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回奏宣示御制策士圣训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七、《鄮峰真隐漫录》卷一○、《宋史》卷三九六《史浩传》
臣辄贡愚诚,仰干天听。
臣前日恭闻策士登瀛,其间所答未甚痛快,有御笔为之开明,以宣示近僚。
臣深欲转求,窃窥圣作。
初三晚少保曾觌得旨过臣所居,宣示此书,臣百拜跪读,仰见陛下万机之暇,留神翰墨,发为文章,涣乎日进,以起主威,以励颓俗,不胜天下之幸。
臣尝观汉崔寔《政论》,其言当世之弊,救之之方,无出刚果。
盖自古圣君,莫不以宽大忠厚为本,而刚明果断辅之。
今日王言之大,虽不敢下比论,要其大旨,亦是同归。
诚欲振乾纲于委靡,回既倒之狂澜,作群臣以趋事赴功也。
抑臣观圣训,谓将相有不称职者欲诛戮之,臣愚无知,敢献所疑。
夫唐虞之朝,四凶极恶,止于流放窜殛,而其三载考绩之法,至于三考不过黜幽陟明而已,未尝有诛戮之科也。
若《甘誓》、《胤征》所云,乃为行师誓众设耳。
盖诛戮大臣者秦汉法也。
汉之七制,可称治主,然见谓杂霸,不得进于三代者,此其大疵也。
太祖皇帝深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为戒,而得天下,制治以仁,待臣下以礼。
列圣传心,至仁宗德化隆洽,朝廷之上至于耻言人过。
故本朝之治,独与三代同风,此则祖宗之家法也。
而圣训则曰「国朝以来过于忠厚」,夫忠厚岂有过乎?
周家自后稷公刘太王王季,积德累仁,至于文、武、之盛,而忠厚之风始达于天下,故《行苇》之诗歌之。
夫为国而底于忠厚,岂易得哉?
而岂有过者哉?
陛下此言垂之后世,臣恐议者以陛下自欲行刻薄之政而归过祖宗,此不可不审思也。
若必欲宣示于外,乞改曰「一于忠厚」,尚庶几焉。
平江酒帖 南宋 · 曾觌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五、《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
再拜。
平江酒毛汝能乃所辟置,天下之奇材,而汤德广诸人不以法度御之,多取以供它费,小使臣不敢辄忤其意,至今循习不改。
已请于朝,欲自使令。
今已得数万缗酒本,方营求数十区屋材,兴治清和一坊,追复其旧。
稍待三两月之期,使司必与享此利。
欲望一著檄过杭,严戒以即日上道,幸甚。
第勿令胡守知此意也。
再拜。
惠诲帖 南宋 · 曾觌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五、《六艺之一录》卷三九五、《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四、《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
启:惠诲,喜闻朝寒万福践长。
重蒙问馈之及,拜况铭
谨上状,不宣。
启上子发承事
枫桥 南宋 · 曾觌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五、《六艺之一录》卷三九五、《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四、《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
启:枫桥𡨧堵在望中,念欲重诣,久不克。
被诲存,喜聆清适。
舟车北来,道俗之誉蔼然,信名下无虚士也。
不宣。
启上温老。
米芾云山画卷 南宋 · 曾觌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五、《壮陶阁书画录》卷五、《珊瑚网》卷四、《蕴真堂石刻》卷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四、《续书画题跋记》卷四
元章早年涉学既多,晚乃则法
元祐初作也。
风神萧散,所谓天成者,非世间墨工椠人之可髣髴。
伯玉出以相示,因书其后。
绍兴壬午仲冬晦日,平丘曾觌纯父
皇帝赐书记隆兴二年八月十六日 南宋 · 曾觌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五、《三希堂法帖》第七册、《大观录》卷三、《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
隆兴二年中秋日,臣觌等从上诣德寿宫谒见。
朝回,上御内殿,语臣等:「为政恤民之道甚难。
往者苏、湖潦饥,发封桩赈济,运纲稽缓,出内帑助调,小民犹有琼林大盈之言,安知吾心哉?
固政不勤则荒,民不恤则怨,人心然也。
吾常戒慎,不敢怠忽」。
臣觌等拜手稽首谨称贺曰:「诚如圣言,毋以逸豫为期,而思海宇之广,边境之虞,必使人物咸若登春台,跻寿域,而后可同乐也」。
猗欤盛哉!
