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周伯星颂1006年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文庄集》卷二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
景德三年夏四月周伯星见,书瑞应也。
臣闻日月星辰,天之经也,国之纪也。
日以象君,月以象臣,星以象民。
炎炎君德,不倾不侧。
仁义文武昭于上,礼乐刑政临于下。
得至阳之体,于是乎有日瑞。
昭昭臣道,不僭不忒。
忠信方正积于内,吁谟献替发于外。
得至阴之体,于是乎有月瑞。
君之灵如日之升,臣之英如月之征。
照临下土,六合文明。
赏罚不滥,兵革不试。
粢盛不害,灾沴不作。
生民熙熙,家给户足。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蒙帝之力,生育蕃息。
于是乎上发于天,厥有星瑞。
《书》云:「庶民惟星」。
又云:「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盖星瑞之谓也。
国家受天成命,五十年间,法令宽大,元元仁厚。
自克殄并土,戎衣不再,年谷荐登,俊乂旅进。
我崇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陛下虔巩神器,稽用故实。
光昭百度,缉熙礼乐。
刑赏以御中外,慈俭以率左右。
群臣有羔羊之洁,公族怀麟趾之信。
郡国州县,各扬其职。
景德中匈奴谨守要约,不敢犯边。
塞无宿兵,人用休息。
齐民之家,不忧岁时。
食饫鸡豚,衣厚缯纩。
耕有馀器,廪有滞谷。
扶老携幼,涂歌里咏。
大哉此时,上无失德,下无遗政。
君君臣臣,万国交庆。
虽日瑞于昼,月瑞于夜,曾不足表吾皇之明,朝廷之盛。
于是乎有周伯之象,告生民之瑞。
见于首夏,国家火德之应也;
躔于角亢,人君寿考之象也。
天意若曰:令陛下寿考万年,平章百姓。
隆火德之光明,昭上帝之休命。
愿陛下钦之念之,虽休勿休。
不数年间,图书宝玉,雪霜风雨,山川草木,尽为嘉瑞,史不绝书。
故曰阳感天,不终日。
盖天之于陛下,犹父子之事也。
臣叨列缙绅,仰观灵祉,知在今日,斯文有光。
谨再拜上《周伯星颂》曰:
帝宋三圣,功成治定,昭融景命,承天庆兮。
周伯焞焞,经宵耀云,何德之纯,感星辰兮。
吾君恭让,德音敷畅,盖天垂象,介景贶兮。
我国文明,儒风炳灵,惟德降祯,发鸿英兮。
东南委照,苍龙隐曜,徘徊天表,光帝道兮。
考彼典章,知我天子,享嘉瑞兮。
上可纪官,下可建元,法象星躔,假于天兮。
昭我炎宋,永御星统,微臣作颂,歌日用兮。
龙图阁直学士工部郎中段君墓表皇祐二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范文正公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皇祐二年春,某月日,葬故龙图阁直学士段君于陈州某县某乡之某原。
君讳少连字希逸开封人也。
曾祖讳知遇。
祖讳骧,隐于五代
父讳子昂端拱中进士第,终于陈州录事参军,累赠吏部郎中
母夫人乐氏,追封福昌县太君
君幼孤,好学。
大中祥符七年秋,登服勤词学科。
释褐,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鄂州崇阳县,有治状。
改权杭州观判官
枢密直学士李公及馀杭郡,当世清德,于人少许可,大爱君之才,与本道转运使荐之,改著作佐郎、知亳州蒙城县,移雅州名山县
还,改秘书丞、知婺州金华县。
未行,除审刑院详议官执法至平,搢绅多之。
张文懿罢相,知江宁府,辟君通判府事
还,授御史台推直官,改太常博士
时章献太后听朝,君与知杂御史曹修古等上言:外戚刘从德家,恩幸太过,台隶辈皆得禄仕。
责授秘书丞、监涟水军酒税务。
太常博士通判天雄军。
上临轩亲政,擢拜殿中侍御史
寻除开封府判官
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
三司度支判官,使契丹国
还,为两浙转运使
君以二浙财赋为天下之最,孜孜利病,无弊不革,朝廷奖之,进兵部员外郎,充职。
淮南转运使发运司事。
陕西转运使,奏劾判陕府驸马都尉同平章事崇庆不法,朝议直之。
俄命以本官兼御史知杂
踰月,除三司度支副使
定、襄地震,坏闾舍,压人盈万数。
天子怵然,命君为河东安抚使
君恤残民,无一不至。
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广州
康定初西戎叛兵交塞下,近塞藩牧实难其任,朝廷以君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泾州
未行感疾,以宝元二年八月初四日,终于广州黄堂,年四十六。
娶乐氏,封京兆郡君
生三男,俱幼亡。
五女:长适张氏,次适孙氏,次适谭氏,次适明氏,次适张氏。
君风神秀特,人皆望而钦之
临事无大小,无难易,决发如流。
明而不苛,和而不随。
御史府,无所回避。
谪去踰年,及迁,又与孔中丞道辅等伏阁论事,见端人之风焉。
三为转运使,特有风采,善人君子皆得信用而推擢之,小人则畏而少过。
君在南海,予方经略陕西,尝荐君可任边要
朝廷才有泾州之命,而君不起,搢绅先生咸嗟惜焉。
予知君之深者,故表其墓云:
希逸之生,神粹而明。
朝端正色,天下公声
颜子非寿,清德自久。
伯道何嗣,令名为后。
表墓以文,希逸不朽。
乞勿以治平自怠景祐元年十二月 北宋 · 宋绶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二○、《隆平集》卷七、《东都事略》卷五七、《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六
臣闻自古守成之君,率皆兢畏,不忘顾省。
何者?
