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三十四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壶氏。汉有谏议大夫壶遂(同上)
《魏史》义例 隋 · 魏澹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
其一曰:臣闻天子者,继天立极,终始绝名,故《谷梁传》曰:「太上不名」。
《曲礼》曰:「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
诸侯尚不生名,况天子乎!
若为太子,必须书名。
良由子者对父生称,父前子名,礼之意也。
是以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传》曰:「举以太子之礼」。
杜预注云:「桓公子庄公也」。
十二公唯子同是嫡夫人之长子,备用太子之礼,故史书之于策。
即位之日,尊成君而不名,《春秋》之义,圣人之微旨也。
至如马迁,周之太子并皆言名,汉之储两俱没其讳,以尊汉卑周,臣子之意也。
窃谓虽立此理,恐非其义。
何者?
《春秋》《礼记》,太子必书名,天王不言出。
仲尼之褒贬,皇王之称谓,非当时与异代遂为优劣也。
班固范晔陈寿王隐沈约参差不同,尊卑失序。
至于魏收,讳储君之名,书天子之字,过又甚焉。
今所撰史,讳皇帝名,书太子字,欲以尊君卑臣,依《春秋》之义也。
其二曰:五帝之圣,三代之英,积德累功,乃文乃武,贤圣相承,莫过周室,名器不及后稷追谥止于三王,此即前代之茂实,后人之龟镜也。
魏氏平文以前,部落之君长耳。
太祖远追二十八帝,并极崇高,违宪章,越周公典礼。
道武出自结绳,未师典诰,当须南、董直笔,裁而正之。
反更饰非,言是观过,所谓决渤澥之水,复去堤防,襄陵之灾,未可免也。
但力微天女所诞,灵异绝世,尊为始祖,得礼之宜。
平文昭成雄据塞表,英风渐盛,图南之业,基自此始。
长孙斤之乱也,兵交御座,太子授命,昭成获免。
道武此时,后缗方娠,宗庙复存,社稷有主,大功大孝,实在献明。
此之三世,称谥可也
自兹以外,未之敢闻。
其三曰:臣以为南巢桀亡,牧野灭,斩以黄钺,悬首白旗,幽王死于骊山厉王出奔于彘,未尝隐讳,直笔书之,欲以劝善惩恶,贻诫将来者也。
太武献文并遭非命,前史立纪,不异天年,言论之间,颇露首尾。
杀主害君,莫知名姓,逆臣贼子,何所惧哉!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圆首方足,孰不瞻仰,况复兵交御座,矢及王屋,而可隐没者乎!
今所撰史,分明直书,不敢回避。
且隐、桓之死,闵、昭杀逐,丘明据实叙于经下,况复悬隔异代而致依违哉!
其四曰:周道陵迟,不胜其敝,楚子亲问九鼎,人来徵百牢,无君之心,实彰行路,夫子刊经,皆书曰卒。
自晋德不竞,宇宙分崩,或帝或王,各自署置。
当其生日,聘使往来,略如敌国,及其终也,书之曰死,便同庶人。
存没顿殊,能无怀愧!
