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李德裕玉蕊花见怀之作 中唐 · 沈传师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曾对金銮直,同依玉树阴。
雪英飞舞近,烟叶动摇深。
素萼年年密,衰容日日侵。
劳君想华发,近欲不胜簪德裕元倡有“今来想颜色,还似忆琼枝”之句,故云)
崔琯职方郎中侍御史知杂822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近岁以来。
副相多缺。朝纲国纪。
专委中宪。而侍御史一人。
得总台事以左右之。今御史中丞德裕
中散大夫尚书吏部员外郎上柱国崔琯守文无害。莅事惟精。
郎署中。推其才理。
奏补是职。请观其能。
因而可之。仍加宠秩。
操执举措。尔无自轻。
可行尚书职方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散官勋如故。
乐天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 其二 815年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
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本句云:努力安心过三考,已曾愁杀李尚书。又予病甚,将平生所。为文自题云,异日送白二十二郎也)
乐天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818年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予为监察御史,劾奏故东川节度使严砺籍没衣冠等八十馀家,由是操权者大怒,分司东台日。又劾奏宰相亲,因缘遂贬江陵士曹耳)
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
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
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
代谕淮西814年10月21日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
某月日。山南东道节度兼申光蔡等州招抚使检校司空严某。
致书前彰义军兵马使侍御淮西士官吏申光蔡等州百姓等。奉十月十九日诏书。
以某充申光蔡招抚使。某月日遣使赍敕送付界首布告讫。
某顷镇太原。与侍御伯父相国公同受恩寄。
交问岁时。欢好不绝。
仅十馀年。可谓至矣。
侍御尚书继当宠命。某又领镇荆南
前好复修。款密如旧。
吊丧问疾。礼无不时。
亦可谓勤矣。某与侍御伯父先父既等夷。
侍御实丈人行。固已私矣。
况朝廷以侍御因丧扰惑。迷误诏旨。
欲思致训。未忍加兵。
仍以某为招抚之使。是尚书之嗣既绝。
而由某有复联之望。捧诏以来。
夙夜忧叹。不任怜痛之怀。
某欲上徵古类。恐引谕不明。
切为诸公以近事灼然在耳目者言之。今侍御弃丧背礼。
舍父干君。诱聚师徒。
希求爵位者。岂不以贞元末年
天下方镇物故。往往依凭众请而得者。
十恒二三。以此为自偷之證耶。
甚不然也。德宗皇帝御天下日久。
春秋高。理务便安。
不欲生事。或谋及卒伍而置师长
盖一时之权也。今天子二十八即皇帝位。
控一海内。臣妾夷狄。
