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过郭店谒文靖公 北宋 · 吴育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汉相岩岩真国英,门庭曾是接诸生
阳秋谈论四时具,河岳精神一座倾宋吕本中《紫微诗话》)
其二 北宋 · 张载
 押元韵
若要居二宅,先须入礼门宋吕本中《童蒙训》卷上)
朝散大夫楚州陈君墓志铭元祐四年十月 北宋 · 沈括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九六、《长兴集》卷三○
君讳向,字适中,世家睦州建德
曾王父瓘、王父嗣元。
至考逸,乃始以子荫为奉议郎
君幼疏敏。
方七岁时,奉议君病,家甚贫,母叶夫人日对之泣。
君曰:「独忧翁卧耳,我耳长大,何至苦贫」?
族人壮其言,知其必有立也。
嘉祐中,以进士策名,授婺州金华主簿,迁泰州泰兴县山南东道节度推官
熙宁中,迁著作佐郎荆湖北路转运司管句文字。
三溪蛮扰边,有荐君可任军事者,亟召见。
未至,复使归还于部,得豫边议。
蛮酋彭师晏、方达泰数猎官军,君驰即其居,以祸福譬解,邀其俱出,卒得师晏归。
检校秘书丞司农寺句当公事多日,更加开封县
赤县惟南部为剧,君治涉岁,献至者三。
以婆荆变事,擢知辰州沿边都巡检使
缘军事得对,所陈多称古,人谓自皆一升,而君独以亲辞。
后复以常平事入见对久之,上顾曰:「辰州不足累卿,当委以一路」。
淮南常平事,未行,改治府界,赐五品服。
尝行部抵陈留佛寺,夜未半,闻垣有淘淘群人声者,起烛之,四望积骸蔽野,皆贫无以葬者委骨于此。
君恻然哀之。
明日,具以所见闻,请斥官地数顷以葬之。
即日报可,仍以君总领
凡得遗骸八万馀,每三千为一坎,皆沟封,什伍为曹,序有表,总有图。
规其地之一隅以为佛寺,岁僧寺之徒一人使掌其籍。
君能推朝廷之惠及于朽骨,则其所以全养生身者,可以知君之仁矣。
是时新下令,官曹非公事无得使役人。
君集旧法,尝一使吏,有司遽按君犯法,当免官。
上察其情,止降一等,差点检府界京东路冗役。
数月,会复尚书省官,除度支员外郎
永裕陵建,君以本曹兼擢京西路转运使,典治陵寝。
时工徒集于陵下者以万计,当盛夏,井饮不继,徒多暍死。
君为疏洛水注之陵下,士卒蚁附而汲,酾布百里,无复瘨暍者。
予时客襄汉,闻里巷间歌吟其惠,今乃始知出于君。
从虞主还,复归为郎官
久之,出为江南西路计度转运副使
坐举所部官不应格,徙知楚州
奉议君丧,君扶柩归,哀毁且病,至真州疾遂革。
君自秘书丞三迁朝散郎,勋轻车都尉,寿五十有三以卒。
夫人叶氏,文安县
子男四:忪、恪、恬、悟。
忪早世。
恪为饶州司理参军
女子二,信州司理参军曾仔、齐州司户参军徐处仁,其婿也。
诸孙男子三:居易居仁、居厚。
元祐四年十月甲子,将反壤于润州丹徒长山之白云冈
载有日,恪来求志于某,曰:「不患无所传于后者先大夫,患无以传者恪也,敢以此请」。
某与君姻家,宜知君为可信于后也,为之次其事而铭诸其墓。
铭曰:
显显江西,屡以才试。
譬彼大车,当骋而踬。
寿踰中身,岂曰不延?
