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胡大壮”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读史管见序 宋 · 胡大壮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三八、《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七二
《读史管见》,先伯父侍郎论史之书,书名所自命也。
一气分阴阳而为天地,万物生殖其间,惟人为灵,号曰三才
出类拔萃之谓圣,参天地,赞化育,裁成辅相之。
伏羲分阴阳为奇耦,画卦以明理,仓颉因物形制字书以纪事。
后圣明理以为经,纪事以为史。
史为案,经为断。
史论者,用经义以断往事者也。
夫子生知大圣,赞《易》定《书》,记古之事,断自唐虞。
因鲁史以作《春秋》,垂法万世,与、禹、稷水土耕稼同功。
大圣生而知之,常人则学而知之。
不学不知,则不得为灵,而与物等耳。
先大父文定以经学受知于高宗皇帝,奉诏纂修《春秋传》,弘纲大义,日月著明。
二百四十二年之后至于五代司马文正所述《资治通鉴》,事虽备而立义少。
伯父用《春秋》经旨,尚论详评,是是非非,治乱善恶,如白黑之可辨。
后人能法治而戒乱,趍善而去恶,人君则可以保天下、安兆民而为明君,人臣则能致其身、尽臣节而为良臣,士庶人则可以不陷于不义而保其家于天地间,岂小补云乎哉!
苟不知著书之意,徒耽玩词采以资为文,以博闻记,则失先贤之旨,而无益于大用矣。
书成于绍兴乙亥,踰一甲子,衡阳郡孙侯德舆为政之初,即崇庠序之教,与郡之废坠次第修举,于是访士求书,得家藏《读史管见》脱稿善本,刻而传之。
春正月冬十有一月告成,可谓知所先后矣。
晚学小子辄不自揆,谨序所以,仰明先志,以启后人。
伯父名氏言行,家有状,史有传。
嘉定著雍摄提格日南至,犹子大壮谨序。
按:《致堂读史管见》卷首,宛委别藏本。
次韵答胡季履大壮二首 其二 南宋 · 项安世
君不见大胡公,春秋一笔诛群雄,要与排鸿驱象争元功。
素王吾无间然矣,命世虽云无有尔。
至今可望不可前,海山云气蓝田烟。
后无终极前无始,定以一元而已矣。
又不见小胡公,沈潜探索要且亲,传心嫡派非礽云。
善根生圣圣生神,此理即元元即人。
至今汲汲随罂瓶,涸者得濡狂者醒。
濂溪已远涪州还,此事往往归衡山
大儿如祖洪涛翻,捎摋地怪麾天奸。
小儿如父勤钻攀,深观博取为其难。
二公有蕴行未了,可惜光阴如过鸟
二儿今日又霜毛,若要及人毋太高。
奏举布衣胡大壮乞赐褒录状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二九、《后乐集》卷一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九、《续文献通考》卷四八、《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卷四四
检准嘉定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近降指挥,臣寮上言节文,方今收用人才,非止一涂,然山林畎亩之间,怀德抱道、不求闻达者岂无其人?
愿俾监司守臣博加采访,具以名闻,无为文具。
朝廷审察其实,以礼招致,从而尊显之,庶几上有得贤之实,下无遗材之叹。
三省同奉圣旨依。
臣闻君以求贤致化,臣以选贤报国,古之道也。
恭惟陛下圣化日新,上法乎祖宗崇儒重道、博选贤俊之意,比者明诏有司,加惠遗逸,责之搜访,俾以名闻,且欲考察其实,以礼招致而尊显之。
之用心,大禹之勤求不是过也。
臣滥分符阃,远在湖湘,钦承德音,夙夜惟谨,广求精选,幸得其一,讵敢忘报国之谊,干蔽贤之典,而不以上达哉?
臣伏见潭州衡山县布衣胡大壮,故宝文阁直学士谥文定安国之孙右承务郎宏之子也。
抗志高远,制行介洁。
自其少时,已著孝友之称。
既长,受其祖安国之学于父宏,研究经术,博通坟典。
其持论以明义利为本,其立己以尚诚实为要。
冠岁学成,即不事科举,隐居衡岳之下,躬耕自给,读书自娱,爵禄外慕不以婴其心,深藏固匿,足迹未尝至城市。
州县官必礼于其庐,然后得见。
于是行成于身,理于家,信于乡党,达于远迩,邦人敬爱,咸慕其道德,尊之曰西园先生
平日著述虽多,而《封建论》数篇尤为先达推重。
近时如前帅臣曹彦约提举乐章咸嘉其行,相继剡上。
本州以岳麓书院堂长虚席,尝遣官吏以礼延致,至今力辞未就。
臣观其学识节行足以师表后进,盖亦古之所谓逸民也。
臣窃闻孝宗朝尝有诏举遗逸,于是福建诸司芮烨等以魏掞之之名来上,则掞之自布衣召对赐第,命为学官
又尝与监察御史谢谔郭雍之学皆本于《易》,则冲晦处士封颐正先生
此皆近事彰彰在人耳目者。
矧自陛下更化以来,动遵孝宗成宪,至于奖进恬退,尤所急先。
大壮年踰六十,虽曰无求于世,而体力康强,亦非无用于世者。
若使朝廷试加表异,俾如魏掞之郭雍辈,得以齿下士,被光宠于朝,不至与草木同腐,则兴起人心,转移风俗,视孝宗时亦何难焉。
是以臣愚辄体古人报国之谊,不敢泛然论荐,而以大壮应诏
欲望圣慈特降睿旨,下之三省,斟酌典故,将大壮量才褒录,或俾之一命而授以在外学官之职,或锡之纶诰而假以处士之名,庶几山林岩穴之弃材悉为时用,可以仰副陛下求贤致化之意矣。
臣不胜惓惓。
徐架阁天麟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六
随冠盖于京华,昔焉托契;
主文书于几阁,今乃为寮。
偶因越尊俎而代庖人之劳,又可封府库以待将军之至。
不容礼缓,敢用书先。
恭惟某官南州高士之家,西园先生之子。
通介宁随世俗,不烦孟德之疑;
名位岂肯卑微,真符释氏之送。
蔚然三馆之望,已在八年之前。
谁令甲科,亦补文学之掌故;
聊复庚约,即是翰林之主人。
某偶获交龟,真成附骥。
合而离,离而合,讵知有联事之期;
同自异,异自同,又当广结交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