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王崇”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重修开元天宝观记 前蜀 · 吴崇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原夫混茫无象。
生元气以发扬。
太极成形。
建两仪而交感。
是故一升一降。
既惨既舒。
深知要妙之门。
默起自然之理。
万化皆归于橐籥。
八风寻运于璿玑。
虽开阖紫宸
实分官于九府。
而主张玉籍。
俱命职于偫真。
周朝则教演五千。
流唐室则宗分前后。
所以法天取则。
王崇至静之源。
秉一成功。
冠褐慕至和之境。
得之者寿。
失之者亡。
羲轩冀表于前芳。
茅许将传于故事。
上则云官月殿。
荧煌高锁于三清。
下则琼室珠房。
重謺旁分于五岳。
权福罪则皆同影响。
叩希夷则莫睹枢机。
然后九有延祈。
宫庙。
三元礼醮。
遍列坛场。
苟邦国以长兴
谅焚修而不泯。
其谓乎开元观者。
城东异境。
物外灵踪。
实乾坤秀丽之乡。
乃云鹤盘旋之地。
吴大帝龙骧碧汉。
鹊起金陵
奉元元而旦夕未皇。
执躁静而祷祈不倦。
访鼎湖之旧迹。
寻河上之元风。
傥尚虚无。
必开虔奉。
至宝鼎四载
乃方立为崇真之观。
初标堂宇。
继设住持。
绵星纪以逾深。
存香灯而不阙。
值隋皇革命。
神器移天。
方当在宥之初。
遽布维新之政。
开皇十一年
又换元额为仙之观。
大唐高祖皇帝应天徇物。
捲众临戎。
定山河为一统之宗。
使区宇绝三分之势。
明明表德。
荡荡垂风。
元宗皇帝躬乘大宝。
克显丕图。
复会仙师。
同访桂花宫里。
潜逢圣祖。
还游羊角烟中。
万年以表于殊风。
四海仍新于大号。
开元二十六年又奉更改。
则今之名额也。
崇基宛若。
像豁如。
以次薰修。
递相严敬。
道士彭法宣等。
各怀道德。
继备精虔。
表方隅归向之场。
显尘世祈求之旨。
及乎咸通已后。
玉关据虎。
金革犯秦。
兵火以延焚。
因毁残而废坠。
暨皇唐复霸。
帝业中兴。
刺史张公承杰。
心悬妙理。
志慕真筌。
洞鉴精虔。
深委功绩。
至保大九年
相次舍置三清尊殿功德宝坛等。
志坚有感。
德迈皆通。
是表良因。
用成其事。
由是散求郢匠
广布楚材。
梁栋云铺。
棼橑鳞次。
殿堂才毕。
巍巍笼绀雾细霞。
廊庑方开。
赫赫布祥光瑞色。
真容圣像。
俨若化来。
玉女仙童。
忽如降下。
黼黻而皆成异境。
清虚而尽似仙乡。
芬芳之琪树祥花。
缭绕之松阴桂影。
疑十洲之风月。
移在人间。
眺万洞之烟霞。
宛如象外。
矧以前临大道。
红尘不惹于元关。
后跨长江
渌浪同含于妙性。
八海之羽人频至。
五山之词客如归。
岂让丹邱。
何殊阆苑。
将期立绩。
冀僝厥功。
上可以裨赞皇图。
下可以休祯庶类。
而崇智乏精通。
才非敏速。
忝承来命。
请纪殊猷。
立言惭褒贬之文。
握笔绝色丝之字。
迁陵谷
用表贞珉。
长为不朽之名。
永作无穷之誉。
时乾德二年岁甲子十月十五日记。
周世宗第二表 南唐 · 南唐嗣主李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伏自上将远临。六师寻至。
始贡书于閒道。旋奉表于行宫。
虔仰天光。实祈睿旨。
伏闻朝阳委照。爝火收光。
春雷发音。蛰户知令。
惟变通之有在。则去就以斯存。
所以徘徊下风。瞻望时雨。
载倾捧日。辄叙攀鳞。
伏惟皇帝陛下受命上元。门阶中立。
仗武功而戡乱略。敷文德以化远人。
故得九鼎庆基。复昌于宝位。
十年嘉运。允正于璿衡。
实帝道之昭融。知真人之有立。
臣幸因顺动。敢慕文明。
特遣翰林学士尚书户部侍郎钟谟尚书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同奉表章。且申献贽。
请从臣事。仍备岁输。
冀阖境之咸宁。识人君之广覆。
不遥日下。恭达御前。
既推向化之诚。更露繇衷之愿。
臣伏念天祐之后。率土分摧。
或跨据江山。或革迁朝代。