上是日阅唐史,至太宗张元素语隋主有好专之失,亲洒宸翰,以寄其思,推广当时太宗为治之意,语臣等曰:「吾行有不迨,即时奏毋隐。
故书此以赐卿」。
臣觌谨捧领谢,无任感激,伏书于下。
八月十六日中大夫秘书监丞左谏议曾觌记。
朱元晦 其二 南宋 · 汪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七○、《文定集》卷一五
某所欲言者甚多,初谓秋凉,或可再得承教,今遂未可卜也,殊以怅仰。
谏省二公论龙大渊曾觌,未报间却各除知阁,仍兼旧职。
给事、周舍人相继论其不可,中批语甚峻,二人皆待罪,有旨无罪可待。
刘谏除工侍,而张真甫待制会稽
真甫陈义甚力,引富、韩公、司马温公辞副枢事,未知能必行其志否。
郎官李君朴、林栗缘禁中点检小使臣升陟状,而二人所荐乃杂流,批出诘问,既而各展磨勘
盖上于细务一一省览如此也。
李运使 南宋 · 汪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七○、《文定集》卷一五
某山居绝无外事,可以一意观书,第目昏日甚,殊相妨也。
又闻颇苦目疾,此中年尝患而应辰特甚耳。
沈存中方,每日用白汤沃洗,胜于服药,不知曾行之否。
边报竟如何,目前未见其可恃以无恐者,但幸其无他耳。
仲秉缴还曾觌词头,寻赵舍人归,遂行之,却不报行也。
敬夫中批知袁州,次日除仪同文潜殊不晓,第恐亦难久也。
贤良召试辞免文字极得体,第恐命再下,亦须一出耳,幸望审处之。
垦田之议,顷于邸报中见之,颇讶其首尾不贯穿,今得见全文,甚幸。
乖崖堂记》所谓发潜德之幽光,非可为浅见寡闻道也。
大抵《实录》乃王钦若主之,如澶渊之役,并不及寇莱公一字,而其自辨处甚悉也。
永叔原父等文字多奇绝处,方欲谋一定居之地,尽裒集所有藏之,他时可录寄也。
再请去龙大渊曾觌隆兴二年 南宋 · 龚茂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七四、《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卷一四、《宋史》卷三八五《龚茂良传》、《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二四
德宗谓李泌「人言卢杞奸邪,朕独不知」,此其所以为奸邪也。
大渊所为,行道之人类能言之,而陛下尚未之觉,更颂其贤,此臣所以深忧屡叹百倍于未言之前也。
曾觌遥刺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掖垣类稿》卷一
原标:武翼郎带御器械干办皇城司曾觌,用随龙恩转一官,除遥郡刺史
敕具官某:朕祗奉睿谟,绍承圣绪。
加惠不遗于远服,疏荣可废于旧劳?
尔夙蕴材猷,雅精辞艺。
骖乘而临代邸,备著忠勤;
舞干而卫舜阶,方资谨饬。
其叙迁于诸使,仍遥刺于名邦。
尚对恩华,益肩报礼。
可。
曾觌加封制淳熙三年正月五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三、《玉堂类稿》卷二
门下:朕若稽列辟之盛,畴越放勋之先。
德既冠于百王,年仍高于五帝。
则天为大,康衢形尔极之谣;
克逊允恭华封有圣人之祝。
孰追懿铄,繄我慈皇。
比参订于师言,庸肇称于钜典。
逮均庆赐,可后旧人?
武泰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信安郡开国公食邑某千某百户食实封某千某百户曾觌,夙禀通才,进逢亨运。
以辞章而被遇,多历岁时;
居富贵而守谦,久安閒适。
节旄于蜀道,总使范于祠庭。
肃尔多仪,相予盛礼。
奉册,缀三事以峨冠;
春日称觞,粲万花而会弁。
宜畴多邑,用溥醲恩。
于戏!
荡荡民无能名,既丕扬于德业;
皇皇事之壮观,顾何吝于龙光?
惟上圣为能兼古今之徽,惟至尊为能锡臣邻之祉。
往思祇服,勿替恪恭。
可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曾觌加封制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四、《玉堂类稿》卷三
门下:朕克堪用德,咸秩无文。
六月以戒期,各扬乃职;
命五臣而总使,以迄于成。
逮此均釐,首兹驭贵。
武泰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信安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曾觌,才华敏妙,器度宽和。
朱芾映珩,慕壮猷于方叔
绿滕照乘,保眉寿于僖侯。
既颁三事之崇,宜励多仪之助。
提纲振领,道涂次舍之毕脩;
款庙徂郊,辇辂烝徒之咸赖。
勤劳至矣,褒赏随之。
是丰多户之输,仍衍真畬之入。
厥惟馂惠,亦以劝功。
于戏!
礼有五经,祭为最重;
王之八柄,爵乃居先。
尚图称于茂恩,庶永绥于来誉。
可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曾觌少保改镇充醴泉观使加封制淳熙六年正月十五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四、《玉堂类稿》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门下:八统驭民,敬故在进贤之上;
三孤辨等,正仪高特揖之中。
眷念旧人,独存耆老。
久荣兼于将相,盍序进于班联?
揆以刚辰,告于列位。
武泰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信安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一百户、食实封一千三百户曾觌,性涵温厚,识蕴通明
辞章焜耀于一时,议论驰驱于千载。
事予潜邸,夙罄于勤劳;
际我昌期,居多于忠益。
处燕閒而自适,履富贵而能谦。
岁月屡迁,眷知弥异。
朕历览兴王之代,率优附翼之臣。
《誓》纪带河,沛邑尽封侯之俊;
《诗》歌伐木周邦归厚之民。
若时鲐背之贤,可后龙光之渥?
是用升华孤棘,新亚保之威仪;
分镇葭萌,换元戎之节制。
易使名于真观,衍封食于上畬。
衮绣有光,丝纶甚宠。
于戏!
汉家再造,赏朱佑之旧恩;
唐室方兴,叹元超之白首。
勉思古谊,益介多祥。
可特授少保宁武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依前信安郡开国公,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曾觌加封制淳熙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四、《玉堂类稿》卷三
门下:朕率朝绅而款清庙,备法驾而登总章
梐枑再重,次帷宫而肃若;
经涂九轨,行玉辂以安然。
旋观周道之砥平,喜见汉官之仪盛。
言念初潜之旧,实宣使领之劳。
显布纶言,诞敷祭福。
少保宁武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信安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实封一千六百户曾觌,宇量宽博,材资肃良。
保躬存劼毖之心,卫上体忠纯之度。
阅巾箱而考古,夷雅自将;
执皮帛以会朝,寅恭匪懈。
属宗祈之协吉,躬祼献以告虔。
一纯二精,既内殚于诚意;
千乘万骑,亦外展于祲威。
纷祝嘏之告祥,知乾坤之飨德。
是广配天之泽,载推加地之恩。
于戏!
