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代范忠宣贺平河外三州表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二、《西台集》卷三、《皇朝文鉴》卷六九
平戎韬略,靡用干戈;克敌雄才,自还里闬。岂特疆埸之效顺,行知锋镝之可消。患弭一方,治形四海。伏以善战之至,初无勇功;神武之行,亦云不杀。矧羌夷之不靖,本小丑之易除。始非得已而用兵,终则招携之有道。巢穴可穷而不问,边陲安堵而自如。情状奚殚,款诚屡至。遂闻革面,相与向风。既内慑于威灵,遂尽归其俘获。殆非力致,纯以德来。矧是生还,率常死节。度湟伐木,不烦充国之谋;谒庙赐田,如见子卿之返。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上仁兼覆,盛德惟新。小两汉之边功,尽三王之能事。眷惟士伍,偶隔声名。鞮译在涂,既奉君臣之义;裳衣改衽,复从父母之邦。边候告宁,人情底豫。岂异七旬之格,是为千载之逢。臣顷预政机,亲闻睿算。比分忧寄,获睹成功。再拜奉觞,虽阻汉庭之列;大书作策,永为宋史之光。感颂之私,倍万常品。
左丞侯蒙行记序 北宋 · 张㲈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七、《金石萃编》卷一四六、乾隆《宝鸡县志》卷一五、民国《宝鸡县志》卷一四
左丞侯公作尉于陈仓,凡邮警往还,常憩是院。于法堂门之东有行记焉。自元祐五载迄今政和四年,经二纪也,一旦遇风云之会,为社稷之臣,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岂不伟哉!僧问辨以屋宇疏漏,墙壁浸圮,恐其墨迹湮没,乃模上石,庶几传之不朽。政和四年岁次甲午十月旦日,张㲈谨序。扶风马定国模,同管勾僧问才、广济管勾僧问□□石。
书石鼓文后 南宋 · 王厚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古文苑》卷一、《宝刻丛编》卷一
右《石鼓文》,周宣王之猎碣也。唐自贞观以来,苏勖、李嗣真、张怀瓘、窦暨、窦蒙、徐浩咸以为史籀笔迹,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皆有墨妙之称。杜甫《八分小篆歌》叙历代书,亦厕之仓颉、李斯之间。其后韦应物、韩愈称述为尤详。至本朝,欧阳修作《集古录》,始设三疑,以韦、韩之说为无所考据。后人因其疑而增广之。南渡之后,有郑樵者作《释音》,且为之序,乃摘「丞」丞、「殹」也二字,以为见于秦斤、秦权,而指以为秦鼓。伪刘词臣马定国以宇文泰尝蒐岐阳,而指以为后周物。呜呼,二子固不足为石鼓重轻,然近人稍有惑其说者,故予不得不辨。《集古》之一疑曰:汉桓、灵碑大书深刻,磨灭十八九。自宣王至今为尤远,鼓文细而刻浅,理岂得存?予谓碑刻之存亡,系石质之美恶,摹拓之多寡,水火风雨之及与不及,不可以年祀久近论也。且如《诅楚文》刻于秦惠文王时,去宣王为未远,而文细刻浅过于石鼓远甚,由始出至近岁,戕害所不及,至无一字磨灭者。颜真卿《干禄》字刻于大历九年,显暴于世,工人以为衣食业,摹拓为多,至开成四年才六十六载,而遽已讹阙。由是言之,年祀久近不足推其存亡,无可疑者。二疑以谓自汉以来博古之士略而不道;三疑以谓隋氏藏书最多,独无此刻。予谓金石遗文溷于瓦砾,历代湮没,而后世始显者为多。三代彝器或得于近岁,其制度精妙,有马融、郑玄所不知者。又《诅楚文》笔迹高妙,世人无复异论,而历秦汉以来数千百年,湮沉泉壤,近岁始出于人间,不可谓不称于前人,不录于隋氏,而指为近世伪物也。予意此鼓之刻虽载于传记,而经历代乱,离散落草莽。至唐之初,文物稍盛,好事者始加采录,乃复显于世。及观苏勖叙记,尤喜予言之为得也,则夫隋氏之不录,又无足疑者。况唐之文籍,视今为甚备,而历秦不敢为臆说。自贞观以来,诸公之说若出一人,固不特起于韦、韩也。而韦应物又以为文王之鼓,宣王刻诗,言之如是之详,当时无一人非之,传记必有可考者矣。小篆之作本于大篆,「丞」、「殹」二字见于秦器,固无害。况「丞」字从山,取山高奉丞之义,著在《说文》,字体宜然,非始于秦也。唐初去宇文周为甚近,事语尚在于长老耳,使文帝镌功勒成,以告万世,岂细事哉?宜时人共知之。况苏勖之祖邳公绰用事于周,文物号令悉出其手,岂得其贤子孙乃不知其祖之所作者乎?