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誓 其五 西周 · 周武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穷,丕天之大律(《汉书·郊祀志》、《刑法志》、《平当传》)
上书请复太上皇寝庙园 西汉 · 平当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八
臣闻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三十年之间,道德和洽,制礼兴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今圣汉受命而王,继体承业二百馀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
然风俗未和,阴阳未调,灾害数见,意者大本有不立与?
德化休征不应之久也!
祸福不虚,必有因而至者焉。
宜深迹其道而务修其本。
昔者帝尧南面而治,先「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而化及万国。
《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夫孝子善述人之志,周公即成文武之业而制作礼乐,修严父配天之事,知文王不欲以子临父,故推而序之,上极于后稷而以配天。
此圣人之德,亡以加于孝也。
高皇帝圣德受命,有天下,尊太上皇,犹周文武之追王太王王季也。
此汉之始祖,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孝之至也。
书》云:「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穷(《汉书·平当传》)」。
奏求治河策 西汉 · 平当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八
九河今皆置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塞之文。
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
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汉书·沟洫志》: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
乐议 西汉 · 平当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八
汉承秦灭道之后,赖先帝圣德,博受兼听,修废官,立大学河间献王聘求幽隐,修兴雅乐以助化。
时,大儒公孙弘董仲舒等皆以为音,立之大乐。
春秋乡射,作于学官,希阔不讲。
故自公卿大夫观听者,但闻铿锵,不晓其意,而欲以风谕众庶,其道无由。
是以行之百有馀年,德化至今未成。
今晔等守习孤学,大指归于兴助教化。
衰微之学,兴废在人。
宜领属雅乐,以继绝表微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河间区区,小国藩臣,以好学修古,能有所存,民到于今称之,况于圣主广被之资,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以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汉书·礼乐志》:成帝时谒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间乐,能说其义,其弟子宋晔等上书言之。下大夫博士平当等考试,当以为云云。事下公卿,以为久远难分明,当议复寝。)
平当建平三年三月 西汉 · 汉哀帝
 出处:全汉文 卷九
朕选于众,以君为相,视事日寡,辅政未久,阴阳不调,大雪,旱气为灾,朕之不德,何必君罪?
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关内侯爵邑?
使尚书令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
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汉书·平当传》)
奏记东平王苍 东汉 · 班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五
将军以周、召之德,立乎本朝,承休明之策,建威灵之号,昔在周公,今也将军,《诗》《书》所载,未有三此者也。
传曰:「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豫在视听之末,私以蝼蚁,窃观国政,诚美将军拥千载(《艺文类聚》作「膺千年」),之任,蹑先圣之踪,体弘懿之姿,据高明之势,博贯庶事,服膺《六艺》,白黑简心,求善无厌,采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
窃见幕府新开,广延群俊,四方之士,颠倒衣裳
将军宜详唐、殷之举,察之荐,令远近无偏,幽隐必达,期于总览贤才,收集明智,为国得人,以宁本朝。
将军养志和神,优游庙堂,光名宣于当世,遗烈著于无穷。
窃见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冠德州里,七十从心,行不逾矩,盖清庙之光辉,当世之俊彦也。
京兆祭酒晋冯,结发修身,白首无违,好古乐道,玄默自守,古人之美行,时俗所莫及。
扶风李育,经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阶。
京兆扶风二郡更请,徒以家贫,数辞病去。
温故知新,论议通明,廉清修洁,行能纯备,虽前世名儒,国家所器,、孔、翟,无以加焉。
宜令考绩,以参万事。
京兆督邮郭基,孝行著于州里,经学称于师门,政务之绩,有绝异之效。
如得及明时,秉事下僚,进有羽翮奋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
凉州从事王雍,躬卞严之节,文之以术艺,凉州冠盖,未有宜先雍者也。
古者周公一举则三方怨,曰「奚为而后己」。
宜及府开,以慰远方。
弘农功曹史殷肃(《后汉书》注引《固集》作「段肃」)达学洽闻,才能绝伦,诵《诗》三百,奉使专对。
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绝才,德隆当世,如蒙征纳,以辅高明,此山梁之秋,夫子所为叹也。
卞和献宝,以离断趾,灵均纳忠,终于沈身。
(《艺文类聚》作「已而」)和氏之璧,千载垂光,屈子之篇,万世归善(《艺文类聚》作「弥章」)
将军隆照微之明,信日昃之听,少屈威神,咨嗟下问,令尘埃之中,永无荆山汨罗之恨(《后汉·班固传》,又见《艺文类聚》五十八)
高柔理曹掾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是以舜流四凶族,皋陶作士汉祖除秦苛法,萧何定律,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
勉恤之哉(《魏志·高柔传》)
丞相理曹掾 曹魏 · 高柔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是以舜流四凶族,皋陶作士
汉祖除秦苛法,萧何定律。
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勉恤之哉(《魏志·高柔传》)
彭城王玺书景初元年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制诏彭城王:有司奏,王遣司马董和,赍珠玉来到京师中尚方,多作禁物,交通工官,出入近署,逾侈非度,慢令违制,绳王以法。
朕用怃然,不宁于心。
王以懿亲之重,处藩辅之位,典籍日陈于前,勤诵不辍于侧。
加雅素奉修,恭肃敬慎,务在蹈道,孜孜不衰,岂忘率意正身,考终厥行哉?
