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桓子新论:闵友 其十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意林》,《艺文类聚》四十四,又八十八,《文选·月赋》注,《鲍明远白头吟》注,《御览》五百七十九,又八百十四,又九百五十六)。琴长(此二字意补)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数;厚寸有八(当有「分」字),象三六数;广六寸(《道藏》本《意林》作六分,今依官本),象六律。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广下狭,法尊卑之礼(《意林》)。琴隐长四寸五分,隐以前长八分(《文选·七发》注。)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徽、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为少宫、少商(《通典》一百四十四。此下尚有说者不同。「又琴之始作,或云伏羲,工云神农,诸家所说,莫能详定」二十一字,当是杜佑语,不录。)下徵七弦,总会枢要(《文选·长笛赋》注),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文选·思玄赋》注,《初学记》十六,《御览》五百七十九。)八音之中,惟丝最密(《初学记》作「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初学记》十六,《御览》五百七十九)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玉篇》十六)。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文选·啸赋》注)。八音广博,琴德最优(《文选·芜城赋》注,《长门赋》注)。操似鸿雁之音(《文选·长笛赋》注,又《琴赋》注作「操似鸿雁咏之声」),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尧畅》经逸不存(《意林》,《文选·琴赋》注,《七发》注)。《舜操》者,昔虞舜圣德玄远(《北堂书钞》「玄」作「达」),遂升天子,喟然念亲,巍巍上帝之位不足保,援琴作操,其声清以微(《意林》,《文选·琴赋》注)。《禹操》者,昔夏之时,洪水襄陵沈山,禹乃援琴作操,其声清以溢,潺潺志在深河(《北堂书钞》未改本一百九)。《微子操》,微子伤殷之将亡,终不可奈何,见鸿秸高飞,援琴作操,其声清以淳(《意林》,《文选·琴赋》注,《御览》九百十六)。《文王操》者,文王之时,纣无道,烂金为格,溢酒为池,宫中相残,骨肉成泥,璇室瑶台,蔼云翳风,钟声雷起,疾动天地,文王躬被法度,阴行仁义,援琴作操,故其声纷以扰,骇角震商(《北堂书钞》四十一,《御览》八十四)。《伯夷操》(《文选·舞赋》注,《长笛赋》注。案:此语未竟。《长笛赋》注「伯夷操」下有「似鸿雁之音」五字,乃总说操字,义当在上文,非专说伯夷),《箕子操》,其声淳以激(《意林》。右一章,采各书引见三十四事,依《意林》次第之,佚阙尚多。本传:「《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注引《东观记》曰:「《琴道》未毕,但有发首一章。」案:《文选·琴赋》注:「《七略》:《雅畅》第十七曰《琴道》,曰《尧畅》,逸。又曰,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又曰,《微子操》,微子伤殷之将亡,终不可奈何,见鸿秸高飞,援琴作操。」足说《要》所载,正是发首一章,故刘歆采用之地。)。
奏上章帝庙号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七
孝章皇帝崇弘鸿业,德化普洽,垂意黎民,留念稼穑。文加殊俗,武畅方表,戒惟人面,无思不服。巍巍荡荡,莫与比隆,《周颂》曰:「于穆洁庙,肃雍显相」,请上尊庙曰肃宗,共进《武德》之舞(《后汉·和帝纪》,「章和二年三月辛,酉有司上奏」「制曰:「可」。)。
报楚王英诏(八年) 东汉 · 汉明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日,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改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后汉·楚王英传》,又袁宏《后汉纪》十。案:《后魏书·释老志》作章帝,误。)。
议奏断狱以冬至前 东汉 · 鲁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夫阴阳之气,相扶而行,发动用事,各有时节。若不当其时,则物随而伤。王者虽质文不同,而兹道无变,四时之政,行之若一。《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故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易》曰:「潜龙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藏,未得用事。虽煦嘘万物,养其根荄,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故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言五月微阴始起,至十一月,坚冰至也。夫王者之作,因时为法。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冀承天心,顺物性命,以致时雍。然从变改以来,年岁不熟,谷价常贵,人不宁安。小吏不与国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贼,不问曲直,便即格杀,虽有疑罪,不复谳正。一夫吁嗟,王道为亏,况于众乎!《易》十二月(袁宏《纪》作「十一月,《中孚》曰」),「君子以议狱缓死」。可令疑罪使详其法,大辟之科,尽冬月乃断。其立春在十二月中者,勿以报囚如故事(《后汉·鲁恭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六)。
四科取士诏(十二月己未)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
