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韦元甫”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大和尚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先大师曰佛。
嘉言孔硕。
大造人天。
张无生极宗。
悬衡于偫教之表。
自第一义谛。
皆我之蘧庐也。
况儒墨名法道家之流哉。
教之斯行。
资乎哲匠。
大师即其人也。
大师讳道遵
字宗达
吴兴张氏之子。
崇勋茂德。
世为吴中右族
大师夙负殊操。
洁士称之。
荣耀不足关其心。
声尘未曾触其性。
其年二十。
天竺威大师初受具戒。
事报恩兴大师
首宗毗尼。
依佛教也。
常愀然而叹曰。
孔老之学。
不明三世。
昭昭之业。
何异夫适而求冥山哉。
先大师则不然。
观万像无根。
我独以无生一心。
覆疑山之峻。
知四流妄有。
我独以不动二字。
停倒海之波。
室是远而。
悟者天隔。
昔在汉明永平之际。
大教洋溢。
霈然而东。
与生灵涤心。
观天地更始。
正士自摩腾以降。
持法有如关中者。
秉律有如南山者。
海内髦士。
亟归乎我。
如凯风微扬。
嘉禾先发。
北齐文大师传龙树智论一性之教。
即我释迦如来九世祖师文殊所乘也。
惠文传南岳
南岳天台
始授一心三观之旨。
以十身佛刹微尘数修多罗。
如悬帝网。
丕出正念。
无遗即中。
盖如来一斯教之扃鐍也。
天下宏经士窥我宗者。
不得其门而入。
天台去世。
教传章安
章安缙云
缙云东阳
东阳左溪
自龙树已还。
天台四祖。
事具谏议大夫杜正伦传教记。
大师则亲承左溪
一受心宗。
方造其极。
物有凋折而苦节不衰。
时有晦明而至行不变。
法华三昧。
渊乎我衷。
尝从容谓门人曰。
之民。
不必独义。
教之至也。
教若不至。
民何咎焉。
吾恐大教未周。
偫机未发。
陷诸子于邪见之网。
吾徒得无过乎。
乃欲广写法华经。
置道场。
辟经院。
以烛继景。
扬大雄慈声。
盖平生之愿与。
一之日发其心。
二之日规其趾。
作不逾序。
厥功成焉。
居山之福地。
于戏。
偫峰合沓以就我。
当大藏而孤峙。
疑天作以待用。
此持经之境也。
及以清昼山空。
吹不动。
真念凝乎寂寞。
经声在乎窅冥。
此持经之心也。
大历元祀。
州将韦公元甫
兵部尚刘公晏。
侍御史王公圆。
开州刺史陆公向。
殿中侍御史陆公迅。
天理评事张公象。
境诱真心。
共获殊胜。
乃相与飞表奏闻。
诏书特下。
署名曰法华道场。
焯哉盛乎。
经王之惠。
日升于天乎。
自江以东。
惣一十七所。
因大师之首置也。
举精行大德二十七人。
常持法华。
报主恩也。
大师以无缘慈眼。
极观四生。
多溺空见。
乃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
明智身不有。
法体非无。
将显古佛證经之由。
乃起多宝妙塔。
开净土当生之叶。
遂作弥陀色身。
法华一经。
骇声闻得记方等四部。
喜广教尽收无垢净光。
盖是如来极开方便。
迹虽有作。
功乃无为。
接人天机。
使知有殊常之福。
又写天台一教。
溢乎道场。
真诠昭昭。
与清景不极。
大师有言。
佛法寿命。
其惟常住乎。
常住不存。
法安寄。
于是置庄二所。
世田为义。
嘉谷以登。
身田是修。
期圣禾不绝。
非夫大师平等之施。
孰能于事理双全哉。
物役我慈。
日用不足。
门人有懈废者。
接彼退机。
讲法华元天台正观四分钞文。
临坛度人。
授心扬律。
愿盈乎石室之筹。
天宝年。
灵岩道场。
行法华三昧。
忽观大明。