若然小疵,或谬于细人,忽不觉悟,以斯为失耳。
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古人垂诰,乃至于此,故君子思心无斯须远道焉。
常虑以累德者而去之,则德明矣;
开心所以为塞者而通之,则心夷矣;
慎行所以为尤者而修之,则行全矣:三者王之所能备也。
今诏有司宥王,削县二千户,以彰八柄与夺之法。
昔羲、文作《易》,著休复之语;
仲尼论行,既过能改。
王其改行,茂昭斯义,率意无怠(《魏志·彭城王据传》注引《魏书》载玺书。)
祖考颂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云之世族,承黄虞之苗绪,裔灵根之遗芳,用能枝播千条,颖振万叶。
繁衍固于三代,飨祀存乎百世,岂非皇庆之积祜,神明之殷祥者哉!
在周之衰,有妫之后,将育于姜,而贞龟发鸣凤之兆,周史表观国之繇,故能光宇营丘,奄有东海,支庶蕃庑,而胤祚昌大矣。
遭世多难,子孙荡析,逐于南土。
烈祖丞相邵侯显考大司马武侯明德睿哲,□雄特秀,固上天所以继迹前期,惠成□顾者也。
是以有吴云兴,而邵侯龙见,遂风腾堣,电继荆楚
运筹制胜,底定经略
文德光宣,武功四克。
乃作台衡,以御于王政。
天罔与先代比隆,义问与前修接响。
固所谓汪洋浩浩,不世出者哉。
武侯以光远之度,袭重规之范;
宣朗之明,照曾晖之景。
故寅亮枢极,则万物谆曜,缉熙有邦,而宇内恪居。
及至中叶,乱曰虎臣,绥援既集,而大难时弭。
德济封域之内,威扬函夏之表,遂仍世作宰,淳曜祖业,车实袭轨,裘不改带,元勋炳于光国洪烈著于隆家。
考德计功,比之前代,未有茂于此者也。
是以小子敢慕徽猷,钦述芳烈,虽不足以当朱弦之一唱,发清庙之三叹,盖尔臣子之遗恩,罔极之所处也。
乃作颂曰:
悠悠圣绪,上帝是临。
世笃其猷,于显徽音。
神风往播,福禄来寻。
灵根既茂,万叶垂林。
繁盛海堣,颖宁汉阴。
既曰宁止,芳祐允淑。
乃步斯谆,降神有陆。
赫矣二公,应期载育。
明明邵侯,允哲允谋睿心昭德,淑问宣猷。
如日之升,如川之流。
炎精既颓,黄辉炳焕。
光宅海邦,大造江汉。
王于出征,二公斯难。
长驱致居,九有有判。
咸黜凶丑,区域宁晏
天禄未终,大命有集。
卜食东夏,元龟既袭。
聿来耶宫,作蕃旧邑。
公徒斯振,帝旅凯入。
于变时雍,神道经始。
肃肃九命,永言徽止。
公拜稽首,对扬天子。
猗欤盛欤,邵侯有作。
我考纂戎,爰究爰度。
远除寻轨,崇基式廓。
昭明有家,祖庙奕奕。
中叶虎臣,称乱西秦
灵旆电挥,伐鼓霆震。
会朝哀举,征不浃辰。
遐风远埽,万里无尘。
有族斯祐,念功在兹。
衮衣之宜,遂作上司。
台光增朗,方险载夷。
穆矣晖章,有吴之期。
我祖我考,受言藏之。
晔晔藻裳,再命同服。
騑騑四牡,二世方毂。
分圭比瑞,天秩底禄。
公堂峻趾,华构重屋。
昔在二伊,于殷有声。
在汉之兴,亦曰
惟祖惟考,履贞大亨。
邈彼披阳,追踪阿衡
骏惠雨施,景润云行。
洋洋玄化,功济其民。
风驰海表,光被岳滨。
二后重规,世有哲人。
肃雍硕响,万载□振。
典校五礼表 西晋 · 挚虞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六
臣典校故太尉顗所撰《五礼》,臣以为夫革命以垂统,帝王之美事也,隆礼以率教,邦国之大务也,是以臣前表礼事稽留,求速讫施行。
