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宋故赠左屯卫大将军魏侯夫人玉城县主墓志铭(熙宁二年闰十一月) 北宋 · 苏畋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七
世称节义妇女,固尝闻之,或一言之信,一行之谨,皆名于时;且兼众善,而闻之者亦几稀矣。然多出𤰝亩之中,或士庶人之门。在王侯之族,居贵盛之地,相矜以势,相习以侈,嬉逸于闺帏,而能以节义著者又几何人邪!玉城县主,即太宗皇帝之曾孙,魏恭宪王元佐之孙,平阳恭懿王允升之嫡长女也。幼有淑德,闻于宫中,章圣皇帝爱之犹己子;及适人,亲择其所配,得赠左屯卫大将军魏侯处约以齐之。归魏氏日,先命入禁闱。章宪太后躬临妆泽,优隆礼物,恩比诸姑。其贵且盛,孰为之先?而玉城性谦恭温懿,不以贵势自处。奉魏侯之先庙,斋明洁齐,岁时祭享供陈之物,手自执授。事夫以肃,相见如宾;礼怀族人,以恩待婢妾,无忌嫉。有戾于己者,辨诘而已,胸中无留忿。人乐其和,而家亦以治。朝制,宗女封邑,岁遇恩礼,得奏录夫之兄弟子孙。玉城每后己子,先荐诸侄。母崇国夫人及平阳王相继寝疾,玉城尝药侍膳,不躬不进;虽夜瞑,衣不释带,扶持坐卧,二亲皆枕藉而终。由是以孝行闻于六宫。历事四朝,入侍君后,常陪燕喜。顾遇不谓不厚,而未尝恃恩辄邀宠赐。为是所谓兼众善而有闻,居贵盛而不忘礼义者也。世之所称,莫得而伦,章章矣!玉城年十八始适魏氏,三十被命封邑,六十八以疾终于东都建初坊屯卫公之先庐,即熙宁二年九月十日也。终之日,命诸子语之:「平阳之所出,男女四十人,吾哭者二十五矣,今至是,亦无恨焉。送终之礼,称家之有无,宜免敕葬,无黩天庭」。若弟若侄,自大宗正崇信节度君宗旦而下百馀员环泣于柩。继闻于朝,天子感恻,翌日辍视朝,遣中使赙奠,恩意尤厚。以是知玉城庆寿之隆,全美而令终也。自屯卫逝去十馀年,玉城精严香洁,日以奉佛,而诵佛书。及其往也,其子闻室中有清香,若丛花飘风,薰袭于墙屋,众惊其异。然人子始失其亲,感惜其平生,譬像其声容,观想于庭户,其情深切,恍然耳目如有接,而鼻息如有闻,宜其然矣。子四人:长孝孙,西京左藏库副使;次孝称,供备库副使;次孝祥,东头供奉官;次孝明,右侍禁。皆能阅文史而乐志义。曰孙曰称者,笃礼法而励官守,所至有善闻。曰祥者恢恢好谈名理,且喜为歌诗,落笔数百字,日无倦已。曰明者居室不蓄一资,得俸钱,悉市文房之物,延好事者游观于其间,六艺中尤勤书笔,所嗜者岂常俗之班焉!是皆可谓令子也已。盖玉城性质厚,而化之以善也。何哉?若玉城以富贵自尚,以骄佚自娱,则其子幼而习于怀,以荡其初,长而观于堂,以移其气,其必腾鹰击鞠,晨歌暮弦,为群儿轻恣之乐,虽屯卫之贤,欲导之以善,犹驱楚人而齐言,其可得耶?噫!善论人事者,视其子,则母之贤不假吾言而知之矣。女五人:长新兴县君,适故中书令郑守忠男宫苑副使馀懿;次安居县君、次钜鹿县君,适故冀王惟言孙东阳侯世茂、富水侯世祚;次宋城县君,适故越王德昭曾孙、宪州团练使世雄;一未及笄。孙男十人:曰铨,曰钊,曰鉖,皆右班殿直;曰钧,曰鉴,未仕;曰铣,三班借职;曰镛,曰镈,曰铉,曰铎,未仕。孙女三人:长昌乐县君,适故越王玄孙、右监门卫大将军令铄;次二人尚幼。以熙宁二年闰十一月十五日,葬于西都洛阳县平乐乡杜泽里北邙原,祔先茔也。左藏君兄弟与吾游旧矣,先葬之期,皆泣血来请,欲吾文以志于墓,乃条其状而铭之曰:
惟帝之孙,惟王之女。既配而归,以仪以矩。克承于夫,克虔于祖。不忿而嫉,无泰而泆。其人愉愉,其则慄慄。己慎其脩,子化而质。禄不自厚,恩先诸侄。协谐于门,义不我失。二亲将终,还视其疾。夕不及寐,晨不暇栉。诚发于中,其闻四出。吁嘻玉城,德隆寿昌,形留气翔。子孙累累,既众且臧。生死奚恨,幽墟永藏。
男孝明书,康度刊。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章专一二三○。
