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诫子歆书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告歆无忽,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已上据《御览》补改。)。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跋蹇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入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已下据《初学记》、《御览》补。)。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艺文类聚》二十、《初学记》十二,《御览》二百二十一引《刘向集》,又四百五十九、五百四十三。)。
劝元帝亲征杜韬疏 东晋 · 王鉴
出处:全晋文
天祸晋室,四海颠覆,丧乱之极,开辟未有。明公遭历运之厄,当阳九之会,圣躬负伊周之重,朝廷延匡合之望。方将振长辔而御八荒,扫河汉而清天涂,所藉之资,江南之地,盖九州之隅角,垂尽之馀人耳。而百越鸱视于五岭,蛮蜀狼顾于湘汉,江州萧条,白骨涂地,豫章一郡,十残其八。继以荒年,公私虚匮,仓库无旬月之储,三军有绝乏之色。赋敛搜夺,周而复始,卒散人流,相望于道。残弱之源日深,全胜之势未举。鉴惧云旗反旆,元戎凯入,未在旦夕也。昔齐旅未期,而申侯惧其老,况暴甲三年,介胄生虮虱,而可不深虑者哉?江扬本六郡之地,一州封域耳。若兵不时戢,人不堪命,三江受敌,鼓蠡振摇,是贼逾我垣墙之内,窥我室家之好。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鉴之所甚惧也。去年已来,累丧偏将,军师屡失,送死之寇,兵厌奔命,贼量我力矣。虽继遣偏裨,惧未足成功也。愚谓尊驾宜亲幸江州,然后方召之臣,其力可得而宣;熊罴之士,其锐可得而奋。进左军于武昌,为陶侃之重;建名将于安成,连甘卓之垒。南望交广,西抚蛮夷。要害之地,勒劲卒以保之;深沟坚壁,案精甲而守之。六军既赡,战士思奋,尔乃乘隙骋奇,扰其窟穴,显示大信,开以生涂,杜韬之颈固已锁于麾下矣。
议者将以大举役重,人不可扰。鉴谓暂扰以制敌,愈于放敌而常扰也。夫四体者,人之所甚爱,苟宜伐病,则削肌刮骨矣。然守不可虚,鉴谓王导可委以萧何之任。或以小贼方毙,不足动千乘之重。鉴见王弥之初,亦小寇也,官军不重其威,狡逆得肆其变,卒令温怀不守,三河倾覆,致有今日之弊,此已然之明验也。蔓草犹不可长,况狼兕之寇乎!当五霸之世,将非不良,士非不勇,征伐之役,君必亲之,故齐桓免胄于邵陵,晋文擐甲于城濮。昔汉高、光武二帝,征无远近,敌无大小,必手振金鼓,身当矢石,栉风沐雨,壶浆不赡,驰鹜四方,匪遑宁处,然后皇基克构,元勋以融。今大弊之极,剧于曩代,崇替之命,系我而已。欲使銮谢旂无野次之役,圣躬远风尘之劳,而大功坐就,鉴未见其易也。魏武既定中国,亲征柳城,扬旌卢龙之岭,顿辔重塞之表,非有当时烽燧之虞,盖一日纵敌,终己之患,虽戎辂蒙崄,不以为劳,况急于此者乎!刘玄德躬登汉山,而夏侯之锋摧;吴伪祖亲溯长江,而关羽之首悬;袁绍犹豫后机,挫衄三分之势;刘表卧守其众,卒亡全楚之地。历观古今拨乱之主,虽圣贤,未有高拱闲居,不劳而济者也。前鉴不远,可谓蓍龟。
议者或以当今暑夏,非出军之时。鉴谓今宜严戒,须秋而动,高风启涂,龙舟电举,曾不十日,可到豫章。豫章去贼尚有千里之限,但临之以威灵,则百胜之理济矣。既扫清湘野,涤荡楚郢,然后班爵序功,酬将士之劳;卷甲韬旗,广农桑之务,播恺悌之惠,除烦苛之赋。比及数年,国富兵强,龙骧虎步,以威天下,何思而不服,何往而不济,桓文之功不难懋也。
