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采”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论书 其二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二四、《慈湖先生遗书》卷八
少时读《书》,窃自念古圣人之道高明广大,不可以心思,不可以意度,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如曰「惟精惟一」,如曰「一德」,略见深旨;其他大略曰钦,曰敬,曰谨,曰克艰,曰孜孜兢兢,曰典常,曰学于古,曰奉天,曰勤恤,殊未省其实。岂圣人姑致其谨,循其常,而其中固自有广大高明之妙耶?岂帝王之治理如此,而不及其精微,其精微不多见于《书》耶?至读《论语》亦然,惟见孝弟忠信、力行学文,平平常语,所谓一贯之旨亦未明白,无隐之诲亦不终告。岂圣人不轻出其秘耶?何其莫可晓也?及微觉后,方悟道非心外,此心自善,此心自神,此心自无所不通。心无实体,广大无际,日用万变,诚有变化无穷、不识不知之妙。而旧习尚熟,乘间而起,不无放逸。于是方悟《尚书》《论语》所载止合如此。放心之戒,果为要害。此心微动,百过随之。此心不动,常一常明,钦敬谨戒,常妙常一。治乱之机在此,古道在此,典常在此。顺此为勤,反此为怠;顺此为恤,反此为虐。孝弟忠信,乃此心之异名;力行学文,乃此心之妙用。一贯之诲已详矣,不可更言;无隐之诲已详矣,不可复说。万务错综,无非大道,不安厥止,祸乱攸基。
舜戒禹曰:「敬修其可愿」。此「可愿」即孟子曰「可欲之谓善」。夫人之所愿欲,虽纷纷无穷,大概不出二端,善与不善而已矣。其善者可愿,其不善者不可愿。善即道心也,即中也,即精一者也,顾人未之察耳。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徐行后长,服尧之服,行尧之行,即尧已,此外岂复有深隐不可测识之妙哉!即此可愿之善,自是至中至正,至精至一,不可识也,不可测也。使舍此善而欲求精隐深微不可测识之妙,乃非尧舜之道。
皋陶曰:「慎厥身,脩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后世之言治者往往率不信,以谓后世难治,与古不同,治道必不可止于此。乌虖!此后世所以终不及古也。慎厥身,则治道得矣。《禹谟》所谓「克艰,政乃乂」,正谓此。其有所脩,当思久永。久永则为道,不永则非道。道即恒性,由此恒性,悠久不已,斯乃诚实,非由外假。其施行则淳叙九族,由亲及疏,亲亲有杀,无非道者。昧者不知,以为惇叙九族而已,非道也。惟圣人知其为道。《易》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又况庶明皆贤哲,励翼无怠,天子惟治迩而已。由迩可以及远,此理灼然。周公作《立政》,惟言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即庶明之在迩者。慎脩,思永,惇族,公已稔言之矣。圣人灼见事理,由迩而已,不必劳神于远;远不可忘,而非所详也。圣人知要,后世逐末。
先生曰:「《书》云『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如何」?汲古对云:「儆戒,万事之几」。先生曰:「此说未是。几,微也。一二日,此心念虑之微,可言万也。尧舜时太平无事,如何一二日有许多事?今朝廷每日敷奏亦不知甚多,一二日断无万事」。
皋陶曰:「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盖有当为之事而后设官,然则官奚可虚旷?礼乐刑政无非左右斯民,使无失恒性。故《汤诰》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孟子曰:「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周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极者大中至正,天地人所同之道。故庶官所职所施,无非天地,有毫釐不与天地相似,则为逆天。皋陶既言「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所以明其无非天道,不可作好,不可作恶,不可置毫发私意于其间。后世庶官能若是乎?