文王于明堂,方祇念仪刑之典;
武帝之神筴,敢独当赞飨之辞?
有加耆艾之臣,均畀神明之况。
往膺徽数,益令猷。
可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曾觌生日诏淳熙三年八月十三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玉堂类稿》卷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曾觌:清秋几半,素魄将圆。
钟爽气于高闳,诞贵臣于令旦。
申加饫赐,抑有旧章。
其茂介于寿龄,以永承于恩遇。
示谕宁武军敕书淳熙六年正月十三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三、《玉堂类稿》卷一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朕以曾觌蚤从代邸,久侍汉祠。
特升左棘之班,改附西州之节。
瞻言乐土,寔远行都。
闻耆旧之遥临,想旄倪之胥悦。
缴駮龙大渊曾觌差遣(同给事金安节上 隆兴元年三月十三日1163年3月13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三、《掖垣类稿》卷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中书门下省送到录黄一道,龙大渊知閤门事曾觌知閤门事,令臣等书读者。
右,臣等闻舜之称尧有曰:「稽于众,舍己从人」。
夫尧以如神之知,其臣莫及,彼众人区区之见,岂能裨赞万一哉?
然帝终不咈百姓以从己欲,是乃所以为圣也。
圣人于己欲尚且能舍,而况进退小臣,岂系轻重,何必咈谏争之忠言,违天下之公议乎?
臣等于大渊功过能否初不详知,但见搢绅士民指目者多,又闻台谏相继有言,臣等亦不知其所劾何事也。
大渊副都承旨带御器械,并以閤门处之,论职事则或舍剧而就闲,论班次则皆迁矣。
向使二人不因纷纷擢寘此地,尚有可诿曰恩也。
顾外议方喧而除命遽加,论者必谓陛下自即位以来,凡台谏有所弹奏,虽两府叶义问大将成闵,以至侍从要官,欲罢则罢,欲贬则贬,一付公论,略无适莫,独于二人乃为之迁就讳避,非帝尧「稽于众、舍己从人」之义也。
臣等若奉明诏,则臣等负中外之谤;
大臣若不开陈,则大臣来中外之责;
陛下若不俯从,则恐中外纷纷未止也。
况二人者攀附惟旧,过此以往,事君之日甚长,傥其谨畏有加,何患身不富贵?
今若轻犯众怒,不少退听,是陛下将欲爱之适所以害之,非计也。
所有录黄,臣未敢书读,谨随状缴进以闻,伏候敕旨。
金给事待罪状隆兴元年三月十四日1163年3月14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三、《掖垣类稿》卷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右,臣等昨具奏龙大渊曾觌不当因臣寮论列迁知閤事,盖以职事所在,思效其愚。
若夫从违,惟上所命。
今日宰相呼召至都堂,宣示御札,大略谓臣等为人扇动,议论群起,且谕以在太上时小事不敢如此。
则是臣等智识庸暗,昧于事体,不以事太上皇帝者事陛下,专徇流俗,轻渎圣明。
为臣如此,罪当万死。
臣等见归家待罪,伏望圣慈重赐诛斥,以为百官之戒。
臣等无任惶惧俟命之至。
御批丐祠不允奏并诏书跋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二、《省斋文稿》卷一四、《益公题跋》卷七
淳熙五年冬,臣为学士一年有半矣。
数求去,未遂。
曾觌韩彦古辈间言日闻,因答北虏贺会庆节国书,曲意指摘。
殿帅王友直捉军大扰,密疏其事,贵近滋不悦,孤踪益危,急援杨亿邻壤事引咎丐祠。
而上恩过厚,保全甚力,御笔涂去误改国书等六十馀字,亲批降诏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侍从殆无此礼,以是不敢复言。
旋被奖擢,进位宗伯,视草如故,盖异数也。
今以宸翰同崔敦诗所撰诏书共为一轴,而识曲折于后。
十二月七日,臣某谨记。
庐陵日记(起隆兴癸未三月甲辰,止是年六月壬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五、《杂著述》卷三
绍兴壬午,寿皇初政,予自御史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圣政所详定官
明年癸未改元隆兴,时随龙龙大渊曾觌颇用事。
予因进故事每以为言,寻缴其知閤之命,坐是请祠而去。
三月庚申出关,六月壬午归至庐陵永和镇,此当时行记也。
越八年,迨乾道庚寅始还朝云。
三月甲辰,晴。
金给事彦亨缴驳龙大渊曾觌知閤指挥
近台谏交章论列二人怙宠妄作,既而止罢大渊副都承旨,而带御器械并有此迁,又中书舍人张真父之出颇涉大渊,外议纷然,故论之。
乙巳,二相呼召都堂宣示御札,大略谓给舍大渊等,盖为人鼓惑,议论群起,在太上时小事岂敢如此。
彦亨归家待罪。
丁未,被旨无罪可待。
己酉,再同彦亨入奏乞罢。
庚戌,再被旨不允,仍宰执谕旨早参假。
壬子,同彦亨参假,讲筵留身谢。
上曰:「朕察卿务举职,但朕欲破朋党、振纪纲耳。
卿第安心」。
甲寅,二相道上意已再除两知閤,且云给舍想已无他。
予曰:「前降指挥大渊别与差遣,觌依旧带御器械
今遽申命,岂敢但已」?