皆为司牧。各拯黎元。
臣繇是克嗣先基。获安江表。
诚以瞻乌未定。附凤何从。
今则青云之候明悬。白水之符斯应。
仰祈声教。俯被遐方。
岂可远动和銮。上劳薄伐。
有拒怀来之德。非诚信顺之心。
臣自遣钟谟李德明入奏天朝。具陈恳款。
便于水陆。皆戢兵师。
方冀宽仁。下安亿兆。
旋进历阳之旌旆。又屯隋苑之车徒。
缘臣既写倾依。悉曾止约。
令罢警严之备。不为捍禦之谋。
其或皇帝陛下未息雷霆。靡矜葵藿。
人当积惧。众必贪生。
若接前锋。偶成小竞。
在其非敌。固亦可知。
但以无所为图。出于不获。
必于军庶。重见伤残。
岂唯渎大君亭育之慈。抑乃增下臣咎衅之责。
进退维谷。夙夜靡遑。
臣复思东则会稽。南惟湘楚。
尽承正朔。俾主封疆。
自皇帝陛下允属天飞。方知海纳。
虽无外之化。徒仰祝于皇风。
而事大之仪。阙卑通于疆吏。
惟凭元造。猥念后期。
方今八表未同。一戎兹始。
倘或首于下国。许作外臣。
则柔远之风。其谁不服。
无战之胜。自古独高。
臣幸与黎人。共依圣政。
蚩蚩之俗。期息于江淮
荡荡之风。广流于华裔。
永将菲薄。长奉钦明。
白日誓心。皇天可质。
虔输肺腑。上祈冕旒。
仰俟圣言。以听朝命。
今遣守司空孙晟礼部尚书王崇质部署宣给军士物。上进金一千两。
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
易义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范文正公集》卷五
《乾》上《乾》下,内外中正,圣人之德位乎天之时也。
德内也,位外也。
九二,君之德;
九五,君之位。
成德于其内,充位于其外。
圣人之德,居乎诚而不迁。
有时舍之义,故曰「见龙在田」;
德昭于中,故曰「利见大人」。
「天下文明」,君德也。
圣人之位,行乎道而不息。
有时乘之义,故曰「飞龙在天」;
位正于上,故曰「利见大人」,「乃位乎天德」,于是乎位矣。
或者泥于六位之序,止以五为君,曾不思始画八卦,三阳为《乾》,君之象也,岂俟于五乎?
三阴为《坤》,臣之象也,岂俟于四乎?
《震》为长子,岂俟重其卦而始见于长子乎?
明夫《乾》,君之象,既重其卦,则有内外之分。
九二居乎内,德也。
九五居乎外,位也。
馀爻则从其进退安危之会而言之,非必自下而上,次而成之也。
如卦言六龙,而九三不言龙而言君子,盖龙无乘刚之义,则以君子言之。
随义而发,非必执六龙之象也。
故曰易无体,而圣人之言岂凝滞于斯乎?
《咸》,阴进而阳降(《兑》,阴卦。《艮》,阳卦。),上下交感之时也,与《泰》卦近焉(《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然则《泰》卦三阴进于上,三阳降于下,极于交而泰矣,故曰万物通。
《咸》卦阴进而未尽达也,阳降而未尽下也(下卦犹有二阴,上卦犹有二阳。),感而未至于泰矣,故曰万物生而犹未通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感之无穷,而能至乎泰者也。
感而不至,其道乃消,故至腾口,薄可知也。
《恒》,阳动阴顺,刚上柔下(《震》,阳也,刚动于上。《巽》,阴也,柔顺于下。),上下各得其常之时也。
天尊地卑,道之常矣。
君处上,臣处下,理之常矣(上阳卦,天与君之道也。下阴卦,地与臣之道也。)
男在外,女在内,义之常矣(《震》为长男,《巽》为长女。)
天地、君臣、男女各得其正,常莫大焉。
诸卦多以有应为吉,此卦六爻皆应而爻无元吉者,何也?
夫吉于应者,相求以济之时也。
常者,上下各得其所之时矣。
故以刚柔皆应为常,而不以获应为吉。
是以士之常也,在于己,不在于人。
诸侯之常也,在于政,不在于邻。
天子之常也,在于道,不在于权。
故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为仁,终身而已矣,其知常也哉!
《遁》,阴进阳退(二阴进之于内,四阳退之于外。)柔佞入而刚正出,君子遁去之时也。
夫柔胜于刚,则小人制君子矣,辱可逃乎!