今所撰史,诸国凡处华夏之地者,皆书曰卒,同之吴、楚。
其五曰:壶遂发问,马迁答之,义已尽矣。
后之述者,仍未领悟。
董仲舒司马迁之意,本云《尚书》者,隆平之典,《春秋》者,拨乱之法,兴衰理异,制作亦殊。
治定则直叙钦明,世乱则辞兼显晦,分路命家,不相依放。
故云「周道废,《春秋》作焉,盛,《尚书》载之」,是也。
汉兴以来,改正朔,易服色,臣力诵圣德,仍不能尽,余所谓述故事,而君比之《春秋》,谬哉」。
然则纪传之体出自《尚书》,不学《春秋》,明矣。
范晔云:「《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之拟作,所以为短。
纪传者,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述之」。
此言,岂直非圣人之无法,又失马迁之意旨。
孙盛自谓钻仰具体而放之。
魏收云:「鲁史既修,达者贻则,子长自拘纪传,不存师表,盖泉源所由,地非企及」。
虽复逊辞畏圣,亦未思纪传所由来也。
司马迁创立纪传以来,述者非一,人无善恶,皆为立论。
计在身行迹,具在正书,事既无奇,不足惩劝。
再述乍同铭颂,重叙唯觉繁文。
案丘明亚圣之才,发扬圣旨,言「君子曰」者,无非甚泰,其间寻常,直书而已。
今所撰史,窃有慕焉,可为劝戒者,论其得失,其无损益者,所不论也(《隋书·魏澹传》,又略见《北史》五十六)
建安王谢借马表697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 创作地点:北京市市辖区大兴区
臣攸宜言。
伏奉圣慈敕。
借臣厩马四匹。
星旗方列。
天马忽来。
祇拜恩荣。
抃跃兼集。
臣名惭白马。
阵昧青龙。
徒凭庙胜之威。
窃总元戎之首。
皇师久露。
凶羯未孚。
方欲亲负干戈。
身先士卒。
金山深入。
突厥之功。
临。
叨得骏之赐。
昔开东道
今见西来。
感燕骨而长鸣。
君恩罔报。
向朔云而骧首。
蹋顿方擒。
坐驰千里。
实愧三军。
宠贵非图。
荣多增惧。
沧州刺史公墓志铭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三
有唐之德让君子曰原武公。
讳孝本
字某
荥阳开封人也。
父曰荆州松滋乾瓒。
松滋之父曰士志秘书
秘书之父曰华州刺史襄城公讳某
世有令德。
时称华冑
蕃衍六姻。
阜昌百禄。
非夫缁衣之庆。
羔裘之仁。
平惠之勋。
厉宣之亲。
则孰能光宗保族。
若斯之盛也。
公秉彝中和。
服义先训。
孝惟不匮。
友则因心。
敦诗以言。
习礼以立。
用此道也。
行于国。
施于政。
善气潜畅。
清风高翔。
何向不可。
所居则化矣。
始以明经高第。
解褐润州参军
厥初奋庸。
克勤小物。
吏曹以文敏于从事也。
故与之县。
泗州虹县
鲁人称之。
玺书降焉。
卫人赖之。
碑颂立焉。
先大夫张文瓘
人之望也。
典掌台衡。
督课郡国。
以公课为第一。
且曰。
虽居下邑
声闻上繇。
天下长吏
乐以为式。
若占疑于龟筮。
如观法于象魏矣。
特敕授蒲州虞乡县
理如故迹。
帝是用臧。
乃诏公为陇右道廉察使(疑有阙)堪其事也。
又为本道使杜求仁特表荐。
以贤举也。
制授朝散大夫雍州鄠县
已而永淳大饥。
关辅尤甚。
能布其德而恤灾。
人不离散。
下无损瘠。
乃耕乃亩。
嗣岁以登。
时皇储监国
多公善政。
特赐考词褒异。
睿文光被。
列郡荣之。
怀州司马
夏州长史
以母老乞罢官。
优诏换瀛州长史
东表不宁也。
命公为平州刺史
兼充使知营府支度营田
刺郡实边。
能成二事。
中土之作也。
命公为洛阳
又转洛州司马
理烦佐剧。
为则四方。
寻以丁内艰去职。
栾栾骨立。
人伦伤恸。
既练。
有制起复。
又除洛阳司马。
公泣血固让。
不获已强拜。
礼从恩夺。
而瘠由哀甚。
忝君之命。
有以知奉上之心。
执亲之丧。
有以见过人之戚。
臣子之道。
仁远乎哉。
寻除贝州刺史
安西都护
以疾不堪诣部。
改授沧州刺史
公自重拜洛师。
再临河朔
曾是遘闵。
常多移病。
隐几而敬让兴行。
