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刘焘非己子奏元祐六年八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四
伏睹今月十二日内降谏官姚勔劄子,言秘书省注《晋书》官邓忠臣刘焘等充检讨官,是现任宰臣子者。
臣昨见忠臣状所举是沧州节度推官刘焘,自系新知海州刘撝之子,两浙人,与臣不是亲戚。
言宰相子,指为臣男宣德郎蹈,必是误有风闻。
伏望圣慈详察,劄示知委,免致虚招论列,紊烦天听。
忠臣长沙人王圭门客,及第后因缘入馆,丁忧去,服除,再入秘书正字,为言者所攻去,通判瀛州,还差注《晋书》校对黄本
忠臣有学问,能文,长于杂记,顷尝注杜诗,久留心晋史,故使注之。
明堂执政范纯仁加恩制1086年9月13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朕出款真室,还祀合宫
祗见昊天,陟配文考
礼乐具举,华夷骏奔。
方恭默无言之中,繄辟公显相之赖。
率礼弗越,肆予汝嘉
具官范纯仁,庆历名臣之家,熙宁正谏之士。
著绩西鄙,授任中枢
谟猷靖深,兵革消伏。
领使奉祠之日,助成大享之勤。
降福孔多,推恩宜广。
矧予宥密之地,可无勋邑之加。
往服宠章,益敬毋怠。
可。
明堂执政吕大防加恩制1086年9月13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朕有事总章,升侑神考
四辅在位,百工在廷
鬷假无言,各率其职。
迨此釐事之毕,匪我冲人之能。
思与群公,均受帝祉。
具官吕大防,擢自英祖,休有直声
被遇裕陵,愈彰忠力。
入总文昌之辖,手疏磐错之烦。
六事所瞻,倚以为重;
三府之议,于焉取平。
宜加勋伐之隆,益增井赋之衍。
服我休命,思勉厥终。
可。
曾丞相106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九、《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一、《黄氏日钞》卷六二、《永乐大典》卷一三四五三、《文编》卷四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二七、《古今图书集成》交谊典卷六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闻之,将有求于人,而其说不诚,则难以望其有合矣。
世之奇特之士,其处也,莫不为异众之行。
而其出也,莫不为怪诡之词,比物引类,以摇撼当世
理不可化,则欲以势劫之,将以术售其身。
古之君子有韩子者,其为说曰:「王公大人,不可以无贫贱之士居其下风而推其后,大其声名而久其传。
虽其贵贱之阔绝,而其相须之急,不啻若左右手」。
呜呼,果其用是说也,则夫世之君子所为老死而不遇者,无足怪矣。
今夫扣之者急,则应之者疑。
其辞夸,则其实必有所不副。
今吾以为王公大人不可以一日而无吾也,彼将退而考其实,则亦无乃未至于此耶?
昔者汉高未尝喜儒,而不失为明君;
卫、霍未尝荐士,而不失为贤公卿。
吾将以吾之说,而彼将以彼之说。
彼是相拒,而不得其欢心,故贵贱之间,终不可以合,而道终不可以行。
何者?