又以《丧服》最多疑阙,宜见补定。
又以今礼篇卷烦重,宜随类通合。
事久不出,惧见寝嘿。
盖冠婚祭会诸吉礼,其制少变;
至于《丧服》,世之要用,而特易失旨。
子张高宗谅阴三年,子思不听其子服出母,子游谓异父昆弟大功,而子夏谓之齐衰,及孔子没而门人疑于所服。
此等皆明达习礼,仰读周典,俯师仲尼,渐渍圣训,讲肄积年,及遇丧事,犹尚若此,明丧礼易惑,不可不详也。
况自此已来,篇章焚散,去圣弥远,丧制诡谬,固其宜矣。
是以《丧服》一卷,卷不盈握,而争说纷然,三年之丧,郑云二十七月,王云二十五月。
改葬之服,郑云服缌三月,王云葬讫而除。
继母出嫁,郑云皆服,王云从乎继寄育乃为之服。
无服之殇,郑云子生一月哭之一日,王云以哭之日易服之月。
如此者甚众。
《丧服》本文省略,必待注解事义乃彰;
其传说差详,世称子夏所作
郑王祖《经》宗《传》,而各有异同,天下并疑,莫知所定。
而顗直书古《经》文而已,尽除子夏《传》及先儒注说,其事不可得行。
及其行事,故当还颁异说,一彼一此,非所以定制也。
臣自以为今宜参采《礼记》,略取《传》说,补其未备,一其殊义。
可依准王景侯所撰《丧服变除》,使类统明正,以断疑争。
然后制无二门,咸同所由。
又有此礼当班于天下,不宜繁多。
顗为百六十五篇,篇为一卷,合十五馀万言。
臣犹谓卷多文烦,类皆重出
案《尚书·尧典》祀山川之礼,惟于东岳备称牲币之数,陈所用之仪,其馀则但曰「如初」。
《周礼》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其事同者皆曰「亦如之」,文约而义举。
今礼仪事同而名异者,辄别为篇,卷烦而不典。
皆宜省文通事,随类合之,事有不同,乃列其异。
如此,所减三分之一(《晋书·礼志》上)
奏定王昌前母服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设令有人于此,父为敦煌太守,而子后任于洛,若父娶妻,非徒不见,乃可不知,及其死亡,不得不服,但鞠养已者情哀,而不相见名制,虽戚念之心殊,而为之服一也。
又两后匹嫡,自谓违礼,不谓非常之事,而以礼处之也。
子思二哭出母于庙,其门人曰:庶氏之母死,何谓哭于孔氏之庙?
子思惧,改哭于他室。
若昌不制服,不得不告其父母,掘其前母之尸,徙之他地。
若其不徙,昌为罪人,何则异族之女,不得祔于先姑,藏其墓次故也,且夫妇人牵夫,犹有所尊,赵姬之举,礼得权通,故先史详之,不讥其事耳。
今昌之二母,各已终亡,尚无并主轻重之事也。
昌之前母,宜依叔隗为比。
若亡在昌未生之前者,则昌不应复服,生及母存,自应如礼,以名服三年,辄正定为文章,草下太常,报楙奉行(《晋书·礼志》中,泰康元年尚书八座以为云云。案,王昌事详前竟陵王楙文。)
八儒 东晋 · 陶潜
 出处:全晋文
夫子没后,散于天下,设于中国,成百氏之源,为纲纪之儒,居环堵之室,荜门圭窦,瓮牖绳枢,并日而食,以道自居者,有道之儒,子思氏之所行也。
衣冠中动作,大让如慢,小让如伪者,子张氏之所行也。
颜氏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道,为疏通致远之儒;
漆雕氏传《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
仲梁氏传《乐》为道,以和阴阳,为移风易俗之儒!
