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孙洙”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充御试官日记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九
二月二十六日
宣赴崇政殿后水阁,同直孺内翰贯之杂端充编排官。
御前劄子三道下编排所。
二十七日晴。
上御崇政殿,试进士明经诸科举人
《王者通天地人赋》,《天德清明诗》,《水几于道论》(出老子《道经》。)圣驾幸后苑,往来迎驾。
御药院公文二道,传宣精加考校。
内臣二人传宣赐食并酒。
编排三四五等第一百二十七等。
二十八日晴。
内臣传宣赐「文儒」二字。
圣驾卯刻幸考校所。
编排经生。
特奏《毛诗》十一人,特奏《尚书》九人,特奏明法四人。
传宣赐食,二酒一茶。
二十九日阴,旬休。
传宣赐酒食七宝茶。
初考经学官王惟熙祝咨、夏璋。
覆考经学官王彭张兑、朱从道。
详定官贾寿吴中复
封弥官傅求王陶
义官王逢傅卞卢士宗
三月一日微寒,风。
圣驾幸考校所,起居四拜。
编排诸科卷子。
宣赐酒食果子。
二日晴。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考到诸科卷子。
三日晴,上巳日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上巳酒各二,果子一。
四日微雨,春寒。
圣驾幸覆考所,起居。
赐酒食果子。
五日阴,寒。
驾幸覆考所,起居。
宣赐酒食果子。
第一谓学识优长,辞理精纯,出众特异,无与比伦。
第二谓才学该通,文理周密,于群萃中堪为高等。
第三谓艺业可采,文理俱通(须合得及第者。)第四等谓艺业稍次,文理粗通,于此等中仍分优劣,优即为第四等上。
第五等(须必然合落者)谓文理疏浅,退落无疑。
不考,谓犯不考式。
纰缪,谓所试文字并皆荒恶。
六日阴,寒。
驾幸详定所,起居。
点检官:孙坦郑穆
进士初考官沈遘司马光裴煜陆经
进士覆考官祖无择郑獬李綖王瓘
点检官:孙洙(一作渊、)王广渊
详定官杨畋何郯王安石
读官胡稷臣苏衮傅尧俞张次立宋迪孟阳
特奏名进士三十八人。
《作乐荐上帝诗》,《谨用五事以明天道论》。
编排特奏名进士卷子。
赐酒、果、寒食节食。
七日晴。
驾幸详定所,起居。
寒食节上酒各二壶,果子一合。
又酒、果、冷食。
编排进士卷子共一百号,特奏名一号。
八日晴。
驾幸编排所,起居讫进呈进士卷子二道。
御药院录白中书劄子进士以下等第云云。
编排进士诸科等卷子。
赐食酒果。
九日清明,雨。
奏乞送焻字号卷重详定。
封弥关详定五号,奏取旨。
御药院关奉圣旨看详定夺鞃、𨑊、󱿐、䚟、虭五号等第。
赐酒食果子。
按:《芦浦笔记》卷五,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校点本。
熙宁经筵论荐司马光等三十三人章藁1076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端明殿学士右谏议大夫集贤院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司马光,素有行实,忠亮正直,以道自任,博通书史之学。
可备顾问。
端明殿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许州韩维,器质方重,学亦醇正。
知尽心性理之说,得道于内,则可以应物于外矣。
翰林侍读学士宝文阁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吕公著,道德醇明,学有原本,事君以进贤汲善为己任,可谓知务矣。
三人者,皆股肱心膂之臣,不当久外,乞诏还词苑,或居经帏,日侍燕闲,论思献纳。
学士有博学通典故者:秘书监集贤院学士、知杭州苏颂,记问博洽,长于史学,国朝典故,多所练达。
所学,宋敏求之比。
宜编撰检讨之任。
馆职有学行器识可备侍从者:右司谏直集贤院孙觉,素有乡行,明经术义理之学,端良信厚,可以镇浮厉世。