如公之仁,谓宜百年。
巉巉长山,左冈前陌。
没而有归,是惟公宅。
虔州刘都官启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二、《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一
右。
:念向慕德名,方抱积年之恨;
夤缘吏干,获伸一拜之勤。
幸款奉于霁威,复饫承于馀论。
奔走侯封之内,往还宾履之间。
更月律以再之,勤馆人者数矣。
及乘舟楫之便,徒想旌麾之光。
衔礼遇而固深,贡诚音而何缓。
敢恃高明之照,必原倥偬之情。
伏惟镇抚多馀,福休并集。
恭以某官吾儒懿范,当世伟材,术学素明,声猷相副。
兴利除害,心古人之心;
履义居仁,乐君子之乐。
比辍外台之画,暂临剧郡之雄。
虽远民慰来暮之怀,然舆论有淹贤之叹。
伫闻大任之降,以惬至公之评。
曾是幺微,尤增祝颂。
伏望上为邦社,精调寝兴。
朝奉郎权发遣秀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借紫沈公墓志铭 北宋 · 王安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王魏公集》卷八
公讳季长字道原
曾祖承谅,赠光禄卿
祖玉,屯田郎中
父播,赠中大夫
母元氏,封吴兴郡太君
其先湖州武康人也,再世家于杭州钱塘,不知其所以徙。
至公皇祖守真州,卒于官,遂家焉,今为真州扬子人也。
公五岁丧父,祖母春秋高,无他子,尊夫人有高节大志,自力以养其姑,而退保诸子。
公性至孝,哀愤感泣,已如成人。
少长,即自奋励,闭门读书,家人有终岁不见其面者。
年十七举进士,荐于乡,辞章典丽已可观。
居数年,乃专取群经,深探而力索之,至忘寝食寒暑,遂又以经术称,学者归之。
转运使上其行义,朝廷赐以粟帛。
进士甲科,补越州司法参军
丁母夫人忧,服除,为南京国子监教授
南京学废久矣,国人多不知学,学者多不知经,公取群经为诸生讲解诲诱之甚力。
方朝廷以经术取士,士之从学于公者通经为最先,故礼部岁所贡士多公弟子,其后亦复稍稍为时显用。
岁满,改莱州掖县
未行,天子召见问劳,命进所著书,因谓公曰:「朝廷方新学校,朕将用卿典教,姑为朕悉心焉」。
国子监直讲,公出入学舍,与诸生论经,归则谢客,未尝请谒权势。
岁满,迁大理寺丞权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权判尚书礼部。
进讲发明,皆治乱之要。
上命录其说以进,赐五品服,与考开封府进士
既罢入见,上留公从容问曰:「论不以智治国,谁为此者」?
公曰:「李定所为」。
上曰:「闻意讥朕」。
公曰:「事陛下有年,当知其为人邪正。
顷者,御史言定乃人伦所弃,陛下力排群议,而始得为人如初,继又擢用不次。
陛下之德及,虽怀利尚当知恩,臣以此敢谓无讥陛下意。
《诗序》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书》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
陛下自视,岂任智者?
不知何自慊疑,乃信此为讥也」?
上曰:「卿言甚善,朕今已释然矣。
卿长者,乃喜为人辩谤」。
公曰:「臣非为人辩谤,乃为陛下辩谮耳」。
后转宝文阁待制常秩与公不阿,且有大用意。
已而除天章阁侍讲集贤校理管勾国子监公事,假太常少卿,为大辽国接伴使,同修起居注
上特留公曰:「卿独立少与,朕所自知。
每恨用卿为晚,行且用卿矣」。
间语及前代君臣,因曰:「汉武帝学神仙不死之术,卿原其意否?
此乃贪生以固位耳,故其晚年举措谬戾,祸贻骨肉,几覆宗社。
且人主固位,其祸犹尔,则为人臣而固位者,其患亦何所不至?
故朕每患天下之士能轻爵禄者少」。
公曰:「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
人主有尊德乐道之志,士皆以不得爵禄为耻,宁有轻爵禄者哉?
