有。
臣等诚欢诚喜顿首顿首。
臣闻覆帱生成。
乾坤之盛德。
疆理化育。
帝王之极功。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受天元符。
纂圣光宅。
夏禹之勤俭。
帝尧之聪明。
除恶必绝其根。
耀武威而四凶既殛。
制政皆循其本。
振文教而百度惟贞。
今者东风发春。
元日献岁
凝旒视朝于正殿。
步辇临御于应门。
开庞鸿之湛恩。
孚涣汗之大号。
万物瞻睹。
兆人允怀。
至若移其放逐。
解网之仁也。
吊彼伤残。
纳隍之义也。
罢开市之征税。
足以宏圣人厚下之风。
卿士之祖先。
足以广圣人追远之孝。
潜蛰一振。
槁枯尽荣。
普天率土。
不胜庆幸。
臣某等谬司枢务。
虔奉德音。
喜抃之诚。
倍百恒品。
无任庆跃屏营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