乐正氏传《春秋》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
公孙氏传《易》为道,为洁净精微之儒(本集,《圣贤群辅录》。)
江夏王义恭(六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四
汝以弱冠,便亲方任。
天下艰难,家国事重,虽曰守成,实亦末易。
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
今既分张,言集无日,无由复得动相规诲,宜深自砥砺,思而后行。
开布诚心,厝怀平当,亲礼国士,友接隹流,识别贤愚,鉴察邪正,然后能尽君子之心,收小人之力。
汝神意爽悟,有日新之美,而进德修业,未有可称。
吾所以恨之而不能已已者也。
汝性褊急袁太妃亦说如此。
性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在,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应慨然立志,念自裁抑。
何至丈夫方欲赞世成名而无断者哉!
今粗疏十数事,汝别时可省也。
远大者岂可具言,细碎复非笔可尽。
礼贤下士,圣人垂训;
骄侈矜尚,先哲所去。
豁达大度,汉祖之德。
猜忌褊急魏武之累。
《汉书》称卫青云:「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
西门、安于,矫性齐美;
关羽张飞,任偏同弊。
行己举事,深宜鉴此。
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便当周公之事!
汝不可不尽祗顺之理。
苟有所怀,密自书陈。
若形迹之闲,深宜慎护。
至于尔时安危,天下决汝二人耳,勿忘吾言。
今既进袁大妃供给,计足充诸用,此外一不须复有求取,近亦具白此意。
唯脱应大饷致,而当时遇有所乏,汝自可少多供奉耳。
汝一月日自用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
西楚殷旷,常宜早起,接待宾侣,勿使留滞。
判急务讫,然后可入问讯,既睹颜色,审起居,便应即出,不须久停,以废庶事也。
下日及夜,自有馀闲。
府舍住止,围池堂观,略所诸究,计当无须改作,司徒亦云尔。
若脱于左右之宜,须小小回易,当以始至一治为限,不须纷纭,日求新异。
凡审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汝复不习,殊当未有次第。
讯前一二日,取讯簿,密与刘湛辈共详,大不同也。
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
万一如此,必有大吝,非唯讯狱。
君子用心,自不应尔。
刑狱不可拥滞,一月可再讯。
凡事皆应慎密,亦宜豫敕左右,人有至诚,所陈不可漏泄,以负忠信之款也。
古人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或相谗构,勿轻信受,每有此事,当善察之。
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
昵近爵赐,尤应裁量。
吾于左右虽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
以贵陵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
此易达事耳。
声乐嬉游,不宜令过;
蒱捕渔猎,一切勿为。
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
汝嫔侍左右,已有数人,既始至西,未可匆匆,复有所纳(《宋书·江夏王义恭传》。)
宽徭赋诏延和三年二月 北魏 · 拓跋焘
 出处:全后魏文卷一
朕承统之始,群凶纵逸,四方未宾,所在逆僭。
蠕蠕陆梁于漠北,铁弗肆虐于三秦。
是以旰食忘寝,抵掌扼腕,期在埽清逋残,宁济方宇。
故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轮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遭离水旱,致使生民贫富不均,未得家给人足,或有寒穷不能自赡者,朕甚悯焉。
今四方顺轨,兵革渐宁,宜宽徭赋,与民休息。
令州郡县,隐括贫富,以为三级,其富者租赋如常,中者复二年,下穷者复三年,刺史守宰,当务尽平当,不得阿容以罔政治,明相宣约,咸使闻知(《魏书·武纪》上)
上疏请布耳目以访牧守 北魏 · 元晖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五
臣闻治人之本,实委牧守之官。
得其才则政平物理,失其人则讼兴怨结。
自非察访善恶,明加贬赏,将何以黜彼贪怠,陟此清勤也。
窃以大使巡省,必广迎送之费;
御史驰纠,颇回威滥之刑。
且暂尔往还,理不委悉,纵有简举,良未平当
愚谓宜令三司、八座、侍中、黄门,各布耳目,外访州镇牧将治人,守令能不。
若德教有方,清白独著,宜以名闻,即加褒陟。
若治绩无效,贪暴远闻,亦便示牒,登加贬退。
如此,则不出庭户,坐知四方,端委垂拱,明赏审罚矣(《魏书·宗室元晖传》)
奏行六条诏书 西魏 · 苏绰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五
其一,先治心。
曰:凡今之方伯守令,皆受命天朝,出临下国,论其尊贵,并古之诸侯也。
是以前世帝王,每称共治天下者,唯良宰守耳。
明知百僚卿尹,虽各有所司。
然其治民之本,莫若宰守之最重要也。
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
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
心不清净,则思虑妄生。
思虑妄生,则见理不明。
见理不明,则是非谬乱。
是非谬乱,则一身不能自治,安能治民也?