尚书祠部员外郎秘阁校理、知齐州李常,性行醇正,兼治经术,久补外官,有循良之政,可比于
尚书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和州范纯仁,器识通明,忠义骨鲠,其才足以济大事。
三人者皆可充近侍耳目之官。
馆职文学可为词臣者: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河中府苏轼,豪俊端方,所学虽不长于经术,然子史百氏之书,无所不览。
文词美丽,擅于一时。
居官敏恕,尤通政事。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权知洪州曾巩,以文学名于时,人皆称其有才,然其文词近典雅,与之文各为一体。
二人者皆词人之杰,可备文翰之职。
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孙洙,博学能文,才识通敏,所守亦端,可充文翰史臣之选。
兼明世务,通晓民政。
近蒙进擢修注,深厌士论。
馆职有学行端正可以擢居清要者:秘书丞集贤校理王存,学行素著,方重有守,不为势利所迁。
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判武学顾临,才豪而气刚,兼有识略,乐义尚贤,喜于闻过,可属以危难之事。
秘书省著作佐郎集贤校理林希,少有文行,明敏劲正,学亦该博,长于记问,可与编撰检讨之职。
谪官未复职者:尚书右司郎中分司南京李师中,人多称其有才,可当边帅之任。
往岁近臣尝有论荐,其才它日为名臣。
向因言事分务,若遂蠲洗,不惟责其后效,抑足以开言路也。
尚书兵部员外郎傅尧俞,言事官以义去就,有古诤臣之风,不幸坐累褫职,未蒙牵复。
太常博士、新差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胡宗愈,文醇行循,兼明经术,东南人士,多所师服
向以言事被谪,累经恩宥,未蒙复职。
秘书省著作佐郎王安国,材器磊落,文亦豪迈,可充词翰之职。
向居罪废间,不忘进学,亦奇伟之才也。
京朝官、选人有学行才器可进擢台阁者: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签书应天府判官厅公事刘挚,性行端淳,词学渊远,若置之文馆,优游长育,必为远器。
太常博士崇文院校书勾当宗正丞公事虞太熙,治经有行,端方自守,不茍于进,可充台阁之选。
太子中允、监西京洛河竹木务程颢,性行端醇,明于义理,可备风宪职司之任。
太子中允权发遣淮南西路转运判官公事刘载,少治经术,兼有文行,可备台阁之选。
殿中丞、新差充秦凤熙河路措置边事勾当公事兼催督军须薛昌朝,才质俱美,持守端直,当置台阁,以养其才。
久从机宜之辟,非所以处之也。
秘书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张载,学行修明,养心事道,不茍仕进。
西方学者,如载一人而已。
若稍加优宠,所劝大矣。
兴国军节度掌书记苏辙,其学与文,若不逮轼,而静厚过之。
自登第及中制科,凡二十年,尚在选调,未蒙褒擢。
台州司户参军召试馆阁孔文仲,性醇行粹,如不能言,发为文章,温厚正直,稍加长育,必为瑰硕之器。
新差歙州军事推官吴贲,端良质实,少以孝行闻于州乡。
治《易》、《春秋》之学,而文亦淳雅。
尤尽心于民政,所至以惠爱称。
润州延陵县令吴恕,器识淳深,学通义理,若置之文馆,长育而成就之,可以与有为也。
常僚中才行器识可升擢任使者尚书屯田郎中知开封府太康县林英,有才与行,安静详明,和而不随,直而无挠。
尚书都官员外郎、监泗州河南转般仓孙奕,士行著于乡闾,节义信于朋友。
外虽朴淳,而中实强敏。
所至,皆以善政闻,可谓循良之吏。
使当一路,则可以厚风俗而安民矣。
秘书省著作佐郎监扬州粮料院林旦,才力强明,通晓民政,兼有持守,可责任以事。
太常博士、新差监衡州在城盐仓邹何,操履端方,吏材通敏,久居务局,士论惜之。
小臣言事黜废有可矜者:太子中允降授大理评事唐坰,性虽轻脱,然才干明敏。