虑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故常立防于无事之始,销变于未萌之前。
若事至而应,不已殆欤?
臣愿饬励群司,交修庶职,勿以治平自怠,勿以纤微不谨,则可以保至尊而享洪业也。
又窃思驭下之道有三:盖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
夫惟能守则奸莫由移,断则邪莫由惑,密则事莫由变。
是三者,治乱安危之所系,愿陛下钦之念之。
至若朝务清夷,深居閒燕,亦愿陛下爱养玉体。
节宣所以顺四时,声味所以调六气,勿至伤过,乃克和平,自然拥百灵之休,享无疆之福,岂不善哉!
中书侍郎傅公挽词(二首 尧俞 其三 1091年11月 北宋 · 文彦博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常爱龙潭龟岛上,移床醉卧绿髯中。
茂林脩竹皆如旧,惟叹人琴遂一空(自注:昔与钦之饮于济上泉石之间,有小岛如龟形,令植碧莎,如绿髯然。)
送方希则序1030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五、《欧阳文忠公集》卷六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六、《圣宋文选全集》卷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七、《黄氏日钞》卷六一、《永乐大典》卷二○三○八、《文章类选》卷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蒙庄以绅笏为柴栅,班伯以名声为缰锁。
夫轩裳、辉华,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
盖将有激云尔。
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
故其气浩然,勇过乎,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
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
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化衣京尘、穿履金门者,再见矣。
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
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
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
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
搢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
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
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
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
昔公孙常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
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
以希则之资材识业而沈冥郁堙者,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
不然,何邅回而若此也?
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
异日垂光虹蜺,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详言之哉?
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
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王尚书陶墓志铭元丰四年四月 北宋 · 范镇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三、《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二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
公讳字乐道,其先京兆人
曾祖樵、祖诲,不仕。
父应,赠礼部尚书
妣孟氏,追封常山郡太君
公力学博通,庆历二年进士甲科,调岳州军事判官
丁孟夫人忧,历杭州观察荆南节度判官,以书判优等升也。
用荐者状,迁太常丞、知陕州阌乡县
未行,丁父忧,则诣阙号诉,愿以所迁官赠其父母。
书三上,报可。
终丧,除太子中允管勾高阳机宜文字编校史馆书籍
韩丞相御史中丞,辟公监察御史里行
踰月,复为太常丞
狄青枢密副使,为使相,公言:「自祖宗开国以来,未有此命者。
请诏有司,自今军伍之人不得任枢密使副及使相,著于令,庶夫后世不为乱阶也」。
又言:「馆阁,卿相之津涂,而二府子弟亲戚以恩例遗表,或进家集,由是而位通显,不已滥乎」!
嘉祐五年正月一日甲夜,有星坠于西南,光烛地,隐然有声,占者曰天狗。
公言:「去年日食正旦,今年星复坠在正旦
天狗主兵,其于兵变宜有以预防之。
请中外举智武才勇之士以备将帅」。
又言:「今武举取格太轻,请仿唐制设科,优待以官,无若招士伍然,则贤者类至矣」。
右正言判登闻检院
试锁厅举人,亲事官夜入延福宫为盗,有司用疏决恩,以常盗论。
公言:「宫掖之严,而以民间会降为比,非所以尊天子、肃禁卫」。
于是特流海岛,皇城司官吏加罪有差。
邓保信引烧炼卒入禁中,公言:「汉唐术士名为化黄金,延年益寿,以惑媚时君者,后皆伏诛。
请以汉唐为鉴,即遂出之,无重其罪」。
陈秀公枢密副使,公论奏不报,因自劾,请补外,遂知卫州
未数月,徙蔡州明年,复以谏官召,上言:「臣与唐介范师道吕诲赵抃同出为郡,今独召臣及师道二人。
请复介等职任,免重贻臣等羞谤」。
判司农寺,言:「常平钱谷,其数虽不少,以天下户口计之,殊未为备。
愿出内库缗钱,每路赐数十万,每州以主客为率,令户得谷五石。
遇饥年则取本以粜,平时物贵,稍得息则出之。
此令之下,臣将见四方之人鼓舞圣泽,自保为太平垂白之民,与夫增塔庙、奉佛老,以求妄福,不同谋矣」。
再试锁厅举人,奉使契丹
仁宗皇帝既以英宗判宗正寺,踰年不就职,公请对,言:「宫中嫔御宦官有以上惑圣聪,而使之畏避不敢前也」。
仁皇帝大悟,曰:「当别与一名目」。
翊日遂为皇子矣。
英宗犹称疾不入。
公又上言:「君父召,岂容迁延?
