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授陈惠满仓部员外郎等制716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
朝议大夫尚书祠部员外郎兼判仓部员外郎上柱国陈惠满。
操履坚刚。
能守文法。
朝请大夫前行太子舍人上柱国萧嵩
风情潇洒。
见推才器。
并颉颃清贯。
藉甚芳猷。
大事曰祀。
蒸人以粒。
宜奉旧章。
俾承新命。
惠满可行尚书仓部员外郎
可行尚书祠部员外郎
散官勋各如故。
主者施行。
萧嵩太子舍人716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
朝请大夫殿中侍史内供奉判尚书司勋员外郎上柱国萧嵩
沉密有才。
清方不竞。
郎官御史
已膺台阁之求。
端士正人。
宜副宫坊之选。
可行太子舍人
散官勋如故。
主者施行。
皇太子纳妃733年5月21日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礼有谨于初。
义亦重其本。凡是姻媾。
且犹正于人伦。况在元良
更将承于宗祀。皇太子鸿。
储副是属。仁孝自然。
爰从吉辰。式备嘉礼。
上事下继。君子重之。
言告言归。朕岂无慰。
非独在予之庆。宜申与众之泽。
应天下囚徒。死罪特宜免死。
配流岭南远处。流罪降至徒。
徒已下罪并宜释放。其造伪头首勾合知情受伪人等罪。
虽徒流仍便隶为百姓。至彼勿许东西。
诸道征行人家及𩻴寡茕独。委州县长官检校
矜放差科。使安其业。
中间有不支济者。量事赈给。
仍量助其营种。长安万年两县百姓。
及今月当上彍骑卫士杂匠掌闲幕士驾士工人乐人供膳主膳官马主食(一作角)弓等。并免其家今年地税。
三卫细引飞骑万骑监门长上礼生有职掌者。各减一年劳。
在京文武官九品以上。见在京外官因公使及当上在京新除五品以上。
外官未辞并致仕官朝朔望者。各赐勋一转。
东宫官九品以上诸司。缘礼会祇供官等。
更加勋一转。五礼使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萧嵩封徐国公
礼会使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休特与三品。妃礼会使少府监冯绍正赐紫金鱼袋
副使判官。更加勋一转。
礼官傧者夹侍官及孔目官使典主旌节等。选日优与处分。
仗内马家内侍省给使教坊音声人。缘太子礼会祇供者。
各赐勋一转。皇太子尚辇奉御赵回进特与三品。
仍改三品官。前右武卫骑曹赵某(集作迥进一作向遵)特与五品。
仍改与五品官。皇太子侍读侍书等各加一阶。
皇太子谕德萧特与五品。太子妃通事舍人辥愿与五品。
仍改与五品官。兄吏部常选辥某与五品。
仍与六品官。今日应预会官等。
节级给赐物。即宜领取。
宴会者所以宣其情。颁锡者所以将其意。
公卿百辟。庶知朕心。
后土赦书732年11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门下。
昔者巡狩所至。
柴瘗斯行。
盖取诚享。
以遵告类。
朕恭承祖宗之烈。
获主神祗之祀。
夙夜祗畏。
不敢荒宁。
故勒兵朔陲。
先展义于汾社。
回旆脽上。
遂有事于郊坛。
王者父事天。
母事地。
汉氏祈谷。
未始正名。
周礼降神。
乃为徼福而巳。
朕以天命之重。
子道为先。
惟兹精诚。
在乎敦孝。
庶蒙福于四海。
永康于兆人。
是以率由旧章。
敬恭明祀。
严配之诚既展。
奠献之礼又终。
且春秋之义。
大事在祀。
斋祭之福。
庶品维祺。
岂独在予。
而有斯庆。
可大赦天下。
开元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昧爽已前。
大辟罪已下。
罪无轻重。
已发觉未发觉。
已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免者。
咸赦除之。
官人犯赃及有罪被推者。
本罪虽原。
不得更令却上。
仍别与处分。
自先天已来。
有杂犯流移人等。
并配隶人等。
各量移近处。
左降官未经量移。
及经量移未复本资者。
奏听进止。
天下遭损免州。
应损户成(诏令作减)一分已上者。
及供顿州。
无出今年地税。
如已徵纳。
听折来年地税。
逋租悬调。
贷粮种子。
欠负官物在百姓腹内者。
并宜放免。
其不损(一作免)
开元十七年巳前。
所有贷粮种子。
负欠官物在百姓腹内者。
亦宜准此。
诸州缘供顿所差贴助夫。
亦放其家今年地税。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
终身勿事。
诸州侍老。
百岁已上赐七石。
九十已上赐五石
八十已上赐三石
所由速付。
勿淹旬日。
太原潞州府侍老等。
先已加恩。
不在此例。
亚献皇太子鸿赐物二千匹。
终献庆王泽赐物一千匹。
邠王守礼宁王宪辥王业各赐物一千匹。
王浚已下各赐物三百匹。
侍正衣进圭捧圭汝阳郡王淳等各赐物三百匹。
皇太子侍正衣各赐物一百五十匹。