今惜一举之劳,而缓垂死之寇,诚国家之大耻,臣子之深忧也。
鉴以凡琐,谬蒙奖育,思竭愚忠以补万一。刍荛之言,圣主不弃,戍卒之谋,先后采之,乞留神鉴,思其所陈(《晋书·王鉴传》)。
请减滑州封户疏 唐 · 宋务光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
臣闻分圭裂土。各有方位。通邑大都。不以封锡。前猷未远。古义亦深。自顷命侯。稍殊旧式。莫居硗塉。专择雄奥。徐州贡土。方色已乖。寝邱辞封。让德不嗣。其滑州者。国之近甸。密迩帝畿。地出纹缣。人多趋射。所以列县为七。分封为五。王赋少于侯租。入家倍于输国。求诸既往。实所未闻。每科封丁。有甚征役。因而失业。莫反其居。此州土风。逃者旧少。顷日波散。良缘封多。百姓嗷嗷。不堪其弊。伏愿稍均封户。散配馀州。下息疲氓。上遵古制。则公侯不失于采地。流泛得还于故乡。诸州封户。亦望准此。又徵封使者。往来相继。既劳传驿。甚扰公私。诸附租庸。每年送纳。望停封使。以静下人。仍编入新格。庶为永利。又闻五等崇劳。百王盛典。自非邢茅懿戚。寇邓鸿勋。无以誓彼山河。畴其爵土。近者封建。颇缘恩泽。功无横草。人巳分茅。遂使沃壤名藩。多入侯国。邑收家税。平于天府。经费不足。盖亦有由。窃见武德之初建侯故事。于时天宝新定。王基创开。佐命如云。谋臣如雨。然而封者不过十数人。今礼乐承平。邦家继代。有象贤旧德之裔。无野战攻城之勤。至于命封。不合全广。论功少于前叶。食邑多于往时。既减边储。实亏国用。伏惟酌隆姬之前训。咨武德之旧章。地非宗盟。勋殊社稷。不宜加以实邑。自可宠以虚名。如是。庶绩其凝。彝伦攸叙。臣忝当廉问。备采风谣。灼见不安。岂敢自默。知必被封家所疾。顾尝以报国为心。乞择愚言。访诸朝宰。分毫有益。夕死无恨。
送安法师 中唐 · 张籍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出郭见落日,别君临古津。
远程无野寺,宿处问何人。
原色不分路,锡声遥隔尘。
山阴到家节,犹及蕙兰春。
兽炭赋(以朱火清耀升为韵) 唐 · 蒋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九
彼好奇者。巧与之俱。揉煨烬兮。是谋是度。象猛兽兮。为虎为䝙。将以辉烁殊观。熠耀洪炉。腹翕赩以凝电。口喊呀而夺朱。曳尾垂头。似无心而暴物。嘘烟吐燄。若有齿而焚躯。寓形兮必果。徒搏兮莫可。锯牙钩爪。乍腾倚于寒灰。隅目高眶。载光芒于烈火。所以暖虚室。娱密坐。稽其状也。成鸷兽之雄雄。求其类焉。笑形盐之。其静兮无营。其动兮匪惊。稍顿足以狼顾。时迸裂以豺声。煜爚交光。孰辨犬羊之鞟。䫜顤欲步。似怀林野之情。因炎上以委质。殊槛中而徇生。辉兮赫兮。美其容之有焯。不贪不暴。嘉其身之中清。无野心以见诮。非内热以自照。恒虩虩而畜勇。复煌煌而引耀。威而不猛。谓驯扰于中堂。攫而莫前。疑蜷跼于馀燎。袭狐貉者。对之而不惊。被絺绤者。向之而伏膺。佐南薰之煦妪。却北陆之严凝。金釭近之而发彩。玉壶邻之而散冰。髬髵枕藉。爌晃依冯。类火鼠兮炎邱是托。比烛龙兮昆阆斯升。此制也。不唯资于玩好。抑亦彰夫伎能。
吊崔县令 唐末 · 罗隐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道政里
丁亥年夏(咸通八年)。前晋阳崔县令死于通政里客舍。殍也。余虽不识其人。且念其官不卑也。死亦命也。而竟以饿者。是必不为贪吏。为贪吏则不然。因作词以吊曰。南风热兮云蒸乾。缅饥魂兮愁郁盘。莅晋阳兮俸薄。魂之廉兮无剽削。余辞以吊空。魂来亲兮无西东。魂无山兮山之鬼夷叔。彼之生兮未尝足。魂无野兮野之鬼陈仲。彼非其得兮一介不之共。魂邀留兮京师。上愉愉兮下怡怡。残败肉兮乞狗彘。舍此兮何之。量天地之广大兮。吾不得而知。鸡则走而鸢则飞。鸣蝉瘦而蝤蛴肥。何浊也则是。清也则非。茫昧既不可以问兮。盘礡不可得而推。恍吾怀以四顾兮。孰知夫天地之云为。