遂留除命不下。
乙卯左揆后省不书二知閤录黄,上令龙大渊与在京宫观
既批旨,御笔令且止。
丙辰,三省再奏龙大渊既未与宫观,欲且用朝命止差权閤门,凡百与正除无异,但不繇后省尔。
上再三不可,云且待。
戊午,常朝退,欲就讲筵纳劄子乞祠,会有旨权住讲,遂入奏。
己未,御批依所乞,三省拟职名以进,御批更不除职名。
龙大渊干办皇城司
庚申,受敕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状申尚书省乞免谢辞。
四月朔辛酉,辎重登舟。
壬戌,出暗门,寓宝成寺
予以庚辰岁三月二十八日到阙,今以是日离后省
四月二日供职太学,今以是日出门,适三年矣。
癸亥,至广兹,别姚媪坟。
甲子,雨,旋霁。
骨肉登舟出城,予循城过北关就之。
李平叔大监、陆务观编修邹德章监丞王致君判院范至能省干携诗相送。
解舟至闸下,遇修梁而止。
乙丑,晴,复隤。
甥尚贡之告别,遂行,夜距长安闸十馀里止。
丙寅,大风雨。
崇德县不留,夜宿福严渡口。
丁卯,大风雨不止。
早,枢密使张魏公入奏事,舟过谒之,并见其子钦夫及属官冯圆仲
携儿上福严寺,屋宇皆新,惟佛殿天禧旧物也。
昔有真觉大师志添归老此寺。
志添泉州南安岩主之门人,能持胎藏咒为人却鬼魅不祥,自宫禁妃嫔皆尊信之。
仁宗赐御书「戒定慧」及梵书两轴,皆金字也。
元祐中,陈才人为遂宁郡高丽磨衲袈裟一副,上有金环锔,勒郡王所题二十三字。
才人即钦慈皇后,王盖徽宗也。
又有南安岩主墨迹数字,皆藏寺中。
黄鲁直尝作《莲花岩铭》,今刻于泉州,盖志添京师归时送之。
风稍定,解舟,晚距秀州三十五里止。
戊辰,晴。
秀州不留,晚宿施泾。
己巳,过平望,少留。
未后抵吴江县,登塔四层。
携家游臞庵名园也
主人王氏,名份
申后移舟过垂虹,泊县北。
庚午,乘顺风而行,过平江府,不留,夜宿无锡县
辛未,早雨,旋止。
过洛社,少留。
携儿登开利寺
寺有十数小院。
夜宿常州门外。
壬申,自城中过,晚泊沙子口。
癸酉,早过沙子,风大作,白瀁浅涩,舟人束手,强之使行,而风亦止。
晚至计亭,船尾高,不能度桥,遂止。
王仲贤来迓。
甲戌,早入荆溪,次宜兴县
舟过长桥,水极清驶,篙师几不能制。
午后乃至外舅宅,相别四年矣。
乙亥邑宰姜敷言诏以下及庄氏诸亲往复,不尽记。
丁丑,早出南门,度银树岭,至台庄拜外祖给事坟。
守者盛四七,死已二年,惟一女在,破屋半间而已。
相去里许有毛百一、毛百二,呼来共治祭奠。
己卯,赴寺观开启天申节。
庚辰,天气清和,同庄德迈出南门,约行四十里,游洞灵观,阅长庆四年杨汉公题名碑、保大九年韩熙载记文、本朝蔡肇诗。
主者应若谷出天禧金宝牌、(其文曰「玉清昭应宫成天尊万寿金宝」。)慈圣光献皇后玉衮校(上上大吉,中平不利。),又指望圣母殿小池云:「京师醴泉观水也」。
饭罢登山,入张公洞
初至烧香台颇平广,自此下临栈道,篝火以入,怪石错立,如真武像,如人形,如狻猊,如耐重蹲踞,不可殚名。
道士指一穴曰:「此天师炼丹灶也,穴中土黄而细,可治疟压惊,取之不竭」。
又指石上兽迹曰:「此天师系驴处也宜兴人至今讳驴,其说颇不经。)」。
路穷,攀缘而上,有穴达山背,谓之风洞穴。
口甚隘,匍匐乃可出。
游洞宜冬,冬则气温,且不蒸润,今日挟纩犹凛凛也。
此去金沙寺颐山陆希声讲易台皆不远,日已斜,不果往。
与德迈对饮洞口之石岩,流水平布,颇类水洞。
久之遂过湖洑镇,山色如画,溪水绀绿,所谓罨画也陆希声《君阳山居记》东溪注云:「溪两岸多朱藤花映溪,远望如画,好事者因目之为罨画溪。」又云:「君山之阳,水贯太湖,山势盘曲,湖水回洑,因名洑渚。」)
惠氏南园葺治极有法,溪流正贯园中,隔街即大第。
吾方倦游,不无慕焉,归县一更后矣。
旧读《陈子高诗集》载善权景物奇绝,当卜后期。
乙酉,报谒郭提举知训字宅心枢密三益之子。)
宅在观巷,自谓东坡旧居。
门外数步即通真观,造于陈大建三年,初名宏道,唐改兴道,本朝赐今名。
殿宇摧败,过者惧压焉。
观中有双柏院,绍兴二十八年大风拔一柏去,其存者甚大。
有丹井,道士相传吕洞宾屡至此,以为有丹也。
唐人尝作观记,南唐徐锴亦为之,铉篆其额。
是日外舅置酒相饯。
初夜起视,云气甚异。
丙戌,留妻孥外舅家,单舸发宜兴,溪流清快,不移时至定誇,盖太湖口也。
丁亥,舟人言风作,予乘轿陆去,崎岖三十馀里方至荻浦,而舟自湖中来。
今日风本不高,而波浪汹涌,声如万木,况风饕乎?
