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族谱后录下篇1055年9月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七、《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一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五五七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苏氏之先自昆吾以来,其最显者司寇忿生,三代之事,其闻于今不详。
周公作《立政》而特称之,以教太史
其后周室衰,司寇之子孙亦曰苏公,遭谗作诗以刺暴公,名曰《彼何人斯》。
惟此二人,见于《诗》、《书》,是以其传至今。
自苏氏入秦,而平陵侯建典属国武始显。
迁于赵,而并州刺史章、益州长史味道始有闻于世。
迁于眉,而至于今无闻,夫是惟谱不立也。
昆吾至《书》之苏公,五百有馀年;
自《书》之苏公至《诗》之苏公,二百有馀年,自《诗》之苏公至平陵侯建典属国武,七百有馀年;
平陵侯建典属国武,至并州刺史章,二百有馀年;
并州刺史章,至益州长史味道,五百有馀年;
益州长史味道,至吾之高祖,二百有馀年。
以三十年而一易世,则七十有馀世也。
七十有馀世,亦容有贤不贤焉,不贤者随世磨灭,不可得而闻,而贤者独有七人。
七十有馀世,其贤者亦容不止于七人矣,而其馀不传,则谱不立之过也。
故洵既为《族谱》,又从而记其所闻先人之行。
昔吾先子尝有言曰:「吾年少而亡吾先人,先世之行,吾不及有闻焉。
盖尝闻其略曰:苏氏自迁于眉而家于眉山,自高祖泾则已不详。
自曾祖釿而后稍可记。
曾祖娶黄氏,以侠气闻于乡闾。
生子五人,而吾祖祜最少最贤,以才干精敏见称,生于唐哀帝天祐二年,而殁于周世宗显德五年,盖与五代相终始。
殁之一年,而吾太祖始受命。
是时王氏、孟氏相继据蜀,蜀之高才大人皆不肯出仕,曰不足辅。
仕于蜀者皆其年少轻锐之士,故以再亡。
太祖受命,而吾祖不及见也。
吾祖娶于李氏。
李氏,唐之苗裔,太宗之子曹王明之后世,曰瑜,为遂州长江,失官,家于眉之丹棱。
祖母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
生子五人,其才皆不同。
宗善、宗晏、宗昪,循循无所毁誉。
少子宗晁,轻侠难制。
而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
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
生子九人,而吾独存。
善治生,有馀财。
时蜀新破,其达官争弃其田宅以入觐,吾父独不肯取。
曰:『吾恐累吾子』。
终其身,田不满二顷,屋弊陋不葺也。
好施与,曰:『多财而不施,吾恐他人谋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将以我为好名』。
是以施而尤恶使人知之。
族叔父玩尝有重狱,将就逮,曰:『入狱而死,妻子以累兄。
请为我诇狱之轻重,轻也以肉馈我,重也以菜馈我。
馈我以菜,吾将不食而死』。
既而得释,玩曰:『吾非无他兄弟,可以寄死生者惟子』。
及将殁,太夫人犹执吾手曰:『盍以是属子之兄弟』。
笑曰:『而子贤,虽非吾兄弟,亦将与之;
不贤,虽吾兄弟,亦将与之。
属之何益?
善教之而已』。
遂卒。
卒之岁,盖淳化五年
推其生之年,则晋少帝开运元年也」。
此洵尝得之先子云尔。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
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
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
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
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
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
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
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
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
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
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
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
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
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覆而不厌。
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卒不肯受。
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
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
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史氏夫人,眉之大家,慈仁宽厚。
宋氏姑甚严,夫人常能得其欢,以和族人。
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莱县太君
洵闻之,自唐之衰,其贤人皆隐于山泽之间,以避五代之乱。
及其后,僭伪之国相继亡灭,圣人出而四海平一,然其子孙犹不忍去其父祖之故,以出仕于天下,是以虽有美才,而莫显于世。
及其教化洋溢,风俗变改,然后深山穷谷之中,向日之子孙乃始振迅,相与从官于朝。
然其才气,则既已不若其先人质直敦厚,可以重任而无疑也。
而其先人之行,乃独隐晦而不闻,洵窃深惧焉。
于是记其万一而藏之家,以示子孙。
至和二年九月日。
郑州谢到任表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一、《西台集》卷二
恩许长民,地叨辅郡。
本由起废,更此侥荣。
蒙施若惊,措躬无所。
伏念臣受材至薄,禀数亦奇。
自误使令,常虞颠踬。
试言入馆,偶随沈隽以同升;
奉使为郎,屡以养疴而丐免。
比忝方州之任,辄祈宫观之除。
虽官序之阑珊,尚要权之睥睨。
踪迹荐书之所出,究穷给札之云何。
培土自封,几户庭之不出;
燎原方炽,顾玉石以奚分?