闭阁而奸邪消释。
德敷于下。
贝邱多请祷之人。
功格于上。
沧海有卧理之诏。
老氏云。
镇之以无名之朴。
其在是矣。
圣历元年九月
以致仕终于东郡之敦行里。
春秋六十有七。
凡束带在位。
三十馀祀。
京师
训郊甸。
惠华夏。
清朔漠。
九变复贯。
百度维贞。
其养人也宽而
其行已也俭而一。
抚孤无隔于外姻。
博施不崇于内实。
盖德行之具美。
而政事之首出。
壶遂深中。
未登汉皇之相。
国侨遗爱。
遽感郑人之泣。
公娶于王氏。
夫人曰琅琊郡公正员外令思之孙。
司刑大夫允寿之女。
禀训齐大。
作嫔韩乐。
淑慎威仪。
循守典礼。
虽贵膺展狄。
而躬事组紃。
有鸡鸣之贤。
有螽斯之盛。
自婴昼哭。
遂契明因。
忘心味禅。
悟理根善。
总斯纯懿。
贻厥高门。
宜锡难老。
何孤净德。
开元十八年五月
终于东都怀仁里。
享年八十有四。
明年正月某日。
合葬于某所。
从先茔也。
嗣子尚舍奉御晖之兵部郎中倩之洛阳侃之。
皆保世之主也。
克荷三徙之训。
俱登五命之服。
养极其乐。
丧尽乎哀。
闵骞之人无间言。
石建之门传孝道。
复见之矣。
诗曰。
女士
从以孙子。
原武有焉。
铭之下泉。
表是真宅。
铭曰(下阙)
给事中刘公墓志铭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
公姓刘氏。
讳迥
彭城人
楚元王交之后也。
汉兴
诸侯王子孙。
唯楚为盛。
世为儒宗。
光耀史牒。
以至公大父皇朝尚书比部郎中徐州刺史府君讳藏器
徐州生烈考右散骑常侍工部尚书居巢文公讳子元
初文公儒为天下表。
有才子六人。
曰贶曰餗。
继文公典司国史。
时议比子长孟坚
曰秩曰迅。
以述作之盛。
德行之美。
追踪孔门。
曰汇与公。
用刚直明毅。
焯于当时。
故言卿族者。
举盛业以名其家。
公好学。
善属文。
天宝中进士登科。
解褐拜江都尉
左金吾兵曹江南西道采访使
大理评事监察御史
入为殿中侍御史
出为永州刺史
未行。
户部员外郎
佐江淮转运使
著作郎
检校户部郎中国子司业
三领侍御史
当是时。
中夏初定。
而兵未戢。
故公所受任。
以馈运财赋为先。
而公亦饬躬𦲷职。
所到无不均不安之患。
大历初
诏择二千石
遂授公吉州刺史
三载绩成。
徵拜谏议大夫
给事中
移疾请告。
就医于洛阳
享年若干。
建中元年七月某日。
终于某里私第。
嗣子某。
泣血孺慕。
以某月日。
奉公之丧。
权窆于某原。
惟公贞方端肃。
居敬行。
和而不同。
直而不倨。
博闻强识。
乐善下人。
在谏司。
陈古今以通讽谕。
言发而王度潜润。
事行而天下莫闻。
及夫给事黄门
釐举典要。
壶遂之才未展。
士安之病已深。
吾道岂穷。
大运斯止。
呜呼。
始公兄祭酒功曹迅。
并与故相国房公琯厚善。
其终也。
赵郡李公华志焉。
洎公在庐陵
治行尤异。
则故相国崔公祐甫颂焉。
盖伯仲德美。
焕乎金石。
试为斯文。
铭曰。
惟尧之绪。
在汉开楚。
长源兮。
比部蕴仁。
文公允文。
辟儒门兮。
重世掌史。
惭美。
立斯言兮。
惟公才明。
刚中志行。
直道发兮。
累佐使臣
一麾牧人。
遗爱结兮。
给事于中。
遭命不融。
神理忽兮。
邱有夷。
渊有实。
舟斯失。
剑斯没。
石不灭兮。
御史大夫司徒赞皇文献公李栖筠文集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
辰象文于天。山川文于地。
肖形最灵。经纬教化。
鼓天下之动。通万物之宜。
而人文作焉。三才备焉。
命代大君子。所以序九功。
正五事。精义入神。
英华发外。著之话言。
施之宪章。文明之盛。
与天地准。赞皇文献公
以文行正直。祗事代宗
中行山立。乃协于极。
初未弱冠。隐于汲郡共城山下。
营道抗志。不苟合于时。
子华名知人
尝谓公曰。叔父上邻
旁合。声动律外。
气横人閒。感激西上。
秀才第一。陟降中外。
閒关代故。宣力匪躬。
勤于王家。出涖方国。
入居清近。由给事黄门小司空剖符毗陵
陟明于吴。廉问风行。
为四方表率。拜御史大夫
不仁者远。武皇炳然审天工之可付。
