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本纪》云:贞观二十年秋,帝幸灵州,破薛延陀。时铁勒诸部遣使相继入贡,请置吏,北荒悉平,帝为五言诗。勒石于灵州,以序其事,今止存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题河中府逍遥楼》。《江邻几杂志》)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咏乌》。《海录碎事》。《玉海》云:“帝赐褚亮诗,有隔阔相思之句,今无考。”又《翰府名谈》云:“唐庄宗尝引太宗诗句,‘待余心肯日,是汝命通时’,似又出后人附会,非帝诗也。姑记诸此。”)
又句 唐 · 李揆
 出处:全唐诗补逸
乡路辕思北,家林巷喜雨(以上各句见《四部丛刊》本《唐诗纪事》卷二十八,注云:「出《江邻几杂志》。」)
春日五(一作午)门西望 中唐 · 王建
七言律诗 押齐韵
百官朝下五门西,尘起春风过玉堤(一作满御堤)
黄帕盖鞍呈了(一作过)马,红罗系项(一作顶,一作缠项)斗回鸡(《江邻几杂志》:“晏元献改此联为呈马了,斗鸡回。”)
(一作宫)松枝(一作叶)(一作古城叶重)墙头出,御(一作渠)柳条长水面齐。
唯有教坊南草绿(一作色),古苔(一作城)阴地(一作处)冷凄凄。
离别难 唐 · 封特卿
五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佛许众生愿,心坚石也穿。
今朝虽送别,会却有明年(均见《增修诗话总龟》卷二三引江邻几《杂志》。今本《江邻几杂志》无此条。)
颜回子渊鲁人赠兖公今进封兖国公赞 北宋 · 王旦
四言诗 押号韵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山左金石志》卷一五、《陋巷志》卷五、《阙里志》卷一七、《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五四、乾隆《山东通志》卷一一之七、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四
贤哉子渊,惟仁是好。
如愚屡空,邻几睹奥。
用行舍藏,与圣同道。
封岱丁辰,益兹荣号。
林和靖 北宋 · 许洞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寺里掇斋饥老鼠,林间咳嗽病猕猴。
豪民遗物鹅伸颈,好客临门鳖缩头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
吴兴居士吴君墓志铭1047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九、《宋景文集》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太伯延州之兴,本诸礼让,流风馀教,染其深迹。
后之苗裔,虽在畎亩,咸能整饬,表率雅俗,岂前人之遗烈耶!
居士某,讳字子玉吴兴故鄣人
曾大父当钱氏之霸,相与隐晦。
然齿于里,皆丈人行也。
居士生国初建隆间,长则天下甫定,人去汤火,俗识簋豆。
常喟然有志于学,振起门业。
会闵凶所遘,族大为诿,急于营恤,已而不果。
方事之隙,犹佔简毕,故于经史泛通章句。
处州党,持门户,伏腊支计,内外仰给,鸤鸠之施,莫不均壹。
乡人之善者服其行,悍者偃其风。
饮人专以和,存物先诸惠,故门内外无间言,里中号为有恩
子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斯近之矣。
所居美田宅,佳山水,持老子知足之计,常守雌静。
他日,子妷十数,当就外傅,自恨官学不究,无所成名,出其家书,付之肄业。
立学舍,延儒衣,督劝其勤,常自喔叹。
景祐初,若子若妷,遂登厥科。
今位诸朝,如其本心,惠训使然。
居士庆历丁亥正月二日卒。
初不甚疾,了无怛化,治命归骨附于先陇。
诸子奉遗意,卜其年九月甲子葬于某乡某里,秩于其祖之侧。
娶沈氏,先居士二十岁而亡。
及贤和,卒不复娶。
子五人:长曰邻几
次慎几,早卒;
次曰惟几;
次知几,任大理寺丞,尝领安仁长,迁秩殿中丞,闻讣,不拜;
次曰虑几。
邻几而降,卒端良友悌,保家之令。
予曾识寺丞君,端粹开敏,可谓佳器。
及衔恤在疚,滨于焦毁,匍匐流涕,来诉穷罚。