裴光庭萧嵩
弼亮朕躬。
宏益斯远。
本有优异。
何殊等夷。
加阶赐爵之外。
各与一子官。
无子者任与周亲。
仍各赐物三百匹。
二王后各赐物二百匹。
长公主各赐物三百匹。
嗣王郡主县主赐物二百匹。
行从文武官。
三品已上赐物八十匹。
四品五品赐物六十匹。
六品七品赐物四十匹。
八品九品赐物二十段。
升坛官三品已上特赐一阶。
四品已下各加一阶。
应入三品五品官阶相当。
不限考数听得入。
知顿使及判官修礼仪官撰玉册文官知顿御史加一阶。
修坛场州刺史及书册官各赐物一百匹。
其已有升坛职掌。
从头处分。
缘大礼有职掌官赐勋三转。
行从官首末不绝及陪位官各赐勋两转。
内外文武官。
三品以上赐爵一等
四品己下各加一阶。
致仕官三品已上赐物七十匹。
四品五品各五十匹。
行从蕃客鸿胪安置陪位见大礼者。
宜赐物五十匹。
节级分付。
南北衙应宿卫斋宫官。
左右厢知兵马虞候总管已下。
判官别奏兼孔目官等。
更加勋一转。
前资官选日稍优与处分。
白身人有资劳者。
简选之日优与处分。
无资荫者赐勋两转。
南北衙行从三卫飞骑万骑引驾细引及监门直长主帅黄衣长上
各赐勋两转。
仍各赐物五段。
两营弩(一作弓)手六番并行。
宜各赐勋两转。
物五段。
仍量折番役。
诸卫彍骑及兵角弓手官马主掌闲幕士驾士供膳士供膳主习驭工人乐人杂户官户白身有职掌人合行从人等。
各赐勋一转。
物三段。
斋郎既是见任官。
准坛上坛下有职掌官例处分。
执弹三卫礼生赞者。
各减二年劳。
无劳可减者。
选日稍优与处分。
流外行署从者各赐勋一转。
有职掌者各赐勋两转。
供顿州刺史同陪位官例。
始末专知顿。
官各与一中上考。
蒲州刺史宝鼎县官同升坛官处分。
管坛一乡百姓给复二年。
蒲州侍老等。
太原潞州例降一等处分。
武德初功臣
每有大庆。
必存追远。
业参运始。
义合赏延。
其子孙沈翳无在朝者。
宜令勘实。
即与一子官。
(此处隆字避玄宗讳)元年立功官等。
艰难之际。
诚效亦深。
言念其初。
岂忘终始。
其三品已上各赐一品官。
五品已上各赐紫金鱼袋
有亡没者优赠一官。
仍与一子官。
一子先得官者。
选日优与处分。
两京留守京兆河南尹大都督府长史诸军节度副大使
准行从官例处分。
诸方通表疏使人预见大礼。
准陪位官处分。
诸道战亡人家。
仰州县存恤。
不周济者。
量事赈给。
诸军健儿。
别敕行人。
各赐勋一转。
仍令所司速勘会团奏。
官写告身。
送付诸道行人。
或有身死被逃。
犹徵课役。
累及亲邻。
即宜审勘。
为其除削。
皇亲中有文武才用堪任使者
宗正具荐。
当与奖擢。
五岳四渎。
名山大川。
自古圣帝明王。
忠臣烈士辅相。
各令致祭。
务尽诚洁。
赦书有所不该者。
所司比类奏闻。
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
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
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
以其罪罪之。
率土之内。
赐酺三日
赦书日行五百里。
布告天下。
咸使闻知。
主者施行。
藉田赦书735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门下。昔者受命为君。
体元立极。未有不谨于礼而能见教于人。
朕其庶乎有惭作者。方册存而可举。
旧章绝而复寻。自古所行。
无一而废。将以上乞灵于宗社。
下蒙福于黎元。朕兹精诚。
天实降鉴。今嗣岁初吉。
农事将起。礼有先于耕藉。
义缘奉于粢盛。是所严祗。
敢不敬事。故躬载耒耜。
亲率公卿。以先万姓。
遂终千亩。谓敦本之为小。
何布泽之更深。宜有顺于发生。
俾无偏于行惠。可大赦天下。
开元二十三年正月十八日昧爽已前。大辟罪无轻重。
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咸赦除之。
其犯十恶死罪。不在赦限。
自馀死罪。特宜配流岭南远恶处。
官典犯赃本犯。至死贬与岭南远恶。
左降官至流者亦量贬与远。官典配诸军效力。
计赃至徒。仍不得却上。
天下诸州。损免处地税先矜放。
其非损免处。有贫乏未纳者。
并一切放免。京兆河南府秦州百姓。
有诸色勾徵。及逋悬欠负。
亦宜放免。其在官典及仓督等腹内者。
不在免限。天下色役。
爰及支用。节减。
并诸州贡赋。先令中书门下均融减省。
宜准前敕。速即条奏。
损免州税户钱未纳。并七等已上户租先未处分。
及五色资钱课未纳。灼然不辨者。
并放至蚕麦秋收已来赎纳。损免州逃兵健儿。
承前访捉不获。合取籍人充替。
自资送装送军。程期逼迫。
颇亦辛苦。并放至蚕麦已后发遣。
仍令所司预与军州计会。诸军征行人。
令州县存恤。其行人有父母年七十已上者。
本道采访使检责取实。牒报本军。
即放还本贯。军司据阙数。
募取健儿充替。行人及防丁有身亡者。
为造棺榇。递还本处。
诸州应发遣防丁。去本贯一千里已上。
比来除正课之外。给一丁充资。
多不济办。宜更量与资助。
两京城内今年所有诸杂夫役。并宜免放。