柔未胜刚,则君子辱可远也,未见制于小人焉。
此卦二阴而四阳,柔未胜刚,小人始浸而长也。
君子知吉之先,辨祸之萌,思远其时也,可不遁乎?
故《遁》之为义,尚乎远也。
是以最在内者,有遁尾之危;
最在外者,有肥遁之利。
子曰「知几其神」,始可与言遁也已矣。
《大壮》,刚以震而阴摧(内刚外震,二阴剥焉。),君子威而小人黜,政令刚严之时也。
阳于阴为大也,阳进阴退,大者壮而小者丧矣。
夫雷在天上,万物以震,威行天下,万邦以恐。
天地之壮见乎雷,圣人之壮见乎威。
壮而不节,于天下暴矣,壮其丧矣。
是以君子非礼弗履,以保其壮也。
故九二、九四,以阳居阴体,刚而处巽,乃复获乎贞吉,馀爻皆不克全其壮也已。
》,顺而上行,奉于文明(《坤》,顺也。《离》,明也。)
君子嘉遇显进之时也。
夫上无文明,贤斯遁矣。
今文明丽于上,君子可不进乎!
其进也,柔顺内融(内卦《坤》也,有柔顺之义。),则上不拒其逼矣,故曰「昼日三接」也。
英华外著(外卦文明,有英华之德。),则众不疑其行矣,故曰「君子以自昭明德」。
盖明出地上,如日之升。
君子当其象也,岂复昧哉!
伊尹之时欤!
《明夷》,阴上明下,其义病矣。
火入地中,其光翕矣。
蔽贤伤善之时也。
夫文明在上,则贤者遂进;
文明在下,则善人用伤。
其商之末世耶!
君子用晦,然后免于其难。
然则文王其不用晦乎?
何以尝幽之耶?
文王盖有国焉,德加于人,晦之难也。
故以文明入于难,终以柔顺而出矣。
箕子虽无政焉,而最近于闇,故自辱其身,以晦其道,然后乃免。
故文明在下,难哉,圣贤其犹病诸!
变斯时者,惟九三乎,「得其大首」,其汤武之事欤!
《家人》,阳正于外(谓五也。),阴正于内(其二也。),阴阳正而男女得位,君子理家之时也。
明乎其内,礼则著焉(内卦明也。)
顺乎其外,孝悌形焉(外卦顺也。)
礼则著而家道正,孝悌形而家道成。
成必正也,正必成也。
圣人将成其国,必正其家。
一人之家正,然后天下之家正。
天下之家正,然后孝悌大兴焉,何不定之有!
故曰「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
然则正家者,贵闲其初也。
故初九有悔,闲得其道,乃首得「悔亡」。
至于九五「王假有家」,则天下化成,故勿恤而吉也。
《睽》,火炎泽润,其性不同。
炎从上,润从下,其道违而不接,物情睽异之时也。
阴阳不接而天地睽,日月不接而昼夜睽,礼义不接而男女睽,君臣不接而上下睽,情类不接而万物睽。
夫然,则天地万物之理,从何而亨乎?
故《睽》之时义不可久也,必变而通之,合睽以成其化。
天地睽也,而阴阳合焉(其体睽,其义合。)
昼夜睽也,而日月交焉。
男女睽也,而礼义成焉。
上下睽也,而君臣会焉。
万物睽也,而情类聚焉。
夫未合之时,体乖志疑,动虞蹇难,求援而济者也,故其爻皆以有援免。
至于上九睽极而通,则说弧遇雨,群疑亡也。
《蹇》,止于险中,险难在前。
未可进之时也。
观其名,与《屯》卦近焉(屯亦难也。)
然则《屯》已动乎险中,难可图也;
《蹇》犹止乎险中,难未可犯也。
惟二为王臣(得位应五。),君在险中而与己应,始可匪躬而往焉,馀皆往蹇而弗济。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其庶几乎!
《解》,动乎险外,出险散否之时也。
小人为险,君子乃否;
小人既退,君子乃振。
故六五《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是故天地否散,雷雨并兴;
圣贤否散,庆施遂行。
武王发散财,其有解之时也矣。
《损》,山泽通气(《艮》为山,《兑》为泽。),其润上行,取下资上之时也。
夫阳实也,阴虚也。
下卦二阳,上卦二阴,取阳资阴,以实益虚者也。
虚者反实,则实者反虚矣。
然则下者上之本,本固则邦宁。
今务于取下,乃伤其本矣,危之道也。
损之有时,民犹说也(《兑》为说。)
损之无时,泽将竭焉(《兑》为泽。)
故曰「川竭必山崩」,此之象也。
无他,下涸而上枯也。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其斯之谓欤!