赫然皇威。熏灼白日。
杨惠刘辟李锜犹守故态。谓朝廷未即诛擒。
曾不知逾月之间。皆头悬稿街。
腰斩都市。此诸公之所闻见也。
自是蛮夷慑窜。戎臣震惕
相与奔走朝阙之不暇。今庙堂之上。
命将择帅。容易于授卿长。
侍御希求非望之志。安得复行于今日哉。
此众不可凭位不可取之明验也。今侍御蓄聚糗粮。
缮完城垒。偷侵县邑。
不自危亡者。岂不以贞元中相国为谗邪所斗。
错误朝章。韩太保率众奉词。
相国终以宥免。又以此为自偷之證耶。
又不然也。日者谋议之臣。
算画不审。韩太保行阵之将耳。
总统非所长。而又徵天下乌合之众以授之。
是以迁延进退。不时成功。
然犹相国悔过乞降。深自咎责。
朝廷多之。仅乃全活。
相国躬服节俭。衣食与士卒同。
蓄货力耕。向三十载。
然后粗能支一战耳。今尚书驭众日浅。
侍御年位俱卑。诸将之在下者。
皆怏怏苟容。非有威怀信服之志。
百姓日蹙。赋敛月加。
天兵四临。耕织尽废。
窃闻壮者劫而为兵。老弱妻孥。
吞声于道路。而欲以相国三十年拊循积聚之力为自比。
甚相悬矣。况国家命全军之将。
用不竭之资。乌尚书董怀汝之师。
李尚书举陈许之众。柳中丞以鄂之全军军于安陆
令狐中丞淮南之锐旅屯于寿春。某以襄阳之劲卒数万集于唐。
而又益之以魏博之骁骑江陵之强弩。
以攻则彼有压卵之危。以守则我无出疆之费。
用三州之赋。敌天下四海之饶。
以一旅之师。抗天下无穷之众。
虽妾妇騃孩。犹知笑之。
而况于义夫壮士哉。若圣天子推含垢之化。
图不战之功。使环而守之。
塞其飞走。则男不得耕。
女不得织。盐茗之路绝。
仓廪之积空。不三数月。
求诸公于枯鱼之肆矣。傥或神算风驱。
天威电激。使齐攻四面。
各裂一隅。彼若聚而待之则自穷。
分而应之则不足。东抗则西入。
南备则北侵。腹背受攻。
首尾皆畏。赤族之刑既迫。
舆榇之计方施。则固难期于曩时之宥免矣。
此又力不可支势不可久之明验也。今侍御厚利买交。
严刑劫质。谓王师可敌。
谓已众不离者。岂不以大将李义等言甘约重。
许以死生之为耶。又不然也。
李锜据吴楚之雄。兼榷管之利。
选才养士。向十五年。
独以张子良为腹心不贰之将。故授以锐健先锋之兵。
又以裴行立为骨肉不欺之亲。故授以敢死酬恩之卒。
然而一朝迁延王命称疾不朝。子良朝倒戈以攻于外。
行立纵火以应于内。则戮死。
而张裴甚荣。此又诸公之所闻见也。
刘辟乘韦令饶衍之后。廪藏谷帛。
以亿万计。啖养士卒。
凭恃阻固。以仇良辅有朴厚不摇之心。
是以成其要害而授之兵。然而天兵一麾。
因垒来下。席卷馀孽。
巴蜀大定。则戮死。
而良辅甚荣。此又诸公之所闻见也。
卢从史内蕴私邪。外张威武
荧惑天听。逗留王师。
以乌尚书有委用亲信之恩。故授之以爪牙卫已之众。
然而睿略潜施。元凶就执。
尚书清垒整旅以俟命。从史放死。
尚书甚荣。此又诸公之所见闻也。
此数君子者。岂受利不厚。
誓约不明哉。盖逆顺之理殊。
而子孙之祸大也。且田太保季安藉累代继袭之势。
身没之后。允子不肖。
将卒聚谋而请之天子。天子嘉其忠而与之。
赉百万之财以赡军。复三年之赋以励俗。
郎署之英以荣其宾介。而坐专席操郡国者又相继。
彼魏博三军之士。岂独不受恩于田氏父子耶。
盖苦其束缚禁闭。终日以城门为战场。
思复泰然游泳于王泽耳。今国家用乌尚书为重镇。
所以警诸将囚缚受赏之功。用仇大夫为先驱。
所以警城堡降下宠荣之利。使田大夫统魏博向义之旅。
所以励三军去邪附正之机。奈何侍御碎六尺之躯。
李义辈求福之费。绝公侯之嗣。
淮西军受赏之资。其为人谋也则厚矣。
自谋何薄哉。此又将不可恃而兵不可保之明验也。
今天子垂恻隐之诏。建招抚之名。
侍御若束身归朝。将吏等继踵向阙。