汲古问:「《书》云『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吕东莱云:『敕者整齐工夫。寅恭是典礼之根源。典礼皆本于天,惟君与天为一,然后能惇之庸之。若不同寅协恭,皆是虚文,赏罚皆不可。有我此心,常勉勉不已,不可有一毫止息。才有止息,有我之心便生,便非天心』。此说如何」?先生曰:「五典者,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不知者谓此五典人所为,知者谓五典皆天叙也。叙者,有伦理也。故亲生之膝下,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其五典皆人心之所固有。固有者,天也。敕者,谨戒之谓。惇者,厚也。人生本厚,因物有迁,始失其厚谨。戒之使不失其厚尔。五礼谓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庸,用也,在人能用之。此五礼皆人心之所不能自已者,天人一道也。寅有敬谨之意。五典五礼行,则君臣上下皆敬皆恭。衷,心也。其心皆和同,天地之间一而已。五服章采不同,随其德之大小而赐之服,惟当乎人心,则当乎天心。讨有罪,罪有五等,用刑亦如之。必合天下人心,则合天心,皆不可容一毫之私。懋哉者,是勉其无动乎意,以行其私也」。汲古谓:「圣人所为未尝不天,无毫发人为。五典曰天伦,五礼曰天秩,命有德曰天命,讨有罪曰天讨。至于功曰亮天功,民曰视天民。招损受益,以为天道;任官惟贤,以代天工。其动静罔不纯于天,故无为而治者,即天心之无思无为也」。先生曰:「是如此」。
汲古问:「舜欲观古人之象,命禹作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是为十二章。至周则升三辰于旂,而衣五章,裳四章,是为九章。其取象增损不一,而论多不同。未明其义」。先生曰:「象服十二章,以舜之圣犹未尽明,命禹明之。禹所明又不传于后,后学何敢遽言?《家语》云「心服衮职」,其义可明。人心即道,神明广大,无所不通。日月星辰皆光明,无思无为而无有不照,即此心之虚明,光宅天下。山以象静止不动而发生庶物,龙以象变化不测而霈泽博施。由是心而发诸礼乐政事,焕乎其有文章,则华虫似矣。清明澄澈,荡荡难名,即水之难于形容,姑绣以藻,则水可见矣。火之光照,象此心之照。用宗庙之彝尊,以其行道致孝。米以养人,而君心常患乎不博。粉而散之,则其惠广及。黼为斧形,铁黑而刃白,如此心之刚断柔,而无刚亦足召乱。半白半黑者,即天时之秋冬,地之西北,二者之间乃乾之次,合于天道,非出于人为。黻形两己相背,其色半黑半青。北黑东青,东北艮位,万物之所成终成始,是为冬春之际,一岁之分,象此心之辨察是是非非也。衮职如此,岂可不心服之?服,事也,当从事乎斯道也。周虽升三辰于旂,其在旂犹在服也。九章即十二章之道也,道一而已矣。
先生观《书》,谓汲古曰:「出纳五言汝听,何如说」?汲古对曰:「孔安国云:『出纳仁义礼智信之言』。吕东莱云:『五言,乐之成言者,今之三百篇《诗》是也。《诗》出于上者为出,出于下者为纳,出纳作之于乐』」。先生曰:「此不是东莱之说。五言是五方之言,出纳即舜命龙作纳言。又《周官》之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正岁则布而训四方。五方者,并中国也。五方多所传道者,乃其方人士之所习言之害道者,不可不训而正之也。诵其言于朝,纳也;布而训五方,出也。圣人之教民忧国如此。后世不复有出纳五言之官矣。孔子曰:『脩废官』」。
舜曰:「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此微觉治之太速,故禹有「俞哉」之言。后曰「无若丹朱傲」,亦谓挞之遽,微有傲忽庶顽之意。意微起则浸而至于慢游,至于敖虐,其末流安知其不至于罔?水行舟之类,甚言之所以惧舜。某初疑「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是惟勤劳于事而已,殆非至精。后省所谓微动乎意者,亦不过不急于土功,而动念于呱呱,若此类而已。不动乎意则孰非精一,兹未见其粗也。