上烛天界。
我身正念。
俨在光中。
异日问天台然公。
公曰。
知慧光明。
从心流出。
非精志之所致耶。
又于本寺入法华道场。
忽睹此身在空中坐。
先證者知是大师涤垢之相。
不然。
则万法有无碍之用哉。
其年春秋七十一。
僧腊四十六。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告终于支山本寺。
呜呼。
象法梁坏。
苦流增波。
无数人天。
从今何怙。
初当寺盖公轮公。
一夜同梦大殿忽崩。
得非法匠将亡之应乎。
示疾之日。
骄阳久愆。
嘉苗若燎。
辞世之夕。
风号雨暴。
天地惨黩。
亦我法陵迟之变也。
传教门人灵轮法盛道欣。
可入如来之室。
岂唯宣父之室哉。
俾厥鸿猷。
张而未弛。
奉教门人犹子灵源等。
高志警拔。
德邻先贤。
精细行以检仪。
敷大乘以基性。
予虽后学。
夙聆德声。
曷云不骞。
贻诸乐石。
铭曰。
泓澄吴江
静几于
清气蓄焉。
诞我僧宝。
洸洸大师
为藩。
义天无孛。
慈釭不昏。
岿然支山。
繄公所履。
建塔辟院。
夷荒而趾。
乃基灵峰
灵峰崇崇。
乃启秘藏。
秘藏彤彤。
天色在下。
日轮当中。
真经无言。
至象非象。
冥理彻性。
不昧不朗。
三观一心。
如悬帝网。
雪山嵯峨。
有时而裂。
香树偃蹇。
有时而折。
世相若斯。
师何示灭。
示灭何之。
天泣人悲。
高邱漠漠。
细雨霏霏。
携履西去
相逢是谁。
见海未乾。
疑山尚阻。
嚣嚣魔民。
爰得其所。
吾师寂寥。
空留法语。
入室数子。
皆宏我经。
安公如月。
远公如星。
恭恭秩秩。
释氏仪形。
塔影亭亭。
长在寒树。
天上花落。
人间日暮
犹飘苦云。
与我为喻。
豫章冠盖盛集记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九
凤凰鹓雏。
翔于碧霄。
非梧竹不下而食。
贤人君子。
四方之志。
非乐国不适其土。
豫章郡九江而右洞庭
接苗氏之遗墟。
非观风按郡参事莅职者。
长者车辙莫由至也。
岁次辛丑春正月
东诸侯之师有事于淮西
是役也。
以蜂虿窃发。
华夷震惊。
执事者匪遑启居。
亦既播越。
都督防禦观察处置使御史中丞韦公元甫
克振远略。
殷为长城。
且修好于邻侯。
从交相见。
敦同盟戮力之义。
图靖难勤王之举。
故三吴舟车。
八使冠盖。
名公髦士。
偫后庶尹。
辐辏鳞集。
其来如归。
于是户部尚书御史大夫李公峘至自广陵
越州刺史御史中丞杜公鸿渐至自会稽
润州刺史鸿胪少卿韦公儇至自京口
苏州刺史韦公之晋至自吴。
庐州刺史尚书右丞徐公浩至自合淝。
由是越人吴人荆人徐人
以其孥行。
络绎荐至大江之涯。
于是乎宏舸巨鹢。
舳接舻隘。
輶车鸾镳。
轊挂毂击。
每讲射合礼。
宾主好会。
峨星弁。
执象笏。
雁行而揖者。
五十有九人。
凡处八座者一。
中司者三。
尚书司辖者二。
建隼旟者九。
冠獬豸者十一。
其载笔掖垣
曳裾廷寺。
分曹环卫
典校蓬阁者。
印绶累然若差肩。
驾于宇下翼如也。
夫卫甸侯也。
以多君子而誇列国。
梁孝王汉宠弟也。
严马之盛而焜耀后世。
孰与以一郡之狭。
五湖之阻。
而济济俊乂
驰轩冕而就客位者。
殆九州多士之半。
则鹓凤偫翔而萃止不若也。
彼昔人所称。
方斯其陋乎。
二月
楚氛扫除。
江介厎定。
然后皆整归旆。
分镳言旋。
絷维莫从。
音徽将远。
不颂不述。
后嗣何观。
公于是谨而目之。
且列其爵里名氏于馆。
俾来世知众君子之车尘在此境也。
顺宗实录(起六月七月 其四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
六月乙亥