纵不得与乌尚书张金吾分封并位。受立功之赏。
独不得与田怀谏命服趋朝。奉先人之家嗣乎。
且张伯靖五溪之蛮隶耳。聚徒杀人。
为恶甚大。圣上怜其愚。
诏某招致之。而犹据戎行之右职。
忝佐郡之清员。岂独于侍御淮西之将吏。
而阻其自新之路哉。谚曰天不可违。
又曰时不可失。书至之日。
善自图之。如或违天失时。
寝而不报。则王师进击于外。
义士潜谋于中。身首之戮指期。
肘腋之危坐见。异日为天下戮笑。
李义等成封侯之利。岂不大哀哉。
戎事方殷。未获周尽。
感念平昔。兴然动怀。
画桐华凤扇赋附歌 唐 · 李德裕
 押寒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东风(一作「青春」)晚兮芳节阑,敷紫华兮荫碧湍。
美斯鸟(一作「兹禽」)兮类鹓鸾,具体微兮容色丹(见《文苑英华》卷一零八、《李文饶别集》卷一。)
芙蓉赋附歌 唐 · 李德裕
 押冬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秋水阔兮秋露浓,盛华落兮叹芙蓉。
菖花紫兮君不识,萍实丹兮君不逢。
想佳人兮密静处,颜如玉兮无冶容(见《李卫公别集》卷一。)
唐 · 李德裕
检经求绿字,凭酒借红颜。
君不见秋山寂历风飙歇,半夜青崖吐明月。
寒光乍出松筱间,万籁萧萧从此发。
忽闻歌管吟朔风,精魂想在幽岩中(《霜夜听小童薛阳陶吹笛》)
银花悬院榜,神撼引铃绦(《题学士院》)
葳蕤轻风里,若衔若垂何可拟(以上并《事文类聚》)
自从一梦高唐后,可是无人楚王(《赋巫山神女》,见《云溪友议》)
牛羊具特俎(《武昌诗》,见《东观馀论》),书空跷足睡。
路险侧身行德裕尝吟此句云:“是先达诗。”附记见《桂苑丛谈》),谁家幼女敲箸歌。
何处丁妻点灯织,鱼虾集橘市(以下并《海录碎事》)
休咎占人甲,挨持见天丁。
洛下推年少,山东许地高。
世上文章士,谁为第一人。
老生誇隐拙,时辈毁尖新。
𭲟溁寒深百尺,奇觚率尔操。
讽谏欣然纳。
尊号玉册文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
维会昌二年岁次壬戍四月乙丑朔十四日戊寅
太尉光禄大夫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裕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夷行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珙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太保僧孺及文武百官等六千五百七十四人言。
臣闻羲皇首太古之号。
成汤显神武之称。
高祖皇王是宪。
尊名若古。
贻厥丕训。
为子孙之法。
岂不善始善述哉。
矧乃巨唐受命。
继体承业
理运将至。
大君以兴。
昊穹所以开至圣也。
曩者明两未定。
帝华不协。
舍允传圣。
深惟至公。
先后所以昭天命也。
亦犹尧发于唐侯
文兴于代邸。
神明之祚。
不其难哉。
伏惟皇帝陛下清明溥鬯。
光耿四海。
元德莫邻。
天休大赉
日角见表。
气志如神。
爰初定命。
正心理物
如辰居极。
而天下无邪矣。
由是昭德塞违。
尊贤远佞。
禹不自满。
成不敢康。
罔盘于田。
不迩于色。
自闺壶以施王教。
由家道而刑国风。
去比周。
覈名实。
揽乾纲。
择圣纪。
修旧典。
协诚质。
扢嘉坛。
泰乙。
正臣以端治表。
礼故老以求谠言。
远无蔽狱
近无留命。