有司行事并依祖宗条法奏(隆兴元年四月) 南宋 · 凌景夏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九四
看详到下吏舞文曲说,所欲予者,巧为之地;所欲不予者,深抑其情。名器,帝王厉世摩钝之术也。太祖皇帝不以伶官处士人之列;太宗以钱昱贵家子,不宜任丞郎;真宗因薛映援张咏例兼近职,令立定员,以免倖觊。近年以来,非泛恩数,或私近倖,或宠贵戚,或予将帅,援例求之,即以予之。知其非是,则又曰:「馀人不得援例」。至于六部之所勘当,则取决于三省群胥;大理寺之所断决,则禀听于朝廷风旨。其弊已久,谓为固然。愿严为之禁,使官得以胜吏,则人得以守法,人得以守法,则法得以胜例一切惟法之从,而不惟例之听,则事简而易行。今检会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臣僚上言:国家累圣相承,垂二百年,文谟武烈,克贻厥后,在台省则为宪纲,在有司则为甲令。今则不然,均是事也,而有前批、后批之殊;同是法也,而有元降、续降之别。欲予则巧为傅会,欲夺则工于舞文。法不相当,则云更合取自朝廷指挥;自知无法可行,则云如朝廷特降指挥,于本部条法别无违碍。有勘当已上而退送者,有未及勘当而奏状者,或因堂白而面授旨意,或无处分而唯务陆沉。变乱旧章,眩惑观听,可不深惩而痛革欤!愿诏三省大臣,凡四方奏请送有司,令各以成法来上,尽捐宿弊,其不以实而依违迁就者,主典科违制之罪,长吏以不职免所居官。台谏常切觉察,令三省六曹遵守。
按:《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五三。第三册第二三五六页又见《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卷一三。
进两朝圣范劄子 其七 圣范七 南宋 · 刘光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一四
臣闻名器不可以妄假,而流品不可以私徇。毋为之渐,其势将长;毋为之基,其事将成。是以祖宗于纪纲法度维持之际,不敢少坏其堤防者,所以为后世虑也。臣观太祖皇帝开宝中,诏流外选人经十考当入令录者,必引对乃得注拟。至于驱使散官、伎术之流,资考虽多,不在注拟之限。其后教坊使卫德仁以老请外官,援同光故事求领郡。太祖曰:「用伶人为刺史,此庄宗失政,可效之耶」?宰相拟上州司马,太祖曰:「上佐乃士人所处,资望甚优,亦不可轻授此辈,但当于乐部迁转耳」。太祖一言,而世守以为法。太宗皇帝时,有陈舜封者,父为伶官,以罪黥流,后舜封举进士及第,为县主簿,转运使言其通习法律,宰相以廷评授之。因奏事,言辞捷给,举止类俳优,太宗问谁之子也,舜封自言其父。太宗曰:「此真杂类,岂得任清望官」!盖宰相不为国家澄汰流品,于是遂以为殿直也。先是中书吏有以举学究及第者,已而太宗知之,令追夺所授敕牒,勒归本局,谓侍臣曰:「科级之设,待士流也,岂容走吏冒进」?因下诏禁绝之。至道二年,中外官以郊祀当进秩,有白州刺史钱昱者,始自吴越归朝,自陈尝习文艺,求改秩,除秘书监,后迁工部侍郎,已而连试郡,无善政。至是太宗谓宰相曰:「钱昱贵家子,无检操,不宜任丞郎」。乃以为郢州团练使。于是宰臣等言:「覃庆推恩,南北省及宪官不可以它官循资迁授,惟登进士第、有文学者可膺是选也。又诏伎术官见任京官者,自今遇庆泽,但加勋阶,不得拟常参官;而诸科登第者,所选官亦不得与进士比。其严如此。初,五品以上官任子,皆摄太祝,太宗谓宰相曰:「膏粱之族,子孙任者多至四五人,而覃庆之际,中书又皆授以摄官,未几即补正员,不下数年,遂通朝籍。此其弊政,亟宜革之」。诏自今止赐同学究出身,准法选集。当是时也,国家甚强,中外和乐,优恩滥秩,未甚有害,而太宗聪明,守太祖之遗意,君臣之间,讲求裁节,不以天下之私情,轻坏国家之公器。然则朝廷之上,所宜推此类以行之,塞侥倖之门,开公正之路,而谁敢不听也?
