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别录 其一百一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有丽人歌赋,汉兴以来,善雅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远动梁尘,受学者莫能及也(《艺文类聚》四十三、《文选·啸赋》注、《事类赋注》十一。案《初学记》十五:鲁人虞公,见刘向《别录》。)
上书劾朱瑀 东汉 · 番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六
臣闻治国之要,得贤则安,失贤则危,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伊尹,不仁者远。
陛下即位之初,未能万机皇太后念在抚育,权时摄政,故中常侍苏康、管霸应时诛殄
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尚书令尹勋中官奸乱,考其党与,志清朝政。
华容侯朱瑀知事觉露,祸及其身,遂兴造逆谋,作乱王室,撞蹋省达执夺玺绶,迫胁陛下,聚会群臣,离间骨肉母子之恩,遂诛尹勋等。
因共割裂城社,自相封赏。
父子兄弟被蒙尊荣,素所亲厚布在州郡,或登九列,或据三司
不惟禄重位尊之责,而苟营私门,皮剥小民,甚于狼虎。
多蓄财货,缮治第舍,连里竟巷。
盗取御水,以作鱼钓,车马服玩,拟于天家。
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州郡牧守,承顺风旨,辟召选举,释贤取愚。
故虫蝗为之生,夷寇为之起。
天意坟盈,积十馀年矣。
故频岁日食于上,地震于下,所以谴戒人主,欲令觉悟,诛锄无状。
高宗以雉雊之变,故获中兴之功。
近者神祇启悟陛下,发赫斯之怒,故王甫父子应时馘截,路人士女莫不称善,若除父母之雠。
诚怪陛下复忍孽臣之类,不悉殄灭。
昔秦信赵高,以危其国;
吴使刑人,身遘构其祸。
虞公抱宝牵马,鲁昭见逐乾侯,以不用宫之奇子、家驹以至灭辱。
等并在左右,陛下春秋富盛,以不忍之恩,赦夷族之罪,惧惑佞谄,以作不轨,奸谋一成,悔亦何及!
臣为郎十五年,皆耳目闻见,之所为,诚皇天所不复赦。
愿陛下留漏刻之听,裁省臣表,埽灭丑类,以答天怒。
考验,有不如言,愿受汤镬之诛,妻子并徙,以绝妄言之路袁宏《后汉纪》二十四,光和三年。又见《后汉·曹节传》)
听察第七 其一 曹魏 · 杜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二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
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
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
人主以独听之聪,考察成败之数,利害之说杂而并至,以干窥听。
如此,诚至精之难,在于人主耳,不在竭诚纳谋,尽己之策者也。
若人主听察不差,纳受不谬,则计济事全,利倍功大,治隆而国富,民强而敌灭矣。
若过听不精,纳受不审,则计困事败,利丧功亏,国贫而兵弱,治乱而势危矣,听察之所考,不可不精,不可不审者,如此急也。
凡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阖朝无智策之士也;
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
何以验其然乎?
在昔汉祖者,聪听之主也。
陈恢之谋,则下南阳
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
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
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
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
由此观之,汉祖之听,未必一暗一聪也。
在于精与不精耳。
广武之谋,非为一拙一工也。
在用与不用耳。
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也。
吴王夫差子胥之谋,纳宰嚭之说,国灭身亡者,不可谓无深谋之臣也;
楚怀王屈原之计,纳靳尚之策,没秦而不反者,不可谓无计画之士也。
虞公不用宫奇之谋,灭于晋;
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
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
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
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
由此观之,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
或丧师败军,危身亡国者,诚在人主之听,不精不审。
取忠臣,谋博士,将何国无之乎(《群书治要》)
啸赋 晋初 · 成公绥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九、文选卷十八
逸群公子,体奇好异。
傲世忘荣,绝弃人事。
睎高慕古,长想远思。
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
于是延友生,集同好。
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
悯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
狭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蹈。
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
于时曜灵俄景,流光濛汜。
逍遥携手,踟跦步趾。
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
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
恊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
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
曲既终而响绝,遗馀玩而未已。
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
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
近取诸身,役心御气。
动唇有曲,发口成音。
触类感物,因歌随吟。
大而不洿,细而不沈。
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
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
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
洪灾于炎旱,反亢阳于重阴。
唱引万变,曲用无方。
和乐怡怿,悲伤摧藏。
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
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
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
揔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
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
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
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
或冉弱而柔挠,或澎濞而奔壮。
横郁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
逸气奋涌,缤纷交错。
列列飙扬,啾啾响作。
奏胡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
又似鸿雁之将雏,群鸣号乎沙漠。
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
应物无穷,机发响速。
怫郁冲流,参谭云属
若离若合,将绝复绩。
飞廉鼓于幽隧,猛虎应于中谷。
南箕动于穹苍清飙振乎乔木。
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
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
若乃游崇岗,陵景山
临岩侧,望流川
盘石,漱清泉。
皋兰之猗靡,荫脩竹之蝉蜎。
乃吟咏而发散,声骆驿而响连。
蓄思悱愤,奋久结之缠绵。
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
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
众声繁奏,若笳若箫。
磞硠震隐,訇磕㗦嘈。
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
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
音均不恒,曲无定制。
行而不流,止而不滞。
口吻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要妙流响,声激嚁而清厉
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
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
于时绵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
虞公辍声而止歌,宁子检手而叹息。
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
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
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
对儒 东晋 · 曹毗
 出处:全晋文
或问曹子曰:“夫宝以含珍为贵,士以藏器为峻,麟以绝迹标奇,以负霜称隽。
是以兰生幽涧,玉辉千仞。
子州浮沧澜而龙蟠,吴季忽万乘以解印,虞公潜崇岩以颐神,梁生适南越以保慎,固能全真养和,夷迹洞润,陵冬扬芳,披雪独振也。
“今子少睎冥风,弱挺秀容,奇发幼龄,翰披孺童
吐辞则藻落杨班,抗心则志拟高鸿,味道则理贯庄肆,研妙则颖夺豪锋。
固己腾广莫而萋茜,排素薄而青葱者矣,何必以刑礼为己任,申韩为宏通!