是以治民之要,在清心而已。
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也。
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
心和志静,则邪僻之虑,无因而作。
邪僻不作,则凡所思念,无不皆得至公之理。
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则彼下民孰不从化
是以称治民之本,先在治心。
其次又在治身。
凡人群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
表不正,不可求直影;
的确,不可责射中。
今群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求直影也;
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
故为人群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仁义,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俭约。
然后继之以无倦,加之以明察。
行此八者,以训其民。
是以其人畏而爱之,则而象之,不待家教日见而自兴行矣。
其二,敦教化。
曰:天地之性,唯人为贵。
明其有中和之心,仁恕之行,异于木石,不同禽兽,故贵之耳。
然性无常守,随化而迁。
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浇伪者则浮薄。
浮薄者则衰弊之风,质直者则淳和之俗。
衰弊则祸乱交兴,淳和则天下自治。
治乱兴亡,无不皆由所化也。
然世道雕丧,已数百年。
大乱滋甚,且二十岁。
民不见德,唯兵革是闻,上无教化,惟刑罚是用。
而中兴始尔,大难未平,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凡百草创,率多权宜。
致使礼让弗兴,风俗未改。
比年稍登稔徭赋差轻,衣食不切,则教化可修矣。
凡诸牧守令长,宜洗心革意,上承朝旨,下宣教化矣。
夫化者,贵能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素。
使百姓亹亹,日迁于善,邪伪之心,嗜欲之性,潜以消化,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化也。
然后教之以孝悌,使民慈爱;
教之以仁顺,使民和睦;
教之以礼义,使民敬让。
慈爱则不遗其亲,和睦则无怨于人,敬让则不竞于物。
三者既备,则王道成矣。
此之谓教也。
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此之谓要道也。
其三,尽地利。
曰:人生天地之间,以衣食为命。
食不足则饥,衣不足则寒。
饥寒切体,而欲使民兴行礼让者,此犹逆坂走丸,势不可得也。
是以古之圣王知其若此,故先足其衣食。
然后教化随之。
夫衣食所以足者,在于地利尽,地利所以尽者,由于劝课有方。
主此教者,在乎牧守令长而已。
民者冥也,智不自周,必待劝教。
然后尽其力。
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
及布种既讫,嘉苗须理,秋在野,蚕停于室,若此之时,皆宜少长悉力,男女并功,若援溺、救火、寇盗之将至,然后可使农夫不废其业,蚕妇得就其功。
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
此则明宰之教也。
夫百亩之田,必春耕之,夏种之,秋收之,然后冬食之。
此三时者,农之要也。
若失其一时,则谷不可得而食。
故先王之戒曰:「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饥者;
一妇不织,天下必有受其寒者。
若此三时不务省事,而令民废农者,是则绝民之命,驱以就死然。
单劣之户及无牛之家,劝令有无相通,使得兼济。
三农之隙,及阴雨之暇,又当教民种桑、植果,艺其菜蔬,修其园圃,畜育鸡豚,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夫为政不欲过碎,碎则民烦;
劝课亦不容太简,简则民怠。
善为政者,必消息时宜而适烦简之中。
故《诗》曰:「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求」。
如不能尔,则必陷于刑辟矣。
其四,擢贤良。
曰:天生蒸民,不能自治,故必立君以治之。
人君不能独治,故必置臣以佐之。
上自帝王,下及郡国,置臣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此乃自然之理,百五不能易也。
刺史守令,悉有僚吏,皆佐治之人也。
刺史府官则命于天朝,其州吏以下,并牧守自置。
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
曹小吏,唯试刀笔,并不问志行。
夫门资者,乃先世之爵禄,无妨子孙之愚瞽;
刀笔者,乃身外之末材,不废性行之浇伪。
若门资之中而得贤良,是则策骐骥而取千里也;
若门资之中而得愚瞽,是则土牛木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
若刀笔之中而得志行,是则金相玉质,内外俱美,实为人宝也;
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悦目一时,不可以充榱椽之用也。
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
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伊尹傅说是也,而况州郡之职乎?