应须使役。以诸色钱和雇取充。
农桑是时。不得妨夺。
州县长官。倍加劝课。
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𩻴寡茕独。
不能自存。量加优恤。
天下侍老。百岁已上版授上州刺史
九十中州刺史。七十已上上州司马
其九十以上。所由仍量给酒肉。
各令存问。亚献皇太子鸿赐物二千匹。
终献庆王潭赐物一千匹。邠王守礼等各赐物一千匹。
王浚已下各赐物三百匹。夹侍正衣进圭捧圭汝阳郡王淳等各赐物二百匹。
皇太子侍正衣等各赐物一百匹。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
自其翊赞。诚有忠益。
颁赏以序。等数须优。
宜与一子官。仍各赐物三百匹。
二王后各赐物一百匹。长公主公主各与一子官。
仍各赐物二百匹。嗣王郡主县主各赐物一百五十匹。
在京文武官见任及致仕。并诸色陪位官。
一品赐物八十匹。二品七十匹。
三品六十匹。四品五十匹。
五品四十匹。七品六品三十段。
八品九品二十段。节度使副大使三都留守京兆尹各一百匹。
大都督府长史诸道采访使各八十匹。诸赐物应两给者。
从一处给。其耕官及侍耕官。
各赐勋两转。丞相萧嵩与一子官。
仍赐物二百匹。摄九卿诸侯等各与一子出身。
仍各赐物一百五十匹。侍耕执牛官各赐物一百二十匹。
升坛行事官修礼仪官及刺史判官等。更赐一阶。
应入三品及五品官阶相当。减四考听入。
司徒信安郡王祎。礼仪官韦绦
既不叙阶。与一子官。
赐物二百匹。与一子出身。
赐物一百五十匹。其升坛及修礼仪两兼者。
从一加阶。应与一子官及出身者。
若无子。听回与周亲。
供奉及押阶不升坛。并坛下行事。
及助耕勒牛官。别敕差中书门下差定人等。
泛阶合入三品五品官阶至考未定者。待考定日听叙。
非待考者赐勋四转。未承别赐者各赐一等。
知顿使赐物一百匹。修坛场长官屯官撰玉册文官各赐物八十匹。
书玉册官赐物五十匹。管藉田县令赐物六十匹。
东京文武官朝集使外官充十道采访使。并判官诸道节度副大使
并诸方通表使诸敕使判官。新除五品已上官未赴任都城县令见陪位者。
三品以上转爵一级。四品已下进一阶。
皇亲诸亲及九庙子孙不入等陪位者。并外文武官九品已上。
各赐勋一转。诸蕃入朝及贺正蕃客应陪位者。
共赐物五十匹。节级分付。
南北衙行从宿卫斋宫者。及文武官押当有职掌。
并诸色杂职掌。并应耕公卿从官等。
各赐勋一转。万骑及飞骑见当上者。
各赐勋一转。其宿卫斋宫者。
加赐物三段。仗内坊侍诸色行从人。
各赐物三段。彍骑番兵角弓手弩手官马主见当番。
及留帖人掌闲幕士驾士供膳习驭工人乐人见当上有职掌。并庶人应耕者。
各赐物三段。斋郎礼生赞者行事者。
并减两年劳。无劳可减者。
斋郎放出身。礼生赞者选口稍优与处分。
三卫七色见当番。并流外行署及蕃官见上有职掌者。
各转一勋。河南洛阳县陪位父老。
各赐物五段。近坛百姓。
各免今年杂差科。宗庙致享。
务在丰洁。礼经沿革。
必本人情。笾豆之荐。
或未能备物。服制之纪。
或有所未通。宜令礼官学士详议具奏。
朕自临天下。二纪于兹。
不敢荒宁。日加兢业。
而灾眚未弭。黎人未康。
若有由而然。则在予之责。
有能直言极谏者。具以状闻。
每渴贤良。无忘鉴寐。
顷虽虚伫。未副旁求。
其才有王霸之略。学究天人之际。
智勇堪将帅之选。政能当牧宰之举者。
五品已上清官将军都督刺史各举一人。孝悌力田。
乡闾推挹者。本州长官勘实。
有才堪应务者。各以名闻。
致仕官久历清资。始终称著。
年渐衰迈。情有可矜。
量与改职。依前致仕。
宗子中有才行著闻。比尚沈屈者。
宗正勘实奏闻。唐(此处隆字避玄宗讳)元年两营立功官任。
折冲并改与郎将郎将改与中郎
其亡官失爵。量加收叙。
五岳四渎。名山大川。
及自古圣帝明王。忠臣良相。
并令所在长官以礼致祭。赦书有所未该者。
所司比类奏闻。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
以其罪罪之。都城内赐酺三日
赦书日行五百里。布告遐迩。
咸使知闻。主者施行。
萧嵩集贤院学士修国史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二
明乎国史。所以宏阐大猷。
观乎人文。所以化成天下。
自非钩深学海。囊括词林。
周公之典谟。悬仲尼之日月。
何以纂叙鸿业。允谐佥能。
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萧嵩。自天生德。
惟国之桢。孝友温仁。
禀于性与。明密忠谨。
自然道合。礼乐资其黼藻。
风雅由其发挥。足以掌书殿之秘文。
䌷史策之徽烈。论道而讲学。
司论而记言。俾垂作范之规。
用成不刊之典。可兼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兼修国史
馀并如故。主者施行。
令陇右河西备边制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三
陇右河西
地接边寇。
虽令团练士卒。
终须常戒不虞。
如闻吐蕃尚聚青海