帝尧光宅天下之光,如日月之光,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而自足以默化天下之民,自足以默安天下之民。文王之不识不知,而德化自足以及广者,此光也。《易》言「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者,此光也。谓之神者,言乎其不可以智知,不可以力为也。然此非于聪明文思之外复有所谓光也。尧之聪明文思,非出于人为,非由于造作。耳不蔽于声而自聪,目不蔽于色而自明。聪自无所不闻,明自无所不见。使胸中微有意有我,则外物必得以蔽之。惟其无意无我,故虚故明,故不得而蔽,故无所不通。文者自此而发,有自然之文;思者以此而思,有自然之深智。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无思无为,而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深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则默悟乎此矣。
《益稷》篇,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按《明堂位》言四代之礼乐而击玉磬,《郊特牲》言诸侯之僭,宫县,击玉磬。孔安国谓球,玉磬。某谓或戛或击,以鸣球玉,或搏或拊,以鼓琴瑟,以此而咏歌,歌永言而声依永也。以人声为先,而球琴瑟从之,故曰以咏。是时祭礼初行,祖考来至。虞宾天子之后,在助祭位;群后德让,亦以初就位,故让也。让出于诚,出于德性也。然后堂下之乐管鼗鼓,与堂上之乐合作。其一成也,止以柷敔。《仲尼燕居》言两君相见之礼,升歌清庙,下管象舞,夏籥序兴,其次序亦与此同。笙镛亦堂下之乐,验诸周礼亦然。大钟谓之镛,其笙镛之间作也,鸟兽跄跄然而来至,其九成而凤凰来仪。夔又曰:于,予之击拊石磬也,百兽率舞,庶尹允谐。舜德格于上下,感于神人以暨鸟兽,而韶乐和声又感动之,是以其应敏速。非分外事也,道未始不一故也。孔安国谓戛击为柷敔,殊未安。下言「合止柷敔」,安国又谓「上下合止乐,各有柷敔」。按《尔雅》,所以鼓柷谓之止,则柷所以止乐,非合乐。安国又谓搏拊者,拊以韦为之,实以糠。《乐记》「会守拊鼓」。《周礼》小师击拊,大师登歌,令奏击拊。而故书「附」为「付」。则付、附、拊特未定也。《明堂位》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则搏拊所以击之,非器也。荀子曰:「县一钟,尚拊之」。《大戴礼记》曰:「县一磬,尚拊」。然则附或付或拊,诚有其器,器甚古矣。而夔曰:「搏拊琴瑟」。则拊非器也。乃《明堂位》拊搏击之谓,其出指曰「搏」,入指曰「拊」欤?世亦曰拊琴而搏,其声搏然。况下言「拊石」,岂韦糠之谓也?《大戴礼记》「县一磬」,其玉磬欤?鸣球宜尚附。韦糠之制甚古,夔偶不言欤?抑击拊,周礼非虞礼欤?若此咏歌有附,尚于磬,则宜居鸣球之先,不宜居后?然夔所言乃略举所作致感应之效者,非备言乐器也。人声玉声丝声不及远,故在堂上。今鼓琴不在堂下,则声大矣,此亦可验。
箫韶九成,何为能使凤凰来仪?击石拊石,何为能使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帝舜于是乎作歌曰「惟是为几」。几,微也,动之微也,是为感动之几也。犹机焉。其发甚微,其应甚远,其道心之微乎,其精一之神乎。是几也,可言而不可见,可以略言而不可以详言。欲知此几即「元首之起哉」是也,即「股肱之喜哉」是也,即「百工之熙哉」是也。是几也,为正为中,为和为乐,为治为熙,为敬为钦,为善为一,皋陶所谓「念哉」者,此也。「率作兴事,谨乃宪,钦哉」者,此也。所谓「屡省乃成」者,此也。所谓明,所谓良,所谓康者,此也。所谓丛脞,所谓惰,所谓堕者,非此也。
某读《伊训》,至官刑,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徇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某于是惊念夫今常情庸俗,其恒舞恒歌者亦寡,恒畋者亦寡,至于徇货色者多矣,人往往未必知家必丧。徇色而丧家者,人亦具知,至于恒游,人固以为非大恶,可恕。学子习举业,时文而已,轻浮纵逸,往往戏侮圣言,以为有司不以是去取。若夫逆忠直,远耆德,则所至如是。远耆德,则自然比顽童矣。其于忠告者率不悦,甚者继以怒。其于老成,则曰「昔之人无闻知」,纵不诮毁,则亦不亲狎矣,望望然去之矣。乃不知所以丧家者在是,可不惧哉!可不戒哉!可不深念哉!可一读遂已,不书己之所犯于坐右,而日日观省哉!