苟非其人,则丹朱商均帝王之胤,不能守百里之封,而况于公卿之胄乎?
而此而言,观人之道可见矣。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若有材艺而以正直为本者,必以其材而为治也;
若有材艺而以奸伪为本者,将由其官而为乱也。
何治之可得乎?
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
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
而今择人者,多云「邦国无贤,莫知所举」。
此乃未之思也,非适理之论。
所以然者,古人有言:明主聿兴,不降佐于昊天;
大人基命不擢才于后土。
常引一世之人,治一世之务。
故殷、周不待之臣,魏、晋无假之佐。
仲尼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者焉」。
岂有万家之都而云无士?
但求之不勤,择之不审,或用之不得其所,任之不尽其材,故云无耳。
古人云:「千人之秀曰英,万人之英曰隽」。
今之智效一官,行闻一邦者,岂非近英隽之士也。
但能勤而审之,去虚取实,各得州郡之最而用之,则民无多少,皆足治矣。
孰云无贤?
夫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
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
及其剖而莹之,驰而试之,玉石驽骥,然后始分。
彼贤士之未用也,混于凡品,竟何以异。
要任之以事业,责之以成务,方与彼庸流较然不同。
吕望之屠钓,百里奚饭牛,宁生之扣角管夷吾之三败,当此之时,悠悠之徒,岂谓其贤。
及升王朝,登霸国,积数十年,功成事立,始只其奇士也。
于是后世称之,不容于口。
彼瑰伟之材,不世之杰,不能以未遇之时自异于凡品,况降此者哉。
若必侍太公而后用,是千载无太公,必待夷吾而后任,是百世无夷吾
所以然者,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岂有未任而已成,不用而先达也。
若识此理,则贤可求,士可择。
得贤而任之,得士而使之,则天下之士,何向而不可成也。
然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
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则事无不理;
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
故语曰:「官省则事省,事省则民清;
官烦则事烦,事烦则民浊」。
清浊之由,在于官之烦省。
案今吏员,其数不少,昔民殷事广,尚能克济,况今户口减耗,依员而置,犹以为少。
如闻在下州郡,尚有兼假,扰乱细民,甚为无理。
诸如此辈,悉宜罢黜,无得习常
非直州郡之官,宜须善人,爰至党族闾里正长之职,皆当审择,各得一乡之选,以相监统。
正长者,治民之基。
基不倾者,上必安。
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起于居家,至于乡党,访其所以,观其所由,则人道明矣,贤与不肖别矣。
率此以求,则庶无愆悔矣。
其五,恤狱讼。
曰:人受阴阳之气以生,有情有性。
性则为善,情则为恶。
善恶既分,而赏罚随焉。
赏罚得中,则恶止而善劝;
赏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民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
是以先王重之,特加戒慎。
夫戒慎者,欲使治狱之官,精心悉意,推究事源。
先之以五听,参之以证验,妙睹情状,穷鉴隐伏,使奸无所容,罪人必得。
然后随事加刑,轻重皆当,赦过矜愚,得情勿喜。
又能消息情理,斟酌礼律,无不曲尽人心,远明大教,使获罪者如归。
此则善之上也。
然宰守非一,不可人人皆有通识,推理求情,时或难尽。
唯当率至公之心,去阿枉之志,务求曲直,念尽平当
听察之理,必穷所见。
然后栲讯以法,不苛不暴,有疑则从轻,未审不妄罚,随事断理,狱无停滞。
此亦其次。
若乃不仁恕而肆其残暴,同民木石,专任捶楚。
巧诈者虽事彰而获免,辞弱者乃无罪而被罚。
有如此者,斯则下矣,非共治所寄。
今之宰守,当勤于中科,而慕其上善。
如在下条,则刑所不赦矣。
当深思远大,念存德教。
先王之制曰:与杀无辜,宁赦有罪;
与其害善,宁其利淫。
明必不得中,宁滥舍有罪,不谬害善人也。
今之从政者则不然。
深文巧劾,宁致善人于法,不免有罪于刑。
所以然者,皆非好杀人也,但云为吏宁酷,可免后患。
此则情存自便,不念至公,奉法如此,皆奸人也。
夫人者,天地之贵物,一死不可复生。
然楚毒之下,以痛自诬,不被申理,遂陷刑戮者,将恐往往而有。
是以自古以来,设五听三宥之法,著明慎庶狱之典,此皆爱民甚也。
凡伐木杀草,田猎不顺,尚违时令,而亏帝道。
况刑罚不中,滥害善人,宁不伤天心,犯和气也!