渼陂 唐末 · 郑谷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昔事东流共不回,春深独向渼陂来。
乱前别业依稀在,雨里繁(一作梨)花寂寞开。
却展渔丝无野艇,旧题诗句没苍苔。
潸然四顾难消遣,秪有佯狂泥酒杯。
后池春水初满 北宋 · 宋庠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水从云表济祠来,春冻初消旧堰开。
岸侧浅黄先映柳,石边新绿便成苔。
就深整顿吴歈桨,因曲安排洛禊杯。
莫道使君无野兴,把竿常到月中回。
杂说 其二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五六、《演山集》卷四八
合敬则无离心,同爱则无异情。事文,礼乐之迹也;敬爱,礼乐之情也。先王之制礼乐也,立本有情,趋时有迹。情,天也,不可戾者也,故在所因,而曰「礼乐之情同,明王以相沿」。迹,时也,不可同也,故在所损益,而曰「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事者时之应,名者功之报。趋时斯有事,建事斯有功,立功斯有名。为趋时而后有事,故事与时并;为立功而后有名,故名与功偕。
情可以意会,文可以理考。无精义不能会其情,无明德不能考其文。或曰:「夫子既圣矣,述而不作,何也」?曰:夫子,圣人之在下者也,有其德,无其位,何敢作?和者,天地之情;序者,天地之理。百物言其群分,群物言其类聚。聚而患其乱,故皆别,则言群物;有生则贵众多,故皆化,则言百物。
先王之制礼乐也,发天地之情,明天地之理而已。过制过作,人伪也,非真礼乐也。故过制则非理而失之乱,过作则非情而失之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者,发其情,明其理而已。
伦者言其理而已矣。伦,人理也;乐之情,天德也。以天德论人理,则无病天之患矣。人之德,出而分于三则有中,入而止于一则有正,中而无邪则能从于人,正而无邪则能侔于天。敬顺,礼之制在心者也;庄恭,礼之制在体者也。欣喜欢爱则设于情,恭顺庄敬则立于质。与民同礼,乐之小者也;与天地同礼,乐之大者也;与道同礼,乐之妙者也。先王之于天地,以其妙者官之,以其大者相之。
王者之为天下,方其图功而谋治也,则有教化以行礼乐之道;及其功成而治定也,则有制作以建礼乐之业。道也,先王非敢私行之;业也,先王非敢私为之,明人之天而已。礼之实,节文仁义者也;乐之实,乐仁义者也。节之不泛,文之不固,乐之不乖。二者之实,虽人之所固有者,彼所以节文而乐之,则因教化而后至焉。盖使天下之人,耳目之视听无非礼也,手足之舞蹈无非乐也。其功已成,其治已定,先王始有制作以收其成而已。乐以象德,而功成则德之著也,故作乐以扬之;礼以节事,而治定则事之辨也,故制礼以彰之。功大者其乐备,治辨者其礼具。王者之制礼乐,其情相沿而有详略者,时而已矣。
干戚之舞,饰威而已,故非备乐;熟烹而祀,致味而已,故非达理。五帝之天下未传之子,故不言世而言时。其时未失德,故不言礼而言乐。五帝之时,其俗未顿革,故言殊而不言异。
乐极则忧者,以物为乐故也;礼粗则偏者,以数度为贵故也。大圣敦乐有仁,而其乐未尝荒,故无忧;礼备有义,而其法足以适用,故不偏。