宜令萧嵩张志亮等。
审察事势。
倍加防御。
当须蓄锐。
以逸代劳。
其当贼路要害军县处。
须量加兵马。
任逐便通融处置。
仍拣择有干略人。
较明为探。
动静须知。
主将巳下。
若捉搦用心。
事无不理者。
当加重赏。
如废官慢盗。
式遏乖所者。
必寘严宪
仍晓示使各勉职。
以副所委。
管城垒应筑未了者。
并早令毕功。
无致延缓。
阙于备守。
萧嵩青州刺史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四
王者立法。
所贵无私。
有过必惩。
古之令典。
太子太师萧嵩
累践清资。
尝居重任。
身宠茅土。
家荣姻戚。
人臣之贵莫二。
止足之分当知。
曾不是思。
乃行非道。
城南别业。
地即膏腴。
亩直千金。
盖谓于此。
遂将数顷。
辄遗仙童。
名位若斯。
恩遇亦甚。
昵于庸竖。
更欲何求。
静言其情。
深所未谕。
但久经任。
使。
措在朝廷。
自不饰观。
良用惊听。
岂可辅导太子
颉颃正人。
宜从贬出。
以肃纪纲。
青州刺史
萧嵩秦州致祭山川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
秦州地震。谪见后土。
朕每克念。何以臻兹。
仲尼有云。某祷久矣。
而精意以告。或通神明。
徐国公萧嵩。地在辅弼。
朝之端右。欲重将命。
暂为此行。宜往秦州
致祭山川。凡缘所损百姓閒事
皆委随事处置。回日以闻。
暮春师左右丞相诸公于韦氏逍遥谷宴集序737年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山有姑射。人盖方外。
海有蓬瀛。地非宇下。
逍遥谷天都近者。王官有之。
不废大伦。存乎小隐。
崆峒而身拖朱绂。朝承明而暮宿青霭。
故可尚也。先天之君。
俾人在宥。欢心格于上帝。
喜气降为阳春。时则有若太子太师徐国公
左丞相稷山公。右丞相始兴公
少师宜阳公。少保崔公。
特进邓公吏部尚书武都公
礼部尚书杜公。宾客王公。
黼衣方领。垂珰珥笔
诏有不名。命无下拜。
熙天工者。坐而论道。
典邦教者。官司其方。
相与察天地之和。人神之泰。
听于朝则雅颂矣。问于野则赓歌矣。
乃曰。猗哉至理之代也。
吾徒可以酒合宴乐。考击钟鼓。
退于彤庭。撰辰择地。
右班剑。骖六驺。
画轮载毂。羽幢先路。
以诣夫逍遥谷焉。神皋藉其绿草。
骊山启于朱户。渭之美竹
鲁之嘉树。云出于栋。
水环其室。灞陵下连乎菜地。
新丰半入于冢林。馆层巅
槛侧径。师古节俭。
惟新丹垩。岩谷曙。
羲和不能信其时。芳卉(一作卉木)后春。
勾芒不能一其令。(一作花)窈窕。
蘅皋涟漪(一作超忽)。骖御延伫于丛薄。
佩玉升降于苍翠。于是外仆告次。
兽人献鲜。樽以大罍
烹用五鼎。木器拥肿。
即天姿以为饰。沼毛蘩。
在山羞而可荐。伶人在位。
曼姬始縠。齐瑟慷慨于座右。
赵舞裴回于白云。衮旒松风。
珠翠烟露。日在濛汜。
群山夕岚。犹且濯缨清歌
据梧高咏。与为伍。
羲皇上人。且三代之后而其君帝舜
九服之内而其俗华胥。上客则冠冕
主人则弟兄元恺。是四美同乎一时
废而不书。罪在司礼。
窃思(一作贤)楚傅。常诣茅堂之居。
仰谢右军。忽序兰亭之事。
盖不获命。岂曰能贤。
谢移家庙疏 盛唐 · 萧嵩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言。昨日大将军高力士奉口宣。
俯令存问。以臣私庙逼近曲江
人物喧杂。非安神之所。
许臣移转。更就幽闲。
又怜臣田园。知无手力。
拟令将作。与臣营造。
伏蒙殊渥。感对交深。
臣叨沐朝荣。获崇私庙。
礼尊祖考。粗奉烝尝。
而地接胜游。城连禁御。
伏以神道静谧。久议移迁。
岂谓理会事宜。天从人愿。
圣情下逮。元奖曲成
遂使泽及幽明。庆沾存殁。
邱山易负。恩惠难胜。
今日巳令下手移拆讫。所令官作。
岂敢当之。臣为衰老。
自拙将摄。十数日来。
加风气发动。犹尚虚惙。
未堪拜伏。不获诣阙奉谢。
定祀九宫仪注议 唐 · 王起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三
伏以九宫贵神。
位列星座。
往因致福。
诏立祠坛。
降至尊以称臣。
就东郊以亲拜。
在祀典虽云过礼。
庇群生岂患无文。
思福黔黎。
特申严奉。
诚圣人屈巳以安天下之心也。
厥后祝史不明。
精诚亦怠。
礼官建议。
处中
今圣德忧勤。
期臻寿域。
兵荒水旱。
寤寐轸怀。
爰命台臣
辑兴坠典。
伏惟九宫所称之臣。
即太乙摄提轩辕招摇天符青龙咸池太阴天一者也。
谨按黄帝九宫经及萧嵩五行大义。
一宫其神太乙。
其星天蓬。
其卦坎。
其行水。
其方白。
二宫其神摄提。
其星天芮。
其卦坤。
其行土。
其方黑。
三宫其神轩辕
其星天冲。
其卦震。
其行木。
其方碧。
四宫其神招摇。
其星天辅。
其卦巽。
其行木。
其方绿。
五宫其神天符。
其星天禽。
其卦离。
其行土。
其方黄。
六宫其神青龙。
其星天心。
其卦乾。
其行金。
其方白。
七宫其神咸池
其星天柱。
其卦兑。
其行金。
其方赤。
八宫其神太阴
其星天任。
其卦艮。
其行土。