且言日月之定,托铭诸竁。
惟纯孝之志,难以辞拒。
因约其先行,以表诸后昆。
铭曰:
履道之吉,《易》称幽人。
国风之乐,乃在衡门。
十室至细,忠信所存。
善居士,结发修身。
志便休閒,行成州里。
能睦诸姻,善教厥子。
起家班朝,光明之始。
惠训则然,积庆宜尔。
七十黄发,启手归全。
治命有付,葬祔其先。
故鄣遗里,美哉山川。
吴氏有后,存子孙焉。
董传(据残宋本,康熙本、宋荦本作傅)秀才汝阴1053年 北宋 · 梅尧臣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社燕已归尽,秋莺犹绕林。
久为梁国客,不起灞陵心。
徒步赴朋馆,远游无橐金。
江君丈人意,莫入楚乡深(自注:邻几常止此行。)
江邻几见寄(原注:自此许州,起庆历六年夏,尽其年终。)1046年 北宋 · 梅尧臣
 押灰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
清风当昼起,吹我庭下
轩轩枝上叶,碎影乱绿苔。
左右无人声,时有啼禽来。
啼禽感所怀,其音一何哀。
思归无晓夕,血滴山榴开。
曰予当是时,为之肠九回
江子方谪官,复有拟古才。
远寄平淡辞,曷报琼与瑰。
蔡君谟江邻几宋中道书画1052年 北宋 · 梅尧臣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君谟善书能别书,宣献家藏天下无。
宣献既殁二子立,漆匣甲乙收盈厨。
真迹尚可睹,欧褚遗墨非因模。
开元大历名流夥,一一手泽存有馀。
行草楷正大小异,点画劲宛精神殊。
坐中邻几素近视,最辨纤悉时惊吁。
逡巡蔡侯得所得,索研铺纸才须臾。
一扫一幅太快健檀溪跃过瘦的颅。
观书已毕复观画,数轴江吴(夏校:疑当作吴江,或为画家之姓)种稻图。
稻苗秧秧水拍拍,群鹭矫翼人荷锄。
陂塍高下石笼(夏校:当为陇)密,竹树参倚荆篱疏。
大车立轮转流急,小犊欺顾稚子驱。
令人频有故乡念,春事况及蚕桑初。
虎头将军画列女,二十馀子拖裙裾。
许穆夫人尤窈窕,因诵载驰诚起予。
余无书性无田区,美人虽见身老癯。
举头事事不称意,不如倒尽君酒壶。
江邻几景德寺避暑1052年 北宋 · 梅尧臣
 押词韵第一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垤蚁不应雨,鸣鸢不生风。
郁气若甑炊,初阳如火红
裸肤汗交流,腯体膏将镕。
龙头费挹酌,犊鼻强遮蒙。
常畏俗物来,去避青莲宫
广堂铺琉璃,高檐荫梧桐。
廊壁画地狱,狱具镬锯舂。
铁城焰焰,铁床亦彤彤。
谁知炮烙死活间,传自西域黄面翁
正类人世苦此热,声利役使亡西东。
京师贵赁几椽舍,穷煎相似聒欲聋。
屋头朝爨作饮食,枕底夕艾驱蚊虫。
宜尔近巷江夫子,赋诗特压尘土中。
江邻几馔䲡1053年 北宋 · 梅尧臣
 押真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泥䲡鱼之下,曾不享佳宾。
又嫌太健滑,治洗烦庖人。
煎炙亦苦腥,未尝辄向唇。
江侯昔南官,家膳(残宋本作善缹,据万历本、宋荦本改)此珍。
昨日邀我餐,下箸胜紫鳞。
乃知至贱品,唯在调甘辛。
二十四日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录其所见(夏校:此诗亦载《王安石集》)1053年 北宋 · 梅尧臣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五月秘府始暴书,一日江君来约予。
世间难有古画笔,可往共观石渠
我时跨马冒热去,开厨发匣鸣钥鱼
羲献墨迹十一卷,水玉作轴光疏疏。
最奇小楷乐毅论,永和题尾付官奴。
又看四本绝品画,戴嵩吴牛望青芜
李成寒林树半枯,黄荃工妙白兔图。
不知名姓貌人物,二公对弈旁观俱。
黄金错镂为投壶,粉障复画一病夫。
后有女子执巾裾,床前红毯平围炉。
床上二姝展氍毹,绕床屏风山有无。
画中见画三重铺,此幅巧甚意思殊。
孰真孰假丹青模,世事若此还可吁。
李斯篆后 北宋 · 梅尧臣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四
天下之事,固有出于不幸者矣。
茍有可以用于世者,不必皆圣贤之作也。
蚩尤作五兵,作漆器,不以二人之恶而废万世之利也。
字之法,出秦李斯
之相秦,焚弃典籍,欲遂灭先王之法,而独以己之所作刻石而示万世,何哉?
