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刘继元保康军节度使制雍熙三年十二月癸丑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宋大诏令集》卷一○三
门下:无党无偏,是称于王道;
有始有卒,方谓于圣人。
朕稽彼古先,恭临大宝,遵创业守文之理,思弃瑕用大之言。
申彼至公,告于有位;
爰询刚日,利建元侯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保、右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彭城郡公刘继元,顷在并门,隐为敌国。
干戈问罪,初兴九拒之谋;
銮辂亲征,归我一平之运。
衔璧既输于诚款,执圭寻列于朝班。
感予在宥之恩,备罄资忠之节。
圜丘展礼,斋庄见助祭之容;
紫殿宴私,温克尽为臣之礼。
绰有令誉,流于众多。
是宜特举徽章,授兹节制,显示优丰之泽,全其富贵之心。
仍进户封,永光阃寄。
于戏!
昔之孙皓叔宝,不闻分命于山河;
近则孟蜀、李吴,止是流连于京阙。
膺斯重委,断自朕心。
勉树风声,永蕃王室。
可特授依前检校太傅持节房州诸军事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保康军节度房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阙)
建资善堂诏大中祥符元年二月甲午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宋大诏令集》卷三五
利建元子,肇开懿藩,将崇乐善之规,式务从师之教。
眷惟丹禁,夙敞清都
就兹曲密之廷,以为弦诵之地。
其元符观皇子就学新堂,宜以「资善」为名,命如京副使入内押班周怀政为资善堂都监,入内杨怀宝为寿王伴读,仍面戒不得于堂中戏笑,及陈玩弄之具,庶事由礼,使王亲近僚友。
寿春郡王就学诏大中祥符九年二月甲午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玉海》卷一六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六
利建元子,肇开懿藩,将崇乐善之规,式务从师之教。
眷惟丹禁,夙敞清都,就兹曲密之庭,以为诵弦之地。
晏殊崔遵度记室咨议入内押班周怀正为都监入内供奉官杨怀玉为寿春郡王伴读
仍面戒堂中,无得戏笑及陈玩弄之具,庶事由礼,使王亲近僚友。
天禧二年建储赦天禧二年八月十五日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宋大诏令集》卷二五
门下:王者丕承天序,利建皇储,隆永世之徽章,率御邦之通制。
前星少海,稽法象以洞分;
荐震重离,著典经而具在。
朕肃膺正绪,祗缵宝图。
知继体之大端,有先亲之古训,思文圣考,垂裕本枝。
深仁励黄屋之心,积善致绿车之庆。
粤于元子,发秀妙年,挺岐嶷之殊姿,赋温文之茂德。
天机幼敏,王度夙成,令仪恪谨于承颜,纯孝恭勤于问竖。
既疏封乎列邸,弥骏发乎美声。
择以端良,命为僚佐,克探微于四术,宜示正于万邦。
谅资主器之贤,往践继明之位。
已颁成命,言肇立于青宫;
载协欢心,俾均覃于洪渥。
可大赦天下。
云云。
于戏!
登隆上嗣,礼盛于元良
浃洽舆情,庆流于率土。
爰被霈然之泽,聿遵诒厥之谋。
诞告域中,式宣朝旨。
天禧三年南郊赦天下制天禧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宋大诏令集》卷一二○、《宋朝事实》卷四
门下:朕仰钦皇绪,夙奉庆基。
自列圣之贻谋,逮眇躬之继统,兵戈销偃,海域混同
何尝不日慎居怀,时乘在御。
绝畋游而育物,戒服玩以敦风。
纳民归仁寿之区,涉道究希夷之际。
抚安四极,宾延万灵,表下武以丁辰,致弥文而熙载。
讲求典礼,肃恭神人,燕处穆清,聿怀冲粹。
太霄之孚佑,示秘箓以降祥。
灵运嘉亨,景舆临暨,载聆谆诲,逖悟仙源
励翼弥坚,钦修备至。
考古先之盛则,毕封祀之洪徽,崇尚真宗,登隆妙号。
庇群生而是务,达精意以忘劳,乃至利建储闱,奉承天绪。
言念元良之嗣,生知至德之方,善访名山,特开真馆。
寿昌之介祉,见忠孝以存诚。
叠委宝文,愈昭殊应。
是用答顾怀于穹厚,展禋享于壝坛。
荐玉币以精虔,陈豆笾而蠲洁。
金匏协奏,文物骈罗,九宾相仪,百神受职。
天祺总集,既彰祚国之休;
王泽涵濡,宜洽均禧之庆。
可大赦天下(云云。)
于戏!