晚泊独木山下叶家团,去湖州十八里。
戊子,早过湖州,望城中楼观缥缈,环以溪山,宜晋唐以为名郡也。
申时过德清县,溪桥颇壮丽,有左顾亭,谓放龟也。
二更宿凤口。
己丑,早过安溪,午后至馀杭县
舣舟税亭下,溪流即苕水也,自天目山出,注于湖。
宝轮寺,祭程氏亡妹一娘。
寺兴于齐之永明,真庙时赐今额,兵火,惟存钟楼。
晚宿沈监税宅,尚贡之妇家也,贡之在城中。
庚寅,早同祝升卿秀才洞霄宫,去县约二十里。
青山九锁,溪流不断。
道傍有仙人迹,相传秦始皇移山,仙人拒之,其说荒唐难据。
众山之中一峰稍高者,天柱也。
宫门立钱镠大碑,颇叙兴废,馀皆无所考。
招知宫监陈希声饭。
抚掌泉,泉水常濆溢而不加多。
遍游五洞,惟大涤可观,顶如砥平,入至龙井而止。
栖真洞去宫稍远,山极高,可望府城
洞中有石乳,下覆如宝盖。
石室洞甚平凡,道士云:「以天师藏书剑得名」。
龙洞风洞不可入,强名耳。
未时还县,贡之自府中来,置酒待诸沈。
五月辛卯朔
早,同贡之甥游径山,道过无相院、普净院皇祐间陈述古尝留题。),约四十五里至山下。
雨作,饭于廨院。
院后有玉乳泉,白称其名。
肩舆上山,少休半山亭,弥望皆大,风雨过之,龙虎吟啸,令人耸然。
自山脚至寺仅十里地,本龙湫,唐国一禅师化而居之,形势峻窄,屋宇层出,不足以容众。
大慧禅师宗杲长老时用意创千僧阁,遂为巨刹。
旧无常住,云龙自打供,不许置田,其奉事龙神甚严。
井在祠前,相传水通天目山
东坡所谓乞归洗眼者,此水也。
斋粥不敢击木鱼,往尝误击,地裂鱼涌,以鱼龙为同类也。
山多两足小蛇,不伤人,背有金缕,自腰以下纯青,云龙神眷属也蔡君谟集中有游山记。)
长老蕴衷来迓,同访黄世永文昌从政,遂见杲禅师于明月堂。
壬辰黎明世永至含晖亭候日出,隤翳无所见,下视群山皆培塿也。
食罢,乘山轿游白云庵菖蒲田、喝石岩。
又有凌霄亭,峻甚,不果游,此寺之后山也。
归历僧寮作坊,轩窗栏槛间云气可掬。
昨日自邑中来,望丛林在山半,即寺场也。
若其山之最尊者,必能极目万里。
癸巳,同世永出寺门,步至南塔峰,眼界可亚含晖。
连日冒岚气,又陪杲禅师蔬食,遂作脾寒,薄暮大呕乃定。
是夜施主作水陆道场,二更就含晖请圣,衷老请观。
圣灯闪烁,合离如曳,萤爝上下众峰之间,云龙神所化也。
顷有人掩得之,盖木叶耳。
请圣毕,迎入寺中,铙钹旗幡,鼓吹俳优,纷然前导,聋瞽俗士如此。
昨日衷老以新到,具饭待,予亦在坐,每食必献艺,支利物如州郡体,亦可笑也。
甲午,别老下山。
侍者了贤同世永送别无相院。
未时馀杭,小酌沈家遂行,贡之甥送至岳庙前。
晚宿彭坞口柴店,离县十五里。
乙未,欲便道趋桐庐,故由桐岭入长福院午饭。
值盛暑,雇夫懦弱,数步一息,急改涂之富阳县,少休于接待院,为舟行计。
既得舟,即解去。
偶遇上水风,夜半桐庐县
是日路中见村夫戴艾叶,方记端五,市十数粽,均及仆隶。
丙申,早发桐庐,雨作,风犹顺。
七里滩,登严先生祠堂,今谓之九垄院。
有三僧主香火,先生塑像居中,以方处士范文正公方干旧居在对岸鸬鹚白云原,至今方族甚盛。)
堂中有唐崔儒所作记,而李宗谔修《图经》,误书作碑人姓名,前郡守董弅辨證详明,刻于碑隤。
钓台高峻,雨滑不可上,解舟回望而已。
晚次严州,泊安流亭下。
丁酉,吴守槩、倅司马伋、潘昌期及州官相访。
司马即文正公曾孙。
潘,大主之孙。
建德赵茇,清献家也。
晚赴州会于高风堂,借八兵。
戊戌,早行,诸公送别放生池上,《图经》谓之西湖
山郡殊无陂泽,故贵之。
连雨,小溪暴涨,徒涉颇艰。
晚过白沙渡,宿叶家店。
己亥,早过寿昌县,饭于广安寺
晚至乌石山衢州龙游县界。),山如削铁,悬瀑十仞。
其上有幽岩精舍,今为宗室仪恭孝王功德寺
意欲一游,而从者终日冒大雨,皆告惫,遂呼山轿而上。
路极峻狭,约三里乃至,楼阁层出,极目千里。
旧岩在山之顶,以形势迫窄徙焉。
绍兴甲寅张魏公题字案间,僧就刻之。
匆匆下山,笼箧皆远去,日暮泥泞,崎岖奔走,一更后及于大楼,亦好奇之过也。
庚子,雨行极劳。
过顺溪,市井颇盛。
食时至莲花寺,溪涨桥断,遂宿。
辛丑,早行二三里,过赵清献公神道,不果入。
至溪边仅得小舟,争济者纷然。
既渡溪,地势平衍,山远而秀,非严陵比也。
午后抵衢州,沈守度、任倅昌照、潘倅龄、李教授知己新邵李大夫元老、肇庆王大夫衣、筠守曾朝散逊相见。
入城,泊如归馆,易八兵。
大雨终夕。
壬寅,雨。
毛平仲幵提干自栏柯石桥相访,赴州会于思政堂
堂颇宏丽,张苍巨山所造。
未后发衢州,闻常山道中溪涨无舟,遂行江山路,宿新磡,去城三十里。
癸卯,过江山县,避雨海会寺梁天监中,某甲舍宅造。)
雨不止,复行。
途中邸店颇多,望见江郎石三株拔起平地。
晚抵礼贤镇,投宿太平寺
