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江融”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桂州修史学士吴兢711年秋冬) 初唐 · 宋之问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拙自谋卫。
降黜炎荒。
杳寻魑魅之途。
远在雕题之国。
风摇木。
饥鼬宵鸣。
毒瘴横天。
悲鸢昼落。
心凭神理。
实冀生还。
关号鬼门。
常忧死别。
事未瞑目。
岂在微身。
先君业粹中和。
才光文武。
志道游艺。
名动京师
出谷入朝。
事多宏益。
崇班去巳。
而阴德被人。
清议所尊。
何减骠骑。
恐耆旧咸谢。
竹帛傥遗。
使盛烈湮沈。
下情感痛。
自昔逸偫之器。
旷俗之才。
誉虽冠于人伦。
禄不跻于卿士
南史之笔。
漏美不书。
东岱之魂。
与名俱灭。
故史迁述许由云。
不遇青云之士。
焉足道哉。
惟君侯礼乐山高。
文华海阔。
古一千岁。
闻圣人之书。
今五百年。
知作者之运。
山甫拾遗于中路。
时谓得贤。
蔡邕挥翰于词林。
谁其不许。
往送家状。
蒙启至公之恩。
希果实言。
深蓄自私之感。
下官久辞荣擢。
夙慎祸胎。
内无负于明祇。
外冀申于知已。
岂谓一人相毁。
众口争喧。
遂以虚声。
乃加真罪。
赖皇明昭宥。
腰领赐全。
再生。
无阶上荅。
恃子以之操。
期子以金石之坚。
幸无雷同。
悬纳谤议。
见危不易。
是所望焉。
远识古人之怀。
敢申穷鸟之请。
季布之诺。
乃重于黄金。
延陵之许。
竟悬于宝剑
生负食花之惠。
死效结草之诚。
刺血为书。
万不抒一。
往年恩贷许惠为看起居注实录江融别录。
使不错漏国史。
及高明所撰唐史春秋等六处。
并乞逸遗事迹。
不翳声尘。
代业有光。
实在吾子。
远伫来札。
以当招魂。
秋冬凝寒。
惟动履休胜。
青时至。
愿想穷愁。
白云遥来。
希访生死。
珍重珍重。
问迩臣奏请选择将才1162年夏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四四、《诚斋策问》卷下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临棋而诲弈,不若旁观者之长其智;
执弓而教射,不若侧视者之得其妙。
盖遇事者未必知事,而知事者每出于不事;
将兵者未必知兵,而知兵者每出于不兵。
故兵法曰: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奈何世之议者不拘于时变,则拘于门望,不拘于门望,则拘于地理,此最不通之论也。
拘于时变者不过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拘于门望者不过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
拘于地理者不过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呜呼,此最不通之论也!
必待时变,则未免有临渴掘井之诮;
必求门望,则未免有肉食者鄙之讥;
必择地理,则未免有守株待兔之失,曾何补于世用哉?
昔者伊尹,莘野之一耕夫耳,成汤得之,遂伐夏桀,以成创业之功,未闻拘于时变也。
傅说,岩野之一筑夫耳,高宗得之,遂伐鬼方,而成中兴之业,未闻拘于门望也。
太公磻溪之一钓叟耳,文王得之,遂能伐纣,而有《六韬》之传,未闻拘于地理也。
自三代而降,更汉历唐,其间愿治之主、置将之道,亦未尝拘于常制也。
陆贾,儒生也,首北军之谋,挈鼎玺以还于刘氏。
晁错,儒生也,上兵体三章,若素达于军戎。
贾谊亦儒生也,条匈奴之策,如指诸掌。
魏相亦儒生也,申五兵之奏,深切于时。
汉儒之知兵者如此,故在当时,能寝淮南之谋而见称者,岂特一汲黯而已哉?
娄师德由科举进,以吐蕃强盛,而应猛士诏,遂并事屯田,而西征之兵食用不乏。
郭元振由科目进,以北劫突厥而西走吐蕃,遂制地握兵,而武士惕息,不敢窥伺。
张巡进士也,固守睢阳,使贼不敢东进,而全江淮。
裴晋公进士也,抚安魏博,克剪淮右,诛师道而河南悉平。
唐儒者之知兵如此,故在当时,能以禁中颇、牧而见称者,岂特一毕瑊而已哉?
虽然,在汉之时,非无子房运筹决胜之智,亦非无亚夫将军之勇,而犹不能弃儒生之选;
在唐之时,非无李靖兼资文武之才,亦非无李晟身佩安危之寄,而尤不能舍进士之举。
岂不以儒者之知兵,有将兵者之所不能知,而人君之选将有一途之所不能尽故耶?
方今圣天子龙御宝历三十馀年,北虏为患尚犹未宁,所以禦侮之策、恢复之期,有烦冕旒宵旰之忧。
厥今建旌旂,拥貔貅,而领疆埸之任,躬杀伐之劳者,非文武吉甫,则元老之大臣,可谓既得其美矣。
而迩臣有请,则欲广求儒者之善知兵者,特加明诏搜访本朝名将之后能研精于兵法者,不次而擢用之;
臣庶之家有讲明乎韬略者,广求而登庸之。
枢机之地,命官属以传习之;
郡县之间,求遗才而拔举之。
可谓不拘于常制,而为甚盛之举也。
呜呼,何地不生才,何材不可用?
况我主上崇尚儒术,求贤如渴,朝聘伊尹,夕礼太公。
圭窦之间当有可语孙、吴者出矣,衡茅之下当有筹略王、韩者出矣。
手不释卷,又何患无如鲁肃者乎?
身不跨马,又何患无如杜预者乎?
他日膺方面之寄者,又乌知非敦诗阅礼之人?
兼元戎之柄者,又乌知非轻裘缓带之士?
名将辈出,必能制胜,在此一举矣。
执事先生虑得人不如范蠡孔明之徒,而或蹈陆机房琯之失。
愚白面书生也,盛畀兵术,未尝逢苏定方
盛传所学,未尝遇于江融
愚谓此不足虑也,上以诚求之,下以诚应之。
若昔汉高帝不喜儒者,而亦未尝不用儒者;
唐德宗最不知儒者,而亦未尝不得儒者。
何以言之?
项羽侵夺汉赵郦食其谋挠楚之权,张良八难汉王辍食吐哺,曰:「腐儒几败乃公事」!
自常人处之,必以此为高祖之不用儒者。
及其论功行赏之际,则曰「运筹决胜,吾不如张良」。
始虽不喜,而终必用之,果可以为善用儒者乎?
浑瑊吐蕃平凉,帝语大臣以和戎之策。
马燧请盟,而柳浑以为不可,曰:「书生,未达边事」。
自愚观之,敢以德宗为不知儒者。
及夜半吐蕃劫盟,而明日慰之曰:「卿儒生,乃知军戎万里情」。
始不信之,而终且慰之,果可以为善知儒者乎?
愚谓高祖则失矣,而德宗亦未为得焉。
今日庙堂之议,诚意交孚,又非高祖德宗之比,执事幸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