展严恭之礼,获拥神休;
覃霶霈之恩,式符众望。
谅周隆于庆赐,增激励于诚明。
更赖中外信臣,文武列辟,竭以忠勤之节,倾其爱戴之心,协赞重熙,永膺多福。
大宋侍中追封夔王墓志铭(奉敕撰)1006年10?)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武夷新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昔者周建戚藩,重之以执膰之数;
汉封宗室,申之以歃血之盟。
所以隆敦叙之恩,崇纠合之义。
其有炳灵帝胄,擢秀天枝,属宝历之肇兴,顾徽音之早谢。
友于致美,极太上之孔怀;
典章锡命,播策书于悠久。
亲亲之德,厚莫重焉。
王讳光赞,顺祖惠元皇帝惠明皇后氏,曾王父母也;
翼祖简恭皇帝、简穆皇后刘氏,王父母也;
宣祖昭武皇帝昭宪皇后杜氏,考妣也;
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王之兄也。
曩者木德下衰,三灵改卜。
赤符启运,百姓与能,历数有归,讴歌允属。
太祖皇帝荣河之秘纪,应耀魄之玄符,受诸夏之乐推,为生民之司牧。
帝出于《震》,龙飞在天,奄宅中区允升大宝。
卜世三十,与成周而比隆;
执玉万国,无防风后至
于是右贤左戚,崇德报功,咨询稽古之言,讲求固本之术。
裂茅土以利建,著丹书铁券之文;
分宝玉以展亲,增维城磐石之固。
若乃嗟棣华之早陨,慨桐叶之前闻,轸同气之深情,学漏泉之茂典,于是建隆三年诏皇第五弟赠侍中追封夔王,仍赐今名,厚饰终而峻追命也。
黄门监之品秩,貂冠蝉緌;
诸侯王之名数,金玺盭绶。
泥书出于右掖,密印贲于九原。
白水中兴演也,胙全齐之壤;
黄武建国策也,启长沙之封。
所以光照大猷,发挥遗懿。
宪章前代,肇天命于维新;
光宠公族,致民德以归厚
丕显淳耀,莫之与京。
今上绍休继明,奉先追远。
念本枝之盛,永惟叔父之亲;
顾佳城之制,当用真王之礼。
启新阡于毕陌,祔玄寝于桥山,相善地于牛眠,得吉卜于龟食。
窀穸之事,所以即安;
卤簿之仪,悉从备物。
中人庀徒而蒇役,鸿胪持节以护丧。
先远戒期,哀荣举集,即以景德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归葬于河南府巩县南訾乡邓封村,顺也。
夫志陵谷之变者,必传信之辞;
形金石之刻者,乃不朽之事。
下臣奉诏,猥当纪述,伏纸流汗,愧不能文。
铭曰:
皇矣帝胄,发源灵长。
锡羡蕃衍,德厚流光。
呜呼不淑,丧我贤王。
炎灵勃兴,高穹睿命。
玄壤封崇,绿绨褒赠。
修睦兴仁,简编辉映。
帝曰叔父,永怀茂亲。
岁月增逝,辉光日新。
改卜真宅,于洛之滨。
风萧条兮木叶脱,野苍茫兮班剑列。
燕𡑞启兮静而安,薤歌发兮凄以咽。
国有史兮扬德音,圹有铭兮志徽烈。
垂万祀兮千龄,飞英声兮昭晰。
喻化成 北宋 · 彭乘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不见陵阳喻化成,令人西望愈伤神。
近闻养素多栽药,耕破青山十里春(《舆地纪胜》卷一五○《成都府路·隆州》 《舆地纪胜》:岁寒山,隐士喻化成所居。上有岁寒事,翰林彭乘以诗遗之,云云。)