至于言违谏怫,士有去志,故以爵禄为轻」。
上曰:「诚如卿言」。
异日又留公,因问人物邪正,公曰:「臣介愚,与世少偶,人之邪正多所不知」。
既退,或谓公曰:「事君有犯无隐,此得无近隐乎」?
公曰:「自先王泽竭,善恶既无定论,士之好恶又不以公,吾岂可循好恶不公之士,取善恶无定之语,遂必人之邪正哉」!
直舍人院权同知元丰二年贡举,迁太常丞
太学生有犯学制者,自虞屏弃,乃投匦上书,讼讲官受赇。
天子下其书,俾公议所以处,又下其书开封府,置狱推究,无实状,乃移其狱御史府
御史取赦前及状外事上言,乞一切推治,议遂及公,百计以诬,卒莫能得。
乃坐公不实,而诬谓翰林学士许将尝委监丞王悆请于公,乞为外舍陈雄升舍。
学制,岁终取诸生试文累上簿者名闻中书中书察升舍。
初未尝升舍也,才一上簿尔。
有司议法,雄文非优,是为曲法,坐夺两官免。
天下籍籍,皆谓为冤,而公无一语自及。
六年,官制行,复通直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淮南踰二年,营职不怠,士人谓公能安于义命。
数以政事与在势者忤,而独为民所爱誉,愈久而不忘。
八年,迁奉议郎
今天子即位,恩迁承议郎,又迁朝奉郎权发遣南康军
为政简便不扰,御史上言:「沈某久以清脩,有重望于时,名在谪籍,人皆知其冤,乞以元坐付有司议除其罪」。
下其奏,御史因取太学诸坐罪者条奏,乞除其辜有差。
于是同时之人尽获昭雪,而士皆意公必且复用。
居两月,被召至阙,除少府少监,改权发遣秀州事。
卒于官舍,实元祐二年十月十二日也,享年六十有一。
公和厚静默,出于天性,或有问焉,不茍誉以蕲合。
熙宁元丰间,神宗自知公,稍显用矣。
忌者毁公异时论以获进,于是众人相与排公而绌之。
以至于今,复得召见,众议谓公当且留朝廷,而谏者又指公为前政之朋附,用古害今,遂斥于外。
然则公之自守而不遇,可知矣。
公视穷达祸福,皆无足以动其心者,行止进退,取舍辞受,必求中理,未尝近名,接人御物泛然若无所不可。
至立朝莅事,则所与必义,不为势屈。
其于亲党交游,内无间言,外无疑行。
好急人之难,有以穷归者,虽甚贫,必多方以赒之。
晚喜佛书,所阅数千卷,纂录其要百馀万言,然未尝为人道也。
文集十五卷、《诗传》二十卷、《论语解》十卷,《对问》五卷。
娶王氏,德安县
有贤行,不茹荤十年,后公百六十日无疾而终。
子三人:铢,和州防禦推官文学行义皆有可称;
锡,读书举进士
鏻亦孝谨,皆假承务郎
女四人,婿朝奉郎通判宿州事章仲山奉议郎钱青箱,陈州观察推官熊侔,承务郎刘旦
孙一人耕郎,孙女一人。
元祐三年九月二十九日真州北山之原。
公之配,予同产姊也,尤审公行治。
铭曰:
敏识洽闻,居仁蹈义。
在幼有闻,踰壮而仕。
恭信直方,强恕恺悌。
愈绌愈荣,学则为己。
佚老堂十景记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四
佚老,天也。
世之老者其识无所悟,其情无所寄,閒居静坐,四体不勤,往往无憀之心生,宁复且从其志而已。
志于利者,则苟得劳之;
志于名者,则伪行劳之;
志于难老不死者,则凡可以图生者劳之。
悲夫,去根远矣!
复竞其华而务其实,大本弗应,遂败其根,则若将为槁壤矣,安所归哉!
