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韩梓材”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遣兴十首 其七 812年 中唐 · 元稹
 押麻韵
爱直莫爱夸,爱疾莫爱斜。
爱谟莫爱诈(谟:计策,计谋。《说文·言部》:“谟,议谋也。”徐锴系传:“虑一事,画一计为谋,泛议将定,其谋曰谟。”),爱施莫爱奢。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任:使用,利用。《广雅·释诂一》:“任,使也。”)
用人如用己,理国如理家。
两浙转运使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护军赐紫金鱼袋韩公墓志铭(并序 庆历五年二月 北宋 · 尹洙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河南先生文集》卷一六
公讳琚,字子温相州安阳人右谏议大夫、赠太傅讳国华之第三子。
幼敏惠,太傅爱异诸子,凡有撰述,令执笔,口授之,由是尽得属辞之体。
以荫试将作监主簿,调饶州鄱阳
大中祥符七年,求应进士举郡守江嗣宗素未知名,一日召登郡阁,出《鸿雁来宾赋》题以试之。
公少顷即就,格致清丽,有唐人之风。
江大称赏,即时荐送。
江左有书其赋于屏者,其爱重如此。
明年,中第,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河南府永宁县事。
王公嗣宗河南,政尚严察,束官吏一以法。
细民或县讼不胜,率走府自直,属官畏缩,益顾虑不任事,颇以疲软罢。
永宁河南,名最剧县,公年少,果敢善决断,民吏爱伏。
王公嘉之,遂不夺其治,且荐于朝。
用荐移通判广信军事。
丁内艰,服除,累迁光禄丞秘书郎太常丞,历通判赵、祁、虔三州事。
虔于江西号难治,民喜讼,或伪作冤状,悲愤叫呼,似若可信者,非久于政,莫能辨。
公至,会守缺,代行郡事,能究其风俗,不为聪明,不作条教,因事以考其枉直,下莫能欺,辞伏者自以为不冤。
召还,为群牧判官,赐五品服。
张文节公秉政,嘉公文行,令以所著篇集上献,且以姓名置佩囊中,将荐之。
会薨,遂寝。
初,公在赵州,曹韩公利用以其乡里善公之政,及群牧判官缺,奏公补其任。
曹得罪,出通判濠州事,转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知黄州、蕲州事,京西路提点刑狱
西京天宫、白马寺并营浮图,募众出金钱,费且亿万。
权臣为倡首,旁郡承风指,涂商里豪,更相说导,附向者惟恐后。
公抗疏言状,罢之。
就移福建路,又改广南西路转运使
安化州蛮叛,杀宜州守将王世宁,朝廷遣将加兵,复询公制贼利害,公上言:「蛮负险,攻之则窜保岩洞,㟽绝不可穷其迹;
置之则时出侵掠,恣为人害。
师久留屯,复多疾病物故。
为今策,莫若盛兵逼其巢穴,示以开纳,蛮必畏威欸附。
然后罢遣屯戍,增募士兵,守其要害,宜不能复叛」。
其后卒如公策。
岭表久无事,兵暴起,转粮糗,具器械,公处置皆有方,不严期促办,而军用以济。
朝廷嘉之,就迁司封
还朝,赐三品服,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
康定元年夏,出为两浙转运使,次润州,以疾终,年五十一。
公性至清慎,动自检察,他人视之以为难常,而公持之终身。
父兄既没,抚养弟侄,极其恩意。
间或文酒相忻,门庭之内,自为师友。
有行事不如意者,委曲开谕,未尝及以恶辞,故皆率教谊,竞以树立焉。
公之季弟枢密副使琦,以庆历三年追荣三代,故公之曾祖广晋府永济讳璆赠太子少保
太子中允讳构,赠太子太傅
太傅夫人罗氏,追封仁寿郡太夫人
公娶李氏,封寿春县君,公没才数月而逝。
四男:景融将作监主簿,性和雅,善属文,后公五岁卒;
方彦,试秘书省校书郎
直彦、孝彦,并太庙斋郎
四女,长适著作佐郎仲舒,次早卒,次适左侍禁曹测,次适殿中丞范宽之
五年二月二十二日枢密太傅、太夫人及公之丧,葬于安阳新安村,李氏祔焉。
铭曰:
虔州之治,可以观公之政。
文节之知,可以观公之行。
持清太高,宁或讥评,笃爱过慈,实其资性。
蹈中弗越,秉常以正。
呜呼!