其扣之急而其词夸也。
鬻千金之璧者,不之于肆,而愿观者塞其门。
观者叹息,而主人无言焉。
不能言,知言之无加也。
今也不幸而坐于五达之衢,又呶呶焉自以为希世之珍,过者不顾,执其裾而强观之,则其所鬻者可知矣。
王公大人,其无意于天下后世者,亦安以求为也。
茍其不然,则士之过于其前而有动于其目者,彼将褰裳疾行而搂取之。
故凡皇皇汲汲者,举吾事也。
昔者尝闻明公之风矣。
以大臣之子孙,而取天下之高第。
才足以过人,而自视缺然,常若不足。
安于小官,而乐于恬淡。
方其在太学之中,衣缯饭糗,若将终身,至于德发而不可掩,名高而不可抑。
贵为天子之少宰,而其自视不加于其旧之锱铢。
其度量宏达,至于如此。
此其尤不可以夸词而急扣者也。
轼不佞,自为学至今,十有五年。
以为凡学之难者,难于无私。
无私之难者,难于通万物之理。
故不通乎万物之理,虽欲无私,不可得也。
己好则好之,己恶则恶之,以是自信则惑也。
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
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
虽以此自信,而亦以此自知其不悦于世也。
故其言语文章,未尝辄至于公相之门。
今也天子举直谏之士,而两制过听,谬以其名闻。
窃以为与于此者,皆有求于吾君吾相者也。
故辄有献。
其文凡十篇,而书为之先。
惟所裁择,幸甚。
文与可(五)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五、西楼帖、《丹渊集》附录、乾隆《盐亭县志》卷六
启:郡人还,叠辱书教。
承尊候微违和,寻已平愈,然尚未甚美食。
又得蒲大书云尊貌颇清削,伏料道气久充,微疾不能近,然未免忧悬。
惟谨择医药,痛加调练。
莫须燃艾否?
近来亦自多病,年老使然,无足怪者。
蒙寄惠偃,真可为古今之冠,谨当缀黄素其后,作十许句赞。
盖多年火下,不可无言也。
呵呵。
幼安父子共得卅馀轴。
谨援此例,不可过望。
所示,当作歌诗题之。
作此乃莫大之幸,日夜所愿而不得者。
今后更不敢送浙物去矣。
老兄恐吓之术,一何疏哉。
想当一大噱。
别后亦有拙诗百馀首,方令人编录,以求斤斧,后信寄去。
老兄盛作,尚恨见少,当更蒙借示,使劣弟稍稍长进。
此其为赐,又非颁墨惠之比也。
中奉启,不尽言。
再拜,与可学士亲家翁阁下。
正月廿八日
杭州进士诗叙1072年10月10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六○、《观澜文集》丙集卷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中和堂
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陈公之词也。
苏子曰:士之求仕也,志于得也。
仕而不志于得者,伪也。
茍志于得而不以其道,视时上下而变其学,曰,吾期得而已矣,则凡可以得者,无不为也,而可乎?
昔者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
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
夫旌与皮冠,于义未有损益也,然且不可,而况使之弃其所学,而学非其道欤?
熙宁五年钱塘之士贡于礼部者九人。
十月乙酉,燕于中和堂,公作是诗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
不以时迁者,也。
言水而及松柏,于其动者,欲其难进也。
万世不移者,山也;
时飞时止者,鸿雁也。
言山而及鸿雁,于其静者,欲其及时也。
公之于士也,可谓周矣。
《诗》曰:「无言不酬,无德不报」。
二三子何以报公乎?
陆道士1096年12月8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七、《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鲊脯脍炙无不有,然皆埋之饭中。
故里谚云:「撅得窖子」。
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谷董羹,坐客皆称善。
诗人陆道士,遂出一联句云:「投醪谷董羹锅里,撅窖盘游饭碗中」。
东坡大喜,乃为录之,以付江秀才收,为异时一笑。
吴子野云:「此羹可以浇佛」。
翟夫子无言,但咽唾而已。
丙子十二月八日
盐官大悲阁1075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二四、《黄氏日钞》卷六二、《咸淳临安志》卷八五、《文编》卷五七、嘉靖《海宁县志》卷九、万历《杭州府志》卷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二七、《海塘录》卷八 创作地点: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羊豕以为羞,五味以为和,秫稻以为酒,曲糵以作之,天下之所同也。
其材同,其水火之齐均,其寒煖燥湿之候一也,而二人为之,则美恶不齐。
岂其所以美者,不可以数取欤?