辟士四科,其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经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晓法律,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才任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决断,才任三辅令。皆存孝悌清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举茂才尤异孝廉吏,务实校试以职。有非其人,不习曹事,正举者故不以实法也(《后汉·和帝纪》注、《御览》六百二十八并引《汉官仪》。案:此光武诏,章帝复申明之。)。
增修群祀诏(同上)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
经称「秩元祀,咸秩无文」。《祭法》:「功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以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传曰:「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又神」。又曰:「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孝文十二年令曰:「比年五谷不登,欲有以增诸神之祀」。《王制》曰:「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今恐山川百神应典礼者尚未咸秩,其议增修群祀宜享祀者,以祈丰年,以致嘉福,以蕃兆民。《诗》不云乎:「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有年报功,不私幸望,岂嫌同辞,其义一焉(《续汉·祭祀志中》注引《东观书》,又略见《后汉·章帝纪》,又《蔡邕传》注)。
求并北成南上言 东汉 · 屯屠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六
臣累世蒙恩,不可胜数。孝章皇帝圣恩远虑,遂欲见成就,故令乌桓、鲜卑讨北虏,斩单于首级,破坏其国。今所新降虚渠等诣臣自言:「去岁三月中发虏庭,北单于创刈南兵,又畏丁令鲜卑、遁逃远去,依安侯河西。今年正月,骨都等复共立单于异母兄右贤王为单于,其人以兄弟争立,并各离散」。臣与诸王骨都侯及新降渠帅杂议方略,皆曰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又今月八日,新降右须日逐鲜堂,轻从虏庭,远来诣臣,言北虏诸部,多欲内顾,但耻自发遣,故未有至者。若出兵奔击,必有响应。今年不往,恐复并壹。臣伏念先父归汉以来,被蒙覆载,严塞明侯,大兵拥获,积四十年。臣等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轨亿万,虽垂拱安枕,惭无报效之地。愿发国中及诸部故胡新降精兵,遣左谷蠡王师子、左呼衍日逐王须訾将万骑出朔方,左贤王安国、右大且渠王交勒苏将万骑出居延,期十二月,同会虏地。臣将馀兵万人,屯五原、朔方塞,以为拒守、臣素愚浅,又兵众单少,不足以防内外,愿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并力而北,今北地、安定太守各屯要害,冀因圣帝威神,一举平定。臣国成败,要在今年。已敕诸部严兵马,讫九月龙祠,悉集河上。唯陛下裁哀省察(《后汉·南匈奴传》:「肃宗崩,窦太后临朝。其年七月,单于上言。」)。
说窦宪弟夏阳侯瑰 东汉 · 鲍德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容贷之德(《后汉·陈宠传》「章帝崩,窦宪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微素敬宠,说夏阳侯瑰」。)。
驳轻侮法议 东汉 · 张敏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夫《轻侮》之法,先帝一切之恩,不有成科,班之律令也。夫死生之决,宜从上下,犹天之四时,有生有杀。若开相容恕,著为定法者,则是故设奸萌,生长罪隙。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而法令不为之减者,以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也。今托义者得减,妄杀者有差,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非所以导「(一作「遵」)在丑不争」之义。又《轻侮》之比,浸以繁滋,至有四五百科,转相顾望,弥复增甚,难以垂之万载。臣闻师言:「救文莫如质」。故高帝烦苛之法,为三章之约。建初诏书有改于古者,可下三公、廷尉,蠲除其敝(《后汉·张敏传》,「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永元中,遂定其议,以为《轻侮法》。敏驳议」。)。
论贡举疏 东汉 · 张衡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四
古者以贤取士,诸侯岁贡。孝武之代,郡举孝廉,又有贤良太学之选,于是名臣皆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能焉。陛下即位之初,先访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艺当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古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偈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俸禄,于义已加,不可复使理人,及任州郡。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这。乃若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致其大者、远者也(《通典》十六)。
策命长安侯即皇帝位(延平元年八月) 东汉 · 和熹邓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惟延平元年秋八月癸丑,皇太后曰:「咨长安侯祜,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朕惟侯孝章帝世嫡皇孙,廉恭慈顺,在孺而勤,宜奉郊庙,承统大业。今以侯嗣孝和皇帝后。其审君汉国,允执其中。『一人有庆,万民赖之』。皇帝其勉之哉(《后汉·安纪》)」!
