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言法华”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请焚瘗物故妖僧奏庆历八年十一月 北宋 · 钱彦远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国朝诸臣奏议》卷八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五、《右编》卷三六
臣风闻在京景德寺僧人俗谓之言法华者,因病物故,而道路皆传内降使臣令用布漆其骨,留于本院供养。
谨按其僧本由病后言语乖越,其徒转相诳惑,小人从而唱之,意在希求聋俗舍施财物。
今既自化,别无异迹,忽令漆其残骨,留贮寺中,窃恐不逞之徒妄传神变,别起妖幻。
伏缘昨来恩州叛卒,始皆假托此术以胁多众,乃至朝廷临遣大臣督战,方能擒灭,不尔,为国生事。
今此僧近在辇毂,尤动人心,万一之间,不可不虑。
五代时定州狼山寨有尼姓孙名曰深意,及死,坐而不坏,寨民孙方谏者奉之,远近神其事,聚众颇盛,遂因为定州节度使,仍自立弟行友为兵马留后。
至太祖时,遣兵擒行友至京,及访狼山,辇其尼尸,焚于京城西北隅,自此定州方始朝廷除节度使
盖深达情伪,建威销萌之至。
况释氏本教,亦不许其示相于外,徼福于无,况此朽秽之骨复何所为!
伏望圣慈详察邪正本末,上法祖宗英断,特降指挥,令开封府监勒本院僧徒,将所谓言法华者于城外依本教焚化。
如有烬馀之骨,即于城外瘗藉,即不得放入京城诸门及于寺院聚人供养,所贵不至有惑民听。
有宋南海大士赵君塔铭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
昔祖师达摩大士自南天竺国授《般若多罗记》,当往震旦而作佛事,始以如来所嘱付大迦叶正法眼藏,逾海越漠,以至中华。
为法求人,而得大祖鉴智。
展转传付,四传而寖章,五传而其道大光,至于六祖,兴于南方,化缘广,遍周沙界。
祖生新州,终于曹溪,转妙法轮四十馀载,故于岭外所被尤深,间有异人世出者,但密行多晦,微言不显,非流俗情识所能窥测,以是莫得而知尔。
海阳赵君,盖其人也。
君讳棠,其先曹州济阴仕族。
曾祖季良,五代初历官显要。
后唐庄宗伐蜀,王衍归命,明宗计簿,发其积藏,季良太仆卿剑南转运制置等使。
成都孟知祥已有异志,见其材高可以图事,因奏辟为节度副使,留不得还。
知祥僭国,遂以为相,位至太尉
祖元授,从孟昶归朝,补东头供奉官
考陶,婺州司理参军
君幼孤,事母至孝。
仲父挈之任南恩州录事参军,卒官,母性畏寒,恋南土,因家南海
累举进士,母老,就摄官,补连州连山
母病,沥臂血和药,日至数服。
疾笃思羊羹,刲股肉进臛,闻有异香,食之良愈。
母终,刺血写佛经,积成卷帙。
服除,再调潮州海阳簿。
一旦去官,栖止海上禅刹,翻阅藏典。
君既素志禅宗,又通经教,常从诸方参问知识,未有以契会于心。
番禺有逸人曰潘晃,邑里长老云:自少见焉,不知其饮食宿止处所,冬夏一裘,未尝易也。
日游于市,莫可与之交言。
番禺人呼为潘盎,俚言犹狂也。
君闻之,曰:「吾可从之游哉」!
早年或遗君精一饼,君默识之曰:「他日有无口人尝尔」。
及是令人持一瓯,以颂四句投之。
潘览颂,啜茶,遣人回语君:「今日果遇无口人矣」。
君遂见潘于州西长林古屋,语三昼夜,都忘寝食,廓然通宿命,具慧眼。
从之,三年不归,亲旧以为惑疾,后乃间至其家。
不复避寒暑,毒草恶物,遇辄啖之。
或谒问祸福,时为之言,罔不验。
山林鬼神,往往受教戒。
汀州,抵上杭县,山寺有神祠,民日荐牲牢,君戒责之,至今惟飨蔬馔,此类甚多。
山人刘立久依君,忽谓曰:「京下言法华约我,今当赴之」。
遂不复食。
月馀,留一颂示其子昶,安坐而逝。
家人号呼逡巡,复言曰:「吾固告汝矣,何恋之深也」?