寺极破敝,长老善参来谒。
衢州至此凡一百一十里。
甲辰,入信州界,邸店稀矣。
晚投宿灵鹫寺之驻麾堂。
寺宇幽洁,山势环抱,贯休尝留诗。
长老智源至光相洞口,将仕郎叔度龙举并自临安来,共宿。
叔度辰州溆浦人
举,潭州人
雨昼夜不止。
乙巳,早冒雨行,已而少霁。
自昨日路已硗确,今日尤崎岖也。
食时次广丰县县官相见。
同年涂文伯为丞,致羊面酒,报谒即行。
唐校书郎有道先生墓。
申后至中团,有报恩寺,粗雅洁,欲宿不果。
行至信州水南,日已落矣,遂入太霞宫。
寓客充满,无所容膝,排道士之闼宿焉。
是日行八十里,里堠又远,故费力如此。
丙午,早至江边,浊流浑浑,上浸民居,呼小舟过渡甚危。
绕城诣广教展墓,馆于藏殿。
长老怀璧、闽士刘大方相访,陈守扃、苏倅楷、田提干兴宗汤教授衡、沈上饶作式、前兴化吕守大举继来。
苏、沈、吕皆金陵僚旧;
汤,同年也。
是日才晴,夜复大风雨。
丁未,晴。
设僧供,招璧老、刘生饭。
延昌山人参,自云为先妣卜地者。
访陈学正(旧名抃)
及其侄惇。
予顷在此从陈彦国先生学,抃其弟,惇其子也,请奉米遗之。
过廿妗、廿八妗宅,又过四一监家庙,哭廿九舅(四一名湘,字南仲。)
报谒沈上饶,县治极宏壮,前令周閟为之。
有吏才,侍郎纲之子。
子权,今为此州司户
戊申,焚黄毕,赴州会于面山堂后圃,宛然记旧游,二十八年矣。
时章思召为郡守,外家犹盛,今惟败其室者与孟女存耳。
予既久失慈训,而妣之乳母孟,亡弟子柔、予之乳母姚婢永寿,无一在者,诵「无人论旧事」之句,堕泪久之。
上饶五伯祝文来,其居与先大人坟相直,劳以缗钱。
己酉,早至陈先生宅,拜其夫人詹氏,年七十,聪敏过人,正言公之女也。
其子惇言:其舅詹房州尧可干人朱姓者有子年二十,貌甚肖通判
舅氏婢望儿有孕而逃,为朱氏所得,此子疑吾舅子也。
望儿今复嫁一朱秀才,而二朱皆玉山
予惊喜,徐诘其名。
惇惧纷纭,不复肯言,姑志之。
申后登舟,溪涨舻鸣,岸如奔马。
夜泊唐罗步后十二年岁在乙未,三月七日,被召过玉山,陈君相送于此。因呼朱氏子来,其名曰遂,不能辨其是否。盖望儿初入汪圣锡家,旋归詹氏而生此子。詹以畀其干人朱庆,遂冒其姓云。)
庚戌,早过汭口镇、弋阳县不泊。
终朝望见龟峰,如行南康江中对五老峰,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者,甚欲一至其下,而溪湍不能舣岸。
午后强舟人使泊,得步曰桃花,上有步口市,雇二夫前导,约十馀里抵瑞相院(今为陈丞相功德院。)
长老慧光来谒。
院前逼山,而其前列三十二峰,大抵石崖也。
地势峻迫,以无水为患,门外有观音泉可汲。
予初谓山势昂首俯背,故以龟名寺,僧乃指山顶石形如龟云。
回至渡口,入桃花台之妙音院,颇有前辈题咏,元绛厚之参政之父守文亦有诗,厚之为刻碑。
台乃临溪盘石耳,未尝种桃,惟石上窠臼十数,覆以孤松。
相传道士于此鍊丹,或云葛洪,非也。
申时解去,晚抵贵溪县,泊三山堂下。
三山对溪石山也,粗恶无足观。
是日,舟中望远,山极秀杰,舟人云灵山也,跨饶、信二州界云。
知县右通直郎谈庄来,舍舟馆于县驿。
此去上清宫龙虎山不远,暑甚,仆疲,且闻泛舟诘曲方见形势,不果游。
辛亥,天申节。
访十八外祖宅,见四二舅筌字得可
及其所生养娘。
四十舅籥字同可
侍叔外祖母摄官静江,未归。
叔外祖二女:其长再嫁田昭,次嫁徐兢明叔之子。
其老仆李安相州人,识先父云。
食罢发贵溪,陆行四十五里,宿香炉源,途迂阻如八九十里。
壬子钦宗大祥。
仙岩,望众峰联属,俗呼排衙山。
曾宣教熹遣人致书。
晚宿大岭(距金溪十馀里。)
是日涉安仁,入金溪界,路稍平易。
道中见抚守张安国榜示民户:凡奇零税绢别差官受纳,随给户钞。
其法可取。
癸丑,早至金溪
乙卯岁尝过此,值大水留数日。
知县右通直郎李炜邢州人宣和二年御史中丞森之子。
言其父在台时,待制邓之纲进状,诉太傅王甫强娶其爱妾阿马于别馆,经宿乃遣。
事下台治,如所诉。
甫乞移狱,御批改送开封府
府尹王鼎之纲讯杖二百,遂承诬告,森坐此罢。
与元符以来诏旨所载略同。
尉曾大鼎,字国器永和人,来致家酿。
留县驲。
易轿夫而行。
至耿源市,有新兴寺,天尚早,不宿。
过清江,渡甚狭,而水可造纸。
晚下路里许,投宿灵岩寺,雅洁可爱。
筼筜轩,大竹成林。
金溪已四十里。
甲寅,早入南城界,过章山寺,少休。
午后抵军城,军本抚之南城县
水号旴江张天觉江西漕,穷其源出血木岭,留五言诗一首。
新守赵子礿将至,郡官皆不在,惟通判龚朝奉铸、教授刘修职德广相见。
德广就驿置酒,复以郡酿凤山泉遗之。
热甚。
乙卯,早出西门,行十馀里,游麻源第三谷。
未至数里,石岭盘互,水行其间,略类洞霄。
访卷石岩,入云门寺
