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一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鬻熊曰:「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列子。天瑞》)」!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二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鬻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已,至于若已者刚;柔胜出于已者,其力不可量(《列子。黄帝》)」。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三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鬻熊语文王曰:「自长非所增,自短非所损,算之所亡若何(《列子。力命》)」?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四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鬻子曰:「去名者无忧(同上)」。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五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周文王问于鬻子曰:「敢问君子将入其职,则于其民也何如」?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君子将入其职,则于其民也,旭旭然如日之始出也」」。周文王曰:「受命矣」。曰:「君子既入其职,则于其民也何若」?对曰:「君子既入其职,则于其民也。暵暵(《御览》引一注云音汉)然如日之正中也」。周文王曰:「受命矣」。曰:「君子既去其职,则于其民也。何若」?对曰:「君子既去其职,则于其民也,暗暗然如日之已入也。故君子将入而旭旭者,义先闻也;既入而暵暵者,民保其福也;既去而暗暗者,民失其教也」。周文王曰:「受命矣(胡维新本贾谊《新书。修政语》下,宋本《御览》三)」。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六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周武王问于鬻子曰:「寡人愿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吾为此柰何」?鬻子对曰:「唯攻守而胜乎同道,而和与严其备也。故曰和可以守,而严可以守,而严不若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严可以攻,而严不若和之得也;和可以战,而严可以战,而严不若和之胜也,则唯由和而可也。故诸侯发政施令,政平于人者,谓之文政矣。诸侯接士而使吏,礼恭于人者,谓之文礼矣。诸侯听狱断刑,治仁于人者,谓之文诛矣。故三文立于政,行于礼,陈于刑,由此守而不存,攻而不得,战而不胜者,自古而至于今,自天地之辟也,未之尝闻也。今也君王欲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唯由此也而可也」。周武王曰:「受命矣(贾谊《新书。修政语》下,《长短经。政体》)」。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七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周成王年六岁,即位享国,亲以其身见于鬻子之家而问焉,曰:「昔者先王与子修道而道修,寡人之望也。亦愿以教。敢问兴国之道柰何」?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兴国之道,君思善则行之,君闻善则行之,君知善则行之,位敬而常之,行信而长之」。则兴国之道也」。周成王曰:「受命矣(贾谊《新书。修政语》下)」。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八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周成王曰:「敢问于道之要柰何」?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为人下者敬而肃,为人上者恭而仁,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此道之要也」。周成王曰:「受命矣(同上)」。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九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周成王曰:「敢问治国之道若何」?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治国之道,上忠于主,而中敬其士,而下爱其民」。故上忠其主者,非以道义,则无以入忠也。而中敬其士,不以礼节,则无以谕敬也。而下爱其民,非以忠信,则无以谕爱也。故忠信行于民,而礼节谕于士。道义入于上,则治国之道也。虽治天下者,由此而已」。周成王曰:「受命矣(同上)」。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十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周成王曰:「寡人闻之,有上人者,有下人者,有贤人者,有不肖人者,有智人者,有愚人者。敢问上下之人何以为异」?