向以言事被窜,两经赦宥,初监广州军资库,次移监吉州太和县盐酒税,又次移监杭州龙山税。
流落远方,已是数年,愿特与亲民差遣,以来敢言之士。
光州司法参军、监安上门、英州安置勒停郑侠,向以狂言得罪,窜废海隅瘴疠之地,朝不保夕。
小臣愚直敢言如此,是亦发于忠义,非陛下矜怜其志,而使得生还,谁复为言者(《古灵先生文集》卷一。)
正文前有司马光韩维等三十三人姓名,今略。
夜携贾十五过巨源 北宋 · 刘攽
 押缉韵
鄙夫开年便四十,白发垂颐眼眵涩。
不甘老态日见侵,自计多忧诸病集。
待诏侏儒饱欲死,囊空有时都绝粒。
丈夫立气须激昂,岂能中夜牛衣泣
朱门贵人那易见,后生美仕尤难挹。
敝裘败屦欲安往,蹭蹬通衢还独立。
贾侯游从久不厌,孙君风谊今相入。
由来大瓠矜濩落,尚喜灵珀勤收拾。
暮通水火并邻居,巷无牛羊时屡及。
泛爱已许金石坚,觉我衰迟情汲汲。
清霜著屋万瓦明,白月当空北风急。
排门上堂童孺欢,青灯照书简编缉。
纵谈自尔外形骸,虚舟不值呼张翕
赤桐烧酒倾玉杯,念君屡空此遄给。
葡萄紫熟甘津,寒菹盈盘更啜汁。
酒肠虽狭底能足,邂逅欢娱论串习。
百牢九鼎亦尽空,金带玉符谁等级。
三更还家灯火断,浩气凝虚荣都邑。
斗杓落北草木死,层冰凝水鱼龙蛰。
何时春雷起霖雨,宿云温媚天衢湿。
孙氏母庄夫人墓碣并铭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彭城集》卷三九
熙宁元年八月秘书省集贤校理孙洙巨源将葬其先人,以书告曰:「不肖不幸,至于大故,惟是棺椁封丘之在于礼者,不敢不深长思,以无憾于心。
昔我皇妣之祔于先姑,于兹二十有五年,宰木成林。
今而与先公别藏异竁,惧无以为表识,诚得揭辞墓左,以诏来世,不肖之愿也」。
后数日,复使夫人之婿都官员外郎丁諲以状告。
某于巨源为同僚,且世有旧,于是次叙其语而刻之。
夫人姓庄氏,广陵人
幼则柔顺,孝于其父母。
年十九,嫁为同郡司封郎中孙公讳锡之妻。
端操淑行,不妄戏笑,动皆中礼。
服用洁清给足,而俭约不华。
事舅姑饮食衣服,必手调饪缝纫之,未尝以委他人。
孙氏累世富厚,内外宗族众多,妇女所以和顺好礼,门内无争阋事,由夫人身化之也。
是后有来妇孙氏者,舅姑必曰:「汝学庄氏妇」。
女子适人者,其父母亦曰视庄氏妇云。
府君诸父五人,二人先死,其妻求异居。
府君之父悉推田宅予四人者,独携府君扬子,曰:「吾赖吾子仕宦兴吾家」。
而诸母之爱夫人者,私以白金数百两予之。
夫人曰:「舅姑推财而已,受之是欺也」。
固辞不取。
已而府君进士第历官州郡,至国子监直讲、苏王宫伴读
夫人佐助其夫,有常法度。
其从在官,约制儿子童仆谨慎,非饮食所须,不妄市一物。
性好佛书,读之能通其义。
生七男子,湜、澄、泳、渊、济、淑、
女子三人。
泳尝病喑不能言,医治万方不愈,夫人为斋祓心祷,仰天祝而呼之,应声能言。
夫人年五十,宝元二年六月五日,终于京师
终后四年,以庆历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归葬扬子县怀义乡。
府君之丧,湜、泳、渊、济、淑皆早卒。
长女子嫁内殿承制梦臣,次适大理评事杨闳,少则丁諲妻。
傅氏、丁氏妇亦先死,杨氏妇嫠居,集贤君与其兄前楚州宝应县主簿澄襄事。
夫人之生,虽不及府君之显,而以良子孝思,烝烝不忘,犹夫人存也。
道扬徽美,慰凯风之思。
乃为铭曰:
孙氏大家,我闻其初。
以义帅恩,妻承其夫。
惟时夫人,端静恪勤。
兴于其躬,施及族亲。
孰将来妇,彼亦有归。
一视于庄,为汝得师。
夫荣于朝,寿考其艾。
夫人闵焉,曾莫之待。
孝子追远,思深以长。
续美绪休,焕其有光。
墓木峨峨,厝之丰石。
镵词系诗,以继在昔。
论谏官当人主自择奏熙宁四年六月 北宋 · 杨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六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八
臣闻「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谓三公四辅为七人之数。
今之谏官即古之三公四辅之职,其任得非重哉!
