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兵部员外郎直史馆梁公墓志铭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一、《忠肃集》卷一三
公讳茜,字梦符,姓梁氏。其先襄阳人。曾祖讳处厚,以高赀雄乡里,好义致客,贤士大夫多宾友之。祖讳湛,并州录事参军。考讳锡,巴州军事推官,赠职方郎中;妣沈氏,仙源县太君。公天圣五年以名进士起为博州军事推官。守贪,政不善,公告以理,又告以福祸,皆不用,后守果败。再调鼎州团练推官。江上夜覆舟,提家人投舍民家。明日,主人出百金为公装,卒不取。至自裂衫裹赤儿怀去。缘牒旁州还,偶重狱将决,覆之有疑,亟白州为上其状,得不死。与司理参军雍规考同满,皆缺一荐者。使者荐公,公曰:「规同年进士,而其母老,愿先规」。以故复为武胜军节度推官,秩满,改著作佐郎,知河南府长水县。取豪猾一人抵法,邑大安治。庆历中,契丹每入边,以选通判雍州事,守者欲大新城橹,赋之民,公曰:「乃先扰吾人乎」?持不可。未几,契丹泛使至,用故事,以通判护其行。素狂嫚难肃,以公体制严重,皆帖帖进止,无辄敢哗。已而徐示以恩,因尽得敌所以遣使指,飞奏之。接伴者既交使,是夕其众遂大肆,从有司需索百端,郡邑困之。皆服公,以为不可及。敌使入朝,进其国书,仁宗顾宰相曰:「一如梁某者言」。使愕,并闭所欲言不敢发,徐曰:「小臣妄刺臣国事」。于是言者以雍州用通判非是。而接伴使后不戢敌,恚公形己,亦曰:「不当先入其私所问」。朝廷规安其心,乃徙其守沧州,公德州,改秘书丞。居数月,通判大名府。程文简公琳方居尹,与转运使张公温之以气权相睨不安,以公张所辟,疑阴为其用。公以诚心事二人,无所左右,循事议理,是非必尽,久之通其所阂,二人卒相欢,以公为长者。骑士缺马久,或匿名以书告反状,文简惊莫能如何。公曰:「是不足虑,小人意在马尔」。退如平时,稍因事籍马尽补之,果无事。用安抚、转运使荐,知深州。迁太常博士,知杂事御史言公才堪御史,上曰:「是尝按萧阶者,吾知之矣」。阶,前日契丹使者。即召为监察御史,中外以为得人。俄出使制狱,以疾力请补外,知磁州。是时兵临贝州,调发声援,每先期会,优诏褎之。前此在大名,转运使以冀州妖人李生狱属公,李生既前死,独刑其馀有差,号称详平。至是李氏怒怨,生父覃妄言生不死,有中人故仇转运使,颇居中讧其事,遂付御史狱。钩按虽力,卒不能变,然皆以吏议挂之。宰相画特旨夺官,同列奏留,以为太重,中丞、翰林亦更为论辨,犹贬秩秘书丞,监衡州税。未赴,改唐州,顷之复为博士,通判汝州,移襄州。皇祐祀明堂恩,拜尚书屯田员外郎,复以殿中侍御史召。时议开六塔,以行大河。公言骚民逆水,非徒无益,且有后患。卒如公言。奏罢张尧佐宣徽等使。唐质肃公介以言事贬岭南,随以中使。公言:「陛下爱介,故遣护之,不幸介以疾死,天下后世能无以杀疑乎」?上曰:「诚不思此」。亟为还中使。改三司度支判官,又判开拆司,出为京东转运使。前时类进羡赢蒙迁,以故东方财屈。公言:「民困敝不可浚,愿戒诸路毋得进羡财,凡三司横有取,辄还其檄」。因蝗灾,请以米募人凿取其种地中,对以斗斛,其孽既易殄,而方冬春艰食,又可以补民。其后遂著为令。州郡所馈,一切不取。转侍御史,还台。请裁任子令,谓当自宰相始。俄乞解言责,改刑部员外郎直史馆、知襄州,赐三品服,徙邢州,转兵部。嘉祐四年五月十三日,以疾卒州之正寝,享年七十。公性孝悌,数岁失母,职方公再室赵氏、柴氏,公事之皆以谨顺闻,而两夫人尤笃爱公。凡亲疾,无昼夜侍侧;医虽远,必徒步自致之。后继居丧,哀疚毁棘,有以过人。学问本六经,于文章喜司马迁、班固,其落笔必雍容浑灏,有作者风致,为名辈所推。