《益》,刚来而助柔,损有馀而补不足(上卦阳多,故曰有馀。下卦阳少,故曰不足。),自上惠下之时也。
天道下济,吕物咸亨;
圣人下济,万国咸宁
《益》之为道大矣哉!
然则益上曰损,损上曰益者,何也?
夫益上则损下,损下则伤其本也,是故谓之损。
损上则益下,益下则固其本也,是故谓之益。
本斯固矣,干斯茂矣,源斯深矣,流斯长矣。
下之益上,则利有竭焉;
上之益下,则因其利而利之,何竭之有焉!
是故木以动也(上木下动。),涉大川而无患;
雷风与也(上风下雷。),兴万物而无疆。
明《益》之道,何往而不利哉!
《夬》,一阴处高而群阳伐之,以大制小、以正黜邪之时也。
时皆刚正,柔佞岂得而据乎!
夫君子道微之时,法令常密,而或失之者,何也?
内有小人也。
小人道微之时,法令常显,而无忌者,何也?
内皆君子也。
此卦一柔而乘五刚,危可知矣;
五刚而决一阴,易可知矣。
故扬于王庭而不忌。
赏罚明行之际欤!
舜举八元而去四凶,此其时矣。
《萃》,泽处于地(《兑》为泽,《坤》为地。),其流集矣。
上说下顺,其义亲矣。
物情和聚之时也。
上以说临下,下以顺奉上,上下莫不聚乎。
天地亨而万物以类聚,大人亨而天下以义聚。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彖》言「刚中而应」者,取其上下相应,以成萃聚之义而已。
若夫萃天下者,岂私其应哉!
必也以虚受人,然后能萃其天下。
故九五以大人之位而匪孚者,以其应之于一,不能尽天下之诚,惜哉!
无私则至矣。
《升》,地中生木,其道上行,君子位以德升之时也。
夫高以下为基,木始生于地中,其举远矣。
圣人日跻其德,而至于大宝;
贤者日其业,而至于公圭。
以顺而升,物不距矣。
故爻无凶咎,初则大吉,二则有喜,三则无疑,四则用亨,五则贞吉。
惟上六极而犹升,则为冥昧。
若能知其消息,犹可为利,故曰:「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困》,水在泽下,泽方竭焉,其道不加于物,君子困穷之时也。
夫水者,浸于外而后施于物。
今伏于其内,何施之有?
是则川泽竭而伏其流,君子困而隐其道。
困于险而不改其说(《坎》,险也。《兑》,说也。),其惟君子乎,能固穷而乐道哉!
茍不安其困,欲尚口而去之,穷斯甚矣。
知此时者,卷而怀之,极然后反,其困必亨,故曰困亨
夫子之于陈蔡也,岂其忧乎!
《井》,水为泉之底,井道治而其施外彰,君子居德迁惠之时也。
夫井居其地而不可改,其泉之出也,无所不利。
君子居于德而不可移,其惠之迁也,无所不仁。
唯井也,施之而不穷,存之而不溢。
惟德也,常施于人,而不见其亏,独善于身而不见其馀。
故曰「《井》,德之地」,不其然乎!
《革》,水火相薄,变在其中,圣人行权革易之时也。
夫泽有水则得其宜,今泽有火,是反其常矣。
天下无道,圣人革之以反常之权。
然而反常之权,天下何由而从之?
以其内文明而外说也(内卦文明,外卦兑说。)
以此之文明,易彼之昏乱,以天下之说,易四海之怨。
以至仁易不仁,以有道易无道,此所以反常,而天下听矣,其汤武之作耶!
茍道德不去,虽汤武日生,当为天下之助,何反常之有焉!
《鼎》,以木顺火,鼎始用焉,圣人开基立器之时也。
夫天下无道,圣人革之。
天下既革而制作兴,制作兴而立成器,立成器而鼎莫先焉。
故取鼎为义,表时之新也。
汤武正位,然后改正朔,变服章,更器用,以新天下之务,其此之时欤!
故曰「革去故」而「鼎取新」。
圣人之新,为天下也。
夫何盛焉,莫盛乎享上帝而养圣贤也。
享上帝而天下顺,养圣贤而天下治,不亦盛乎!