祈元祖而膏雨降。
祀灵岳而嘉谷登。
省刑罚而蓬孛消。
发仓廪而螽螟息。
去岁龙旂承祀。
大辂亲郊。
玉瓒而一献。
光灵来格。
振金石而六变。
魄宝昭临。
然犹古训是学。
缉熙于道。
天文炳焕。
云汉其章
温恭敬逊。
太任之教。
和乐恺悌。
洽戚藩之心。
德风偃于偫黎。
威霆动乎绝域。
又以敬养不逮于长乐。
昭配未升于祢宫。
每怀嗣徽。
烝烝而慕。
所以奉若慈训。
对越两仪。
因心立制。
永锡其教。
宽虔刘之罪。
兴恻隐之仁。
回电收霜。
为之反禾。
单于慕义。
景附朔边。
耀德戢兵。
谦临是受。
至于备文物。
展国容。
莫不先甲而布甘泽。
丁辰而廓阴翳。
和景晏温。
卿霭絪缊。
斯所谓神祗之心应矣。
天人之际交矣。
于是服冕之士。
戴鹖之伦。
暨藩侯邦伯。
黄发骀背
不谋而进曰。
陛下元默天晬。
辉光日新。
大矣孝熙。
四极爰臻。
诚宜玉版温润。
鸿明之德。
神宝焜耀。
荐万斯之年。
丕惟大典。
不可辞也。
陛下犹谦退固拒。
至于三四。
偫臣不已。
乃曰俞哉。
夫遍覆包含之谓仁。
极深研几之谓圣。
宪度著明之谓文。
蛮夷震慑之谓武。
感而遂通之谓神。
无思不服之谓孝。
臣等不胜大愿。
谨奉玉册玉宝。
上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伏惟陛下乾健不息。
谦尊而光。
乐戒其耽。
禽戒其荒。
寿乃侔于殷宗。
俗乃厚于
贻燕后昆。
受福无疆。
德裕等诚欢诚跃顿首顿首。
谨言。
尊号玉册文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
维会昌五年岁次乙丑正月己酉朔一日己酉
光禄大夫太尉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裕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悰朝议大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让夷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铉及文武百官大中大夫太常卿臣孙等六千二百二人言。
臣闻在昔周宣
猃狁内侵。
四牡薄伐。
以定王国。
则诗人大其功。
暨于汉宣
北夷乖乱。
呼韩慕义。
郅支远遁。
则策著其美。
惟此二代。
称为中兴。
间者开成之末
星孛如云。
螟飞蔽天。
先帝戚之。
黎人惧焉。
乃授至圣。
遗大投艰。
迄兹成功。
厥有冥数。
伏惟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表应龙翼。
粹含乾刚。
神全而正气凝。
宇定而天光发。
智烛千里。
动必察微。
心镜万机。
物来斯应。
于是五材用。
四维张。
建中和之极。
缀前圣之纲。
重枢机。
修法制。
刑御家之理。
无出壶之言。
销谗邪。
远佞倖。
绝背公之党。
退好径之人。
内严体貌
增堂陛之峻。
外绝缔交。
辅车之势。
古所谓受命于天。
惟舜独正也。
又曰。
一心定而万物服。
惟陛下得之。
曩者北狄矜功。
耗蠹中国。
种类磐牙。
根柢封殖。
异术肺腑。
缟衣如荼。
挟邪作蛊。
浸淫宇内。
倒悬不解。
百有馀年。
既而龙祠堙灭。
携国塞。
质帝女。
蹙海疆。
有狼顾平城之心。
鲸吞咸洛之志。
爰命枭将。
搴旗刈旃。
兵鏖穹庐。
火烈荆榛。
飏罽幕。
碎轒䡝。
六骡遁逃。
贵主生还。
刬灭妖迹。
剿除丑类。
故名王结发。
冠带入臣。
坚昆稽首。
鞮译来献。