然古之为方者,未尝遗数也。
能者即数以得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略。
其出一也,有能有不能,而精粗见焉。
人见其二也,则求精于数外,而弃迹以逐妙,曰,我知酒食之所以美也。
而略其分齐,舍其度数,以为不在是也,而一以意造,则其不为人之所呕弃者寡矣。
今吾学者之病亦然。
天文、地理、音乐、律历、宫庙、服器、冠昏、丧祭之法,《春秋》之所去取,礼之所可,刑之所禁,历代之所以废兴,与其人之贤不肖,此学者之所宜尽力也。
曰:是皆不足学,学其不可载于书而传于口者。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
古之学者,其所亡与其所能,皆可以一二数而日月见也。
如今世之学,其所亡者果何物,而所能者果何事欤?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由是观之,废学而徒思者,孔子之所禁,而今世之所尚也。
岂惟吾学者,至于为佛者亦然。
斋戒持律,讲诵其书,而崇饰塔庙,此佛之所以日夜教人者也。
而其徒或者以为斋戒持律不如无心,讲诵其书不如无言,崇饰塔庙不如无为。
其中无心,其口无言,其身无为,则饱食而嬉而已,是为大以欺佛者也。
杭州盐官安国寺僧居则,自九岁出家,十年而得恶疾且死,自誓于佛,愿持律终身,且造千手眼观世音像,而诵其名千万遍。
病已而力不给,则缩衣节口三十馀年,铢积寸累,以迄于成。
其高九仞,为大屋四重以居之。
而求文以为记。
余尝以斯言告东南之士矣,盖仅有从者。
独喜则之勤苦从事于有为,笃志守节,老而不衰,异夫为大以欺佛者,故为记之,且以风吾党之士云
六一(并叙)1090年12月8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三、《咸淳临安志》卷二三、《西湖游览志》卷二、名山胜概记、《明一统志》卷三八、万历《杭州府志》卷二二、《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三四、乾隆《浙江通志》卷九、雍正《西湖志》卷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欧阳文忠公将老,自谓六一居士
予昔通守钱塘,见公于汝阴而南。
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
子间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间而不可得,则盍往从乎?
予到官三日,访孤山之下,抵掌而论人物。
曰:「公,天人也。
人见其暂寓人间,而不知其乘云驭风历五岳而跨沧海也。
此邦之人,以公不一来为恨。
公麾斥八极,何所不至,虽江山之胜,莫适为主,而奇丽秀绝之气,常为能文者用,故吾以谓西湖盖公几案间一物耳」。
语虽幻怪,而理有实然者。
明年,公薨,予哭于舍。
又十八年,予为钱塘守,则亦化去久矣。
访其旧居,则弟子二仲在焉,画公与勤之像,事之如生。
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讲堂之后,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
即其地,凿岩架石为室。
二仲谓余:「师闻公来,出泉以相劳苦,公可无言乎」?
乃取勤旧语,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
且铭之曰:
泉之出也,去公数千里,后公之没,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几于诞乎?
曰: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
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馀烈,亦或见于斯泉也。
十八大阿罗汉颂(有跋)1099年4月15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二○、《文章辨体汇选》卷四六一、《八代文钞》第二九册、《东坡禅喜集》卷一、康熙《禺峡山志》卷二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蜀金水张氏,画十八大阿罗汉。
谪居儋耳,得之民间。
海南荒陋,不类人世,此画何自至哉!
久逃空谷,如见师友,乃命过躬易其装标,设灯涂香果以礼之。
张氏以画罗汉有名唐末,盖世擅其艺。
成都僧敏行,其玄孙也,梵相奇古,学术渊博,人皆曰:「此罗汉化生其家也」。
外祖父程公,少时游京师,还,遇蜀乱,绝粮不能归,困卧旅舍。
有僧十六人往见之,曰:「我,公之邑人也」。
各以钱二百贷之,公以是得归,竟不知僧所在。
公曰:「此阿罗汉也」。
岁设大供四。
公年九十,凡设二百馀供。
虽不亲睹至人,而困厄九死之馀,鸟言卉服之间,获此奇胜,岂非希阔之遇也哉?