其方白。
九宫其神天一。
其星天英。
其卦离。
其行火。
其方紫。
观其统八卦。
运五行。
土飞其中。
数转于极。
虽敬事迎釐。
不闻经见。
而范围亭育。
有助昌时。
以此两朝亲祀而臻百祥也。
然以万物之精。
上为列星。
星之运行。
必系于物。
贵而居者。
则必统八气。
总万神。
权化于混茫。
赋品汇于阴骘。
与天地日月诚相参也。
岂得繄赖于敷佑。
而屈降于等夷。
又据太尉摄祀九宫贵神旧仪。
前七日受誓诫于尚书省
散斋四日。
致斋三日。
牲用犊。
祝版御署称嗣天子臣。
圭币乐成
比类中祠。
则无等级。
今据江都集礼又开元礼。
蜡祭之日。
大明夜明二座。
及朝日夕月。
皇帝致祝。
皆率称臣。
若以为非泰坛配祀之时。
得主日报天之义。
卑缘厌屈。
尊用德伸。
不以著在中祠。
取类常祀。
此则中祠用大祠之义也。
又据太社太稷开元之制。
列在中祠。
天宝三载二月十四日敕改为大祠。
自后因循。
复用前礼。
长庆三年正月
礼官献议。
始准前敕。
称为大祠。
唯御署祝文。
称天子谨遣某官某昭告。
文义以为殖物粒人。
则宜增秩。
致祀称祷。
有异方丘
不以伸为大祠。
遂屈尊称。
此又大祠用中祠之礼也。
参之日月既如彼。
考之社稷又如此。
所谓功钜者因之以殊礼。
位称者不敢易其文。
是前圣后儒陟降之明徵也。
今九宫贵神。
既司水旱。
降福禳灾。
人将赖之。
追举旧章。
诚为得礼。
然以立祠非古。
宅位有方。
分职既异其司存。
致祝必参乎等列。
求之折中。
宜有变通。
稍重之仪。
有以为比。
伏请自今巳后。
却用大祠之礼。
誓宜备物。
无有降差。
惟御署祝文。
以社稷为本。
伏缘巳称臣于天。
帝无二尊故也。
请编次建中以来制敕奏 唐 · 狄兼谟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五
伏准今年正月日制。
刑法科条。
颇闻繁冗。
主吏纵舍。
未有所徵。
宜择刑部大理官
即令商量。
条流要害。
重修格式
务于当。
焚去冗长。
以正刑名者。
伏以律令格式。
著目虽始于秦汉。
历代增修。
皇朝贞观开元
又重删定。
理例精详。
难议刊改。
开元二十六年删定格令后。
至今九十馀年。
中外百司。
皆有奏请。
各司其局。
不能一秉大公。
其或恩出一时。
便为永式。
前后矛盾。
是非不同。
吏缘为奸。
人受其屈。
伏见自贞元已来。
累曾别敕。
选重臣置院删定。
前后数四。
徒涉历三十载。
未堪行用。
今若只令刑部大理官商量。
重修格式
遽焚冗长。
伏恐奸吏缘此舞文。
伏请但集萧嵩所删定建中以来制敕。
分明比类。
删去前后矛盾。
及理例。
重错者。
条流编次。
具卷数闻奏行用。
所删去者。
伏请不焚。
官同封印。
付库收贮。
仍慎择法官
法署省等所断刑狱。
有不当者。
官吏重加贬黜。
所冀人知自效。
吏不敢欺。
上副陛下哀矜钦恤之意。
汾阴坛颂(并序 大中祥符三年 北宋 · 王旦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乾隆《蒲州府志》卷一八、民国《荣河县志》卷二一
祥符号之三载岱宗展寀之间岁,蒲守臣状舆人之诵,以为坤灵所宅,实惟鄈上,方册具存,粤在境内,属绍休于圣绪,请备礼以亲祠。
皇上览奏,谦让不许。
侍臣进而佥曰:「泰岳建封,汾壤阙祀,有所未答也」。
外庭闻其事,率吁者万计,露章抗其辞,悃愊而三上。
臣诚难夺,帝俞乃下。
羲仲涓日,伯夷奏仪,岁二月,乘时龙,备法驾,奉秘检,陟广畤。
格殊尤之贶,通于神明;
成旷绝之礼,合若符契。
允恭克让之道,形推功归美之旨。
凝严覃思,阐郁郁之文;
纯至奉先,尽烝烝之性。
飘然鸾凤之迹,形于金石之刊。
四三坟,六五典,揭日月,薄云天,昭示方来,高迈前古。
乃诏宰臣旦曰:「汝相臣礼,实总攸司,亦宜昌言,以志纯锡」。
臣周爰事实,对扬王休,谨再拜稽首而言曰:粤以坤灵定位,秉阴成德。
侔天洪,覆博厚。
蕴于化先,载物无私。
翕忽章于神变,其止也一,其动也刚。
将发祉于沉潜,必炳灵于肸蚃。
惟阴阳之不测,在动植以攸依。
瞻惟冀方,奠厥中域。
水土深厚,风俗勤俭。
敷纷沃衍,尽辟于污莱;
丰实敦朴,有同于淳古。
载观旧志,参校前闻。
轩后之祀方丘,实惟其地;
虞舜之都蒲坂,绰有遗风。
直大昴之南街,距诸纶之半舍。
原隰相属,沵迤而龙鳞;
堆阜孤标,崛岉而云矗。
《书》载妫汭在其境,《诗》歌韩奕亘其右。
灵掌标于巨岳,素汾合于洪河。
逸势奔趋,迅湍激射。
绵亿载而隆起,无流壤之微溃,坚如注于碣石,危若冠于灵山
广袤屈盘,峥嵘诡异。
宛同大造,允谓神区。
以因地之宜,为祈祀之所,必有主宰,以定攸居。
钦若大猷,历选列辟。
辨方正位,懋建于皇极;
依神设教,阴骘于下民。
意在奉母仪、祷年谷而已。
汉元鼎中始建严祀,式新明制,从马谈、宽舒之议,屡崇于毖祀。
唐开元际,克甄坠典,践修厥猷,览张说萧嵩之言,亟兴于逸礼。
物无疵疠,岁臻丰懋。
盖俯邻于畿甸,或因事于巡游。
时奉瘗埋易如,尚兹湮废,閟其灵应。
塈居温洛,及宅湲郊,通困屡迁,限于重阻。
历代而下,方属弄兵,千里而遥,岂遑错事?