是谓两丧。
魏子为佚老堂,翼之以十景:于堂之奥为书室,于室之右为琴阁,于阁之东为松轩,于轩之北为竹坞,于坞之西为月庭,于庭之南为风牖。
于牖之外有山,谓之屏山
山之下有泉,谓之盆沼。
沼之傍有廊,谓之吟廊。
廊之隅有榻,谓之醉榻。
以书抵予曰:「有是十景,以示佚之有所寓焉」。
予谓:魏子能寓其佚,已贤于世之老者矣。
然而所以寓其佚者,子知之乎?
人之心适理而乐生,得趣而忧解。
夫苟未能以书观理,以琴求趣,而徒卷舒勾抹,区区顾指之间,终日不释,则琴书之情弊矣,是岂能寄吾佚乎?
役思于书,运意于弦,其乐不能无故。
子姑舍是,出对松竹山泉之间,风月之地,更新以适焉。
以坚而高,以虚而直。
坚则不可乘,虚则不可累,故寿于他木。
子特爱其苍虬伸腾,碧玉森列,风月之中,玉簧驻云,金锁堕地,幽人高士,倚其干而践其影,神色耸然,有绝尘拔俗之态欤?
非子之所寓也。
风,吾气也,有无之中,去复不停。
观其起发于幽谷,披拂于寒林,而后泛滥于户牖。
疏而行之,则过之也微,祛吾烦,解吾酲,而忘吾倦。
精爽御之而往,可登太虚而游六合也。
触之则鸣,禦之则攻,或扶或扬,逆当其冲,使人闭结而不解。
然而我将遗吾筋骸而抱吾一,则是气与风同归于太虚,乌能为吾利害也哉?
月,吾性也。
水以清得之,以浊丧之;
天以霁得之,以阴丧之。
然而月也,无得无丧,自水取之,自人观之而已。
西方既升,子坐庭下而得之,莫不仰霁俯清,惟恐浊曀之丧吾月。
然月之在人心久矣,而子独不患心之为月害乎?
山若仁也,水若智也。
山之状如屏,是天遗子以所依者邪?
沼之状如盆,是天诱子以所容者邪?
山而思仁,居仁而不能依,则危;
水而思智,用智而无所容,则乱。
吾之望子善而能安,岂特巀嶭之峰,清泠之泉,能适其情者邪?
子勉以佚,归是八者之理而寓焉,然而閒适之中,岂能忘言以溺其理哉?
则子当步吟廊,八者之理,感触而献吾前,乘之以危韵,发之以中声,数联得意,一笑破颜,南北其筒,赓和盈轴,子之吟若是乎?
虽然,八者之理,佚之所寓,不使佚游而乐荒,佚炎而志放,如斯而已矣。
以理自贤,以言自著,岂老者之务哉?
宜务合理而会于道,去言而趋默,遂还本根而后已。
则子登醉榻,始举而和,再举而酣,三举而醺,四举而冥,攀缘一断,然后遗我于混沌,不知老之寓于形,佚之寓于理,岂复有八者之翼吾堂哉?
子之醉若是乎?
未可知也。
夫予未果知其为人,然而继文以遗之,不亦过乎?
壬戌之冬魏子为佚老堂,即乞诗于延平,予方始行而东,未暇作也。
拿舟相随,溯流而上,凡月馀日,然后得予诗于建溪
后年刻诗于石,走仆数千里,献予于都下,复求予言十景。
予曰:魏子真好善者也。
夫人閒居岁晚,无原壤之埃,则与其子孙从事于宴乐。
苟尽其年,岂复有志于是哉?
是必有所见者,故予惜其所寓不如是也,反役于景,终无所闻,则是十景何益于子哉?
故又为之书(《演山集》卷一七。又见《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八。)
西方:清抄本及《文粹》并同,疑当作「东方」。
吕本中 北宋 · 刘斯川
大阮平生余所爱,小阮相逢亦倾盖。
济阴未识情更亲,信手新诗落珠贝。
杨氏作公谁料理,臧孙有后诚可喜。
长亭水落风雨多,无酒饮君如别何宋吕本中《紫微诗话》 《紫微诗话》:刘师川莘老丞相幼子,力学有,尝赠舍弟诗云云。余时为济阴县主簿,大阮谓知止也。)
吕居仁所藏秦少游投卷1107年2月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五、《柯山集》卷四五、紫微诗话 创作地点:安徽省宿州市
予见少游投卷多矣,《黄楼赋》、《哀镈钟文》卷卷有之,岂其得意之文欤?