公亦晓然知理道之可必。一德交感。
推心合符。执热以待濯。
临挚而不淑。岂斯人未得蒙公之功化邪。
何造物者之戾也。始与计偕。
小宗伯书。至内外埽除之际。
自为墓志。其閒向三十年。
周旋官业。与斯文相为用。
大凡出于诗之无邪。易之贞厉。
春秋之褒贬。且以闳奓钜衍为曼辞。
丽句可喜非法言。故公之文。
实而粹精。朗拔而章明。
书志三篇。感慨自叙。
英华特达。君子之道。
有初有终。至若嘉弛张出处于秦汉之閒。
著四先生碑。美萧文终丞相之伦或退或让。
五君咏。病有司诗赋取士非化成之道。
著贡举议。其他下属城教条。
则辞语温润。言公事上奏。
则切劘端正。触类而长。
文约旨明。昭昭然足以激衰薄而申矩度。
如昆邱元圃。积玉相照。
景山邓林。凡木不植。
览公遗编者。髣髴风采。
知公之道焉。乌虖。
韩安国之忠厚多大略。汉武以为国器。
壶遂深中笃行。将亦倚以为相。
董仲舒言天人之际。有王佐之才。
而皆不至。彼当时龌龊备位者。
朝廷无虚日。又况奇邪忮害。
崇党蔽善。公于斯时。
道未光大。然其谟猷献替。
过于当国。流风遗书。
暴于天下。神之听之。
介景福于赵公。纂承门训。
宏大名器。三命枢机。
为唐。君子然后谓流泽贻庆之言也信。
德舆先公。与公天宝中修词射策。
为同门生。并时筮仕于魏贝之地。
声猷志气。相亲莫逆。
伏思羁屑。展敬无容。
猥以疏愚。承赵公至惠。
忝声举之旧。无忘代亲。
翊唐虞之朝。尝陪宰政。
捧门中集录。屑涕见授。
辞不获命。谨直书以冠于篇。
陈夷行司徒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八
敕。昔柳庄云亡。
辍宗庙之祭。公叔既殁。
贞惠之名。前代所以追往悼怀。
饰终加礼。永言髦杰
宜峻旧章。故河中节度晋绛磁隰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司徒河中尹御史大夫陈夷行
身为儒宗。位致宰相
言必体要。行归于周。
壶遂之深忠。持颜子之极乐。
信能感物。桃李所以不言
思在无邪。藜藿由其不采。
朕缵成鸿业。再授钧衡
陈群立朝。道无适莫。
葛亮称物。心匪重轻。
虽壮趾为灾。躧步为蹇。
朕之毗倚。方固初终。
任以建牙。暂去岩廊之上。
射不穿札。遂居将帅之间。
方期永年。为我良翰。
遽闻沦谢。痛悼于心。
是用禭以衮章。载之册。
言念旧德。尚怀黄发之谋。
缅想贞风。爰举素丝之节。
以兹缛礼。用慰幽魂。
崔慎由监修国史萧邺集贤殿学士 唐 · 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
门下。
惟政之艰。
非贤勿乂。
用熙庶绩。
实仗群材。
顷所以旰食宵衣
勤求机衡之寄。
咸得时哲。
副予虚怀。
太中大夫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崔慎由
器识淹通。
风鉴明秀。
黄香之祗勤弥切。
壶遂之深衷足称。
朝散大夫尚书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上柱国彭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萧邺
操履清方。
词调凝远。
孔光之慎密早著。
山甫之将明可嘉。
而并宏览典坟。
博通理道。
亟更显重。
雅有风教。
允副佥谐。
当兹钧轴。
延谋时务。
稽参政途。
尽心力以经邦。
宏礼乐而纬俗。
群善必举。
庶官乃和。
可以勒美太常
书忠甲令者矣。
今则三秋式稔。
四境无虞。
乃眷股肱。
厥有成绩。
至于总史官之微婉。
备帷幄之讲求。
继美
比良迁董。
顾兹茂典。
式示褒优。
敬尔在公。
服我休命。
慎由监修国史
可充集贤殿学士
馀如故。
主者施行。
孙抃可依前礼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判馆事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七、《文恭集》卷一二、《永乐大典》一三四九九