而又奸臣放命。
二纪陆梁。
太行之固。
下窥洛邑
通故绛之道。
旁晲近关。
树其遗孽。
以窃兵柄。
议者佥曰。
精兵十万。
积谷十年。
泉鱼不察。
宜悬。
陛下雄断霆声。
偫疑冰释。
扬清风而扫云。
致迅雷而破山
冯异则拔天井而震上党
仗吴汉则发突骑而窥邯郸
壶关失险。
山东夺魄。
属有戍边叛将。
窃发参墟。
人心摇荡。
异议放肆。
陛下临朝而言曰。
二寇获罪于天。
予所不舍。
未三旬而定晋阳
才期年而灭潞子
不以金购。
豨将多降。
不劳师克。
粤首驰报。
非至德感物。
孰能臻于此乎。
由是台宰百辟。
藩屏将帅
上言曰。
成伐东夷而肃慎来贺。
景剪七国而王室乃安。
莫不始于武功。
终致刑措。
将以禋上帝。
荐祖宗。
宜受鸿名。
以答元贶。
陛下犹谦逊而五让之。
勤请弗已。
乃屈已以俞之
云汉为章。
所以昭法度也。
神明其德。
所以成教化也。
巍乎有功。
帝尧之则也。
勤于大道。
元祖之训也。
臣等不胜大愿。
谨奉玉册玉宝。
上尊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
伏惟陛下不有其名。
以保其成。
不德其功。
以戒其盈。
享殷宗之福。
周道之平。
熙我王度
永振金声。
德裕等诚欢诚跃顿首顿首。
谨言。
请发河中马军五百骑赴振武842年12月27日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德裕得忠顺状。
请自至界上。
亲临贼营。
专看事机。
首为扑灭。
缘当道军马数少。
请军马一二千骑。
臣等商量。
缘可汗移营。
已近振武
忠顺勇于战斗。
必可指踪。
河中地闲。
马军有朔方旧法。
都虞候□川防戎。
臣素所谙知。
望发马军五百骑。
王纵部赴振武
取忠顺指挥
今当回鹘衰残。
亦要及时驱逐。
事有应变。
不可惮烦。
仍望赐绢一千八百匹。
内三百匹充职掌人优赏。
户部物充。
度支差纲发遣。
兼望令中使送。
如蒙允许。
望付翰林赐诏处分。
兼诏示忠顺守志。
其赐忠顺状。
谨遵连封。
未审可否。
第二状奉宣令更商量奏来者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
右。
臣等商量。
比闻外议。
皆以元颖不能绥抚南蛮。
又无备御。
责此二事。
以为愆尤。
臣等究其情由。
实有本末。
韦皋久在西蜀
自固兵权。
邀结南蛮。
为其外援。
亲昵信任。
事同一家。
此时亭障不修。
边防罢警。
若后人加置一卒。
缮理一城。
必有异词。
便乖邻好。
武元衡以后三十馀年。
戎备落然。
不可独责元颖
蛮退后。
京城传说驱掠五万馀人。
音乐伎巧。
无不荡尽。
郭钊无政。
都不勘寻。
德裕到镇后。
差官于蛮经历州县。
一一勘寻。
皆得来名。
具在案牍。
蛮共掠九千人。
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千人。
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
杂剧丈夫两人。
医眼大僧一人。
馀并是寻常百姓。
并非工巧。
其八千九百馀人。
皆是黎雅州百姓。
半杂獦獠。
德裕到镇后。
移牒索得三千三百人。
两番送得与监军使龙兴大慈寺点阅。
并是南界蛮獠。
缘朝廷宠待如旧。
从此蛮心益骄。
西川节将。
惟务姑息。
臣等所以薄元颖之过。
谓合追荣。
频承顾问。
不敢不缕悉闻奏。
元颖殁后。
五经大赦。
下位卑官。
皆得追复官爵。
倘圣旨以赠与为优。
望只准赦文却还旧爵。
其赠官落下。