道之下降,气为阴阳,形为天地,数为万物。气数之中,以其高下散殊而有礼之序,以其流化合同而有乐之和。二者道理之自然,有生之类莫不具焉。流而不息者,品物流形也;合同而化者,万物并育也。礼居仁义之后,人德之序也;义居仁之后,天德之序也。自其天地始分而言之,则仁义在其后矣。仁主爱,乐主统同,故仁近于乐;义主断,礼主辩异,故义近于礼。而礼乐之大用非特于四时,是以仁义之用近之而已。礼,夏德也,夏之序,长春之生而已,可以统言仁;智,冬德也,冬之序,藏秋之成而已,可以统言义。天地化始于仁,革始于义。
气也者神之盛也,敦和又其气之盛也。礼乐之道行乎阳,则高下散殊,合同而化;行乎阴,则率神而从天,居鬼而从地。鬼神之神未离乎数,而数实行之。是以道之妙乎乐,则能率之以从天;妙乎礼,则能居之以从地。礼乐之妙能官天地,而率神居鬼则分天地之所主而已。唱者,天之道也,故作乐而应之;偶者,地之道也,故制礼以配之。应也配也,礼乐之参天地者也。由卑而见贵,由高而见贱。方以类聚物,物以群分类。天地之尊卑,阴阳之动静,群类之聚分,形象之上下,天地之理自尔。交感之相摩,旋转之相荡,鼓以发之,奋以进之,动以化之,煖以养之,天地之情自尔。化不时则不生,失乐之和;男女无辨则乱,失礼之节。不生无辨,天地之情,所不能免。故后之于天地,以乐之和,辅相其宜;以礼之中,裁成其道。
乐之和,失之则不生;礼之别,失之则乱。及其得之,则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行乎阴阳则物莫能违之,通乎鬼神则物莫能间之。凡有声气形数之类,在其中焉。礼乐至于此矣,然后能著大始,能居成物。
天之化,其阳始于亥,生于子,成于丑,而乾位西北焉,则知大始矣。乾者,天之道也,扬子曰:「天奥西北,郁化精也」。物于此焉,天道制其命,化精含有其生意,时未判也。及夫万物资始于元,成于艮,至于震,而天之用出焉。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数者冥合而有乐之和,则大始著矣。地之化,其阴始于巳,生于午,成于未,而坤位西南焉,则作成物矣。《易》曰:「致役乎坤」。致役者作之也。万物之生,天化气,地化形。其化形也,萌者出,勾者达,羽者飞,足者走,鳞者游,特未定也。及夫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游者潜,走者伏,飞者息,方以类聚物,物以群分类。数者冥分而有礼之别,则成物居矣。大始者,精气也,乐散为和气以著之。成物之体立矣,礼分为定体以居之。礼者,其乐之终始欤!故言礼制行矣,则在乎乐之前;言礼居成物,则在乎乐之后。
歌南风,和天也;赏诸侯,和人也。诸侯之受赏,亦责其致和而已。德盛而教尊,则其德和于人。五谷时熟则其德和于天,乐者象德而赏之也。舞者德之容,故观其舞而知其德;谥者行之迹,故闻其谥而知其行。
《云门》,天德之象也;《咸池》,地德之象也。乐之象德,有天而已,则简地,尧之乐有《咸池》备矣。《韶夏》,文乐也;《濩武》,武乐也。象德有文而已,则缺武,商、周之乐有《濩武》则尽矣。《大卷》言云之形,《大章》言云之象。
万物之生,得寒而成,得暑而长,然而不时则邪气乘物,故不时则疾;得风而动,得雨而润,然而不节则淫暴害物,故不节则饥。教者,先王所以化物也,故譬则寒暑;事者,先王所以应物也,故譬则风雨。因时之宜而立教,故不伤世;通物之变而用事,故有成功。是以先王之为乐也,于天下也法治,于己也则行象德,然后无不时不节之患。
酒之养人,犹其教其事;酒之流生祸,犹其不时不节。壹献之礼,宾主百拜,所以节其流。
上下之分甚严,而不至于绝者,以其有酒食以合欢。甚欢而不至于荡者,以其有乐以象德,有礼以缀淫,皆以礼终,故哀乐中其节。
众人所乐者物之盛,圣人所乐者德之盛。惟乐出于圣人之所乐,故能养民心,其感民深。其移风易俗而出于众人者,彼且自荒矣,其如民何!