盖所遣使备礼致命,而不能副陛下圣意,乞行降责」。
然后皇子入居庆宁宫矣。
英宗即位,迁右司谏尚书户部员外郎直史馆皇子位伴读、兼管内国子监
修起居注淮阳王府翊善,改颍王府。
属疾,请补外,颍王上表留公,乃知制诰判司农寺
会陈、许、颍、蔡饥,为安抚使
既还,奏事称旨,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
颍王皇子,以詹事召,未至,英宗上仙。
今皇帝践祚,进礼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充群牧使,同三司少府监裁损山陵浮费。
未几,为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山陵仪仗使
因对便殿,上以汤、尹一德事谕公曰:「朕与卿一心,不可转也」。
公再拜称谢。
间以手诏问时政,公请慎听纳,明赏罚,斥佞人,任正士。
又请复转对以通下情,省民力以劝农桑,躬先俭素以风天下,限年校艺以汰冗兵。
会以司马公光吕公公著翰林学士,上问:「此举如何」?
对:「二人者,臣常论荐之矣,用人如此,天下何患不治乎」?
又言:吕公诲傅公尧俞皆以言斥外,请召还之,必有所补。
故事,常参官宰相押班
是时韩魏公曾鲁公奏事,既退,仍近例不至。
公曰:「天子新即位,大臣辄隳朝廷仪」。
遂弹奏之。
二公既待罪,犹以近例为解,公弹奏不已,因恳请去职。
乃以枢密直学士陈州,徙许州,入权三司使
岁馀,为翰林学士,以足疾,请补郡。
上七遣使留之,固请不已,于是为翰林侍读学士、知蔡州,赐黄金百两。
顷之,徙河南府,即请汝州
既至,乃乞致仕,上遣使敦谕不许,因请南京留司御史台许州待次,遂家许州六年。
上幸东宫,念之,迁给事中
明年,起知许州,寻改邓州,辞不行,复知河南府
献山陵,公力疾应接,无一不办治者。
疾益侵,上遣使挟医疗治。
大享明堂,推恩宫臣,特迁观文殿学士正议大夫、知汝州,仍听颍昌府便医。
既就道,大星陨于前,闰九月壬寅薨,享年六十一。
明年四月庚午,葬于开封府祥符县东韩里之先茔。
公之薨,特赠吏部尚书,迁其二子官,诸女皆赐命服,别推恩者三人。
初娶陈氏,颍川郡
再娶李氏,京兆郡
继室,京兆之姊,永安郡
皆先公以亡。
子男四人:弱翁、李儿,早卒;
次曰寔、曰宁,并承奉郎
女九人:长适宣德郎张直温,次适奉议郎张保卿,次承奉郎唐懋,次孟州司理参军李百禄,馀早卒。
公伉直,不妄语言。
其居家,孝友敦睦。
姊嫁韩氏,夫卒,买地葬之,又以两郊恩封其姊长安县
族属之在京兆者,皆牧养教诲,使有分业。
其在朝廷,勇于敢为,不为贵势降屈。
凡廷议,虽天子敦谕,不决不止,退就黜责,亦无慊也。
所著文集十五卷,奏议十五卷,诗十卷,《诗说》三卷。
初为小官时,欧阳文忠公作《说》赠公,且戒以过。
韩魏公,知公者,韩丞相,荐公者,及论事,则弹劾无所回避,世因谓文忠公为知言云。
铭曰:
维公气志,甚勇而毅。
岱、嵩在前,虽压无避。
维公文章,既辩且详。
江河之流,不竭而长。
嘉祐之际,英在潜邸。
明谟善计,云龙之契。
治平之隆,帝居东宫
启迪宸聪,羽翼之功。
命与时戾,身与疾俱。
昔之宠荣,今也嗟吁。
深松茂,维是窀穸。
百千万年,安于其宅。
充御试官日记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九
二月二十六日
宣赴崇政殿后水阁,同直孺内翰贯之杂端充编排官。
御前劄子三道下编排所。
二十七日晴。
上御崇政殿,试进士明经诸科举人
《王者通天地人赋》,《天德清明诗》,《水几于道论》(出老子《道经》。)圣驾幸后苑,往来迎驾。
御药院公文二道,传宣精加考校。
内臣二人传宣赐食并酒。
编排三四五等第一百二十七等。
二十八日晴。
内臣传宣赐「文儒」二字。
圣驾卯刻幸考校所。
编排经生。
特奏《毛诗》十一人,特奏《尚书》九人,特奏明法四人。
传宣赐食,二酒一茶。
二十九日阴,旬休。
传宣赐酒食七宝茶。
初考经学官王惟熙祝咨、夏璋。
覆考经学官王彭张兑、朱从道。
详定官贾寿吴中复
封弥官傅求王陶
义官王逢傅卞卢士宗
三月一日微寒,风。
圣驾幸考校所,起居四拜。
编排诸科卷子。