终赖上恩,止还吏选。
视清流而永隔,幸故步之不愆。
属睿圣之纂承,仰王明之洞照。
忠谗素辨,黜陟方行。
夫何一介之贱微,亦预众人之遣用。
委之刺部,既渐复于官资;
易以藩方,示更加于器使。
矧如郑圃,尤近国郊。
素多能吏之敢为,或俟贵臣之均逸。
岂孱无似,而乏可承。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道如离日之正中,德合旻天而悯下。
幽隐皆烛,细大不遗。
似矜去国之赊,因假陪京之便。
臣敢不亲谕教条纤悉之意,少损道路将迎之劳。
俾民知厚下之仁,而官无留事之叹。
新经大费,期休养于公私;
益务小心,更祇勤于夙夜
章相公贺冬启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八七、《跨鳌集》卷二四
土圭揆影,导万汇以迎长,宝册书云,候一阳之初复。
恭惟某官质文全粹,声实保和,道观昭旷之原,化执惨舒之柄。
大熙庶绩,以为百工师
时显诸仁,所谓万世利。
臻符瑞之众至,懋功德以兼隆。
式丁亚岁之辰,宜受王明之福。
某限拘蜀道,阻觌台光,仰被埏陶。
实深颂咏。
田明之行状建中靖国元年 宋 · 刘跂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六二、《学易集》卷八
曾祖永孚,故不仕。
祖均,故不仕。
考亮,故赠左中散大夫
永嘉县太君王氏。
本贯河南府
姓田氏讳述古字明之
田氏本居密州安丘,家世儒者。
明之早孤,游学京师,甫冠,补太学生,事安定胡先生为弟子,勤笃好问,先生称之。
尹师鲁族家子河南县主簿仲甫之女,遂徙家河南
凡四次以乡荐,不中第,叹曰:「得失命也」。
乃慨然发愤,隐居讲诵,积二十馀年不复出。
哲宗嗣位,搜访遗逸,故孙温靖公居守西都,以明之名闻,诏除襄州司法参军,曰:「老矣,不任为吏,然君命不敢辞」。
乃即其家廷拜受诏,而不出仕。
孙公守郑,又奏以为州教授,特诏从其请。
居顷之,河阳学官以嫌求对易,命既下,故王公岩叟时守郑,奏谓述古以处士起,今新进后生援例徙,非是,且无以慰郑学者,诏又听终任。
未几除太学正,改宣德郎,充广亲北宅教授
秩满,贫不能久留,调签书通利军判官事,转通直郎
今上登极,转奉议郎
元符三年十二月六日以疾终,享年七十。
夫人后五月亦卒。
子男处仁、处讷、处厚处恭、处约。
女嫁进士张安石太庙斋郎温万石。
明之为人淳静简易,不为表暴,胸中坦无留阂,与人交倾尽不疑,既久益亲。
及其不合,毅然去之,莫能夺。
于书无不窥,惟《易》、《中庸》、《论语》、《孟子》、《老子》乃其素所与申重复熟,造其深旨,馀不甚措意也。
邵先生二程先生皆居洛阳明之从之游。
司马温公居相邻,因徒步造门问经史大义,语不及他事。
范翰林祖禹编修《资治通鉴》,日诣温公,温公多召明之与之俱。
邵、程、司马公皆重望,来者率巨公显人,门无杂宾,而明之独以白士羁旅其间,合堂同席,相视莫逆,语必殚竭,未尝少贬,诸公以是敬爱之。
晚岁独好《易》,古今诸儒训诂得失,历历别白,常称曰:「道,言之必可行,行之必可言。
今学者泥章句,不知妙在日用」。
因自为注,祁寒盛暑,造次颠沛,未尝废卷。
宾客言,不事剧谈,惟论《易》则亹亹不倦,日暮客欲去,而明之谈益胜,意益精。
明之所著书未就,客欲索其书上之朝,明之遂不肯出。
友人张云卿以累举,恩当释褐,贫欲毋行,明之出钱为助,乡人争助之,乃得去。
既去,其妻与子俱病,妻竟死,家无一钱,明之日往护视,又办丧事,事竟然后归。
昌王薨,假北宅教授官氏撰次行状,以故事遗白金百两,明之曰:「他人为文而我受其赐,无是也」。
使者屡反,明之终不受。
通利并河,一夕暴涨,守将遽调急夫,明之争曰:「曷不视水势?