唐季敕建琅邪王王审知德政碑歌 清 · 蒋士铨
出处:忠雅堂诗集卷二四
碑广五尺丈二长,书卅四行铭八行。
为文二千四百十八字,前后款识一百三十四字皆可详。
后来庙号追称闽太祖,当时坐爵自拜琅邪王。
天祐三年王时四十有六岁,前年朱温弑帝于洛阳。
贼假朝命为驾驭,请于福州立庙资藩墙。
可怜作者于侍郎(兢。),烘霞布彩供铺张。
及今旧碣丰功未磨灭,伟哉虞诩同张纲(文中语。)。
呜呼,水西大王庙已圮,王是金轮第三子。
潮荡岩崩矢口出,请看开门节度使。
拜剑三动且让兄,义不帝秦焉用尔。
王家三龙一人胜一人,进封闽王位号真。
虽蹑麻鞋守俭约,写经佞佛未免雕金银。
伤哉刘䶮父子方立生地狱,不如无遮设会慈悲因。
好儒求书亦可取,乱世文治乃在蛮夷滨。
乾宁三年王袭位,同光二年乃薨逝。
二十九年守臣节,天与春秋六十四。
后唐神道碑,撰者张文蔚。
开宝所立忠懿祠,即是琅邪旧时第。
钱昱之碑亦罕传,汉将军不称皇帝。
我闻延钧杀弟烦老兄,不若先王屡受军门箠。
吁嗟乎,乃翁好佛儿好道,宝皇传语仙人笑。
先王梦责衮冕加,即位饭僧儿不孝。
是时群盗各称雄,王与钱镠能守忠。
皮光业撰武肃碑,世有拓本将毋同。
后来和凝亦为文穆表神道,可令李岩陶谷心忡忡。
莫唤浙人作东麂,与尔先王同不死。
五十三年七主更,醉梦儿孙族迁矣。
呜呼,骑马来,骑马去,白马三郎功绩著。
生前庙食剩穹碑,不怕屯军剖遗墓。
君不见城倾佛坏等泥沙,作者黄滔没寻处。
香亭太常心馀伯恭谷人鱼门编修同观唐天祐三年王审知德政碑拓本 清 · 翁方纲
押寒韵 出处:复初斋集外诗卷第十二
青砖词起皂筴坛,岩头矢口潮漫漫。
马来已践系孙卜,羊入不怕东南宽。
光启天祐二十载,此时特纪勋名完。
洋洋八闽通水陆,锵锵七德舞羽干。
内持小心外大度,小能事大危能安。
重城八门俨天府,泉山赋手雄碑刊。
戟枝行马武库烂,合沙江水星光寒。
吾家谏议使奉册,马卿严助时争叹。
欧九作史书曰盗,婆留亦作草窃看。
后来嗣主或骄佚,厥初戮力良勤殚。
污莱既辟奠井赋,尔时底贡嗟尤难。
闾阎兴行咏槱朴,氛祲式廓除泽雈。
权舆旧规定程课,招来新服同衣冠。
父老诣阙请勒石,大书丈四蛟螭蟠。
唐臣奉敕亦史笔,侍郎不独工牡丹。
松柏后彫风雨晦,此句何减铭鼎盘。
尚嫌象教力崇奉,亦与棠港功同观。
五百经函寿山写,岂比圣籍搜荒残。
琅琊之德在俭约,本以逊让开其端。
玻瓈瓶掷绝玩好,衣裤败补非绮纨。
所以匡戴无贰志,梦惊不敢衮冕奸,此䶮冢处空海澜。
五朝十国数臣节,有此深刻高巑岏。
尚闻一碑小字本,恐是钱昱文未刓。
铭曰真王兼上相,何时亲到苔藓剜。
荔支花开拥绿树,乌石峰矗排苍峦。
寄声闽峤客吊古,图经请补从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