敕:史官尚矣,历代有之。
述《春秋》五例之馀,颛邦国四方之掌。
必也书法,使善恶昭于前;
其次立言,用文采表于后。
惟是撰著之美,则宜俊硕之流。
具官某,笃行直躬,高文强学。
夷吾治体之要,有壶遂君子之风。
曩从西台,服在禁署,视淮南报赐之草,作伯禽封拜之书。
行于诸侯,岂惟谟训之厚;
置诸太史,亦繄职业之长。
加复同官之僚,率取一时之望;
对执南董之简,递焕唐虞之文。
缉熙予猷,往践乃职。
张昪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环庆路都部署经略安抚等使兼知庆州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四、《文恭集》卷一八
敕:朕选通经术、有行义之士,访对制阁,参典秘图。
置在内朝之联,本惟儒者之职。
间咨策略,分寄翰垣,亦服采于禁严,且推恩于临遣。
我收文武之用,往制羌胡之冲,乃获能臣,爰敷茂典。
具官某,有史鱼之直,称壶遂之贤,稔闻忠规,尝置罔错。
端心向国,处鲠议而弗回;
正色立朝,临至刚而不吐。
西川之阙帅,惟安化之控边,言念戎翰之良,无踰书殿之旧。
进参持橐,宠属车,临长列藩,表率本道。
噫,左右荐替,内外屏毗,委仗则均,安集攸赖。
《书》不云乎:「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宽我西顾,勉而求忠。
翰林侍讲学士尚书户部侍郎冯元可赠本曹尚书 北宋 · 宋庠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八、《宋元宪集》卷二二
敕:夫保德终誉,名臣高致;
悼贤加襚,前王令典。
具官冯元,性度沉简,风猷淹素。
识探圣系之奥,文擅词宗之华。
曩践俊科,亟膺眷顾。
传经绎义,排去异端。
摄职,照明群志。
进阶前席之问,入直层构之严。
肆朕升储,实参僚寀。
逮于纂历,弥资讲劝。
绸缪露门之学,黾勉禁林之游。
或裁成信书,或总制经礼。
有资必判,应鉴弗疲。
顷虽常借郡章,而复进联卿贰。
宽中授道之益,赊壶遂倚相之期。
时胡不庸,歼我皇士
追惟往范,震于余怀。
天台设官,地版攸重。
刻之密印,尚贲泉涂。
魂而有知,歆此嘉宠。
可。
青州夏尚书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宋景文集》卷五二
伏自尚书上还枢筦,近抗藩麾,顺溯长波,镇临善部。
方欲托飞邮而奏记,私执事以布怀,旋审朱轓,改疏青社
以时便道,靡遑客寝之安;
所至宣风,用示简书之急。
顿遥师坐,终旷单函。
恭惟视事云初,向福咸乂。
歌齐之壤,表海成邦。
比岁荐饥,斯人失职。
蚩蚩土著,寖苦庸亡。
沨沨颂声,鞠为愁叹。
睿明垂轸,中昃载怀。
萧育之名臣,振爽鸠之故俗。
报同五月之速,落去细苛;
事从一切之宜,仰成咻喔。
荒馀攸庇,仁寿可期。
我实徂东,谅结姬公之爱;
上方倚相,行膺壶遂之求。
愿保天均,俯对民誉。
眷孤生于衔遇,列勤悃以兼常。
孙曼叔尚书 北宋 · 刘攽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金声掷赋惟兴公西河智略称会宗
曳裾置醴初奋发,听履题剑方从容。
上倚壶遂以为相,众恨王骏不得封。
韫吾良臣九京地,此意自昔悲重重。
徐德占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九
呜呼德占,文足以弼亮天功,武足以折冲樽俎,识足以超万人之毁誉,量足以任百世之荣名。
璞玉浑金,未加绳墨,不借一臂,而自发于林丘。
大臣歌「肯来」之诗,天子兴「见晚」之叹。
一日而三锡命,惊动汉朝
试之难能,无一不可。
迎刃而解,事无全牛
决狱大疑,手平如水。
论议魁垒,气吞西州
鲲之为鹏,垂天其翼,志九万里,未出户庭。
泰山覆于前,天作奇祸。
忠肉义骨,豺狼甘心。
巍巍堂堂,万事尽矣。
呜呼哀哉!