乃各即其体像,而穷其思致,以为之颂。
第一尊者,结跏正坐,蛮奴侧立。
有鬼使者,稽颡于前,侍者取其书通之。
颂曰:
月明星稀,孰在孰亡。
煌煌东方,惟有启明。
咨尔上座,及阿阇黎
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第二尊者,合掌趺坐,蛮奴捧牍于前。
老人发之,中有琉璃器,贮舍利十数。
颂曰:
佛无灭生,通塞在人。
墙壁瓦砾,谁非法身。
尊者歛手,不起于坐。
示有敬耳,起心则那。
第三尊者,抹乌木养和,正坐。
下有白沐猴献果,侍者执盘受之。
颂曰:
我非标人,人莫吾识。
是雪衣者,岂具眼只。
方食知献,何愧于猿。
为语柳子,勿憎王孙。
第四尊者,侧坐,屈三指答胡人之问。
下有蛮奴捧函,童子戏捕龟者。
颂曰:
彼问云何,计数以对。
为三为七,莫有知者。
雷动风行,屈信指间。
汝观明月,在我指端。
第五尊者,临渊涛,抱膝而坐。
神女出水中,蛮奴受其书。
颂曰:
形与道一,道无不在。
天宫鬼府,奚往而碍。
婉彼奇女,跃于涛泷。
神马居舆,摄衣从之。
第六尊者,右手支颐,左手拊稚师子。
顾视侍者,择瓜而剖之。
颂曰:
手拊雏猊,目视瓜献。
甘芳之意,若达于面。
六尘并入,心亦遍知。
即此知者,为大摩尼。
第七尊者临水侧坐。
在龙出焉,吐珠其手中。
胡人持短锡杖,蛮奴捧钵而立。
颂曰:
以道眼,为传法宗
尔以愿力,为护法龙。
道成愿满,见佛不怍。
尽取玉函,以畀思邈。
第八尊者,抱膝而坐,加肘其上。
侍者汲水过前,有神人涌出于地,捧槃献宝。
颂曰:
尔以舍来,我以慈受
各获其心,宝则谁有。
视我如尔,取与则同。
我尔福德,如四方空。
第九尊者,食已襆钵,持数珠,诵咒而坐。
下有童子,构火具,又有埋筒注水莲池中者。
颂曰:
饭食巳异,襆钵而坐。
童子茗供,吹籥发火。
我作佛事,渊乎妙哉。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十尊者,执经正坐。
有仙人侍女焚香于前。
颂曰:
飞仙玉洁,侍女云眇。
稽首炷香,敢问至道。
我道大同,有觉无修。
岂不长生,非我所求。
第十一尊者,趺坐焚香。
侍者拱手,胡人捧函而立。
颂曰:
前圣后圣,相喻以言。
口如布谷,而意莫传。
鼻观寂如,诸根自例。
孰知此香,一炷千偈。
第十二尊者,正坐入定枯木中。
其神腾出于上,有大蟒出其下。
颂曰:
默坐者形,空飞者神。
二俱非是,孰为此身?
佛子何为,怀毒不已。
愿解此相,问谁缚尔。
第十三尊者,倚杖垂足侧坐。
侍者捧函而立,有虎过前,有童子怖匿而窃窥之。
颂曰:
是与我同,不噬其妃。
一念之差,堕此髬髵
导师悲悯,为尔颦叹。
以尔猛烈,复性不难。
第十四尊者,持铃杵,正坐诵咒。
侍者整衣于右,胡人横短锡跪坐于左。
有虬一角,若仰诉者。
颂曰:
彼髯而虬,长跪自言。
特角亦来,身移怨存。
无言音,诵无说法。
风止火灭,无相仇者。
第十五尊者,须眉皆白,袖手趺坐。
胡人拜伏于前,蛮奴手持拄杖,侍者合掌而立。
颂曰:
闻法最先,事佛亦久。
耄然众中,是大长老
薪水井臼,老矣不能。
摧伏魔军,不战而胜。
第十六尊者,横如意趺坐。
下有童子发香篆,侍者注水花盆中。
颂曰:
盆花浮红,篆烟缭青。
无问无答,如意自横。
点瑟既希,昭琴不鼓。
此间有曲,可歌可舞。
第十七尊者,临水侧坐,仰观飞鹤。
其一既下集矣,侍者以手拊之。
有童子提竹篮,取果实投水中。
颂曰:
引之浩茫,与鹤皆翔。
藏之幽深,与鱼皆沉。
大阿罗汉,入佛三昧。
俯仰之间,再拊海外。
第十八尊者,植拂支颐,瞪目而坐。
下有二童子,破石榴以献。
颂曰:
植拂支颐,寂然跏趺。
尊者所游,物之初耶。
闻之于佛,及吾子思
名不用处,是未发时。
佛灭度后,阎浮提众生刚狠自用,莫肯信入。
故诸贤圣皆隐不现,独以像设遗言,提引未悟,而峨眉五台卢山天台犹出光景变异,使人了然见之。
轼家藏十六罗汉像,每设茶供,则化为白乳,或凝为雪花桃李芍药,仅可指名。
或云:罗汉慈悲深重,急于接物,故多现神变。
傥其然乎?