按《史记》,秦始皇帝行幸天下,凡六刻石;
二世立,又刻诏书于其旁。
今皆亡矣,独泰山顶上二刻仅在,所存数十字耳。
今俗《峄山碑》者,《史记》不载,又其字体差大,不类泰山存者。
又有别本,云出于夏竦家者,以今市人所鬻较之无异。
唐封演已言《峄山碑》非真,而杜甫枣木刻篆尔,皆不足贵也。
予友江邻几谪官于奉符,常自至泰山顶上视秦所刻石处,云:「顽石不可镌凿,不知当时何以刻也。
然而四面皆石,无草木,而野火不及,故能若此之久。
然风雨所剥,其存者才此而已」。
邻几遗予也,比今俗传《峄山碑》本,特为真者尔。
与子华原父小饮坐中寄同州江十学士休复至和元年1054年12月 北宋 · 欧阳修
 押删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岁晚忽不乐,相过偶乘闲。
百年才几进,一笑得亦艰。
有酒醉嘉客,无钱买娇鬟。
问予官何为,侍从联朝班。
朝廷多贤材,何用蒯与菅。
白发垂两鬓,黄金腰九环。
奈何章绶荣,饰此木石顽。
于国略无补,有惭常在颜。
幸蒙二三友,相与文字间。
江子独舍我(一作是),高鸿去难攀。
秋风动沙苑,郡阁当南山
吟咏日多暇,诏条宽可颁。
寒云雪(曾本校:苏本作暮)纷糅,幽鸟绵蛮。
胜事日向好,思君何时还。
江邻几文集序熙宁四年三月1071年3月22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七、《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四、《文献通考》卷二三四、《文编》卷五三、《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五、《八代文钞》第二六册、《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二五、宣统《陈留县志》卷四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余窃不自揆,少习为铭章,因得论次当世贤士大夫功行
明道景祐以来,名卿钜公往往见于余文矣。
至于朋友故旧,平居握手言笑,意气伟然,可谓一时之盛。
而方从其游,遽哭其死,遂铭其藏者,是可叹也。
盖自尹师鲁之亡,逮今二十五年之间,相继而殁,为之铭者至二十人,又有余不及铭与虽铭而非交且旧者,皆不与焉。
呜呼,何其多也!
不独善人君子难得易失,而交游○落如此,反顾身世死生盛衰之际,又可悲夫!
而其间又有不幸罹忧患、触网罗,至困阨流离以死,与夫仕宦连蹇、志不获伸而殁,独其文章尚见于世者,则又可哀也欤!
然则虽其残篇断稿,犹为可惜,况其可以垂世而行远也?
故余于圣俞子美之殁,既已铭其圹,又类集其文而序之,其言尤感切而殷勤者,以此也。
陈留江君邻几,常与圣俞子美之,而又与圣俞同时以卒。
余既志而铭之,后十有五年,来守淮西,又于其家得其文集而序之。
邻几,毅然仁厚君子也。
虽知名于时,仕宦久而不进,晚而朝廷方将用之,未及而卒。
其学问通博,文辞雅正深粹,而论议多所发明,诗尤清淡闲肆可喜。
然其文已自行于世矣,固不待余言以为轻重,而余特区区于是者,盖发于有感而云然。
熙宁四年三月日,六一居士序。
秦泰山刻石跋1063年5月10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九、《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四、《集古录》卷一、《六一题跋》卷一、乾隆《泰安府志》卷二七、民国《泰安县志》卷一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秦二世诏,李斯篆。
天下之事固有出于不幸者矣,苟有可以用于世者,不必皆贤圣之作也。
蚩尤作五兵,作漆器,不以二人之恶而废万世之利也。
字之法,出于秦李斯
之相秦,焚弃典籍,遂欲灭先王之法,而独以己之所作刻石而示万世,何哉?
按《史记》,秦始皇帝行幸天下,凡六刻石,及二世立,又刻诏书于其旁,今皆亡矣。
泰山顶上二世诏仅在,所存数十字尔。
今俗传《峄山碑》者,《史记》不载,又其字体差大,不类《泰山》。
存者其本出于徐铉,又有别本,云出于夏竦家者,以今市人所鬻校之无异。
唐封演已言《峄山碑》非真,而杜甫直谓「枣木传刻」尔,皆不足贵也。
余友江邻几谪官于奉符,尝自至泰山顶上,视秦所刻石处,云:「石顽不可镌凿,不知当时何以刻也,然而四面皆石,无草木,而野火不及,故能若此之久,然风雨所剥,其存者才此数十字而已」。
邻几遗余也,比今俗传《峄山碑》本特为真者尔。
嘉祐八年五月十日书。
阳山文跋(〔大和九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三、《集古录》卷一○、《六一题跋》卷一○
右跋尾者六人,皆知名士也。
时余在翰林,以孟飨致斋《唐书》局中,六人者相与饮弈欢然,终日而去,盖一时之盛集也。
明年夏,邻几圣俞卒,又九年而原甫长文卒。
嘉祐己亥至今熙宁辛亥,一纪之间,亡者四,存者三,而择之遭酷吏以罪废,景仁亦以言事得罪。
独余顽然蒙上保全,贪冒宠荣,不知休止。
然筋骸惫矣,尚此勉强,而交游零落,无复情悰。
其盛衰之际,可以悲夫!