未审可否。
谢恩加特进阶改封卫国公状844年8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今月二十七日敕。臣封卫国公者。
仰戴天慈。获遂私恳。
以感以泣。荣惕载深。
伏以支庶嗣侯。虽存故事。
元成以兄有谴。乃绍扶阳之封。
耿霸以父属爱。遂继牟平之爵。
开元中苏颋封许国公
亦无袭字。然地居嫡长。
受则无嫌。伏思亡父先臣。
开国全赵。亡兄已经继袭。
未得传孙。臣每念贻谋。
岂宜不正。若苟安殊宠。
实愧幽明。辄罄愚衷。
果蒙听察。况卫国疆畛。
密迩丛台。先祖之所成名。
由兹光大。微孙得以启土。
实谓至荣。祗奉宠章。
益惭非据。不任荷恩感戴之至。
条疏边上事宜状842年8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一。
缘回鹘犹在云州
颇扰边境。
据二州踪迹。
必无深远之谋。
所虑边上奸人。
走投回鹘。
为其设计。
令在云朔等州断天德振武驿路。
切须有备。
防患未萌。
望速令度支差使河西路潜为准拟。
一。
元和八年
回鹘回过碛南。
柳谷路打吐蕃
天德防御使怀义奏到。
朝廷未测其故。
人情无不忧恐。
德裕先臣奏。
请自夏州天德复置废馆十一所。
以通急驿。
又请发夏州兵士五百人。
于故经略军应接驿路。
兼护党项。
臣等未知此路旧馆。
今已废毁。
为复犹有存者。
望赐忠顺诏。
于此路量事再修旧馆。
以通天德奏事驿路。
一。
访闻麟胜两州中间。
地名富谷。
人至殷繁。
盖藏甚实。
望令度支拣干事有才人充和籴使。
及秋收就此和籴。
于所在贮蓄。
且以和籴为名。
兼令与节度使潜计会设备。
如万一振武不通。
便改充天德军运粮使。
胜州隔河去东受降城十里。
东受降城振武一百三十里。
此路有粮。
东可以壮振武
西可以救天德
所冀先事布置。
即免临时劳扰。
次柳氏旧闻序834年9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太和八年秋八月乙酉。上于紫宸殿听政。
宰臣涯以下奉职事。上顾谓宰臣曰。
内臣高力士终始事迹。试为言之。
臣涯谨奏云。上元中
使臣芳得罪窜黔中。时力士从事巫州
因与周旋。力士以旧尝司史。
为芳言先时禁中事。皆芳所不能知。
而芳亦有质疑者。芳默识之。
及还。编次其口语。
号曰问高力士说。上曰。
令访史氏取其事书之。臣涯等既奉诏。
乃诣芳孙度支员外璟询事。璟曰。
某祖芳前从力士问。覼缕未竟。
复著唐历。采摭义数尤相近者以传之。
其录或秘不敢宣。或怪奇非编录所宜及者。
不以传。今按求其书甚实。
德裕亡父先臣与芳子吏部郎开元初俱为尚书郎。后官亦俱东出。
道相与语。遂及高力士说。
且曰。彼皆目睹。
非出传闻。信而有徵。
可为实录。先臣每为臣言之。
臣伏念所臆授凡有十七事。岁祀久更。
遗稿不传。臣德裕黄琼之练习。
愧史迁之该博。唯次旧闻。
惧失其传。不足以备大君之问。
谨录如左。以补史官之缺云。
掌书记厅壁记819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续汉书百官志称三公大将军皆有记室。主上表章报书记
虽列于上宰之庭。然本为从军之职。
杨雄称军旅之际。飞书驰檄用枚皋
非夫天机殊捷。学源浚发。
含思而九流委输。挥毫而万象骏奔。
庖丁提刃。为之满志。
师文鼓瑟。效不可穷。
则不能称是职也。昔安丰侯窦融徵还京师
光武问曰。所上表章。
谁与参之。曰。
从事班彪所为。及窦宪贵宠。
班固傅毅之徒。皆置之戎幕。
以典文章。邸文章之盛。
冠于当代。魏氏以陈琳阮瑀管记室。