少游平生为文不多,而一一精好可传。
在岭外亦时为文。
临殁自为挽诗一章,殊可悲也。
此卷是投正献公者,今藏居仁处。
居仁好其文,出予览之,令人怆恨。
大观丁亥仲春张耒书。
唐充之墓志铭1111年4月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五、《皇朝文鉴》卷一四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通市
充之姓唐氏,讳广仁充之字也。
其先幽州人,自石晋割地,至五世祖始得从归沧州乐陵
咸平中,曾祖克勤被诏试武艺,授三班借职,以天雄军管界巡检使卒于官,因家焉,遂为大名内黄人
中立大名司法参军
父愈,喜儒士,自充之五六岁时训以诗书,浸长使从学于外。
充之能择交游,言行谨饬,读经史,讲义理,亦长于科举之习。
元祐六年进士第,调乾宁军司法参军
界河驿有杀略人者,守将械送狱,俾鞫之。
疑其诬服,以白守,守不信。
方趣决不已,而霸州获真盗,然后释无罪者凡四人。
后为常州录事参军
部使者充之乾宁有审克之誉,部有疑讼,多以属之。
充之所辨正合人情者非止一事。
改官制,授通仕郎
以荐者及格,当改官,坐元符末上书,命格不下,调监寿州开顺口盐矾酒税。
未赴,丁母忧,服阕,监苏州酒税务。
郡守李尚书孝寿治尚峻猛,不任僚属,充之权幕官,敢与论曲直,苏人多赖之。
后守盛待制章于充之为姻家,初与充之善。
郡人朱氏有势焰,守所歆慕,众皆帖帖屈随,而充之一切自异,著憎慢之迹。
守不能堪,众或怒,置充之于狱。
吹毛无实,以酤酒点饶为罪。
充之既废,贫困不能北归,居楚之宝应,益以读书教子为事。
又七年,以疾卒于家,宣和己亥五月丙辰也。
以某年某月某日甲子,葬于扬州之某地。
充之娶张氏,中散大夫某之女。
子男四人,曰激、曰浚、曰渤、曰洪。
女四人,长适从事郎赵枋,馀未嫁。
初,充之客寓宝应,茍营屋室,而勉竭其力,以择葬地于维扬。
躬诣内黄,启祖考之殡,迎护以来,将卜日历。
盖奔走自效,服勤累岁,未克迁奉,而充之得疾卒矣。
今其子激等既葬充之,又能率先志,并襄大事,使三世窀穸之事讫无可憾,亦可以见充之身教之遗美矣。
激等遣人自宝应来南康,以吕本中所状充之之行求铭于瓘。
书辞惨切,且曰:「先人疾亟,尝问曰:『居仁约访我,尚未到』?
又叹曰:『我欲一游庐山,今不能矣』。
诸孤不肖,摧割待尽,念欲毕闻馀训,永不可得。
维行状既获所属,而砻石穴土,以需于掩圹之后者,将孰请而可乎」?
居仁本中字也,正献公之曾孙,言行有家法,其所叙次皆可考證。
其载充之教子之言曰:「涑水文正公尝谓平生无以过人,但事无大小皆可使人知尔。
汝曹不可一日忘此语也」。
濉阳刘公尝谓充之材用有馀,遽闻其死,嗟惜不已。
呜呼,可达可寿,而废斥夭短,岂非命欤!
其所厚善,率皆迟钝迂阔之士,于其殁也,能相与戚嗟而已,悲夫!