宣赐酒食果子。
二日晴。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考到诸科卷子。
三日晴,上巳日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上巳酒各二,果子一。
四日微雨,春寒。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赐酒食果子。
五日阴,寒。
驾幸覆考所,起居。
宣赐酒食果子。
第一谓学识优长,辞理精纯,出众特异,无与比伦。
第二谓才学该通,文理周密,于群萃中堪为高等。
第三谓艺业可采,文理俱通(须合得及第者。)第四等谓艺业稍次,文理粗通,于此等中仍分优劣,优即为第四等上。
第五等(须必然合落者)谓文理疏浅,退落无疑。
不考,谓犯不考式。
纰缪,谓所试文字并皆荒恶。
六日阴,寒。
驾幸详定所,起居。
点检官:孙坦郑穆
进士初考官沈遘司马光裴煜陆经
进士覆考官祖无择郑獬李綖王瓘
点检官:孙洙(一作渊、)王广渊
详定官杨畋何郯王安石
读官胡稷臣苏衮傅尧俞张次立宋迪孟阳
特奏名进士三十八人。
《作乐荐上帝诗》,《谨用五事以明天道论》。
编排特奏名进士卷子。
赐酒、果、寒食节食。
七日晴。
驾幸详定所,起居。
寒食节上酒各二壶,果子一合。
又酒、果、冷食。
编排进士卷子共一百号,特奏名一号。
八日晴。
驾幸编排所,起居讫进呈进士卷子二道。
御药院录白中书劄子进士以下等第云云。
编排进士诸科等卷子。
赐食酒果。
九日清明,雨。
奏乞送焻字号卷重详定。
封弥关详定五号,奏取旨。
御药院关奉圣旨看详定夺鞃、𨑊、󱿐、䚟、虭五号等第。
赐酒食果子。
按:《芦浦笔记》卷五,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校点本。
乞添置言事官奏治平二年十月 北宋 · 吕诲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七、《宋名臣奏议》卷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宋史》卷三二一《吕诲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五、《续资治通鉴》卷六三
臣窃以台谏官者,人主之耳目,中外之事,皆得以风闻。
盖辅益聪明,以防壅蔽。
臣观天圣景祐间三院御史常有二十员,而后日益衰减。
执政者不欲主上闻中外之阙失,然亦不下数员。
御史中丞者累月,御史五员差出者二人,唯臣与范纯仁吕大防供职。
封章十上,报罢者八九。
谏官二员,司马光迁领他职,傅尧俞出使虏廷,诤臣仅同废置矣。
自古言路壅塞,未有如今日之甚也,臣切为圣朝羞之。
下情何得以上通?
天听何因而远及?
臣伏乞圣衷,鉴照斯弊,特为振起,添置言事官员数,以广闻见,实求治道之大要也。
再缴纳举台官敕劄子治平三年二月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南阳集》卷二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五
今月十三日,准中书劄子,奉圣旨令臣依敕举官闻奏者。
圣量兼容,不责奉诏之稽缓,特谕恩旨,便合祇受。
然臣伏再惟念,事君之道,义当倾竭,若内怀不尽之意,外窃常言之名,而无益于国是者,臣不忍为也。
故敢不避斧钺之诛,以申其说。
臣窃以自古圣王优待谏诤之臣,虽甚狂直,必加涵忍者,非势不能黜也,以为黜此一人,则伤众多之心;
遂此一失,则败天下之事,故不为也。
治平以来,四方倾听,日望陛下开纳群言,劝率众力,以光祖宗之大业,而反复为此,此臣所以痗心疾首,为陛下深忧也。
吕诲等被黜,至于市井之人皆知此事为非美,而在朝之臣,未闻有戮力竭忠、为国家救此失者,则陛下斥逐近臣、贬台官之效已可见矣。
圣虑偶失,为此一事,而上下雷同,便即成就。
使如后日复有他事,而人情如此,臣恐非陛下之福也。
今闻傅尧俞等非久还朝,万一复如等彊争不已,则又将出此三人乎?
同时而黜六谏臣,此危殆之道也,陛下欲履之乎?