既登东观,染史笔;
又据太学,理儒功。
曾无玄韵淡泊,逸气虚洞,养采幽翳,晦明蒙笼。
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不营练真之术,不慕内听之聪。
而处泛位以核物,扇尘教以自濛,负盐车以显能,饰一己以求恭。
退不居漆园之场,出不蹑曾城之冲,游不践绰约之室,趠不希騄駬之踪;
徒以区区之怀而整名目之典,覆之量而塞北川之洪,检名实于俄顷之间,定得失乎一管之锋。
“子若谓我果是邪?
则是不必以合俗。
子若云俗果非邪?
则俗非不可以苟从。
俗我纷以交争,利害浑而弥重,何异执朽辔以御逸驷,承劲风以握秋蓬,役恬性以充劳府,对群物以耦怨双者乎?
子不闻乎终军之颖,贾生之才,拔奇山东,玉映汉台,可谓响播六合,声骇婴孩,而见毁之口,身离狼狈之灾。
由此言之,名为实宾,福萌祸胎,朝敷荣华,夕归尘埃,未若澄虚心于玄圃,荫瑶林于蓬莱,绝世事而隽,鼓沧川而浪龙鳃者矣。
蒙窃惑焉”。
主人焕耳而笑,欣然而言曰:“夫两仪既辟,阴阳汗浩,五才迭用,化生纷扰,万类云云,孰测其兆!
故不登阆风,安以瞻殊目之形?
不步景宿,何以观恢廓之表?
是以迷粗者循一往之智,狷介者守一方之矫,岂知火林之蔚炎柯,冰津之擢阳草!
故大人达观,任化昏晓,出不极劳,外不巢皓,在儒亦儒,在道亦道,运屈则纡其清晖,时申则散其龙藻,此盖员动之用舍,非寻常之所宝也。
“今三明互照,二气载宣,玄教夕凝,朗风晨鲜,道以才畅,化随理全。
故五典克明于百揆,虞音齐响于五弦安期解褐于秀林,渔父摆钩于长川
如斯则化无不融,道无不延,风澄于俗,波清于川。
方将舞黄虬于庆云,招仪凤于灵山,流玉醴乎华闼,秀朱草于庭前。
何有违理之患,累真之嫌,子徒知辩其说而未测其源,明朝不可喻晦朔,蟪蛄无以观大年,固非管翰之所述,聊敬对以终篇(《晋书·文苑曹毗传》)
与亲知书 南齐 · 刘休
 出处:全齐文卷十七
虞公散发海隅,同古人之美,而东都之送,殊不蔼蔼(《南史》四十七,《虞玩之传》,玩之告退东归,王俭不出送,朝廷无祖饯者。中丞刘休与亲知书。)
朝士 南齐 · 王秀之
 出处:全齐文卷十三
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南齐书·虞愿传》、《南史·虞愿传》)
虞中书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六
栖六翮于荆枝,望绮云于青汉者,有日于兹矣;
而春华来被,草石开鲜,辞动情端,志交衿曲,信知邻德之谈,无虚往牍。
夫子虽迹躔朱阁,而心期岱岭,岂但散发乎高岫,以将飞霜于绝谷,良为钦哉?
野人幸得托形崇阜,息影长林,每对月流叹,临风轸慨,徒事累可豁,而发容难待,自非齐生死于一致者,孰不心热者乎?
举世悠悠,孰云同此?