彭乘自代状1040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范文正公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延安市
准敕:应系两省台官尚书省六品已上、诸司四品已上授讫,具表让一人自代者。
右,谨具如前。
臣奉敕就转尚书户部郎中,依前充职。
臣伏见京西提点刑狱尚书祠部员外郎、充集贤校理彭乘,博学不倦,孤立无徒,馆殿之中,独为淹久,臣今举自代。
题相思铺壁 北宋 · 令狐挺
七言绝句 押歌韵
谁把相思号此河,塞垣车马往来多。
只应自古征人泪,洒向空川作浪波宋彭乘《墨客挥犀》卷六 《墨客挥犀》:鄜州东百里,有水名相思河,岸有邮置,亦曰相思铺。令狐挺题壁以诗云云。按:《全唐诗》卷三三四收作令狐楚诗,卷七七八又收作世次爵里俱无考令狐挺诗,均误。)
宋庠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州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文恭集》卷二三、《宋宰辅编年录》卷五
门下:古者谋帅,必本于《诗》《书》;
雅云宪邦,实系于文武。
眷言俊老,久典烦机,比陈控避之章,宜举闵劳之典。
有嘉旧德,早正中阶,宜升节制之荣,仍宠台司之重。
诞扬孚号,颁告外朝。
具官宋庠,为时耆英,秉德纯粹,通于道德之韫,济以文采之华。
向自机廷之严,入正岩郎之拜。
辅相厥辟,协泰象材成之宜;
偃休于藩,得大雅进止之度。
顷从列屏,召置首枢,咨帷幄之筹,赖樽俎之算。
直清行己,粹密存诚,温树不言,奏章随削。
参万几之务,均三品之更,夙夜惟寅,耆艾斯久。
于兢畏之性,比刑挹损之言,表解洪枢,请行外阃。
是用辍从前箸,宠以命圭,崇利建于盟津,便均劳于郑圃。
师干之试,盖宠于元猷;
台钺之崇,用褒于哲辅。
优封拓井,真食加田,兹示便蕃,以畴密勿。
于戏!
左右陪辅,地虽重于二枢;
内外屏毗,义则均于一体。
往服朕命,以藩王家。
定国军节度使知太原府梁适口宣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三、《文恭集》卷二五
省所进奉端午马二匹事。
利建高牙,倚临雄阃,爰遘浴兰之节,来效籋云之良。
姑美勤恭,尤增嘉尚
利建学士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宋景文集》卷四九
月中衙校至,获书,意爱渠渠,申诵不置。
承止官下,福与履并,岁满平除,入籍郎署,甚休。
北梦之人,贫寠大半,虽闻屡稔,罕有盖藏。
数赋疾征,则涣然离矣。
乃今仁人为之父母,其有庇焉。
事时政成,举多胜践。
仆常爱浮云、车盖二斋,岑寂披豁。
郧波衍漾,斜抱谯趾。
苍山北缭,万峰相嵚。
归云霞落,间映空阔。
田鹤相叫,汀凫自归。
渔舷牧笛,更相响答。
清风吹籁,转薄茂林
此际凭栏极眺,裴回置酒,恐京台之乐,或不我加。
利建盘桓仕涂,与道皆适,又获幽概,以佐清机。
气宁神旺,匪吏而隐。
视缰锁腊毒,宁不间然?