天心伤,和气损,而欲阴阳调适,四时顺序,万物阜安,苍生悦乐者,不可得也。
故语曰:一夫吁嗟,王道为之倾覆,正谓此也。
凡百宰守,可无慎乎!
若有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励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识此二途,则刑政尽矣。
其六,均赋役。
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明先王必以财聚人,以仁守位。
国而无财,位不可守。
是故三五以来,皆有征税之法。
虽轻重不同,而济用一也。
今逆寇未平,军用资广,虽未遑减省,以恤民瘼。
然宜令平均,使下无匮。
夫平均者,不舍豪强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此之谓均也。
故圣人曰:「盖均无贫」。
然财货之生,其功不易。
织纴纺绩,起于有渐,非旬日之间所可造次。
必须劝课,使预营理。
绢乡先事织纴,麻土早修纺绩。
先时而备,至时而输,故王赋获供,下民无困。
如其不预劝戒,临时迫切,复恐稽缓,以为己过,捶扑交至,取辨目前。
富商大贾,缘兹射利,有者从之贵买,无者与之举息
输税之民,于是弊矣。
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
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民悦;
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民怨。
又差发徭役,多不存意。
致令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强者或轻使而近防。
守令用怀如此,不存恤民之心,皆王政之罪人也(《周书·苏绰传》,又《北史》六十三)
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707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寺
我闻上古有圣人。心入群有。
身包大空。普观察一切音声。
其名曰观音菩萨。日月有尽。
光明无际。天地有终。
神通不灭。礼其形像。
随缘而成功。称其名号。
因时而获果。龙门西龛等身像者。
此都人士思贤令苏君之所造也。天下之大都有五。
河洛总其中。皇居之赤县有二。
合宫是其一。四隩辐凑。
万商庬㺒。政颇财黠。
刑放宠怙。所由然旧矣。
故强毅临之。则攫敛猋扰。
暴虐不辜。以抶扑睚眄。
是称辩吏。宽厚处之。
则乾没淫诡。相诈莫御。
以息偃怠。谓之风流。
其伤弊一也。武功苏君。
名颋字廷硕
右仆射邳国公之元孙。今吏部尚书怀远公元子
相门华列。儒庭善训。
雍容文雅。当代知名。
通才博艺。于何不可。
御史天宪也。抗执之雄。
郎官星象也。高握兰之选。
帝车西幸。皇眷东遥。
四方之极。一台归妙。
苏君于是乎始为政于京邑。籍田户以衍赋彻。
考资畜以程力任。董逋逃以业浮廋。
诘奸慝以豫茕嫠。制事典以示好恶。
敦术学以兴礼义。省法罪狱吏无作威。
煦邮驿圉人不败产。加以躬亲足以励勤。
谋始足以作则。端庄足以易暴。
清俭足以息贪。夫如是。
往而事行。正身而人慕。
轻薄束修而归厚。流亡襁负而来复。
曾未期月。迁给事中
既而人吏父老。聚而谋曰。
咨休哉。明府之惠人也。
春风畅之。时雨霂之。
心乎爱矣。何以祝之。
朝廷岂不念下民之郁陶乎。奚其为夺我君而不省留也。
诗曰。恺悌君子。
神所爱矣。庶几乎三珍依凭。
百祥臻降云尔。乃购奇匠。
灵峰。追琢镜光。
镵凿电烻。倚高壁。
临悬关。蹈石菂。
戴珉鬘。缥缈云耸。
婵娟玉立。模宰官之形仪。
现轮王之相好。谛视瞻仰。
将莞尔而微笑。摄心倾听。
疑僁然而有声。其左右则福地园林。
香城基址。前佛后佛。