宣州巡官羊士谔汀州宁化县
士谔倾躁
时以公事至京。
叔文用事。
朋党相煽。
颇不能平。
公言其非。
叔文闻之怒。
欲下诏斩之。
执谊不可。
则令杖杀之。
执谊又以为不可。
遂贬焉。
由是叔文始大恶执谊。
往来二人门下者皆惧。
先时刘辟剑南节度副使韦皋之意于叔文
求都领剑南三川
叔文曰。
太尉使某致微诚于公。
若与其三川。
当以死相助。
若不用某。
亦当有以相酬。
叔文怒。
亦将斩之。
而执谊固执不可。
尚游京师未去。
至闻士谔
遂逃归。
左散骑常侍致仕张万福卒。
万福魏州元城人也。
自曾祖至父皆明经
官止县令州
万福以祖父业儒皆不达。
不喜书。
学骑射。
年十七八。
从军辽东
有功为将而还。
累迁至寿州刺史
州送租赋诣京师
颍川界。
为盗所夺。
万福使轻兵驰入颍川界讨之。
贼不意万福至。
忙迫不得战。
万福悉聚而诛之。
尽得其所亡物。
并得前后所掠人妻子财物牛马万计。
悉还其家。
淮南节度崔圆所忌。
刺史
鸿胪卿
节度副使将兵千人镇寿州
万福不以为恨。
许杲以平卢行军司马将卒三千人。
濠州不去。
有窥淮南意。
万福濠州刺史
杲闻。
即提卒去。
当涂陈庄
贼陷舒州
又以万福舒州刺史
淮南岸盗贼。
连破其党。
大历三年
召赴京师
代宗谓曰。
闻卿名久
欲一识卿。
且将累卿以许杲。
万福拜谢。
因前曰。
陛下以许杲召臣。
河北贼诸将叛。
以属何人。
代宗笑曰。
且欲议许杲事。
方当大用卿。
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禦使
淮南岸盗贼。
至州。
杲惧。
移军上元
杲至楚州大掠。
节度使韦元甫万福讨之。
未至淮阴
杲为其将康自勤所逐。
自勤拥兵继掠。
循淮而东。
万福倍道追而杀之。
免者十二三。
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
皆获致其家。
代宗诏以本州兵千五百人防秋京西
遂带和州刺史咸阳
因留宿卫
李正已反。
将断江淮路。
兵守埇桥涡口。
江淮进奉船千馀只。
泊涡口不敢进。
德宗以万福濠州刺史
万福驰至涡口。
立马岸上。
进奉船
淄青将士停岸睥睨不敢动。
诸道继进。
泗州刺史
杜亚所忌。
徵拜左金吾卫将军
召见。
德宗惊曰。
杜亚言卿昏耄
卿乃如是健耶。
图形凌烟阁
数赐酒馔衣服。
并敕度支籍口畜给其费。
至贺阳城等于延英门外。
天下益重其名。
二十一年。
左散骑常侍致仕。
元和元年卒。
年九十。
万福自始从军至卒。
禄食七十年。
未尝病一日。
典九郡。
皆有惠爱。
癸丑。
韦皋上表。
皇太子监国
又上皇太子笺。
寻而裴垍严绶表继至。
悉与同。
赠故忠州别驾陆贽兵部尚书
道州刺史阳城左常侍
字敬舆
吴郡人也。
年十八进士及第
又以博学宏词郑县
书判拔萃。
渭南
监察御史
未几。
选为翰林学士
祠部员外郎
德宗幸奉天
随行在。
天下骚扰。
远近徵发。
书诏一日数十下。
皆出于
操笔持纸。
成于须臾。
不复起草。
同职皆拱手嗟叹。
不能有所助。
常启德宗。
言方今书诏。
宜痛自引过罪己。
以感人心。
成汤以罪己致兴。
后代推以为圣人。
楚王失国亡走
一言善而复其国。
至今称为贤者。
陛下诚能不吝改过。
以言谢天下。
臣虽愚陋。
为诏词无所忌讳。
庶能令天下叛逆者回心喻旨。
德宗从之。
故行在制诏始下。
闻者虽武人悍卒
无不挥涕感激。
议者咸以为德宗剋平寇难。
旋复天位。
不惟神武成功。
爪牙宣力。
盖以文德广被
腹心有助焉。
累迁考功郎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
丁母忧
免丧。