居官以锄强梗、养善良为政,其敏发以静下,不见其所以为而吏莫得动,故所至民惜其去,遮哭不得行,去久犹思之。更御史三院,弹劾无所顾望,奸权敛惧,朝廷为尊严。其言顺不迎上,直不媚世,皆出天下公议。犹喜论人物,每对,从容指别善恶,所当用不用,未尝以小是非名目士大夫,故其言多见行,而世或未有深知者也。夫人刘氏,鲁人,封寿安县君。勤俭仁爱,治家有礼法,与公同寒苦,至进显,无愠喜色,后公二年十二月一日年六十六以终。六男子:焘,殿中丞,集贤校理;馀早世。五女子:适巩堂、张景真、范遵道、张伯卿、席延年。孙男女若干。初,公爱郓,将徙居之。于是焘卜熙宁十年举公夫人之丧,以八月某日葬于须城县某乡之原。铭曰:
梁公侃侃常厥德,践取幽渺如今昔。有韡其文烂雕织,有邕其鸣表群翼。克施有政审则释,物物迎刃莫吾逆。蒐拔良禾善使殖,济明以恕民不亟。仪曹御史治百辟,有或谖侧毅以堲。臧谋良言帝嘉得,缓而不迂切不迫。视大义利正趋择,进斯有礼退以色。妥妥陛级循寸尺,终民莫得被大泽。孝子作龟没之北,泉深壤厚惟墨食。公燕顺祥兆幽宅,诗以诏之罔穷极。
看详受苏轼讥讽文字案奏 北宋 · 范纯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四
瀛州防御推官钱世雄等进状理雪受苏轼讥讽文字案后罚铜事,元案内连坐官黄庭坚、周邠、颜复、盛侨、王汾、钱世雄、吴绾、王安上、杜子方、戚秉道,陈圭、王巩受苏轼谤讪诗不缴,罚铜二十斤;王诜隐讳上书,诈不实,徒二年,追两官,合牵复。昨有旨,王诜诉雪文字不得收接,未敢看详。
与钱济明(四 以下俱惠州)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某启:专人远辱书,存问加厚,感悚无已。比日,郡事馀暇,起居何如?某到贬所,阖门省愆之外,无一事也。瘴乡风土,不问可知,少年或可久居,老者殊畏之。唯绝嗜欲、节饮食,可以不死,此言已书之绅矣,馀则信命而已。近来亲旧书问已绝,理势应尔。济明独加于旧,高义凛然,固出天资。但愧不肖何以得此。会合无期,临纸怆恨,惟祝倍万保重。不宣(《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又见《翰墨大全》甲编卷一。)。
于:原缺,据《七集·续集》、《外集》补。
与钱济明(九)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
某启:得来书,乃知廖明略复官,参寥落发,张嘉父春秋博士,皆一时庆幸,独吾济明尚未,何也?想必在旦夕。因见参寥复服,恨定慧钦老早世,然彼视世梦幻,安以复服为?闻儿子迨道其化于寿州时,甚奇特,想闻其详。乃知小人能坏其衣服尔。至于其不可坏者,乃当缘厄而愈胜也。旧有诗八首寄之,已写付卓契顺,临发,乃取而焚之,盖亦知其必厄于此等也。今录呈济明,可为写于旧居,亦挂剑徐君之墓也。钦诗乃极佳,寻本未获。有法嗣否?当载之其语录中。契顺又不知安在矣,吾济明刻舟求剑,皆可笑者也。
与钱济明(一一)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
示谕孙君宅子,甚感其厚意,且为多谢上元令侄,行见之矣。王、范二君处,皆当力言也。刘道人若能同济明来会,深所望。未敢奉书,且为致此意。斐家宅子果如何?《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
与钱济明(一五)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家有黄筌画龙,拔起两山间,阴威凛然。旧作郡时,常以祈雨有应,今夕具香烛试祷之。济明虽家居,必不废闵雨意,可来燔一炷香否?旧所藏画,今正曝凉之,只今来闲看否?