择之可不谨乎?
本朝谏院官多或至五六人,少犹不下三人,然皆出于清衷之自择。
盖天子既以事委宰相,则天下之人悉趋附而无敢陈其不逮,故置谏官以相维之。
其如位宰相者,必不喜谏官之敢言,理固然也。
不尔,裴垍安得独称美于唐哉?
宰相者,则必自除附己者为之,乃不如不置也,徒自蔽于耳目而已。
陛下博通古今,至于纳谏昌、拒谏危之说,如唐太宗终始纳谏而昌,唐明皇不能终而危之事,具布史策,不假臣言也。
伏睹孙洙补郡,后来官阙而不填者旬月,得非难其人乎?
臣窃见李绛有云:「圣王选当代之人,极其才分,自可致治,岂借贤异代治今日之人哉」!
臣亦愿陛下据在朝之臣,择其老成谙练典故之士而置之谏列,以参听其议论,不无补于圣聪也,勿委宰相除之。
若委而除之,则必取新进之士不敢异论者,不由检正并条例而升,则自编校与敕局而授矣。
愿陛下兼听而广视之,取资深浅之人杂用,于以集众才之美,而济天下之务。
幸甚。
乞补谏员奏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七
臣伏以国之政令常患为名甚美而事无其实。
窃睹庚戌诏书,令内外两制各举谏官二员,当此之时,天下臣庶皆知陛下欲开广言路,谓此官之任,职在补发人主聪明,而直言朝廷阙失,故求天下公议所与之人,此盛德事也。
两制各以所知应令者,盖数十百人矣,然至今颇未见有所用之。
方陛下厉精政理,岂徒文虚名而废实事耶?
岂数十百人者之材业皆不足以少副诏意耶?
不然复将听大臣自有所择用之耶?
夫百执事固大臣之所宜择,然惟有在言路者,当出于人主尔。
谏院孙洙补外,及今逾月,缺员已多,当陛下求忠言如不及之时,伏愿检会去年两制举人数内亲选有重望谅直之人补任谏员,交辅圣政,以实前日之诏,不胜大愿。
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直学士院孙洙翰林学士知制诰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皇朝文鉴》卷三九
以文辞为号令,明谕朕志于天下者,在制诰
陈古今、论得失,裨朕之欲闻者,在访议。
二者皆学士职之,故于侍班为亲且贵。
以尔具官孙洙,繇学术行谊显进,有名于时,博学坟史,多识典故,代予言训,蔚然可观,真秩禁林,使与材称。
恩宠茂矣,尔慎旃哉。
孙学士洙墓志铭元丰三年十二月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八、《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二五
元丰二年十一月,天子有诏:尚书祠部员外郡、知制诰洙,学术行谊,有名于时,博习坟史,多识典故,其以为翰林学士
入谢,赐黄金带、厩马涂金羁、勒文鞯;
敕从官同燕集,内侍监治具悉如故事。
名声光荣,赫然惊众,士大夫歆艳相语曰:「今天子学如舜、、文,或制画从中下及,对见诸臣,有所训谕,言成法象,体合经诰,而孙公乃以文章蒙被知赏,于词臣为第一,是其行能固有以得之,行且大用矣」。
十二月,偕枢密直学士陈公襄诣城南省故人,于坐感疾,肩舆还城东第。
既累日不朝,上驰遣太医胗治,内侍就问,所苦者再。
亲友省疾馈药,冠盖交道,填门不绝。
明年五月,顿剧不起奏,上对辅臣嗟惜,常赙外,特赐钱五十万,录长子乘、幼子朴为秘书省正字,族子枢守将作监主簿
诸孤奉柩南归,卜以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葬,诸孤及其弟渐来请铭。
清臣辞菲陋,渐曰:「予兄列职翰林,踰月亟不幸,虽受圣主恩,本羁孤自信,立朝无朋。
今欲大事,维子其记,不则何以慰诸泉下」?
清臣曰:「子以是义命仆,其敢不诺」?
