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伯英”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请于临淮筑堡镇江造船等事奏(隆兴二年)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二、《宋代蜀文辑存》卷四四
臣伏奉今月十八日午时亲笔处分,臣已恭禀圣训。王之望等言泗州利害,所当讲明。今欲且令谨守,俟至秋初,专责主事者,俾权归于一。圣谕切当事机,臣见遵依施行。向北斥堠缘马军极少,差使不敷。泗上地势平坦,恐步卒当彼马骑,不能遽还。近陈敏等建议,欲于临淮县筑堡,屯步兵三百人为斥堠,庶几缓急可以相应。臣见审度措置。又舟楫尚少,诚如圣虑。臣见委刘宝打造一百只,委运使黄仁荣应副材料、工匠。臣望陛下因宰执奏事宣谕,令仁荣一到镇江,躬亲应副。臣见别具奏闻次。他日舟船既办,分差忠勇军驾放,自不阙人。每舟以强弓弩手二十人载其上,施放火箭,足可禦敌。伏乞睿照。臣伏蒙圣训,诸将见和议成与不成之间,语言反覆。此正中其病。臣即以宣示刘宝、吴超、刘光时、范荣等,莫不悚惧知愧。然而以臣观之,将帅难得英伟之才,况人情之常,不免观望。以此语言不一,理当戒敕。惟陛下示以好恶,明正表仪,俾各悉心奉公,不求偷合苟容,以报国家。夫死者,人之所难。陛下以天下为念,不肯自求一己之安,表而率之,犹恐习成旧态,各不尽力;矧夫朝廷上下,导之以和,孰不舍难就易,以幸一日安全也?此是社稷大计,在陛下为重,在群臣为轻,自非陛下毅然独断,与天同心,申之以号令,齐之以赏罚,举天下之大,制命在我,谁为陛下出力者?至于挺身任事,尽节向前,一有差跌,则众口交攻,祸患不测。而以赀结托,平生畏避碌碌度日者,例获大官,且无后悔。兹望陛下深察,必使赏罚之间,上当天心,下合人情。即后来诸将,易于遣使。伏望陛下更致圣思,幸甚!臣又伏蒙圣谕,虏人八九月之间必竭力而来。在陛下以社稷宗庙之重,理宜过为之备。臣闻太公佐周以伐纣,伊尹相汤以伐桀,彼皆深通天人之际,审桀、纣之无道,知其民之思治,有所不动,动无不成。又况汤、武之君德修于己,而二臣用心,上达于天,计策图谋,若有神相,盖非偶然也。臣学识驽下,揆事度变,安足以望前贤万一。臣窃观金虏无道,弑主再世,天怒人怨,破灭无疑。而臣所忧有大焉者。今风俗习成,上下相蒙,惟知富贵,不知有他,上违天理,下亏臣节。此风不改,借使金贼已亡,内患外变,且将相仍而起矣,而其责实在陛下。臣故愿陛下正心脩己,急收人才,以应天心,以活万姓。使事事诚实,感格天人,圣德日新,兵革自息,理之决然,更无可疑。《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惟陛下敬之谨之,天下幸甚!臣子栻过蒙圣慈奖借,臣不胜感激之至。惟是臣父祖皆以贤良方正科出身,臣以艰难之时,勉强事功,不谓谗谤交攻,几至亡身,以及家族。独荷陛下眷遇之隆,父子感涕,恨无以报。惟望陛下察三至之言,终始保全,使免大戾。
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四。又见同书卷九七。
沁园春 南宋末 · 李道纯
押词韵第三部
叉手者谁,合掌者谁,击拳者谁。
只这些伎俩,人犹错会,无为妙理,孰解操持。
我为诸公,分明举似,老子瞿昙即仲尼。
思今古,有千贤万圣,总是人为。
可怜后学无知。
辨是是非非没了期。
况天地与人,一源分判,道儒释子,一理何疑。
见性明心,穷微至命,为佛为仙只在伊。
功成后,但殊途异派,到底同归。
看保安沙还至上海和敬如见怀 晚清 · 范当世
押纸韵 出处:范伯子诗集卷第十二
为别四五日,六日甫至止。
一日山中卧,一日走江汜。
两日风雨中,水深没车轨。
去其往还日,实祗四日耳。
何张于吾人,良非等闲比。
新欢入故群,磊磊真可喜。
虽然相从乐,岂不念吾子。
人闻子名者,循例欲谤訾。
论子口则钳,不论腹有痞。
沈思世贤万,取足一知已。
尽人而费辞,是亦可以已。
饮河期满腹,不得尽河水。
宁独吾道然,子意亦如此。
取子之赤心,照地立人纪。
得时亘光芒,不得伏而死。
空空是非间,即是安足理。
缘子诗念吾,还辞以喻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