题蔡君谟诗草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此蔡君谟《梦中》诗,真迹在济明家,笔力遒劲。元祐五年十月四日。
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引石刻。
手记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七、《范太史集》卷五五
傅尧俞/(钦之)苏轼(元祐五年正月乞召还。)/苏辙/(子由)赵彦若(元考)/司马康/(公休。元祐三年荐讲官,除侍讲。)王岩叟(彦霖)/朱光庭(公掞)/吴安诗(傅正)/贾易/(明叔。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除殿中。)刘安世/(器之)吕陶/(元钧)吕大忠(进伯)/吕大临/张舜民/(芸叟)李周(纯之)/杨国宝/(应之。元祐六年闰八月二十七日举御史。)杨瑰宝(器之)/谢卿材/(仲适)游师雄(景叔)/常安民/(希古)王汾/(彦祖)姚勔(辉中)/张耒(文潜)/晁补之(无咎)/刘唐老/(寿臣)廖正一(明略)/郝辟之(希孟)/吴立礼/张举子/(厚阙。志趣高洁,词学清赡,甲科登第。二十馀年,侍亲终养,屏居不仕,安恬之节,臣实不如。)曾孝纯/(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八日荐馆阁。)孙贲/钱世雄/(元祐五年八月举,升陟,时权进奏院户部检法官。)宋大章/乐京/(已卒)丁骘/(公默)吴师仁(坦求。元祐五年四月一日三免讲,乞擢用。前此十科举讲读。)/邵伯温/(子文)杜敏求(拙翁。元祐四年举台阁清要,升。)/刘敦夫(元祐四年举著述科。)/龚史(彦和)/冯如晦(叔明)/冯山/(允南)陈鹏/(图南)赵伋/(思诚)张康国/(饶州教授改官。徐铎榜及第,元祐七年荐学官。)章元弼(蒙之子。公肃、纪常极称其有文。元祐五年荐学官,七年再荐。)/马涓/朱绂/郑倞/周行己/(师正叔)秦觏(能文)/程遵彦/(杭签。子瞻极称其才,云温公亦知之,而口未尝言。)苏坚/(衮子。子瞻称之如程。)韩纯彦(好学有文,申公尝欲除馆职。)/侯临/邵光(子瞻称之。已卒。)/韩宗直/(公掞称之)王普/王当/李楚(怀州人,能文。)/范致明/(应制举,能文。)范致虚/(元祐三年及第。文甚豪。)贺铸(班行,有文。)/朱勃(逊之。元祐六年闰八月二十七日,与公掞同举御史。)/王浃/(能诗赋)杜常(诗学)/王奎(永兴通判回,方识。久在陕西,言边事甚详,言:元祐二年秋,西人数十万点集;半年方起,至镇戎城下,五日而去。本无意入寇,乃梁沁布欲姑以此举观人情也。三家共一驼载乾粮,人甚苦之。既无所得,自后未易点集。沁布更以恩结人心,又欲立功以服国人。年方三十二。泾原之寇,先杀烽子,故无斥堠,边吏亦不知。六年六月三日镇戎之役,官军聚城中不出,并听张之练节制,帅臣无所施为。李由颐云:沁布保护嗣子,乃夏之伊、霍,观其所为,无篡夺之形。)/赵竦/(平吕梁百步洪之险。元祐七年举公私俱便。善治财赋。)乐举/李潜(元祐六年举台阁清要。)/张瓛/游冠卿/雍钧/苏嘉(元祐七年举升擢清要。)/石嗣庆/李格(潜之、子敦极称之。)/孙谔(元祐七年举台阁。)/陈沂/(元祐七年举升擢。)杨宗惠/(敦夫)刘处厚(敦夫。唐大极称之。)/赵令畤/(颍签。子瞻字之曰德麟,作字说,并书来,盛称之,云已荐馆阁。)宇文邦彦/傅耆/杨阜/王涣之/张东(元祐八年举著述。)/商倚/刘羲仲/尹材/(处初。元祐四年举献纳科。卒。)张云卿/(伯纪。元祐八年荐学官。)陈师锡/(伯修)秦观/(少游)陈轩(元舆。坡举自代。)/孔武仲(彦常)/应昭纬/苏炳/周尹/(正孺。卒。)李由颐(养正)/朱光裔(公远)/陈元直/(叔正)陈元纮/张重(子威)/吴俦/陈瓘(莹中)/李百禄(祐父)/荣辑/(子雍。