公字巨源,自高祖以上为广陵人
曾祖易从始徙真州扬子县,祖再荣累赠尚书兵部侍郎,皇考锡起家进士高等,终司封郎中集贤校理,以儒林先生长厚有德称于世。
公少奇迈,秀出诸儿。
十九岁登进士第,补秀州司法参军,益自厉,究览诸书。
持母夫人丧,既除,调杭州于潜县
诏以六科举士,包文肃公拯、欧阳文忠公脩、吴孝肃公奎,皆荐公可备亲策。
所奏论说五十篇,善言祖宗事,指切治体,推往较今,分辨得失,抑扬条鬯,读之令人感动叹息,一时传写摹印,目曰《经纬集》。
韩忠献公曰:「恸哭泣涕论天下事,此今之贾谊也」。
及试秘阁,偶期丧,不赴。
会置局崇文院,校定四库书,召公编校,改馆阁校勘,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
治平三年京师大雨水,英宗诏求直言。
公献疏言时政七事、要务十五事,凡万馀言,至到恳恻,事皆可行。
英宗不豫,疏入不报。
秘书省著作佐郎秘书丞,便亲通判杭州事,未行,丁校理(下缺)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 其一 1074年 北宋 · 苏轼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连云港市
南岳诸刘岂易逢,相望无复马牛风。
山公虽见无多子,社燕何由恋塞鸿(昔与巨源刘贡父刘莘老相遇于山阳。自尔契阔,惟巨源近者,复相见于京口。)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 其二 1074年 北宋 · 苏轼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连云港市
高才晚岁终难进,勇退当年正急流
不独二疏为可慕,他时当有景孙楼巨源近离东海郡,有景疏楼。)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 其三 1074年 北宋 · 苏轼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连云港市
漱石先生难可意(谓巨源。)齧毡校尉久无朋(自谓。)
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李陵(谓李君也。)
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仍邀同赋 其二 孙巨源1071年 北宋 · 苏轼
 押元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
三年客京辇,憔悴难具论。
挥汗红尘中,但随马蹄翻。
人情贵往返,不报生祸根。
坐令平生友,终岁不及门。
南来实清旷,但恨无与言。
不谓广陵城,得逢刘与孙。
异趣不两立,譬如王孙猿。
吾侪久相聚,恐见疑排拫。
我褊类中散子通巨源
绝交固未敢,且复东南奔。
李公择(四 赴密州1074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某已到扬州,此行天幸,既得李端叔与老兄,又途中与完夫正仲巨源相会,所至辄作数剧饮笑乐。
人生如此有几,未知他日能复继此否。
乍尔暌违,临纸于邑
陈季常(一一)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
孙巨源之侄,甚佳士,兼甚仰盛德,云当去请见。
某告以季常不蓄乌巾十馀年矣,又不欲便裹帽奉谒,他必自去见公也。
镇中得一好官人,亦非细事。
叔亶书已附去。
西方多事,此君却了得,莫遂奋起否?
见报,赵二罢相州取勘,他称病乞不下狱,不知为何事,私甚忧之。
公闻其详否?
又报舒亶乞郡,闲知之。
玉堂砚铭(并叙)1071年1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九、《舆地纪胜》卷一五○、《六艺之一录》卷一三○、光绪《资州志》卷二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净因院
文同与可将赴陵州孙洙巨源以玉堂大砚赠之。
与可苏轼子瞻为之铭,曰:
坡陁弥漫,天阔海浅,巨源之砚。
淋漓荡潏,神没鬼出,与可之笔。
烬南出之,为煤无馀;
陵阳之水,维以濡之。
按:砚大如四塼许,而陵州在高山上,至难得水,故以戏之。