傥遇知己,相与共忧。
朅来虞公,兹焉可迈,何为栖栖,空劳鼓缶,迨及暇日,有事还童,不亦皎洁当年,而无忸前修也(《艺文类聚》三十七。)
拟连珠四十四首 其四十 北周 · 庾信
 出处:全后周文卷十一
盖闻君子无其道,则不能有其财;
忘其贫,则不能耻其食。
是以颜回瓢饮,贤庆封之玉杯;
子思银佩,美虞公之垂棘。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 北周 · 庾信
 出处:全后周文卷十二
盖闻如来说法,万万恒沙,菩萨转轮,生生世界,岂直优波提舍,祇夜修多而已哉。
是以熙连禅河,质多罗树,七处八会,三清四说,皮纸骨笔,木叶山花,象负之所未胜,龙藏之所不尽。
虽复银函东度,金氎南翻,秦景遥传,竺私记,譬犹得海水一珠,不下昆山片玉
若夫法云深藏,师子雷音,梵志往生,声闻说戒,雪山罗汉之论,鹫岭菩提之法,本无极际,何可胜言。
弘农五张寺者,南阳张元高寓居此地。
昔者千金之族,见徙五陵,大姓之民,移家六郡,盖其流也。
元高五子,负荷遗训,离经辨志,并是成名,入室生光,咸能显德,加以尊承慧业,敬受法门,兄弟同居,共舍为寺。
伽蓝肇建,即以五张为名。
知城居赵信,仍名赵信之城;
殿入萧何,即号萧何之殿。
加以象马无吝,衣裘是舍;
春园柳路,变入禅林蚕月桑津,回成定水
平舆虽盛,岂可独擅二龙,扶风最良,不得专称五马。
寺主三藏大法师法映、邑主洛州刺史张隆等,财行法檀,身心罄竭,兼化乡邑道俗数千,敬造一功德轮,见成三百余部。
雷篆云书,金绳玉检。
削蒸之简,装酸枣之珠。
并入香城,咸封禅阁
坐堂伏槛,羌非湘水之神;
绿房紫的,足拟恭王之殿。
高掌西望,长河北临,鼎气常浮,炉烟咸起。
户牖寥廓,吹万龙门之风;
梁栋峥嵘,落客河源之树。
僧徒云集,不远敦煌之城;
学侣相奔,更合华阴之市。
两陕昔分,实基王化;
二陵今阻,翻驰羽檄。
虞公屈产,交乱风尘;
召伯甘棠,凋零霜露。
虽复兼能共治,未遣渡河之兽;
烽檄是警,实扰移关之民。
是以法王御世,天人论道,汲引四流,周圆五怖,故能调伏怨憎,消除结缚,法水津梁,得无砥柱之难;
香山辙迹,非复终南之险。
天子命我,试守此邦,墨灶未黔,无暧,才临都尉之境,即有楼船之役。
既而南风不竞,北道言旋,幕府既开,邦君且止。
乡俗耆老,依然此别。
属兹法事,须余制文,聊以课虚,为铭云尔:
舍卫之国,祇洹之园,三明极地,八会穷源。
连河竞说,胜辩争论,波提东度,祇夜南翻。
非空即色,离有无言,达人止是,独悟重昏
身虽系鸟,心避腾猿,禅楼却月,义殿翔鹍,回风香盖,反露珠幡,西临砥柱,东背轘辕。
河鸣阳硖,山响苏门,翔禽歌啭,流涧弦喧。
度河余兽,移关旧村,昔为畿服,今成塞垣。
城疑广武,池似楼烦爟烽并照,象马单奔。
无钟袭,有雨围原,不资十方,谁释三怨。
风倾地柱,火及天元,银钩永固,金牒长存。
封君马首,方事南蕃,言从杨仆,请谢刘昆(《文苑英华》八百五十)
阳纳言听鸣蝉篇隋卢思道同赋。) 北齐至隋初 · 颜之推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
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
历乱起秋声。参差揽人虑。
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
乍飘流曼响。多含继绝声。
垂阴自有乐。饮露独为清。
短緌何足贵。薄羽不羞轻。
螗螂翳下偏难见。翡翠竿头绝易惊。
容止由来桂林苑。无事淹留南斗城。
城中帝皇里。
权势热如汤。意气喧城市。
剑影奔星落。马色浮云起。
鼎俎陈龙凤。金石谐宫徵。
关中季心关西孔子
讵用虞公立国臣。谁爱韩王游说士。
红颜宿昔同春花。素鬓俄顷变秋草。
中肠自有极。那堪教作转轮车(○《初学记》三十。《诗纪》百十。○《诗纪》云。此篇见《初学记》。红颜以下脱误。俟再考。)
为人与蜀城父老第二书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九
蜀都广镇。岷墟奥壤。
山分玉宇。水向金陵
景贶有期。英灵间出。
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夫神有可迫。渌波惊七柱之音。
道有可符。元霜扣九钟之节。
岂道穷精秘。妙听察于无声。
理实杳冥。元应通于不测。
波流柱响。波无入柱之因。
霜落钟鸣。霜非扣钟之具矣。