箕子曰:「思曰睿,睿作圣」。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孟子曰:「仁,人心也」。后世学者率求道于心外,不悟吾心之即道也,故《易大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子思亦曰:「率性之谓道」。殆不必言率也,性即心,心即道,道即圣,圣即睿。言其本谓之性,言其精神思虑谓之心,言其天下莫不共由于是谓之道,皆是物也。孩提皆知爱亲,及长皆知敬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非圣乎?人惟不自知,故昏故愚。孟子有存心养性之说,致学者多疑惑心与性之为二,此亦孟子之疵。
《洪范》九,五福不曰贵者何也?皇极之道,人所共有,欲使庶民咸于此极则,贵有限,故不言。唐虞之际,比屋可封,文王之时,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岂能使人人贵哉!故六极亦不言贱。若夫富则有俭,德者皆可致,不贫之谓富。《周官》序言「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三代而上,其于民无贵贱,无不教。
《康诰》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王曰:『呜呼,封,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某观《书》至是,又观首篇言「文王明德慎罚」,又忆念《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而曰古先圣王之治天下,不得已而用刑,皆所以左右斯民,使归于正。今大罪之眚灾者固上奏而不杀,至于小罪非眚,终自作不典式,则断断乎不杀。岂周公之严不如后世之宽哉?而举一世贤士大夫之论,咸以为不可行,何也?然则贤士大夫当深思周公、大舜之旨。夫刑者所以治民之不善,使复于善尔。彼怙终不善,则杀之也宜,杀一人而众人畏惮,不敢长恶,善心兴起者不知其几也。否则屏之远方。如疑,则赦或罚可也。虽然,文王先敬忌明德,家既齐,大小之臣无不一于正,而后可以治民;不然,则亦未可。故《康诰》曰「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而惟威惟虐,乃非德用乂」。
先儒谓王城与成周为二地,某窃疑其不然,纷纷于今,盖本乎孔安国一人之说。夫《召诰》序言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洛诰》序言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则所谓成周即洛邑王城明矣。而安国乃析为二者,盖以周公曰:「我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安国疑此卜二地,遂谓瀍水之东为下都,为成周,与洛邑王城异。自此说一立,而后世诸儒不复审考,遂祖述不已。而某所以疑其不然者,其情状大体已著于前矣。若夫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者,见龟所食墨,亦依洛邑之吉尔,「亦」之一言,明非二事。王于是拜手稽首以谢周公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未尝及别为下都以迁殷顽民之意。《多士》序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多士》亦言「于新邑洛」。又曰:「今朕作大邑于兹洛」。《毕命》亦曰:「周公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则洛邑即成周,岂不益明?合《召诰》、《洛诰》、《多士》、《君陈》、《毕命》五篇之序读之,情状昭昭。又《春秋左氏传》言「王子朝入于王城,用成周之宝圭于河」,益验王城即成周。昭二十六年冬十一月王子朝奔楚,敬王入于成周。甲戌盟于襄宫,十二月王入于庄宫。按昭二十三年王子朝入于王城,秋七月鄩罗纳诸庄宫。则庄宫在王城中,则成周即王城又明矣。宗庙宜在王城,事理益著。又况敬王微弱,既告于晋,合诸侯以修所居之城矣,又岂能营宗庙、宫室、郊社、百司、庶府、宾馆耶?则益验成周即王城,非独指瀍水之东益明。左氏率好更辞,既曰王城,又曰成周,乃其属辞常法。又孔颖达《正义》于王城言「今基址可验」,而瀍水之东不言有基址可验。节节可审,知成周与王城非异也。