权知兵部侍郎
复入翰林
中外属意。
旦夕俟其为相。
窦参深忌之。
亦短参之所为。
且言其黩货。
于是与参不能平。
寻真拜兵部侍郎
知礼部贡举
进士中得人为多。
八年春。
中书侍郎平章事
始令吏部每年集选人。
旧事。
吏部每年集人。
其后遂三年一置选。
选人猥至。
文书多。
不了寻勘。
真伪纷杂。
吏因得大为奸巧。
选士一蹉跌。
或至十年不得官。
而官之阙者。
或累岁无人。
吏部分内外官员为三分。
计阙集人以为常。
其弊十去七八。
天下称之。
窦参李巽常州刺史
且迫其行。
常衔之。
贬为郴州别驾
适迁湖南观察
德宗常与参言故相姜公辅罪。
参漏其语。
败。
公辅因上疏自陈其事。
非臣之过。
德宗诘之。
泄其语。
怒未有所发。
汴州节度刘士宁金帛若干。
士宁汴州
参处其议。
士宁常德之。
故致厚贶
德宗以得罪。
而以武将交结。
发怒。
竟致于死。
而议者多言死由焉。
裴延龄判度支
天下皆嫉怨
而独幸于天子。
朝廷无敢言其短者。
独身当之。
日陈其不可用。
延龄固欲去而代之。
又知之不与已。
多阻其奏请也。
谤毁百端。
翰林学士吴通元故与同职。
奸巧佻薄
不相能。
延龄相持有閒。
因盛言短。
宰相赵璟。
所引同对。
之权。
密以所戢弹延龄事告延龄
延龄益得以为计。
由是天子益信延龄而不直
竟罢相。
以为太子宾客
而黜张滂李充等权。
言事者皆言其屈。
因畏惧。
至为宾客
拒门不纳交亲士友。
春旱。
德宗数猎苑中。
延龄疏言。
等失权怨望。
言于众曰。
天下旱。
姓且流亡
度支爱惜不肯给诸军。
军中人无所食。
其事奈何。
摇动偫心。
其意非止欲中伤臣而已。
后数日。
又猎苑中。
会神策军人跪马前云。
度支不给马草
德宗意延龄前言。
即回马而归。
由是贬忠州别驾
皆斥逐。
德宗怒未解。
不可测。
阳城等救乃止。
之为相。
常以少年入翰林
得幸于天子。
长养成就之。
不敢自爱。
事之不可者皆争之。
德宗在位久。
益自揽持机柄
亲治细事
失君人大体。
宰相益不得行其事职
而议者乃云由而然。
忠州十馀年。
常闭门不出入。
人无识面者。
避谤不著书。
习医方。
集古今名方。
为陆氏集验方五十卷。
卒于忠州
年五十二。
上初即位。
郑馀庆阳城同徵。
诏始下而城皆卒。
城字亢宗
北平人
代为官族
好学。
贫不能得书。
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
官书读之。
昼夜不出。
经六年。
无所不通
乃去沧州中条山下。
远近慕其德行。
来学者相继于道。
闾里有争者。
不诣官府。
以决之。
李泌为相。
举为谏议大夫
拜官不辞。
未至京师
人皆想望风采
城山人
能自苦刻。
不乐名利。
必谏诤死职下。
畏惮之。
既至。
谏官纷纷言事。
细碎无不闻达
天子益厌苦之。
方与其二弟牟容连夜痛饮。
人莫能窥其意。
有怀刺讥之者。
将造而问者。
揣知其意。
辄彊与酒。
客或时先醉仆席上。
或时先醉卧客怀中。
不能听客语。
约其二弟云。
吾所得月俸。
汝可度我家有几口。
月食米当几何。
买薪菜盐米
凡用几钱。
先具之。
其馀悉以送酒媪
无留也。
未尝有所贮积
虽其所服用切急不可缺者。
客称其物可爱。
辄喜。
举而授之。
陈苌者。
候其始请月俸。
常往称其钱帛之美。
月有获焉。
裴延龄谗毁陆贽等坐贬黜。
德宗怒不解。
在朝无救者。
闻而起曰。
谏官也。
不可令天子杀无罪之人。
信用奸臣。
即率拾遗王仲舒数人。
守延英门上疏。
延龄奸佞无罪状。
德宗大怒。
宰相入语。
将加等罪。
良久乃解。
宰相谕遣之。
于是金吾将军张万福谏官伏閤谏。
趋往至延英门。
大言贺曰。