况乎言忘意得。臭味相求。
目击道在。神明已接。
郑侨之逢吴札。无谓殊方。
阮籍之对嵇康。自然同气。
仆虽不敏。尝从事于斯矣。
尝谓薰莸不共器。枭鸾不比翼。
是以类乎方者。接风云于千里。
乖乎类者。起山川于一面。
抑尝闻之。士之生也。
其迹可摈而道不可藏。其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其有拂衣投臂。遁形沧海之隅。
裂裳里足。独立高山之顶。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以钟鼎为刍豢。以衣冠为缧绁。
方欲策鸾凤而抚云英。鞭虹霓而采烟液。
其次排玉阙。指金门。
贾谊之谟。树终军之策。
因机入务怀素将相之门。
沐露沾霜。拥彗公侯之室。
然则拾青紫于旦暮。取功名于俄项。
演文物而动寰中。腾声名而振天下。
若下官者。可谓惭二途矣。
而敛手长揖。强颜高视。
低心于蹇踬之辰。忍耻于恓惶之日者哉。
渭滨留钓。鹰扬之业未萌。
淄源滞牧。鸿渐之资盖寡。
及其攀穹运。接灵期
乘云雷而清八极。和阴阳而调万品。
则知冥机所运。吉凶于倏忽之间。
元命所移。飞伏于斯须之际。
以日月自至。聊复尔耳
方今炎飙谢节。爽候开辰。
风高而宇宙清。霜下而亭郊肃。
归云止雁。流曙响于东津
落照开鸿。写晴规于北岸。
萤疏夕砌。蝉促朝林。
感序缘情。登高寄赏。
仆一违秦陇。再革炎凉。
征轴而无因。指归途而有倦。
故乡超旷。层山重复。
吴宫尚远。频惊去燕之心。
楚峡犹赊。已下闻猿之泪。
徒以风猷未隔。道义相存。
幸承知已之心。稍缓他乡之思。
昔者虞公再见。悬光白璧之前。
季布一言。犹定黄金之诺。
况乎交已成于杵臼。道已茂于金兰
希照穷途。远流嘉贶。
若使恩裁口腹。空留安邑之宾。
惠阙始终。取恨昌亭之客
考功郎中吕讷奏比年奏考不求才行贪猥辈好行贿赂请托多有使勤劳清慎之徒不事行赇例应排摈若据部当考便成失鉴若不收劳效又是弃功请为安稳法考功二条)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二
同力度德。为政之大经。
明试以功。经邦之上策。
三载考绩。芳尘振于有虞。
六府孔修。懿范光于大禹
故知激扬清浊。才行为先。
黜陟幽明。勤劳是务。
吕讷含香礼阁。染翰仙台。
朱邑之廉明。知黄霸之尤异。
恐贪猥之吏。政以贿成。
黩货之夫。情随利动。
赠金蛇于梁冀。奔竞无厌。
献璧马于虞公。骄淫不息。
遂令浊滥之士。却在上流。
清慎之徒。翻居下等。
苍蝇迷其黑白。素匠枉其丹青。
有蠹朝章。深惊物听。
试可询其政术。察以廉能。
考殿最于锱铢。烛妍媸于冰镜。
自然陈偫考课。深明九品之宜。
严助恭勤。尤奉三年之最。
京兆试慎所好赋(以重译献珍信非宝也为韵) 唐 · 刘子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君子严其墙仞。
戒以心胸。
知耽味之易入。
俾回邪而不容。
其慎德也。
白圭是闻其三复
其好贤也。
缁衣必荐其九重。
自然契巳坦荡。
清心肃雍。
玩丧志而何有。
欲败度兮何从。
昔如王者三朝。
远人重译。
执贽山委。
献琛云积。
岂不知纳宝库为子孙之藏。
映玉墀嘉戎夷之绩。
盖以难得之货有损。
不贪之宝无斁。
获狼而荒服不臻。
却马而汉皇受益。
虞公受玉之败。
美晋帝焚裘之迹。
匪骋欲而适愿。
去奢而无怨。
满堂足戒。
黄金宁慎其四知
连城不求。
白璧何劳于三献
所爱者礼。
所怀者仁。
君由之而乂国。
士用之以防身。
衣服有常。
非敢玩于千袭。
饮食不溽。
宁专美于八珍。
其爱才也。
必择能而得儶。
其慕友也。
亦资忠而履信。
将辞直而不违。
知言甘而有吝。
是窒其欲。
无忽于微。
五色足耽。
审之则朱紫不夺。
八音可乐。
慢之则郑雅同归。
思禁邪而制放。
虑今是而昨非。
上则宣风
下同偃草。
还淳而复朴。
在耽德而味道。
蒐田失度。
则念虞人之箴。
慈俭或亏。
必思老氏之宝。
至矣哉。
好之者儒。
以多闻为润屋。
立义为分社。
孝既慕于参乎。
学愿从于回也。
孜孜屑屑。
束修问寡。
如此。
人所以铭座而弗忘。
书绅而不舍。
凉国长公主神道碑724年冬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乾坤既分。
彖象攸配。
变则成女。
终于归妹。
长公主乎。
公主讳㝹
字花妆
我兴家邦。
天锡宗社。
昌运及五圣。
真享鸿名。
圣期至六神。