仆恨不得抚屏星,抱鸱夷,奉使君为一笑乐也。
勉旃多爱,毋金玉其音。
载酒亭群公画像记庆历八年七月 北宋 · 范镇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五、《成都文类》卷四五、《全蜀艺文志》卷四一、嘉庆《四川通志》卷四八、嘉庆《成都县志》卷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九
子云,右蜀人,事汉成、哀、平世,历新室,身诎而道不得行。
子云没,宋兴八十九年,上距今千馀岁,其乡人之学者森然若林之植于朝。
其在太平兴国中,有若谏议大夫田公锡之论议,参知政事苏公易简之博大,雍熙淳化中有若直昭文馆陈公充直史馆朱公台符之文雅;
景德大中祥符中有若侍御史张公及之介洁,集贤校理王公湜之温恭,职方员外张公逵之疏达;
其在今庆历,有若虞部员外李公畋之经术,翰林学士彭公乘之恬退,孙公抃之厚重,屯田员外陈君希亮户部员外梅君挚殿中侍御史何君郯之直方,度支员外君辅屯田员外张君中庸之通敏,直集贤院李君绚之夷旷:是皆子云之徒,学其道而得其传者。
益州提点刑狱度支高君既葺子云之居,镵其书,又画其像,以及其徒。
意者使后来观之,知贤人之道有塞有通,有诎有伸,塞于晦时而通于昭时,诎于不用而伸于有用云尔。
大宋庆历八年七月十日,具位范镇记。
按:疏墨池,建准易堂、吐凤、解嘲、解难、载酒四亭,及兹画象,实僧正惠悟师总其事。
皇叔镇王元俨赐剑履上殿诏书不名食邑天圣八年十二月五日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五一
门下:朕以仰延贶施,克底治平
载瞻七里之郊,躬修三岁之祀。
用谢成于有昊,冀蒙福于庶邦。
爰布湛恩,式均丕庆。
眷惟贤戚之重,冠于屏翰之良。
将示先亲,首图进律。
皇叔具官某,体资明粹,德著温纯。
河间好古之风,有卫康驯行之懿。
爰自骍旄利建,金钮疏荣。
承善睦于先朝,契怀和于诗雅。
顾惟寡昧,获缵基图,寔繄夹辅之勤,共固守成之业。
荐惟褒贲,益峻等彝。
掌武上公,仍总三台之秩;
陪京巨镇,联分双节之威。
再易大封,聿申殊礼。
盖隆敦叙之典,弥怀冲约之规。
适属禋燔,诞敷丽泽。
剑锡延登而攸重,井田弥食以兼丰。
真赋倍增,宠章优洽。
于戏!
纯嘏之赐,与宗哲以并庸;
名器之崇,表国经之异数。
克绥多祜,永保令猷。
(《宋大诏令集》卷二七。)
俨:原阙,据《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传》二补。
易讲义一 其三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古灵先生文集》卷二三
䷏豫/(《坤》下《震》上。)为雷地,《豫》。
豫者,悦豫之名,所以次《谦》者,《序卦》曰:「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言君子居大有之时,志易盈满,若能以谦恭处之,则必身享悦豫,故次《谦》卦。
夫悦豫之道,本起于人心之和。
何以言之?