有血气则有情欲,有心智则有意识。情欲可动,意识可感,然后喜怒哀乐随其所遇而变。君子则不然,血气心智不能淫其性,而喜怒哀乐之情发而中节,故不为忧思淫乱而异其音焉。是故君子之乐可以善民心,可以移风俗。
本之情性以正乐之德,稽之度数以正乐之文,制之礼义以正乐之用。阴阳为道则刚柔为德,阴阳为德则刚柔为气。刚气,阳德之发;柔气,阴德之发。不散不密,阴阳之中;不怒不慑,刚柔之中。有中性然后有中德,有中德然后有中气。乐者本于性,发于德,而作于气者也。
先王以民之喜怒哀乐随其所遇而变,则天理灭矣,故本诸情性而为之乐焉。及以感道之,则君臣上下同听之,莫不和恭;父子兄弟同听之,莫不和亲。夫恭之于君臣,亲之于父子,天理也,而形见于乐,则乐观其深矣。
时有盈虚,运有去来,物有存亡,人有进退。圣人之知进退也,归之义焉,而不累乎其身;圣人之知存亡也,归之命焉,而不累乎其物。物我之累亡,然后能止乎一,而不失其正焉。由止一之正而上之,为不亏之纯,不杂之粹,至乎抱一之精而尽焉。故圣人之不动者,不去不来,无进无退,不死不生,无存无亡,不加不损,无得无丧。然而知之所及者,特与五行之数、四时之运,相为盈虚消息而已。
消息盈虚,天之理也,在人为进退,在物为存亡得丧。未始有是物也,傥来而得之,然后有存焉;未始无是物也,适去而丧之,然后有亡焉。未知人,焉知天?是故进退先乎存亡,存亡数之大者,且不知焉,焉知得丧?是故存亡先乎得丧,存亡吾知之矣,未有不及得丧者也。故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得丧不与焉。
有天道者,地之类不及见之;有阴道者,阳之类不及见之。圣人之神能阴能阳,圣人之道有天有地。及其作也,本乎天地,丽乎阴阳者,无不见之矣。本乎天者亲上,见圣人之天道者也;本乎地者亲下,见圣人之地道者也。扬子曰:「仰而视之在上,俯而窥之在下。企而望之在前,弃而忘之在后」。犹之苍天也,东西南北,无不在焉。圣人之作也,其孰不见哉!
元德之类,即于物者,其德有三,曰刚、曰健、曰中。即于天者,其德有四:曰正、曰纯、曰粹、曰精。以刚而立,以健而行,以中而用,元德之成物也。以中而用,则其为健也,莫能穷之;以健而行,则其为刚也,莫能折之。成物而还,止一而静,则有正焉。纯者止一而不亏者也,粹者止一而不驳者也。庄子曰:「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一之所致,至乎抱一之精而尽焉。神者,天道之至;精者,天德之至。扬子曰:「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太始冥冥,无有无形,含孕庶类,运动百化。穷则更生,终则有始。一阳之萌,万形以分。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勾者出,萌者达,蛰者昭,角觡生,羽翼奋,莫制之者,乾元之刚,不亦至乎!