武膺骏命。
道□□□□□□焉絪缊构极。
倬彼云汉。
的沥乘春。
华如桃李。
顺颜承志。
约礼知节。
得茧馆从蚕之仪。
采公宫习史之艺。
载瞻汤沐。
爰赋井田。
其创也与多于仙源
其徙也称长于凉国。
丞相虞公太原温彦博曾孙曦。
台揆门阀。
风流儒雅。
佥谐是图。
历选伊尚。
君子至止。
硕人其颀。
协时之吉。
备典之实。
杂佩明珰。
褧衣锦裳。
荧荧煌煌。
有秀有芳。
居回映以虹倚。
动偫超而翠翔。
媛成肃雍。
侯守禄位。
贵则能降。
降而不骄。
劳而在勤。
勤则不匮。
未尝有也。
皇嘉之而谓曰。
台。
和以乐。
变乎风。
挥五弦之尽美。
观万物之从令。
欲同听。
乃亲故。
特传于汝。
公主清扬神洁。
妙指心闲。
白雪之词。
冥通则应。
类青溪之曲。
多领悟皆赏。
初荣赐以得。
后诫盈而散。
恩过鲁元
王岂上邑
宠逾窦太。
常岂临山。
每绝馆陶之祈。
自无昭平之赎。
粹温而敏。
静好而详。
以北渚之愁若何。
西方之圣如是。
大修圆果。
深入至空。
竟而瑶草沦霜。
桂枝辞月。
开元十二载八月辛巳
遇疾薨于京邸永嘉里第。
享年三十八。
呜呼哀哉。
上彻悬久悼。
临次增涕。
京尹护丧。
偫司蒇事。
其年仲冬壬午
陪葬于桥陵
生资敬爱。
殁效充奉。
萧史中。
凤音何望。
轩辕台下。
龙得仍攀。
西华等。
扶杖而立。
茹荼以泣。
潺湲赴宾。
悯默观者。
羽葆容裔。
翰林酸嘶。
又昭乎遗风。
谁著缣。
垂厥后代。
谅凭刊刻丰碑诏立。
睿札亲纡。
捧戴则奔驰四灵。
光华则回薄七耀。
明山可转。
况连于锐。
元圃惟积。
重错于琅玕。
俾铜缕之湮沈。
由宝书而飞动。
礼臣不佞。
敢作铭曰。
天其有章。
银汉玉潢。
我则有祥。
霄明烛光。
柔祗不忒。
芳问允塞。
何彼秾矣。
其仪是则。
凤凰于飞。
公子同归。
琴瑟在御。
德音莫违。
何泬寥之素秋兮。
独杳杳之元夜。
何闇忽之谁忍兮。
痛明灵之不借。
清霜皛月。
楚挽将发。
流吹结云。
秦声不闻。
惟圣皇兮固金石。
噫长主兮森松柏。
荣以悼之兮长不斁。
齐州刺史裴公德政颂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二
昔太公之理齐也。
尊贤知。
尚有功。
泱泱大风。
千载不泯。
石庆古之良相也。
临淄社焉。
于公古之良吏曹也。
东海祠焉。
裴公今之良太守也。
济北颂焉。
今古一揆。
谓之齐志。
苟非其人。
名不伪立。
君子是以知裴公之为政。
有异能矣。
初公以甲子岁秋八月
莅于是邦。
祗遹明命。
宏敷令典。
教之诲之。
养之育之。
俾夫阖境之内。
靡清风。
渐膏雨。
纯德
饱话言。
若卜筮之是孚。
如草木之允殖。
用克畏慕。
于大猷
其明年也。
皇帝东巡狩。
岱宗
自洛及兖。
于皇时迈。
雷毂万乘。
云旗千里。
供帐于东道者
凡十有六州焉。
大或数圻。
次或万井。
中产者轻币。
膏梁者倍征。
方事之殷。
犹惧不给。
兹郡褊小。
实难图也。
公渊然深识。
卓然远谋。
择利而行。
虑善以动。
西自于阳谷
东尽于长清
造舟为三桥。
置骑为万驿。
辟野为两顷。
除道为九逵。
或总或秸。
或薪或槱。
或饔或饩。
或粮或糗。
爨之踖踖。
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
比如栉。
皆先之以方略
继之以生聚。
因吏禄之奇赢。
杂官用之馀羡。
通变合度。
丰省中程。
编户之民。
秋毫勿与。
繇是邑无征令。
乡无敛法。
贾不利于乘急。
农不伤于甚贱。
且狎其野而安其业。
人所谓勤而不得(疑作德
施而弗费。
虽小必济。
不亦宜乎。
抑又闻之。
居简则易于德绥。
处烦则难于柔克。
大抵皆是。
其谁不然。
公始自知供。
迨于卒业。
不鞭一卒。
不贯一吏。
绳责勿用。
镌噍无施。
礼以生其恭。
悦以尽其力。
役不再令。
事无后期。
虽子文治兵之举。
叔敖城沂之政。
类能比德。
曷足称多
洎銮舆反旆
旌别淑慝。
监顿使刘日政劝农使卢怡并奏公理行第一
议者以为当矣。
其三年秋大水。
河堤坏决。
诸郡有闻。
皆俟诏到。
莫敢兴役。
害既滋甚。
功无已时。
公以为执事诿上者。
非至公之法也。
便文自营者。
非尽忠之计也。
亦既成奏。
因而发卒。
播告厥指。
率吁于人。
荷锸者襁属。
负畚者麇至。
从公于迈。
祁祁如云。
公俯临决河。
躬自护作。
雨不张盖。
尘不振衣。
馈不致鲜。
寝不处馆。
蔬食以同其烹饪
野次以同其燥湿。
板筑竞劝。
鼛鼓弗胜。
克巩而成。
匪亟而速。