东汉以后。文才高名之士。
未有不由于是选。其简才之用。
金马石渠之亚。况河东精甲十万。
提封千里。半杂胡骍。
遥制边朔。惟师旅之威容。
为列藩之仪表。典兹羽檄。
代有英髦。间者吴少微富嘉谟王翰孙逖
咸有制作存于是邦。其所不知。
阙如也。暨太尉临淮王总节制之师。
德裕叔父尝与斯职。寻以才识英妙。
肃宗召拜监察御史。厥后仆射高贞公河阳节度令狐公以人文掌宸翰。
国子司业给事河南尹杜公以才华登贵仕。继斯躅者。
不亦盛欤。丙申岁
丞相高平公始自枢衡以膺谋帅。以右拾遗杜君为主记
明主惜其忠规。复拜旧职。
寻参内庭视草之列。次用殿中侍御史崔君。
德裕获接崔君之后。文学空虚。
才术莫逮。继清尘于吾祖。
挹芬烈于前贤。先是庑廊之下有丰碑。
纪其名氏而不书职业。今再刊斯记于本署西垣
高平公统戎为始。元和十四年四月十一日记。
丞相邹平公新置资福院822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夫威凤之炳然。非海晏则不至。
卿云之蔼然。非气和则不出。
故君子藏器抱璞。含忠毓德。
不遭遇其时。则光名不𣈫。
是以干木之退也。高于千乘君。
曼容之仕也。止于六百石。
仆射佩虎符而知足。视蝉冕而蔑如。
由斯志矣。先仆射苞文武之道。
有清直之德。良玉美润。
徒蓄宝于荆岑。乔木幽深。
不呈材于廊庙。知者所以叹息也。
丞相邹平公钟是馀庆。为唐宝臣。
公天挺奇表。角犀特秀。
居五岳也。禀太华削成之状。
方四时也。得清秋爽朗之气。
森子戟以耀㯋。粲圭璋而洞照。
盖人之桀欤。宪宗皇帝以神武之姿。
垦除菑害。睿虑澹以泉默。
英威赫而电断。奇权秘计。
皆中诏决之。参宸算者。
惟公与二三髦士。揣摩润色。
繄公称首。既平淮夷。
荡齐寇。四罪咸服。
八表晏然。虽则武力之拘原。
亦由谋臣之决策。洎今上之宅忧也。
衮龙未袭。向明未位。
召公东宫含春殿。歔欷前席。
付以大柄。公乃请偃武论道。
与天下休息。上若涉水而得舟楫。
驭马而有衔辔。始拜言以命咎。
即其时而相说。君臣之遇。
古无俦也。公之为政。
贞以制动。平以称物。
其志在于识相体宏。简易而已。
尝以为用京房之法。则烦碎而乱理。
啬夫之辨。则捷给而伤化。
由是遵坦夷之路。窒邪枉之门。
不勤人以务远。耻竭泽以言利。
矧夫洞虚明之境。应必以诚。
端不言之蹊。孰不归我。
故奉圣者称公为良相焉。公之趋丹戺。
紫垣。名冠近臣。
宠加赠典。先仆射珥貂而升左揆
先夫人由赵郡而启大国。金印石窌。
当代荣之。建中初
仆射柱下史梓潼军计。典昌荣二部。
益部之内。有林居一廛。
庾氏诛茅。始伤于寄寓。
仲长树果。终见于繁蔚。
公年才佩觿。志拾青紫
方覃思于经籍。未驰骛于文章。
游焉息焉。必在于是。
及钟家难。乃入为官。
韦太尉镇是邦也。公释褐从事
在宾幄之间。逮兹抗戎旌。
佩相印。曾未一纪。
继为三公。下车逾月。
访于旧馆。邵伯之树未剪。
武侯之庐犹在。于公邑里。
遂见高车。龙骧门闳。
竟容长戟。公瞻构洒泣。
循陔永思。以为徵坏壁者。
夫子之居尚毁。固朽宅者。
如来之乘斯远。孰若归于净土。
环以香林。乃购之于官。
以为精舍。又以桑门之上首者七人居之。
所以證迷途而资夙植也。殿堂层立。
轩房四柱。镕金作绘。
髣髴诸天。况乎蜀山葱茜。
下临于雉堞。锦江明灭。
近缭于郊坰。红树倚槛。
青蕖傍砌。海雏乍来。
灵草长秀。彼之听和音者。
不惟于寂虑。闻异香者。
自入于禅薰。公之孝思。
永代作则。岂止何充之宅。
独入檀那。将与文公之堂。
俱为不朽。某藐焉孤生。
流落于代。辱公感旧。
遂不见遗。爰自内庭升台司
居视草之列。二三年间。