先王之应时也,春将务作,夏将务讹,秋将务成,冬将务易,观日而后知焉。先王之授时也,于春之中则使民隩,观星而后知焉。春且至矣,而弗平秩,何以行事?春且中矣,而民弗析,何以立功?是故官敏事,农敏功,与时盈虚,与时因革而已。
制治之道,有任无为者,然后可以出法而应物;有任有为者,然后可以行法而立事。稷之播种、契之敷教、皋陶之作事、垂之共工、伯益之虞、伯夷之典礼、夔之典乐、龙之纳言,行法者也。苟无出法之人,论道而揆之,则虽八官之烛理,有能蔽之者,非所谓亮采。荣者或辱,成者或败,非所谓惠畴。是故舜之命九官也,禹宅百揆为之先焉。八官以序,各任其事。要在大禹,详在八官。道所揆,晦者斯光,窒者斯通,辱者斯荣,败者斯成,无失职之虑,而况八官以其才之所长而专其任哉?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明君礼下以恭,致君子也;取民以俭,致野人也。致君子则使之正经界,均井田,平谷禄,为治野人之计也;致野人则使之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为养君子之计也。
管仲、晏子,非王者之佐,孟子耻以此自待。故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齐桓、晋文,无王者之道,孟子耻以此待其君,故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与张户曹论处置保甲书 其二 北宋 · 吕南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八、《灌园集》卷一四
前辱黎滩回,示以所议保甲事为未尽知新法之意。景倩以此语处我,非不可以受也,但详景倩所以发语之由,则犹可以勿受。何者?景倩亦未尽知吾意故也。夫联邻伍为保甲,以检责奸偷,讥诃逋逃,此熙宁以前县大夫间亦行之,而民间晓此甚熟矣。何有今日旷然大变吾君吾相之盛心,推遍海内,而书生犹不知乎?盖奉行新法者有所未当时措之宜,则弊所以形,弊形则民之所以怪且忧。景倩以使责未出忧,离合未适愿,谓皆法之所无,此何言耶?使法而有此,则何以谓之法也?法无之,而行法则不免有之,景倩岂独不闻且见欤?前奉论之时,县所下期会诸文,月数十于保正所。而耆长所受或十馀而已。盖保正虽豪而其职则总统众长,其受符于县则退而关付于众长,众长又轮转而付之其属户,此官所许者也。而且越乡跨里,责其办事,事未必办,则官不得无惩艾之威。此民臀所以流丹相照也,某岂妄议哉?嘉祐末年,今河北都运吴公为南城,亦行保甲矣。联二十家隶一长,而不问主客户,取于比近势足以相及而已。当是时,领事者唯在耆壮,而不闻有扰民之患。盖唯不委耆壮,而屡以官临,乃所以致民之扰也。彼以为平昔联保甲,官未尝临,而今则临之,此其不止于检责奸偷,讥诃逋逃,必将有以勤我者,其所以扰也,而况不能无离合不适愿之怪乎?今保甲所在有相去十里者,甚者至十五里,有隔山阻水,有异保殊坊者,而并居一聚之民,则都大析碎,宜合此而反附彼者矣,某岂妄议哉?景倩以为上官谆谆开其申愬,有未适愿则为改正,此非某不知也。使官不许又不改正,绝无纷扰之忧,则官犹不失为烦,民犹不失为勤;况乃胥吏检治,阴求微索,情所不免,保无忧耶?视今悬远必愬之户,率百改其四五十,而后可耳。然则上烦下勤,其有遽尽之日哉?夫民知远虑者寡矣,是以未遭急故,则未暇愬其离合之非便,若知思者,则遽愬其然耳。然则今之未愬者,非不愬也,愬在后日而已。景倩岂不念此?盖为政而不执其要,未有能善者也。今怀未必敢之疑,而使民必愬无已,岂要也哉?某虽在山乡,然非日无野人交论者。顷以季源诚托,故因行而问知其说,既未及告而季源去。窃以爱人利物,君子之事,而景倩君子之英,幸当体访之责,足以使民已其所怪,故不嫌屡渎而私以书焉,诚欲裕民恩力出于景倩车马之下焉耳。景倩乃云然,吾岂风波之徒哉?景倩处我过矣。数旬以来,县不下期会文于保正所,众户由此泰定,皆以幸脱丹臀相庆。若改正一事,官更垂意,则受赐因吾景倩,岂曰小补?如之何,如之何?
