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任世初察院1135年4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三八、《梁溪集》卷一二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某顿首启世初察院执事:久疏修问,良切驰仰。
近黄亲自行在回,方知去尝辱教答,付急足来,途中窜去,书遂浮沉。
所幸渠尝窃启缄录,得因以见示,读之耸然,如奉谈笑,感慰无喻。
春寒,不审动静何似,伏惟履兹新元,尊候多福。
淮甸警急,朝廷悟前日措置之非,决策亲临,士气颇振。
比闻贼马已遂遁去,虽未能奋击,歼其丑类,然亦足少挫虏气,使不敢南渡。
回思前日退避,其平居玩岁愒日,不为自彊之计,良可惜也。
方事之初,尝具三策以献,误蒙奖谕,数日前又承诏旨令条具攻战、守备、措置、绥怀之策来上,已具奏闻。
深愧志虑浅短,无以副下问之意,辞多,未果录去,今录前所上三策并诏书、谢表等至左右,幸一观也。
去秋有旨,令追省建炎初事迹修《时政记》,已奏御矣,今并劄子录同往,恐世初初到南都,仓卒不知其详,观此可以见其梗槩也,得勿示非其人为幸。
追思十年,如一梦间,徒使人感慨尔。
来谕中兴之说,可谓尽善,安得如公辈行其说于朝廷,使致恢复之绩?
衰病者得安山林间,何幸如之!
无缘面谈,但有悁跂。
建茶数品,沉香少许谩送书室清坐之资,幸检至。
向暄,千万自重,门中均庆。
谨上状,不宣。
任申先第一疏 宋 · 赵鼎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九、《忠正德文集》卷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二
臣适蒙陛下降出任申先辩诉言章奏状,缘两日假,故未及进呈。
又缘亲笔,不敢住滞,为复只今行出,或容臣二十一日奏禀讫,然后施行。
从来从官落职不可无名,必坐其奏状乃降指挥
臣详观申先所陈,意以论列沈与求,因缘致此,言诚过差,不为无罪。
臣愿陛下廓天地之量,少赐容忍,以全事体。
若所言别无过当,则何缘落职?
唯其肆言不屈,众所难堪,而陛下能容忍之,是乃盛德事。
臣区区之愚,尚有曲折,唯圣聪省察。
申先之得罪于陛下,激怒于众人,本因与求之事。
今若坐其所奏落职行遣,臣恐张浚不免忧疑,而章惇蔡卞之党欢忻鼓舞于外矣。
以陛下宽仁大度,不能容一狂直,使大臣不安,群小交贺,臣窃为陛下惜之。
臣备位宰辅,无所补报,惟有朴忠,敢不竭尽?
〔贴黄〕臣于申先非有所厚,昨申先论列沈与求,臣深不以为然,亦尝奏禀,计陛下尚能记忆。
申先奏章:「有议者谓臣不当与台谏立敌」,此臣戒申先之言也。
又言「大臣方行台谏之言,以示无私」,则申先于臣不无怨望。
而臣不避谴逐,辄敢冒渎圣听,诚以责一申先为小故,而其间所系利害为甚大。
臣非敢倚张浚为重,阴济其私意也。
伏幸睿照。
任申先第二疏 宋 · 赵鼎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九、《忠正德文集》卷三
臣昨日尝以任申先落职事叙陈曲折,烦渎聪听,伏蒙圣慈俯鉴愚恳,特赐亲笔,许令奏禀讫施行。
仰认天地之仁,少霁雷霆之怒,不唯申先保全进退,亦使臣下遇有所见,得尽区区,无所隐避,则陛下涵容之德高明溥博,阔略细故,所志者远大矣,幸甚幸甚!
