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李迅”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集验背疽方序庆元二年 宋 · 李迅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五、《中国医籍考》卷七○、宋以前医籍考
耕当问农,织当问婢,业之贵乎专门,固也。
苟得于口耳道听,古人所不取。
余自上世本以儒术名家,取科第与乡荐,代不乏人,今犹未艾于医方,特寓意于其间,志在济人而已,他无苟焉。
其视徒广于收方,每有所得,靳而不与人者,心实病之。
凡士大夫家传名方,每喜于更相传授,至于医生术士,或有所长,赂以重贿,幸而得之,则必试而用之。
心知其经验有固,病来叩随證赠方,一无吝色,行之无倦。
继志述事,今历二世
独背疽之疾,世医以为奇疾,望风歛手,于是尤尽心焉。
始则试之田夫野人,中则用之富家巨室,久而献之贵官达官,有如印券契钥之验。
屡欲编集,以贻后人,愧非专门而止。
兹因贤士大夫适尔过听,谆谆下问,欲广其传,乃退而敬叹其存心之良,高出收方之士数百等,用是不敢固辞,取平昔所用经验之方从而编次。
明辨其證候,详论其颠末,与夫用药之先后、修合之精粗、病者之调摄、饮食居所之戒忌,靡所不载。
自知鄙俚而繁赘,然以口授心传之术,而寄于笔端,一或不详且尽,因致错误,则性命所系,阴谴之报,其谁尸之?
故不耻而为之撰集。
用药之际,更宜谨思之,明辨之。
宦游四方,闻见益广,续得名方,因风教告,以警不逮,岂特愚之素志,实君子闻善相告之意也。
庆元岁在柔兆执徐律中大吕中浣日,遂江李迅嗣立书。
集验背疽方序 南宋 · 郭应祥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七七、《宋以前医籍考》四三五页
始予奉亲携幼,来官泉江,未入境,首问邑有良医师乎?
又问肆有佳药肆乎?
或对以医固不乏人,而庸庸者实多;
药肆仅一二数,然稍贵细者则缺焉。
予谓:「二者老幼所依以为命也,今顾若此,其奈之何哉」?
或曰:「邑有李嗣立廷评者,广收方书,多蓄药味,有问方者必告,有求药者必与,了无吝色厌心」。
予固私窃庆幸。
时方至旅,见亦未暇询及也。
久之,嗣立来请,间与之款语,见其持心近厚,非爱人利物之言不谈,叩以《难》、《素》、《脉诀》、《病源》等书,其应答如流。
厥后家人子或有病,疏方惠药,虽数数不惮烦。
凡三年间,不医之求,而唯嗣立之谒。
一日,嗣立出示一编,曰:「此治背疮方也。
今人例以此为恶疾,悉付之外科,而邈不加之意,不知治疗之失宜,盖未有能得全其生者。
某于此究心有年,所治甚众,君能捐二三万钱刻板流布,不犹愈于刊他书乎」?
予且图之。
会有黄冠师曰刘道渊者,主邑之太霄观,忽得此疾。
刘素号晓方脉,得嗣立之书而敬信之,凡服药次第,悉按书以从事,不两月遂获安。
予益信其书之有验,乃为之序其首。
嗣立名迅,以儒传家,父兄相继收科,子弟亦登名贤书,乡评翕然推重。
予与其兄嗣宗尝同校长沙试,契分为不薄,又有针膏起废之功,故乐为之成其志云。
郭应祥序。
按:《集验背疽方》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外科精要序景定四年七月 宋 · 陈自明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三一、《中国医籍考》卷七○、《宋以前医籍考》第四三七页
凡痈疽之疾,比他病最酷,圣人推为杂病之先,自古虽有疡医一科,及鬼遗等论,后人不能深究,于是此方沦没,转乖迷涂。
今乡井多是下甲人,专攻此科,然沾此疾,又多富贵者,《内经》云:「大凡痈疮,多生于膏粱之人」。
仆家世大方脉,每风沾此疾者,十存一二,盖医者少有精妙能究方论者。
间读其书,又不能探赜索隐。
及至临病之际,仓卒之间,无非对病阅方,遍试诸药。
况能疗痈疽、持补割、理折伤、攻牙疗痔,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
一见文繁,即便厌弃。
病家又执方论以诘难之,遂使医者鼯鼠技穷,中心惶惑,当下不下,悠悠弗决。
迁延日久,遂令轻者重、重者死。
又多见生疽之人,隐讳者众,不喜人言。
是痈疽发疾,但喜云只是小小疖毒而已。
及至孔洪,遂致不救。
又有病家猜鄙,吝其所费浩瀚,不肯请明了之医,而甘心委命于庸俗之手。
或有医者,用心不臧,贪人财利,不肯便投的当伐病之剂,惟恐效速,而无所得。
是祸不极,则功不大矣。
又有确执一二药方,而全无变通者。
又有当先用而后下者,当后下而先用者(多见一得疾之初,便令多服排脓内补十宣散,而及增其疾,此药是破后排脓内补之药,而洪内翰未解用药之意,而妄为序跋,以误天下后世者众矣。陈无择云:「当在第四节用之。」是也。),又有得一二方子,以为秘传,惟恐人知之。
穹贵之人,不见药味,而不肯信服者多矣。
又有自知众人尝用已效之方,而改易其名,而为秘方。
或妄增药味,以惑众听,而返无效者,亦多矣。
此等之徒,皆含灵之巨贼,何足相向。
又有道听涂说之人,远来问病,自逞了了,诈作明能,谈说异端。
或云是虚,或云是实。
出示一方,力言奇效,奏于某处。
此等之人,皆是贡谀,其实皆未曾经历一病,初无寸长。
病家无主,易于摇惑,欲于速效,又喜不费资财,更不待医者商议可服不可服,即欲投之,倏然至祸,各自走散。
古人云:「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闲人说药方」。
此世之通患,历代不能革。
凡痈疽之疾,真如草寇,不守律法,出意凶暴,待之稍宽,杀人纵火,无可疑者。
凡疗斯疾,不可以礼法待之,仍要便服一二紧要经效之药,把定脏腑,外施针炙,以泄毒气。
其势稍定,却乃详观方论,或命医者,详察定名。
是痈是疽,是虚是实,是冷是热,或重或轻,对證用药,无失先后次序。
病者不必忧惶,医者确执己见。
不可妄立名色,怆惶惑乱,收效必矣。
如近代名医李嗣立、伍起予、曾孚先辈,编集上古得效方论要诀,愚因暇日,采摭群言,自立要领,或先或后,不失次序。
其中重复繁文者削之,取其简意尽,纲领节目,整然不紊。
庶几览者如指诸掌,虽不能尽圣人之万一,使临病之际,便有所主,毋致渴而穿井,斗而铸兵者乎。
时景定癸亥孟秋,宝唐习医陈自明良甫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