今于海南得此十八罗汉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时修敬,遇夫妇生日,辄设供以祈年集福,并以前所作颂寄之。
子由二月二十日生,其妇德阳郡夫人史氏,以十一月十七日生。
是岁中元日题。
李端叔真赞1093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二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九、《文章类选》卷一七、《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九、《古文真宝后集》卷一○、嘉庆《庆云县志》末附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龙眠居士李端叔东坡老人赞之曰:
须发之拳然,眉宇之渊然,披胸腹之掀然,以为可得而见欤?
则漠乎其无言
以为不可得而见欤?
则已见画于龙眠矣。
呜呼,其将为既琢之玉,以役其天乎?
其将为不雨之云,以抱其全乎?
抑将游戏此世,而时出于两者之间也?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十五首 其一 教坊致语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
臣闻天无言而四时成,圣有作而万物睹。
清净自化,虽仰则于帝心;
恺悌不回,亦俛同于众乐。
属此九秋之候,粲然万宝之成。
吾王不游,何以劳农而休老?
君子如喜,则必大亨以养贤。
恭惟皇帝陛下,孝通神明,仁及草木。
行尧禹之大道,守之小心。
华夷来同,天地并应。
以谓福莫大于无事,瑞曷加于有年。
南极呈祥,候秋分老人见;
西夷慕义,涉流沙而天马来。
嘉与臣工,肃陈燕俎
元侯三夏,谐庶尹于九成。
宣示御觞,耸近臣之荣观;
胪传天语,溢两庑之欢声。
臣等幸觏昌辰,叨尘法部
采谣言于击壤,助矇瞍之陈诗。
仰奉威颜,敢进口号。
跋续法帖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二、《山谷全书·正集》卷二八
往在馆中,时于阁下一观李怀琳右军绝交书》,大有奇特处。
今观此,十未得其二三。
以此言之,十卷中大率皆如此。
智永十八行判作右军萧子云临索征西书便判作靖书,此等难使郑彰辈任其责。
刘无言笺题便不类今人书,使之春秋高,江东又出一羊欣薄绍之矣。
次韵刘无言法云寺 宋 · 饶节
 押养韵
磨蚁迭左右,铁炭互俯仰。
岁月如牧马,快骤脱羁鞅。
方希草玄雄,未羡画眉敞。
刘侯启予者,险韵写胜赏。
读之令人醒,居然见图像。
我昔曾此游,僧梵荐肸蚃。
撞钟鸣木鲤,破我颠倒想。
百年能几许,万事苦鞅掌。
丧身声利场,齿角伐犀象。
前辈晓云散,后生春水长。
君看门外辙,盛气日来往。
道人初不省,禅寂异到壤。
乃知雨花地,可以透迷网。
君侯此嘉集,尘迹已相荡。
援琴写我叹,中夜发哀响。
湖州到任谢两府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九、《丹阳集》卷五
出刺周南,曾微优最;
改临吴会,更勉后图。
生成,伏深荣惧。
伏念某简编糟粕之学,场屋骫骳之文,用此跻荣,可名侥倖。
推移从禄,类众狙之赋三;
选软畏人,慕灵龟之藏六。
乐就外服,以毕馀年。
昨分一面之符,未报三年之政。
虽免旷瘝之责,遽缠伉俪之哀。
未能击缶以忘情,亟欲卜冈而就窆。