是时同修书者七人,今亡者五:宋子京王景彝吕缙叔刘仲更圣俞也;
存者二:余与次道尔。
次道去年知制诰,亦以封还李定词头夺职。
因感夫存亡今昔之可叹者,遂并书之。
熙宁四年三月十五日病告中书
风法华1059年年末)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往时有风法华者,偶然至人家,见笔便书,初无伦理,久而祸福或应,岂非好怪之士为之迁就其事耶?
余每见笔辄书,故江邻几比余为风法华。
江邻几墓志铭1061年4月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君讳休复字邻几
其为人外若简旷,而内行修饬,不妄动于利欲。
其彊学博览,无所不通,而不以矜人,至有问辄应,虽好辩者不能穷也,已则默若不能言者。
其为文章淳雅,尤长于诗,淡泊閒远,往往造人之不至。
善隶书,喜琴、奕、饮酒。
与人交,久而益笃。
孝于宗族,事孀姑如母。
天圣中,与尹师鲁苏子美游,知名当时
进士及第,调蓝山,骑驴赴官,每据鞍读书,至迷失道,家人求得之,乃觉。
历信、潞二州司法参军,又举书判拔萃,改大理寺丞,知长葛县事,通判阆州
以母丧去职,服除,知天长县事,迁殿中丞
又以父忧终丧。
献其所著书,召试,充集贤校理判尚书刑部
庆历时,小人不便大臣执政者,欲累以事去之。
君友苏子美杜丞相婿也,以祠神会饮得罪,一时知名士皆被逐。
君坐落职,监蔡州商税。
久之,知奉符县事,改太常博士通判睦州,徙庐州,复得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登闻检院,为群牧判官,出知同州提点陕西路刑狱。
判三司盐铁句院,修起居注,累迁刑部郎中
君于治人,则曰:「为政所以安民也,无扰之而已」。
故所至,民乐其简易。
至辨疑折狱,则或权以术,举无不得,而不常用,亦不自以为能也。
君所著书,号《唐宜鉴》十五卷、《春秋世论》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又作《神告》一篇,言皇嗣事,以谓皇嗣,国大事也,臣子以为嫌而难言,或言而不见纳,故假神告祖宗之意,务为深切,冀以感悟。
又尝言昭宪太后杜氏子孙宜录用。
翰林学士刘筠无后,而官没其资,宜为立后,还其资,刘氏得不绝。
君之论议颇多,凡与其游者,莫不称其贤,而在上位者久未之用也。
自其修起居注,士大夫始相庆,以为在上者知将用之矣,而用君者亦方自以为得,而君亡矣。
呜呼!
岂非其命哉!
君以嘉祐五年四月乙亥,以疾终于京师,即以其年六月庚申,葬于某所。
君享年五十有六。
方其亡恙时,为理命数百言,已而疾且革,其子问所欲言,曰:「吾已著之矣」。
遂不复言。
曾祖讳浚,殿中丞,赠驾部员外郎
妣李氏,始平县太君
祖讳日新,驾部员外郎,赠太仆少卿
妣孙氏,富阳县太君
考讳中古,太常博士,赠工部侍郎
妣张氏,仁寿县太君
夫人夏侯氏,永安县金部郎中彧之女,先君数月卒。
子男三人:长曰懋简,并州司户参军
次曰懋相,太庙斋郎
次曰懋迪。
女三人,长适秘书丞钱衮,馀尚幼。
君姓江氏,开封陈留人也。
汉轑阳侯德,居于陈留圉城,其后子孙分散,而君世至今居圉城不去。
高祖而上七世,葬圉南夏冈;
由大王父而下三世,乃葬阳夏
铭曰:
彼驰而我后,彼取而我不。
岂用力者好先,而知命者不茍。
嗟吾邻几兮,卒以不偶。
举世之随兮,君子之守。
众人所亡兮,君子之有。
其失一世兮,其存不朽。
惟其自以为得兮,吾将谁咎(《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三。又见《续文章正宗》卷七,《文编》卷六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七○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五六。)
某所:原校:「一作『阳夏乡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