周公既复政厥辟,乃拜手稽首告王以立政之至要,首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忽良久而后叹曰:「呜呼休兹,知恤鲜哉」!休者,叹美之辞。谓夫兹乃致治之至要,而后王知以此为忧恤而深虑之者亦鲜矣。呜呼!兹诚立政之机要,虽四海之广,夷狄之远,其治乱、其叛服尽由于此。王者诚能竭心尽情,精择左右大臣,与夫亲信近臣皆得其人,如涤水之源,其流派不足虑矣,如培木之本,其枝叶无所患矣。用力少而取效多,其机甚近,而其应甚远,岂不要且妙哉!所谓休者以此。虽然,使自古世主皆知此为要,皆知此为急,皆能恐惧深忧详察,则必得其人,必致治安,不复有乱亡之祸。夏可以长有天下,商不得而代之;商可以长有天下,周不得而代之。惟其知以为忧者寡也,故周公首以戒成王,恐王心之忽乎此也。伯,长也。王左右伯长之官,大臣也。任,信任也,居王左右,王所信任之官,近臣也。既为长伯,既所信任,必得大贤始居其职;既为大贤,不可辄易,当常居其位,故曰常伯、常任。至于准人典司法,则亦可以次贤为之,亦贵久任,而其体稍降,其人易得,不必以常为名。缀衣,掌帟幕小臣。虎贲,持戟屏卫之士。言至此,则凡在朝列与夫侍御仆从,盖尽举之矣。然亦不过王左右之所亲近,此诚可谓灼知立政之要领矣。岂有大臣近臣皆大贤,而其保任远臣有不可信者乎?岂有朝廷既治,而外治有不举者乎?岂有侍御仆从罔匪正人,而王心有不善者乎?王心既善,大臣近臣又皆善,而远臣有不善乎?世主岂不知大臣近臣之不可不择,而周公深有虑于成王者,盖略知所择,则所择不精,深忧深虑则所择必精。苟非明哲之主,往往忽于其近,劳神于远。且一意于择近臣,犹虑其或差,而况劳思于耳目所不及之地,难哉!好详而不好要,必至于两失;好要而不好详,必可以两得。是故惟明王好要,以择近臣为忧,知天下安危治乱尽在此,则不敢以其违己而恶之,不敢以其从己而乐之。众好必察,众恶必察,虚中静观,既视所以,又观所由,又察所安,安者其久也。惟深虑久察,则虽有深奸隐情,久而自露。历观自古乱亡之君,大率以人违己而疏,从己而亲,故贤者常远,不肖者常近,而乱亡随之。虽中材之主,苟知安危治乱惟在近臣,深忧精察,自然不敢轻易以从违为用舍。周公大圣人,灼见治乱之机在于知恤而已矣,故深致其意,特异其辞以启成王。难者曰:「舜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四方万里之情要使尽达于上,亦当察远臣之贤否。而兹止以左右为言,殆亦不可偏也」。曰:远情诚不可以不通,此谓通远情,非谓择远臣;选择远臣,责之于近臣而已。远臣之罪,近臣之罪。明主之所深虑者,在左右而已,周公致戒,诚为切的。
先生谓汲古曰:「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周公曰:『呜呼休兹,知恤鲜哉』!此说如何」?汲古对曰:「成王继统,周公摄政,故致敬而告之曰:『嗣王代天作子,非可轻也』。群臣因公之言,咸进戒于王,则谓王左右之臣皆不可以非其人。周公遂叹曰:『当此太平休美之时,而知忧此者鲜』」。汲古因又问:「如『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与『呜呼休兹』,说者多不同,敬求其诲」。先生曰:「伯,长也,谓六官之长及三公,当常久其任,故曰『常伯』。其次在王左右常任事之人曰『常任』,其在左右司法度准则之人曰『准人』。庶职之繁,言之不尽,遽言缀衣、虎贲之微,则其间在左右之职尽举之矣。缀衣,掌帷幄下士,《顾命》『出缀衣于庭』。虎贲,谓虎士八百人,掌先后王。周公发叹而曰『休』者,以前言之甚美也。盖治道不远,近在王之左右;左右苟得其人,则君德乌得而不正?曰『兹』者,公指所言左右之臣也。今人言亦有此类。『休』绝句,『兹』亦绝句。谓治要在此,然知以此为忧恤者鲜。使人君能忧虑乎左右之臣,则不肖无自而入,有治而无乱,有安而无危。圣人之言非不切,至后世君臣如醉如梦,故胎祸于无穷」。
世儒之言果断,惟曰处事当决,无疑滞,盖误解《周官》「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之语。《周官》盖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继曰「惟克果断」,所以赞言志勤,戒毋悠悠,当如舜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谓夫知之已审,见之已明,而又悠悠不勇进,则不可;非谓见未明,知未审,冒然勇往也。后儒所谓果断乃此类耳。异哉!观古书不达其旨,惟就己说,既误己,又误人,谬以千里。夫知已审、见已明,尚当询谋,况于未明未审而遽果断哉!某深虑世说久固,遗祸无穷,敢敬指《周官》上文以證。