以浃辰之役。
兴百倍之利。
澹灾革弊。
人到于今赖焉。
古之所谓敏则有功。
岂虚言矣。
公之方在河上也。
有执讯者传诏。
命公为宣州刺史
公悼其功之不成。
且惧人之休怠。
未即宣布。
周之密之。
公抚巡如初。
饬厉不辍。
及提役既毕。
国人皆贺。
公于是解印出次。
启籥见书。
莫不瞿然而骇曰。
虞公去之速也。
呜呼曷归乎。
乃大哭。
既而幢棨就国。
干旟首途。
野有辍耕。
巷无服马。
男女以辨。
号泣相望。
或觞于郊。
或饯于境。
扶服遮道。
汍澜驻车。
莫肯旋归。
殆过信宿。
夫所居人富。
所去见思。
前史以为有德君子之遗风。
猗嗟裴公。
盖有之矣。
公名耀卿。
字焕之
河东闻喜人
祖某。
皇朝亳州酂县
父守真。
皇朝成宁二州刺史
晋州刺史
又赠兖州都督
皆受祉必大。
垂裕不朽。
彰彻简册。
昭政闻。
其绪业有如此者。
公之昆友。
冀州刺史子馀六人
俱以儒行达。
天下之人谓之六龙。
公之自出。
屯田员外郎韦述等七人。
俱以才名进。
天下之人谓之七子。
其族姻有如此者。
公覃吁有声。
髫丱克类。
公侯表于龟筮。
诗礼成于小学
八岁神童擢第。
则已殊于公路矣。
弁髦之后。
尤邃于文。
长安中。
则天首命有司考试调集之士。
而第其词之高下。
公以甲科授秘书省正字
异其对也。
睿宗之在藩邸。
精选寮属。
公为典签
兼掌文翰。
爱其才也。
其文艺有如此者。
顷之。
迁国子主簿
詹事府丞
河南府士曹参军
考功员外郎
右司兵部郎中
长安临此郡。
宣城守改授冀州
翁归为政。
不移于故迹。
延寿理人。
亟登于高第。
入拜户部侍郎
今为左庶子
其阀阅有如此者。
若乃迈德由已。
全诚自衷。
出入孝悌。
周旋礼乐。
幅利以俭。
葆光以和。
仁而有刚。
直而不倨。
微妙析理。
入于无间。
清明开物。
周于有象。
享兹具美。
可谓大贤。
其庇身也宏矣。
其所凭也厚矣。
诗曰。
布政优优。
百禄是遒。
又曰。
君子万年。
介尔景福。
夫如是。
欲辞福禄。
其可得乎。
方当弥纶帝绩。
岂徒润色吏事而已。
卢县父老某乙等。
怀公之惠。
不可弭忘。
思欲铭德颂美。
计功称伐。
以予国之史臣也。
学于春秋褒贬之义。
乃因邑子校书郎卫凭
假词不能。
徵拙于我。
事则详实。
言多遗恨。
著循吏之传。
愿守文翁
述马野之诗。
惭非史克。
词曰。
瞻彼济矣。
湜湜其沚。
有斐君子。
令闻不已。
帝省其方。
和銮央央。
务穑布常。
骏惠于王。
我堤既溢。
我民既恤。
成之不日。
有始有卒。
黄发番番。
饮公之和。
矢诗不多。
维以遂歌。
燕王市骏骨赋(以求骨于好骐骥云集为韵) 唐 · 王起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一
燕王思良马以扶辀。搜扬未获。
寤寐而求。以为激贪可以动物。
明诚可以感幽。乃市乎死骏之骨。
比飞黄与骅骝。则有权奇之类。
倜傥之俦。既沦精于一代。
埋朽骨于千秋。甘委土以从弃。
忽兼金而见留。尔其惬意如生。
沈吟未歇。朔风至若闻其激扬。
纤尘飞想见其灭没。用巳息于蹑影。
状犹存乎挟月。匪充货贿。
殊巨象之焚身。不荐宗祧。
异立龟之祀骨。嗟夫。
君之爱彼。彼竟奚为。
虽云力则无展。傥亦魂而有知。
恩实殊常。诚所谓汗血而匪恨。
生如可再。思所愿肉骨以效奇。
既而视同龟玉之珍。藏诸韫椟之奥。
众既美其惟一。孰不从其所好。
于是不远而致。贲然来思。
竞选奇而往矣。争简异而归之。
迭进騕袅。争呈秀骐。
包在坰于鲁颂。掩食场于周诗。
岂非结之以志。感之以类。
寸诚式孚。片骨罔弃。
不降阶而出身。果鳞集而麋至。
讵比夫虞公愎谏。竟贪屈产之良。
汉武劳师。远取大宛之骥。
乃知市骨以来骏马。则其至成偫。
筑台而尊郭隗。则其从如云。
骨何施焉。姑明好骏之意。
隗未足也。且表乐贤之君。
至矣哉。可垂规于典坟。
国家皇极立。洪勋集。
安轮之聘尚无斁。侧席之求如不及。
傥骏骨之巳收。欲腾骧而见絷。
通犀带赋834年10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客有以通犀带示予者。嘉其珍物。古人未有词赋。因抒此作。盖尽其美焉。
君子以良玉比德。岂不以温润而近人。
惟骇鸡之至宝。亦含章而可珍。
包黄中之粹色。发奇彩之彬彬。
芝草绕葩而猎叶。烟霞异状而轮囷。
虽复孕元兔于月魄。隐青鸾于镜尘。
顾霄汉之悠远。怅工人之弗真。
匠者以其灵可禦邪。光能远烛。
剪截本末。发挥藻缛
砥若砺金。剸如切玉。
析以为带。加之盛服。