元祐八年荐学官。)陈恢/宋匪躬(履中)/宋景年(遐叔)/家彬(中孺。元祐六年举台阁。)/石景略/蔡肇(天启。元祐六年举台阁。)/李格非/李彻/(择之)韩宗质/王寔/(仲弓)王宁/(幼安)徐铎(振父)/游酢/(元祐五年举著述科。)田述古/(明之)李豸/(方叔)张庭坚/(广安人。盛侨司业称之。)李纯中/(师中弟。李彻言:正叔尝责尧夫不与换官。)鲜于绰(大受)/祝康/(法家)孙览(傅师)/程之才/程之元(德孺)/程之邵(懿父)/高士英(子容)/范子奇/(中济)刘昱/(晦叔)乔执中/(希圣)谢绶/(乔云:论议似从二程。淮南发运司。)赵屼(景仁。元祐五年十月,与两省同荐御史。)/范纯礼/(夷叟。举自代。)赵泽/(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郭晙(已卒。)/刘当时/(叔郑)富绍庭(德先)/田子谅/丁綖(邃翁)/陈陔/孙安(永弟。长社宰,宣德有能政。)/苏京/罗适/张升卿(与张宗谔同以茶法勒停。)/文勋/徐君平(久从荆公学,当国时不随,子由称其文字。)/李曼/(修儒。有吏才。元祐六年荐献纳。)宇文昌龄/(伯脩)安鼎/(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赵君锡/(无愧)郑穆/(闳中。元祐五年正月备经筵。)郑雍(公肃。元祐五年正月备经筵。)/李栝(元祐五年知洋州回始识。)/石亘/毛渐(知高邮军,复三十六堰。)/朱京/杨畏(子安)/傅传师/(传正弟。原明称之。)李君卿(考课第一,未奖。)/张安上(能吏也。)/刘涣(公济。元祐五年七月荐博士。)/李傅/(同上荐。)张景仁(同上荐。晁无咎称之。除教授。)/张咸/(元祐五年七月乞免举应制。)司马槱/(元祐五年八月举贤良。)谢良佐/(公掞、正叔皆称之。元祐六年举著述。)畅大隐/虞策/(元祐五年十月,与两省同举御史,自湖南运判除监察。)裴纶(元祐五年除御史,辞不就。)/郭知章/陈祥道/(用之。精礼学。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劄乞行其所进《礼书》。元祐七年四月二日又荐,乞复为礼言。)丰稷/(泽夫)彭汝砺/(器资)藩兴嗣/晁说之(作《扬雄别传》,有史才。又六荐著述科。)/李常/(同年。袭弟。廷珍称其文与李傅相上下。)吴仪(传正侄,极称其文。)/许奉世/(尧夫荐经行,特就殿试。注《孝经》。)扈充(元祐六年举升擢清要。)/鲜于之武(元祐六年举台阁清要。)/周锷(廉彦)/许彦(处中。元祐七年举台阁。元祐七年十二月举宫教。)/司马庭(直孺)/王任(叔重。元祐七年举著述。)/李晰(邛人。能文。元祐八年荐学官。)/晁将之/(元祐八年荐学官。)孙协(元祐八年荐学举。)/刘逵/(焦蹈榜第二人。)李瑺/(纪常称其能文。)虞芮(乔希圣举贤良,极称之。)/王谊/王发(刘器之举贤良。子瞻称其文。)/舒焕/吴默。
次韵钱济明赠感慈长老 北宋 · 晁补之
押词韵第三部
我闻栖禅人,一念超十地。
云何别影事,未免依缘气。
譬如幻男女,机废根随废。
不然怖头走,此病穷三世。
邦公狮子吼,曾使诸天喜。
广说无说时,俱成甘露味。
不知室久如,当有天来侍。
城隅竹坞近,梵刹开严閟。
以彼穴中空,清风自来萃。
我生久更事,求愚不求慧。
清风已说法,不用重宣偈。
开祖照人姿,沧波白蘋际。
居然九奏妙,往往鱼龙戏。
济明经世才,彫松识寒岁。
怀宝竟迷邦,此岂非良计。
名山寻胜士,投老终深诣。
我自所蕲廉,蝉叶真堪蔽。
和钱济明游官园(常州) 宋 · 杨时
押灰韵
虚舟触物本无意,看花得句惭非才。
名园古寺寻春色,不荤(顺治本作晕)勿鄙双鱼鳃(自注:是日,与济明遍游诸平诸院,观双鱼花,抵暮至官园。)。
木奴千头比封户,秋实付与江风催。
因思万点愁人处,何似洞庭金作堆(自注:苏子美诗洞庭柑熟客分金。)。