奏言太初历不宜从 东汉 · 陈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诸从《太初》者,皆无他效验,徒以世宗攘夷廓境,享国久长为辞。或云孝章改《四分》,灾异卒甚,未有善应。臣伏惟圣王兴起,各异正朔,以通三统。汉祖受命,因秦之纪,十月为年首,闰常在岁后。不稽先代,违于帝典。太宗遵修,三阶以平,黄龙以至,刑犴以错,五是以备。哀、平之际,同承《太初》,而妖孽累仍,疴祸非一。议者不以成数相参,考真求实,而泛采妄说,归福《太初》,致咎《四分》。《太初历》众贤所立,是非已定,永平不审,复革其弦望。《四分》有谬,不可施行。元和凤鸟不当应历而翔集。远嘉前造,则丧其休;近讥后改,则隐其福。漏见曲论,未可为是。臣辄复重难衡、兴,以为五纪论推步行度,当时比诸术为近,然犹未稽于古。及向子歆欲以合《春秋》,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谬数百。两历相课,六千一百五十六岁,而《太初》多一日。冬至日直斗,而云在牵牛。迂阔不可复用,昭然如此。史官所共见,非独衡、兴。前以为《九道》密近,今议者以为有阙,及甲寅元复多遗失,皆未可取正。昔仲尼顺假马之名,以崇君之义。况天之历数,不可任疑从虚,以非易是(《续汉·律历志中》尚书令忠奏)。
章帝叙 东汉 · 刘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六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圣之至要也。乾乾夕惕,寅畏皇天,帝王之上行也。明德慎法,汤武所务也。密静天下,容于小大,高宗之极致也。肃宗兼兹四德,以继祖考。臣下百僚,力诵圣德,纪述明诏,不能辨章,岂敢空言增广,以累日月之光(《御览》九十一)。
远游 东汉 · 王逸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七
《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
日食宽禁徙诏(五月乙亥) 东汉 · 顺烈梁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盖闻天生蒸民,不能相理,为之立君,使司牧之。君道得于下,则休祥著乎上;庶事失其序,则咎征见乎象。间者日食毁缺,阳光晦暗,朕祗惧潜思,匪遑启处。传不云乎:「日食修德,月食修刑」。昔孝章帝悯前世禁徙,故建初之元,并蒙恩泽,流徙者使还故郡,没入者免为庶民。先皇德政,可不务乎!其自永建元年,迄于今岁,凡诸妖恶,支亲从坐,及吏民减死徙边者,悉归本郡。唯没入者不从此令(《后汉·桓纪》)。
仍用四分历议 东汉 · 虞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一
建历之本,必先立元,元正然后定日法,法定然后度周天以定分至。三者有程,则历可成矣。「四分历」仲纪之元,起于孝文皇帝后元三年,岁在庚辰。上四十五岁,岁在乙未,则汉兴元年也。又上二百七十五岁,岁在庚申,则孔子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寻之上行,复得庚申。岁岁相承,从下寻上,其执不误。此「四分历」元明文图谶所著也。太初元年,岁在丁丑,上极其元,当在庚戌,而曰丙子,言百四十四岁起超一辰,凡九百九十三超,岁有空行八十二周有奇,乃得丙子。案岁所超,于天元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俱超。日行一度,积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一而周天一币,名曰岁,岁从一辰,日不得空周天,则岁无由超辰。案百七十岁二蔀一章,小馀六十三,自然之数也。夫数出于杪勿目,以成毫氂,毫氂积累,以成分寸。两仪既定,日月始离。初行生分,积分成度。日行一度,一岁而周,故为术者,各生度法,或以九百四十,或以八十一。法有细粗,以生两科,其归一也。日法者,日之所行分也。日垂令明,行有常节,日法所该,通远无已,损益毫氂,差以千里。自此言之,数无缘得有亏弃之意也。今欲饰平之失,断法垂分,恐伤大道。以步日月行度,终数不同,四章更不得朔馀一。虽言《九道》去课进退,恐不足以补其阙。且课历之法,晦朔变弦,以月食天验,昭著莫大焉。