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论弓仁”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拨川郡王碑奉敕撰724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珠玉无远而登辇辂之饰。
宝也。
松栝无幽而入殿堂之构。
才也。
物贵其用。
人亦如之。
拨川王论弓仁者。
源出于疋未城。
吐蕃赞普之王族也。
曾祖赞。
祖尊。
父陵。
代相蕃国。
号为东赞
戎言谓宰曰论。
因而氏焉。
公有由余之深识。
日磾之先见。
陋偏荒之韦毳。
慕上国之衣冠。
圣历二年
以所统吐浑七千帐归于我。
是岁。
吐蕃大下。
公勒兵境上。
纵谍招之。
吐浑以论家世恩。
又曰仁人东矣。
从之者七千人。
朝嘉大勋。
授左玉钤卫将军
封酒泉郡开国公
食邑二千户
周语曰。
犬戎树敦。
守终纯固。
今其俗犷而轻死。
其法折而不挠。
故前代无降人。
中土无僮仆。
自公拔身向化首变华风。
泽潞之閒。
始见戎州矣。
若夫河南胡苑。
坰牧所利。
每岁冰合。
虏骑是虞。
中军必谋于元老。
亚将固选于时杰。
神龙三年以为朔方军前锋游奕使。
景龙二年右骁骑将军
开元五年归德州都督
使皆如故。
八年迁本卫大将军
朔方节度副大使
公之理兵也。
坚三革。
利五刃。
偶拳勇。
齐足力。
信赏罚。
分甘苦。
六辔如手。
千夫一心。
接獯猃犹蚊蚋。
卧沙塞如衽席。
荐居露食。
垂二十年。
雨毕而成师
冰泮而休卒。
寒风入于肌骨。
夜霜出于须鬓。
人不堪其勤。
公不改其节。
韩公之建三城也。
公洗兵诺真之水。
刷马草心之山。
以为外斥。
而版徒安堵。
郑卿之和默啜也。
公授馆李陵之台。
致饔光禄之塞。
以为内。
而宾至如归。
九姓之乱单于也。
四月度碛。
白柽林
收火拔部帐。
纳多真种落。
弥川满野。
怀惠忘亡。
漠南诸军。
韪其计也。
降户之叛河曲也。
公千骑奋击。
万虏奔走。
戡剪略定。
师旅方旋。
而延陁跌复相啸聚。
上军败于青刚岭。
元师没于赤柳涧。
公越自新堡。
奔命寇场。
赢粮之徒。
不满五百。
凶丑四合。
众寡万倍。
公杀牛为垒。
啖寇为饷。
决命再宿。
冲溃重围。
连兵蹑踵。
千里转战。
薛讷于河外。
反知运于寇手。
朔方诸军。
壮其战矣。
斫摩之奔也。
邀于黑山口。
覆其精锐。
布思之背也。
追至红桃帐。
掩其辎重。
乳泊之会。
兰池之狂胡。
木盘之役。
方渠之逋寇。
凡前后大战数十。
小战数百。
算无遗策。
兵有全胜。
是以六狄逃遁。
三垂乂宁。
声暴露于天下。
业光华于代载。
信皇威之所加。
亦武臣之力也。
故锦衣宝玉。
允荅戎功。
甲第良田。
丕承锡命。
语其智效。
未甚优宠。
黄头黑齿
比价齐名。
积战多疮。
累劳生疹。
恩命尚药
驰往诊之。
晋竖巳深。
秦医无及。
十一年四月五日
薨于位。
享年六十。
制赠为拨川王。
称故国。
志其本也。
太常谥曰忠
由旧典。
昭其行也。
长子卢。
袭官封。
继事业。
次子旧久。
特拜郎将
十二年四月
诏葬于京城之南。
怀远人也。
太常鼓吹。
介士龙旆。
虎帐貔裘。
封犛殉马。
吉凶之仪举。
夷夏之物备。
长安总徒以护事。
鸿胪卿序宾以观礼。
哀荣之道极矣。
君臣之义厚矣。
有命国史。
立碑表墓。
吾尝同僚。
敢昧遗烈。
铭曰。
黄河接天。
青海殊壤。
举世安俗。
拔俗谁放。
倬哉论侯。
利有攸往。
奋飞横绝。
抟空直上。
以众款塞。
因敌立勋。
吐蕃万户。
吟啸成偫。
精感天地。
气合风云。
既封酒泉
乃位将军
朔方阴塞。
直彼獯虏。
帝命先锋。
阚如虓虎。
山北加灶。
汉南击鼓。
十数年閒。
耀国威武
我有师旅。
将军鞠之。
我有边氓。
将军育之。
柳涧亡师。
一剑复之。
兰池叛胡。
三战覆之。
武节方壮。
朝露不待。
王爵送终。
宿恩未改。
时来世去。
人物如在。
铭勋谥忠
以告四海。
姚崇等北伐制714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