起居如平日,家人不复为虑。
无何,妻子有所适,回见公化已久矣,时四月已热,因龛而涂之。
家人守宿经百日,夜未央,闻叩龛声,祷焉复叩,翼日发涂,俨然如初。
君告寂时,乂两手于膝,至是举一手叠二指,若实叩者。
焚其衣于庭,舍利满地,倾城瞻叹,巷无居人。
初,言公住京城景德寺,人亦以为狂,不可亲近,与君偈颂万里往来,目君为赤溪山主。
山人刘立后为僧,名行忠,亦住持传法,从君最久,故往往能记诵,其义句深矣,大意若云兜率天宫之道侣也。
刘立亲于君,「赤溪何谓也」?
君曰:「内院山名尔」。
凡此,皆非常情所测者,而事有不可诬也已。
君性刚厉,少年事佚游,母忧形于色,君自悔责,断左手之小指以谢母,遂杜门不出,以至成学业。
循州举子邹起同下第,贫且病,不能归,君倾橐雇佣,舁就路,或自负而行,竟致归其家。
福州进士翁彦升薄游岭表,逼秋赋不能归,君与梧守善,援彦升得从梧州荐,罄家资其行。
彦升登第,后终郎官
因是索然四壁。
其风义如此。
卒年五十四。
再娶邹氏、黄氏。
子三人,昶、鼎、旦。
昶今任楚州团练判官,信厚士也。
中师淳直,所说君事迹详实。
某年月日,葬于沂州临沂县某乡某里,以君坐而逝,故从浮屠法以瘗焉。
所著偈颂,别刻于石。
铭曰:
海滨大开士,日光佛化现。
君独常亲近,得第一义心。
了自觉圣智,观世悉空寂。
以是清净观,广大无碍观。
十方如掌中,视庵罗勒果。
彼愚夫幻梦,殁在种种见。
闻是微妙音,则狐疑不信。
得法眼净者,应见此境界。
按:《乐全集》卷四〇。
上天竺辩才师1072年 北宋 · 苏轼
 押词韵第十五部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王荆公1084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九、《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九、《蔡忠惠公别纪补遗》卷上、《珊瑚网·书录》卷二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
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跋所赠昙秀1097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一、《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九、《古今法书苑》卷四二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昙秀惠州东坡
将去,坡曰:「山中人见公还,必求土物,何以与之」?
曰:「鹅城清风,鹤岭明月,人人送与,只恐他无着处」。
坡曰:「不如将几纸字去,每人与一纸。
但向道此是言法华书,里头有灾福」。
赵先生舍利记1080年11月15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赵先生棠蜀人,孟氏节度使廷隐之后,今为南海人
仕至幕职,官南海
有潘冕者,阳狂不测,人谓之潘盎
南海俚人谓心风为
尝与京师言法华偈颂往来。
言云:「,日光佛化也」。
先生弃官从游,以谓尽得我道。
既隐去,不知其所终,而先生亦坐化。
焚其身,得舍利数升。
先生之子昶游,故得此舍利四十八粒。
先生异迹极多,张安道先生墓志,具载其事。
昶今为大理寺丞,知藤州
元丰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以舍利授宝月大师之孙悟清,使持归本院供养。
赵郡苏轼记。
言法华 南宋 · 释师范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
褰裳而趋,或然而住。
咄咄书空,喃喃独语
尽语渠侬转法华,知得身心在何处。
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卷五。
言法华(以手书空) 南宋 · 释了惠
 押词韵第三部
口中念底,空中写底。
是何章句,是何宗旨。
人道你转法华,我道法华转你。
言法华 南宋 · 释绍昙
 押东韵
心迷几被法华转,狂发罗斋走帝宫。
对圣十三呼不正,无端咄咄书空
归玄恭僧衣画像四首 其四 明末清初 · 钱谦益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出处:牧斋有学集卷九
骂鬼文章载一车,吓蛮书走龙蛇
颠书醉墨三千牍,圣少狂多言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