位阶先达。由是议人伦者归公之盛德。
不陪密坐。骤变寒暑。
迂悬榻之念。忝授简之思。
且尝典纶綍。获备官寮。
报德不让。惧斯文之阙焉。
长庆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朝议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赞皇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德裕撰。
三圣记826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唐宝历二年岁次丙午八月丙申朔十五日庚戌
玉清元都大洞三道弟子正议大夫使持节润州诸军事润州刺史御史大夫浙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赞皇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德裕
上为九庙圣主。
次为七代先灵。
下为一切含识。
茅山崇元观南。
敬造老君殿院。
及造老君孔子尹真人象三躯。
皆按史籍遗文。
庶垂不朽。
谨记。
重写前益州长史真记830年12月18日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益州草堂寺成都记云在府西七里去浣花亭三里)列画前长史一十四人节度职不带尹则带长史非今宾佐也)
代称绝笔。
余尝于数公子孙之家。
获见图状。
乃知草堂缋事。
靡不造真者。
昔岩野旁求。
徒闻审像。
嵇山高遁。
惟止镕金。
孰若记之丹青。
妙尽神照
楚国祠庙。
鲁王宫室。
洎此邦文翁旧馆。
皆图历代卿相。
粲然可观。
虽有慕于前良。
曾莫究于形似。
岂与夫年代已远。
遗像犹存。
入虚室而烟霞暂披。
拂浮埃而瑶林斯觌。
余以精舍甚古。
貌像将倾。
乃选其功德尤盛者五人。
模于郡之厅所。
追维二汉台阁
皆有图写。
黄霸于定国之流。
宰相名臣。
不得在画像之列。
卓子康德行君子。
而在功臣之右。
今之所取。
意在斯乎。
□既新光灵可想。
俨若对神。
吾将与归。
因叙其事。
诏诸来哲。
太和四年闰十二月十八日
西川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御史大夫赞皇县开国伯李德裕记。
怀崧楼记836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
怀崧。
思解组也。
元和庚子岁
予获在内庭。
同僚九人。
丞弼者五。
数十年间。
零落将尽。
今所存者。
惟三川守李公而已(已殁者西川公武昌元中书韦公镇海路公吏部沈公左丞庾公舍人李公)
洎太和已丑岁。
复接旧老。
同升台阶。
或才叹止舆。
已协白鸡之梦
或未闻税驾。
遽有黄犬之悲。
向之荣华。
可以悽怆。
况余忧伤所侵。
疲薾多病。
常惊北叟之福。
岂忘东山之归。
此地旧隐曲轩。
傍施⿰(土堄)
竹树阴合。
檐槛昼昏。
喧雀所依。
凉飙罕至。
余尽去危堞。
敞为虚楼。
榛木而始见前山。
除密筱而近对嘉树(厅事前有大辛夷树方为草木所蔽)
延清辉于月观
留爱景于寒荣。
晨憩宵游。
皆有殊致。
周视原野。
永怀崧峰。
肇此佳名。
且符夙尚。
庾公不浅之意。
仲宣极望之心。
贻于后贤。
斯乃无愧。
丙辰岁丙辰月
银青光禄大夫滁州刺史李德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