凡人之生,有恭敬之心,有和乐之心,此礼乐之所由生也。
故礼主其敬,乐主其和,圣人知人心之有敬也,故有君臣父子兄弟宾师尊卑贵贱之礼焉。
若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弟之于兄,宾主之相交,尊卑贵贱之相接,必有敬焉,是敬之生于人心也。
然而敬而不息则劳,劳则人不能安养以久。
生必养之以和,和亦生于人心。
夫人闻金石丝竹之音则悦于耳,见干戚羽毛之文则悦于目,听兴道讽诵之辞则悦于心,此和之生于人心也。
故圣人作乐之声音、文章、器用、言语,以道人和乐之心,以安养其生。
然和乐之心不可使之放肆无节而流,又修礼致敬以节制之,必使礼乐相须以成其德,是悦豫之道起于人心之和也。
故人情莫不欲致悦豫,然而得其道,由其义,以致悦豫,是得悦豫之正也。
若不以其道,不由其义,而得悦豫,非豫之正,甚者,以至盘游逸乐,或蔽于声色,荒于禽酒,若孟子所谓「流连荒亡,为诸侯忧」、「太康失邦,盘游弗反」之类,此是豫之不以其道,至于流荡者也。
故君子之于豫,必以身行顺行,居则其身逸豫,动则其民悦乐,若孟子所谓「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书·秦誓》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又《无逸》曰:「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此是得悦豫之正也。
诸儒解《豫》为顺,动则万民悦豫,非也。
《杂卦》曰:「谦轻而豫怠」。
夫豫则易怠,故不可不防微而豫戒也。
又豫取备豫,《系辞》曰「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是也。
今观《卦》、《繇》、《彖》、《象》及六爻之辞,皆无备豫之义,惟取悦豫之豫者,盖圣人于《易》道,推类不一,故又于《系辞》取击柝备豫之义,如《屯》卦取屯艰,《彖辞》又取屯盈之义也。
《繇辞》曰:《豫》,利建侯行师。
取《彖辞》顺动之义也。
古者分国建侯,以一国生民之命系于一君,得其人则一国之民安且治,不得其人则一国之民危且乱,故王者必顺民心而建诸侯也。
夫师旅之兴,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必上应乎天,下应乎人,以诛暴乱,拯民于涂炭之中,惟顺而动可也,故曰:「《》,利建侯行师」。
观其卦体,是以九四言之也。
九四,一阳为五阴之主,五阴无他阳以分其应,故皆宗于九四。
一阳如古者分建诸侯,以天下之民蒙然无知,既争且乱,不可以无主,故圣人择其贤明者,分国以为诸侯,以治其群众,此建侯之道也。
今五阴昧弱,皆以九四阳明之爻为之主,有建侯之义,故曰「利建侯」。
夫行师之道,虽士卒之众,皆是匹夫,不能以自正,必得刚正之丈人为之主帅,然后大众正焉。
今此卦五阴不能以自正,皆宗九四以为之主,有行师之义,故曰「利行师」。
如《屯》卦初九「利建侯」,亦是一阳为众阴之主。
《师》卦「丈人吉」,亦是九二一阳为五阴主。
其「建侯行师」,指九四而言之,亦可知也。
《彖》曰:《》,刚应而志行。
九四刚阳,下应初六。
又上下群阴,皆宗于己,其志得行,故曰:「刚应而志行」。
顺以动,《豫》。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凡顺于义理而后动,不违于人,不戾于物,不惟其身之悦豫,至于万物亦悦豫,故曰「顺以动」。
夫致悦豫之道,能顺以动,其道即如天地之道,日月莫不顺行,四时莫不和平,万物莫不化生,而况「建侯行师」一小事乎,其利可知也。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夫天道以「元、亨、利、贞」而资始万物,地道以「元、亨、利、牝马之贞」而资生万物;
天以健行,地以顺成
阳以生长,阴以肃杀。
此是顺动之道。
天地顺动,故日月皆循度而行,无有过愆。
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行迟,一岁一周天,月行速,一月一周天,此是日月循此度而不过也。
若天失「元、亨、利、贞」而不资始,地失「牝马之贞」而不资生,天不以健行,地不以顺成,如此之类,皆是不以顺动,日月之度亦过差也。
「四时不忒」者,夫,蠢然以生物;
,假大以长物;
,收敛以成物;
,终以藏物;
各得其序而不差错,是不忒也。
圣人以顺动,故刑罚清而民服。
夫天地以「元、亨、利、贞」以生成万物,圣人之于天下也,仁以爱之,义以利之,礼以明之,信以成之,乐以和之,政以正之,刑以平之;
赏必当功,罚必当罪,宥过无大,刑故无小,不行一不义,不杀一不辜,此圣人以顺动也。
圣人顺动如此,则不妄刑罚于人,故刑清而不滥,天下之民莫不心悦而诚服也。
《豫》之时,义大矣哉!
