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吕仲甫”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吕穆仲京东提刑唐义问河北西路提刑108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先帝立法更制,所以约束监司守令,使不得营私而害民者,可谓至矣。
朕始罢赋泉之令,复征徭之法,凡先帝之约束,当益申而严之。
使出力从政之民,无所复病。
以尔穆仲等,或端静有守,敏于为政,或直亮多闻,志于仕道。
京东河朔,皆天下重地也。
往修厥官,称朕意焉。
可。
书游灵化洞1073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七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灵化洞
予始与曾元恕入灵化洞,迫于日暮,而恕又畏其险,故不果尽而还。
及此,与吕穆仲游。
穆仲勇发过我,遂相与至昔人之所未至,而惊世诡异之观,有不可胜谈者。
余欲疏其一二,以告来者,又恐为造物者所愠,后有勇往如吾二人至吾之所至,当自知之。
明州奉化县云盖山重移寿圣院记元丰四年八月十五日 北宋 · 释鉴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九、光绪《奉化县志》卷三五
原夫佛教之化人,俾忘物我,逮夫差忒,自分两端,一曰十方,一曰甲乙。
且十方者,主须众选;
其甲乙者,人唯次当。
其间有众选者,始谋则推其至公,既得则行之由我。
傥或倾净瓶一滴之水,则掌握都清;
或通悭囊一罅之风,则山林皆入。
加之念曰:身无百岁之固,院有十方之名,纵使瓦破雨飘,但存交割之数;
假使金妆翠染,不得子孙之传。
此念或生,众务皆脱。
大风拉朽,岂有存立之心乎?
其甲乙者,茍或思惟祖宗始初寻觅,披拂草莽,填叠土基,从始至终,积功累德,日复一日,人传一人,上既造成,我岂当坏?
由是昼作夜□,续旧翻新,此皆青出之谈,信不诬矣。
兹院自天圣间有高行僧宗印卓庵是山,□施主吕廷昶与众□信慨不容人,添成小院。
明道中,其宗印为人请起,复得象先师弟接续住持。
景祐中,其象先移住□□,又交付与师弟清稔。
至治平四载,清稔谢病,即令徒弟仲南承代住持。
至熙宁三年,蒙赐今额。
其院初居峰顶,远绝人烟。
厨中饭香,望宾侣而不至,台上钟动,但猿鸟□空惊。
爰有监院僧允来,欲向高山移居□地,先与仲南密议,次求邑官许容。
内既有诚,外亦可动,则见施工,运力献功。
呈材绀殿,巍然高门。
□□方丈、寝室、僧堂、法堂、行廊、食厨、佛像供具,自表及里,焕然一新。
而又塔级崔嵬,宛同于地开涌出;
屋势屈曲,何殊于云绽化成?
人步忙而亦游,僧性闲而须入。
将其峰顶自利,与道旁接人之盖霄壤如。
何□□丐文以纪始末,□□□击,因附以铭。
铭曰:
嵯峨峰峦,幽深洞穴。
气象接连,烟云明灭。
兹宇备完,彼栋残缺。
因勒是铭,俾扶兹说。
枳臭惟剪,橘香亦折。
念兹在兹,无怠尔思。
时元丰四年八月十五日
立石:住持沙门仲南施主汪承□、汪意、张延□、汪淋、陈承赞文贵、蒋六娘、胡十二娘同建。
□二十娘出佛像。
除施主舍钱外,允来自备长财柒佰贯文建造。
县尉施常,权主簿李实朝奉大夫、知明州奉化县事盛穆仲
责降安焘等诏崇宁元年五月乙丑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一
观文殿学士知河南府安焘降充端明殿学士
龙图阁学士、知润州王觌降充龙图阁直学士
枢密直学士、知越州丰稷降充宝文阁待制
显谟阁待制知颍昌府陈次升降充集贤殿修撰
左朝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吕仲甫落职;
资政殿大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李清臣夺职,追所赠官,并例外所得恩例指挥更不施行。
苏辙等不得与在京差遣崇宁元年五月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一
元祐元符末今来责降人,除韩忠彦曾任宰臣安焘系前任执政官王觌丰稷见任侍从官外,苏辙、范粹礼、刘奉世范纯粹刘安世贾易吕希纯张舜民陈次升韩川吕仲甫张耒欧阳棐吕希哲刘唐老吴安诗黄庭坚黄隐毕仲游常安民刘当时孔平仲徐常王巩张保源晁补之商倚张庭坚谢良佐、韩跋、马琮、陈彦默李祉陈祐任伯雨陈郛朱光裔苏嘉郑侠刘昱鲁君贶陈瓘龚夬、汪衍、余爽、汤戫、程颐朱光庭张巽张士良、曾赵约、谭扆、杨称、陈恂、张琳、裴彦臣凡五十馀人,并令三省籍记,不得与在京差遣
英德邵守之纲记予衰颜戏题数语壬戌壬戌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六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使君燕颔虎头,法当万里封侯
宜伯蜀而之广,绘象祠于两州。
铃阁虽非麟阁,胡为画此猕猴。
亦如杭人效穆仲,献笑于坡代俳优耶。
按:亦如杭人效穆仲献笑于坡代俳优耶。
东坡辞免中书舍人藁真迹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四、《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
元祐垂帘,凡熙丰法令有不便于民者罢之,惟恐诸公但知目前,事势不得不尔。
然议之则曰「是以子改父也」,从而辟之则又曰「以母变子」,此皆非真识事体者,惟坡公训词,独能推本于神考欲为而未能之意。
文宽夫范尧夫韩子华孙和甫安厚卿之去,公所草诏皆以「先朝付托」为词;
而用杨元素陈彦叔李邦直吕穆仲唐义问之词,亦卷卷于先帝之约束;
温文正公以议新法不合去,终元丰不起,而临奠之文曰「知之者神考,用之者圣母」;
吕惠卿被遇神考,致位宰席,其南迁之词亦曰「此先皇帝之意」;
至于熙宁宰相之卒,不过曰「方观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亦未尝深诋之也。
今观公辞官之奏,始归美于神考,其词气和平而不怼也,其识虑深长而有托也。
使时贤而皆知此意也,岂不足以章先志而弭后忧!
神考固尝流涕于二后之请,愤惋于安上门之图,恸哭于永乐城之败,凡即于元祐诸贤者又未尝不知之,特当时未有将顺而正救之者耳。
其曰受先朝之知,虽宣仁亦尝言之,公非姑为是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