冰华先生文集序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四、《杨龟山先生集》卷二五、《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五
冰华先生钱公讳世雄,字济明,常州晋陵人也。公年十六七时,其诗已为名流所称。比壮,游东坡苏公之门。与之方轨并驰者皆一时豪英,而东坡独称其「探道著书,云升川增」,则其推与之意至矣。然公以是取重于世,亦以是得罪于权要,废之终身,卒以穷死。公初在平江,虽为郡贰,而政实在公出,老奸巨猾屏气惕息,摧伏不敢逞,而善良有所怙。已而为有力者所困,不得尽其所欲为者,士论至今惜之,而邦人之思愈久而不能忘也。公虽退休,益自刻厉,日以诗书自娱,无穷愁怼憾之气。遇事感发,一见于诗,故其文于诗为多。公既没,其子诩集其遗文,属予为序。余窃谓东坡文妙天下,为时儒宗,士有得其一言者皆足以名世,况知之之深乎?则公之文固世所愿见,不待余言而传也。然公之平生交游执友凋丧略尽,晚学后进无能知公者,故余不辞而为之,因以著其出处之大略云。
书简帖(七帖)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四、《宝真斋法书赞》卷一八
瓘启:渴闻诲益,辱访,乃不获见,驰向可知。春寒,不审起居如何?谨启,略道下意,馀迟面尽。不宣。瓘再拜天成秘校贤友。
瓘辱问甚勤,岂胜慰荷。看经次,修答草草。幸悉令嗣洎令侄朝夕榜出,可贺也。瓘又上。
前日承访及,更得简示,并以为荷。令嗣贡元安胜。瓘再上。
羊毛笔果愈于彼否?欲得一管,试写经也。瓘上。
承老济明书自可付昆陵还仆,不必托少明也。乐成屈顾正彦,极见勤厚,不敢使迎见,必察此意。适已令往拜辱,如见,更烦道意。瓘上。
承上晚幸见过。萧理等至,得来书,审侍奉进学安胜,良慰远怀。方寇就擒,闽中想亦宁静。十二郎要归,今遣里庆等取之。兵寇之馀,道路不能无梗,令与老人熟议,然后可动。山阳去此不远,但得有水开闸,便可离南康矣。诸意与他书可以互见,不更及。闰月晦,瓘启。
十七妹太君:八一甥知与二兄讲学不辍,安居罕出,积念必优,想见永嘉默喜。
得书,嘉与诸甥安乐。七四罢任,亦是小事他。前程远大,勿以此动念也。知汝心懵,或吐,此是脾虚,只服理中丸及厚朴汤之类,勿服凉药。戒之戒之!嫂嫂却未成迁居,相去既远,亦难为管勾彼中也。八十一郎得书,写字谨楷,读书为人必长进也。
十九郎、十二郎各谢姑姑问,及汝婆安健。
跋陈洎自书诗卷后 北宋 · 钱世雄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六、《石渠宝笈》卷二九、《珊瑚木难》卷三、《式古堂书画记》卷二三
世雄窃服吏部陈公之贤,与令德之孙有以显荣其后,皆见于名卿伟人之所论载,几于成书矣,世雄不复形容其略。独念元丰壬戌年间,初识传道于松陵,获见此书,又三年一邂逅无已于京师,今廿有二年矣,而二君皆以不遇卒。崇宁癸未端午,传道之子孝友,复抱此书泣以相过。抚卷悲怿,益以知臧孙之有后。窃意此书自是与陈氏之祖孙隐矣,疑其可自致于斗牛间者,金石所不能碍也。南兰陵钱世雄谨书。
跋施纯叟藏东坡帖后 北宋 · 钱世雄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六、《东坡事类》卷九
建中靖国元年,先生以玉局还自岭海。四月自当涂寄十一诗,且约同程德孺至金山相候。既往迓之,遂决议为毗陵之居。六月自仪真避疾,渡江再见于奔牛埭,先生独卧榻上,徐起谓某曰:「万里生还,乃以后事相托也。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复一见而诀。此痛难堪」!馀无言者。久之复曰:「某前在海外,了得《易》《书》《论语》三书,今尽以付子,愿勿以示人,三十年后会有知者」。因取藏箧,欲开而钥失匙。某曰:「某获侍言,方自此始,何遽及是也」?即迁寓孙氏馆,日往造见,见必移时,慨然追论往事且及人,间出岭海诗文相示,时发一笑,觉眉宇间秀爽之气照映坐人。七月十二日疾少间,曰:「今日有意喜近笔砚,试为济明戏书数纸」。遂书《惠州江月》五诗。明日,又得《跋桂酒颂》。自尔疾稍增,至十五日而终。