《震》,雷相从而兴,威动万物,内外皆震,君子心身戒惧之时也。
万物震,其道通焉;
君子震,其德崇焉。
君子之惧于心也,思虑必慎其始,则百志弗违于道;
惧于身也,进退不履于违,则百行弗罹于祸。
初九震来而致福,慎于始也。
六二震来而丧贝,履于危也(六二乘刚。)
夫《震》者,长子之道也。
长子有威,惊远而惧迩,然后能主宗庙之器,而祭祀不辍也夫。
《艮》,山相当而各止其所,内外不相与(六爻皆无应。),上下静止之时也。
天地动而万物生,日月动而昼夜成,圣贤动而天下亨。
今其止者,君子理不可动之时也。
故此卦无元亨贞之德者,以其道不行焉。
然止之为道,必因时而存之。
若夫时不可进,斯止矣;
高不可亢,斯止矣;
位不可侵,斯止矣;
欲不可纵,斯止矣。
止得其时,何咎之有!
故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非君子,非孰能与于此乎!
《渐》,山止生木,日益其高,君子渐进之时也。
夫内止而不躁,外巽而不争,以斯而进,不亦渐乎!
长女得位乎其外,故曰「女归吉」。
然则女生而知其嫁也,必渐而及时,然后有归焉。
君子学而知其仕也,必渐而成德,然后有位焉。
故升高必自下,陟遐必自迩。
《乾》阳渐进而至于在天,《坤》阴渐进而至于坚冰。
天地不能踰,而况于人乎!
茍内不止而躁,外不巽而争,则失渐之道,犯时之忌,岂正邦之有焉!
《丰》,文明以动,无往不亨,王道开大之时也。
夫雷电之至,隐者彰而否者亨;
圣贤之造,困者通而幽者显。
于是制乎礼,以序天下之伦;
作乎乐,以兴天下之和。
物物昌而无不大也,是以谓之丰。
然则日之动也(下《离》日也,上《震》动也。),丰于正中焉;
文明之动也,丰于皇极焉。
过乎正中,日斯昃矣;
过乎皇极,文明亏矣。
故曰「宜日中」,进于大而戒于盈也,丕哉!
《旅》,火丽山而不久其处,君子羁旅之时也。
君子羁旅之时,处无其位,何能与物大通
然则内止而不动于心,外明而弗迷其往,以斯适旅,故得小亨而贞吉。
夫旅人之志,卑则自辱,高则见嫉,能执其中,可谓智矣。
是故初琐琐而四不快者,以其处二体之下,卑以自辱者也。
三焚次而上焚巢者,以其据二体之上,高而见嫉者也。
二怀资而五誉命者,柔而不失其中者也。
君子旅之时也,道其然乎!
《巽》,风从至而物莫之违,上下皆顺,命令宣行之时也。
夫上下弗顺,虽令不从。
今上下皆顺,故可申命而行事也。
若夫巽之为德,其失也伪。
非君子体之,则入乎柔邪之道矣。
观其名虽近于谦焉,然则谦之为体,内刚而外柔(《谦》卦《坤》外《艮》内,《坤》柔而《艮》刚也。),降于礼而不降于德者也,是以「亨,君子有终」。
巽之为体,内外皆柔,可以行权,未可以终义。
惟五以中正而志行,乃得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是故《谦》之六爻,皆无凶咎;
《巽》之六爻,则美恶半矣。
《兑》,泽重润而上下皆说,君子推恩敷惠之时也。
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
今复重之,民说而无疆者也。
劝天下者,莫大乎推恩而敷惠,则顺乎天、应乎人而王道亨;
不然者反此。
若夫威以先民,民重其劳;
威以犯难,民重其死。
故周文为台,而人谓神灵者,忘其劳也。
楚子下令,而人如挟纩者,忘其死也。
然则说之为德,其失也佞。
上下皆说之时,必内存其刚正,然后免佞之情。
故曰「说以利贞」。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并进封妻制 其五 继祖母朱氏封阆中郡太夫人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三二
敕:夫位以德升,礼以位叙。
不失其称,兹为义荣
今吾崇进大臣,而图其先烈,内外命秩,亦惟其宜。
所以使上下之间,公论惟允。
具官某继祖母某氏,婉嫕冲静,行孚于家,祚尔之孙,兴以辅朕。
西南上郡,悯有褒封。
垂声赞书,尚其不殁。
可。
贺天基节表癸亥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二○、《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四
在厥初生,寅正五日
周而复始,申命万年。
庆集睿明,欢均率普。
(中贺。)恭惟皇帝陛下系传正统,业济中兴。
节纪开基,绍庚申于文祖;
德升在位,同甲子重华
兹临枢绕之辰,适合环循之数。
修龄未艾,巧历难推。
臣负耒归田,称觞无路。
仗下三呼之祝,莫尾班行;
林间一瓣之香,尚存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