雪中会孙洙舍人饮王氏西堂戏成三绝 其二 1076年 北宋 · 苏辙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南国高人真巨源,华堂邂逅接清樽。
十年一见都如梦,莫怪终宵语笑喧。
次韵子瞻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 孙巨源1071年 北宋 · 苏辙
 押元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巨源学从横,世事夙讨论。
著书十万字,辩如白波翻。
谏垣适多事,忧心生病根。
立谈信无补,闭口出国门。
弃置卧江海,闵嘿宁复言。
朝行共长叹,逐客继二孙(自注:谓莘老巨源。)
南方固乡党,谪官(宋大字本、明蜀本作宦)侣鹤猿。
风俗未宁静,朋党争排跟(宋大字本作根)
引去良自得,浊清在澄源
往者未可招,冠盖方骏奔。
雪中访王定国感旧1088年12月7日 北宋 · 苏辙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昔游都城岁方除,飞雪纷纷落花絮。
径走城东求故人,马蹄旋没无寻处。
翰林词人呼巨源,笑谈通夜倒清樽。
住在城西不能返,醉卧吉祥朝日暾。
相逢却说十年事,往事皆非隔生死。
惟有飞霙似昔时,许君一醉那须起。
兰亭俯仰迹已陈,黄公酒垆愁杀人。
君知聚散翻覆手,莫作吴楚乘朱轮。
上边事备禦十策 其三 料彼己 宋 · 吕颐浩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二
臣闻用兵之道,在知彼己。
知彼而不知己,必败;
知己而不知彼,亦败。
自金人入边以来,百战百败。
非止百战百败,往往望风奔溃,不暇交锋者,以将帅不知彼己,亦未尝讲究彼己之长短也。
臣顷在鄜延环庆路,见我师与夏人接战,每迭胜迭负,未有败衄如今日之甚者。
鄜延环庆皆山险之地,骑兵非所利故也。
金人起燕、蓟,历赵、魏,绝大河,至汴、宋,皆平原广野,骑兵驰突,四通八达,步人不能抗,此所以多败也。
夫彼之所长在骑兵,我之所恃惟步人。
以步人抗骑兵,则平原广野决不能立。
惟阻险用奇可以掩击,为将者不可不知也。
金人用兵在秋冬之后。
每年四月放马入泊逐水草,号曰入淀(原注:山西州军及燕、蓟诸处,契丹有国时,择美水草之地数千顷,禁人耕凿,留以养马,谓之马入淀。)
入淀之后,马不喂料,止食青草。
七八月间,马乃出淀之际,敌人畏大暑之时,出其不意而攻之,庶可胜也。
翰林学士孙洙制策论契丹,其略曰:「以一月之粮兴六月之师,破之必矣」。
岂虚言哉?
宣和四年河北转运使五月下旬种师道契丹相持于白沟。
是年大暑契丹以酷热不可忍,不顾性命跃入白沟河,以水浸其躯,其畏热可知矣。
自用兵以来,每于春冬交战,正彼之所利,我之不利,此又所以多败也。
臣尝观晁错议兵事曰:「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山林积石,经川邱阜,草木所在,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
土山邱陵,平原旷野,车骑之地也,步兵十不当一」。
有深意存焉。
历考自古论兵能知彼知己,未有出晁错之右者。
愿诏诸将用我所长,击彼所短,讲求其说,以保万全。
臣所谓知彼知己者此也。
枢廷备检序建炎四年 宋 · 王铚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二
臣窃闻祖宗兵制之精者。
盖能深鉴唐末五代之弊也。
唐自盗起幽陵,藩镇窃据,外抗王命,内擅一方。
其末流至于朱温,以编户残寇,挟宣武之师,睥睨王室,必俟天子禁卫神策之兵屠戮俱尽,却迁洛阳,乃可得志。
李克用王建杨行密,非不忠义,旋以遐方孤镇同盟,欲救王室,皆悲叱愤懑,坐视凶逆,终不能出一兵内向者。
昭宗亲兵既尽,朱温羽翼已就,行密辈崎岖于一邦,初务养练,不能遽成。
此内外俱轻,盗臣得志之患也。
后唐庄宗萃名将,握精兵,父子转战二十馀年,仅能灭梁。
功成而骄,兵制不立,弗虞之患,一夫夜呼,内外瓦解。
李嗣源以老将养痾私第,起提大兵,与赵在礼合于甘陵,返用庄宗直捣大梁之术,径袭洛阳,乘内轻外重之势,数日而济大事。
其后甘陵旧卒恃功狂肆,邀求无穷,至一军尽诛,血膏原野,而明宗为治少定。
李从珂晋高祖刘知远郭威皆提本镇之兵,直入中原,而内外拱手听命者,循用庄宗明宗之意也。