王泽竭而颂声寝,彝伦斁而旧章缺。
丕天大律,旷世盛节,日不暇给,安可轻议?
且礼乐重事,岂沦胥以亡?
及圣明利见,故授之以泰。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运斗极,绥天保。
三灵改卜,抚飞龙之运;
四征不庭,革猛虎之政。
惟睿作圣,临下有赫,讴谣欣载,序章皇灵。
揖让开阶,允归天授,集大勋而成王业也。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席罗图,跻大宝。
麾旄致讨,下恃险之邦;
执契居尊,洽同文之化。
帝德广运,神武不杀,体玄立制,将圣多能。
遹骏缉熙,徇齐敦敏,敷至治而致承平也。
今崇文广武仪天遵道宝膺章感圣明仁孝皇帝陛下,自储两,陟元后,承天之序,象日之升。
协帝应期,缵戎御历,五材并用,六府允脩。
总挈宏纲,深思远驭,顺乎《乾》而发大号,取诸《豫》而怀永图。
务稼劝农,保邦固本。
讲兵要,计审实,取材六郡,震师五柞。
荐驱革辂,巡省翰垣,边堠自宁,兵锋不顿。
轮台罢戍,上因感悟;
玉关谢质,有异绥怀。
得用武之善经,茂庇民之丕德。
威灵赫于无外,声教殚于有截。
四方从乂,万汇由康,作法于凉。
议事以制,钦明稽古,御辨抚图。
讲理三雍,悬书两观,囹圄清而刑几措,黉塾兴而民崇让。
三郊吉土,有文王昭事之勤;
明发上陵,极显宗孺慕之感。
武有七德,礼备三驱。
丹浦非乐战之心,形于歌咏;
天乙有弛罟之惠,垂诸载籍。
今乃罢去羽猎,包以虎皮。
恻隐之仁,溥臻于微类,好生之德,上洽于昊天。
玄化旁流,皇风载韪,顽艳斯感,人神以和。
顺风之拜未施,飞昴之灵下告。
宝符锡祚,昭授羲畀姒以瑞;
玉牒登封,有踰周轶汉之盛。
介夫纯嘏,延及群氓,和以天倪,纳于轨则。
几一变之至道,妙万物以为言。
休大庭,窅姑射,宅心道秘,研几系表。
宣室之席,未遑于顾问;
襄城之驾,靡事于巡功。
无何,西土之人,周行之士,凫趋麇至,不谋而同辞;
筮短龟长,协从而迪吉。
克符天诱,始定时迈,下沛然之诏,慰后予之情。
方泽致恭,为人而祈福;
近臣祗命,先期而戒事。
靡干民力,咸给县官,事酌时中,礼惟圣择。
慎徽备物,有条而不紊;
博士议郎,置蕝而已定。
时告上帝,亲享大宫。
献岁履端之初,属遒人布令之月,皇舆夙驾,天䍐前驱。
耀国容,增仪卫,导宝箓,遵皇衢。
却《咸》《夏》之音,御蒲塞之馔。
故靡从于游豫,祗静专于祀事。
逶迤式道,星列而天行;
戾止周庐,渊渟而岳镇。
弭芝盖,达蒲津,戒官师,饬法从。
九官列序,冠冕绎于清途;
七华腾装,羽旄蔽于朝旭。
翠虬奕奕,齐辂迟迟,俯颂祗之庭,临逆釐之馆。
恍惚杳冥之际,将事神交;
蟺蜎蠖濩之中,式资斋默。
辛酉飨后土地祇于泰圻,奉天书于左次,严二圣以配焉。
秉镇圭,纡皇组,实牺象,奠琮币。
体荐黄犊,藉用白茅
坛三成而庶品陈,乐八变而柔祇出,正辞以达其志,祗瘗以终其礼。
纤罗不动,瑞香沓臻;
协气横流,欢声沸渭。
能事毕举,何止礿祭之恭,应胪传之速。
即时移彩仗,欸庙貌,展仪省祀,徽册既藏。
登歌申献,睟容如在,秩秩而中节,莘莘而有践。
少留清跸,周览平皋。
吐金景以歊浮云,式观宝气;
横素波而鸣箫鼓,讵敩欢游?