铭曰:
木摇难栖,波涌莫济
穮蓘积劳,未穰而逝。
饥穰天也,人岂能违。
奄忽不俟,岂唯我悲。
别后寄东莱公 宋 · 晁说之
 押词韵第四部
凤老不行食,子复将众雏。
一门三世行,名数文章俱。
自可不富贵,天德公已馀。
公乎默终日,谁言得亲疏。
人间亦何事,前贤重作书。
公岂不穷愁,聊为笔墨娱。
掩卷长叹息,曷不岩廊与。
却惭小人计,不当君子居。
可恨空江水,潮生明月初。
捩柁詟北客,别去敢踟蹰。
回首望丹穴,涕泫日涟如(以上宋吕本中《紫微诗话》)
其一 宋 · 陈师锡
 押尤韵
金马旧游三学士,玉麟交政两诸侯宋吕本中《紫微诗话》)
其二 北宋 · 张举
 押尤韵
苦厌尘沙随马足,却思风浪拍船头(以上宋吕本中《紫微诗话》)
其三 宋 · 晁咏之
旌旗太一三山外,车马长杨五柞中。
柳外雕鞍公子醉,水边纨扇丽人行宋吕本中《紫微诗话》)
乞特召陈公辅吕本中黄锾等人入对奏绍兴六年四月 宋 · 范冲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四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
公辅学术高明,可居议论之地。
本中文章典雅,长于史学。
习学有渊源,敏于为政,恬退之节,人所难能,以其不求闻达,故世罕有知者。
锾学问纯明,吏能精敏,抱才未试,风节甚高,闲废之久,众论惜之。
伏望特赐召对,察其人才可否而进退之。
荥阳公作张先生哀词 宋 · 汪革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惟古制行,必中庸兮。
降及末世,戾不通兮。
首阳柱下,更拙工兮(以上宋吕本中《紫微诗话》)
其一 宋 · 汪革
釜星晚杂出,雨脚晨可歇(和吕本中欲晴)
按:《紫微诗话》
北宋 · 高茂华
中途留眼(《能改斋漫录》作看)星聚,一宿(《能改斋漫录》作夕)披颜觉雾收(和吕本中高邮道中
按:宋吕本中《紫微诗话》
汪伯更教授政和元年二月 北宋 · 谢逸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八、《溪堂集》卷一○、《永乐大典》卷一四○四九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维政和元年岁次辛卯二月甲午朔十八日辛亥,友人濮阳吴琛、弟贺、侄舆、谢逸、弟薖、颍川陈之奇、弟彦国江夏黄洙、渤海端卿济阳江野,谨以清酌之奠,昭告于亡友伯更教授之灵:呜呼哀哉!
天之生贤,疑若甚艰,何生之艰而夺之速!
孰若初不生贤而皆生不肖,庶几享其寿考,而保其爵禄。
彼不肖者何德于天,而畀之以富贵,辅之以康强;
彼贤者何负于天,而撄之以疾病,申之以困辱。
岂福善祸淫者,古人之我欺,而苍苍者天,终不可卜耶?
呜呼哀哉!
廉耻道丧,忠义气塞,乘时射利,变节从俗者,滔滔皆是;
乞食墦间、舐痔得车者,面有德色。
故谗邪如山,贪墨成市,而莫之救药。
正人端士,无辜吁天,而无以明白。
呜呼哀哉!
孰有记问该博,文章敏赡,如吾伯更之学?
孰有忠孝纯全,操守坚正,如吾伯更之德?
孰有贫贱困厄,而不为利势所回,如吾伯更之勇决?
孰有居稠人广众中,而防患周身,如吾伯更之慎默?
人谁无兄弟,孰有如我伯更之爱敬?
谁无朋友,孰有如吾伯更之谅直?
至于晚闻祖师之道,而知生死之说,则伯更之高妙超逸,又非寡闻浅见者之可测。
奈何家贫母老,而益之以忧患;
妻死无后,而困之以奇疾。
一卧不起,奄忽以逝,而遂有幽明之隔也。
呜呼哀哉!
