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应求”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春秋集义序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七、《皕宋楼藏书续志》卷二
昔吕给事元钧为吾乡铜梁令,实事濂溪先生,尝谓其志清才醇,行敏学博,读《易》、《春秋》、探其源。而濂溪序彭应求《崇圣院诗》,自言往在袁州,进士多来讲学于公斋。窃意先生道德之高,声闻之远,所至学士大夫多从之。然学士大夫之所以从之者,或师其文学,或师其政事,或师其德行,至于相与讲磨孔孟之绝学而独得夫圣贤不传之秘者,明道、伊川而已。盖自金陵王氏得志而颁其所谓新经者于天下,自后其徒互相祖述推尊之,以为圣人复生,庠序专以设教,科举专以取士,其或不由此者一切弃绝,甚者屏逐之。学士大夫知有新经而不知有其他。当是时,独吾乡之老师宿儒从事《易》、《春秋》、《论语》,其议论讲说今其存于世者,又复专主伊川之说,深探力取,持之不变。盖其当时亲闻于濂溪者,父兄相与谨而传之,风流馀韵至是而未泯耳。正少蒙义方之训,早知诵习伊洛之书,窃尝以为后之学者不欲为孔孟之学则已,如欲黜异端,祖述孔孟,当由是而入焉。其始闻之者皆怫然不悦,而同志于此者不过数人。其后学之既久,则亦有闻风兴起、相与慕用而为之者。不幸未几而伪学之论起,于是向之兴起慕用者往往消沮退缩,至有背而驰者矣。北岩李明复伯勇以文献故家,自其少时已能汲汲于学,服膺诸老之书,信之甚笃,求之甚至。惟其趋向之既正,是以见于言词者亦卓然不惑于世俗好恶是非之私,故虽屡困场屋而未尝悔,则其志岂在于钓声名干禄利而已哉!伯勇于经无所不学,而尤尽力于《春秋》,故凡濂溪、明道、伊川、横渠而来,或著书以明《春秋》,或讲他经以及《春秋》,或其说之有合于《春秋》者,皆广收博访,无所遗逸。尔乃定其后先,审其精粗,各附于本章之次,名之曰《春秋集义》。凡诸老先生平日之所讲明以遗乎后之人者皆粲然在目,而圣贤传心之旨可坐而至,真求道之轨辙而入德之门户也。间携以示余,且谓为之序以冠其篇首。余读之,抚卷太息曰,是固余平生之志而力有所未暇,子能成之,子之志伟矣。昔石子重会诸老先生之言为《中庸集解》,朱文公为发明其书,且删其重复,去其讹误,以为《辑略》。恨子生晚不及见文公,正虽幸及见之,而心力衰耗,顾不足以任兹事,姑为序其本末以待后之学者,庶几后之学者知师友渊源之所自云尔。嘉定十三年冬十有一月辛亥,山阳度正序。
按:《春秋集义》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菊二十首 其九 南宋 · 史铸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倚风黄菊绕疏篱(彭应求),自有清香处处知(毛友)。
今日王孙好收采(鲍容),浊醪霜蟹正堪持(苏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