所谓「《豫》之时」者,豫非常行之道,有时而豫,是豫之时也。
若圣人身行顺行,履正道,民安俗阜,天下和平,此豫之时也。
非此之时而好悦豫,是荡逸之道也,所谓「豫顺以动」是也。
孔子知豫之时与顺动之义至大,非圣人道参天地,莫能用之,故曰:「《豫》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奋,《豫》。
《豫》卦,《震》在上体,《震》为雷。
《乾》之一阳,下交于《坤》之初,为《震》。
《震》为阳卦,雷在地下,为复卦,言阳始复于地下也。
雷出于地上,为《豫》卦,言阳气出于地上,奋动而悦豫。
先儒皆云雷出地震,奋而万物悦豫,非也。
夫雷是阳气之声,雷出地上,是太阳和气之声,奋动而悦豫。
和气之声奋动而悦豫,则万物亦自然悦豫也,如此则义通
圣人以顺动,则身亨悦豫,加于民物,则民物亦悦豫也。
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夫天阳来复,出于地上,则震动万物而成变化。
先王有盛德大功,和平天下,故法此卦,作为大乐,以宣导至和之气,以崇大其功德,若尧作《大章》以章明其德,舜作《大韶》以明绍尧之功,禹作《大》以大二帝之功,皆是作乐崇德也。
「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者,殷,盛大也。
《周礼》:宗伯之职,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五帝及日月星辰;
乐至六变,而天神皆降,可得而礼,此是盛荐之上帝也。
法雷出地,其阳声亦上向于天也。
以「配祖考」者,言以乐荐祭上帝,用祖用考以配上帝也。
若周正月郊祭感生帝灵威仰于南郊,以祖后稷配之,又以九月祭五方帝于明堂,以文王为祖以配五天帝,武王为考以配五人帝,此是「以配祖考」也。
初六:鸣豫,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凡豫之道,不可穷极悦豫,穷极则有流淫之患,所宜见几戒慎于其初也。
虽其时位可以悦豫,犹当未以为豫,如《康诰》所谓「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如此可也。
况居《豫》之初而遂鸣乎?
鸣豫,谓豫之声名有闻也。
初六以阴居阳位已不正,又特应于九四,其志得行,是豫之鸣者也。
居豫之初志遂如此,况于终乎?
故圣人特于初戒之曰「凶」。
孔子曰:「鸣豫,志穷凶」。
穷凶者,言悦豫之志穷极必凶也。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六二以阴居阴,得位之正,又居《坤》体之中,《坤》体方静不动。
夫居中履正,方静不动,故刚介如石,不惑于豫。
几微之际,则先知之,不俟终日之间,言知之速也。
故《系辞》曰:「知几其神乎!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
断可识矣」。
圣人特于此爻言几字者,盖因初爻豫凶,是不故也。
凡人皆有逸豫之心,若不见几前定,失位不正而豫,故曰:「鸣豫,凶」。
六三亦失位不正而豫,故曰:「盱豫,悔」。
独此二爻居中履正,虽与初六、六三同《坤》一体,然其志不同,知其不正而豫,必有尤悔。
凡人与上之人交,则易得谄从;
与下之人交,则易得亵渎。
见几前定,介然自守,上不谄于三,下不渎于初,居豫之时,而知动之几,不俟终日,得正之吉也。
王辅嗣注「宁用终日」云:「定之于始则是。
初之鸣豫,不能定之于始也」。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盱豫,张目貌,或云小人喜悦貌。
以阴居阳,不正也。
处豫而不正,宜其有悔。
九四为《豫》之主,己独比近,是谄而求豫者也。
夫心动则目睢盱,以睢盱不正而求豫,物所不与,宜其悔也。
若知其不正而见几早辨之,则可以无悔。
如六二不俟终日,则善矣。
今三迟缓而不见几,故曰「迟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九四以一阳为众阴所宗,是《豫》之主也。
众阴,犹民也。
犹君子为豫之主,众由之而得悦豫,故曰「由豫」。
如《颐》卦之上九,为众阴之主,亦云「由颐」,言众民由之而养也。
不当至尊之位,而上下由而归之,是大有得也。
「勿疑朋盍簪」者,夫众阴蒙昧,不能自致悦豫,又无他阳以分其应,故皆由己以求悦豫。
己虽以阳居阴,又不当尊位,然上下众阴,自然归己,勿自疑虑,其朋类并来合聚于己,如发之合集于簪也。
四以一阳贯于五阴之中,五阴柔弱,附阳安豫,有类簪之总发。
刘牧之说为是。
虽其取类至小,然《易》义取譬于物,多如此类。
如《噬嗑》曰「颐中有物」,是指九四一爻言之也。
《颐》卦上止下动,取颐之义。
如《巽》为寡发广颡、《坎》为心病耳痛之类,多矣。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上下群阴皆应之,故其志大行也。
六五: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
『恒不死』,中未亡也」。
以不正居尊,下乘于四,四以刚动,为众阴之主,而己乘之,居不获安,如得贞疾,豫何有乎?