周世宗知其弊,始募天下亡命寘于帐下,立亲卫之兵,为腹心肘腋之用。
未及期年,兵威大振,败泽潞,取淮南,内外兼济,莫之能禦。
当是时,艺祖皇帝历试诸难,亲总师旅,应天顺人,历数有归,则躬定军制,纪律详尽。
其军制亲卫殿禁之名,其营立龙虎日月之号。
功臣勋爵,优视公师,至检校官皆令仆台宪之长。
封叙父母妻子,荣名崇品,悉以与之。
郊祀赦宥,先务赡军飨士,金币缗钱无所爱惜。
然令以驾,峻其等差,为一阶一级之法,动如行师,俾各伏其长,待之尽矣。
为出戍法,使更出迭入无顾恋家室之意,殊方异邦不能萌其非心,仅及三年,已复更戍。
为卒长转员之例,定其功实,超转资级,以彼易此,不使上下人情习熟,又其下懔懔每有事新之惧。
府大臣侍便殿,专主簿员,限三日毕事,命出之后,一日迁陟,不得少留。
此祖宗制兵垂法作则大指也。
器甲精坚,日课其艺而无怠惰者矣。
选为教首,严其军号,精其服饰,而骁锐出矣。
中都二坊,制造兵器,旬一进视,谓之旬课,列置武库,故械器精劲,盈牣充积,前世所无。
至纤至悉,举自宸断,臣下奉行,惟恐不及。
其最大者,召前朝慢令恃功藩镇大臣,一日而列于环卫,皆俯伏骇汗,听命不暇。
更用侍从、馆殿、郎官、拾遗、补阙代为守臣,销累朝跋扈偃蹇之患于呼吸俄顷之际。
每召藩臣,朝令夕至。
破百年难制之弊,使民享安泰于无穷者,宸心已定,利害素分,刚断必行故也。
其定荆湖、取巴蜀、浮二广、平江南者,前后精兵不过三十馀万。
京师屯十万,足以制外变;
外郡屯十万,足以制内患。
京师、天下无内外之患者此也。
京师之内有亲卫诸兵,而四城之外诸营列峙相望,此京师内外相制之兵也。
府畿之营云屯数十万之众,其将副视三路者,以虞京城与天下之兵,此府畿内外之制也。
非特此也,凡天下兵皆内外相制也。
以勇悍忠实之臣分控西北边孔道,何继筠守沧景,李汉超守关南以拒虏,郭进邢州以禦太原姚内斌庆州董遵诲通远军以捍西戎
倾心委之,谗谤不入,来朝必升殿赐坐,对御饮食,锡赉殊渥,事事精丰。
使边境无事,得以尽力,削平东南僭伪诸国者,得猛士守四方,而边境夷狄无内外之患者此也。
州郡节、察、防、团、刺史,虽召居京师,谓之遥授,至于一郡,则尽行军制。
守臣通判名衔必带军州,其佐曰签书军事,及节度观察军事推官判官之名,虽曹掾悉曰参军
一州税赋民财出纳之所,独曰军资库者,盖税赋本以赡军。
著其实于一州官吏与帑库者,使知一州以兵为本,咸知所先也。
转运使于逐路,专一飞挽刍粮,饷军为职。
不务科敛,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所以税赋不增,元元无愁叹之声。
兵卒安于州郡,民庶安于田闾,外之租税足以赡军,内之甲兵足以护民,城郭与乡村相资无内外之患者,此也。
一州钱斛之出入、士卒之役使,令委贰郡者当其事;
一兵之寡,一米之微,守臣不得而独预,其防微杜渐深矣。
出铜虎符契以发兵,验其机括,不得擅兴,以革伪冒。
节度州有三印:节度印随本使,在阙则纳于有司;
观察印则长吏用之;
州印则昼付录事掌用,至莫归于长吏
节度使在镇,兵杖之属则观察属官用本使印判状焉;
田赋之属,则观察属官用本使印签状焉;
刺属县,则用州印,本使判状焉。
故命师必曰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等使、某州刺史
必具此三者,言军则专制兵旅,言管内则专总察风俗,言刺史则治其州军。
此祖宗损益唐制,军民之务、职守之分,俾各归其实也。
逐县置尉,专捕盗贼,济以县巡检之兵;
不足,则会合数州巡检使之兵;
又不足,则资诸守臣提举兵甲贼盗公事,与一路帅臣兵马钤辖者。
故兵威强盛,鼠偷草窃,寻即除荡。
盖内外相维,上下相制,若臂运指,如尾应首,靡不相资也。
凡统驭施设,制度号令,人不敢慢者,功过必行,明于赏罚而已。
明于赏罚,则上下奋励,知所耸动,而奸宄不敢少踰绳墨之外,事必立就也。
大将之贪暴也,曹彬独无所污,自客省使随军都监超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以赏之。
御便殿阅武,第其艺能,连营俱令转资。
至于荆罕儒战死,责部将不效命,斩石进等二十九人。
雄武兵白昼掠人于市,至斩百辈乃止。
班直诉赏,则尽戮其将校而废其班。
太祖尝曰:「抚养士卒,不吝爵赏。
苟犯吾法,惟有剑耳」。
然神机所照,及物无遗,察人之心而人尽死力。
太原之师,则谓将士曰:「尔辈皆吾腹心爪牙,吾宁不得太原,岂忍令害尔辈也」?