题郑天觉画(大观三年八月) 北宋 · 苏迈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四、《三希堂法帖》第一二册、《仁聚堂帖》卷四、《故宫书画集》第三○页
郑天觉自除直殿以后,笔力骤进,无一点画工俗韵,比来士人中罕见出其右者。为冰华居士钱济明作《明皇幸蜀图》,又作《单于并骑图》,皆清绝可人。予从冰华求此一轴,以光画箧。大观三年八月十日,眉山苏迈伯达书。
为钱济明跋书画卷尾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七、《道乡集》卷三二
某生晚,不及识蔡公。公之宰木既已合抱,方于济明家见遗墨四轴。某虽不能书,然当世士大夫能书者咸先之,固知其笔妙与人称也(右君谟帖。)。
紫微钱公,朝廷之名卿,乡邦之先生也。某从学时,公既殆矣,不及亲炙以为师。而与公之子通直为友,因得观公所书《遗教经》,以想见刚风特操之彷佛云(右钱遗爱公书经。)。
爱其人者,爱其屋上之乌,况鹤乎!少游叹之,良有以也(右秦少游为钱公所作《鹤赋》。)。
晋卿以尚主之贵,日在绮罗弦管之间,而濡毫嬉戏,乃皆风尘表物。非其胸中自有丘壑,何以及此!
按:右王晋卿所画柳溪渔浦小景。
祥光记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一、《道乡集》卷二五
绍圣三年冬,故知制诰晋陵钱公夫人文安郡君施氏卒,自敛而葬,数有休祥。道人仲殊既已论载其事传于世。后数月,当四年二月六日,又于画像唇颊间有横引若玉箸之去来,又随裙势回折之纹虚徐起伏,若波面之摇轻风。至七月五日,又飞光屏帏,烁烁下上,或圆若月之几望,或判若月之初弦,皆至于今不灭。或者闻之,深以为怪。噫!奚足怪哉,是乃理之固然,但世未之察耳。曷不观土木金石之类乎,皆物之至无情无知者,一取以为像而尊奉之,如佛出世,则发为辉光,形为舍利,倏忽变化,无所不有。此何道也?余久与夫人之子世雄济明者游,盖天资纯孝人也。方夫人孀居,以礼法持闺门,而济明周旋顺承,唯恐丝毫不适夫人意。以故仕虽未显,而夫人豫然安之,如舍人无恙时。一旦寿终,济明执丧哀瘠,造次颠沛,如见其容,如闻其声,如省定温凊,常在左右。使夫人而亡也斯已矣,夫人而有不亡者存,如仲殊之所论,则冥冥之中,端有不期然而然者矣。经不云乎:「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夫非通于神明,而光相若是邪。昔崔氏以孝闻,君子知其门必昌大。余于钱氏之门,亦窃意其昌大以显必由此也夫,世之士大夫指吾乡仕族而慕者知又有斯人焉,亦必由此也夫。
跋李豸吊东坡文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七 创作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东坡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殁于常州,时钱济明侍其傍,白曰:「端明平生学佛,此日如何」?坡曰:「此语亦不受」。遂化。李豸为文以吊之曰:「道大难名,才高众忌。皇天后土,知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载英灵之气」。士大夫称其词该而美,今录以示常道人,亦可以举似山中诸道友也。