然未能害亡于己,可以守其常,不至于死,盖于中故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处《豫》之极,又阴为暗昧,是冥昧于豫者也。
「冥豫成」者,谓其志耽逸豫,至于穷极,荒于禽酒,溺于声色,流荡亡返,冥昧已成者也,若太康是也。
「有渝无咎」者,盖圣人不绝人于乱亡,与其改过自新,云虽冥豫已成,如有改过变渝之志,则犹庶几可以无咎也。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居上而冥豫,何可长如此而不改?
有能渝变,则无咎。
圣人于《豫》之初则曰:「鸣豫」,志穷极,必凶。
至于极则曰:「冥豫」。
盖豫不可长,乐不可极,故于始终垂戒。
五代纪元序治平三年正月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一、《无为集》卷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八
有唐之衰,五代起于藩镇。
梁祖始以奸雄窥窃神器,虽天下畏其强盛,而弑逆之祸在于闺门。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于梁氏备之矣,欲永其世,不亦难哉!
夫乱臣贼子,人人弃之。
乘其所共弃,而动之以言,故末帝得以诛友圭而代之。
唐德深厚,人心未忘,此后唐之所以兴也。
武皇征伐屏翰之功,初与梁祖相后先,而梁祖终于取天下,武皇终于藩国;
千载而后,梁祖首篡窃之罪,武皇保忠义之名,善恶之致,何其殊如是邪!
庄宗克成父志,勇于征讨,平定梁氏,中兴唐祀,议者称之。
至于溺惑声伎,吝啬赏赉,此其所以亡也。
所谓暴威武者或困于酒色之娱,屯其膏,小正吉,大正凶,庄宗有之矣。
庄宗明宗闵帝废帝四世三族,姓异号同,同尊唐室,致有唐庙貌,虽石晋之代,亦宗祀之而不敢废,乃武皇庄宗之力也。
晋高祖利建大号,以君父事契丹
少主嗣位,欲正名分,召徕寇戎,腥腥中夏,人主后妃,蒙尘异域,皆高祖之罪也。
汉高祖有赴难之迹,惜哉不克成其功。
当中原无主之际,徇舆议而即位,不尤愈于僭窃者乎?
隐帝不能驾驭英豪,潜行诛戮,倾覆宗社,诚自取之尔。
周高祖世宗可谓英武也,已而其享国不永,恭帝冲幼,讴歌不归。
斯盖历数在乎真主,非人谋之所及也。
五十三年之间,生灵困于涂炭,王道衰而不振,史氏荡而无法,秉笔之士,为之叹息。
呜呼!
十三主有君天下之势,而无君天下之道
君无其道,则赏罚有所不明;
君有其势,故纪元之法以托之也。
或曰编年系事,必具四时。
在纪元则梁祖不书庄宗不书春夏秋冬者,何为也?
曰唐历未终,不可以与梁也;
梁历未终,不可以与后唐也。
不与之,所以正正统也。
正统不正,何以正天下哉!