今以去六十三分之法为历,验章和元年以来日变二十事,月食二十八事,与《四分历》更失,定课相除,《四分》尚得多,而又便近。孝章皇帝历度审正,图仪晷漏,与天相应,不可复尚。《文曜钩》曰:「高辛受命,重黎说文。唐尧即位,羲和立禅。夏后制德,昆吾列神。成周改号,苌弘分官」。《运斗枢》曰:「常占有经,世史所明」《洪范五纪论》曰:「民间亦有黄帝诸历,不如史官记之明也。自古及今,圣帝明王,莫不取言于羲和、常占之官,定精微于晷仪,正众疑,秘藏中书,改行《四分》之原。及光武皇帝数下诏,草创其端,孝明皇帝课校其实,孝章皇帝宣行其法。君更三圣,年历数十,信而徵之,举而行之。其元则上统开辟,其数则复古《四分》。宜如甲寅诏书故事(《续汉·律历志中》,「顺帝汉安二年,尚书侍郎边韶上言《四分历》之失。诏书下三公、百官杂议。太史令虞恭、治历宗诉等议。奏可。」)。
上言四分历之失 东汉 · 边韶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二
世微于数亏,道盛于得常。数亏则物衰,得常则国昌。孝武皇帝据发圣思,因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乃诏太史司令马迁、治历邓平等更建《太初》,改元朔,行夏之正,《乾凿度《八十分一之四十三为日法。设清台之候,验六异,课效粗密,《太初》为最。其后刘歆研几极深,验之《春秋》,参以《易道》,以「河图帝览嬉」,《积书乾曜度推广《九道》,百七十一岁进退六十三分,百四十四岁一超次,与天相应,少有阙谬。从太初至永平十一年,百七十一岁,进退馀分六十三,治历者不知处之。推得十二度弦望不效,挟废术者得窜其说。至永和二年,小终之数浸过,馀分稍增,月不用晦朔而先见。孝章皇帝以《保乾图》「三百年斗历改宪」,就用《四分》。以太白复枢甲子为癸亥,引天从算,耦之目前。更以庚申为元,既无明文,托之于获麟之岁,又不与「感精符」单阏于之岁同。史官相代,因成习疑,少能钩深致远,按弦望足以知之(《续汉·律历志中》)。
礼意(《续汉·礼仪志上》注补引《谢沈书》:「太傅胡广,博综旧仪,立汉制度,蔡邕因以为志。」) 其三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
汉乐四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殿诸食举之乐。郊乐,《易》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周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也」。宗庙乐,《虞书》所谓琴瑟以咏,祖考来假」,《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食举乐,《王制》谓「天子食举以乐」,周官「王大食,则命奏钟鼓」。二曰《周颂雅乐》,典辟雍、飨射、六宗、社稷之乐。辟雍飨射,《孝经》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记》曰「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社稷,所谓「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者也。《礼记》曰「夫乐,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此之谓也。三曰《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诗》所谓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者也。其短箫、铙歌,军乐也。其传曰「黄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劝士」也。盖《周官》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也。孝章皇帝亲著歌诗四章,列在食举,又制云台十二门新诗,下太予乐官习诵,被声,与旧诗并行者,皆当撰录,以成《乐志(《续汉·礼仪志中》注补引蔡邕《礼乐志》。案《北堂书钞》九十六《谶篇》引蔡邕「叙乐」云「世祖追修前业,采谶纬之文,曰《太予乐府》,曰《黄门鼓吹》。)》。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一