翌日即法宫,坐黼帐。
振振麟趾之族,师师鹭序之行,鞮译之长拱于著,勾陈之卫严于外。
礼申同瑁,肆觐于群后;
泽被蓼萧,大赉于四海。
资生仰化,罄图效祉;
观民设教,命市纳贾。
俗无非僻,器不苦窳。
化行比屋,有可封之民;
会盛涂山,无后至之国。
若薰风之复起,讶绛光之再烛。
举合饮之文,不遗于黄耇;
霈有差之赐,下及于门栏。
井冽寒泉,地涌神瀵,载纾乃顾,易以嘉称。
望祀于海,增峻其严坛;
允犹翕河,载循于戒典。
金华作镇,紫气临关,览巨灵之踪,慕玄元之教。
和风习习,膏泽祁祁,既呈瑞于丰年,亦清尘于夷路。
宵分载止,星言靡滞。
良田膴膴,有多稔之谣;
束帛戋戋,洽烝髦之咏。
由分陕之地,出二崤之间。
六辔如琴,睹襟带之险;
九斿齐轨,造图书之渊。
顺阳,考王制,举周醵,陈洛宴。
山园在望,夙夜永怀,謦欬如闻,馨香以达。
躬脂泽,感霜露,历山川之奇秀,美圣贤之遗懿。
诞敷鸿藻,穷三变之原;
高揭璇题,纪一时之异。
或熙载而有作,或倬彼以成章,并镂贞珉,垂为世范
六飞回轸,万国欢迎,咸发咏于载归,悉蒙休而安愈。
归格用特,观盥之仪斯毕;
饮至舍爵,酬劳之典遂行。
命酌衢樽,均欢《鱼藻》。
取「需于」之象,溥洽示慈;
成「乐只」之仪,维歌《既醉》。
煌煌焉,穆穆焉,总帝者之上仪,尽天下之壮观者也。
粤自天启巨宋,运钟累洽。
火辰耀,玉烛调,七政齐,六府正
躬操绝瑞,实表于鉴观;
爰议升中,已申于昭答。
至如成富有之业,流馀羡之庆。
资仁育,宣政本。
绵宇混一,庶物流衍。
不爱其宝,可以侔资;
得一以宁,自兹而始。
徇东征西怨之请,有暴衣露盖之行,靡惮于勤,用申其报,异于无谓而乐,巡狩数出,以露威灵者矣。
矧乃祗肃精明,内尽于志;
吉蠲涤濯,外尽其物。
罄文命致美之意,放仲尼与祭之言。
不于其身,抑损以宁俭;
若奉于祀,诫饬以期丰。
虽翕辟含章,至静而为体;
玄通报浼,应变以无方。
蒇事之辰,荐鬯之夕,贯天德水,迥变于澄澜
丽汉卿云,荐腾于缛彩。
青素之文符合,逸材之兽驯扰。
九茎挺秀,合颖效祥,充溢于册书,骈委于奏牍,岂止获乘矢、集神爵而已哉!
若夫惟德繄物,至諴感神,又安得昌远而夤奉景灵,如期而克举大事,不疾而速,不肃而成,如是者也?
若夫秩小大之神,训上下之则,腾茂实,扬洪辉,礼莫重于登云岱、欸魏脽,对越两仪,茂膺繁祉;
恢世教,奉天经,孝莫大于继其志,述其事,肆于时,休有烈光。
非大信有孚,何以尽明察之义;
非要道溥被,何以极显扬之典?
洽百礼以昭其德,陈万舞以象其功;
崇一术而众美随,陈一事而十伦具。
呜呼!
惠可底行,祭则受福,兆民允殖,百禄是遒。
徽烈首于百王,鸿禧垂于万叶。
而又穆清凝,乾巩劳谦。
焕发天文,昭昭而谕旨;
寅威宝命,业业以持盈。
有严有翼,而永英声;
虽休勿休,而彰健德。
体道简易,大明终始,固丕基于积厚,延景铄于无疆,法坤元之永贞,若《韶》乐之尽善者矣。
臣徒幸丁辰,素非达礼。
闻经凝奥,游、夏何以措词;
临事讲求,恧其不逮。
殊无风采,密侍帝晖,遹观厥成,拜命之辱,谈天罔极,游圣难名。
祗奉五坛,幸睹黄云之覆;
继扬二《雅》,终愧「清风」之作。
其辞曰:
岩岩岱宗,明明乾健。
槱燎上腾,云封斯建。
高脽崛岉,厚德攸依。
宗致告,育谷是祈。
垂象盖高,含章光大。
以察以明,地天交泰。
圣祖烈烈,大勋斯在,神宗穆穆,令闻不已。
以妥以侑,夙夜恭止。
式严鄈上,肃奉灵文。
率礼明具,祗荐苾芬。
四隩来同,群灵胥洎。
惟孝奉先,惟圣克祀。
馨烈有融,仪形大备。
神之听之,肃然格思。
昭其绝瑞,报以鸿禧。
群生咸遂,百禄攸宜。
伊至诚兮,虚标前祠。
岂《泂酌》兮,专美声诗!
礼无违者,道尽于斯。
既享以诚,亦辅其德。
允协永贞,式扬圣则。
九壤谧宁,百昌滋殖。
教化恢兮,丕昭圣职。
仁寿跻兮,咸知帝力
绎思粹精,流谦中昃。
坱圠无垠,出坤珍兮。
亿万斯年,保民极兮!