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凡人者,若贵若贱,若幼若老,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闻道而弗取藏也,知道而弗取行也,则谓之下人也」。故夫行者善,则谓之贤人矣;行者恶,则谓之不肖矣。故夫言者善,则谓之智矣,言者不善,则谓之愚矣。故智愚之人有其辞矣,贤不肖之人别其行矣,上下之人等其志矣」。周成王曰:「受命矣(同上)」。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十一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周成王问于鬻子曰:「寡人闻之,圣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寿」云。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不在天乎」?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圣人在上位,则天下不死军兵之事,故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阋,不私相杀也」。故圣王在上位,则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道,而吏积于德,而民积于用力,故妇人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馁矣。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二死而得二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仁,而吏积于爱,而民积于顺,则刑罚废矣,而民无大过之诛。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则使民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疠疾矣。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故圣王在上,则使盈境内兴贤良以禁邪恶,故贤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则己得其命矣。故夫富且寿者,圣王之功也」。周成王曰:「受命矣(贾谊《新书。修政语》下,《御览》八十四)」。
鬻子(案《汉志》道家《鬻子》二十一篇,小说家《鬻熊说》一篇,《隋志》仅道家一卷,《意林》一卷六篇。今本逢行圭注十四篇,以《群书治要》校之,实三篇见存。不录,录其佚文。) 其十三 西周楚国 · 鬻熊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昔文王见鬻子,年九十(《御览》作「鬻子年九十见文王」,)文王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则臣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则臣年尚少」。因立为师(《意林》一,《御览》三百八十三)。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七十一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圈氏,楚鬻熊这后(同上)。
给赐耆老诏(大业五年十月癸亥)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五
优德尚齿,载之典训,尊事乞言,义彰胶序。鬻熊为师,取非筋力,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朕永言稽古,用求至治,是以厖眉黄发,更令收叙,务简秩优,无亏药膳,庶等卧治,伫其弘益。今岁耆老赴集者,可于近郡处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滞,不堪居职,即给赐帛,送还本郡;其官至七品已上者,量给廪,以终厥身(《隋书·炀帝纪上》)。
进鬻子表 唐 · 逢行圭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三
臣行圭言。臣闻结绳以往。书疏蔑然。文字之初。教义斯起。记言之史设。褒贬之迹聿兴。书事之官置。劝诫之门由启。于是图版稠叠。谟训昭彰。唱赞之道以宏。阐扬之理兹畅。德业弥缛。英华日新。雕琢性情。振其徽烈。逮乎周文作圣。鬻子称贤。意合道同。实申师傅。鬻子以文王降已。大启心期。明宣布政之方。广立辅成之策。足使万机留想。一代咸休。稽古有宗。发明耳目。寻其著述之旨。探其匡救之辞。莫不原道心以裁章。研神理而启沃。弥纶彝训。经纬区中。不徒赞说微言。务于遗翰而已。鬻熊为诸子之首。文王则圣德之宗。熊既文王之师。书乃政教之体。虽篇轴残缺。提举犹备纪纲。譬彼盘盂。发扬有愈。臣家传儒素。积习忠良。睹明主奉师之踪。览贤者尽义之道。循环徵究。妙极机神。敢率至愚。为之注解。研覃析理。以叙私情。剪截浮辞。用申狂瞽。伏惟陛下则天垂训。越极宣风。稽太上之至和。兴帝王之烱诫。股肱谅直。献替无疑。大举贤良。宁济区宇。四海革面。八表宅心。务本修文。垂拱无事。臣以草莱卑贱。识度庸浅。荷尧沐舜。击壤讴歌。周施政教之端。属听太平之咏。志存缀辑。以述矢言。简牍难周。辞意斯拙。谨以缮写。奉献阙庭。庶日月照明。布馀晖于漏隙。时雨咸洎。洒馀润于纤枯。望希尘露之资。岂议沈舟之楫。天威咫尺。神魄震惊。谨上表以闻。伏听慈旨。谨言。
册张柬之汉阳郡王文 初唐 · 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七