治平三年春正月序。
解日字谜 北宋 · 吕惠卿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三部
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
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卷六 《续墨客挥犀》:荆公戏作四句谜示吉甫云: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吉甫亦作四句解云云。)
开封县邓公乡菜园内水泉许民汲取诏元丰四年五月十六日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六、《宋会要辑稿》礼二○之三(第一册第七六六页)
开封府开封县邓公乡菜园内水泉,见听士民汲取。
宜特许侧近以所得施利建立庙像。
乞以车馈运粮草奏元丰四年十一月九日 北宋 · 张太宁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四、《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
馈运之策,莫若车便。
窃见自熙宁寨至磨𠼪口皆大川,通车无碍。
兼闻自磨𠼪口至兜岭下道路,与此无异。
自岭以北,即山险少水,车乘难行。
以臣愚虑,可就岭南相地利建一城寨,使大车自镇戎军载粮草至彼,随军马所在,却以军前夫畜往来短运。
更于中路量度远近,筑立小堡,以相应接。
如此,则可省民力之半。
止以遣回空夫,并力修筑。
按:《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三之二(第六册第五五七三页)。又见同书食货四八之一八(第六册第五六三一页)。
胡宪求迁学书1094年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三、《道乡集》卷二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某到学之日,升堂见诸生,顾两庑皆隘陋,已而相与周视庖湢之类,则又不得与两庑比。
因诘之曰:「襄阳名邦,士大夫以道德功名垂方册者历历如列星丽晴天,至今为天下想慕,学乃如是耶?
朝廷选守,又多台阁之旧,有猷有为。
既以信于天下,曾不知化民成俗必由于学,而乃忽之不问邪」?
诸生合而对曰:「此多士意也,怀之久矣。
郡守之来,有席未及温,慨然自欲新之者,有因见白而后欲新之者,然终莫之能新也。
盖因旧而举,则不惟地窄难广,不足以充规模,抑亦狱据其左,非所以崇风教。
必迁而可,则莫如州之东南隅,以阴阳家言之巽方也,最利建学,然而提刑司在焉。
幸而委废弗居且十年,但以前日诸公不纳其说,此所以欲新之而未能也」。
某闻其语,退而窃访于识者,以求诸公不纳之意。
或曰朝廷将还漕司于邓,则提刑当复居于此,不可为学;
或曰提刑行部至此,必舍以听事,不可以为学;
或曰后圃多,岁租于民,以给胥吏之费,不可以为学。
是三说者,浩尝思之。
二司所在,朝廷既以为宜,安有辄然复徙之理?
前日纷纷,直主者自疑尔。
阁下所饫闻而所亲见也,其说不可用明矣。
行部至此,固有行衙,漕使居之不以为陋,则宪使似亦可居。
况按察虽久,不过浃日,何必旧司始为安便?
其说不可用亦明矣。
利既以给胥吏之费,无名罢去诚不可,学钱粗有馀,视民岁出之数就出之,则其利如初。
其说不可用亦明矣。
阁下久在朝廷,一旦出持使节,舆议郁郁不快。
上听政以来,每发德音,尤在人物,且多采舆议,往往公卿未之知者,一路八州,岂能更挽阁下于朝夕间哉。
是以迁学之说,浩不敢徐以闻左右。
浩虽愚,亦阁下之乡人也,参侍几席,早辱知遇,阁下必不以今日之事疑浩为犯分。
文恭公所至州,首兴学校、厚诸生而师诲之,因以取高第、登膴仕者甚众,搢绅先生以为美谈。
阁下克肖先德,既已取信于上,而浩之亲炙,又不为无日,亦不敢以今日之事疑阁下为难,请阁下试留听焉。
审以浩言不妄,时为施行,一方士大夫且将以阁下盛德载之文字,刻之金石,耀之子孙,与学偕无穷,不亦美乎!
《传》曰,「时者难得而易失」,阁下为提刑吕公郡守,而浩适以罪承乏为部吏,以获进是说,真其时也。
惟阁下赐之,毋使识者重起易失之叹。
幸甚!
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