恳求近地,稍便私门。
大臣之用心,付小麾而如志。
吴兴之乐土,萃江左之名贤。
杼峰存三癸之名,岘岭标五花之胜。
白蘋洲上,著骚客之风流;
紫花濑边,有茶山之燕赏。
敢图推择,误及庸虚。
此盖伏遇某官惇厚惠和忠清直亮,丕扬可大之业,辅成不拔之基。
敛衽庙堂,致藜藿之不采;
提衡品类,直桃李无言
某敢不祗诵德音,勉睎循吏,庶几一得,仰报万分。
宋 · 刘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九、《宝真斋法书赞》卷二五
略一阅,皆精致,不俟点试可见也。
花子并通应佳味,并烦分惠,尤用感怍。
区区而谢坐客,草草。
顿首。
昨夕帖 宋 · 刘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九、《书画题跋记》卷一、《三希堂法帖》第二八九三页、《六艺之一录》卷三四九
再拜:昨夕幸得侍坐,早来廷中瞻望颜色,不款奉告。
伏审晚刻尊候万裕,改月自当至左右。
适自局至家,亲宾纷然,逮今未定。
旦夕专得面拜,使还,不备。
再拜五伯父大夫、伯母县君座前。
与人帖 宋 · 刘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九、石渠宝笈三编
皇悚,野人致牛尾,辄庖治,寄献,愿恕轻浼,幸甚。
再启。
辋川诗帖 宋 · 刘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九、《宝真斋法书赞》卷二五
予每见右丞辋川图》,想见其处,复于其集得此诗,尤想见其人风度高绝,非复世人也。
裴迪在唐无闻,而其诗如此,抗衡摩诘,则其人亦可知矣。
偶有茧纸一轴,大小字书之仅足,以见余景慕不忘之意。
无言
宰相曾布崇宁元年二月 宋 · 朱肱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四、《续资治通鉴》卷八七
监察御史刘焘相公门人也。
相公高阳,辟为幕客,其后相公又秉机政,辟删定官
持亲丧,相公奏祥除,有旨令服阕,改宣议郎
未及禫除,又辟为编修官
前日相公山陵使,辟为掌笺表,又荐入馆。
相公于焘厚矣。
者,置之词掖,不忝也,以御史,则不可也。
相公有过举,肯言乎?
言之则忘恩,不言则欺君,盖非所以处也。
右正言范致虚兄、上舍生致君,相公之侄婿也,致虚乃致君之亲弟。
致虚者,置之馆阁不忝也,以致虚谏官不可也。
相公有过举,致虚争之则忤亲,不争则失职,亦非所以处致虚也。
相公旁招俊乂,陶冶天下,之所论,祗及致虚者,特以台谏,人主耳目之官,非他职可以略而不论也。
相公置门人亲戚为谏官、御史,此日月所以薄蚀、天地所以震动也。
章惇之过恶,不可殚数,其最大者四五事。
相公枢府,坐视默然,亦不得为无过也。
若以西府不与议,则游谈侍从之臣皆与论思之职,况执政乎?
再贬元祐臣僚,范纯仁能言之,相公未尝救也。
元祐皇后龚夬能言之,相公未尝救也。
策元符皇后邹浩能言之,相公未尝救也。
谏官死地,黄履能言之,相公未尝救也。
此四五事,之过恶最大,而相公无半词之助。
洎钦圣皇后以天命人心之所归,付神器于陛下,英声伟望,简在潜邸,注意委重,群臣莫望,天下之士,翘首倾心以观考绩之效,而天变见于上,地理逆于下,窃疑之。
伏惟相公位高而任重,位高则忧深,任重则责厚。
遇灾而惧,然后可以弭天变;
闻善而迁,然后可以来直言。
之区区所望于相公者,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