乡人南安太守陈杭父子殡寺侧,为之悽然。
寺前有灵丰庙,正临溪流,颜鲁公所谓源口有神,祈雨辄应者也。
地出二石,就塑神及夫人像。
遇科举岁,士人竞乞梦占得失,他祈祷亦验,崇宁中封善应真人。
庙中刻谢灵运《三谷诗》。
三谷:麻姑第一,桃花坪第二,此为第三。
桃花坪今不可考,华子冈翻经台、铜陵石磴,但存髣髴耳。
郡人王三锡读书山中,凿石治亭榭,种木为园,规模可嘉,近不复来,山房亦废。
饭罢步入大霄观,闻近处有九井,或云无足观。
别由小路过麻姑山
约行十里,至山脚寻真亭,遇笋舆来迎,遂上山,其纡峻亦略类径山
中路有界青亭,次双练亭,悬瀑对泻,雪溅雷吼,天下奇观也。
进至龙王祠,其下有潭,天宝中黄龙见于此。
自此始得平地而为仙都观,相传即蔡经宅,方士谓之丹霞小有天
观宇虽古而道士星居,无复清高气象。
主者胥景常具饭五峰堂
五峰谓葛仙、朝真、望仙、拜仙、秦人,皆强名也。
元丰间麻姑清真夫人,元祐改封妙寂真人,宣和加上真寂冲应元君徽宗御书「元君之殿」四字,仁宗亦尝赐飞白,馀见鲁公碑。
鲁公塑像在祠堂中,近有蔡藁参议绘十贤以配之。
十贤皆本土人:参政陈彭年永年直讲王无咎补之、贤良李觏泰伯少卿蔡冠卿元辅左丞邓温伯圣求灌园先生吕南公次儒侍郎朱彦世英及三曾兄弟也。
吕有孙,已废其业。
泰伯无后,学中诸生岁时祀其家。
观后有星亭、齐云亭
齐云望军城如一聚落,景常云观之极西乃丹霞福地,欣然往游。
初循田塍,仅能容足。
既而复登山,两山之间泉流不绝,良田叠出几万亩,未尝旱涝,皆观中常住也。
山行十馀里,极麻姑之巅,自山缺过丹霞界,入祥符观
乾德二年南唐临川齐王李景达与开山道士道英相善,为造此观。
初名真皇章圣朝改今名。
三清以下七像皆铁铸,并其栋宇扁榜多国初旧物。
道士邓师善出画像,意其即齐王者,后人妄加赭袍尔。
王与道英三帖,每帖冠以「周旋」二字,如答贺正便云「周旋,以新正特辱示贺」之类。
纸尾题衔云节度兵马元帅太师尚书令临川齐王押书,送某人。
天策上将军印,亦其官也。
日斜急归,景常送颜碑二本。
下山由大路,自尉司出,行十五里,宿绕池铺。
丙辰,晚至南丰县知县不在,丞张承事耀卿及同官相访。
极暑,疲惫,几不能出语,亦坐昨日游山之劳也。
自出南城门,望诸山迤逦,而军山杰出数百丈,其左四小峰尤秀拔。
人物炳灵,有自来矣。
丁巳,早,黄元授钺通判相访,世永之父也。
出西门谒之不遇,遂过石仙观,去县十馀里,敕额曰冲寂。
汉张道陵天师十八代孙开山,因岩为屋,冷气逼人。
真宗朝有冷道者,蝉蜕大树中,王博文尝祭以文,久之树合,人遂以为伪。
元祐中邑令辟视之,形状宛然。
张天觉赋诗实其事,曾子宣、子开皆有诗。
又闻道士王介甫墨迹,并观侧有栖真岩,张仙师葬焉。
病倦,不暇询访而归。
道过福胜院,俗呼箍篮寺。
是行望军山尤近,相传吴芮尝驻军于此,故曰军山
按图牒在县西北四十里,高二十三里二步,第二峰有龙穴,旱涝祈求皆验。
《寰宇记》云山下有神,能兴云雨,山顶有王、郭二仙圣迹。
黄元授自言岁九月率一至山背,登三仙坛。
山峻不通车马,往往攀援而上。
三仙谓王与郭及其师浮丘伯云。
山下有护国、清凉等寺,王介甫、三曾皆尝留诗。
曾子固与其父不疑、名易占。)正臣名致尧
皆葬县之世贤乡昌后耆,地名龙池洞;
子开葬世贤乡塘源耆,地名狮子冈;
子宣京口
张丞携其祖右丞澄明达文集来,集中论画甚精详,盖李伯时自出也。
戊午,早发南丰,过溪桥,颇壮丽。
宁都遣人来迎。
未后至松石铺,畏暑而止。
己未,昧爽,有星大如月,烛地有光,流向东南没。
巳时至广昌县令亦不在,主簿张从政瑀及同官相访。
县置未久,褊陋殊甚。
六月庚申朔
早发广昌,以驿路无人烟,出西门入小路,多行崖腹及野彴。
约二十里至郎君潭,始遇村店,四十里达驿路,遂入宁都界。
午后抵吴池铺,献之甥及邑丞林梓、巡尉等、庆云文尔长老皆来迎。
病暑气羸卧,与老道旧,夜宿铺中。
辛酉巳时宁都县,与大姊别十年矣,追怀子柔,相向而恸。
晚,长道置酒。
初,归途当出临川清江,急欲至姊家,故由贵溪金溪一百二十里,金溪南城八十里,南城南丰一百二十里(其实止八九十里。)南丰广昌一百二十里,广昌宁都一百二十里。
甲子东尉觉民迪功投书。
丁卯,早,约孙宣季札、庆云尔老、东山庆传及献之甥出郭二十里游桃林
长老宗炜葺治寺宇颇备,堂下有泉,岁八月常竭,春末渐归,故号结夏泉
宣季年八十三,所居名延春谷,可以为对。
宣季诸父志康志举皆名士,见东坡集中,今皆无后矣。
去寺数里有七佛岩,南唐尝舍金银字经,寺宇今废。
饭罢,游金精山阳灵观。
山如削成,蔽亏险怪,其色赤黑,乏秀润。
相传汉初吴芮过山下,闻张氏女有殊色,欲聘之。
女诱凿山为洞乃可相从。
洞成,女飞空降语曰:「吾金星之精,降治此山,岂若偶耶」?