《书》首言《尧典》、《舜典》。典,常也。舜曰「惟精惟一」,一亦常也。仲虺之称汤曰「率厥典」,又曰「谨厥终,惟其始」,所以勉之,常也。《咸有一德》一篇,伊尹所以丁宁训谕大甲曰「常厥德」,曰「一德」,惟常故一,惟一故常。又曰「终始惟一,时乃日新」,又曰「协于克一」。傅说告高宗曰:「念终始典于学」。《洪范》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彝,常也。夫以皇极之道,箕子为武王谆谆言之者,乃在于彝之一言,则常道之为道大矣。成王命微子亦曰「率由典常」,诰康叔又曰「勿替敬典」,命蔡仲曰「率乃祖文王之彝训」。《周官》曰:「其尔典常作之师」。呜呼,古圣贤所以立德,所以出治,无他奇巧,所以每相诲告,率不过典常之道。自后学观古圣人之道德事业,当有高深奇异之论,而《书》之所载惟曰「常道」,岂古圣贤未肯尽剖胸中之秘,而政事之外复有精微之旨哉?是不然。孔安国不知道,裂而殊之,故以三坟为大道,五典为常道。不常何以为道?不一何以为道?道心惟微,本精本一。人心即道心,心本常。故合乎天下之公心而为政为事,则其政可以常立,其事可以常行;不合乎天下之公心而为政为事,则其政不可以常立,其事不可以常行。箕子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荡荡平平之道,即常道也。无深无奇,不怪不异,平夷简易,而天下之道无越乎此。由古到今,有失此常典平夷之道而能有济者,未之前闻也。
汉孔安国谓鲁共王坏孔子旧宅,欲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刘歆谓孔壁中得《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有,又也,即「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之「有」也。时世已有鲁淹中所出之礼,世谓之「礼古经」者七十篇,文与孔壁之礼相似,而又多三十九篇,故曰「有」;世所未见,故曰「逸」。亦犹世已有伏生之书,与孔壁之书文相似,而又多此逸篇之书,非孔壁中止有此篇数也。自大小戴已集此《仪礼》,刘向《别录》亦见之。向、歆父子之校书秘府,备见古文。汉《艺文志》亦谓孔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礼记》者,有礼又有记也,即孔安国所谓「传」。《艺文志》又谓之「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记百三十一篇」。后又谓:「《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盖世尊尚之,故曰「经」,实古传。
李仲举墓志铭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五、《水心文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温州市水心村
李伯钧,字仲举,楠溪人。由永嘉汎枝港,尽汐而至楠溪,则别为聚区,风气言语殊异。其中洲四绝水,陂汇深缓,草树多细色,敞爽宜远望,旧名苍墩,溪之温厚处也。其十世曰岑,号苍墩先生。父曰嵩,分宁县尉。仲举甫十馀,族里有大事,已能相可否,老人咸异此儿。及长,足智恢达,以义理胜血气。倥偬难理,雍容应会;迷谬不决,欻疾赴机。而又外文内质,章采粲错,轻重襄序,主于敬共。猝与之遇,无不心畅神怿,谓其对大宾,入清庙矣。闻其方自溪谷出,尤骇莫测也。郑景望、薛士隆引为亲友,曰:「不幸而仲举于世之味薄,斯人者岂以章句限之,所谓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得官,调监慈溪酒,耻之,曰:「吾何忍诱饥民舍其糠覈而遁于醨糟耶」?谢不起。盖仲举之业成矣,而年不究,踰四十而卒。有子曰源,字深之,材艺德器如其父,而居身益庄,与人益畏。隩室烦暑,常整饰不惰;广庭狎聚,拣语无慢情。庐舍用器,皆有常度。不醉饱于物,曰:「吾父祖乃尔,吾何以堪之」!有痟渴疾,未尝离书,曰:「吾师也」。疾惙,惟烧香,曰:「吾友也」。始,仲举使余与深之游,余甚幼,而能记仲举言行,象其风裁,至今想见之。深之少余二岁,余从童子戏,深之俨然端默,余惭,为弃戏敛衽。余谋于四方,间一归而见深之,寡言笑康色如故。余病且老,不出户,故友影绝,问深之,则曰死久矣。其子义方实来,则丧除矣。悲夫!仲举父子,积五六十年,家行修,本学明,固将施之,而固止之耶?岂天之不相道欤?文王曰:「誉髦斯士」。成王曰:「烝我髦士」。髦士,非科举所谓士也;誉之所不加,烝之所不及,科举蔽之也。以科举论天下士,失士甚矣,然则非天也。深之卒于嘉定五年,年五十九。三子:义方,长也;曰义问、义崇,为弟后。女一人。嘉定五年十一月辛酉,义方改葬仲举于先墓后,而深之从焉。铭曰:
所谓伊人,山高谷深!鹤哺于庭,猿乳于林。怨耶非耶,而有斯吟!
应诏举真德秀章采赵崇模充廉吏状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三○、《后乐集》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九、《续文献通考》卷四七、《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卷五二
臣伏准尚书省劄子并吏部牒中书门下省,八月十八日,三省同奉御笔,可令侍从、两省台谏、卿监、郎官及在外前执政侍从、诸路帅臣监司各举廉吏可以为表劝者三人,疏名闻奏,以备选擢者。右臣衰病退老,不与世事相接,然有朋旧来访生死,因及一二。窃闻近来贪吏稍多,裒民剋军,一切聚敛,民之膏血竭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心一摇,关系甚大。圣天子初政,轸念及此,特降御笔,令举廉吏以表劝之,爱护邦本,此意切矣。臣知陛下非应故事、为观美而已。臣窃谓今日一州一路惟大吏贪黩为甚,小吏固有贪者,然民之被害尚狭。若大吏贪黩,民之被害有不可胜言者。小吏之廉,亦岂无人?但泛泛枚举,恐未足为表劝,非明诏之意。若大吏之贪者,非臣所当言,敢以大吏之廉,足以表劝风俗者三人为陛下言之。臣窃见前知泉州真德秀、章采二人者天资廉洁,操守纯固。泉南多舶货,贤士大夫间有不免,而二人者前后为泉,皆于舶货毫发无取。去泉之日,舶商拥道攀送,以大香注饯其行,二人者皆却不受。商人无以效其勤,持香至郡治曰:「此吾欲献使君,而使君皆不受,吾安可复留」?以大炉注香于郡之门,香闻阖府,相与涕泣而祝之。何施而得此于人也!《传》曰:「临财无苟得」。司马迁荐李陵云:「臣见其临财廉」。士大夫平居暇日未尝不曰能廉,至临财,未免有可议。而二人者临财如此,可谓忠信行乎蛮貊矣。又见前知汀州赵崇模廉介有守,不自表襮。临汀大礼年分进奉本色银二千两,及支犒诸军八千馀贯,两项共为一万五千缗,例取之县,县敷之民。崇模到任,即自于州家抱认,严戢诸县敷民,民咸德之。又诸寨土军久不补刺,崇模任内刺百馀人,二年所支钱粮,自当万五千缗,皆州郡撙节支遣。于民间赋税日前所欠并与倚阁,邦人翕然,以为前此守臣盖未尝有。大概汝愚诸子皆能守家法,而崇模贤誉益高。此三人者皆大吏之廉,足以为表劝者。今德秀已蒙公朝擢至禁从,章采见蒙收召,崇模今为辅郡,公朝已皆奖用,似不待臣言者。然臣区区窃谓使大吏之廉者皆如此三人,则斯民蒙福,邦本益固,实万世无疆之休。故特述此三大吏之廉节,风厉天下,庶大吏之贪者苟有羞恶之念,必知愧悔,若小吏之贪者闻大吏之廉,必皆化而为廉。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其关系风俗之枢机,实非细事,故敢冒昧奏闻。
康吉堂记 南宋 · 吴子良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六四、《赤城集》卷一五、民国《临海县志》卷三三
侍郎王公榜林君咏道之堂曰康吉。林君死馀十载,士大夫犹喜道之,联篇续咏,堂之光辉如新,而林君殆不死也。吴子曰:世之营屋室以求安身者众矣,计其宏杰诡丽,百倍此堂者又众矣。荡然而邱墟,蓊然而荆棘者相望也,不为邱墟荆棘,则颓檐败栋,风掀雨摧,行路为之太息也。夫兴坏世之必有,而悲喜异焉,岂固以屋室也哉!人之智力有尽而义理无穷。义理之萌,袅如一线,亡而存,绝而续也。智力所到,烟云排空,存而亡、续而绝也。林君死于布衣,无寸爵以自援,智力微矣。余友其子逢吉而间过其堂,则环顾皆书也。书者,义理之会也。圣贤渊微,古今谟宪,进而范俗,退而禔身,取之书沛如也。林君之所以遗逢吉,亦逢吉之所以遗其后也。余不识林君,而考诸乡论,信儒者已。今逢吉又博而询古,约而通今,冲实内充,章采外炫,此义理之传,书之泽也。夫心恬于义理之谓康,不必其身之老寿;家裕于义理之谓吉,不必其后之显荣。世以智力而林君以义理,此悲喜之所以异,而屋室之兴坏不足论也。虽然,义理一而书万殊,毫釐之际,逢吉尽心焉,于以订家学之源流,正后来之趋向,使义理愈传,而喜道斯堂者馀百载而未厌,林君终不死矣。林君名师蒧,逢吉名表民。
南溟奇甸歌 明 · 王佐(汝学)
南溟奇甸褒封到,天语便代天地造。
天地造物犹因材,南北不能齐杏梅。
帝造一统涵春台,春台玉烛照九垓。
甸服荒服同胚胎,南溟万里微汉台。
七叶失宠缓五百,八十年代边维颓。
后汉南朝遵祖,包荒姑勿推。
隋唐一统,然犹因循旧染,视以四远待柔徕。
宋设科目网人才,五星聚奎应光彩,文明之祥期千载。
士有白袍倡文运而肇破天荒,有黄榜推少年而歆羡时辈。