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忽祗畏,无以或加。臣闻天降灾异,缘象而至,辟历数发,殆刑诛繁多之所生也。风者,天之号令,所以教人也。夫昭事上帝,则自怀多福,宗庙致敬,则鬼神以著,国之大事,实先祀典,天子圣躬所当恭事。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迎气五郊,而车驾稀出,四时至敬,屡委有司,虽有解除,犹为疏废,故皇天不悦,显此诸异。《鸿范传》曰:「政悖德隐,厥风发屋折木」。坤为地道,《易》称这贞。阴气愤盛,则当静反动,法为下叛。夫权不在上,则雹伤物;政有苛暴,则虎狼食人;贪利伤民,则蝗虫损稼。去六月二十八日,太白与月相迫,兵事恶之。鲜卑犯塞,所从来远。今之出师,未见其利,上违天文,下逆人事。诚当博览众议,从其安者。臣不胜愤懑,谨条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一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节,迎五帝于郊,所以导致神气,祈福丰年。清庙祭祀,追往孝敬,养老辟雍,示人礼化,皆帝者之大业,祖宗所祗奉也。而有司数以蕃国疏丧,宫内产生,及吏卒小污,屡生忌故。窃见南郊齐戒,未尝有废,至于它祀,辄兴异议。岂南郊卑而它祀尊哉!孝元皇帝策书曰:「礼之至敬,莫重于祭,所以竭心亲奉,以致肃祗者也」。又元和故事,复申先典。前后制书,推心恳恻。而近者以来,更任太史。忘礼敬之大,任禁忌之书,拘信小故,以亏大典。礼,妻妾产者,斋则不入侧室之门,无废祭之文也。所谓宫中有卒,三月不祭者,谓士庶人数堵之室,共处其中耳,岂谓皇居之旷,臣妾之众哉!自今斋制,宜如故典,庶答风霆灾妖之异。二事:臣闻国之将兴,至言数闻,内知己政,外见民情。是故先帝虽有圣明之姿,而犹广求得失。又因灾异,援引幽隐,重贤良、方正、敦朴、有道之选,危言极谏,不经于朝。陛下亲政以来,频年灾异,而未闻特举博选之旨。诚当思省,述修旧事,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以解《易传》政悖德隐之言。
三事:夫求贤之道,未必一途,或以德显,或以言扬。顷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恒被谤讪之诛,遂使群下结口,莫图正辞。郎中张文,前独尽狂言,圣听纳受,以责三司。臣子旷然,众庶解悦。臣愚以为,宜擢文右职,以劝忠謇,宣声海内,博开政路。
四事:夫司隶校尉、诸州刺史,所以督察奸枉,分别白黑者也。伏见幽州刺史杨熹、益州刺史庞芝、凉州刺史刘虔,各有奉公疾奸之心,熹等所纠,其效尤多。馀皆枉挠,不能称职。或有抱罪怀瑕,与下同疾,纲网弛纵,莫相举察,公府台阁,亦复默然。五年制书,议遣八使,又令三公谣言奏事。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未详斯议,所因寝息。昔刘向奏曰:「夫执狐疑之计者,开群枉之门;养不断之虑者,来谗邪之口」。今始闻善政,旋复变易,足令海内测度朝政。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平章赏罚。三公岁尽,差其殿最,使吏知奉公之福,营私之祸,则众灾之原,庶可塞矣。
五事:臣闻古者取士,必使诸侯岁贡。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馀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奉禄,于义已弘,不可复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若乃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志其大者。
六事:墨绶长吏,职典理人,皆当以惠利为绩,日月为劳,褒责之科,所宜分明。而今在任,无复能省。及其还者,多召拜议郎、郎中。若器用优美,不宜处之冗散,如有衅故,自当极其刑诛。岂有伏罪惧考,反求迁转,更相放效,臧否无章?先帝旧典,未尝有此。可皆断绝,以核真伪。