大身小身。亘岑岭而相望。
遍虚空而无数。此身不动。
观大地之众生。彼佛何来。
见河沙之世界。尔其北对宫观
南驰荆越。阙路开豁而中断。
伊水逶迤而长注。修途交会。
车马川流。帝城风俗。
是焉游览。如镇南岘山
关西之灞岸。暮春桃李。
上巳清明。汎法池之绿波。
凭静域之丹槛。扬袂阴景。
躧步震山。花散四天。
香闻八国。以不居之岁月。
阅无穷之人代。知妙容之常在。
睹永劫之因缘。盛德相传。
与此山而终始。不其伟欤。
孔子中都以摄鲁相。卓茂理干密以致汉治。
夫树善有基。建功无小。
苏君春秋鼎盛。德业日新。
方欲骧首天池。整翮云汉。
致大君于。绍层构于
是宰也。故以五路之椎轮。
九域之覆篑巳。重宣此义。
而说偈曰。大哉元圣。
心如明镜。深入禅定。
龙飞清净。观我佛性。
灵相珍饰。精穷妙极。
于嵓之侧。因空见色。
登我愿力。不竞不絿。
不刚不柔。敷政优优。
百禄是遒。侑我苏侯。
凤阁舍人690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范阳张说谨上凤阁舍人公足下。
窃闻高义远矣。
愿托下风久之。
自非气以同求。
音为赏奉。
降此巳往。
复何云云。
昔有飞英子处于深林。
俘转沟壑。
适遇灵风子出于大块。
将猎云霄。
飞英子思欲游焉。
扬袂大呼。
请俱载矣。
灵风子不知其人也。
怒气视叱而还之。
飞英子曰。
吁。
子非至公也。
夫至公也者。
以义而求之。
以仁而与之。
况乃假有馀之资。
济无阶之望。
施不费之惠。
振将坠之魂。
子不滥吹。
我无苟进。
此种德也。
夫何拒焉。
灵风子曰。
请受教。
遂相与翻飞而行。
抟扶而上。
经乎绮阁。
集乎瑶台。
簸芳万里。
腾景千仞。
既而灵风子卒无德色。
飞英子亦无私心。
今明公据清风之资。
令贤者获飞英之托。
此至公也。
得无嫌扬袂之谒。
怀怒气之疑乎。
且夫论美声者。
不于清𣸹之室。
议绝足者。
不于王良之门。
今束蕴知归。
弹冠且众。
若公固让而不然之。
彼亦将倚辀于远方□于天下矣。
轻重十倍。
去留一言。
惟君处之。
张说再拜。
唐故豫州刺史君碑717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公讳叔瑜。字思瑾
曰魏氏。钜鹿曲阳人也。
太师郑文贞公。致君皇极。
配神清庙。故祖德冑系。
叙于太宗之先碑矣。公生育庆绪
天然炳胎教之姿。少长德门。
日用成躬率之化。性盘于孝友。
习狃于礼乐。俛仰中则。
从容蹈道。加以专精好古。
旁通多艺。圣人之所志。
闻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
举十而知九。与同生璘琬。
知名当代。始以门资补左千牛
洛州司兵司议郎职方郎中太子洗马。出为怀州长史
历庆慈仪豫四州刺史。春华韡于两宫。
时雨零于四郡。观风之使。
所在声闻。变雅之老。
到今遗咏。其年。
春秋五十有一。终于豫州
葬于旧域。夫人太原王氏祔焉。
礼也。议者以公不避强御。
昭子之政事。不为皎厉。
康子之隐德。虚已尚贤。
文侯之乐善。重诺分急。
信陵之高义。人鲜有一。
况兼四乎。公赋入封君。
妹归帝子。车马无戚里之盛。
衣服有儒者之节。俭而得礼。
富而无骄。此盖奉先之素履也。
公善于草隶。妙绝时人。
以笔意传次子华及甥河东薛稷。世称前有虞褚
后有薛魏。此又贻训之馀美也。
嗟夫。公学埒向歆。
操齐固燮。若天假三寿。
朝登六事。则郑之桓武可寻。
汉之一揆。而年近知命。
位止方州。落鹏翼于半霄。
负天之力莫展。顿龙媒于局路。
追风之势斯毕。九原不作。
谁将与归。二子献华。
追完先德。俾余作颂。
以慰罔极。铭曰。
昂昂豫州。毓粹含道。
钦若古训。思文烈考。
于穆烈考。维国之师。
公承丕搆。思皇缵之。
发轸台阁。风流荣问。
建麾千里。泽霶四郡。
位未充德。命不遂才。
彼苍孤善。谓之何哉。
子孙必复。邱封永久。
穆如清风。振芳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