按: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薛绅不当为父所生庶母服三年之丧状宝元二年八月 北宋 · 王洙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八、《宋会要辑稿》礼三六之七(第二册第一三一一页)、《宋史》卷一二五《礼志》二八
伏以礼、法二柄,合为宪章,本无异端,同底于治。
故君子蹈之则为礼,小人违之则及刑。
虽进退异名,而制度一体。
百官之守,所当奉行;
尺一之文,是为不易。
薛绅以父之所生庶母亡,疑所服,乞下有司详定。
众官会议,辄不凭用敕文,只据《义纂》定夺。
又直引《义纂》「受命为后,则服之无嫌」,此盖晋王廙解祖庶母之说,非庶祖母之事。
臣窃见自来有司或睹令敕不便者,必于无事之时或事毕之后,明具利害及冲改旧文奏上,再下有司,或差官定夺可否。
如实可冲改,即再具利害奏闻取旨,方降宣敕施行,未有临事之时别引他书,擅自不依敕文,一面定夺奏上。
况《五服年月敕》与新定令及《通礼》正文内五服制度,皆圣朝典法,此三处并无「为父所生庶母服三年」之文。
唯《义纂》者,是唐世萧嵩王仲丘等撰集,本名《开元礼义鉴》,开宝中改修为《开宝通礼义纂》,并依旧文,不曾有所损益,非创修之书,未可据以决事。
其所引《义纂》两条,皆近世诸儒之说,不出于六经之文,臣已别状奏驳。
若自今在外臣庶,或有值父所生庶母亡与薛绅事体一同者,如只准令敕,不行三年之制,未知处以何罪。
若使天下刑法之司舍令敕而守《义纂》,未见其可也。
又详《五服年月敕》系天圣五年两制太常礼院详定施行,此实本院所定之文。
今乃临事之时,自不遵守,岂谓令敕便为刑书,与礼文有异,略而不取?
亦未可也。
况敕文初因孙奭本朝名儒,常授经禁中,天下知其达礼,不应于《义纂》所载两条不出于六经,所以不取也。
今以令敕之条不载,六经之文不出,辄引以为据,废格制书,臣所以不敢雷同具奏。
臣非好立异议,唯知谨守敕文,不可临事改易。
且礼法之局所共执行,于法则议刑,于礼则制服,非一司独能专也。
伏乞降状付外,令御史台刑部审刑院大理寺礼院同共定夺闻奏。
所贵礼法之官参议其极,画一之典无辄重轻。
唐裴光庭碑跋1064年3月20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九、《集古录》卷六、《六一题跋》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裴光庭碑》,张九龄撰,玄宗御书。
按《唐书》列传云,光庭素与萧嵩不平,及卒,博士孙琬希意,以其用循资格,非奖劝之谊。
谥曰克平
帝闻,特赐谥曰忠宪
今碑及题额皆为忠献
传云撰《瑶山往则》,而碑云「往记」。
光庭开元二十一年薨,二十四年建此碑,玄宗自书,不应误,皆当以碑为是。
治平元年三月二十日书。
李林甫节度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唐自武德以来,其武臣蕃将虽有大功者,未尝委以重权,如冯盎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令其出于外,止居副总管副节度之职,其都总管节度大使,常择名臣而委之。
故自武德至开元已来,藩镇之臣,未尝有叛。
如张嘉正、王晙张说萧嵩杜暹,皆出为节度,入为宰相
当时经始之虑,亦已深矣。
何则?
名藩大镇,有城池之险,有甲兵之彊,有土地之广,有人民之众,有府库之实,茍非忠孝之臣,忽有不轨之志。
是故文皇帝始立法制,而付之名臣,以杜祸乱之端。
于天宝李林甫以奸诡狡媚,因缘重任,恣为氛翳,亏蔽日月。
以己本非儒术文行才望而进,虑贤者得进而在己之上,欲杜中外名臣出将入相之路,乃用高仙芝为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安西节度使哥舒翰陇右节度使牛仙客河西节度使,皆专大将之任,利其不知文字,不知典故,而无辅政之望。
禄山之叛,由专范阳大将之任,故敢西向,欲争天下,此皆由林甫启之也。
乞选文臣为帅守元丰八年十一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一、《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右编》卷九
先朝以昌祚尝小有功,用之管军延州,中外不以为允。
先朝升遐,召入宿卫,物议稍以慰惬。
今者渭州之命,群议复骇。
臣窃闻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
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战守,唯所指挥
国家承平百有二十馀年,内外无事,以其制御边臣得其道也。
臣尝伏念御边御戎,深得上策,所以遗后世者久而不可以改,此其一也。
唐先天开元中薛讷郭元振张嘉正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节度入朝,李林甫疾儒臣以边劳至大任,欲杜其渐,以固己权。
明皇曰:「以陛下雄才,国家富强,而夷狄未灭者,由文臣为将,惮矢石,不以身先。
不如用蕃将,彼生长鞍马矢石间,陛下用之,必尽死力」。
明皇然之。
以安思顺李林甫节度,擢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为大将
林甫利其夷虏无入相之资,故禄山得兼三道劲兵,卒称兵荡覆天下,唐室遂微。
臣窃谓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用意深远,非浅见者所能测之。
如昌祚人材未为难得,诚使卓然过人,可以付属,而祖宗之法由此废矣!
伏愿选内外文臣从官可以守边者,使之帅守,则祖宗之法常存而不废。
不幸后世有引此时为比,使武人帅边而不虞之祸如前世之甚者,岂可不预防其渐乎!
郑州挽词1089年1月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羡君华发起琳宫,右辅初还鼓角雄。
千里农桑歌子产,一时冠盖慕萧嵩
那知聚散舂粮外,便有悲欢过隙中。
京兆同僚几人在,犹思对案笔生风(予为开封幕,与子难同厅。)
贾耘老(三)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七、《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六、《古今尺牍清裁》卷五三、《翰海》卷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二○
久放江湖,不见伟人
前在金山,滕元发乘小舟破巨浪来相见。
出船,巍然使人神耸
好个没兴底张镐相公
见时,且为我致意,别后酒狂甚长进也。
老杜云:「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张镐也。
萧嵩荐之云:「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穷谷一病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