今虽涨而平,此将杀也,吾民不可徒扰」。
已而果无事。
当官不苟,亦不为已甚。
居家廉俭,衣不兼,食不属,裕如也。
乐道自信,以是终身焉。
呜呼,可谓吉德君子也夫!
将以建中靖国元年某月葬于某所之原,晋陵邹浩明之语谓刘某曰:「『我无称于时,然贤公卿大夫多知我,今皆亡,晚乃得二人焉,尚何恨』!
独谓吾子与耳。
今其葬也,其能无言耶?
其许诺」。
居无何,其孤自洛抵汶上,持治命来赴,果以文为请。
外祖尹夫人,鲁郡著姓,与河南尹宗族也,故于明之有葭莩之好。
官于郑,又尝同僚,盖知之详熟。
于其来请,谨叙次爵里阀阅及其学行大略,以告邹子为之铭,庶几乎明之之意,而二人者亦以是自致焉。
张枢密 南宋 · 汪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七三、《文定集》卷一八、《宋四六选》卷一二
伏审祗奉诏音,进登枢府,庙堂增重,朝野交欣。
恭惟某官道大而方,气刚以直,出入中外几四十年,反覆是非盖千百变。
屹乎其中立不倚,绰乎其从容有常。
年高而德愈新,身退而名愈白。
想风采者或意其魁梧而奇伟,问起居者皆愿其寿考而康宁。
世不我忘,政将焉往。
王明之有作,果召节之亟颁。
汔回雅志之坚,以慰具瞻之久。
今之急务,人所共知。
有一言可以兴邦,曰上策莫如自治。
使还至而有效,顾力行之何如。
惟老成重于典刑,而名实加于上下。
意有所同,为无不成。
解弦更张,已陈激切之论;
置邮传命,愿见设施之方。
幸成千载之逢,力救万方之病。
庶几大节,无愧古人。
应辰方远守于海隅,莫进趋于门下。
其为依仰,实倍等夷。
郑宣抚1174年3月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三○、《渭南文集》卷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六、《启隽类函》卷六六、《八代四六全书》卷一二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
伏审显膺大号,出董成师
自陕以西,咸舞歌于德化
从天而下,即震叠于威灵。
岂惟翰海玉关驰奏捷之音,将见博士议郎上策勋之典。
士心闿怿,国势尊安
窃以当今秦蜀之权,重无与比;
中原祖宗之地,久犹未归。
既天定而胜人,宜王明之受福。
非得太行、黄河山川所钟之杰,谁复庆历嘉祐华夏太平之基。
先生克相后人,上帝为生贤佐。
虽远猷辰告,暂违帐殿之深严;
然大臣暑行,式慰辕门之徯望。
复河关其自此,知龟筮之悉从。
恭惟某官气压群公,才周万务,识若蓍龟之先见,论如山岳之不摇。
湖海襟怀,正在大床独卧
庙堂风采,未妨一壑之初心。
兹辍近司,来恢远略。
弼臣同德,何难运帷幄之筹;
真儒为邦,宁止学俎豆之事。
已庆登坛而授钺,遄观推毂而出师。
先天下而深忧,方远同于文正
即军中而大拜,岂专美于熙宁。
某流落无归,栖迟可叹。
青衫去国,十载于兹;
白首佐州,一人而已。
顾尚赊于委骨,犹复觊于伸眉。