朕闻上古圣王之政理。
则教之以战。
陈之以兵。
盖威不詟而服不顺也。
故始于禁暴。
终于偃革。
斯不得已而用之。
朕以寡昧。
诞膺鸿业。
思欲率于动静。
归之教化。
岂要荒之外。
弃为匪人。
而亭育之中。
视则如子。
罔不遵我文轨。
修其贡赋。
岁时相望。
道路抵属。
默啜素称桀骜。
鸣镝于狼居。
顷自怀柔。
屡书于象魏。
朝廷所以许其通好。
议以和亲。
使臣累赍缯帛。
侍子令袭冠带。
庶中国无事。
长城罢守。
戢干戈而销剑戟者。
朕之意焉。
岂谓我盟不渝。
尔约斯背。
伊庭之际。
遂敢侵轶。
西北偏隅。
尚闻啸聚。
虽摧其精锐。
而困于围逼。
此不虞之失也。
朕甚怜之。
犬羊无亲。
不可恃信而轻敌。
熊罴有勇。
咸能宣威而制胜。
朕由是询卿士之奏。
揽英雄之心。
元帅而得佐军。
恢远图而举长策。
随时之义。
其在豫乎。
兵部尚书兼紫微令监修国史上柱国梁国公姚崇
天假其才。
日新厥德。
礼义为本。
居有四邻。
谟猷是先。
坐知千里。
仲山甫之操。
管夷吾之能。
涌泉而不穷。
精贯日而愈励。
信庙堂之柱石。
鼎鼐之盐梅。
必能奋尔六奇
光我三杰。
持节灵武道行军大总管
管内诸军。
受节度
右领军卫大将军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军使张知运。
宽厚沈毅。
外方内直
威而勇决。
自摄单于之台。
惠则抚循。
咸仰将军之树。
可中军副大总管
检校原州都督李钦宪。
家承将相
器兼文武。
求古人之节。
临事不回。
读前史之言。
好谋而断。
左军副大总管
检校左威卫将军灵州都督吕休璟
惯知边要。
久探戎律。
诚期报国。
去病安用家为。
奋不顾身。
伯昭不持贼遗。
右军副大总管
左骁卫将军论弓仁右金吾卫大将军勿部珣左领军卫郎将摄本卫将军张直楷单于副都护臧怀亮右领军卫中郎将王海宾前朔州刺史元楷右武卫郎将杨楚客并州定清府果毅元萧然等。
颇牧为用。
其敌。
怀才倜傥。
尝邀百胜之功。
立志经营。
备习尤章之训。
弓仁及珣并可前锋总管
左虞候总管
怀亮右虞候总管
海宾元楷楚客萧然等并可行军总管
太仆少卿田崇璧鄜州刺史韩思复等。
强力从政
精心在公。
知无不为。
利有攸往。
入敷事典
省阁称其闲练。
出综条察。
吏人畏其严明。
崇璧可兼行军长史
思复可兼行军司马
兵部郎中李休司勋郎中张敬忠兵部员外郎王上客刑部员外郎杨钦明江州别驾李邕等。
或特达圭璋。
所谓登坛之宝。
或翩翩书记
曾闻及霤之词。
可以光赞出车。
宏宣入幕。
并可行军判官
灵武军兵加满十万人。
旧马既少。
宜于内外闲厩抽壮马添满六万匹。
等州要害处亦量加马。
其后军兵六万人。
马二万匹。
先来点定。
宜令卫尉卿李延昌左羽林将军杨敬述等至检阅
且当处团结
待后进止。
其有先锋破贼。
斩馘摧坚。
功效灼然者。
并委军将便定功赏。
不须限以常格。
总管以下。
有损失兵马。
不能力战。
弃军逃命者便杀。
其有弃军入贼。
不能死节者。
妻子依叛缘坐法。
凡此和众
誓于师兵。
统燕犀冀马之雄。
屯斩蛟挈鼋之勇。
鼓鼙沸野。
旌旗彗云。
岂式遏于河塞。
方震惊于沙漠。
于是乎箪醪以信之。
芳饵以赏之。
扬干之仆。
必行其令。
持穰苴之兵。
不枉其法。
坚壁清野。
则投石而有馀。
追奔逐北。
则扫尘而无类。
俾权宜于阃外。
仍布告于天下。
暂劳永逸。
在此行焉。
主者施行。
薛讷等与九姓共伐默啜715年10月14日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
朕闻天所与者。
奉天命而不违。
人所弃者。
顺人心而必伐。
由是古先帝王
光宅区县。
实仗威武
用清荒戎。
时义远矣。
默啜以叛亡饿隶。
凶忍遗孽。
敢迷声朔。
独匪人臣。
祸皆所召。
祅不自作。
举其巢穴。
尽是离心。
瞻我阙庭。
相望内面。
犹窜身于寒苦。
且寄命于旬时。
当胡运之已穷。
在轩兵而可逐。
九姓部落等。
忠诚贯日。
义烈闻风。
数其擢发之愆。
成于屈指之计。
请除骄子。
累遣使臣
摧锋而愿先驱。
蓄锐而期后命。