维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皇帝若曰。咨。古者之命官也。有德尊以爵。有功尊以禄。用能百揆时序。庶绩其凝。详其利建之迹也。异姓则鬻熊封之于楚。宗子则召奭宅之于燕。惟皇作极。率由前典。咨尔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监修国史汉阳郡王张柬之。效祉星辰。资灵川岳。负佐时之略。有经邦之材。以忠孝为己任。以仁义为事业。顷者巨猾未殄。常思克清。一朝奋臂。二凶行剪。竟燃脐于东市。终挂胆于西州。遂得圣祚中兴。皇运光启。乾坤再辟。日月重明。刑白马而书功。未足云答。指青山之比砺。曾何足酬。是用命尔为特进汉阳郡王。尔其靖共乃职。咸允具瞻。使厚秩尊官。永全于长代。春兰秋菊。无绝于终古。往钦哉。可不勉欤。可不慎欤。
册崔元炜博陵郡王文 初唐 · 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七
维神龙元年岁次乙巳六月己酉朔六日甲寅。皇帝若曰。咨。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万古常行之则。千载不刊之典。故五十一之启汉。三十一之中兴。或举代赵如拾遗。或取秦陇如偃草。结丹青之誓。莅白马之盟。祚土包茅。与洪河而永固。分圭锡社。共天壤以俱隆。缅考旧章。率由此道。尔中书令上柱国博陵郡王崔元炜。夙负雄图。早怀英毅。蕴公辅之量。有王佐之才。顷者元凶搆奸。图危社稷。遂能怀忠抱义。奋不顾身。重国轻生。意全王室。艰难既济。国家永清。勤亦至矣。功亦大矣。昔赏及于鬻熊。聿封于楚。功尊于臧绾。乃建于燕。异姓封王。抑惟前典。宪章故事。庶载畴功。是用命尔为博陵郡王。用旌诚效。宣其忠节。松竹无渝。往钦哉。汝谐。可不慎欤。
赠赵公 唐 · 张说
押支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
引用典故:前马圣 鬻熊师
湘东股肱守,心与帝乡期。
舟楫中途蹇,风波复来思。
嘉我常联翼,金貂侍玉墀。
迹参前马圣(黄帝遇牧马童子,称天师而退),名缀鬻熊师。
寒暑一何速,山川远间之。
宁知洞庭上,独得平生时。
精意微绝简,从权讨妙棋。
林壑为予请,纷霭发华滋。
流赏忽已散,惊帆杳难追。
送君在南浦,侘傺投此词。
意林序 唐 · 柳并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子书起于鬻熊六韬。盛于春秋六国。时庄老道宗。起覆载之功。扩日月之照。高视六经。为天下式。故绝于称言矣。墨翟大贤。其旨精俭教□□□名亚孔圣至矣□□□管晏文(阙十二字)可谓庶矣。而部帙繁广。寻觅颇难。梁朝庾仲容钞成三帙。汰其沙石。簸其秕糠。而犹兰荪杂于萧艾。璠玙隐于璞石。扶风马总。精好前志。务于要。又因庾仲容之钞略。存为六卷。题曰意林。圣贤则糟粕靡遗。流略则精华尽在。可谓妙矣。隋代博林李文博。攓掇诸子。编成理道集十卷。唐永兴公虞世南。亦采前史。著帝王略论五卷。天后朝宰臣朱翼祖。则又述十代兴亡论一帙。洎扶风意林。究子史大略者。盖四人意矣。子扁舟途水。留滞庐陵。扶风为余语其本尚。且曰。编录所取。先务于经济。次存作者之意。罔失篇目。如面古人。予懿马氏之作。文约趣深。诚可谓怀袖百家。掌握千卷。之子用心也远乎哉。旌其可美。述于篇首。俾传好事。贞元丁卯岁夏之晦。文废瞍河东柳伯存重述。
代荀卿与楚相春申君书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前兰陵令臣况谨奉书于相国春申君足下。前者不识事机。冠宋章。袭儒衣。以廉轴驾羸驽。应聘于诸侯。始入秦。见秦应侯。会侯方以六国啖其君。且曰。吾方角虎以斗。又何儒为。故去秦之赵。会孝成王喜兵法。方筑坛拜孙膑。欲磨牙而西。臣以汤武之兵钳其口于前。赵王亦不少孙膑而多臣。臣以是去赵之齐。会宣王方沽贤市名达诸侯间。人聚稷下。若邹子田骈淳于瞢。皆号客卿。故臣得翱翔于诸子间。自威王至襄王。三为祭酒。号为老师。然悯诸生少年。皆不登阙里。不浴沂水。各掉寸舌。得纡朱垂组。自以为高絜莫我若也。臣以乳儿辈畜之。何虞其蝎虿之为毒也。由是谗言塞路。臣之肉几为齐人所食。伏念相君与平原孟尝信陵齐名。故游谈者谓从成则楚王。衡成则秦帝。以相君之相楚故也。不然。楚何以得是名。以是去齐归相君。相君果不以臣孱固。俾臣为兰陵令。臣始下车。方弦琴调轸。欲兰陵之人心和且富。既富且教。必使三年有成。然后报政于相君。此臣效相君者希以是。不意稷下之谤。又起于左右。俾臣之丑声。直闻于执事。执事果亦疑弃臣如脱故屣。臣之去兰陵。岂不知相君之弃臣邪。臣尚念古者交绝不出恶声。臣怼楚而怨相君也哉。顷相君徒欲人之贤已。曾不知楚国前事。臣不远引三代洎春秋。今虽战国。亦不敢以他事白。直道今楚国盛衰之尤者。冀相君择焉。自重黎为火正。光融天下。鬻熊有归德。教西伯弟子。洎鼢冒熊绎。荜路蓝缕。以启荆蛮。历武文成始臣妾江汉。至庄王始与中国争伯。此数君皆郢之祖宗。而代亦称臣之术。五尺童子。羞称五伯。臣又何必独为相君道哉。然楚君但成庄而已矣。自庄而下。楚亟不竞。平王嗣位。耳目倒置。伍奢以谏死。费无极以谗用。亡太子。走昭王。污楚宫。鞭郢墓。岂不以一谗而至乎尔。下及怀王。知左徒屈原忠贤。始能付以楚政。当诸侯盛。以游说交斗。犹以楚为有人。无何。为上官靳尚所短。王怒。疏屈平。平既疏。秦果为张仪计陷楚之商于地。仪计行。秦果欺楚。是以有蓝田之役。丹徒之败。怀王囚不出咸阳。亡不越魏境。客死而尸归。至今为楚痛。岂不曰疏屈平亲靳尚而至于尔。人亦谓令尹子兰不得皭然无非。已不能疾谗。又从而惜之。俾屈生溺。离骚为之作。襄王以前事历目切骨。虽有宋玉唐勒景差辈子弟。赋风吊屈而已。又何能免王于矢石哉。今相君自左徒为令尹。封以号春申君。楚于相君。设不能引伍奢屈平以辅政。复不能拒无极靳尚之口弭。臣见泗上诸侯。不北辕不来矣。夫如是。汉水虽深。不为楚堑。方城虽高。不为楚险。相君虽贤。欲舍楚而安之也。今有李园者。世以谀媚荐宠。喜以阴计中上。根结枝布。寖为难拔。相君若不以此时去之。则王之左右前后。不靳尚。则无极。讵独臣之不再用也。前月相君聘至。跪书受命。且曰。若恶若仇。若善若师。真宰相之心。脱李园之(一作何)至。费靳方试。何害臣之不再罢兰陵也哉。敢辄尽布诸执事。而无遂子兰之非。况之望也。楚子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