御之则祔(一作附)身。褫之则韫椟
似达人之卷舒。不专玩乎掌握。
矧乎白璧虽美。尚不掩瑕。
何兹物之无玷。岂待莹而增华。
温兮如玉气舒虹。粲兮若晨光烁霞。
彼廓落之繁饰。谅无足以称嗟。
若乃名山岑寂。珍图谲诡。
柳谷则麟马粲然。扶风则鱼龙隐起。
徒有象而无施。故虽奇而莫拟。
然则美服珍玩。近于祸机。
虞公灭而垂棘返。壮武残而龙剑飞。
先哲所以闻象则服。防患则微。
经侯委佩而去。宣子辞环以归。
疏山白云禅院 唐 · 僧澄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且夫疏山者。贯造化之工。
为而有矣。分地镜而插天心。
用之则圆盖方舆。共为覆载。
摄之则横河石阜。饶借其形。
嶷峙堞而吹浮云。列澎流而走洪浪。
龙涡凤翼。万象含虚。
牛首蛇冈。千峰簇翠。
昔是周迪王分霸之场。畚锸基垒。
尚在连漪。巴徼控截郡城。
襟带七闽。奇分五岭
大中之初。有儒士何仙舟。
弃爵藏名。隐乎此地。
钓台书榭。基址筼筜。
有猛兽时来。樵人惧矣。
荒榛之后。立为道观。
观将圯坠。延至僧居。
僧则未详其字也。道孤性静。
茅室草庵。独而住矣。
时遇白丁攘辟。鲸鳄相吞。
四海沸腾。诸藩蚁聚。
郡无苛政。民绝憀生。
至中和之初。搀抢方定。
随土所立。为主帅矣。
掌领郡印。贵在安民。
上贡不停。乃有敕下封官。
宠优其爵。令知郡矣。
汝南危公也(曰讽)。公乃宽而得众。
强而有谋。一镇临川
三十馀载。销剑戟而为短耜。
化箭镞而作长炉。赋税薄施。
俗无饥色。至大顺元年
大师领徒而至。太守危公见而深加敬仰。
乃令都押衙江州刺史曾公(曰徒)。于阜郭山林佥居。
曾公遂骤驷而巡。到兹山回。
对曰。去此六十里有山曰书山。
周迪王匡霸之地。古儒读书之场。
因而俗号也。极而胜概。
堪作禅居。汝南危公坚请而住。
大师允而居焉。后改为疏山也。
师则庐陵郡淦阳人也。俗陇西李氏。
其父在仕。师自诞生之时。
紫胞异瑞。龙章凤质。
颇峻灵仪。凡是俗茹。
不惬其情。年至八岁。
乃于一日而告亲曰。且夫云罗雾縠。
痴爱著身。银箭金壶。
生死之本。安能解脱矣。
乃往投于政禅师出家。禅师则薯山大师上足弟子也。
师为立号匡仁。自剃度给侍。
三五年间。凡是教文。
深达其理。后年登□品至于东都钵塔院。
集毗尼藏三年。观其文义。
洞达指归。乃叹曰。
吾闻先德云。离文字学。
吾今何滞乎。遂以布毳芒鞋。
巡游请益。乃闻高安之西有曰洞。
新丰是也。有大善知识众五六百。
而可往之。师以言险路峻。
凡有问者。失其机矣。
大师此时遂扣之。故知道合符契。
一闻十悟。得大总持。
譬如两镜对明。终无异照。
锋铓相㰌。彼亦何亏。
乃驻泊法筵。累经炎燠。
至咸通十有一载。方乃出山。
南造大沩。又成淹泊。
至乾符岁属庚子。闻庐陵号严田
遂往开辟。时禅侣相依。
乃告檀越李公曰。众既聚而又薄。
居必难乎。吾闻巴山耸峻。
贯属临川。可往而游乎。
至中和三年。方开巴山白云禅院
檀越朱公为遏边使。师又告曰。
山深地冷。时植不收。
僧众渐多。难为供馈。
遂出山见太守危公。公乃延请而住兹矣。
师退而让之。公曰。
佛尚不违众生之愿。师何得让乎。
乃允而住焉遂以芟薙蒿。基平峙渎。
剪擎云之梓。斫嶰谷之琅玕。
重檐将凤翅而齐飞謺石与龙头而并举。峥嵘宝殿。
疑从兜率飞来。精粹金容。
真似天宫降下。窗连碧岫。
时跨虹蜺。门枕邮亭。
日明螮蝀。宵扃户牖。
闻疏磬之三声。晓卷帘栊。
长江之一带。奇分阆苑。
壮若蓬壶。麻姑之仙鹤时来。
乳洞之灵香不散。名花异草。
四季长存。高节禅流。
五湖并集。汲用既广。
事有阙缘。水磨山泉。
久销人力。众议取备。
乃就其工。鹅管流通。
走归皂栈。灵材筑险。
势截秋江。铿輷而斗转轮飞。
岌嶪而雷奔电卷。桄榔□色不异苏山
诸缘且置。饘馈尚微。
师曰。秋稼如云。
自乏东皋之分。故知水月相映。
啐啄同时。乾宁甲寅岁春
乃有上饶郡太守汝南危公(曰昌)。公即临川刺史之季子也。
隼旟□笔尽掌虎符。乃心舍禄下水田庄一所。
并火幕牛犊等。永充常住。
为供众僧之斋粥矣。师曰。
如来出世。道盖恒沙。
吾今资生。未闻帝耳。
时有京堂后官虞公武夷人也。
自闽回归京朝觐。因假道歇驾。
而来礼敬师焉。公寻便结驷而辞曰。
师之所住。院额何无。
师曰。茅屋草庵
逐时难拟。公曰。
到京之日。专为奏置焉。
后乃有敕下赐。为疏山白云禅院额。
并隶僧一七人。住持贵在焚修。
宝刹转正法轮。沐浴皇风。
永延国祚。师曰。
人无心于物。万物未尝无符契之缘。
自然而已。时有袁州钟公(曰时)
洪州廉使之子也。公以怀善心在。