右羽林军大将军朔方道大总管薛讷左卫大将军安北副大都护兼剡王府长史郡公张知运右羽林军将军凉州都督赤水大使杨敬述右骑卫将军论弓仁左武卫将军大武军大使于仁誓右武卫将军丰安军大使杜宾客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吕休琳胜州都督东受降城使邵宏左金吾卫大将军回纥伏帝匐右卫大将军元忠左卫大将军似和舒右武卫将军兼贺兰州都督契苾承祖等。
或出将入相。
有经济之才。
或敦诗阅礼。
有韬钤之算。
嫖姚
有遮虏之勋。
由余入秦。
有伐戎之策。
谋彼元帅
择于佐军。
可以授旗遂行。
推毂而进。
可中道大总管
宾客休琳等为副。
知运可东道大总管
弓仁仁誓为副。
敬述可西道大总管
伏帝匐元忠和舒承祖等为副。
各领马兵二万人。
与九姓计会。
三军既整。
百道齐入。
吴钩楚练。
照曜阴山之峰。
冀马燕犀。
张皇穷漠之地。
况彼寇恶积。
我师义动。
知存亡者观其兆。
摧枯朽者鲜其力。
庶使彊场罢候。
从此息人。
边鄙不虔。
因而尽敌。
布告天下。
咸遣知闻。
主者施行。
游城南记元祐元年闰二月 宋 · 张礼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七、雍正《陕西通志》卷九一、《游城南记》(宝颜堂秘笈本)
元祐改元季春戊申,明微、茂中同出京兆之东南门,历兴道、务本二坊,由务本西门入圣容院,观荐福寺塔。
南行至永乐坊,东南至慈恩寺,少迟登塔,观唐人留题。
倚塔下瞰曲江宫殿、乐游燕喜之地,皆为野草,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
出寺,涉黄渠,上杏园,望芙蓉园。
西行过杜祁公家庙,出启夏门,览南郊百神、灵星三坛。
次杜光村,东南历仇家庄,过高望,西南行,至萧、灌墓,读碑。
由赵村访章敬寺基,经拨川王论弓仁墓,下勋荫坡,入牛头寺,登长老文公禅堂。
夜宿寺之南轩
己酉,谒龙堂,循清明渠而西,至皇子陂,徘徊久之。
览韩、郑郊居,至韦曲,扣尧夫门,上逍遥公读书台,寻所谓何将军山林,而不可见。
因思唐人之居城南者,往往旧迹湮没,无所考求,岂胜遗恨哉!
晚抵申店李氏园亭,夜宿祁子虚书舍。
庚戌,子虚邀饮韦氏会景堂,及门,主人出迓。
明微以为不足,子虚道其景,且诵其诗,明微闻之,始入其奥。
复相率济潏水,陟神禾原,西望香积寺塔。
原下有樊川御宿之水交流,谓之交水,西合于丰,北入于渭。
下原,访刘希古
过瓜洲村,复涉潏水,游范公五居。
东上朱坡,憩华岩寺,下瞰终南之胜。
雾岩玉案,圭峰紫阁,粲在目前,不待足履而尽也。
已而,子虚、希古开樽三门寺,僧子齐出诗凡数百篇,皆咏寺焉。
予赏苏子美诗,明微吟唐僧子兰诗「疏钟摇雨脚,积雨浸云容」之句,及读相国陈公「悔把吾庐寄杜城」之言,则又知华岩之为胜也。
酒阑,过东阁,阁以华岩有所蔽,而登览胜之。
真如塔在焉,谓之东阁,以西有华岩寺故也,今为草堂别院。
下阁,至澄襟院,院引北岩泉水,架竹落庭,注石盆中,莹彻可挹,使人不觉顿忘俗意。
时子虚、希古先归。
院之东,元医之居也,予与明微宿焉。
辛亥,历废延兴寺,过夏侯村王、白二庄林泉,东次杜曲,前瞻杜固,盘桓移时。
越姜堡,至兴教寺,上玉峰轩,南望龙池废寺。
过塔院,抵韦赵,览牛相公樊乡郊居。
乃登少陵原,西过司马村,穿三像院,寻旧路,暮归孙君中复之庐。
壬子,渡潏水而南,上原观乾湫,憩涂山寺,望翠微百塔。
子虚约游五台,而与仆夫负行李者相失,遂饮于御宿川之王渠,醉还申店,几半夜矣。
癸丑,诣张思道,循原而东,诣莲花洞,经裴相旧居,越幽州庄,上道安洞,抵炭谷。
既行,小雨而还。
复寻会景堂,清谈终日。
甲寅,北归,及内家桥,子虚别焉。
予与明微自翠台庄,由天门街上毕原,西望三会寺、定昆池。
迤逦入明德门,历延祚、光行、道德、永达四坊之地,至崇业坊,览玄都观之遗基,过冈,论唐昌观故事。
既而北行数里,入含光门而归焉,实闰月十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