七事:伏见前一切以宣陵孝子者为太子舍人。臣闻孝文皇帝制丧服三十六日,虽继体之君,父子至亲,公卿列臣,受恩之重,皆屈情从制,不敢逾越。今虚伪小人,本非骨肉,既无幸私之恩,又无禄仕之实,恻隐思慕,情何缘生?而群聚山陵,假名称孝,行不隐心,义无所依。至有奸轨之人,通容其中。恒(当作「桓」。)思皇后祖载之时,东郡有盗人妻者亡在孝中,本县追捕,乃伏其辜。虚伪杂秽,难得胜言。又前至得拜,后辈被遗;或经年陵次,以暂归见漏;或以人自代,亦蒙宠荣。争讼怨恨,凶凶道路。太子官属,宜搜选令德,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其为不祥,莫与大焉。宜遣归田里,以明诈伪(《后汉·蔡邕传》。)。
历数议(熹平四年) 其二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二
议郎蔡邕议,以为历数精微,去圣久远,得失更迭,术数无常。是以汉兴承秦,历用《颛顼》,元用乙卯。百有二岁,孝武皇帝始改正朔,历用及初,元用丁丑。行之百下产,孝章皇帝用清河李梵之言,改从「四分」,元用庚申。今光、晃各以庚申为非,甲寅为是。案历法,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凡六家,各自有元。光、晃所据,则殷历元也。他元虽不明于图谶,各有一家之术,皆当有效于当时。昔《太初》始用丁丑之后,有六家纷错,争讼是非。太史令张寿王挟甲寅元以非汉历,杂候清台,课在下第,卒以疏阔,连见劾奏,《太初》郊验,无所漏失。是则虽非图谶之元,而有效于前者也。及用《四分》以来,考之行度,密于《太初》,是又新元有效于今者也。故延光元年,中谒者亶诵亦非《四分》庚申,上言当用「命历序」甲寅元。公卿百寮参议正处,竟不施行。且三光之行,迟速进退,不必若一。术家以算追而求之,取合于当时而已。故有古今之异。今术之不能上通于古,亦犹古术之不能下通于今也。由此言之,有文于谶,无验于今,未必为是。有验于今,无文于谶,未必为非。《元命苞》、《乾凿度》皆以为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及《命历序》积获麟至汉,起庚午蔀之二十三岁,竟己酉戊子及丁卯蔀六十九岁,合为二百七十五岁。汉元年岁在乙未,上至获麟,则岁在庚申。推此以上,上极开辟,则元在庚申。谶虽无文,其数见存。而光、晃以为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五万九千八百八十六岁,获麟至汉百六十一岁,转差少一百一十四岁。云当满足,则上违《乾凿度》、《元命苞》,中使获麟不得在哀公十四年,下不及《命历序》获麟至汉相去四蔀年数,与奏记谱注不相应。当今历正月癸亥朔,光、晃以为乙丑朔。乙丑之与癸亥,无题勒款识可与众共别者,须以弦望晦朔光魄亏满可得而见者,考其符验。而光、晃历以《考灵曜》为本,二十八宿度数及冬至日所在,与今史官甘、石旧文错异,不可考校;以今浑天图仪检天文,亦不合于《考灵曜》。光、晃诚能自依其术,更造望仪,以追天度,远有验于图书,近有效于三光,可以易夺甘、石,穷服诸术者,实宜用之。难问光、晃,但言图谶,所言服。元和二年二月甲寅制书曰:「朕闻古先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史官用太初邓平术,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而历以为牵牛中星,先立春一日,则四分数之立春也,而以折狱断大刑,于气已迕,用望平和,盖亦远矣。今改行《四分》,以遵于尧,以顺孔圣奉天之文」。是始用《四分历》庚申元之诏也。深引《河》、《洛》图谶以为符验,非史官私意独所兴构。而光、晃以为固意造妄说,违反经文,谬之甚者。昔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舜叶时月正日,汤、武革命,治历明时,可谓矣,且犹遇水遭旱,戒以「蛮夷猾夏,寇贼奸宄」。而光、晃以为阴阳不和,奸臣盗贼,皆元之咎,诚非其理。元和二年,乃用庚申,至今九十二岁,而光、晃言秦所用代周之元,不知从秦来,汉三易元,不常庚申。光、晃区区信用所学,亦妄虚无造欺语之愆。至于改朔易元,往者寿王之术已课不效,亶诵之议不用,元和诏书文备议著,非群臣义者所能变易(《续汉·律历志中》,《宋书·历志一》,《御览》六十)。