岂其信然耶,岂其传之妄耶?
以为信然,则伯更之贤不应至此;
以为传之妄,则叔野之讣不吾诳也。
今舟次于水滨,而旅榇寄于浮屠,信乎其然矣。
则想其生平,思其出处,不知其所往也。
呜呼哀哉!
胡不为吾少留乎,胡为遽舍我而去乎?
岂不念风棂牖,青灯夜寒,读书而饥吟乎?
岂不念野步水东,濯足南湖焚香清坐于萧寺乎?
岂不念谈论古今,讥评得失,慷慨激昂以为壮乎?
岂不念夜饮达旦,抵掌笑歌,诙谐嘲诮,以为戏乎?
岂不念致君泽民,激浊扬清,相期为立朝之事乎?
岂不念买田筑舍,凿池种竹,相约为隐居之计乎?
若此事之小者,固伯更之所不念,岂不念弟妹婚嫁,何以为成礼乎?
岂不念父母垂白,何以奉甘旨乎?
朋友固不足道也,何忍弃其母弟而不顾乎?
呜呼哀哉!
贺将以城南之地葬伯更,而助其生事;
又状伯更之行,而乞吕氏铭其墓。
叔野被荐,而与之俱行。
弟妹婚嫁,琛与其诸友皆为调护。
诸弟皆欲砥节砺行,种学积文,期有所建立。
苟怠惰荒嬉,则朋友交攻而聚骂之,而伯更之灵阴有所诉。
居仁书来,欲为伯更立谥如孟东野,而以谓私立名号,递相标榜,恐其祸有不测,如东汉之党锢。
况韬光晦迹者,伯更平昔之心,而声名暴耀者,亦伯更之所恶。
伯更之德行卓卓如此,虽不立谥,而名自垂于万古。
琛等与伯更相别之后,发益白而齿益摇矣,尚有此身,复不知其几寒暑矣。
人皆一死,先后不同,伯更之死,已安其死矣。
呜呼哀哉!
有酒在觞,有殽在俎,倾写怀抱,寓此毫素。
不知伯更尚能知否?
一恸肠裂,泣涕如雨。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北宋 · 杨克一
不知更事多,但觉拜人少(寄吕本中
按:以上宋吕本中《紫微诗话》
祁居之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
前年冬末相别,两见改岁,衰老日甚,幸未昏愦,亦不敢虚度时日。
十二月末到会稽,初至,稍困人事,今即遂安居。
经夏别无所苦,不烦远念。
半月前,有人传言在馀杭干事,方怪咫尺无一字见及,忽收专问,获闻动静,欣慰可知。
示谕附来书,未尝得一,何也?
今后非的便不可附书,彼此无益,故此中未尝附书者,盖以此也。
川中诸公未尝通问。
冯贯道四月间专遣人至,犹题黔州通判衔位。
向在桐庐,见除梁山军,未尝来行朝,传之者妄也。
伯世何故尚留枝江,缺在何时?
仲志庐山有所授未?
景实来别,其兄德元往来过此,相聚甚款,不讲人事,终日相从。
德元四明时通书,敦智间相见。
此亦有一二学者相见,不保其往,恐知之。
李习之《复性书》三篇,旧亦常读,偶记韩退之《与孟简书》云:「籍、湜辈虽屡指教,不知果能不叛去否」。
习之亦韩门生也,却晚从释氏,无足怪者。
古人尚如此,况今日时去时来,果求何事,果见何理,而望终始不移,大难大难。
居仁时得书,见勉倡此道,然老拙之职似当然,其如力薄何。
此道如青天白日,谁不见之。
昧者汩以利欲,一出一入,望知其至多,见其无益也。
吾子勉旃。
相会未期,暑气尚炎,万万倍加保重。
令弟必且在左右,不敢致问。
秉笔挥汗,信笔作此,言无次叙,一读焚之可也。
六月二十五日书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