或诉郭进修第用筒瓦如诸王制,则曰:「吾于郭进,岂减儿女耶」?
祖宗赏罚虽明,有诚心以及物,故天下用命,兵虽少而至精也。
咸平西北边警之后,兵增至六十万,皇祐之初,兵已一百四十万矣。
翰林学士孙洙号善论本朝兵者,其言古者兵一而已,今内外之兵百馀万而别为三四,又离为六七也。
别而为三四,禁兵也,厢兵也,蕃兵也;
离而为六七者,谓之兵而不知战者也,给漕挽者兵也,服工役者兵也,缮河防者兵也,供寝庙者兵也,养国马者兵也,疲老而坐食者兵也。
前世之兵,未有猥多如今日者也;
前世制兵之害,未有甚于今日者也。
盖常率计天下之户口千有馀万,自皇祐一岁之入一倍二千六百馀万,而耗于兵者常十八,而留州以供军者又数百万也。
总户口岁入之数,而以百万之兵计之,无十户而资一厢兵,十亩而给一散卒矣。
其兵职卫士之给,又浮费数倍,何得而不大蹙也?
况积习刓弊,又数十年,教习不精,士气不振。
拣兵则点数而已,宣借则重叠妄滥,逃亡已久而衣粮自如,疲癃无堪而虚名具数。
元丰中神宗宰臣吴充曰:祖宗以来,制军有意,凡领在京殿前马步军司所统诸指挥,置都指挥使都虞候分领之,凡军中之事,止责分领节度之人,则军众自齐。
责之既严,则遇之亦优,故军校转员,有由行伍不久已转至团练使者。
王者之众,不得不然。
若诸路,则军校不过各领一营耳。
周室虽盛,至康之后寖已衰微。
本朝太平百馀年,由祖宗法度具在,岂可轻改也?
自昔夷狄横而窥中国者,先观兵之盛衰,然则兵备可一日忘哉?
盖祖宗相承,其爱民之实,若出一心,谓民之作兵者多,与兵之仰民者众,而民不可重困也。
张齐贤欲益民兵,吕蒙正曰:「兵非取于民不可」。
真宗以深念扰动边人,遂止。
河东河北既置义勇军,以韩琦忠亮,急于备边,犹欲刺陕西民为义勇,谏官司马光抗章数十万言,论其不可。
熙宁中命天下教阅保甲,盛于元丰,本《周官》寓兵于农之意,联什伍之民,族党相保。
举三路言之,凡有百万人,天下称是。
旋亦废置。
兵虽可练,而民不可重扰也。
本朝既以民作军矣,又求之畎亩,则州郡内外皆兵,前世所未有也。
此祖宗重以民为兵也。
臣谨列自建国已来兵制沿革,与夫祖宗禦戎备边,又诸军兴废所因,详著于篇者,凡二百卷。
又原祖宗圣意之不见于文字者,为之序。
然窃尝谓后世诵帝尧之德,惟知茅茨不剪、土阶三尺而已。
至史谓「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则及物之功,与天地等矣。
惟《书》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具是四者,德乃备,则固由所见浅深欤!
共惟祖宗以圣神文武,斡运六合,鞭笞四夷,悉本于兵。
其精神心术之微,盖不在迹。
然效神宗重规叠矩之盛,在本圣心,而其迹顾岂能尽?
今臣之浅拙,虽欲䌷绎传载,有所不能知也(《挥麈馀话》卷一。又见《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卷六三,道光阜阳县志》卷一八。)
指挥使都」四字原作一「使」字,据右引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