呜呼,三代石刻存于世者,坛山,「吉日癸巳」刻与此耳,而「吉日癸巳」无所考据,独此鼓昔人称说如是之详。观其字画奇古,足以追想三代遗风,而学者因可以知篆隶之所自出,好异者又附会异说而诋訾之,亦已甚矣。其鼓有十,因其石之自然粗有鼓形,字刻于其旁。石质坚顽,类今人为碓硙者。其初散在陈仓野中,韩吏部为博士时,请于祭酒,欲以数橐驼舆致太学,不从。郑馀庆始迁之凤翔孔子庙,经五代之乱,又复散失。本朝司马池知凤翔,复辇至于府学之门庑下,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传师搜访而足之。大观中归于京师,诏以金填其文,以示贵重,且绝摹拓之患。初致之辟廱,后移入保和殿。靖康之末,保和珍异北去,或传济河遇大风,重不可致者,弃之中流。今其存亡特未可知,则拓本留于世者,宜与法书并藏,讵可轻议也哉!绍兴己卯岁,予得此本于上庠,喜而不寐,手自装治成帙。因取薛尚功、郑樵二音,参校同异,并考覈宇书而是正之,书于帙之后。其不知者,姑两存之,以俟博洽君子而质焉。
鹿耳门即事 其三 清 · 陈梦林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此组诗收于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创作地点:鹿耳门
地震民讹桐不华(作者注:「庚子(1720)春,有高永寿者诣帅府自首云:至琅峤,一人乘筏,引入山后大澳中,船只甲仗甚盛,中渠帅一人名朱一贵云云。镇道以为妖言,杖枷于市。辛丑(1721),群贼陷郡治,议所立,因以朱祖冒一贵名。贼平,遣人入琅峤,遍觅并无其处,亦异事也。是年冬十一月,地大震。台多刺桐,辛丑春阖郡无一华者。有妖僧异服,倡言大难将至,门书『帝令』二字则免。僧即贼党也。贼平,僧伏诛。」),处堂燕雀自喧哗。
无端半夜风尘起,几处平明旌旆遮。
牧竖横篙穿赤甲(作者注:「时官军寡弱,贼众至数万,多以竹篙为枪。」),将军战血漫黄沙(作者注:「副将许云、参将罗万仓、游击游崇功、守备胡忠义、马定国、千总陈元、蒋子龙、林文煌、赵奇奉、把总林富、林彦、石琳俱战死;把总李茂吉不屈,骂贼死。」)。
传闻最是游公壮,登岸漂然不顾家(作者注:「四月廿九日,崇功自笨港巡哨还,入鹿耳门,官眷有下船者。崇功顿足曰:『官者,兵民之望,官眷下船,则兵民心散,大事去矣!』时贼已逼郡,亟登岸。婿蔡姓者叩马固请,愿一过家门,区处眷属。崇功厉声曰:『吾此身朝廷所有,今日那知有家!』跃马麾众竟去。前后连战,凡手刃数十百人。崇功既殉,蔡亦赴海死。」)。(黄美娥编校)。
石鼓歌 清 · 翁方纲
押先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三
平生慨想韩苏篇,上台北斗光中天。
不知韩公何所歉,尚想少陵与谪仙。
贱子髫龄早释褐,摩挲此已三十年。
熊熊但讶星堕地,历历敢诩胸扪躔。
岐阳之蒐炳经传,韩歌何似称周宣。
其字兼该二篆体,其文俨并二雅编。
王内史书师最早,马定国评语不传。
异哉或疑周即魏,昨秋我辨万与全(近日万季野、全谢山皆祖马定国后周之说,窃尝作文正之。)。
前韩(洽。)后顾(绛。)各逞臆,反以古说为拘牵。
后代儒生敢侮圣,何伤日月轮高悬。
朱十作考不识字,误信杨薛诸家笺。
滋阳牛氏作图释,又执拓本讹相沿。
安得众说出一贯,西廊向晓听诵弦。
因进诸生为讲解,十鼓向背东西偏。
丁鼓独方馀椭异,初非一例如鼓圆。
已鼓作臼字完好,庚辛二鼓排倒颠。
围六七尺高二尺,参差阔狭非齐肩。
深山大野气磊落,浑金璞玉殊雕镌。
河图洛书圣人则,龟文马背奇毛旋。
凤凰一羽麟一角,珠贝眩晃龙蜿蜒。
古文奇字大小篆,凡将苍颉相后先。
今也一依许慎旨,仅留什百于九千。
窃因许书考同异,壬鼓雱字殊不然。
三十年中数字泐,惬山已叹岁月迁。
后来剥蚀复何似,幸赖遮护深堂筵。
吾尝手摹旧墨本,𧢲𨽘详审断与连(甲鼓「角」字下画两开,丙鼓「隮」字下从片、女。)。
其馀补正悉依石,非复著录矜从前。
直以横从准量鼎,更莫傅会援斤权。
方今圣人考文字,西清鉴古罗丹铅。
周器琳琅出内府,殿庭宝气陈豆笾。
夫子从周乃素志,古光阶戺相接联。
敬濡缣缯度款识,精神万古来篆烟。
一空籀史金石史,不要铁网珍珠船。
元气淋漓在天地,笔势融结从山川。
古今第一宝刻在,天下第一宫墙边。
循廊再拜三叹息,槐影绿动苔花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