臣所以再不奉诏者,实冀以区区恳迫之诚,终悟圣意。
陛下察前后所言,甚经思虑,不是妄发,特奋英断,回革此事,以慰天下之心,非臣之利,陛下社稷之利也。
其举台官敕,见在閤门,未敢奉行,劄子已缴纳中书讫。
所有臣不即奉诏之罪,惟朝廷处分。
干犯天威,臣无任惶惧战越恳切之至。
论敕不由银台司待罪劄子治平三年二月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南阳集》卷二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五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近以降黜吕诲等敕命不由银台司,累具论奏。
今又闻罢傅尧俞等敕,亦是直送本家。
臣窃以法制者,天下之公器,非天子所得私而有,而臣下所敢辄废也。
故法有不便事则易之,未有设而不行者;
人有不称职则去之,未有存而不用者也。
陛下才毕亮阴,即降诏戒厉臣下,曰:「内外因循惰职者众,未闻推利及民,尽心忧国者」。
其末又训以「易虑孳孳,各循厥职」。
诏下以来,未及一年,不闻群司有所进益,而公卿大臣方自坏法度,违失诏文。
臣虽区区,为陛下爱惜此事,章三四上,不蒙省察。
京都之内,禁门之中,尚且如此,而欲以风劝天下,推利及民,岂可得哉?
孟子有言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
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有言责者,既不得而去矣,不得其职者,尚且胡颜以苟处乎?
况臣两还诏旨,今又不能仰遵圣谕,为官守法,罪戾仍重,岂宜久玷侍从,尚窃封驳之名?
伏望圣慈特赐黜罢。
所有银台司等职事,臣更不敢签书,见居家待罪。
缴还除苏寀辞头治平三年三月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南阳集》卷二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九○
今月七日中书送到辞头一道,除刑部郎中苏寀守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令臣撰辞者。
臣窃以自濮安懿王称亲,三御史得罪以来,群议汹涌,人情不以为惬。
傅尧俞等复不肯就职,论事愈急,士大夫窃为朝廷忧之。
而天变遽作,敌人加慢,忠义爱君之人往往窃议。
庶几陛下因此儆惧,刊前诏之失,大还放逐,赫然有为,以新德政。
今忽除苏寀御史知杂,则尧俞等岂复有可留之望哉?
同时而斥六谏臣,窃恐祖宗以来未有此事。
内失人望,外启戎心,虚灾异先见之戒,发祸败不测之端。
臣骤蒙拔擢,典司诰命,不敢阿谀隐讳,以孤陛下任使。
其辞头不敢奉行,已具状缴纳中书讫。
臣比缘此事,两违诏旨,自度罪恶深大,必不能复见清光。
然臣区区愚忠,犹愿陛下深畏天戒,谨察人情,以为社稷之计。
熙宁经筵论荐司马光等三十三人章藁1076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端明殿学士右谏议大夫集贤院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司马光,素有行实,忠亮正直,以道自任,博通书史之学。
可备顾问。
端明殿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许州韩维,器质方重,学亦醇正。
知尽心性理之说,得道于内,则可以应物于外矣。
翰林侍读学士宝文阁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吕公著,道德醇明,学有原本,事君以进贤汲善为己任,可谓知务矣。
三人者,皆股肱心膂之臣,不当久外,乞诏还词苑,或居经帏,日侍燕闲,论思献纳。
学士有博学通典故者:秘书监集贤院学士、知杭州苏颂,记问博洽,长于史学,国朝典故,多所练达。
所学,宋敏求之比。
宜编撰检讨之任。
馆职有学行器识可备侍从者:右司谏直集贤院孙觉,素有乡行,明经术义理之学,端良信厚,可以镇浮厉世。
尚书祠部员外郎秘阁校理、知齐州李常,性行醇正,兼治经术,久补外官,有循良之政,可比于
尚书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和州范纯仁,器识通明,忠义骨鲠,其才足以济大事。
三人者皆可充近侍耳目之官。
馆职文学可为词臣者: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河中府苏轼,豪俊端方,所学虽不长于经术,然子史百氏之书,无所不览。
文词美丽,擅于一时。
居官敏恕,尤通政事。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权知洪州曾巩,以文学名于时,人皆称其有才,然其文词近典雅,与之文各为一体。
二人者皆词人之杰,可备文翰之职。