朝廷有直臣。
天下必太平矣。
遍拜仲舒等曰。
谏议能如此言事。
天下安得不太平也。
已而连呼太平万岁太平万岁。
万福武人。
时年八十馀。
自此名重天下。
时朝夕相延龄
曰。
脱以延龄为相。
当取白麻坏之。
恸哭于庭。
竟坐延龄事。
国子司业
至引诸生告之曰。
凡学者。
所以学为忠与孝也。
诸生宁有久不省其亲乎。
明日。
归养者二十馀人。
有薛约者。
尝学于
狂躁以言事得罪。
将徙连州
客寄有根蒂。
吏纵求得家。
坐吏于门。
与约饮。
决别涕泣。
送之郊外。
德宗闻之。
为党罪人。
出为道州刺史
太学王鲁卿李傥等二百七十人诣阙乞留。
住数日。
遮止之。
疏不得上。
在州以家人礼待吏人。
宜罚者罚之。
宜赏者赏之。
一不以簿书介意。
赋税不登。
观察使诮让
考功第。
自署第曰
字心劳
徵科政拙。
考下下
观察使尝使判官督其赋。
至州。
不出迎。
以问州吏。
吏曰。
刺史判官来。
以为己有罪。
自囚于狱。
不敢出。
判官大惊。
驰入谒于狱曰。
使君何罪。
某奉命来候安否耳。
留一两日未去。
城固不复归。
馆门外有故门扇横地
昼夜坐卧其上。
判官不自安辞去。
其后又遣他判官崔某往按之。
崔承命不辞。
载妻子一行
中道而逃。
孝友
不忍与其弟异处
皆不娶。
给侍终身。
有寡妹。
以居。
有生年四十馀。
痴不能如人。
常与弟负之以游。
妹夫亡在他处。
家贫不能葬。
亲与其弟舁尸以归。
葬于其居之侧。
往返千馀里。
卒时年六十馀。
戊午。
户部侍郎潘孟阳度支盐铁转运副使
其日。
王伾诈称疾自免。
叔文归第。
日诣中人并杜佑
请起叔文为相。
且总北军
既不得。
请以威远军使平章事
又不得。
其党皆忧悸不自保。
至其日坐翰林中。
疏三上不报。
知事不济。
行且卧。
至夜忽叫曰。
中风矣。
明日。
遂舆归不出。
戊子。
礼部侍郎权德舆户部侍郎
仓部郎中判度支陈谏河中少尹
王伾叔文之党。
于是始去。
乙未。
诏军国政事。
宜权令皇太子勾当
百辟偫后。
中外庶僚。
悉心辅翼。
以底于理。
宣布朕意。
咸使知闻。
上自初即位。
疾患不能言。
至四月益甚。
时扶坐殿。
偫臣望拜而已。
未尝有进见者。
天下事皆专断于叔文
李忠王伾为之内主。
执谊行之于外。
朋党喧哗。
荣辱进退。
生于造次。
惟其所欲。
不拘程度。
既知内外厌毒
虑见摧败
即谋兵权。
欲以自固。
而人情益疑惧。
不测其所为。
朝夕伺候。
会其与执谊交恶。
心腹内离。
外有韦皋裴垍严绶等笺表。
中官刘光俱文珍薛盈珍尚解玉等。
皆先朝任使旧人。
同心怨猜
屡以启上。
上固已厌倦万机。
叔文等。
至是遂诏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王涯等入至德殿。
撰制诏而发命焉。
又下制。
太常卿杜黄裳门下侍郎
左金吾卫大将军袁滋中书侍郎
平章事
又下制。
吏部尚书平章事郑珣瑜刑部尚书平章事高郢并守本官罢相。
皇太子见百寮于东朝
百寮拜贺。
皇太子涕泣不答拜。
景申。
宰臣告天地社稷
皇太子见四方使于麟德殿西亭
题乐府木兰诗后1085年5月16日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
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得于民间,刘原父往时于秘书省中录得。
元丰乙丑五月戊申,会食于赵正夫平原监郡西斋,观古书帖甚富,爱此纸得澄心堂法。
与者三人:石辅之柳仲远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