惟时睿圣,制作斯文。
申公之无奇,倚壶遂以为相。
提师十万,堕虏计中。
凶语上闻,天光震动。
呜呼!
身膏原野,而葬衣冠于故土;
,而即万鬼以为邻。
自古以为才难,才者又至于此。
临其穴,惴惴其慄。
呜呼奈何!
酌酒祖行,能复饮否?
心折无几,有泪如江。
呜呼哀哉,尚飨!
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九。又见傅校本《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七,《永乐大典》卷一四○五四。
刘朝散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四、《西台集》卷八
某再拜,奉书通守朝散足下:夏序苦热,伏惟尊履万福。
前日车马之官德阳,取道过洛,少留而行。
因缘幸会,得见君子。
然少从公先世之游如子侄兄弟,所以讲闻公是先生侍读道义文章,出入内外,立朝行己之本末者甚悉。
故一与公相遇,如旧相识。
而寒暄安否之外,未及其他,即问《公是先生文集》尚未宣布之因,此三十年欲问之事也。
岂谓记存,远枉书教,遂录寄全集七十五卷,遣介东来,行几二千里,因属某为序。
不知足下何以知某可序公是先生之文耶?
惊顾𥈭眙,不知其由来。
徐味所指教意,乃知某尝论公是先生之文异于欧阳文忠,以某为知言,则必知作者之意,故属某为序。
呜呼,作者之意岂易知耶?
公是先生之文岂易序耶?
司马迁作《史记》,汉廷之臣知者如相如壶遂任安之属不使序其书,而自序之。
其后班固作《汉书》,不改自序之文一字而为之传。
扬子云作《太玄》、《法言》、九箴、四赋,欲以文章成名于后世。
其时知者,虽不及相如壶遂任安之知马,然犹有父子博极群书而能文,子云不使序其书而自序之。
班固作《汉书》,亦不改自序之文一字而为之传。
由是言之,作者之意岂易知耶?
公是先生之文岂易序耶?
然自天圣以来,欧阳文忠日滋月益得名于中外,至至和嘉祐中号为文师,如曾子固苏子瞻子由皆以门弟子视之,而独于公是先生推先尊仰,质疑访古,恳恳勤勤,若自下而不敢居前也。
而行于世者,其文不多。
故相见之日即以三十年欲问之意问诸左右,且求公是先生之文,望于世人共传之外,更得数十篇,则所愿足矣,而乃蒙以七十五卷全集为贶者。
昔人有以文遗欧阳文忠公者,文忠爱其文而更徵他文于其家,且曰:「如尝一脔之味,而思欲快意于九鼎之间」。
今某所求公是先生之文,望止于数十篇,而遂得七十五卷全集之贶,如操弊舟出涯涘,期游于岛屿之间,而忽乘桴绝洋,揖海若而穷扶桑也,岂不快哉!
岂不幸哉!
九鼎一脔,何足以为喻!
既未敢承集序之意,姑奉手书为谢。
伏惟幸察。
贺仆射吕晦叔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四九、《龙云集》卷一三
右,某伏审祗膺中检,进督西台
奕叶之华,揆房杜分联之右,伏惟庆慰。
窃以鬷假元化,奋登显庸。
真宰于掌握之炉锤,摄要津于呼吸之关键。
表表有丈夫之格业,纷纷系天下之安危。
自非可人,曷应兹选。
恭惟某官昴精瑞汉,嵩镇符周。
甚矣壶遂之深中,居然安世之默识。
竹帛三朝之事业,芝兰十纪之门庭。
帝方钦念于股肱,人皆想见其风采。
果回睿瞩,亟簉台躔。
熊轼隼旟,曩久更于剧部;
凤池鸡木,今复见于故家。
然而阴阳有待于节宣,民兵更资于绥抚。
内则澄清百吏,外则羁制两陲。
济巨川,既审象而登傅说
坐镇雅俗,请拭目以观谢安
某夙荷曲全,顷缘外补。
风云际会,初倍常情;
蒲柳之萧衰,预沾膏泽。
第深爵贺,尚阻凫趋(云云)
孙莘老挽词四首 其一 1090年2月3日 北宋 · 秦观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同功一体尽调元,独抱沉痾反故园。
壶遂暮年非不遇,人生到此可忘言。
韩长孺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二、《跨鳌集》卷一四
士各有才,顾所驰如何耳。
苟目前之利,而不顾身后之灾,盗一时之虚名,而不能善始于终,非其才所不逮也。
得君可专,而颠倒谬戾,并反其宿学,评于异世,觉其不能用其才,则可以俯而吊。
昔人考古书,至于废卷而叹,愚读《韩长孺传》,亦不知涕泗之从出也。
悲夫,士之不能骋其才,适至是耶!