春秋左氏传杂论一 其二十三 顷公不射君子为有礼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九
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韩厥梦子舆谓己曰:「且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注:齐侯不知戎礼。)」。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右成二年。战欲杀敌,无问其人矣。而顷公自以不射其君子为有礼,用此败。执此与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不禽二毛同意。
策问 其十六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二、《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此天下之常分,古今之通义也。先王度地以居民,分田以制禄,五家之寡,则以一下士长之,其治野人可谓详矣。自比长而上至于乡老大夫,皆养于野人者也。一乡之广,又二千五百家而已。以今较之,犹非赤望县之比也。而卿大夫士列于其间,无虑数千人,岂不冗且多乎?先王未尝以饩廪为忧,而野人之养君子者亦不以为厉。今之郡县官有常员,宜其易禄矣,而议者每以冗官为患,何也?国家修饰治具,将复三代之制,致治之原,有在于此。学者宜知其说也,幸著于篇。
将之天长题新亭壁二首 其一 北宋 · 张耒
七言绝句 押删韵
新亭登眺解征鞍,飞鸟悠扬云意閒。
谁谓尘埃无野兴,故乘风雨看秋山。
立夏日纳凉 宋 · 李光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茅庵西畔小池东,乌鹊藏身柳影中。
沙岸山坡无野店,不知此处有清风。
春秋名号归一图跋 南宋 · 李焘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五三
昔左丘明传《春秋》,于列国君臣之名字不一其称,多者或至四五。始学者盖病其纷错难记,继先集其同者为一百六十篇,音同者附之,于左氏抑亦微有所助云。宋大夫庄堇、秦右大夫詹据,传未始有父字,而继先辄增之,所见异本。若子韩皙者,盖齐顷公,世系族谱与传同,而继先独以为韩子皙,与楚郑二公孙黑共篇者,误也。
昆山县重修学记 南宋 · 范成象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七一、嘉靖《昆山县志》卷一四、《江苏金石记》卷一二
皇朝在祖宗时,郡国得置学宫,弟子员选贤以教者,举天下才五十有三所,而苏居其一焉。昆山实为苏之邑,其承休尚矣。县有学,在西门之内,雍熙中,翰林王公尝记素王庙,丰碑屹如也。政和中,徽宗皇帝所书「大成」宝章,云汉昭回,扁榜峨然也。然并海之俗易趋利,业儒者寡,异时以学入仕者,越数十年时一慰寂寥耳,齐鲁之变不同,风土之宜异也。粤自化龙南渡,乾旋坤转,万灵骏奔,海若波立,荡壅决塞,百川顺理,由是此邦潮汐流通,沟浍交会,学之向背二水,殆有濉涣之美焉。自兹文物之兴勃然,士争以儒学自奋,接屋连墙,弦诵如市,随计公车,束书桥门,率数倍他邑,奉常赐第,连大比不乏人,近岁尤辈出,岁时闾里盍簪至环席,皆前进士,昔所无有也。以笃近渐美,力半而功倍也。学更数政,弗问弗遑,日圮月摧,风雨弗支。乾道改元,河阳李侯为邦之二年也,蒐慝剔弊,无废不兴,疏源导利,专务以惠爱恤隐,虽遇大啬,其民弗疵。邑且治,喟然谓同列曰:「百里古子男之国也,命之教政以是出,所以助王化,使民向方者,岂屑屑吏能宜称哉!况吾属奉制书,此道固先劝相矣,如之何弗敬」!会有浮屠氏以货殖败,其所自丰者非法,官籍之,赀以缗绩,田以顷计,侯乃请郡,愿以赀治废田为供。太守吏部沈公方以儒雅润色为治,嘉侯之意,亟言上而从之。侯躬揆度,鸠工指授,斧斤圬墁,趋事纷举。经营于良月之初,朔一再告,而阁宇崇成。门阙沈如,廊庑矗如,殿陛有序,飞甍翼如,横经肄业,有堂有舍,像设俨列,器陈合仪,凡所尊崇,规模具备。乃会邑缙绅逢掖释菜于先圣先师,礼成弗愆,万目交耸,猗欤盛哉,斯文之壮观也。成象依仁里居,获与崇观。侯以记岁月请于不腆之文,既辞弗获。