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孙洙,博学能文,才识通敏,所守亦端,可充文翰史臣之选。
兼明世务,通晓民政。
近蒙进擢修注,深厌士论。
馆职有学行端正可以擢居清要者:秘书丞集贤校理王存,学行素著,方重有守,不为势利所迁。
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判武学顾临,才豪而气刚,兼有识略,乐义尚贤,喜于闻过,可属以危难之事。
秘书省著作佐郎集贤校理林希,少有文行,明敏劲正,学亦该博,长于记问,可与编撰检讨之职。
谪官未复职者:尚书右司郎中分司南京李师中,人多称其有才,可当边帅之任。
往岁近臣尝有论荐,其才它日为名臣。
向因言事分务,若遂蠲洗,不惟责其后效,抑足以开言路也。
尚书兵部员外郎傅尧俞,言事官以义去就,有古诤臣之风,不幸坐累褫职,未蒙牵复。
太常博士、新差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胡宗愈,文醇行循,兼明经术,东南人士,多所师服
向以言事被谪,累经恩宥,未蒙复职。
秘书省著作佐郎王安国,材器磊落,文亦豪迈,可充词翰之职。
向居罪废间,不忘进学,亦奇伟之才也。
京朝官、选人有学行才器可进擢台阁者: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签书应天府判官厅公事刘挚,性行端淳,词学渊远,若置之文馆,优游长育,必为远器。
太常博士崇文院校书勾当宗正丞公事虞太熙,治经有行,端方自守,不茍于进,可充台阁之选。
太子中允、监西京洛河竹木务程颢,性行端醇,明于义理,可备风宪职司之任。
太子中允权发遣淮南西路转运判官公事刘载,少治经术,兼有文行,可备台阁之选。
殿中丞、新差充秦凤熙河路措置边事勾当公事兼催督军须薛昌朝,才质俱美,持守端直,当置台阁,以养其才。
久从机宜之辟,非所以处之也。
秘书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张载,学行修明,养心事道,不茍仕进。
西方学者,如载一人而已。
若稍加优宠,所劝大矣。
兴国军节度掌书记苏辙,其学与文,若不逮轼,而静厚过之。
自登第及中制科,凡二十年,尚在选调,未蒙褒擢。
台州司户参军召试馆阁孔文仲,性醇行粹,如不能言,发为文章,温厚正直,稍加长育,必为瑰硕之器。
新差歙州军事推官吴贲,端良质实,少以孝行闻于州乡。
治《易》、《春秋》之学,而文亦淳雅。
尤尽心于民政,所至以惠爱称。
润州延陵县令吴恕,器识淳深,学通义理,若置之文馆,长育而成就之,可以与有为也。
常僚中才行器识可升擢任使者尚书屯田郎中知开封府太康县林英,有才与行,安静详明,和而不随,直而无挠。
尚书都官员外郎、监泗州河南转般仓孙奕,士行著于乡闾,节义信于朋友。
外虽朴淳,而中实强敏。
所至,皆以善政闻,可谓循良之吏。
使当一路,则可以厚风俗而安民矣。
秘书省著作佐郎监扬州粮料院林旦,才力强明,通晓民政,兼有持守,可责任以事。
太常博士、新差监衡州在城盐仓邹何,操履端方,吏材通敏,久居务局,士论惜之。
小臣言事黜废有可矜者:太子中允降授大理评事唐坰,性虽轻脱,然才干明敏。
向以言事被窜,两经赦宥,初监广州军资库,次移监吉州太和县盐酒税,又次移监杭州龙山税。
流落远方,已是数年,愿特与亲民差遣,以来敢言之士。
光州司法参军、监安上门、英州安置勒停郑侠,向以狂言得罪,窜废海隅瘴疠之地,朝不保夕。
小臣愚直敢言如此,是亦发于忠义,非陛下矜怜其志,而使得生还,谁复为言者(《古灵先生文集》卷一。)
正文前有司马光韩维等三十三人姓名,今略。
傅察推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一、《宋元学案》卷五○
夫士之立人之朝,不以天下蚩蚩然者为己忧,人虽曰能仕,吾不信也。
古之圣贤存其心,视天下之民如视其子,闻有一夫不获,则不能安乎其身。
曰:彼亦人耳,其心、口、鼻、耳、目,能动而知,举吾类也。
天其假手于我,有知以养其类,吾何忍鸟兽自私、安而弗顾哉!
心能虑,吾与天下公其思;
口能辩,吾与天下公其言;
耳能聪,吾与天下公其听;
目能察,吾与天下公其视。
凡在吾身有能为者,莫不与天下公为之。
故禹、稷三过其门而不入,伊尹五就桀五就汤,太公七十而归周,孔子皇皇于诸侯之国。
苟不以是为心,彼乌不知养心治气、安佚之为乐哉?
百亩之田,一亩之宅,可以处之,终身䜣然忘天下,其肯劳身苦志如是而为彼民哉?
是亦有所使然也。
今之仕者或不然,与之位则居之,与之禄则受之,至于民有死亡危苦则外之。
有善利不为之思,有疾蠹不为之除,曰:吾亦人耳,其心、口、鼻、耳、目,无数寸之广,恤恤乎夜气之不存,以营其身,犹且弗给,吾何为与是蚩蚩者忧且劳乎?
苟以是为心,彼乌知上畏天命而下忧人穷也哉?
是未可与言也。
某游京师四方,蚤夜孜孜,求古之人。
每闻大夫之贤者,士之仁者,虽在荐绅、山林,莫不愿见而求之。
比见钦之河阳,与之议论,诚嘉矣。
观其材与文,诚美矣。
然而未知其仁。
今将去污滞而升亨衢也,百里之邑有民社可以为政,吾于是观焉。
钦之将求贤于今之从政者欤?
固已倍蓰于人矣,是乌足为钦之言?