南郊赦文(绍兴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三七、《宋朝事实》卷五
门下:朕钦绍庆基,肃遵昭式。谓因天事天而因地事地,有丘泽之合祠;惟以圣继圣而以明继明,宜祖宗之并侑。每躬三岁之祀,茂辑百神之釐。既益厉精,更思图乂。体覆载无私之德,廓尔大公;奉燕诒有永之谋,丕釐庶政。中外闿怿,显幽统和。灵台申偃伯之占,砥路息鸣桴之警。象载昭察,甫田登成。既膺孚佑之休,当极济明之报。是用躬饬鸾路,涓熙紫坛。敛帝耤以共粢盛,裁天歌以序金石。祗见恭馆,祼将太宫。遂迎景至之长,载蒇郊禋之吉。大宗祈而宴飨,严陟配以宣延。实俎焚膏,旅令芳之嘉荐;展诗应律,锵皦绎之和声。精意洞乎九阂,祥光袭乎五瑞。清明鬯矣,事既底于备成;福履绥之,美敢矜于专享。诞受函蒙之祉,普施旷荡之恩。于戏!馨香感于神明,裒对一纯之祐;膏泽洽乎黎庶,并臻四极之熙。尚赖辅弼同寅,官师率职。协亮有邦之采,永恢长世之图。
天人相与之际论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八、《止斋论祖》卷上
天下之理,涉于诞者难为言也。夫言而当天下之理者,惟其不诞也;而近于诞,则君子宜置之也。宜置而不置,而犹或言之,则君子岂固好夫神其说者?意其将以动夫人也。人之情,不动于其常,而动于其异,是故足以动人。君子欲行其所以动人之意,而非异则不足以见,是故无恶于诞也。夫无恶于诞而甚于言,深言之则近于诬,浅言之则无益于戒。一言而动人主之心者,则君子之言也。论汉儒者皆陋其灾异之说,而灾异之说则始于董仲舒。嗟夫!使汉儒之言灾异者皆仲舒之如,亦奚陋焉?吾故于天人相与之际,以为非汉儒之言也,君子之言也。凡君子之言,必有所不得已而后有言也。君子而得已,且将至于无言,而况于言天下之诞?今夫天下之心犹可以物惧也,则举天下之物不足以惧者,人主之心也,彼固以为无所可忌也。夫以天下有犹可以惧之情,犹狎常而惟异之动也,则人主以其无所可忌之心,而欲以其常者惧之,吾见其莫之惧也已。以无忌之心,听莫惧之说,吁,非天下之福也!然则天之说,君子盖不得已也。昔者尧舜之君臣虽或言天,要皆大略之说也;而言天之著则见于伊尹,见于周公。夫固谓尧舜之圣不必以天惧也,而太甲、成王之为非假诸天焉,则其心将泰然而自安。是故天之说,始于人主惧心之衰。盖理之在天下,其明者易玩,而幽者使人严且尊。故幽之权所以济明之所不行,而天人之说所以济告语之所不及也。且天果与乎人与否也,吾不敢知也;人果阙乎天与否也,吾不敢知也。所贵乎君子之言,盖阙其所不知也。有所不能知,则君子何敢言之?君子而至于语人以其未必知,而宁犯其所不敢,非善于为言,则吾恐天下之有以议己也。盖惟其语人以其所未知者,易以求实其说,犯其所不敢者,其中固惑之也。是故不失之深则失之浅。失之深,则人将以为怪;失之浅,则君惑□之也。人将以为怪,则不足以传;人主而犹侮之,则不足以警。夫欲一言而足以传后,足以警今,非善为言者不能也。甚矣,汉儒之不善为言也!京房、翼奉之徒,吾固不暇责之详也;而刘向、张禹则大儒也。向之传五行曰,人主举某事则有某应,议者至今以为迂;而张禹之论日食,则以为天道不必言,而其积至于成王氏之祸。天人之说未足以为信也,而犹可以为信者,以其中有所不可测也;而至于不见信者,则容有不顾者也。故自向之说兴,而人主无不测之畏;自禹之说兴,而人主有不惧之忽。向失之拘,禹为无忌惮。拘之失浅而已,无忌惮则为大不忠。吾故于天人相与之际之说,是以善仲舒之言非汉儒之言,而君子之言也。虽然,自其有仲舒之言也,是以有汉儒之言也。天下之言,愈发则愈穷也。孙子之言性曰「性相近」而已,孟子则曰善,荀卿则曰恶,扬雄则曰善恶混。三子之说固夫子乎出也,则汉儒之说固仲舒乎出也。吁!夫子之论性也,仲舒之论天人也,而后犹穷焉,吁,信矣夫,言之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