然臣尚有欲告于陛下者。
初,陛下以伯雨之言追贬惇、卞,录用申先,所以旌别淑慝,明辩是非,虽在九泉之下,犹知惩劝,则足以为万世臣子善恶之戒。
当时中外咸知此道复兴者,以陛下聪明绝人,洞见底蕴,不为浮议惑;
而臣亦不量微薄,不避众怨,身任而当之。
今曾未几时,申先乃蒙斥逐,诚以台谏四人之请,陛下不得已而行之。
若又因其赴诉之言更加削夺,则非所谓十世宥之之道也。
臣恐惇、卞之党有以窥伺圣意,祸机一发,奸计遂行,不特申先粉碎,虽如微臣,势难苟免,是不得不惧。
臣故辄为申先一言,亦所以自为谋也,并幸慈怜矜察。
江端友忠孝乞特加官使奏靖康元年四月 宋 · 吴敏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七三、《靖康要录》卷五、《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四三(第五册第四七九六页)
臣伏闻布衣江端友隐居京城东郊,素有高行,士大夫多称道之。
臣顷见吴幵详言其迎养所生之母孝,又尝闻缙绅诵其诗。
端友躬耕蔬食,守节自重。
顷闻讲议司欲招之,端友讫不肯就。
自陛下即位,求直言。
端友当围城时,上书论事甚众,而终不肯一至公卿之门。
近者陛下招延草茅邹柄任申先、尹淳、邓肃之流,偶未及端友
臣愚伏望特加官使,以风四方。
芦川老隐幽岩尊祖事实靖康元年七月 宋 · 任申先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芦川归来集》卷末
近世士大夫,有舍其父祖而惟外氏之尊,凭藉其名声权势而致位贵显者,视张子此事,真可嘉矣。
靖康改元七月十四日眉山任申先
进士邓肃等特补承务郎靖康元年三月十五日 北宋 · 宋钦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一六、《靖康要录》卷四
南剑州进士邓肃通州进士任申先常州布衣邹柄并特补承务郎,发来赴阙,令引见上殿。
任申先诋诬台谏朋附事奏绍兴六年四月十八日 南宋 · 赵霈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三、《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五七(第三册第二四二六页)
伏闻近者中书舍人任申先缴奏沈与求词头,谓台谏朋附。
臣等备数言路,皆州亲推,初无先容之助,而申先公肆诋诬,臣等见各居家待罪。
乞正太祖东向之位奏淳熙元年六月 南宋 · 赵粹中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二二、《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二六、《宋会要辑稿补编》第五四○页、《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三、《文献通考》卷一○二、《续通典》卷五二、《续资治通鉴》卷一四四
谨考前代七庙异宫,祫飨则太祖东向。
乃者绍兴五年董弅建议,乞正艺祖东向之尊,谓「太庙世数已备,而艺祖犹居第四室,乞遵典礼,正庙制,遇祫飨则东向」。
得旨下侍从、台谏集议。
既而王普复有请。
当时集议,如孙近李光折彦质刘大中廖刚晏敦复王俣刘宁止胡交修梁汝嘉张致远朱震任申先何悫杨晨庄必强李弼直皆以其议悉合于礼。
时臣叔父涣任将作监丞,因陛对奏陈甚力,据引《诗》、《礼》正文,乞酌汉太公立庙万年、南顿君立章陵故事,别建一庙,安奉僖、顺、翼、宣四祖,禘、祫、烝尝,并行特祀,而太祖皇帝神主,自宜正位东向,则受命之主,不屈其尊,远祖神灵,永有常奉。
尧皇帝深以为然,即擢董弅侍从,叔父涣为御史
是时赵霈谏议大夫,以议不己出,倡邪说以害正论,而欲祫飨虚东向。
今若稽之六经典礼、三代之制度,定艺祖为受命之祖,则三年一祫,当奉艺祖东向,始尊开基创业之祖。
太庙常飨,则奉艺祖居第一室,永为不祧之祖,若汉之高祖
其次奉太宗居第二室,永为不祧之宗,若周之武王
若僖、顺、翼、宣,亲尽而祧,别议迁祔之所,则臣亦尝考之,祔于德明、兴圣之庙,唐制也;
太公南顿君别庙,汉制也。
前日王普既用德明、兴圣之说,而欲祔于景灵宫天兴殿,朱震亦乞藏于夹室。
今若别建一庙,为四祖之庙,或祔天兴殿,或秖藏太庙西夹室,每遇祫飨,则四祖就夹室之前别设一幄,而太祖东向,皆不相妨,庶得圣朝庙制,尽合典礼。
忠正德文集序1201年12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九、《平园续稿》卷一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高宗中兴,用宰相十五人,曰忠、曰正、曰德、曰文,兼而有之者其惟赵公元镇乎!
此非私言,高宗大书赐公云尔。
建炎三年,车驾巡幸江浙,内外多故。
公初为尚书郎,上已用其言罢王安石配享。
俄被简擢,岁中历司谏殿中侍御史,遂为中丞
上语范宗尹云:「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
盖祖宗初除言官,即置簿载所言事目,考多寡当否,已行即朱销其下,外庭未必知也。
先是政和以后,爵赏日轻,公请惜名器,抑侥倖。
诸将恃功恣横,刘光世部将王德至杀韩世忠之将陈彦章,而世忠亦躬率部曲攘金陵连南夫府廨。
公摄鞫于台中,累疏乞正世忠罪,悍将稍稍知畏。
内侍冯益挟旧恩诟张俊,公极谕其横,卒斥逐之,遂以忠正进登西府
坐沮辛企宗节钺补外。
暨入相,辨正元祐臣僚非辜,荐任申先张焘范冲朱震王居正等,布列清近,一洗章惇蔡京王黼轻用侍从之弊。
虏入合淝,决策亲征,江淮底定,复还临安,皆身任安危,虑无遗策。
盖公解梁人,气节端方,学术纯正,笔力又过于人,凡处分军国机务多其视草,然后御劄付外,惟德与文又孰加此?