八榜蝉联,连裾接佩。
自大观极科目之盛,至德祐厄阳九之悔(以上二句,丛书次于“八榜蝉联”句之前。
)。
无何道穷天水归,海南运去物亦改。
地莽翳天涯,朔风悲海外。
白日苍海岛,化作黄尘寨,九十三年迷世界。
皇天震怒,眷命下土。
涤荡华夷氛,千古荒莽腥臊埃。
圣祖奉天,焕发丝纶,褒封南溟奇甸天上来。
比内邦畿甸服,万年民物奠居。
落土著根荄,南溟为甸天地开,天荒地莽豁恢恢。
海静波涛,千里白雪平皑皑。
山增气色,一天青秀高崔嵬。
光天之下,重光协日,南陲陆海隅,幽景光照回。
望祭山川岳渎,骏奔相追推。
溟甸有阶侯焚柴,溟甸有阶荷焚柴。
皇天后土,混合山海元气回。
钟灵毓秀生英才,后先衮衮登公台(先,丛书作“生”。
),位居九棘面三槐(面,丛书作“偕”。
)。
群才属休明,奉承盈运纷徘徊。
玉烛馀光照草莱,遗民遗黎荷栽培。
南溟为甸方,恰才未及十纪。
而人物增品之盛,遽与隆古相追陪。
衣冠礼乐之美,遽与中州相追陪。
诗书弦诵之兴,遽与邹鲁相追陪。
财成之道,天地不能财。
帝造独代天安排,抚育南北同婴孩。
民胞物与分形骸,是盖分殊而理一恒该。
含生并育,各得其所安其分,一一孰非帝造恩播筛。
海不扬波百神谐,巨灵效顺驱风协平荡海岛(协,丛书作“雷”。
),禹迹不到蛟龙堆。
又驱黑海跋浪翻溟吞舟,巨䲡群归尾闾清海灾。
鼋鼍龙鱼鳖,海错万状不可枚,源源来游来臻南溟殖货财。
岂直玳瑁可翊冠冕之华美,而砗磲独与七宝争奇瑰。
此皆圣造,既已赞育两间,同于天地覆载。
夫天地分形,海岳奠位。
南溟奇甸,圣人先同轨。
蓦地太古荒服,丕变侯邦而虚丽武卫。
人文物华钟奇此萃,此岂人为而能然哉。
所谓圣人先天而天弗违,此其类也。
以人文言,汉唐以前世远不赘,赵宋奉天造草昧。
内地诸州,咸相胥于乱而不治之区。
而以华为夷,皆相率于暗而不明之域,而视昼为晦。
是故海南人文,为国守死,抗节无愧。
始焉祥兴勤王,而吾人独倡先锋之孤危。
终焉厓山运移,而吾众复守后凋之寒岁。
茕茕吊影于胡天,而伤百年之无君。
乾乾待命于中土,而俟千载之嘉会。
古有守礼义之国,此其古之流风遗爱。
洪武开天,诏恤下慰。
首言海南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砺世,天章光昭五纬瑞。
是盖先天圣人将欲降生,而天不违之,人民以先钟奇此萃矣。
以物华言,山海物产,千状万态。
难置百喙,姑举长流,以通异派。
是故物华所先,则田美两熟,而有三熟之加。
蚕禁原蚕,而有八蚕之倍。
珍珠麦利济军师,桄榔面应济饥馁。
天南星药品耳,既同薯蓣济饥,而亦与中秋节物。
鸭脚粟草部耳,既均谷菽赒给,而恒充四季家醅。
花之穗知年有秋,草之叶知风有飓。
蜜株酒树之硕果,不假人为而自出天然。
凤卵龙乳之佳实,不用酋盐而能令人醉。
既有三超园品之奇,复同一守甸土之贵。
邻封仅逾百里,限天堑而根不敢移。
寰宇虽购千金,守天定而节不敢贷。
盖曾受戒真宰于千载之前,而预为南溟奇甸万年之待。
又若陇山之莺,岭南所无也,而甸域有之,是谁使之有哉,盖为奇甸表章稀世之瑞。
通国之虎,岭南所有也,而甸域无之,是谁使之无哉,亦为奇甸禁绝万年之害。
馀若鸡有灵,放啼三声而占否泰。
雀有长,就观五色而别章采。
是皆甸山钟奇吐秀,而自然发露之英华,靡物物刻雕而调习采绘。
古有嘉禾异蓂灵物之属,此其古之遗迹。
大概维岳降神,岂惟生贤,亦必有逾古嘉精灵应,出为治世光贵。
况今先天圣人嗜欲将至,而天不违之,物华亦皆钟奇此萃矣。
人文物华,钟奇此萃。
一触圣心之天机,而天光宇泰,自然鸣天籁。
隐尔天声,形于金石玉音之宣,遂为南溟人物,万世永赖。
噫嘻,龙马浮河而羲画成,神龟出洛而禹畴遂。
南溟献奇,而圣祖皇帝玉音克配。
先圣后圣,本同一揆。
仰观古今,南溟一地。
治乱安危,何曾择代。
隋唐两开幕府,徒费罢郡食邑,未闻进德而嘉会。
圣神一褒疆域(圣神,丛书作“神圣”。),不止进德嘉会。
而置荒服于邦畿侯甸之安,纳民于安富尊荣之内。
圣恩罩被疆域,有如是哉。
鼎湖龙去天巍巍,元元蠢蠢,惟亿万世思荣哀,圣子神孙执鬯杯。
吾甸吾人,为犬为马,世报恩德南溟隈。
南溟奇甸,永抱玉音,穷极宇宙,而历万万飞劫灰。
天愬篇 其五 清 · 徐宗泰
出处:晚静堂集第一
又谡足而进,拜稽首曰。
粤启龙图,人文代牖。
声明炜熀,章采朗耀。
林林含戴,渐磨涵育。
礼乐以囿,伦彝以迪。
被以昪裳,饰以诗书。
胡玆残之,大荡析而除。
兜离喧噪,猎牧腾蹙。
兽跳鱼骇,土坌涛决。
绌我文明,易我章缝。
塞其灵窍,浸之夷风。
大宇蓁蓁,鞠为瓯脱。
嘻嘻乎天,曷玆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