厚其禀而啬其享,焉得以言命。
宝梵教寺经藏记 宋 · 释法明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延祐四明志》卷一八
大夏天竺国不知其几千万里,有能仁氏之教,盖出于净饭之后,当周昭王二年四月而生。
兹大圣将利益于天下,忽地动泉溢,虹光上贯紫薇,王命史占之,剖石南郊,用纪其事。
生十九年,父王以嗣嫡之储,钟爱甚笃。
因感而欲出俗,志坚不可夺,遂踰大雪山,修道德,成行满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三转法轮,度人无数。
机薪既尽,将入涅槃,顾谓其徒曰:「我灭后一千年,声教当留于四方」。
于是阿难多闻第一与诸弟子惧微言将绝,于毕钵罗窟中结集法藏
凡住世四十有九年,所说之法若水传器,将大小诸部,不可备举,盛行其土。
汉明帝夜梦金像飞行殿墀,因遣使往西域求之月氏,遇摩腾、竺法兰大士,以白毡绘其像,以贝多叶缮其书。
至止洛京,首命翻译,印《四十二章经》,为释教来东之始也。
乃度僧,创白马寺以奉之。
原其教,大率以因果为宗,近则使人迁善远罪,终则使之革凡成圣,大有益于教化,故世谓儒释道若鼎之足焉。
魏、晋、隋、唐,又迁千有馀载,中间或隆或替,皆系于时君世主,其道未尝为之增损也。
高僧玄奘义盛者尝亲往天竺,备历寒暑,得经律论,合前后所译约五千馀卷。
梁朝傅大士乃补处慈氏方,以其书覆以宝殿,架以车轴,此亦流通法宝无穷之意。
自尔檀信有所祈祷,至于事近恳投,如谷答响。
或者窃疑之曰:「吾观琅函玉轴,而赤者是纸,黑者是墨,分别者是业识。
与夫施财推解之神,而手未尝捧其卷,目未尝阅其书,又不知其中所说何法,祗一举心祈向,便能感格神物,易危为安,此系何道而致之然」?
殊不知如来为一切众生,故于娑婆世界无一芥子许不是舍身命处。
且以丈尺之地铺以芥子,纵功力算计尚莫能知,况婆娑如是之广,其积功累德,宜乎不待发一言而千里应之。
此但以一代施之为言,若其以法界身随机逼教,则尘尘刹刹,殿推是藏,闻所出音声与亲闻如来所说一大藏教无以异也,而况手持目阅、游心其间者哉!
荆溪且一句通神,咸资彼岸,思惟修习,永證菩提,前所谓迁善远罪、革凡成圣,岂虚言耶?
宝梵院者,在县之东北隅,去城市一牛吼地。
治平中始易今额,业以十方讲观住持。
政和间,猊座久虚,众举真懿大师德臻。
胡氏子,世为邑之大族,妙龄披缁,乃居延庆三十年,禀法智大师天台教观,众钦仰。
既来,适丁百废,莫能支矣。
一日,其父允和语之曰:「邑中未有轮藏为道俗洗心植福之地,汝能经画,吾当助之」。
于是乐从其说,袖疏出谒豪右。
后七年而藏成,宝殿一新,华龛八面,护法神龙从地捧之而出。
菩萨天仙,光明辉映,若帝网殊,互相涉入。
其徒了宗、如雅、可立同往乌墩镇募缘,得经五百函以实之。
兴作于建炎丁未,落成于绍兴甲寅,总费钱万有馀贯
既成,臻公遂告老西堂。
未二十年而主人几易,第恐日迁月化,后之人不知创始之本末,乃过谓仆曰:「此藏未有记,公能以文字治增上胜缘乎」?
仆曰:「昔韩梓材,唐之名儒也,尝为清泉寺作《轮藏记》,其所载太和中,率天下佛祠逾三万,其能置大藏者不过十百。
然以唐较宋朝,其增制佛祠不啻数倍,而能置大藏者,又何止于十百而已哉?
顾当时建立之人求其记者,皆一时钜公硕儒,以文章翰墨照辉后人,欲其取重于天下矣。
而公独以一林下无闻之人求为之记,得非以仆而为诮焉」?
然不敢辞而为之记。
按:民国象山县志》卷三二,民国十六年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