窃谓古者四民,一耕而三食之,工商劳食焉而无愧,食功也,士独无为食之,不惟无愧,又加敬焉,岂不有大功乎!孟子曰:「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俾三人者共作,于其食易易,繄君子为之本,士之功顾不大矣哉!亦有非古之民而食人之食,其人已病矣,又从而渔猎之,如木之有蠹,枝叶未害,本必先拨,为治者常谨视而剔去之。今李侯剔其蠹而培其本,是真知所以为治者矣。本固矣,则英华之发又将增。是邑文物之光,不止誇衣冠之盛于畴昔而已矣,宜有魁垒豪杰之士出于其前闻人,一二钜公以功名德业焜耀宇宙者,今而后或见之,毋怠其所自。邑人皆曰:「昔子产不毁乡校,三年人犹诵之。今李侯之惠吾邦也如是,吾之诵之奚俟三年」!李侯闻之,以为不然。一日晨,入揖诸生而进之曰:「昔无庐,今大厥居,昔无以为养,今有储,愿诸君朝于斯,夕于斯,议于斯,诵于斯,所以居尔业而谋尔躬也。议于斯,此余之所乐闻也;诵于斯,以俟后之来者」。君子以李侯为知言云,故余喜而并书之。李侯名结,字次山,左朝奉郎、提举荆湖南路常平茶盐公事。吴郡范成象撰。
按:《吴都文粹续集》卷五,四库本。
与苏宰书 其三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五、《象山集》卷八
如闻徒御戒行,将如郡邸,岂黄堂将大行宽恤之政,以厚吾民之力,为国家培固根本,为万世不拔之基耶?「抚字心劳,催科政拙」,此阳道州所以为当世大贤,而史家载之以为美谈者。天以斯民付之吾君,吾君又以斯民付之守宰,故凡张官置吏者,为民设也。无以厚民之生,而反以病之,是失朝廷所以张官置吏之本意矣。「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朝廷官府之用,固当野人供之。今赋输之法,斯民所当遵而不违也。违而不供,民之罪也。官从而督之,理之宜也。为守宰者固不可以托「催科政拙」之言而置赋税之事一切不理。《易》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必指簿书期会为非吾所当务,此乃腐儒鄙生不闻大道,妄为缪悠之说,以自盖其无能者之言也。今簿书不理,吏胥因为紊乱,为长吏者难于稽考,吏胥与奸民为市,使长吏无所窥寻其踪迹,此所当深思精考,覈其本末,求其要领,乃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簿书齐整明白,吏无所容奸,则奸民惧而弊事理,良民下户畏事之人,不复被扰矣。若循理而治赋输,又不能宽上府之督责,则致为臣而去,岂不甚公甚正、甚荣甚美哉?有如文丈,大乡之贤,善类所宗,亦必甚慰,其意以为吾有贤子,不愧于阳道州矣。世间富贵何限,往往与草木俱腐,其能自拔而与阳道州俨驾于方册者,几何人哉?若曰「今不得已,且屈吾平日之志,为苟免之道」,非某之所闻也。吾人要当求师于往圣昔贤、有识君子,不可听计于吏胥。吏胥者,吾之所御,岂可反入其笼罩之中也?
陪王监簿宴广寒游次韵(原注:亭四畔皆植木犀,名广寒。) 宋末元初 · 林景熙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银桥疑驾海天长,丹粟离离照翠觞。
影浸山河琼殿冷,舞深风露羽衣香。
亦知广莫元无野,却笑温柔别有乡。
手折一枝惊昨梦,素娥怜老授玄霜。
修竹宴客广寒游亭分韵得香字 宋末元初 · 黄庚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银桥疑驾海天长,金粟离离照玉觞。
影浸山河琼殿冷,舞分风露羽衣香。
亦知广莫元无野,却笑温柔别有乡。
閒折一枝惊昨梦,素娥怜我授玄霜。
送翟御史佥山北宪 元 · 吴当
五言排律 押东韵
北京开臬府,持节肃群工。
宠甚郎官幕,威仍御史骢。
承恩方踖踖,辞阙去匆匆。
紫气榆关外,朱轓瀚海东。
霜寒翻鸷鸟,云影送冥鸿。
观省穷辽水,从容问国风。
宸衷推恻隐,庙议动昭融。
已觉皇威布,常令主泽通。
边烽无野战,物色屡年丰。
善政应除弊,贞心独秉忠。
祀朝依碣石,宾日候王宫。
处处讴歌起,家家乐事同。
勋名宜立致,簪绂会登崇。
更草匡时疏,慇勤达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