若曰:予不忍天民之穷,奋不顾世之是非,将求配于古人,有所利于天下,摩顶至踵为之。
则自今以往,请从事于斯说,庶几钦之后日,其为邦家之福也。
钦之勉焉!
傅尧俞等劄子治平三年三月八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二、《司马公文集》卷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九○、《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续资治通鉴》卷六四、光绪《内黄县志》卷一六
臣近曾上殿,蒙圣恩宣谕以濮王亲事,云:「此亲字,官家亦本不欲称,假使只称濮王仙游县,有何不可」?
臣乃知陛下至公,本无过厚于私亲之意,直为政府所误,以致外议纷纭。
必谓旦夕下诏罢去亲名,其已出台官,当别有除改,见在台官,亦优加抚谕,使之就职。
昨日忽闻侍御史知杂事傅尧俞和州侍御史赵鼎通判淄州赵瞻通判汾州
中外之人,无不惊愕。
此盖政府欲闭塞来者,使皆不敢言,然后得专秉大权,逞其胸臆。
臣窃惟陛下春秋方壮,圣性钦明,而今日独取拒谏之名,受孤恩之谤,违天下之望,失人主之权,止于遂政府数人很心而已,不知于陛下有何所利而为之?
臣不胜区区,深为陛下痛惜。
伏望陛下勿复询于政府,特发宸断,召还尧俞等,下诏更不称亲。
如此则可以立使天下愤懑之气,化为驩欣;
诽谤之语,更为讴歌矣。
取进止。
乞与傅尧俞等同责降劄子治平三年三月十一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二
臣昨任谏官日,与其馀台官等同共论列濮王典礼、不宜称尊号及皇考事,前后非一。
臣寻蒙恩改龙图阁直学士,臣屡曾辞免,乞以旧职知河中府等一处,朝廷不许,止免谏职。
同知谏院傅尧俞侍御史知杂事吕诲侍御史范纯仁赵鼎赵瞻监察御史里行吕大防并已责降。
若所言濮王事合于典礼,则尧俞等不当窜逐;
若所言非是,则臣不宜独免。
况同时台谏官窜逐已尽,臣实无颜尚居故位。
同罪异罚,有累公朝,伏乞与傅尧俞等一例责降。
取进止(《司马公文集》卷三五。)
侍:原脱,据前《留傅尧俞劄子》补。
乞责降第三劄子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二、《司马公文集》卷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五
臣于今月十一日上殿,乞与傅尧俞等一例责降。
十三日又曾自陈固违圣旨之罪,至今未奉指挥
臣向于陛下即位之年四月二十七日,已曾上疏豫戒追尊祖父之事。
政府请议濮王典礼,陛下令候过仁宗大祥别取旨,臣与傅尧俞甫过大祥,即诣政府白以为人后者不得顾私亲之议。
及诏两制礼官同共详定之日,臣又独为众人手撰奏草,若治其罪,臣当为首。
吕诲等并系后来论列,已蒙谴逐,况如臣者,岂宜容恕?
纵陛下至仁,特加保庇,臣能不愧于心!
伏望圣慈依臣前奏,早赐责降。
其向所上疏,窃虑年月稍久,禁中遗失,今别录进呈。
取进止。
乞责降第四劄子(次日中使刘温直宣赴迩英阁,上面谕,令供职。)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二、《司马公文集》卷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
臣自今月十一日以来,已曾三次奏,乞与傅尧俞等一例责降,未蒙开允。
今又准中书劄子,以侍讲钱象先奏,乞催臣依旧赴经筵供职,奉圣旨,令臣疾速朝参供职者。
臣仰荷大恩,所宜奔走奉承诏旨。
然臣退循义理,有所未安。
是以不敢茍贪荣禄,至重有敷陈。
臣与傅尧俞等七人同为台谏官,共论濮王典礼。
尧俞等所坐,臣大约皆曾犯之。
尧俞等六人已蒙圣恩尽得外补,独臣一人尚留阙下。
使天下之人皆谓臣始则唱率众人,共为正论;
终则顾惜禄位,茍免刑章。
臣虽至愚,粗惜名节,受此指目,何以为人?
非徒如是而已,又使讥谤上流,谓国家行法有所偏颇。
臣是用昼则忘餐,夕则忘寝,入则愧朝廷之士,出则惭道路之人,藐然一身,措之无地。
虽知违犯天威,负罪愈重,岂敢更复朝参供职。
伏望圣慈曲垂矜察,依臣前奏,早赐责降。
取进止。
奉诏荐举贤才奏元丰八年六月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七、《续资治通鉴》卷七八
昨僭妄上言用人等事,寻准御前劄子:所奏职位卑微,如堪大任者,令具姓名奏入。
陛下推心于臣,俾择多士,无复疑间。
臣承命惶恐,惟惧不称,岂可阿私?