当是时,邪正洞分,纪纲大振,国势日尊,指期恢复。
恩平郡出阁封拜与孝宗一等,公请稍示降杀,同僚谗间遂行。
罢政之后,继以南迁。
言者每指公不主和议,而公平居未尝有一偏之说也。
高宗更化,复特进观文殿大学士
孝宗继志,赐谥忠简,又赠太傅追封丰国公,侑食高宗廷;
擢用诸孙,惟韫暨谧,为郎、为监、为部刺史二千石,宠灵焜耀,已历三朝。
公论既伸,九京可无憾矣。
某尝读《唐史·李德裕传》,爱其上《丹扆》六箴,禁止戚里请求,奏停盘条缭绫,忠言正论著于中外。
及大用,则欲尊朝廷,肃臣下,政出宰相,挟术诡时以进者每辟之。
不使中人监军掣诸将之肘,用兵伐叛,诏书付宰司乃下。
处报急机,武宗必命德裕起草。
与公事业,如出一揆。
其最可异者,德裕分司东都潮州司马,公奉祠四明,以散官安置于潮;
德裕明年朱崖司户而卒,公亦移置其地薨焉;
得年俱六十三。
始终相类如此,岂后身欤!
始公适潮,潮人敬爱不忘。
天道好还,谧今来守兹土,追怀祖烈,将刻遗藁附昌黎文以传。
凡拟诏百有十,杂著八,古律诗四百馀首,奏疏表劄各二百馀篇,号《得全居士集》,而古乐府四十为《别集》,属某题辞。
按国朝故事,眷待故相,多赐嘉名揭碑首,或二字,或倍之。
公之生也,幸拜宸奎,褒称四美,某已敷衍于前矣,盍就以名集,昭示万世,视碑额庶有光焉。
谧曰诺哉。
是为序。
嘉泰元年腊月
乞正太祖皇帝东向之位奏(任温州日上。)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二八、《攻愧集》卷二一、同治《鄞县志》卷五三
臣仰惟陛下圣孝冠古,通于神明。
谅阴端忧,哀礼兼尽。
称天定谥,博采众说,务极其当。
假守偏郡,安敢妄议宗庙,以干严诛?
自以世受国恩,蒙被使令,有怀不言,是为欺天。
臣窃见近降指挥,恭为大行太上皇帝升祔有期,增置太庙一室,以奉神灵。
臣不学无术,又在远外,道听涂说,尝有见闻。
臣居明州,近故龙图阁待制赵粹中寓居臣乡里,闻其任吏部侍郎日,曾进《庙议》,请观其书,熟复其说。
臣既击服粹中,亦深自慨叹,至于流涕。
盖谓太祖皇帝开基创业之盛,而不得正东向之尊,考之典礼,稽之古谊,本无可疑。
熙宁五年,首以王安石之臆说变乱古制,阴使章衡倡为谬论,虽名臣如冯京梁焘卢士宗司马光等力辨而不能回,孙固反覆论议,仅得不废配天之祀,而东向之礼竟不获伸。
绍兴五年董弅建议,孙近李光折彦质刘大中廖刚晏敦复王俣刘宁止胡交修梁汝嘉张致远朱震任申先何悫杨震庄必彊李弼直皆是其议,赵焕奏陈尤力,太上皇帝侍从,涣为监察御史
言已行矣,而一赵霈独不以为然,徒以谏大夫之重议不出己,横加阻抑。
然犹畏公论,不敢非毁。
但以徽宗在远,未当专议,遂寝其事。
淳熙元年粹中以当时群臣所奏悉加铨次,为陛下言之。
既蒙睿旨下之礼官国子司业戴几先权礼部侍郎,力沮其说,而言无经据。
粹中又进《辟异》一书,深切著明,终亦不行。
臣详叩之粹中言,几先本不足以摇大事,盖尝密言于执政,以为太上皇帝万寿之日,未应议此,以致中辍。
今大行太上皇帝方将祔庙,维其时矣。
陛下亲承付托,以太祖皇帝七世之孙奉绍兴五年制礼之遗意,取粹中所进一书申命讨论,正太祖东向之位,参先朝群臣之说,定我宋宗庙之礼,省有司增室之役,为万世不易之法,以慰列圣在天之灵。
臣不胜大愿,不敢茍避斧钺。
失今不论,后实难言。
使他日未先狗马填沟壑,虽有可言之路,亦已晚矣。
惟陛下赫然英断,举而行之,实天下幸甚。
〔贴黄〕臣照得粹中所集《庙议》及《辟异》等书,又有《杂说》一编,皆已经进御,或恐内府深藏,未易寻究。
臣尝传录副本,乞降敕旨取索,谨当缮写投进。
臣伏以宗庙之事事大体重,不敢闻于外庭。
如蒙圣慈不以人废言,伏乞睿旨以粹中之书出自圣意,付三省施行。
臣职居远外,合具奏状。
正以事当严密,恭读《中兴会要》,绍兴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太上皇帝宣谕宰臣曰:「臣僚于利害奏劄,士大夫自合亲书,不须计较字画工拙」。
敢循故事,以劄子亲书投进,仰乞睿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