马迁谓其智足以应近世之变,宽足以得人,然诚有之,大本非公议也。
长孺尝受韩子杂说于邹田生所。
要之,名有辩口者,自知其才足以事梁也,知其才足以补梁之阙而通使也。
持忠孝说以弥缝国主之失,知其说之不可破也。
游说亲戚骨肉之间,知其说易用而易入也。
田甲之属,画鄙俚之计,辱之甚矣,而犹有死灰复燃之语,知其才之必得内史也。
天下岂有无妄之福?
而诡胜之徒,交口借誉,事决无成,不成则死,而长孺比肩其侧,不为一谋,知诡胜必败也,知其才足以死生乎诡胜也。
丁汉之初,匈奴方强,骄平城之胜而和亲,重养其贪,故长孺王恢之议,反覆诘难,知其匈奴不可以长绳而系也。
然而谓之智足以应近世之变,诚有矣。
方是时,七国已平,上向儒术,不推毂贤者,无以邀四方之誉,与之同列,如田鼢乐除吏,郑当时推士,翟公宾客窦婴赵绾,迎鲁申公,虽不及用,而人多之。
长孺壶遂、臧固,庶几饫天下之望,而免窃位之谤。
然则谓之宽足以得人,诚有之矣。
其才固可仰而贺者此也。
若夫马邑之役,自将天子三十万兵,无一骑之得,咫尺百里,单于之头已在掌握,而乃伸指缓臂,使之脱去。
且诸侯之军皆属护军,无功而还,谁任其责?
沮前日之议,败今日之几,归罪王恢,不亦冤乎?
其后罢渔阳之屯,谋益疏拙,郁郁无聊,继之以死,安在其为智耶?
理固有曲直,事固有是非,魏其武安,廷辨灌夫事,天子待长孺一言而决,乃至含糊不明,首鼠两端,至开以自喜,而卒杀二贤。
二贤之死,非杀之,盖长孺杀之,一切不足赎矣。
得百壶遂亦无颜,其言安在其为宽?
然非才之罪也,亦非其才有所不逮也。
长孺固多才,特用长孺者非是。
此固可吊也。
尝疑马迁与壶遂共定汉律,遂之所以报长孺者,宜无所不至,其以情丐于迁者,盖未可知。
不然,何与之或过欤?
非公义也。
宏词太初历序 宋 · 王之道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三、《相山集》卷二三
汉自高祖开基,迄孝武元封七年,盖百有二岁矣。
而循常习故,至于稽古,创立法制,粉饰治功之事,犹多阙焉。
于时历法坏废,晦朔、分至往往失度,帝入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之言,慨然叹曰:「历者天地之大纪,先王所以仰观天时,俯授民事者也,奈何漫不问」?
因诏御史大夫儿宽博士共议,宽等乃言曰:「帝王之有天下,必改正朔、易服色,不相沿袭,所以明受命于天也」。
其议造汉历以为万世则。
初,汉袭秦,言历者宗张苍
至是,乃得邓平唐都洛下闳等二十馀人,以律起历,而罢其尤疏阔者十七家。
始用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改元太初,且以名其历焉。
惟律本于黄钟之管,其长九寸,其围九分,得积八十一寸,而历所繇作是为八十一分。
太初之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应无毫发之差。
兹诚炎帝之分八节,黄帝之纪三纲,唐尧之命羲和虞舜之在玑衡之事也。
猗欤那欤,生民之道,其在兹乎!
张全真诗二首 其二 宋 · 张嵲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玉质清臞似列仙,人间亦合得长年。
功名不竟如壶遂(自注:谓不作宰相。),冲淡空嗟似乐天(自注:常子正尝云:公质性恬淡,閒居有园林萧散之适,可比乐天。)
胡不慭遗缘国老,忧深殄瘁为时贤。
含毫谁作名臣传,要使风流后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