惶惧而退。
今被发、石鼓诸峰皆傅会之说也。
自观中穿石穴,过三清殿,望群山周围无缺,独左崖微罅,水涓涓下滴,贮以方斛,注为流杯池,前邑丞姜觉所造也。
大暑,而崖下凛然。
日落乃归,道傍有东阳岩,一黄冠居之,庭宇颇幽静。
望见木钟、杵臼栖岩间,唐人鍊丹遗迹也。
庚午初伏,雨凉。
洪州劄探都督府五月出师,收符离,获萧琦、蒲察徒穆等。
史直翁是月十五日罢相。
壬申,过惠政桥,游东山
癸酉,晚别长道、大姊,登舟行数里止。
甲戌,早至唐步虚,令七四及宁都寨巡检邢宝归县。
午后河东虚,尔、传二长老相别。
申时过石城江口,舟人上庙。
夜宿白头翁。
乙亥,早入石,水既涩,而舟人不熟河道,冲撞倾侧,欲碎者数矣。
午间恶热,未后暴风异常,正触乱石,危不可言,急令诸仆入水持舟。
久之,风定方能去。
夜宿白田。
丙子,风雨。
巳时雩都县,不泊。
过大滩一名梁面
亦险,而招滩者熟知河道,捩柁有方,赖以安然。
夜略系缆,乘月复行。
丁丑,早过七里镇一名东江务。),抵赣州,泊唐步门。
权州任提刑文荐希纯来,假大舟以居。
寿量寺访旧居,惟卢光稠铸铁佛及罗汉在耳。
癸酉岁到此,今复十一年矣。
是日江水暴涨,昨夜浮桥断裂。
任希纯云:传闻南安军发洪,浮沫蔽亏。
戊寅,早约李及之饭,不至,与陈老、高行二甥及李仪之綦共食。
食罢,过水东奠李氏妹坟,问途于华严堂,披荆棘至墓下。
归同汪强中提干澹游郁孤台,面对崆峒,俯视章贡城壁仅如绕带,盖登临之胜地也。
强中言顷侍其父彦章南迁,以事至广西灵川漓水上,见秦时垒大石以杀水势,谓之铧觜,水触石分流,故其字从离,有碑记其事。
又云铧觜有二,其一在古北口
小酌台上,循城过庾江楼,访八境台,不复见矣。
后得桂管观察使孟威《重修灵渠记》云:灵渠海阳山水一派也,谓之漓水
旧说秦命史禄吞越峤而首凿之,汉伏波征徵侧而继疏之,所以导三江五岭
其后堤防尽坏。
唐宝历初观察使李渤重为疏引,寻又堙圮。
咸通中为用五万三千馀工,费五百三十馀万,起九年九月,而以十年十月毕工。
诏书嘉奖云:「省所奏新添岭首运粮路铧觜堰、灵渠斗门事,具悉」云云。
己卯,极暑。
早,谒客慈云寺,遇长老妙应,同过报恩,酌廉泉,入景德寺而归。
李均秀才携长书相访,养素处士珙之子。
予幼从养素学。
齐述之乱,父子死于兵,族人以为其后。
李仪之、马君寿永之、胡从周镐皆致来禽,其致羊酒者皆却之。
巳时赴州会,退而解舟。
赣县诏宽之及丞簿尉送别数里外,丞即从周,簿姓曾,名三复,皆吉州人
至储潭上庙,庙有唐刺史裴谞诗石。
晚泊横弦上。
庚辰午后万安县
知县左承议郎程九万相访。
申后得水手即行,江涨,十八滩皆平。
辛巳,早至泰和县
知县右奉议郎张之德、簿右迪功郎晏滋访快阁,有过客不可登,颇以为恨。
巳时得水手即行。
七兄自永和来,一别复五年。
未后遇大风雨,趋岸以避之。
晚泊白沙。
壬午,早移舟东岸,登凤山拜坟,遂过方广与吕氏姊及兄弟会,哭子柔攒堂。
饭罢归永和本觉寓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