求因于佛。乃舍洪钟一口入院。
莫不鏦铮簨簴。振海上之清音。
蹻躩蛟龙。□天边之落月。
浔阳太守颍川陈公(曰卓)。公以身居王务。
无暇礼延。乃素幅写师真。
用饰瞻敬。并舍俸禄之财。
于江之西南隅。去院各十里。
置庄两所。一曰西庄。
南号佐俄是也。后以风俗所谭。
闻而益敬。乃有军事押衙李勋
常来请问师曰。凡俗进修。
且以福智二严。得为释梵报矣。
后忽言。弟子有小庄。
近院之北。愿舍入常住。
师乃受矣。无何。
否泰不时。星临郡壁。
秣马利兵之众。强敌而来。
师尝欲游山。果悏行止。
此时遂往福船。南连岭界。
渐远旧址。声彻闽城
廉使琅琊王公(曰知)。望风而敬。
乃以差僧三人。赍持笺疏虔请。
众欲就而师曰。临川太守危公。
特遣军将。随行侍卫
又安能就请矣。天祐五年春
师却返故山。绿萝青霭。
早拂檐楹。禅径苔阴。
欲平履迹。至天祐六年
淮海统兵收复当郡。危公公既陷而军将散矣。
师端居丈室。不欲离云。
左右侍众。坚舁而去。
师曰。且释迦遇金锵马麦之难。
复何往乎。乃悯众而出曰。
数半旬便回归院矣。自郡城部属淮南
除替官资不停。周至孙。
孙至刘。刘至陇西李公。
尽申虔敬。并为外护檀主。
李公曰德诚。舍俸禄之财。
于山之东。置庄一所。
永充常住之斋粥矣。师其年七十有三。
化缘将盛。僧匡七百众矣。
其有扣敌者如攘投锋。承机者若澄油泻铤。
其有所主张院事。尽是挺持之人。
前替后来。无非强干。
众多德行。不可一一标名。
时有僧可圭。杖锡离云。
循环梁苑。旋之东洛
谒见前建州刺史陇西李公(曰肃)。公乃建安人也。
以文华居身。进士及第
累迁官品。敕与郡符
公不副任。后转为检校司空
知租庸发运使矣。公闻师道化。
如蜂聚王。乃问僧可圭曰。
山门事力。有何阙乎。
对曰。知识所居。
山记塔铭。二俱未备。
公曰。愿为置矣。
遂舍帑藏之财。与僧归山而置之矣。
师令余为文。澄玉才非刻鹤。
艺拙雕龙。无瘉头五十纸之书。
乏洗眼一千行之颂。所冀年移代寖。
勒为不朽之工。乌日元霜。
永镇莲宫之界。乃为记矣。
剑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事类赋》卷一三
雷焕既得丰城之宝剑,致其一于张华
且言曰:「自葛卢发金,蚩尤造始,竭楚铁之利,涸齐金之美。
淬以清波,敛之越砥。
晔若流星,湛如照水。
斯乃羊头精利,水心灵秘。
七彩九华之饰,龟文龙藻之丽。
阳文阴缦之奇,紫电白虹之异。
虽曰一人之敌,且应八方之气。
故三贤所以受赐,而君子所以自卫也」。
茂先见之,矍然而惊曰:「此盖邪溪之粹,赤堇之精。
倾秦去之异,五山六合之英。
纯钧、湛卢之器,豪曹、巨阙之名。
掩三乡而擅价,敌千户以腾声。
定光既闻于太申,照胆仍传于武丁
兵动则飞,月蚀而成。
顾此神物,终当合并。
然则薛烛之鉴,欧冶之作,桃氏靡差于广狭,质氏尤工于洒削。
越女击猿之妙,子试人之虐。
至于采牛头之铁,获汲郡之铜,利能切玉,铭闻刜钟。
既镇山而沈水,亦断犀而截鸿。
佩北斗之寒星,伐南山之茂松。
宋玉之词,倚于天外
王乔之墓,停在空中。
亦有改此缦缨,铸为农器
或刻汉平之名,或镌魏武之字。
庄子之说赵文,张陵之呵梁冀,七见阑子之弄,六闻卫绾之赐。
不可跃大冶而自衒,唯宜绝重甲而称利。
寒暑兼华,坚柔异制。
斯希代之神兵,佩服之巨丽也」。
于是并华阴之土遗之而为诗曰:「赤霄与步光,辟闾兼墨阳。
楚子问风胡吴国干将
嬴秦佩鹿卢,虎丘葬鱼肠。
陆贾百金重,高皇三尺长。
魏传飞景制,汉应大横祥。
佩牛化已远,守路德弥臧。
及寝尝贻怒,倚户旧传方。
白帝号大泽,朱云请尚方
虞公求不已,宣帝意难忘」。
雷焕继而和之曰:「季札尝心许,杨修曾见思。
昭王投五岳,文命藏会稽
穫稻宁同劂,摄履讵如锥。
白首尝被指,血流俄见挥。
朱虚一何壮,项庄徒尔为。
铄身有所就,代形那可追。
属镂既受赐,杜邮方见贻。
隽生佩櫑具,韩卒得棠溪。
骑士徒公赐,黑卵竟无亏。
刻舟愚已甚,斩蛟勇可奇。
新都椎美玉,冯石受文犀。
雷公为发鼓,丰隆方奋椎。
万辟虽云就,千金持赠谁」?
张华见之,懑然心伏。
绎精理之沉邃,玩惊采之繁缛。
客有挹此馀风,过乎三复,千载神交,敢扬末曲,乃系之而为歌曰:「管涔辉五色,《周官》列三制。
已服甘蔗工,俄惊水精坠。
陇西专断割,河内增歔欷。
周瑜尝秉持,陶君方鍜治。
孟尝恩,复感方诸赐。
延平终化去,武库俄焚弃。
聊此续阳春,顾惭妍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