窃见吏部郎中刘挚,公忠刚正,终始不变;
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赵彦若,博学有父风,内行修饬;
朝请郎傅尧俞,清立安恬,淹滞岁久;
直龙图阁、知庆州范纯仁,临事明敏,不畏强禦;
朝请郎唐淑问,行己有耻,难进易退;
秘书省正字范祖禹,温良端愿,修身无缺。
此六人者,皆臣素所熟知,节操坚正。
虽不敢言遽当大任,若使之或处台谏,或侍讲读,必有裨益。
其人或与臣有亲,或有过失,臣窃慕古人内举不避亲,不以一眚掩大德,既蒙访问,不敢自避嫌疑,致国家遗才。
自馀如新翰林学士吕大防兵部尚书王存、礼部侍郎李常、秘书少监孙觉右司郎中胡宗愈户部郎中韩宗道工部郎中梁焘开封府推官赵君锡、新监察御史王岩叟朝议大夫泽州晏知止朝请大夫范纯礼、知登州苏轼、知歙州绩溪县苏辙承议郎朱光廷,或以行义,或以文学,皆为众所推伏。
臣虽与往还不熟,不敢隐蔽。
伏望陛下纪其姓名,各随器能,临时任使。
然知人则哲,自古所难,况臣愚陋,加以屏居岁久,与士大夫多不相接,岂敢尽天下之贤才?
伏望圣慈博加采访。
文彦博吕公著冯京孙固韩维等,皆国之老成,可以倚信,乞亦令各举所知,庶几可以参考异同,无所遗逸。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熙宁二年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八、《司马公文集》卷七八
熙宁二年春傅钦之遗光书曰:「昔我王考,材气过人,宦不遂以没。
尧俞幼鞠于王妣,以至成人,恩隐殊厚。
尧俞或以事夜艾未寝,王妣常危坐待之。
及仕而之四方,王妣不见再逾月,则忧念,气涩而成痈。
逮王妣之亡,竭尧俞之泣,不足以偿痈之血也。
今将以某月某日,举吾王考妣之柩,葬于济源。
吾尝与子同在谏省,子幸而知我,必为我铭其墓。
子茍自谓不能,是爱其少顷之勤,而使我抱终已之恨,非仁人之为也」。
光读之,愧且惧。
复书曰:「子以义责光,光何敢辞?
然门内之美,光不得闻也,子为光叙其事以来,光谨条次之,则可矣」。
有间,钦之以其状来曰:君讳某,字宝臣
其先大名内黄人,世为富家。
曾祖考讳思进,始读书为儒。
祖考讳凝,赠虞部员外郎
考讳世隆,以《春秋三传》登科,官至驾部员外郎、知邛州事,始家于郓。
少通尚书》,屡举不中第,用亲荫补三班借职,累迁至右班殿直
初监澶州酒税,历齐州离济寨酒税、庐州巡检,以事去官。
后监赵州仓,知定州新乐县,复以事去官。
已而监博州酒税,以疾罢归。
明道元年十月十日,终于家,寿六十一。
君为人忼慨方严,家之子弟虽甚爱之,不命坐不敢坐。
其当官明敏果断,在新乐,有西山采木卒二百人,谋劫其县,大呼自南门入,君率左右操白挺逆之。
至则叱使坐,卒不意君遽出,皆愕不敢动,君因骂之曰:「饿兵欲奚为」!
捽其为魁者数人,杖之各数十而纵之,皆抑首去,不敢出声。
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若无人,故所至龃龉,且老益穷,因发狂疾。
弃官归卧一岁所,忽起,召家人与诀,语言如平生,人乃疑其非狂也。
相国王沂公诸生,家居,未与人接,君即以公辅器之,已而果然,人不知其何用知之也。
夫人霍氏,国子博士致仕若拙之孙。
笃于孝慈,其父亡,夫人未之知,独视云烟草木皆惨悽变色,泣下不能自止,逾月而讣至。
后君二十二年,年八十一而终。
男某,仕至山南东道节度推官,知磁州昭德县事,赠工部郎中
二女,其长者蚤世,幼适杨氏。
孙七人:长曰尧俞字钦之,今为兵部员外郎
次舜俞,郊社斋郎
次君俞,未仕;
馀皆早世。
钦之谏官,处大议,正直无所顾避。
朝廷不能用其言,除知杂御史钦之固辞不肯拜,必求得罪以去,知和州,声振天下。
呜呼!
得非承其祖之风烈邪?
钦之以夫人尝至济源,爱其土风,遂葬焉。
铭曰:
气直志刚,难进易伤。
善抑不扬,其后必昌。
皆理之常。
赐新除吏部尚书傅尧俞辞免恩命不允诏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九、《苏魏公文集》卷二二
尧俞:省所奏,辞免恩命乞知绛州事,具悉。
卿旧德老成,中外瞩望,再持邦宪,屡告嘉谋。
朝有正臣,朕所倚赖。
天官大选,久难其人,今以命卿,允协公论。
何为逊宠,乃欲出麾?
虽云执谦,实昧朕意。
急服厥职,毋用固辞,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