仰跂光躔,虽阻服弓刀之役;
铺张勋业,或能助金石之传。
过此以还,未知所措。
荣州到任谢表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五、《翰苑新书》后集上卷二五、《八代四六全书》卷五、《宋四六选》卷八
佐黔巫之东鄙,将及戍瓜
守巴僰之南安,滥叨符竹。
出幕十年之未久,循墙三命之唯恭。
冒象马以牵江,跨犍牂而入境。
皆知圣主清衷之一视,故令愚臣白首以重来。
伏念臣殖学拙疏,赋材褊浅。
耗精神于场屋,得弗偿劳;
疲筋力于尘埃,衰不待老。
顷繇故府,入紏成均。
韩愈补苴,奚益茫茫之坠;
郑虔轗轲,难培衮衮之登。
久去国以奉祠,辱起家而贰郡。
敢意三刀之梦蜀,五月渡泸
维今荣隐之邦,实昔夜郎之壤,贰耕火种,矛淅剑炊,岁计经营之租无六千斛,郡仰斥卤之羡已五百年。
此因刻木之花销,致辱前之根括。
熏鼠不嫌于穹窒,夺牛反甚于蹊田。
凡昔留州,悉令送使。
无复斗升水之贷,存活介鳞;
纵得二千石之良,终成狼狈。
岂其庸谬,堪此奉承!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政在养民,仁不异远。
虽蓬婆雪外之戍,万里轸忧;
长安日边之州,同时并命。
殆念和义孤墉之陋,未正绍熙潜邸之名,三年弄印而印刓,四辈代庖而庖竭。
破凡削例,不待张咏李畋之来;
拔滞振淹,盖法艺祖王明之意。
臣敢不谨身率下,节用爱人?
臣饮冰食檗以自将,勿为义疚;
与刍而不得,甘俟罪归。
宋仁宗武经总要六韵乾隆甲午 清 · 弘历
七言排律 押覃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一
论兵千载如聚讼,真是徒工纸上谈。
居重驭轻自不易,困民养卒则何堪。
若言爱物斯诚有,以曰知军或未谙宋仁宗为三代以下令辟其勤民爱物诚有足称然优柔畏事之见在所不免至于治兵用武诸要务则固非其所长也)
庞籍汰多意犹韪,韩琦救后虑惟覃仁宗时内外禁厢军总一百二十五万天下患兵冗帤庾不能给枢密院使庞籍请议㨂汰之法从之省兵才数万人韩琦复云祖宗时就粮之兵不甚多边陲有事则以京师兵益之其虑也深而费也鲜愿诏枢密院三司河北西河东及三司榷货务岁入金帛之数约可赡京师及三路兵马几何立为定额诏掇祖宗来兵数以开自是稍加裁制)
第观卌卷称综古,讵足武经为指南。
旗籍绿营维内外宋时召募之兵藉良民为之虽有兵之名而不适于用盖古者寓兵于农由于列国分界人户无多不能复判兵民为二而非所论于大一统之世也杜甫诗已见其槩即如绿旗未尝不经训练尚且葸懦无能况驱不习之民而归之卒伍乎宋明之弱未必不由乎此我朝满洲兵制以黄白红蓝正镶各一列为八旗分两翼各案方居京城内蒙古汉军兵亦如之复抡其精者为健锐火器二营外省营制则用绿旗汉兵分列营伍而南北诸大省亦间用满洲兵驻守内外相维深资利用然总未至一百二十五万之多祖宗立法尽善诚万年所当遵守也),慎遵祖制万方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